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一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七

論法多種者嗢柁南曰。

 論體論處所  論據論莊嚴
 論負論出離  論多所作法

論曰。論法有七種。一論體性。二論處所。三論所依。四論莊嚴。五論墮負。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

論體性者。復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譭謗論。五順正論。六教導論。

言論者。謂一切言說言音言詞。

尚論者。謂世所樂聞語論。

諍論者。謂或依諸欲所起。若自所攝諸欲他所逼奪。若他所攝諸欲自行逼奪。若於自他所愛有情所攝諸欲互相侵奪。謂歌舞戲笑等所攝。若倡女僕從等所攝。或為觀看。或為受用。於如是等諸欲差別事中。未離欲者。為欲界貪現所染者。因堅執故。因縛著故。因耽嗜故。因貪愛故。發憤現威互相鬪諍。異諍乖諍違害諍論。或依惡行所起若自所作身語惡行他所譏毀。若他所作身語惡行自行譏毀。若自他所愛有情所作身語惡行互相譏毀。於如是事中為作未作。諸惡行者。重貪瞋癡所拘執者。因堅執故。因攝受故。因貪愛故。更相發憤。以染污心現威鬪諍。異諍乖諍違害諍論。或依諸見所起。謂身見斷常無因惡因雨種外道等所起邪見。及餘種種諸惡見類。於如是諸見中。或於自所執他所遮斷。或於他所執自行遮斷。或為令他離所執見。或為攝受所未執見。於此事中未離欲者。如前乃至違害諍論。是名諍論。

譭謗論者。謂更相憤怒。以染污心振發威勢互相謗毀。謂麁語所攝。或妄語所攝。或綺語所攝。乃至惡說法律中。若為有情宣說彼法。若銓量刊定。若教授教誡等。皆名譭謗論。何以故。非撥實相故。引惡道故。徒設功勞無義利故。是故此論名譭謗論。

順正論者。謂於善說法律中。若為有情宣說正法。若銓量刊定。若教授教誡等。為斷有情所起疑故。為善通達甚深義故。為令智見畢竟淨故。皆名順正論。何以故。順正行故。順正義故。是故此論名順正論。

教導論者。謂於順正論中為令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故。所有教誨心未定者。令心得定。心已定者令心解脫。未得真實智者開悟令得。已得真實智者令其修滿。名教導論。何以故。分明委悉教導有情故。是故此論名教導論。

問如實觀察此六種論。幾論真實能引義利。所應修習。幾不真實能引無義。所應遠離。答最後二論。是真實引義利。應修習。中間二論。不真實引無義。應遠離。初二種論應分別。

論處所者。當知亦有六種。一於國王前。二於執理者前。三於大眾中。四於善解法義者前。五於沙門婆羅門前。六於樂法義者前。

論所依者。有十種應知。謂所成義有二種能成法有八種。

所成義二種者。一自性。二差別所成。自性者。謂有立為有。無立為無。所成差別者。謂有上立有上。無上立無上。常立為常。無常立無常。如是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如是等無量差別義門。是名所成差別應知。

能成法八種者。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至教。

立宗者。謂依二種所成義各別攝受。自宗所許。若論教所攝。若自辯所立。若從他所聞。或為成立自宗。或為顯他宗過。或為折伏憍慢。或為摧屈陵侮。或為悲愍有情。

辯因者。謂為成就所立宗故。依所引喻同類異類現量比量及與至教辯道理因。

引喻者。亦為成就所立義故。引因所依諸餘世間串習共許易了之法以為比況。

同類者。謂或於現在。或先所見相貌相屬遞互相似。此復四種。一自體。二業。三法。四因果。自體相似者。謂彼相貌更互相似。業相似者。謂彼作用更互相似。法相似者。謂自體上法門差別展轉相似。如無常法與苦法。苦法與無我法。無我法與生法。生法與老法。老法與死法。如是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如是等無量法門差別更互相似。因果相似者。謂彼因果能成所成更互相似。是名同類。

