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顯揚聖教論卷第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顯揚聖教論卷第八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四

如是分別聞歸等已。復次頌曰。

 聖行無上乘  大菩提功德
 異論論法釋  應知各多種

論曰。聖行多種者。謂四聖行。一到彼岸行。二菩提分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到彼岸行者。謂如前所說。十波羅蜜多是名到彼岸行。

菩提分行者。謂如前所說。四念住等一切三十七覺分法及四種尋思四種如實遍智。是名菩提分行。

神通行者。謂如前所說。六種神通名神通行。成熟有情行者。謂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無量。二調伏方便無量。復有六種成熟。一成熟自體。二所成熟者。三成熟差別。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者。六已成熟者相。如是名為成熟有情行應知。

無上乘多種者。謂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如其次第。菩薩地中種性品發心品住品餘諸品大菩提建立二品所攝應知。大菩提多種者。謂五種大菩提。一自性。二功用。三方便。四轉。五滅。

自性者。謂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得轉依。此有四種應知。一生起依止。二不生依止。三善觀察所知果。四法界淨相。

生起依止者。謂佛相續出世間道。依此轉依方得生起非不生起。若離此轉依亦生起者。未轉依前應已生起。不生依止者。謂一切煩惱及彼習氣。依此轉依不復生起若不爾者。未轉依前眾緣和合。一切煩惱及彼習氣。永更不生已應可得。

善觀察所知果者。謂此轉依是善通達所知實際所知真如果。若不爾者。諸佛自體應更了知。應更斷滅。

法界淨相者。謂此轉依無眾相故。極善清淨法界所顯。若不爾者。應是無常可思議法。然此轉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議無二所顯。

此不可思議性復有五種應知。一自性。二處所。三住。四一性異性。五成立所作。

自性者。此轉依性即色離色不可思議。如是即受想行識離受想行識不可思議。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若即若離不可思議。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等。若即若離不可思議。若有若無等不可思議。

處所者。此轉依性若在欲界若離欲界不可思議。若在色無色界若離色無色界不可思議。人間天上若在若離不可思議。十方世界若在若離不可思議。

住者。謂此轉依住如是如是狀貌安樂住不可思議住。如是如是狀貌奢摩他住不可思議住。有心住不可思議住。無心住不可思議住。如是如是狀貌聖住不可思議住。如是如是狀貌天住梵住不可思議。

一性異性者。一切諸佛同處一無漏界中。一性異性不可思議。

成立所作者。謂諸佛如來其性平等。智慧勢力威德平等。住無漏界依止轉依。為利一切諸有情故。成立如是如是利有情事不可思議。此復二因緣故不可思議應知。一以離言說義過言語道故不可思議。二以出世間義世無比故不可思議。

功用者。略而言之。十種自在名為功用。何者為十。一壽自在。二心自在。三眾具自在。四業自在。五生自在。六願自在。七勝解自在。八神變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方便者。略而言之。四種變化名為方便。一未成熟者令成熟故。現諸菩薩所行行變化。二已成熟者令解脫故。於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贍部洲同時顯現如來變化。三方便攝受聲聞變化。四為彼所調伏有情顯現一切獨覺變化。佛薄伽梵於此四種變化法中。十方世界無礙作用應知。

轉者。有二種應知。一暫時轉。二究竟轉。暫時轉者。謂乃至有情未成熟未解脫。諸佛如來化轉不息。究竟轉者。如無盡不可思議諸佛威德明轉。為諸有情作利益事。流轉不息故。滅者。有二種應知。一暫時滅。二究竟滅。暫時滅者。於已成熟已解脫有情。諸佛如來暫時示現入般涅槃非是究竟。究竟滅者。謂一切煩惱及彼習氣及所依苦。究竟永盡。應知。功德多種者。嗢拕南曰。

 殊特非殊特  平等心利益
 報恩與欣讚  不虛方便行

論曰。殊特者。謂諸菩薩修學無上正等覺乘時。有五種殊特之法應知。何等為五。一於一切有情非有因緣而起親愛。二唯為利益諸有情故。常處流轉忍受大苦。三於多煩惱難調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四於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五具足不思議威德。如是五法非餘有情所共有。故名為殊特。

