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勝抉擇品第十一之四

如是已說覺分抉擇。補特伽羅勝抉擇今當說。頌曰。

 由根等差別  建立五唯二
 假設五應知  三事成圓滿

論曰。當知由根等差別故建立五種唯二。如經中說。由緣唯二根故唯二作意可知。緣唯二作意故唯二修可知。緣唯二修故唯二行可知。緣唯二行故唯二補特伽羅可知。行者謂修所引習氣。又假設補特伽羅應知。由五種因。一由種性故。謂可救不可救。二由趣入故。謂聲聞乘等。三由學故。謂學無學。四由得故。謂住四果及三向。五由過失功德故。謂有障無障具縛不具縛。又由三事故建立三滿。一根滿。謂不動法。二定滿。謂得滅定。三果滿。謂阿羅漢。

如是已說補特伽羅抉擇。果事抉擇今當說。頌曰。

 證轉依不起  二因果無退
 三因故斷常  三果三因記

論曰。由證轉依故諸煩惱不起。當知轉依說名為斷。又由二種因故果無有退。謂若未永害煩惱種子證阿羅漢。不應道理故。若已永害煩惱種子即應煩惱必定不生。種因無故。又三因緣故斷是常性。一無戲論故現見戲論。是無常性二清淨真如之所顯故。猶如真金調柔之性。三煩惱不生性。前後無別故。又三種果由三因故如來記別。一證淨記別。謂預流果。由得見道四證淨故。二喜處記別謂一來果。將得根本定已受少喜故。三隨念記別。謂不還果。已得根本定現見諸天眾與梵眾等共興言論隨念所求自乘功德。未圓滿故。如是已說果事抉擇。功德抉擇今當說。頌曰。

 建立諸功德  由十七增上
 彼差別無邊  治所治障故

論曰。當知由十七種增上力故建立功德。一由愍有情增上故。謂四無量。二由六障淨增上故。謂解脫勝處遍處。此中解脫為方便由餘故成滿。六障淨者。一變化障清淨。由前二解脫。二最極現法樂住障清淨。由第三解脫淨與不淨皆清淨顯現故。三往還障清淨。由第四解脫。四引無諍等聖功德障清淨。由第五解脫。五諸漏及有障清淨。由第六第七解脫。六寂靜最極住障清淨。當知由第八解脫。三由知時往增上故。謂無諍功德。四由觀察所知增上故。謂願智。五由言教增上故。謂無礙解。六由六處善巧增上故。謂六神通六處善巧者。一引攝善巧。二審聽語言善巧。由此善巧以彼語言論難折伏為說正法。三欲解隨眠善巧。四來善巧。五往善巧。六解脫善巧。七由他信增上故。謂諸相好。八由三障清淨增上故。謂四種遍清淨。三障者。謂所依障。所緣障。心智障。九由一切問記增上故。謂諸力。十由摧伏一切他論增上故。謂諸無畏。十一由於所攝眾無偏黨增上故。謂諸不護。十二由能攝化徒眾增上故。謂諸念住。十三由於一切時顯現一切智者所作增上故。謂永拔習氣。十四由於所應化不過時增上故。謂無忘失法。十五由日夜六反觀察世間增上故。謂大悲。十六由超過聲聞獨覺增上故。謂諸不共佛法。十七由成諸如來所作事增上故。謂一切種妙智。又此諸功德對治所治障差別故。當知無邊差別。復次頌曰。

 思惟義樂苦  作意及安住
 艱難與相貌  殊特非殊特

論曰。彼諸功德。若所對治。若能對治。皆應思惟。云何思惟。所謂若義若樂若苦若作意若安住若艱難若相貌若殊特非殊特。

此中思惟義者。謂慧到彼岸義所攝諸句有五種所為義。一為於說者起恭敬義。二為攝眾義。三為於言教起尊重義。四為敘述事義。五為於真實義教起多所作義。

又一切法有三種義。謂能增益義。所增益義。及法性義。如色有三種能增益色所增益色及色法性。如是一切處應知。

復有三輪理趣義宣說諸法。謂依世俗諦理趣。宣說作者。宣說作具。宣說作業。如施者施行受施物者。謂能行施者由此行施及施物受者。如是一切處應知。

復有四種理趣言教義。一差別理趣言教。二建立理趣言教。三無異理趣言教。四無作用理趣言教。此中差別理趣者。謂色乃至一切種智性差別。建立理趣者。謂五種建立。一趣入建立。二教授建立。三學建立。四證得建立。五過失功德建立。無異理趣者。有六種。一有非有無異。謂色與色空性。如是一切處應知。二更互無異。謂諸蘊更互相望。如是一切處應知。三世無異。謂於前際觀中後際。如是一切處應知。四補特伽羅無異。謂諸有情展轉相望。五障治無異。謂常無常乃至流轉寂滅。六文字無異。謂名身等。無作用理趣者。謂三輪清淨。隨於諸處無有作者真實可得。無有作具亦無作業。無有補特伽羅能說無法可說。無補特伽羅能學無法可學。無補特伽羅能證無法可證。無補特伽羅能住過失及與功德。亦無所住無取無法。如是一切。