異類者。所謂諸法隨其異義互不相似。此亦四種翻上應知。

現量者有三種相。一非不現見相。二非思搆所成相。三非錯亂所見相。

非不現見相者。復有四種應知。謂由諸根不壞作意現前時。同類生異類生無障礙不極遠。同類生者。謂欲纏諸根於欲纏境。上地諸根於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是名同類生。異類生者。謂上地諸根於下地境若已生等。是名異類生。無障礙者。復有四種。一非覆障所礙。二非隱障所礙。三非映障所礙。四非惑障所礙。覆障所礙者。謂黑闇無明闇不澄淨色之所覆隔。隱障所礙者。謂或藥草力。或咒術力。或神通力之所隱蔽。映障所礙者。謂少為多物之所映奪故不可見。或飲食等為諸毒藥之所映奪。或發毛端為餘麁物之所映奪。如是等類無量無邊。且如小光為大光所映不可得見所謂日光映星月等。又如能治映奪所治令不可得。謂不淨觀映奪淨相。無常苦無我觀映奪常樂我相無相觀力映奪眾相。惑障所礙者。謂幻化所作。或相貌差別。或復相似。或內所作目眩惛夢。悶亂酒醉放逸癲狂。如是等類名為惑障。若不為此四障所礙名無障礙。不極遠者。謂非三種極遠。一處極遠。二時極遠。三推折極遠。如是總名非不現見。由非不現見故名現量。

非思搆。所成相者。復有二種。一才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者。謂若境能作才取便成取之所依。猶如良醫授病者藥。色香味觸悉皆具足。有大勢力成熟威德。當知此藥色香味觸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藥之所有大勢熟德。病若未癒思搆所成。若病癒時便非思搆。如是等類名為才取便成取所依境。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謂若境能為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瑜伽師假想思搆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若於地界假為水解。即依地想建立水想。若於地界假為火風二解。即依地想建立火風二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取地界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於地想如是於水火風想如其所應。盡當知。是名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是思搆所成假想所解地等諸界。若解未成是名思搆所立。解若成就即非思搆。如是名為非思搆所成。由非思搆之所成故。名為現量。

非錯亂所見相者。當知或五種。或七種。五種者。謂非五種錯亂所見。五種錯亂者。一想錯亂。二數錯亂。三形錯亂。四顯錯亂。五業錯亂。七種者謂非七種錯亂所見。七種錯亂者。即此五種錯亂。及餘二種遍行錯亂。合為七種。二種錯亂者。一心錯亂。二見錯亂。想錯亂者。謂於非彼相起彼相想。如於陽焰鹿渴想起於水想。數錯亂者。謂於少數起多增上慢。如瞖眩者於一月處見多月像。形錯亂者。謂於餘形起餘形增上慢。如於旋火見彼輪形。顯錯亂者。謂於餘顯色起餘顯色增上慢。如為迦末羅病損壞眼根。於非黃色悉見黃相。業錯亂者。謂於無業起有業增上慢。如執拳馳走見樹奔流。心錯亂者。謂即於五種所錯亂義心生喜樂。見錯亂者。謂即於五種所錯亂義忍受顯說。安立寶重妄想堅執。若非如是錯亂所見名為現量。

問如是現量誰所有耶。答略說四種所有。一色根現量。二意受現量。三世間現量。四清淨現量。色根現量者。謂色相五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說。現量體相。意受現量者。謂諸意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說。現量體相。世間現量者。謂即前二種總名世間現量。清淨現量者。謂若世間現量亦是清淨現量。有清淨現量非世間現量。謂出世智於所行境。有知為有。無知為無。有上知有上。無上知無上。不共世間名清淨現量。

比量者。謂與思擇俱推度境界。此復五種。一相。二體。三業。四法。五因果。

相比量者。謂隨其所有相貌相屬。或由現在及先所見推度境界如以見幢故比知有車。以見煙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國。以夫比妻。以角犎比牛。以形軟發黑輕舉色美比知是少。以面皺發白等比知是老。以執自相比道比俗。以樂見聖者樂聞正法遠離憍慢比正信者。以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比聰睿者。以慈悲愛語勇勐樂施善能解釋甚深義意比知菩薩。以掉動輕轉嬉戲歌笑等比未離欲。以諸威儀恆寂靜故比知離欲。以具如來微妙相好智慧寂靜勝行辯才比知如來應正等覺具一切智。見彼幼年所有相貌比知老時。當有是事。諸如是等名相比量。體比量者。由現見彼自體性故。比類彼物不現見體。或現見彼一分自體比類餘分。如以現在比類去來。或以過去比未來事。或以現近事比現遠事。又如衣服飲食嚴具車乘等事觀見少分得失之相比知一切。又以一分成熟比餘熟分。如是等類名體比量。

