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顯揚聖教論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品第一

 善逝善說妙三身  無畏無流證教法
 上乘真實牟尼子  我今至誠先讚禮
 稽首次敬大慈尊  將紹種智法王位
 無依世間所歸趣  宣說瑜伽師地者
 昔我無著從彼聞  今當錯綜地中要
 顯揚聖教慈悲故  文約義周而易曉
 攝事淨義成善巧  無常苦空與無性
 現觀瑜伽不思議  攝勝抉擇十一品
 一切界雜染  諦依止覺分
 補特伽羅果  諸功德九事

論曰。一切者有五法總攝菩薩藏。何等為五。頌曰。

 心心所有色  不相應無為

論曰。心者謂心意識差別名也。問何等為識。答識有八種。謂阿賴耶識眼耳鼻舌身識意及意識。

阿賴耶識者。謂先世所作增長業煩惱為緣。無始時來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為體。此識能執受了別色根根所依處及戲論熏習。於一切時一類生滅不可了知。又能執持了別外器世界與不苦不樂受等相應一向無覆無記與轉識等作所依因與染淨轉識受等俱轉能增長有染轉識等為業及能損減清淨轉識等為業。云何知有此識。如薄伽梵說。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愚夫感得有識之身。此言顯有異熟阿賴耶識。又說如五種子。此則名為有取之識。此言顯有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又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眼識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於眼根與彼俱轉。緣色境界了別為性。如薄伽梵說。內眼處不壞外色處。現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眼識得生。又說緣眼及色眼識得生。如是應知。乃至身識。此中差別者。謂各依自根各緣自境。各別了別一切應引。如前二經。

意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還緣彼識。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慢相應。或翻彼相應。於一切時恃舉為行。或平等行與彼俱轉。了別為性。如薄伽梵說。內意處不壞外法處。現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意識得生。意識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於意根與彼俱轉。緣一切共不共法為境了別為性。心所有法者。謂若法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彼復云何謂遍行有五。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別境有五。一欲二勝解三念四等持五慧。善有十一。一信二慚三愧四無貪五無瞋六無癡七精進八輕安九不放逸十捨十一不害。煩惱有六。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見六疑。隨煩惱有二十。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惛沉十四掉舉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心亂二十不正。知不定有四。一惡作二睡眠三尋四伺。

作意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動心為體引心為業。由此與心同緣一境。故說和合非不和合。如經中說。若於此作意即於此了別若於此了別即於此作意。是故此二恆和合非不和合。此二法不可施設離別殊異。復如是說。心心法行不可思議。又說由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眼等識生。

觸者。謂三事和合分別為體受依為業如經說。有六觸身。又說眼色為緣能起眼識。如是三法聚集合故能有所觸。又說觸為受緣。受者謂領納為體。愛緣為業。如經說有六受身。又說受為愛緣。

想者。謂名句文身熏習為緣。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取相為體。發言議為業。如經說有六想身。又說如其所想而起言議。思者謂令心造作得失俱非。意業為體。或為和合。或為別離。或為隨與。或為貪愛。或為瞋恚。或為棄捨。或起尋伺。或復為起身語二業。或為染污。或為清淨行。善不善非二為業。如經說有六思身。又說當知我說。今六觸處即前世思所造故業。

欲者。謂於所樂境希望為體。勤依為業。如經說欲為一切諸法根本。

勝解者。謂於決定境如其所應印解為體。不可引轉為業。如經說我等今者心生勝解。是內六處必定無我。

念者。謂於串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體。等持所依為業。如經說諸念與隨念別念及憶不忘不失法心明記為性。

等持者。謂於所觀境專住一緣為體。令心不散智依為業。如經說諸令心住與等住安住近住及定住不亂不散攝寂止等持心住一緣性。

慧者。謂即於所觀境簡擇為體。如理不如理非如理非不如理悟入所知為業。如經說簡擇諸法最極簡擇極簡擇法遍了近了黠了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毘缽舍那。

