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成唯識論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成唯識論卷第一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我今釋彼說。利樂諸有情。今造此論為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為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為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復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為遮此等種種異執。令於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故作斯論。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頌曰。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論曰。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我謂主宰。法謂軌持。彼二俱有種種相轉。我種種相。謂有情命者等。預流一來等。法種種相。謂實德業等。蘊處界等。轉謂隨緣施設有異。如是諸相若由假說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識謂了別此中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或復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為實有外境。愚夫所計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說之為假。內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我法性。然似彼現故說為假。外境隨情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由此便遮增減二執。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識是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有。

云何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實我實法不可得故。如何實我不可得耶。諸所執我略有三種。一者執我體常週遍。量同虛空。隨處造業受苦樂故。二者執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執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作事業故。初且非理。所以者何。執我常遍量同虛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又常遍故應無動轉。如何隨身能造諸業。

又所執我一切有情為同為異。若言同者。一作業時一切應作。一受果時一切應受。一得解脫時一切應解脫。便成大過。若言異者。諸有情我更相遍故體應相雜。又一作業一受果時。與一切我處無別故應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謂作受各有所屬無斯過者。理亦不然業果及身與諸我合。屬此非彼不應理故。一解脫時。一切應解脫。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中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體常住不應隨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槖籥風。應非常住。

又我隨身應可分析。如何可執我體一耶。故彼所言如童竪戲。後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一極微。如何能令大身遍動。若謂雖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輪似遍動者。則所執我非一非常。諸有往來非常一故。又所執我復有三種。一者即蘊。二者離蘊。三者與蘊非即非離。初即蘊我理且不然。我應如蘊非常一故。又內諸色定非實我。如外諸色有質礙故。心心所法亦非實我。不恆相續待眾緣故。餘行餘色亦非實我。如虛空等非覺性故。中離蘊我理亦不然。應如虛空無作受故。後俱非我理亦不然。許依蘊立非即離蘊應如瓶等非實我故。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故彼所執實我不成。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有思慮為無思慮。若有思慮應是無常。非一切時有思慮故。若無思慮。應如虛空不能作業亦不受果。故所執我理俱不成。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有作用為無作用。若有作用如手足等應是無常。若無作用如兔角等。應非實我。故所執我二俱不成。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是我見所緣境不。若非我見所緣境者。汝等云何知實有我。若是我見所緣境者。應有我見非顛倒攝。如實知故。若爾如何執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毀我見稱讚無我。言無我見能證涅槃。執著我見沉淪生死。豈有邪見能證涅槃。正見翻令沉淪生死。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緣餘心。我見所緣定非實我。是所緣故。如所餘法。是故我見不緣實我。但緣內識變現諸蘊。隨自妄情種種計度。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此二我執麁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自心外蘊或有或無。自心內蘊一切皆有。是故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蘊相。妄執為我。然諸蘊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妄所執我橫計度故決定非有故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一切皆緣五取蘊起。實我若無云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所執實我既常無變。後應如前是事非有。前應如後是事非無。以後與前體無別故。若謂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理亦不然。用不離體應常有故。體不離用應非常故。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熏習力故。得有如是憶識等事。故所設難於汝有失非於我宗。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所執實我既無變易。猶如虛空。如何可能造業受果。若有變易應是無常。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

我若實無。誰於生死輪迴諸趣。誰復厭苦求趣涅槃。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迴。常如虛空。非苦所惱何為厭舍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為自害。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不可得耶。外道餘乘所執外法理非有故。外道所執云何非有。且數論者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刺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實非假。現量所得。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大等諸法多事成故。如軍林等。應假非實。如何可說現量得耶。