業比量者。謂以作用比業所依。如見遠物無有動搖鳥集其上。如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動搖等事比知是人。若見跡步寬長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若聞嘶聲比知是馬。哮吼比師子。咆吼比牛王。見比於眼。聞比於耳。嗅比於鼻。甞比於舌。觸比於身。識比於意。以杖尋水礙杖比地。若見是處草木滋潤莖葉青翠比知有水。若見熱灰比知有火。若見草木搖動比知有風。若見瞑目執杖蹎蹷失路等比知是盲。高聲側聽比知是聾。以所作業比知正信聰睿菩薩未離欲離欲如來。如前應知。

法比量者。謂於一切相屬著法。以一比餘。如屬無常比知有苦。以屬苦故比空無我。以屬生故比有老法。以屬老故比有死法。以屬有色有見有礙比有處所及有形質。屬有漏故比知有苦。屬無漏故比知無苦。屬有為故比知生住異滅之法。屬無為故比知反彼。如是等類名法比量。

因果比量者。謂因果相比如見物行比有所至。見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見有人如法事王比知當獲廣大祿位。見大祿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見有人備善作業比知必當獲大財富。見大財富比知先已備善作業。見善惡行比當興衰。見有興衰比先善惡。若見豐饒飲食比知飽滿。見有飽滿比豐飲食。若見有人食不平等比知有病。若見有病比知食不平等。見有靜慮比知離欲。見離欲者比有靜慮。若見修道比知必獲四沙門果。若見有獲四沙門果比知修道。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因果比量。如是總名比量。

至教者。謂一切智人所設言教。或從彼聞法隨法行。此復三種。一聖言所攝。二對治離染。三不違法相。

聖言所攝者。所謂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經教。展轉流佈傳來至今。不違正法不違正義。

對治雜染者。謂依此法善修習時。能永調伏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及隨煩惱。

不違法相者。謂翻違法相當知。是名不違法相。何等名為違法相耶。謂於無相增為有相。如執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或常或斷有色無色如是等類。或於有相減為無相。或於決定立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無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諸法皆是無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無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無我。如是於佛所立不可記法。一向記別。又復推求。謂應立記。或於不定建立為定。如執一切樂受皆貪所隨眠。一切苦受瞋所隨眠。一切不苦不樂受癡所隨眠。一切苦樂皆是有漏。思已造業唯受苦報。如是等類或於有相法中。無差別相建立差別。有差別相立為無別。如依有為差別之相於無為法亦別建立。依無為法無差別相於有為法亦不別立。如於有為無為。如是於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等。隨其所應盡當了知。又於有相不如正理立因果相。如立妙行感不愛果。立諸惡行能感愛果。計於惡說法律之中習諸邪行能得清淨。於佛善說法律之中修行正行不得清淨。又於雜染立為清淨。於清淨法立為雜染。於不實相以假言說立為真實。於真實相以假言說立不真實。如於永離言說法中以言戲論建立勝義。如是等類名違法相。翻此違相名不違相。是名至教。

問若一切法自相成就自義差別法爾建立。復何因緣立有二種所成義耶。答為欲生成他信解故。非為生成諸法相貌。問為欲成就所成立義。何故先說立宗耶。答為先顯示自所愛樂義故。問何故次辯因耶。答為欲開顯依現見法決定道理。即於所立宗義不捨離故。問何故次引喻耶。答為欲顯現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現見法故。問何故後說同類異類現量比量至教等耶。答為欲開示因喻二種相違不相違智故。又相違者由二種因。一由不決定故。二由同所成故。不相違者亦由二因。一由決定故。二由異所成故。此中相違者為成所立宗義不能為量故不名量。不相違者為成所立宗義能為正量故名為量。是名論所依。

論莊嚴者。有五種應知。一善自他宗。二語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應供。善自他宗者。謂如有一於此正法及毘柰耶深生愛樂。即於自論宗本讀誦受持正聞審慮純熟修行。已善已說已明。復於彼法彼毘柰耶不愛不樂。但於彼論宗本讀誦受持聞思純熟而不修行。然已善已說已明。是名善自他宗。