非殊特者。謂諸菩薩修學無上正等覺乘時。有五種非殊特法。菩薩摩訶薩由成就此五種法故。則五種殊特法成就顯現。何等為五。謂諸菩薩以因利他苦即為己樂。是故菩薩恆遍受行利他因苦。是名第一非殊特法。又諸菩薩雖善了知生死涅槃過失功德。而樂令有情畢竟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恆誓受行處生死法。是名第二非殊特法。又諸菩薩雖善了知默然樂味。而樂令有情畢竟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恆勤方便而為說法。是名第三非殊特法。又諸菩薩雖已積集六波羅蜜多善根。而樂令有情畢竟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以清淨意而施與之。又不期彼施果異熟。是名第四非殊特法。又諸菩薩以他利益事即為自利益事。是故菩薩恆現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第五非殊特法。菩薩摩訶薩由成就此五種法故。則五種殊特法成就顯現應知。平等心者。謂諸菩薩於一切有情所有五種平等心。一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如為得大菩提故起大誓願。如是亦為利益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起悲愍俱平等之心。三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起如一子愛俱平等之心。四菩薩摩訶薩於從眾緣已生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了達一有情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於一切有情所起平等法性智俱平等之心。五菩薩摩訶薩如於一有情行利益行。如是於一切有情亦行利益行。故於一切有情所起欲作利益事俱平等之心。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起於五種平等之心。

利益者。謂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作一切利益事。有五種相。應知。何等為五。一於違損事說正命法而引攝之。二於不隨順能饒益事說隨順法而引攝之。三無依苦惱貧匱無怙有情為作依怙而引攝之。四宣說趣於善趣之道而引攝之。五宣說三乘趣涅槃道而引攝之。

報恩者。謂菩薩摩訶薩於有恩有情所起於五種反報利益。何等為五。一安處有情令學己德。二方便安處令學他德。三無依無怙苦惱貧匱者為作依怙。四勸令供養諸佛如來。五令自書寫佛所說法。及受持供養。

欣讚者。有五種處。菩薩摩訶薩常應欣讚。何等為五。一值佛出世而得承事。二於如來所常聞六波羅蜜多相應菩薩藏法。三於成熟一切有情行堪任修習。四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五證菩提已菩薩聲聞大眾和合。

不虛方便行者。謂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有五種不虛利益方便勝行。何等為五。一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以利益安樂意為先。二菩薩摩訶薩成就不顛倒覺。於利益安樂事如實了知。三以隨宜方便說種種法。令諸有情隨所堪任悉得調伏。此唯如來究竟堪能。四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時心無厭倦。五菩薩摩訶薩平等大悲於下中上諸有情所心無偏黨。復次嗢拕南曰。

 不顛倒方便  退墮與勝進
 相似實功德  善調伏有情

論曰。不顛倒方便者。謂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方便。攝一切正方便。應知。何等為五。一隨護方便。二無過方便。三擇力方便。四淨勝意樂方便。五入決定方便。隨護方便者。謂菩薩摩訶薩善護聰睿。以俱生智速攝受法。又善護憶念。由憶念故所攝受法持不忘失。又善護智慧。由智慧故於所攝受法善觀察義正慧通達。由遠離隨順聰睿憶念智慧退分因故。及由親近修習隨順住分勝分因故。又善護自心。由善防護諸根門故。又善護他心。由正方便護他心故。無過方便者。謂菩薩摩訶薩於諸善法無倒勇勐。無量無間迴向菩提。擇力方便者。謂即此一切住勝解行地中應知。淨勝意樂方便者。謂住淨勝意樂地及行正行地應知。入決定方便者。謂住決定地決定行地到究竟地應知。如是五種方便。總攝菩薩一切正方便應知。退墮者。謂諸菩薩五退分法應知。一不敬正法及說法者。二放逸懈怠。三習近煩惱。四習近惡行。五與餘菩薩校量勝劣起增上慢。及於法顛倒起增上慢。

勝進者。謂諸菩薩五勝分法。即如其次第。翻前五種黑品應知。

相似功德者。謂諸菩薩五種相似功德。實是過失。應知。一於暴惡犯戒諸有情所。以是因緣作不饒益。二詐現具足威儀。三於隨順世間矯飾文詞及外道書論相應諸法。得預智者聰睿者數。四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宣說建立相似正法。廣令流佈。