又大等法若是實有。應如本事非三合成。薩埵等三即大等故。應如大等。亦三合成。轉變非常為例亦爾。又三本事各多功能。體亦應多。能體一故。三體既遍。一處變時餘亦應爾。體無別故。許此三事。體相各別。如何和合共成一相。不應合時變為一相。與未合時體無別故。若謂三事體異相同。便違己宗體相是一。體應如相冥然是一。相應如體顯然有三。故不應言三合成一。又三是別。大等是總。總別一故應非一三。此三變時若不和合成一相者。應如未變。如何現見是一色等。若三和合成一相者。應失本別相體亦應隨失。不可說三各有二相。一總二別。總即別故。總亦應三。如何見一。若謂三體各有三相。和雜難知。故見一者。既有三相。寧見為一。復如何知三事有異。若彼一一皆具三相。應一一事能成色等。何所闕少待三和合。體亦應各三。以體即相故。又大等法皆三合成。展轉相望應無差別。是則因果唯量諸大諸根差別皆不得成。若爾一根應得一切境。或應一境一切根所得。世間現見情與非情淨穢等物現比量等。皆應無異。便為大失。故彼所執實法不成。但是妄情計度為有。勝論所執實等句義多實有性。現量所得。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諸句義中。且常住者。若能生果。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若不生果應非離識實有自性。如兔角等。諸無常者。若有質礙。便有方分。應可分析。如軍林等。非實有性。若無質礙如心心所。應非離此有實自性。

又彼所執地水火風。應非有礙實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堅濕煖動。即彼所執堅濕煖等。應非無礙德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地水火風。地水火三對青色等。俱眼所見。准此應責。故知無實地水火風。與堅濕等各別有性。亦非眼見實地水火。

又彼所執實句義中。有礙常者。皆有礙故。如麁地等。應是無常。諸句義中色根所取無質礙法。應皆有礙。許色根取故。如地水火風。

又彼所執非實德等。應非離識有別自性。非實攝故。如石女兒。非有實等應非離識有別自性。非有攝故。如空花等。彼所執有。應離實等無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實德等。若離實等應非有性。許異實等故。如畢竟無等。如有非無無別有性。如何實等有別有性。若離有法有別有性。應離無法有別無性。彼既不然此云何爾。故彼有性唯妄計度。又彼所執實德業性。異實德業。理定不然。勿。此亦非實德業性。異實等故。如德業等。

又應實等非實等攝。異實等性故。如德業實等。地等諸性對地等體更相徵詰。准此應知。如實性等無別實等性。實等亦應無別實性等。若離實等有實等性。應離非實等有非實等性。彼既不爾此云何然。故同異性唯假施設。又彼所執和合句義定非實有。非有實等諸法攝故。如畢竟無。彼許實等現量所得以理推徵尚非實有況彼自許和合句義非現量得。而可實有。設執和合是現量境。由前理故亦非實有。然彼實等。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許所知故。如龜毛等。又緣實智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德智等。廣說乃至緣和合智。非緣離識和合自體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實智等。故勝論者實等句義。亦是隨情妄所施設。有執有一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諸非常者必不遍故。諸不遍者非真實故。體既常遍。具諸功能應一切處時頓生一切法。待欲或緣方能生者。違一因論。或欲及緣亦應頓起。因常有故。餘執有一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虛空.我等。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皆同此破。有餘偏執。明論聲常。能為定量表詮諸法。有執一切聲皆是常。待緣顯發。方有詮表。彼俱非理。所以者何。且明論聲許能詮故。應非常住如所餘聲。餘聲亦應非常聲體。如瓶衣等待眾緣故。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實常。能生麁色。所生麁色不越因量。雖是無常而體實有。彼亦非理。所以者何。所執極微若有方分。如蟻行等。體應非實。若無方分。如心心所。應不共聚生麁果色。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可說極微常住。

又所生果。不越因量。應如極微不名麁色。則此果色。應非眼等色根所取。便違自執。若謂果色量德合故。非麁似麁色根能取。所執果色既同因量。應如極微無麁德合。或應極微亦麁德合。如麁果色。處無別故。若謂果色遍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麁者。則此果色體應非一。如所在因。處各別故。既爾此果還不成麁。由此亦非色根所取。若果多分合故成麁。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何用果為。既多分成。應非實有。則汝所執前後相違。

又果與因俱有質礙。應不同處。如二極微。若謂果因體相受入。如沙受水藥入鎔銅。誰許沙銅體受水藥。或應離變非一非常。又麁色果體若是一。得一分時應得一切。彼此一故。彼應如此。