復有二種無量義。一發起問論無量。二迴向無所得無量。

又為對治三種處所故。說不應住色義。乃至不應住一切法義。三種處所者。一執著處所。二隨轉處所。三戲論慧行處所。

復有三種無相義。一無體無相。二非彼體無相。三不顯現無相。如無相。如是無性無自體不生不滅無所執著無所為作無所攝受應知亦爾。

復有三種有所得義。一事有所得。二有所得有所得。三無所得有所得。如有所得。如是有執著為作戲論取見計執應知亦爾。

復有三種有所得義。一自體有所得。二不遠離有所得。三不推析有所得。復有三種無所得義。一自體無所得。二遠離無所得。三推析無所得。如無所得。如是空無執著無為作無戲論無取無見無計執應知亦爾。復有三種無所得義。一有性無所得。二彼體無所得。三不顯現無所得。無所得者。推求諸法不見自性。非一切種都無所得。然於遍計所執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依他自相。

又復經言。無所得相應故者。若無所得彼相應耶。應作四句。或無所得非相應者。謂如有一於廣大事都無所得。或有相應非無所得者。謂由世間道修諸善法。或無所得亦相應者。謂由出世間道修諸善法。或非無所得亦非相應者。謂染污及無記法現在前。

復有五種不正取義。謂補特伽羅不正取。法不正取。變異不正取。損減不正取。差別不正取。

復有四種言教義。一言定意不定。二意定言不定。三言意俱定。四言意俱不定。

復有二種所對治義。一解脫門所對治。謂分別相願。二到彼岸所對治。謂慳悋犯戒忿恚懈怠散亂惡慧。

復有二種空所對治義。謂十六種邪想現行及十四種相縛。

復有二種到彼岸行義。謂世間有所得行。及出世間無所得行。又復世間到彼岸行但是相似非真實。如相似。如是有毒有障無方便應知亦爾。當知出世間到彼岸行與此相違。

復次若略說慧到彼岸自體義。當知由三種相。一所依相。二所緣相。三行相。所依相者。謂菩提心。所緣相者。謂色等法。行相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世間行者。謂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癰等行。出世間行者。謂無所得相應行。復有三種波羅蜜多善積集修義一以一切智性相應作意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以諸波羅蜜多安住實際。三於實際而不作證。

復次如說此心不可思議故者。何因緣故不可思議。謂由此所依由此所緣令心安住。此俱無性故。若是無性即是清淨亦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若有性若無性。及與彼心若是異性若不異性故。

又復一切戲論行相。三因緣故令心流轉。一由親近故。二由所緣故。三由建立故。親近故者。謂得報時執持所依所緣故者。謂領受種種境界。及起作種種加行。建立故者。謂無始時來妄想熏習。

復有四種分別義。一有分別。二無分別。三二分別四不二分別。

復有四種無分別義。一愚癡無分別。二非情無分別。三無作用無分別。四法性無分別。

復有二種言教義。謂世俗言教。勝義言教。世俗言教者。謂差別建立二種理趣。勝義言教者。謂無異無作用二種理趣。

復次於勝義諦中不可宣說。於言說中當知有三種相。一相相。二雜染相。三清淨相。

又由三種遍知相現觀諸法。三種相者。一假立。二了別。三彼唯量。諸菩薩等以何為樂。謂眾生攝益為樂。以何為苦。謂眾生損惱為苦。以何為作意。謂思惟一切眾生利益事為作意。以何為住。謂以無所分別為住。

復次菩薩摩訶薩有十二種艱難之事。聰睿菩薩應當了知。一者於違越法式眾生。若罰若捨。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二者方便現行苦逼惱事。防護自心令不起煩惱。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三者無量眾生現前求索現在所有非法財物。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四者菩薩唯有一身。無量眾生諸所作事。同時現前請為助伴。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五者處放逸處。若處世間可愛妙定。若生天上令心調順。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六者常求遍作利眾生事。而於此事無力無能。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七者愚鈍諂詐剛強眾生。若為說法若復棄捨。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八者常於生死見大過失。為利眾生而不應捨。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九者未證增上清淨意樂多分失念命終。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十者未證增上清淨意樂。他來求索最極第一所珍愛事。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十一者種種意見種種樂欲眾生現前。若教示若棄捨。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十二者常行最極不放逸行。而不盡斷一切煩惱。是諸菩薩艱難之事。

