佛弟子文庫

王法正理論

彌勒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王法正理論

彌勒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佛世尊為出愛王所說經言。彼王一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有一沙門若婆羅門來至我所。以不真實過失現前呵諫於我。我於爾時。其心不生悔惱憂慼。何以故。觀此過失。於我自身都不見故。又有沙門若婆羅門來至我所。以不真實功德現前讚勸於我。我於爾時。心亦不生歡喜踴躍。何以故。觀此功德。於我自身都不見故。彼諸沙門及婆羅門既退還已。我便獨處空閑靜室。生如是心籌量尋伺。我當云何了知諸王真實過失真實功德。若我知者當捨其失爰修其德。誰有沙門或婆羅門。能了諸王真實過失真實功德。亦能為我廣開示者。既尋伺已。便作是念唯我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定當了知諸王所有真實過失真實功德。我今當往佛世尊所請問斯義。故我今者來至佛所。請決是義。唯願如來。為我開示。世尊。云何諸王真實過失。云何諸王真實功德。作是請已。

爾時世尊告出愛王曰。大王。大王。今者應當了知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愛法及能引發王可愛法。

云何名為王之過失。大王當知。王過失者。略有九種。王若成就如是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輔佐有大軍眾不可歸仰。何等為九。一不得自在。二立性暴惡。三勐利憤發。四恩惠奢薄。五受邪佞言。六所作不思不順儀則。七不顧善法。八不知差別忘所作恩。九一向縱任專行放逸。

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謂有國王。志性不強所為軟弱。為諸大臣輔相國師群官所制。不隨所欲作所應作錫賚群臣。於妙五欲歡娛遊戲。亦不如意。如是名王不得自在。

云何名王立性暴惡。謂有國王。諸群臣類或餘人等。隨於一處現行少小不如意事。即便對面擯黜。發麁惡言咆勃忿恚。顰蹙而住時生憤發。設不對面背彼向餘。而作於前擯罵等事。設不對面亦不背彼向餘而作於前黜罵等事。然唯內意憤恚欝快。懷惱害心懷怨恨心。然不長時持憤恚心相續不捨。復有內意憤恚欝快。懷惱害心懷怨恨心。亦於長時持憤恚心相續不捨。由如是相對面暴惡。背面暴惡。懊恚暴惡暫時暴惡。長久暴惡。如是名王立性暴惡。大王當知。長久暴惡名為大過。非是餘者。

云何名王勐利憤發謂有國王諸群臣等。有小愆過有少違越便削封祿奪去妻妾。或以重罰而刑罰之。如是名王勐利憤發。

云何名王恩惠奢薄。謂有國王諸群臣等供奉侍衛。雖極清淨善稱其心。而以微劣軟言而慰喻之。頒賜爵祿酬賞勳庸。不能圓滿不順常式。或損耗已。或稽留已。或推注已。或怨恨已。然後方與如是名王恩惠奢薄。

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若有國王諸群臣等。實非聰睿詐現聰睿。貪濁偏黨不閑憲式。情懷謀叛不修善政。聽受信用如是輩人所進諫議。由此因緣王務財寶。名稱善政並皆衰損。如是名王受邪佞言。

云何名王所作不思不順儀則。謂有國王。不能究察不審究察。不能思擇不審思擇。諸群臣輩於彼彼務機密事中。不堪委任而委任之。堪委任者而不委任。堪驅役者而不驅役。不堪役者乃驅役之。應賞賚者而刑罰之。應刑罰者而賞賚之。又於群臣不善安處先王儀則。由此群臣處大朝會。餘論未終發言間絕。不敬不憚而興諫諍。不如旨教而善奉行。不正安住王之教命。如是名王所作不思不順儀則。

云何名王不顧善法。謂有國王。不信他世亦不曉悟。由於他世不信不悟。便於當來善不善業愛非愛果不能信解。不信解故無有羞恥。隨情造作身語意業三種惡行。不能時時佈施修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不顧善法。云何名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謂有國王。於諸大臣輔相國師及群官等。其心顛倒不善了知忠信技藝智慧差別。以不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於忠信所非忠信想。無技藝所生技藝想。有技藝所無技藝想。於惡慧所生善慧想。於善慧所生惡慧想。彼由如是心顛倒故。於非忠信無有技藝惡慧臣所敬重愛養。忠信技藝善慧臣所反生輕賤。又諸臣等年耆衰邁。曾於長夜供奉侍衛。知其無勢無力無勇。遂不敬愛不賜爵祿不酬其賞。設被陵蔑捨而不問。如是名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