不許違理。許便違事。故彼所執進退不成。但是隨情虛妄計度。然諸外道品類雖多。所執有法不過四種。一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如數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體無差別便違三德我等體異。亦違世間諸法差別。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應無青黃等異。二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如勝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滅無。體不可得。便違實等自體非無。亦違世間現見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應如聲等。非眼等境。三執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如無慚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一異同前一異過故。二相相違。體應別故。一異體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體。或應一異是假非實。而執為實理定不成。四執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如邪命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非一異執同異一故。非一異言為遮為表。

若唯是表應不雙非。若但是遮應無所執。亦遮亦表應互相違。非表非遮。應成戲論。又非一異。違世共知有一異物。亦違自宗色等有法決定實有。是故彼言唯矯避過。諸有智者勿謬許之。

餘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且所執色總有二種。一者有對極微所成。二者無對非極微成。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非實有故。謂諸極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無質礙。應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又諸極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若無方分。則如非色。云何和合承光發影。日輪才舉照柱等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承光發影。處既不同。所執極微定有方分。又若見觸壁等物時。唯得此邊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諸極微。故此極微必有方分。

又諸極微隨所住處必有上下四方差別。不爾便無共和集義。或相涉入。應不成麁。由此極微定有方分。執有對色即諸極微。若無方分。應無障隔。若爾便非障礙有對。是故汝等所執極微。必有方分。有方分故。便可分析。定非實有。故有對色實有不成。五識豈無所依緣色。

雖非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依緣。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色理既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發眼等識名眼等根。此為所依生眼等識。此眼等識外所緣緣。理非有故。決定應許自識所變為所緣緣。謂能引生似自識者。汝執彼是此所緣緣。非但能生。勿因緣等亦名此識所緣緣故。眼等五識了色等時。但緣和合似彼相故。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

彼和合相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緣。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非諸極微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微相故。非諸極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時無此相故。非和合位與不合時。此諸極微體相有異。故和合位如不合時色等極微。非五識境。有執色等一一極微。不和集時非五識境。共和集位展轉相資有麁相生。為此識境。彼相實有。為此所緣。

彼執不然共和集位與未集時體相一故。瓶甌等物極微等者緣彼相識應無別故。共和集位一一極微。各各應舍微圓相故。非麁相識緣細相境。勿餘境識緣餘境故。一識應緣一切境故。許有極微尚致此失。況無識外真實極微。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

見託彼生帶彼相故。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為執麁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麁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名為色。故說極微是色邊際。由此應知。諸有對色皆識變現非極微成。餘無對色。是此類故。亦非實有。或無對故。如心心所。定非實色。諸有對色現有色相。以理推究離識尚無。況無對色現無色相而可說為真實色法。表無表色豈非實有。此非實有。所以者何。且身表色若是實有。以何為性。若言是形便非實有。可分析故。長等極微不可得故。若言是動。亦非實有。才生即滅無動義故。有為法滅不待因故。滅若待因應非滅故。若言有色非顯非形。心所引生能動手等名身表業理亦不然。此若是動義如前破。若是動因應即風界。風無表示不應名表。