信者。謂於有體有德有能心淨忍可為體。斷不信障為業。能得菩提資糧圓滿為業。利益自他為業。能趣善道為業。增長淨信為業。如經說於如來所起堅固信。

慚者謂依自增上及法增上羞恥過惡為體。斷無慚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慚為業。如經說慚於所慚。乃至廣說。愧者。謂依世增上羞恥過惡為體。斷無愧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愧為業。如經說愧於所愧。乃至廣說。

無貪者。謂於有有具厭離無執不藏不愛無著為體。能斷貪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無貪為業。如經說無貪善根。無瞋者。謂於諸有情心無損害慈愍為體。能斷瞋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無瞋為業。如經說無瞋善根。

無癡者。謂正了真實為體。能斷癡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無癡為業。如經說無癡善根。精進者。謂心勇無惰不自輕賤為體。斷懈怠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精進為業。如經說起精進住有勢有勤有勇堅勐不捨善軛。

輕安者。謂遠離麁重身心調暢為體。斷麁重障為業。如前乃至能增長輕安為業。如經說適悅於意身及心安。不放逸者。謂總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為體。依此能斷惡不善法。及能修彼對治善法斷放逸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不放逸為業。如經說所有無量善法生起一切皆依不放逸根。

捨者。謂總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為體。依此捨故得心平等得心正直心無發動斷髮動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捨為業。由不放逸除遣染法。由彼捨故於已除遣不染污住。如經說為除貪憂心依止捨。

不害者。謂由不惱害諸有情故悲哀惻愴愍物為體。能斷害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不害為業。如經說由不害故知彼聰睿乃至廣說。貪者。謂於五取蘊愛樂覆藏保著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貪為業。障得菩提資糧圓滿為業。損害自他為業。能趣惡道為業。增長貪慾為業。如經說諸有貪愛者為貪所伏蔽。

瞋者。謂於有情慾興損害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瞋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瞋恚為業。如經說諸有瞋恚者為瞋所伏蔽。

慢者。謂以他方己計我為勝我等我劣令心恃舉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慢為業。如前乃至增長慢為業。如經說三種慢類我勝慢類我等慢類我劣慢類。無明者。謂不正了真實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正了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無明為業。如經說諸有愚癡者無明所伏蔽。

見者。謂五見為體。一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計我我所染污慧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我無顛倒解為業。如前乃至增長薩迦耶見為業。如經說如是知見永斷三結。謂身見戒禁取疑。二邊執見。謂於五取蘊執計斷常染污慧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常無顛倒解為業。如前乃至增長邊執見為業。如經說迦多衍那一切世間依止二種或有或無。三邪見。謂謗因謗果或謗功用或壞實事染污慧為體。唯分別起能障正見為業。如前乃至增長邪見為業。如經說有邪見者所執皆倒。乃至廣說。四見取。謂於前三見及見所依蘊計最勝上及與第一染污慧為體。唯分別起能障苦及不淨無顛倒解為業。如前乃至增長見取為業。如經說於自所見取執堅住。乃至廣說。五戒禁取。謂於前諸見及見所依蘊計為清淨解脫出離染污慧為體。唯分別起能障如前無顛倒解為業。如前乃至增長戒禁取為業。如經說取結所繫。疑者。謂於諸諦猶豫不決為體。唯分別起能障無疑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疑為業。如經說猶豫者疑。