語具圓滿者。謂如有一音聲圓滿不犯音聲。音聲者謂具五德。一不鄙陋。二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云何不鄙陋。謂離諸邊國鄙俚詞故。云何輕易。謂世間共立非餘說故。云何雄朗。所謂於義建立言詞為成彼義巧妙雄壯故。云何相應。所謂前後功德法義相符順故。云何義善。謂能引發世出世利無顛倒故。又此相應論者。復由九種差別相故。語具圓滿應知。一不雜亂。二不麁獷。三辯了。四限量。五與義相應。六以時。七決定。八顯了。九相續。以此足前總名語具圓滿。無畏者。謂如有一處在多眾異眾大眾勝眾諦眾善眾等中。其心無有下劣怯懼。身無戰汗面無怖色。聲不動掉語不怯弱。如是等類名為無畏。

敦肅者。謂如有一性不忿毒面無變改身不掉動。如是等類名為敦肅。

應供者。謂如有一性善可樂性不惱他。尋常住善可樂地者。隨順他心而發言語。知時如實為益自他能引義利。言詞柔軟如對親友。是名應供。

若有依五論莊嚴相興言論者。當知復有二十七種稱讚功德。何等名為二十七種。一眾所敬重。二言必信受。三於大眾中轉加無畏。四於他所宗深知過隙。五於自所宗知決定德。六無有僻執。七於所受論情無偏黨。八於自正法及毘柰耶無能引奪。九於他所說速能了悟。十於他所說速能領受。十一於他所說速解理趣。十二能以語德勝伏大眾。十三悅可信解因明論者。十四能善宣釋義句文字。十五身不勞倦。十六心不勞倦。十七言不謇澁。十八辯才無盡。十九身不頓顇。二十念無忘失。二十一心無損害。二十二咽喉無損。二十三凡所宣吐分明易了。二十四善護自心令無忿怒。二十五善順他心令無憤恚。二十六令對論者心生淨信。二十七凡有所行不招怨對廣大名稱聲流十方世咸傳唱。此大法師處大師數。如受欲者以末尼真珠瑠璃等寶廁環釧等寶莊嚴具以自莊嚴。威德熾盛光明普照。如是論者以二十七種稱讚功德。廁此五種論莊嚴具以自莊嚴。威德熾盛光明普照。是故名此為論莊嚴。

論墮負者。謂有三種應知。一捨言。二言屈。三言過。

捨言者。謂立論者以十三種詞謝對論者捨所言論。何等名為十三種詞。謂立論者謝對論者曰。我論不善。汝論為善。我不善觀。汝為善觀。我論無理。汝論有理。我論無能。汝論有能。我論屈伏。汝論成立。我之辯才唯極於此。過此已上更善思量當為汝說。且置是事我不復言。以如是等十三種詞謝對論者捨所言論。捨所論故。當知摧破為他所勝。墮在他後屈伏於彼。是故捨言名墮負處。

言屈者。如立論人為對論者之所屈伏。或假餘事方便而退。或引外言。或現憤發。或現瞋恚。或現高慢。或顯彼所覆。或現惱害。或現不忍。或現不信。或復默然。或復憂慼。或竦肩伏面。或沉思詞窮。假託餘事方便而退者。謂捨前所立更託餘宗。捨先因喻同類異類現量比量及至教量。更託餘因乃至至教。引外言者。謂捨所論事。或論飲食。或論王臣盜賊衢路倡穢等事。假託外緣捨本所立。現憤發者。謂以麁言擯對論者。現瞋恚者。謂以怨報之言責對論者。現高慢者。謂以卑賤種族等言毀對論者。顯彼所覆者。謂以發他所覆惡行之言舉對論者。現惱害者。謂以害酷怨言罵對論者。現不忍者。謂發怨言怖對論者。現不信者。謂以破戒行言謗對論者。或默然者。謂語業頓盡。或憂慼者。謂意業焦惱。竦肩伏面者。謂威勇身業而頓萎顇沉思詞窮者。謂才辯俱竭。如是十三種事。當知言屈。前二妄行矯亂。中七發起邪行。後四計行窮盡。是名言屈墮在負處。

言過者。謂立論人有九種過。故名言過。何等為九。一雜亂。二麁獷。三不辯了。四無限量。五非義相應。六非時七不決定。八不顯了。九不相續。雜亂者。謂捨所論事。雜說異語。麁獷者。謂憤發卒暴。言詞躁急。不辯了者。謂若法若義。眾及對論所不領悟。無限量者。謂於所說義。言詞複重或復減少。非義相應者。當知十種。一無義。二違義。三損理。四與所成等。五招集過難。六不得義利。七義無次序。八義不決定。九成立已成。十順不稱理諸邪惡論。非時者。謂所應說前後不次。不決定者。謂立已復毀。毀而復立。速疾轉換難可了知。不顯了者。謂犯聲明相不領而答。或先為典語後作俗語。或復翻此。不相續者。謂於中間言詞斷絕。凡所言論犯此九失。是名言過。