又觸不應通善惡性。非顯香味類觸應知。故身表業定非實有。然心為因。令識所變手等色相生滅相續轉趣餘方。似有動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語表亦非實有聲性。一剎那聲無詮表故。多念相續便非實故外有對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識變似聲生滅相續似有表示。假名語表。於理無違。表既實無。無表寧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謂此或依發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語惡現行思立。故是假有。世尊經中說有三業。撥身語業豈不違經。不撥為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為業。是審決思所游履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為道。故前七業道亦思為自性。或身語表由思發故假說為業。思所履故說名業道。由此應知。實無外色唯有內識變似色生不相應行亦非實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如色心等。許蘊攝故。或心心所及色無為所不攝故。如畢竟無定非實有。或餘實法所不攝故。如餘假法。非實有體。且彼如何。知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契經說故。如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惡。聖者成就十無學法。又說異生不成就聖法。諸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成不成言顯得非得。經不說此異色心等有實體用。為證不成。亦說輪王成就七寶。豈即成就他身非情。若謂於寶有自在力。假說成就。於善惡法何不許然。而執實得。若謂七寶在現在故。可假說成。寧知所成善惡等法。離現在有。離現實法理非有故。現在必有善種等故。又得於法有何勝用。若言能起應起無為。一切非情應永不起。未得已失應永不生。若俱生得為因起者。所執二生便為無用。又具善惡無記得者。善惡無記應頓現前。若待餘因得便無用。若得於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彼故。諸可成法不離有情若離有情實不可得。故得於法俱為無用得實無故。非得亦無。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翻此假立不成就名。此類雖多。而於三界見所斷種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異生性。於諸聖法未成就故。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同分。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乃至廣說。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同分。為證不成。若同智言因斯起故。知實有者。則草木等應有同分。又於同分起同智言。同分復應有別同分。彼既不爾。此云何然。若謂為因起同事欲知實有者。理亦不然。宿習為因起同事欲。何要別執有實同分。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假立同分。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命根。契經說故。如契經說。壽煖識三。應知命根說名為壽。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壽體。為證不成。

又先已成色不離識。應此離識無別命根。又若命根異識實有。應如受等。非實命根。若爾如何經說三法。義別說三。如四正斷。住無心位壽煖應無。豈不經說。識不離身。既爾如何名無心位。彼滅轉識。非阿賴耶。有此識因後當廣說。此識足為界趣生體。是遍。恆續。異熟果故。無勞別執有實命根。然依親生此識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住時決定假立命根。復如何知。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若無實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若無心位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於心名無心定。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無色定。彼既不爾。此云何然。又遮礙心何須實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謂修定時於定加行厭患麁動心心所故。發勝期願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麁動心等暫不現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種善故定亦名善。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依定麁動想等不行。於此分位假立無想。依異熟立得異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實有。

成唯識論卷第一

成唯識論卷第二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如何知。諸有為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乃至廣說。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自性。為證不成。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色心之體即色心故。非能相體定異所相。勿堅相等異地等故。若有為相異所相體。無為相體應異所相。又生等相若體俱有。應一切時齊興作用。若相違故用不頓興。體亦相違如何俱有。又住異滅用不應俱。能相所相體俱本有。用亦應然。無別性故。若謂彼用更待因緣。所待因緣應非本有。又執生等便為無用。所相恆有而生等合。應無為法亦有生等。彼此異因不可得故。又去來世非現非常。應似空花非實有性。生名為有。寧在未來。滅名為無應非現在。滅若非無生應非有。又滅違住寧執同時。住不違生何容異世。故彼所執進退非理。然有為法因緣力故。本無今有。暫有還無。表異無為假立四相。本無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暫停即說為住。住別前後復立異名。暫有還無無時名滅。前三有故同在現在。後一是無故在過去。如何無法與有為相。表此後無為相何失。生表有法先非有。滅表有法後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故此四相於有為法雖俱名表而表有異。此依剎那假立四相。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名生。後無名滅。生已相似相續名住。即此相續轉變名異。是故四相皆是假立。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詮表名句文身。契經說故。如契經說。佛得希有名句文身。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名等。為證不成。若名句文異聲實有。應如色等非實能詮。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有音韻屈曲。此足能詮何用名等。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即名句文。異聲實有。所見色上形量屈曲。應異色處別有實體。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如絃管聲非能詮者。此應如彼聲。不別生名等。又誰說彼定不能詮。聲若能詮。風鈴聲等應有詮用。此應如彼不別生實名句文身。若唯語聲能生名等。如何不許唯語能詮。何理定知能詮即語。寧知異語別有能詮。語不異能詮人天共了執能詮異語。天愛非餘。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此三離聲雖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即聲。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聲與名等蘊處界攝亦各有異。且依此土說名句文依聲假立。非謂一切。諸餘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有執隨眠異心心所。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彼亦非理。名貪等故。如現貪等。非不相應。執別有餘不相應行。准前理趣皆應遮止。