實功德者。謂諸菩薩五種真實功德。應知。一於暴惡犯戒諸有情所。以是因緣起增上悲心。二自性具足威儀。三於如來所說清淨真實。若教若證得預智者聰睿者數。四修習無罪施等善行。五開示正法遮彼相似。

善調伏有情者。謂諸菩薩略於十處無倒調伏所化有情。一於離惡行處。二於離愛慾處。三於無違犯犯已出處。四於守護一切諸根門處。五於正知住處。六於離憒閙處。七於遠離一切惡尋思處。八於離障處。九於離煩惱纏處。十於離煩惱品麁重處。復次嗢拕南曰。

 諸菩薩受記  墮於決定數
 定作常應作  最勝法應知

論曰。諸菩薩受記者。謂諸菩薩於六種位蒙諸如來授無上正等菩提記。一於種性位未發菩提心。二已發菩提心。三現前住。四不現前住五有時限。謂齊爾所時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六無時限。謂不說決定時限。

墮於決定數者。謂諸菩薩有三種墮決定位。一種性墮決定。二發心墮決定。三不虛行墮決定。

種性墮決定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便墮菩薩決定之數。何以故。由諸菩薩成就種性。若遇勝緣必定堪任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發心墮決定者。謂諸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起決定心。乃至證於無上正等覺。不復退轉。

不虛行墮決定者。謂諸菩薩已得自在。如其所欲隨所造修。諸菩薩行無有空過。依此最後墮決定位故。如來為諸菩薩授墮決定記。定作者。謂諸菩薩於五種處。決定應作。若不作者。必不堪任證於無上正等菩提。云何為五。一發菩提心。二於諸有情起於憐愍。三勇勐精勤。四於五明處方便修習。五心無厭倦。常應作者。謂諸菩薩於五種處常應修作。一常應修作不放逸行。二無依無怙苦惱有情為作依怙。三常應修作供養佛行。四常應遍知誤失不誤失。五於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諸作意中。常應修作。大菩提心以為導首。

最勝法者。謂諸菩薩於十種同意最勝法。應受持應建立。以為最上。云何為十。一菩薩種性。於諸種性最為殊勝。二初發菩提心。於諸正願最為殊勝。三正勤般若。於一切度最為殊勝。四愛語。於諸攝法最為殊勝。五如來。於諸有情最為殊勝。六悲。於諸無量最為殊勝。七第四靜慮。於諸靜慮最為殊勝。八空三摩地。於三三摩地最為殊勝。九滅盡定。於九次第定最為殊勝。十清淨方便善巧。於諸方便善巧最為殊勝。復次嗢拕南曰。

 諸施設建立  一切法尋思
 及如實遍智  並及諸無量
 宣說果利益  大乘性與攝
 菩薩十應知  建立諸名號

論曰。諸施設建立者。謂諸菩薩四種施設建立。唯有如來及諸菩薩能正施設建立。非餘一切若天若人若沙門若婆羅門所能施設建立。除竊佛法安置己論。何等為四。一法施設建立。二諦施設建立。三道理施設建立。四乘施設建立。

法施設建立者。謂素怛纜等十二分教次第譔集次第安置次第製造。是名法施設建立。諦施設建立者。謂或立一諦以不虛妄義。唯是一更無第二。或立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或立三諦。一相諦。二詮諦。三用諦。或立四諦。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或立五諦。一因諦。二果諦。三能知諦。四所知諦。五不二諦。或立六諦。一真諦。二妄諦。三應知諦。四應斷諦。五應證諦。六應修諦。或立七諦。一愛味諦。二過患諦。三出離諦。四法性諦。五勝解諦。六聖諦。七非聖諦。或立八諦。一行苦諦。二壞苦諦。三苦苦諦。四流轉諦。五流息諦。六雜染諦。七清淨諦。八正方便諦。或立九諦。一無常諦。二苦諦。三空諦。四無我諦。五有愛諦。六無有愛諦。七彼斷方便諦。八有餘依涅槃諦。九無餘依涅槃諦。或立十諦。一逼切苦諦二所受用不具足苦諦。三界性乖違苦諦四愛壞苦諦。五麁重苦諦。六業諦。七煩惱諦。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九正見諦。十正見果諦。如是名為菩薩諦施設建立。若廣分別無量應知。

道理施設建立者。有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是名道理施設建立應知。乘施設建立者。謂聲聞獨覺無上大乘。各有七種施設建立應知。