云何名王一向縱任專行放逸。謂有國王。於妙五欲一向沉沒。耽著嬉戲愛樂受行。不能時時勗勵方便作所應作勞賚群臣。如是名王一向縱任專行放逸。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九種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輔佐有大軍眾而不可歸仰。大王當知。此九過失。是王自性之過失也。

云何名為王之功德。大王當知。王功德者。略有九種。王若成就如是功德。雖無大府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而可歸仰。何等為九。一得大自在。二性不暴惡。三憤發輕微。四恩惠勐利。五受正直言。六所作諦思善順儀則。七顧戀善法。八善知差別知所作恩。九不自縱任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謂有國王。自隨所欲作所應作勞賚群臣。於妙五欲歡娛遊戲。於諸大臣輔相國師群臣等。所凡出教命宣佈無礙。如是名王得大自在。

云何名王性不暴惡。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隨於何處。雖行增上不如意事。性能容忍不現擯黜。不發。言亦不咆勃。廣說乃至不生憤發亦不對面。亦不背面而作前事。亦不內意秘匿忿纏。亦不長夜蓄惡憤心相續不捨。不現暴惡不背暴惡。不匿暴惡不久暴惡。如是名王性不暴惡。

云何名王憤發輕微。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雖有大愆有大違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祿奪其妻妾。不以重罰而刑罰之。隨過輕重而行黜罰。如是名王憤發輕微。

云何名王恩惠勐利。謂有國王諸群臣等。正直現前供奉侍衛。其心清淨其心調順。於時時中以正圓滿軟言慰喻。具足頒錫爵祿勳庸而不令彼損耗稽留劬勞怨恨。易可供奉不難承事。如是名王恩惠勐利。

云何名王受正直言。謂有國王。諸群臣等實有聰睿無聰睿慢。無濁無偏善閑憲式。情無違叛樂修善法。聽受信用如是輩人所進言議。由此因緣國務財寶。名稱善法皆悉增盛。如是名王受正直言。

云何名王所作諦思善順儀則。謂有國王性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諸群臣等於彼彼務機密事中。不堪委任而不委任。堪委任者而委任之。不堪役者而不驅役。堪驅役者乃驅役之。應賞賚者而正賞賚。應刑罰者而正刑罰。凡有所為審思審擇。然後方作而不卒暴。又於群臣能善安處先王儀則。由此群臣雖處讌會終不發言間絕餘論。要待言終恭敬畏憚而興諫諍。如其旨教而善奉行。能正安住王之教命。如是名王所作諦思善順儀則。

云何名王顧戀善法。謂有國王信知他世。由信善故。便於當來淨不淨業愛非愛果能善信解。由信解故具足慚恥而不縱情作身語意三種惡行。時時思擇佈施修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顧戀善法。

云何名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謂有國王於諸大臣輔相國師及群臣等。心無顛倒能善了知忠信技藝智慧差別。若諸群臣忠信技藝及與智慧。若有若無並如實知。於其無者輕而遠之。於其有者敬而愛之而正攝受。又諸臣等年耆衰邁。曾於長夜供奉侍衛。雖知無勢無力無勇。然念昔恩轉懷敬愛而不輕賤。爵祿勳庸分賞無替。如是名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云何名王不自縱任不行放逸。謂有國王。於妙五欲而不沉沒。耽著嬉戲愛樂受行。能於時時勗勵方便作所應作勞賚群臣。如是名王不自縱任不行放逸。若王成就如是功德。雖無大府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而可歸仰。大王當知。如是九種王之功德。是王自性之功德也。

云何名為王衰損門。大王當知。王衰損門略有五種。一不善觀察而攝群臣。二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有非時。三專行放逸不思機務。四專行放逸不守府庫。五專行放逸不修法行。如是五種。皆悉名為王衰損門。云何名王不善觀察而攝群臣。謂有國王。於群臣等不能究察不審究察。不能思擇不審思擇。忠信技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加以寵愛。厚賜爵祿重賞勳庸。最機密處而相委任。數以軟言現為慰喻然此群臣所付財寶多有損費。若遇怨敵惡友軍陣。彼先退敗。恐懼破散為他所勝。遲留人後奔北無戀。矯行惡策動[虛*予]王政。如是名王不善觀察而攝群臣。云何名王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有非時謂有國王。雖於群臣性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忠信技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而不寵愛。不如其量具賜爵祿。最機密處亦不委任。不數軟言現相慰喻。彼於一時王遇怨敵惡友軍陣。廣說乃至大怖畏事命難現前。爾時於臣方行寵愛。廣說乃至數以軟言而相慰喻。時群臣等共相謂曰。王於今者危迫因緣。方於我等暫行妙行非長久心。知此事已。雖有忠信技藝智慧隱而不現。如是名王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有非時。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思機務。謂有國王。於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而不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和好方便。如是於應乖絕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惠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軍陣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皆不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乖絕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思機務。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謂有國王。寡營事業。拙營事業。不持事業不觀事業。不禁王門。不禁宮門。不禁府庫。或於俳優技樂笑弄倡逸等所。或復耽樂博弈戲等。非量損費所有財寶。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修法行。謂有國王。於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解脫。巧便無害樂無害法。所有沙門若婆羅門不能數往禮敬諮詢。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作何等業能致吉祥遠離諸惡。設得聞已亦不勗勵如說修行。不能時時惠施樹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修法行。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五衰損門。當知此王退失現法後法義利。謂前四門退現法利。最後一門退後法利。