諸無為法離色心等。決定實有理不可得。且定有法略有三種。一現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現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證知是有。無為非世共知定有。又無作用如眼耳等。設許有用應是無常。故不可執無為定有。然諸無為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顯性故。如色心等。不應執為離色心等實無為性。又虛空等為一為多。若體是一遍一切處。虛空容受色等法故。隨能合法體應成多。一所合處餘不合故。不爾諸法應互相遍。若謂虛空不與法合。應非容受。如餘無為。又色等中有虛空不。有應相雜。無應不遍。一部一品結法斷時應得餘部餘品擇滅。一法緣闕得不生時。應於一切得非擇滅。執彼體一理應爾故。若體是多便有品類。應如色等。非實無為。虛空又應非遍容受。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為。准前應破。又諸無為。許無因果故。應如兔角。非異心等有。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隨分別有虛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闕所顯故名非擇滅。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為非定實有。

外道餘乘所執諸法。異心心所非實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緣此覺。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然諸法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法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法。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蘊處界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法。此二法執細故難斷。後十地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法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處界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法。二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法。此二法執麁故易斷。入初地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滅。如是所說一切法執自心外法或有或無。自心內法一切皆有。是故法執皆緣自心所現似法。執為實有。然似法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所執實法妄計度故。決定非有。故世尊說。慈氏當知。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如是外道餘乘所執。離識我法皆非實有。故心心所。決定不用外色等法。為所緣緣。緣用必依實有體故。現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識親所緣緣。如非所緣。他聚攝故。同聚心所亦非親所緣。自體異故。如餘非所取。由此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是故契經伽他中說。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有作是難。若無離識實我法者。假亦應無。謂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勐赤法乃可假說此人為火。假說牛等應知亦然。我法若無依何假說。無假說故。似亦不成。如何說心似外境轉。彼難非理。離識我法前已破故。依類依實假說火等。俱不成故。依類假說理且不成。勐赤等德非類有故。若無共德而假說彼應亦於水等假說火等名。若謂勐等雖非類德而不相離故可假說。此亦不然。人類勐等現見亦有互相離故。類既無德又互相離。然有於人假說火等。故知假說不依類成。依實假說理亦不成。勐赤等德非共有故。謂勐赤等在火在人。其體各別。所依異故。無共假說有過同前。若謂人火德相似故可假說者。理亦不然。說火在人非在德故。由此假說不依實成。又假必依真事立者。亦不應理。真謂自相。假智及詮俱非境故。謂假智詮不得自相。唯於諸法共相而轉。亦非離此有別方便施設自相為假所依。然假智詮必依聲起。聲不及處此便不轉。能詮所詮俱非自相。故知假說不依真事。由此但依似事而轉。似謂增益非實有相。聲依增益似相而轉。故不可說假必依真。是故彼難不應正理。然依識變對遣妄執真實我法說假似言。由此契經伽他中說。

 為對遣愚夫  所執實我法
 故於識所變  假說我法名

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恆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相麁故。及言顯六合為一種。此三皆名能變識者。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恆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此中且說我愛執藏持雜染種能變果識名為異熟。非謂一切。雖已略說能變三名。而未廣辯能變三相。且初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舍受

 

  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恆轉如瀑流  阿羅漢位舍

論曰。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賴耶。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藏識過重是故偏說。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離此命根眾同分等恆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異熟寬不共故偏說之。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餘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此識因相雖有多種持種不共是故偏說。初能變識體相雖多略說唯有如是三相。

一切種相應更分別。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雖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如無非因緣故。此與諸法既非一異。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諦。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為實有不同真如。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餘。見分恆取此為境故。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為善。若爾何故抉擇分說二十二根。一切皆有異熟種子。皆異熟生。雖名異熟而非無記。依異熟故名異熟種。異性相依如眼等識。或無漏種由熏習力轉變成熟立異熟名。非無記性所攝異熟。此中有義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如契經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界即種子差別名故。又契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界是因義。瑜伽亦說諸種子體無始時來性雖本有。而由染淨新所熏發。諸有情類無始時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如是等文誠證非一。又諸有情既說本有五種性別故。應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又瑜伽說地獄成就三無漏根是種非現。又從無始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本性住性。由此等證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熏生。有漏亦應法爾有種。由熏增長不別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亂。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種子既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花熏故生。如契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論說內種定有熏習。外種熏習或有或無。又名言等三種熏習總攝一切有漏法種。彼三既由熏習而有。故有漏種必藉熏生。無漏種生亦由熏習。說聞熏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是出世心種子性故。有情本來種姓差別。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如瑜伽說於真如境若有畢竟二障種者立為不般涅槃法性。若有畢竟所知障種非煩惱者一分立為聲聞種性一分立為獨覺種性。若無畢竟二障種者即立彼為如來種性。故知本來種性差別依障建立非無漏種。所說成就無漏種言。依當可生非已有體。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