聲聞乘七種施設建立者。一於四聖諦諸無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慧所作業。六助慧資糧。七慧所證果。如聲聞乘如是七種施設建立。獨覺乘亦爾。

無上大乘七種施設建立者。一緣離言說一切法真如無分別平等出離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慧所作業。六助慧資糧。七慧所證果。是名三乘七種施設建立應知。如是三世諸佛菩薩。皆由此四正施設正建立無增無減。

一切法尋思者。謂諸菩薩於一切法為欲證得如實遍智。起四尋思。如前已說。

如實遍智者。謂諸菩薩於一切法起四種如實遍智。如前已說。

諸無量者。謂諸菩薩依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者為五。一有情界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所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

有情界無量者。謂六十四種有情眾。一那洛迦。二傍生。三鬼趣。四天。五人。六剎帝利。七婆羅門。八吠舍。九戍達羅。十女。十一男。十二非男非女。十三下品。十四中品。十五上品。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律儀。二十不律儀。二十一非律儀非不律儀。二十二已離欲。二十三未離欲。二十四邪定聚。二十五正定聚。二十六不定聚。二十七苾芻。二十八苾芻尼。二十九式叉摩那。三十勤策男。三十一勤策女。三十二鄔波索迦。三十三鄔波斯迦。三十四習三摩地者。三十五溫誦經者。三十六供侍病者。三十七長宿。三十八中年。三十九少年。四十阿遮利耶。四十一鄔波柁耶。四十二共住。四十三近住。四十四賓客。四十五監僧事者。四十六樂利養者。四十七樂恭敬者。四十八樂遠離者。四十九多聞者。五十有智者。五十一大福者。五十二法隨法行者。五十三持素恆纜者。五十四持毘柰耶者。五十五持摩怛理迦者。五十六異生者。五十七見諦者。五十八學者。五十九無學者。六十聲聞。六十一獨覺。六十二菩提薩埵。六十三轉輪聖王。六十四如來若依身相續差別則無量無邊。世界無量者。謂十方無量世界無量名差別。如此世界名曰索訶。此界梵王名索訶主。如是等無量差別應知。

法界無量者。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如是等差別門無量應知。

所調伏界無量者。或立一種所調伏。謂一切有情中可調伏者是一類故。或立二種。一具縛。二不具縛。或立三種。一鈍根。二中根。三利根。或立四種。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吠舍。四戍達羅。或立五種。一貪行。二瞋行。三癡行。四慢行。五覺行。或立六種。一在家。二出家。三成熟。四未成熟。五解脫。六未解脫。或立七種。一信敬。二輕毀。三中庸。四廣說。五略開智。六常所調伏。七隨緣。所引。謂遇如是如是緣即如是如是轉變。或立八種。謂八部眾。從剎帝利眾乃至梵眾。或立九種。一如來所化。二聲聞所化。三獨覺所化。四菩薩所化。五難調伏。六易調伏。七軟語調伏。八訶擯調伏。九或遠或近調伏。或立十種。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鬼趣。四欲界天。五人。六中有。七色有。八無色有。九有想無想。十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略說五十五種。若依相續差別則有無量應知。問有情界無量。所調伏界無量。有何差別。答有情界者。謂無差別。一切有情若有種性若無種性。所調伏界者。謂唯有種性諸位差別。調伏方便界無量者。已如前說。應知。此亦差別分別有無量種。問何故唯略說此五無量。答諸菩薩摩訶薩專為修習利眾生行。是故初立有情界無量。是諸有情依於處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立世界無量。是諸有情於多世界由種種法得有染淨差別。是故第三立法界無量。觀有情中堪能究竟解脫苦者。建立第四所調伏界無量。若諸方便善巧能令有情證於解脫。建立第五調伏方便界無量。是故諸菩薩摩訶薩依是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宣說果利益者。謂諸菩薩摩訶薩為諸有情宣說正法。有五種廣大果利益。應知。云何為五。一或有有情聞說正法時。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生。二或有有情即說是正法時得諸漏盡。三或有有情因說此法發於無上正等覺心。四或有有情聞說此法即得菩薩最勝法忍。五或有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已。受持修行展轉宣說。令正法眼久住不滅。是名五種宣說廣大果利益。應知。