忿者。謂於現在違緣令心憤發為體。能障無瞋為業。乃至增長忿為業。

恨者。謂於過去違緣結怨不捨為體。能障無瞋為業。乃至增長恨為業。

覆者。謂於過犯若他諫誨若不諫誨秘所作惡為體。能障發露悔過為業。乃至增長覆為業。

惱者。謂於過犯若他諫誨便發麁言心暴不忍為體能障善友為業。乃至增長惱為業。

嫉者。謂於他所有功德名譽恭敬利養心妬不悅為體。能障慈仁為業。乃至增長嫉為業。

慳者。謂積聚悋著為體。能障無貪為業。乃至增長慳為業。

誑者。謂為惑亂他現不實事心詭為體。能障愛敬為業。乃至增長誑為業。

諂者。謂為欺彼故詐現恭順心曲為體。能障愛敬為業。乃至增長諂為業。如經說忿恨覆惱嫉慳誑諂。

憍者。謂暫獲世間興盛等事心恃高舉無所忌憚為體。能障厭離為業。乃至增長憍為業。如經說無正聞愚夫見少年無病壽命等暫住而廣生憍逸。乃至廣說。

害者。謂逼惱有情無悲無愍無哀無憐無惻為體。能障不害為業。乃至增長害為業。如經說諸有害者必損惱他。

無慚者。謂於自及法二種增上不恥過惡為體。能障慚為業。乃至增長無慚為業。如經說不慚所慚無慚生起惡不善法。乃至廣說。無愧者。謂於世增上不恥過惡為體。能障愧為業。乃至增長無愧為業。如經說不愧所愧無愧生起惡不善法。乃至廣說。

惛沉者。謂依身麁重甘執不進以為樂故令心沉沒為體。能障毘缽舍那為業。乃至增長惛沉為業。如經說此人生起身意惛沉。掉舉者。謂依不正尋求或復追念曾所經見戲樂等事心不靜息為體。能障奢摩他為業。乃至增長掉舉為業。如經說汝為掉動亦復高舉。乃至廣說。

不信者。謂於有體有德有能心不淨信為體。障信為業。乃至增長不信為業。如經說若人不住不淨信心終無退失所有善法乃至廣說。

懈怠者。謂耽著睡眠倚臥樂故怖畏升進自輕蔑故心不勉勵為體。能障發起正勤為業。乃至增長懈怠為業。如經說若有懈怠必退正勤。乃至廣說。

放逸者。謂總貪瞋癡懈怠為體。由依此故心不制正惡不善法及不修習彼對治法障不放逸為業。乃至增長放逸為業。如經說夫放逸者是生死跡。乃至廣說。

失念者。謂於久所作所說所思若法若義染污不記為體。障不忘念為業乃至增長失念為業。如經說謂失念者無所能為。乃至廣說。心亂者。謂於所修善心不喜樂為依止故馳散外緣為體。能障等持為業乃至增長心亂為業。如經說若於五欲其心散亂流轉不息。乃至廣說。

不正知者。謂於身語意行不正了住染污慧為體。能障正知為業。乃至增長不正知為業。如經說有失念者住不正知。乃至廣說。

惡作者。謂於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悵怏追變為體能障奢摩他為業。乃至增長惡作為業。如經說若懷追悔則不安隱。乃至廣說。

睡眠者。謂略攝於心不自在轉為體。能障毘缽舍那為業。乃至增長睡眠為業。如經說貪著睡眠味如大魚所吞。尋者。謂或時由思於法造作或時由慧於法推求散行外境令心麁轉為體。障心內淨為業。乃至增長尋為業。

伺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於所尋法略行外境令心細轉為體餘如尋說。乃至增長伺為業。由此與心同緣一境故。說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說。若於此伺察即於此了別。若於此了別即於此伺察。是故此二恆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可施設離別殊異。復如是說。心心法行不可思議。

證有此二阿笈摩者。如薄伽梵說。由依尋伺故發起言說。非無尋伺。

諸心法中略不說者如其所應。廣說應知。如識與心法不可思議。是諸心法展轉相望應知亦爾。

色者有十五種。謂地水火風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一分及法處所攝色。地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謂各別身內眼等五根及彼居處之所依止。堅硬所攝有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發毛爪齒塵垢皮肉筋骨脈等諸不淨物。是內地體形段。受用為業。外謂各別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堅硬所攝非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礫石丘山樹林甎等。水等災起彼尋壞滅。是外地體形段。受用為業。依持受用為業。破壞受用為業。對治資養為業。