世尊依此說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餘所引證廣說如初。此即名為本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世尊依此說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諸論亦說染淨種子由染淨法熏習故生。此即名為習所成種。若唯本有轉識不應與阿賴耶為因緣性。如契經說。

 諸法於識藏  識於法亦爾
 更互為果性  亦常為因性

此頌意言。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為因果。攝大乘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如炷與焰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故。若諸種子不由熏生。如何轉識與阿賴耶有因緣義非熏令長可名因緣。勿善惡業與異熟果為因緣故。又諸聖教說有種子由熏習生。皆違彼義。故唯本有理教相違。若唯始起有為無漏無因緣故應不得生。有漏不應為無漏種。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許應諸佛有漏復生。善等應為不善等種。分別論者雖作是說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污故名為雜染離煩惱時轉成無漏故無漏法非無因生。而心性言彼說何義。若說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諸法種子。以體前後無轉變故。若即說心應同數論相雖轉變而體常一。惡無記心又應是善。許則應與信等相應。不許便應非善心體。尚不名善況是無漏。有漏善心既稱雜染如噁心等性非無漏。故不應與無漏為因。勿善惡等互為因故。若有漏心性是無漏應無漏心性是有漏。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又異生心若是無漏。則異生位無漏現行。應名聖者。若異生心性雖無漏而相有染不名無漏。無斯過者則心種子亦非無漏。何故汝論說有異生唯得成就無漏種子。種子現行性相同故。然契經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或說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非有漏心性是無漏故名本淨。由此應信。有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爾成就。後勝進位熏令增長。無漏法起以此為因。無漏起時復熏成種。有漏法種類此應知。諸聖教中雖說內種定有熏習。而不定說一切種子皆熏故生。寧全撥無本有種子。然本有種亦由熏習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說內種定有熏習。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說此名聞熏習。聞熏習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斷。感勝異熟。為出世法勝增上緣。無漏性者非所斷攝與出世法正為因緣。此正因緣微隱難了。有寄麁顯勝增上緣方便說為出世心種。依障建立種姓別者意顯無漏種子有無。謂若全無無漏種者彼二障種永不可害即立彼為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無漏種者彼所知障種永不可害。一分立為聲聞種姓一分立為獨覺種姓。若亦有佛無漏種者彼二障種俱可永害。即立彼為如來種姓。故由無漏種子有無障有可斷不可斷義。然無漏種微隱難知故約彼障顯性差別。不爾彼障有何別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若謂法爾有此障別無漏法種寧不許然。若本全無無漏法種則諸聖道永不得生。誰當能害二障種子而說依障立種姓別。既彼聖道必無生義說當可生亦定非理。然諸聖教處處說有本有種子皆違彼義。故唯始起理教相違。由此應知。諸法種子各有本有始起二類。然種子義略有六種。一剎那滅。謂體才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此遮常法常無轉變不可說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及定相離現種異類互不相違。一身俱時有能生用。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後相違必不俱有。雖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可有因用。未生已滅無自體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不依引生自類名種。故但應說與果俱有。三恆隨轉。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轉易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故。此顯種子自類相生。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此遮餘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緣義。五待眾緣。謂此要待自眾緣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自然因不待眾緣恆頓生果。或遮餘部緣恆非無。顯所待緣非恆有性。故種於果非恆頓生。六引自果。謂於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餘部執色心等互為因緣。唯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成種非餘。外穀麥等識所變故。假立種名非實種子。此種勢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遠殘果令不頓絕即名引因內種必由熏習生長親能生果是因緣性。外種熏習或有或無。為增上緣辦所生果。必以內種為彼因緣。是共相種所生果故。依何等義立熏習名。所熏能熏各具四義令種生長。故名熏習。何等名為所熏四義。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住故非所熏。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何等名為能熏四義。一有生滅。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為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二有勝用。若有生滅勢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減。若有勝用可增可減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唯七轉識及彼心所有勝勢用。而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如是能熏與所熏識俱生俱滅熏習義成。令所熏中種子生長如熏苣蕂故名熏習。能熏識等從種生時。即能為因復熏成種。三法展轉因果同時。如炷生焰焰生焦炷。亦如蘆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時理不傾動。能熏生種種起現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種子前後自類相生如同類因引等流果。此二於果是因緣性。除此餘法皆非因緣。設名因緣應知假說是謂略說一切種相。此識行相所緣云何。謂不可知執受處了。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識以了別為行相故處謂處所。即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諸種子者謂諸相名分別習氣。有根身者謂諸色根及根依處。此二皆是識所執受。攝為自體同安危故。執受及處俱是所緣。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此中了者謂異熟識於自所緣有了別用。此了別用見分所攝。然有漏識自體生時。皆似所緣能緣相現。彼相應法應知亦爾。似所緣相說名相分。似能緣相說名見分。若心心所無所緣相。應不能緣自所緣境。或應一一能緣一切。自境如餘餘如自故。若心心所無能緣相應不能緣。如虛空等。或虛空等亦是能緣。故心心所必有二相。如契經說。