云何名為王方便門。大王當知。王方便門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善觀察攝受群臣。二能以時行恩妙行。三無放逸專思機務。四無放逸善守府庫。五無放逸專修法行。

云何名王能善觀察攝受群臣。謂有國王。於群臣等性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忠信技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如是名王能善觀察攝受群臣。

云何名王能善以時行恩妙行。謂有國王。於諸群臣善觀察已。攝為親侍加以寵愛。隨其度量厚賜爵錄重賞勳庸。最機密處而相委任。數以軟言現相慰喻。彼於一時王遇怨敵惡友軍陣大怖畏事命難現前。即便罄竭顯示忠信技藝智慧。如是名王能善以時行恩妙行。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專思機務。謂有國王。於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能於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和好方便。如是於應乖絕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惠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軍陣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皆能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乖絕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專思機務。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善守府庫。謂有國王。廣營事業。巧營事業。善持事業。善觀事業。善禁王門。善禁宮門。善禁府庫。又於俳優技樂笑弄倡逸等所。不以非量而費財寶。亦不耽樂博弈戲等。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善守府庫。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專修法行。謂有國王於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解脫。巧便無害樂無害法。所有沙門若婆羅門而能數往禮敬諮問。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何等有罪。何等無罪。作何等業能致吉祥遠離諸惡。既得聞已善能勗勵如說修行。亦能時時惠施樹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專修法行。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五方便門。當知此王不退現法後法義利。略前四門不退現法所有義利。最後一門不退後法所有義利。云何名為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諸王可愛可樂可欣可意之法。何等為五。一世所敬愛。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敵。四善攝養身。五能往善趣。如是五種是王可愛可樂可欣可意之法。

云何能引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能引諸王可愛之法。何等為五。一恩養世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法行。

云何名王恩養世間。謂有國王。性本知足。於財寶門為性謹慎不邪貪著。如其所應積集財寶不廣營求。又有國王。性無貪悋。成就無貪白淨之法。以自所有庫藏珍財。隨力隨能給施一切貧窮孤露。又有國王。柔和忍辱。多以軟言曉喻國界。於時時間隨其所應頒賞爵祿。終不以彼非所能業惡業重業役任群臣。諸有違犯可矜恕罪。即便矜恕。諸有違犯不可恕罪。以實以時如理治罰。如是名王以正化法恩養世間。由王受行如是恩養世間法故。遂感世間之所敬愛。

云何名王英勇具足。謂有國王。計策無惰武略圓滿。未降伏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而攝護之。廣營事業如前。乃至。不甚耽樂博弈戲等。又善觀察應與不應勤於僚庶。應刑罰者正刑罰之。應攝養者正攝養之。如是名王英勇具足。由王受行如是英勇具足法故。遂能感得自在增上。

云何名王善權方便。謂有國王。於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如前乃至於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能正了知和好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善權方便。由王受行如是善權方便法故。遂能摧伏所有怨敵。

云何名王正受境界。謂有國王善能籌量府庫增減。不奢不悋平等自處清正受用。眾雜受用勝妙受用。隨其時候所宜受用。與諸臣佐親屬受用。在於勝處而為受用。奏諸伎樂而為受用。無有愆失而為受用。無愆失者。謂疾惱時應食所宜。避所不宜於康豫時。消已方食若食未消。或食而利。皆不應食。應共食者。正現在前不應獨食。精妙上味詭擯餘人。如是名王正受境界。由王受行如是正受境界法故。遂能善巧攝養自身。