大乘性者。謂菩薩乘與七大性相應故。說名大乘。云何為七。一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所攝方廣之教。二發心大性。謂已發無上正等覺心。三勝解大性。謂於前所說法大性境起勝信解。四勝意樂大性。謂已超過勝解行地入淨勝意樂地。五資糧大性。謂已成就福智二種大資糧故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時大性。謂三大劫阿僧企耶時。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七成滿大性。謂即無上正等菩提。此所成滿菩提自體。比餘成滿自體尚無與等。何況超勝此中法大性乃至時大性。此之六種是成滿大性之因。成滿大性一種。是前六之果。應知。

攝者。謂八種法。能具足攝一切大乘。一菩薩藏教。二於菩薩藏中顯示諸法真實義教。三於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廣大甚深威德教。四於上所說如理聽聞。五先如理思趣勝意樂。六得勝意樂入初修行。七由入修行為先故修果成就。八由修果成就故究竟出離。菩薩摩訶薩由如是修學。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菩薩。十應知者。謂如是修學能證無上正等菩提。諸菩薩略有十種。應知。一安住種性。二趣入。三不淨勝意樂。四淨勝意樂。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得決定。八已得決定。九一生所繫。十住最後有。此中安住種性菩薩。若方便修學發菩提心。即名趣入。既趣入已。乃至未入淨勝意樂地。即名不淨勝意樂。若得入者。名淨勝意樂。即淨勝意樂菩薩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得入者。名已成熟。即未成熟中乃至未入決定行地。名不決定。若得入者。名得決定。已成熟中復有二種。一一生所繫。謂此生後無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住最後有。謂即在此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從住種性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如前所說。十種菩薩盡攝一切菩薩。如前所說。菩薩學處盡攝菩薩所有學處。

建立諸名號者。謂諸菩薩無有差別隨德眾名。所謂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成就覺慧。最上明照。最勝之子。最勝所依。最勝所使。最勝萌芽。亦名勐健。亦名上軌範師亦名商主。亦名具大名稱。亦名成就慈悲。亦名大福。亦名富自在。亦名大法師。如是等十方無邊世界中。依無量內德差別。施設無數名號。應知。是中若諸菩薩自稱我是菩薩。而不正勤修諸菩薩所有學處。當知此是相似菩薩非實菩薩。若諸菩薩自稱菩薩。亦復勤修菩薩學處。當知此即真實菩薩。

顯揚聖教論卷第八

 

上篇:顯揚聖教論

下篇:顯揚聖教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解卷論

解卷論一卷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真諦譯 三界者。...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十八空論

十八空論(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龍樹菩薩造 陳天...

佛說賴吒和羅經

佛說賴吒和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註音版】佛說五王經

佛說五王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原夫贍部嘉運。至...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

淨土十要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

【註音版】大乘造像功德經

大乘造像功德經...

十不二門指要鈔

指要鈔序 宋東山沙門遵式述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諸祖既...

【佛教詞典】佛光

佛之光明。讚阿彌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一上):「佛光...

【佛教詞典】八中洲

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屬之,南贍部洲...

如本法師:出家修行的十點要求

出家是一件神聖莊嚴的偉業,是超凡入聖的轉捩點,是世...

不殺生,離殺生,進而放生

不殺生進而要放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護生,愛護一切有...

臨終時,聽到佛號的利益有多大呢

【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

驚恐的時候,一念經咒,心就定下來了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二佛輪。由此輪故。以其無上三世...

章太炎念地藏經

講個真人真事的故事給大家聽聽,弘一大師講的。 在民國...

晚年能不能往生,有兩個指標

《阿含經》講三個法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怎樣理解

問: 修行就是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這句話要怎樣去...

教授寫給新入大學女兒的9條忠告

開學季,大一新生們滿懷憧憬地步入大學校門。然而大學...

中陰身應跟哪種顏色的光走呢

問: 弟子看有些書上說,人死後因為業力的牽引仍然會在...

無住生心與日常生活

金剛經中有云:「應無所住,行於佈施」,「無我相、人...

修行前應當先修懺悔之法

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

斷欲精進魔生惱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不久,魔王便起了妨礙佛陀弘法的念...

【視頻】《佛說法滅盡經、佛說清淨心經、佛說解憂經、佛說無常經》心印法師讀誦

《佛說法滅盡經、佛說清淨心經、佛說解憂經、佛說無常經》心印法師讀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靈岩山

《佛說阿彌陀經》靈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