 一切唯有覺  所覺義皆無
 能覺所覺分  各自然而轉

執有離識所緣境者。彼說外境是所緣。相分名行相。見分名事。是心心所自體相故。心與心所同所依緣行相相似。事雖數等而相各異。識受想等相各別故。達無離識所緣境者。則說相分是所緣。見分名行相。相見所依自體名事。即自證分。此若無者應不自憶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心與心所同所依根。所緣相似。行相各別。了別領納等作用各異故。事雖數等而相各異。識受等體有差別故。然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徵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如集量論伽他中說。

 似境相所量  能取相自證
 即能量及果  此三體無別

又心心所若細分別應有四分。三分如前。復有第四證自證分。此若無者誰證第三。心分既同應皆證故。又自證分應無有果。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應見分是第三果。見分或時非量攝故。由此見分不證第三。證自體者必現量故。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後二是內。初唯所緣後三通二。謂第二分但緣第一。或量非量或現或比。第三能緣第二第四。證自證分唯緣第三。非第二者以無用故第三第四皆現量攝。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緣無無窮過。非即非離唯識理成。是故契經伽他中說。

 眾生心二性  內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纏  見種種差別

此頌意說。眾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內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纏縛。見有種種或量非量或現或比多分差別。此中見者是見分故。如是四分或攝為三。第四攝入自證分故。或攝為二。後三俱是能緣性故皆見分攝。此言見者是能緣義。或攝為一體無別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說。

 由自心執著  心似外境轉
 彼所見非有  是故說唯心

如是處處說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攝心所。故識行相即是了別。了別即是識之見分。所言處者。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眾燈明各遍似一。誰異熟識變為此相。有義一切。所以者何。如契經說。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起故。有義若爾諸佛菩薩應實變為此雜穢土。諸異生等應實變為他方此界諸淨妙土。又諸聖者厭離有色生無色界必不下生變為此土復何所用。是故現居及當生者。彼異熟識變為此界。經依少分說一切言。諸業同者皆共變故。有義若爾器將壞時既無現居及當生者。誰異熟識變為此界。

又諸異生厭離有色生無色界現無色身。預變為土。此復何用。設有色身與異地器麁細懸隔不相依持。此變為彼亦何所益。然所變土本為色身依持受用故若於身可有持用便變為彼。由是設生他方自地。彼識亦得變為此土。故器世界將壞。初成。雖無有情而亦現有。此說一切共受用者。若別受用准此應知。鬼人天等所見異故諸種子者謂異熟識所持一切有漏法種。此識性攝故是所緣。