云何名王勤修法行。謂有國王。具足淨信戒聞捨慧。

云何名王具足淨信。謂有國王。信解他世信解當來淨不淨業及愛非愛果與異熟。如是名王具足淨信。

云何名王具足淨戒。謂有國王。遠離殺生及不與取淫欲邪行妄語飲酒諸放逸處。如是名王具足淨戒。

云何名王具足淨聞。謂有國王。於現法義於後法義及於現法後法等義眾妙法門。善聽善受習誦通利。專意研究善見善達。如是名王具足淨聞。云何名王具足淨捨。謂有國王。雖在慳垢所纏眾中心恆清淨。遠離慳垢而處居家。常行棄捨舒手樂施。好興祠福惠捨圓滿。於佈施時常樂平等。如是名王具足淨捨。

云何名王具足淨慧。謂有國王。如實了知善不善法。有罪無罪。修與不修。勝劣黑白。於廣分別諸緣生法。亦如實知。縱令失念生惡貪慾瞋恚忿恨覆惱慳嫉幻誑諂曲無慚無愧惡欲惡見。而心覺悟並不堅住。如是名王具足淨慧。如是名王勤修法行。由王受行此法行故能往善趣。如是五種能引發王可愛之法。能引諸王現法後法所有利益。謂初四種能引發王現法利益。最後一種能引發王后法利益。

復次大王當知。我已略說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愛法及能引發王可愛法。是故大王。應當修學。王之過失宜當遠離。王之功德宜當修習。王衰損門宜當遠離。王方便門宜當修學。王可愛法宜當希慕。能引發王可愛之法宜當受行。大王。若能如是修學。當獲一切利益安樂。

復次依行差別建立三士。謂下中上。無自利行無利他行名為下士。有自利行無利他行有利他行無自利行名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為上士。

復有四種補特伽羅。或有行惡而非樂惡。或有樂惡而非行惡。或有行惡亦復樂惡。或非行惡亦非樂惡。若信諸惡能感當來非愛果報。由失念故。或放逸故。近惡友故。造作惡行是名行惡而非樂惡。若先世來串習惡故。喜樂諸惡惡欲所牽。彼由親近善丈夫故。聞正法故。如理作意為依止故。見諸惡行能感當來非愛果報。自勉自勵遠離諸惡。是名樂惡而非行惡。若性樂惡而不遠離。是名行惡亦復樂惡。若有為性不樂諸惡亦能遠離。名非行惡亦非樂惡。此中行惡亦樂惡者是名下士。若有行惡而非樂惡。或有樂惡而非行惡是名中士。若非行惡亦非樂惡是名上士。

復有三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務。三重正法。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一以非事為自事。二以自事為自事。三以他事為自事。若行惡行以自存活。名以非事為自事。若怖惡行修行善行。名以自事為自事。若諸菩薩以他事為自事等。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又諸國王有三圓滿。謂果報圓滿。士用圓滿。功德圓滿。若諸國王生富貴家。長壽少病有大宗葉。成就俱生。聰利之慧。是王名為果報圓滿。若諸國王善權方便所攝持故。恆常成就圓滿英勇。是王名為士用圓滿。若諸國王任持正法。名為法王安住正法。名為大王。與內宮王子群臣英傑豪貴國人共修惠施。樹福受齋堅持禁戒。是王名為功德圓滿。果報圓滿者。受用先世淨業果報。士用圓滿者。受用現法可愛之果。功德圓滿者。亦於當來受用圓滿淨業果報。若有國王三種圓滿皆不具足。名為下士。若有果報圓滿或士用圓滿或俱圓滿。名為中士。若三圓滿無不具足。名為上士。復有三臣。一有忠信無伎能智慧。二有忠信伎能無智慧。三具忠信伎能智慧。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若不忠信無有伎能亦無智慧。當知此臣下中之下。

又有四語。一非愛似愛。二愛似非愛。三非愛似非愛。四愛似愛。諸有語言辭句善順。然非所宜。是名初語。或有語言辭句勃逆。然是所宜。是第二語。或有語言辭句勃逆。亦非所宜。是第三語。或有語言辭句善順。亦是所宜。是第四語。若有宣說非愛似非愛。非愛似愛語者。是下士。若有宣說愛似非愛語者。是中士。若有宣說愛似愛語者。是上士。

復有三種。受諸欲者。或有受欲。非法勐浪積集財寶不能安樂。正養己身及與妻子廣說乃至不於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以法或非法勐浪或非積集財寶能以安樂。正養己身妻子眷屬及知友等。不於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一向以法及不勐浪積集財寶能以安樂。正養己身。廣說乃至能於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此三種中。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復有三人。一者有人。貪染而食愛著饕餮。乃至耽湎不見過患。不知出離。二者有人。思擇而食不染不著亦不饕餮。吞吸迷悶堅住耽湎。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於此食未斷未知。三者有人。思擇而食不生貪染。廣說乃至深見過患善知出離。又於此食已斷已知。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復依施物說有三人。一者有人。所施之物但具妙香不具美妙味之與觸。二者有人。所施之物具妙香味而無妙觸。三者有人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與觸。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又依施田說有三人。一者有人。於愛於恩而行惠施。二者有人。於貧苦田而行惠施。三者有人。於具功德最勝福田而行惠施。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復有差別。施於所愛名為下士。施於有恩名為中士。施於貧苦具德勝田名為上士。