水亦二種。一內二外。內謂各別身內眼等五根及彼居處之所依止。濕潤所攝有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洟淚涎汗膏髓痰等諸不淨物。是內水體。潤澤聚集受用為業。外謂各別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濕潤所攝非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泉源溪沼巨壑洪流等。火等災起彼尋消竭。是外水體。依持受用為業。變壞受用為業。對治資養為業。火亦二種。一內二外。內謂各別身內眼等五根。及彼居處之所依止。煖熱所攝有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能令有情遍溫增熱。又能消化凡所飲噉。諸如是等是內火體。成熟和合受用為業。外謂各別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煖熱所攝非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炎燎村城蔓延洲渚。乃至空逈。無依故滅。或鑽木擊石種種求火。此火生已不久灰燼。是外火體。變壞受用為業。對治資養為業。風亦二種。一內二外。內謂各別身內眼等五根及彼居處之所依止。輕動所攝有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上下橫行入出氣息。諸如是等是內風體。發動作事受用為業。外謂各別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輕動所攝非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摧破山崖偃伏林木等。彼既散壞。無依故靜。若求風者動衣搖扇。其不動搖無緣故息。諸如是等是外風體。依持受用為業變壞受用為業。對治資養為業。

眼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之所執受。四大所造色為境界緣色境。識之所依止。淨色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性。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爾。此中差別者。謂各行自境緣自境識之所依止。

色謂眼所行境。眼識所緣四大所造若顯色若形色若表色為體。色蘊所攝。有見有對。此復三種。謂妙不妙及俱相違。彼復云何。謂青黃赤白如是等顯色。長短方圓麁細高下正及不正。煙雲塵霧光影明闇。若空一顯色。若彼影像之色。是名為色。

聲謂耳所行境。耳識所緣四大所造可聞音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此復三種謂可意不可意及俱相違。或因手等相擊出聲。或由尋伺扣絃拊革。或依世俗。或為養命。或宣暢法義而起言說。或依託崖谷而發響聲。如是若自相若分別若響音。是名為聲。

香謂鼻所行境。鼻識所緣四大所造可嗅物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性。此復三種謂好香惡香及俱非香。彼復云何。所謂根莖皮葉花果煙末等香。若俱生若和合若變異是名為香。味謂舌所行境。舌識所緣四大所造可嘗物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性。此復三種。謂甘不甘及俱相違。彼復云何。所謂酥油沙糖石蜜熟果等味。若俱生若和合若變異。是名為味。觸一分謂身所行境。身識所緣四大所造可觸物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性。此復三種。謂妙不妙及俱相違。彼復云何。所謂澁滑輕重緩急軟冷飢渴飽悶強弱癢病老死疲息粘勇。或緣光澤。或不光澤。或緣堅實。或不堅實。或緣執縛。或緣增聚。或緣乖違。或緣和順。若俱生若和合若變異。是名觸一分。

法處所攝。色謂一切時意所行境。色蘊所攝。無見無對。此復三種。謂律儀色不律儀色及三摩地所行境色。律儀色云何。謂防護身語業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不現行法建立色性。不律儀色云何。謂不防護身語業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現行法建立色性。三摩地所行境色云何。謂由下中上三摩地俱轉。相應心心法故。起彼所緣影像色性。及彼所作成就色性。是名法處。所攝色心不相應行者。謂諸行與心不相應。於心心法及色法分位。假施設性不可施設。與心等法若一若異。彼復差別有二十四種。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流轉。定異。相應。次第。勢速。時。方。數。和合。不和合。復有諸餘如是種類差別。應知。得者。此復三種。一諸行種子所攝相續差別性。二自在生起相續差別性。三自相生起相續差別性。無想定者。謂已離遍淨欲。未離上地欲。觀想如病如癰如箭。唯無想天寂靜微妙。由於無想天起出離想。作意前方便故。不恆現行心心法滅性。滅盡定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或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或復上進。或入無想定。或復上進由起暫息想作意前方便故。止息所緣。不恆現行諸心心法。及恆行一分諸心心法滅性。無想天者。謂先於此間得無想定。由此後生無想有情天處。不恆現行諸心心法滅性。命根者。謂先業所引異熟六處住時決定性。眾同分者。謂諸有情互相似性。異生性者。此有二種。一愚夫異生性。二無聞異生性。愚夫異生性者。謂無始世來有情身中愚夫之性。無聞異生性者。謂如來法外諸邪道性。生者。謂諸行自相發起性。老者。謂諸行前後變異性。住者。謂諸行生時相續不斷性。無常者。謂諸行自相生後滅壞性。名身者。謂詮諸行等法自體想號假立性。句身者。謂聚集諸名顯染淨義言說所依性。文身者。謂前二所依字性。流轉者。謂諸行因果相續不斷性。定異者。謂諸行因果各異性。相應者。謂諸行因果相稱性。勢速者。謂諸行流轉迅疾性。次第者。謂諸行一一次第流轉性。時者。謂諸行展轉新新生滅性。方者。謂諸色行遍分齊性。數者。謂諸行等各別相續體相流轉性。和合者。謂諸行緣會性。不和合者。謂諸行緣乖性。