無漏法種雖依附此識。而非此性攝故非所緣。雖非所緣而不相離。如真如性不違唯識。有根身者。謂異熟識不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即內大種及所造色。有共相種成熟力故。於他身處亦變似彼。不爾應無受用他義。此中有義亦變似根。辯中邊說似自他身五根現故。有義唯能變似依處。他根於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說自他識各自變義。故生他地或般涅槃。彼餘尸骸猶見相續。前來且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所變身器多恆相續。變聲光等多分暫時。隨現緣力擊發起故。略說此識所變境者。謂有漏種十有色處及墮法處所現實色。何故此識不能變似心心所等為所緣耶。有漏識變略有二種。一隨因緣勢力故變。二隨分別勢力故變。初必有用後但為境。異熟識變但隨因緣。所變色等必有實用。若變心等便無實用。相分心等不能緣故。須彼實用別從此生。變無為等亦無實用。故異熟識不緣心等。至無漏位勝慧相應。雖無分別而澄淨故。設無實用亦現彼影。不爾諸佛應非遍知。故有漏位此異熟識但緣器身及有漏種。在欲色界具三所緣。無色界中緣有漏種。厭離色故無業果色。有定果色於理無違。彼識亦緣此色為境。不可知者謂此行相極微細故難可了知。或此所緣內執受境亦微細故外器世間量難測故名不可知。云何是識取所緣境行相難知。如滅定中不離身識應信為有。然必應許滅定有識有情攝故如有心時。無想等位當知亦爾。

成唯識論卷第二


上篇:決定藏論

下篇:唯識三十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辯中邊論

辯中邊論卷上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無相思塵論

無相思塵論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  若...

王法正理論

王法正理論 彌勒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佛世...

瑜伽師地論釋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攝大乘論釋

攝大乘論釋序(十五卷成) 大唐桑門道基撰 攝大乘論者。...

佛說阿遬達經

佛說阿遬達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在...

佛說法常住經

佛說法常住經 僧祐錄雲安公失譯經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

佛說小道地經

小道地經 後漢天竺三藏支曜譯 道人求息,所以不得息者...

【註音版】佛說當來變經

佛說當來變經...

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

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

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

碧岩錄序 至聖命脈。列祖大機。換骨靈方。頤神妙術。...

【註音版】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大乘玄論

大乘玄論卷第一 胡吉藏撰 二諦義有十重。  第一標大...

【佛教詞典】相續相

【相續相】 p0835   雜集論六卷四頁云:相續相者:謂...

【佛教詞典】恆伽達

(人名)Gagādatta,比丘之名。譯曰河授。為父母祈恆...

念佛時打坐好嗎

問: 我是初學者,請問念佛時打坐好嗎? 大安法師答:...

如何知道罪業已經懺悔乾淨

怎麼知道我已經如法地懺悔乾淨了?這有判斷方法,我們...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的門檻高嗎

問: 尊敬的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兩個月前,念佛越念...

念念著相執情,故念念起煩惱

俗夫之人,看事看物,係含意識意色情感。而菩薩之偉大...

小乘跟大乘空義的差別

小乘的空義跟大乘的空義,有什麼差別呢? 小乘的空義,...

牌位超度與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否相符

問: 寫牌位超度祖先與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否相符?應該...

人生觀的四個層次

人生觀,本是哲學名詞,是指對於人生抱持的看法,以及...

夢參老和尚:看破財色

我們再說色。好多人在情上自殺的,大家想想划得來嗎?...

求生極樂是貪心嗎

或問:何得文中,彼佛有聲聞弟子。答:此暫有終無,至...

我們要對佛號生起決定的信願

念佛之說,何自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眾生...

大安法師:初學淨土者應如何修學

問: 初學淨土者,應如何下手修學,方得真實利益? 大...

到此放開手來用工,處處是得力處

參禪人,在散亂心中參禪,不是妄想打工夫叉,即是工夫...

【視頻】曇鸞大師讚阿彌陀佛偈

曇鸞大師讚阿彌陀佛偈

【視頻】《大方廣佛華嚴普賢行願品》女聲讀誦

《大方廣佛華嚴普賢行願品》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