論出離者。謂立論者。三種觀察興廢言論。云何名為三種觀察。一觀察德失。二觀察眾會。三觀察善不善。

云何觀察德失。謂立論者。方欲立論應如是觀。我立是論。將無自損損他及俱損耶。不生現法後法及俱罪耶。勿起身心所有諸憂苦耶。莫由此故執持刀杖鬪罵諍訟諂言妄語而發起耶。將無種種惡不善法而生長耶。非不利益安樂自及他耶。非不利益安樂多眾生耶。非不憐愍於世間耶。不因此故諸天世人無義無利不安樂耶。彼立論者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所立論能為自損。乃至天人無義無利及不安樂。便自思擇。不應立論。若如實知我所立論不為自損。乃至能引天人義利安樂。便自思擇。應當立論。是名第一論出離相。

云何觀察眾會。謂立論者。應當觀察現前眾會。為有執著為無執耶。為有賢正為無有耶。為有善解為無解耶。如是觀時。若知眾會有所執著非無執著。唯不賢正無有賢正。唯不善解無善解者。便自思擇。於是眾中不應立論。若知眾會無所執著非有執著。唯有賢正無不賢正。唯有善解無不解者便自思擇。於是眾中應當立論。是名第二論出離相。

云何觀察善不善。謂立論者。應自觀察善與不善。我於論體論處論依論嚴論負論出離等。為善為不善耶。我為有力建立自論摧伏他論於彼負處解脫不耶。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為不善非善解了我無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擇。與對論者不應立論。若自了知我善非不善有力非無力。便自思擇與對論者應共立論。是名第三論出離相。

論多所作法者。謂有三種。於所立論多所作法。一善自他宗。二無畏。三辯才。問如是三法。何故名為於所立論多有所作。答由善了達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由無畏故。於一切眾能起談論。由辯才故。於諸問難能善酬答。是故此三名為於所立論多所作法。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一

 

上篇:顯揚聖教論

下篇:顯揚聖教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解卷論

解卷論一卷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真諦譯 三界者。...

菩薩地持經

菩薩地持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

攝大乘論釋論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一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

大乘五蘊論

大乘五蘊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佛說法身經

佛說法身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往生禮讚偈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願生西方極...

般泥洹經

般泥洹經卷上 不載譯人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高昌國沙門法盛譯...

佛說求欲經

佛說求欲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註音版】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華嚴遊心法界記

剏鐫華嚴遊心法界記序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而性...

【佛教詞典】金容

(雜名)金色之容貌。佛身也。心地觀經一曰:希有金容...

【佛教詞典】八迷

即生、滅、去、來、一、異、斷、常的八種迷見。...

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聰明的人卻研...

身體不能自主的時候要靠誰

我們學佛需要明白,做任何事情,必須心口如一。比如我...

凡事都能讓一步

佛經中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兩個商隊準備出門經商,但...

破除的是心中的執著,而不是破除相

我講一個禪宗的公案,諸位體會一下。禪宗平常都是打坐...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開悟後正好...

帶業往生只能帶宿業嗎

問: 帶業往生,只能帶宿業嗎? 大安法師答: 帶業往...

阿彌陀佛可以給你加持,但不能改變你的思想

諸位!阿彌陀佛可以給你很大的加持,但是我要提醒大家...

以專修念佛來對治修行上的偏差

疏文:彌遠者,厭生為患,亟欲滅生以歸於無。而滅非真...

大迦葉-頭陀第一

樹下生偉人 假若有人從兩千五百年前到現在肉體還活在...

聖嚴法師:不除妄想不求真

六祖大師的弟子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一開始就這麼...

學佛的次第--信解行證

我們今天來談談學佛的次第,覺悟的次第,叫做信、解、...

我們為什麼要買一個房子

從安樂道提升到解脫道,這個檻很多人邁不過去。這個檻...

【視頻】早課(福嚴佛學院)

早課(福嚴佛學院)

【視頻】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孔雀山僧團)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孔雀山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