無為者。此有八種。謂虛空。非擇滅。擇滅不動。想受滅。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虛空者。謂諸心心法所緣外色對治境界性。非擇滅者。謂因緣不會於其中間諸行不起滅而非離系性。擇滅者。謂由慧方便有漏諸行畢竟不起滅而是離系性。不動者。謂離遍淨欲得第四靜慮。於其中間苦樂離系性。想受滅者。謂離無所有處欲入滅盡定於其中間不恆現行心心法及恆行一分心心法滅而離系性。善不善無記法真如者。謂於善不善無記法中清淨境界性。

復次如是五法復有三相應知。一增益相。二增益所起相。三法性相。增益相者。謂諸法中遍計所執自性。增益所起相者。謂諸法中如其所應依他起自性。法性相者。謂諸法中圓成實自性。如是已說。一切界今當說頌曰。

 界謂欲色等  及與三千界

論曰。界有二種。一欲等三界。二三千世界。欲等三界者。一欲界。謂未離欲地雜眾煩惱諸蘊差別。二色界。謂已離欲地雜眾煩惱諸蘊差別。三無色界。謂離色慾地雜眾煩惱諸蘊差別。如是三界復有五種差別應知。一相差別。二麁重差別。三方處差別。四受用差別。五任持差別。相差別者。謂欲界中色多相不鮮淨相種種雜相。色界中色少相鮮淨相非種種雜相。無色界中雖無業。所生色而有定所生色無見無對。又欲界中有苦受相應相。瞋恚相應相。多隨煩惱相應相。色無色界中有苦受不相應相。瞋恚不相應相。少隨煩惱相應相。麁重差別者。謂欲界中麁重麁而損害。色無色界中麁重細而不損害。方處差別者。謂欲界居下方。色界居上方。無色界無方處。受用差別者。謂欲界受用外門境界。色無色界受用內門境界。任持差別者。謂欲廛諸蘊依四食住。色無色廛諸蘊依三食住。三千世界者。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謂一日月之所照臨。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南贍部洲千東毘提訶洲千西瞿陀尼洲千北拘盧洲千四大王眾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覩史多天千樂變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合名第一小千世界。復千小千世界名為第二中千世界。復千中千世界名為第三大千世界。問何因緣故。小千世界名為卑小。答猶如特牛斷去兩角。以缺減故名為卑小。如是梵世已下。其中所有千世界不如上地。故名卑小。如是三千世界三災所壞。謂火水風。災復有三種。三災之頂。謂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彼第四靜慮諸天法爾與所居宮俱起俱滅。復有中三劫起。所謂饑饉疫病刀兵。二十中劫世間正壞。二十中劫壞已而住。二十中劫世間正成。二十中劫成已而住。如是合有八十中劫。名為大劫。譬如天雨滴猶車軸。無有間斷從空而注。如是東方無邊世界無有間斷。或成或壞。或有正壞或壞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是乃至十方世界如是已說。界雜染今當說頌曰。