又依施心說有三人。一者有人。將欲惠施先心歡喜。正惠施時心不清淨。惠施已後尋復追悔。二者有人。先心歡喜。施時心淨。施已追悔。三者有人先心歡喜。施時心淨。施已無悔。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復於受持戒福業事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但離一分非一切時。常能遠離。唯自遠離。不勸他離亦不讚美。見同法者心不歡喜是名下士。二者有人。離一切分一切時離。唯自遠離不勸他人亦不讚美。見同法者心不歡喜。是名中士。三者有人。一切俱現。是名上士。

又於受持禁戒處所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惡說法毘奈耶中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住善說法毘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缺漏。三者有人。即住於此受持禁戒而不缺漏。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又於受持戒心建立三人。一者有人。為活命故受持禁戒。二者有人。為生天故受持禁戒。三者有人。為涅槃故受持禁戒。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又於受持別解脫律儀說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受持近住律儀。二者有人。亦能受持近事律儀。三者有人。亦能受持苾芻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又於受持苾芻律儀說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受具足支。無受隨法諸學處支。亦無隨護他人心支。亦無隨護如先所受諸學處支。二者有人。成前三支。無後一支。三者有人。具成四支。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成就別解脫律儀。二者有人。成別解脫靜慮律儀。三者有人。成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儀非不律儀攝所受戒律儀。二者有人。亦能成就聲聞等相應所受戒律儀。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薩埵所受戒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復依修習思惟方便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唯得勵力運轉思惟。二者有人。有間運轉設得無間要作功用方能運轉。三者有人。已得成就任運思惟。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依已得修差別故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已得內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毘缽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增上慧法毘缽舍那未得內心奢摩他定。三者有人。俱得二種。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已得有尋有伺三摩地。二者有人。已得無尋唯伺三摩地。三者有人。已得無尋無伺三摩地。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又依住修差別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染污靜慮。二者有人。住世間清淨靜慮。三者有人。住無漏靜慮。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王法正理論一卷


上篇:大乘百法明門論

下篇:十八空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顯揚聖教論頌

顯揚聖教論頌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序 竊以穹儀方載之廣,蘊識懷靈之異,《談...

持世陀羅尼經

持世陀羅尼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

大乘五蘊論

大乘五蘊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辯中邊論

辯中邊論卷上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成就論

業成就論翻譯之記 大國將寧。必感靈瑞以為嘉兆鄴隍方...

觀總相論頌

觀總相論頌一卷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

佛說舊城喻經

佛說舊城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

【註音版】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

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智捨...

佛說聖法印經

佛說聖法印經(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

佛說普門品經

佛說普門品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安樂集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安樂集》,一部之內總有十二...

佛說旃陀越國王經

佛說旃陀越國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誦經起誦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泰山府君

(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

【佛教詞典】慈山

(1637~1690)日本天台宗安樂律院開祖。美作(岡山縣...

學會轉變心態,幸福其實很簡單

在人生的旅途中,沒有哪個人能夠做到一帆風順。人生的...

近代知識分子和淨土信仰

中國的佛教史上,知識分子與佛學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議...

狐狸精跟著獅子王

禪宗這一法,是最上乘,是無相法。社會上這個道,那個...

大安法師:念佛如何才能感應道交

問: 法師慈悲,我們常聽您講念佛要感應道交,到底怎...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

如何證明人是素食動物

對於素食的另一種爭論,在於人類是素食動物還是雜(肉...

播放念佛機播經機,度無形眾生可以嗎

問: 我們佛友都在家中二十四小時播放念佛機、VCD,開...

住處供地藏菩薩像,就能得十種好處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

南亭法師《一切唯心造》

這個題目叫做一切唯心造,所謂一切指的是什麼呢2你張...

以佛像為對境修恭敬

現在處於商業化時代,好像佛教徒的用品也不可避免地商...

念念對治自己習氣毛病

印祖云:佛堂日課,切實修持,然不可一向專在事相上用...

可以打餓七來見佛嗎

問: 佛法大意將某人絕食7天就見到阿彌陀佛,能否倣傚...

【視頻】《晚課》台語唱誦

《晚課》台語唱誦

【視頻】《清淨毗尼方廣經》聆志居士念誦

《清淨毗尼方廣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