 煩惱業生性  雜染相應知

論曰。雜染性有三種。一煩惱雜染。二業雜染。三生雜染。煩惱雜染者。謂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合名煩惱雜染。煩惱者略有十種。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六貪。七瞋。八無明。九慢。十疑。或復二種。一見所斷。二修所斷。或復三種。一欲界系。二色界系。三無色界系。復有七種顛倒行。一邪解行。二不解行。三非解非不解行。四執邪解行五彼因依處行。六彼怖生行。七任運起行。邪解行者。所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於所知事起邪執故。不解行者。所謂無明非解。非不解行者。所謂疑也。執邪解行者。所謂見取戒禁取。及於諸見所起貪等。彼因依處行者。謂見苦集所斷。彼怖生行者。謂見滅道所斷。任運起行者。謂修所斷見所斷。見所斷有百一十二煩惱。修所斷有十六煩惱。如是見修所斷。合有一百二十八煩惱。如是煩惱雜染。種種義差別故。立種種名。所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軛取系蓋株杌垢燒害箭所有惡行漏匱熱惱鬪諍熾然火稠林拘礙。如是等義名差別。

業雜染者。謂或因煩惱所生。或因煩惱緣助善法所生。如其所應三界所攝。身業語業意業。此復二種。一思二思所起。此業差別復有多種。欲界所攝名福非福。色無色界所攝名為不動。復有引業。謂作及增長能引種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果及異熟。復有生業。謂前所引助令生故。

生雜染者。謂因煩惱及業故生因生故苦。苦復多種。謂胎藏所迫苦。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與麁重行俱生長苦。數死生苦。生諸難苦。是名為生。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上篇:辯中邊論頌

下篇:顯揚聖教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究竟一乘寶性論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教化...

大乘法界無差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堅慧菩薩造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等...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卷上 阿僧伽作 後魏世佛陀扇多於洛陽譯 大乘...

中邊分別論

中邊分別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相品第...

佛說十二頭陀經

佛說十二頭陀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佛說造塔功德經

造塔功德經序 夫塔者,梵之稱,譯者謂之墳。或方或圓...

【註音版】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

大乘入楞伽經...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唐國清沙門湛然撰 夫禮懺法世...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如是我聞: 一...

【佛教詞典】四分律宗教雖小乘義當大乘

亦名:四分律宗雖是小乘分通大乘 子題:五義分通、四分...

【佛教詞典】舍宅

【舍宅】 p0799   雜集論八卷十五頁云:何故此滅復名...

如何契入佛經和祖師的著作

問: 由於弟子根機陋劣,且語文程度也不好,對於義理深...

苦樂都隨緣

生活在世間,苦多樂少,我們常常要面對痛苦,生命中的...

慧律法師《什麼是禪 禪是什麼》

各位台灣大學的高材生,首先恭喜大家,進入台灣的一流...

開悟很困難,往生很容易

我常說:開悟很困難,往生很容易。修行人要大徹大悟,...

佛源老和尚在南華寺養病的故事

1962年下半年,我因肺癆病到韶關防疫站去治療,騎自行...

學佛越久,離佛就會越遠嗎

經常聽說: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兩年,佛在身邊,...

慈舟法師:死心念佛

修淨土法門,必須切實用功,應該死心念佛。古人所謂打...

一名退休婦產科醫生的懺悔

以下所述,是發生在我母親身上的真實故事。 因為母親退...

臨終障礙重重,平時念佛是否白費了呢

問: 有同修吃齋念佛多年,一直辛勤為道場服務,然臨終...

福為善眷屬

過去,有一位國王以正法治化國家,深得人民敬仰,卻因...

唯識學的精華

一、廣闊的人生和宇宙觀 佛學在分析世出世間的森羅萬象...

觀察此世界生命無常的狀況

一、總說 死期無定之因相有三種,第一、南瞻部洲人類壽...

【視頻】《地藏經》佛光山唱誦版

《地藏經》佛光山唱誦版

【視頻】《普賢行願品》衍輪法師粵語讀誦 MP3

《普賢行願品》衍輪法師粵語讀誦 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