若諸菩薩遭遇如是艱難之事。或應觀其輕重。如其所應建立方便。或應簡擇補特伽羅。或應勵力攝受隨因緣轉。若發正願或複製心令不縱逸。或應住心勐利觀察。不生厭倦而自安忍。或慈悲故心生放捨。或應發起熾然精進。或復思惟善權方便。如是正對治善巧。菩薩摩訶薩雖遇如是諸艱難事正現在前。而無怯怖自正能免。

復次有五種真實菩薩相。由成就此故入菩薩數。云何為五。謂哀愍眾生常說愛語。所作勇決。舒手惠施能善剖析甚深義節哀愍者。有二種性。一者樂欲。二者正行。言樂欲者所謂菩薩於諸眾生起利益意及安樂意。言正行者。謂諸菩薩於眾生所如其欲樂隨力隨能以身語業而行攝化。是名哀愍。愛語者。歡喜慰喻宣佈恩德。是名菩薩於諸眾生常說愛語。所作勇決者。謂威勐無怯成就勝力。是名菩薩所作勇決。舒手惠施者。若諸菩薩行廣大施行無染施是名菩薩舒手惠施。若諸菩薩善能發起四無礙解正方便智。是名菩薩能善剖析甚深義節自體。

復有五種殊特五種非殊特菩薩相。如前攝淨義品中說。

又於功德事中依止大乘勝抉擇。今當說。頌曰。

 種性如來說  多佛與一乘
 五種及十種  六六種道理

論曰。種性差別大乘言教是如來說。於一時間多佛出世及一乘性。如其次第五種十種六種六種道理應知。

問云何種性差別五種道理。答謂一切界差別可得故。無根有情不應理故。同類譬喻不應理故。異類譬喻不應理故。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

云何一切界差別可得故。謂佛所說諸有情界。有種種非一有情界。有下劣勝妙有情界。有聲聞乘等般涅槃種性有情界。有不般涅槃種性有情界。

云何無根有情不應理故。謂不可說由此道理亦應得有無根有情。何以故。以無根者。如外地等非有情故。

云何同類譬喻不應理故。謂不應言如剎帝利非剎帝利等種類可轉。及那落迦非那落迦等趣性可轉。如是般涅槃不般涅槃種性亦應可轉。何以故。剎帝利等及那落迦等。具足一切種類界性及諸趣界性故。般涅槃不般涅槃二種種性更互相違故。彼若無有諸界性者。彼應畢竟不可迴轉。是故同類譬喻不應道理。

云何異類譬喻不應理故。謂不可說如於彼彼地方所。或先有彼彼金銀銅鐵鹽等物類種性後便無有或先無後有。如是般涅槃法種性亦應先有後無先無後有。何以故。若有此理順解脫分應空無果。是故異類譬喻亦不應理。

云何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謂不應言於現在生雖非般涅槃法於餘生中復可轉為般涅槃法。何以故。無般涅槃種性法故。又若於此生先已積集順解脫分善根。何故不名般涅槃法。若於此生都未積集順解脫分善根。云何後生能般涅槃。是故定有非般涅槃種性有情。

問云何應知大乘言教是佛所說。答由十種因故。一先不記別故。二今不可知故。三多有所作故。四極重障故。五非尋伺境界故。若不先聞不能如是尋思計度。是故若言是餘所說。不應道理。六證大覺故。若未成佛能說佛教不應道理。七無第三乘過失故。八此若無有應無一切智者成過失故。九緣此為境如理思惟對治一切諸煩惱故。十不應如言取彼意故。

問云何應知於一時間有多如來出現於世。答由六因故。一無量有情同於一時發大覺願現可得故。二無量有情同修方便菩提資糧現可得故。三更相障礙不應理故。四菩提資糧同時圓滿俱出世間。應道理故。五次第出現不應理故。六畢竟不成不應理故。

問何故如來宣說一乘。答由六因故。一即彼諸法約無差別相說故。二約無分別行相說故。三眾生無我及法無我平等故。四解脫平等故。謂差別求者有事虛妄分別煩惱對治所緣法性不相違故。五善能變化住故。六行究竟故。復次頌曰。

 諸佛妙功能  彼果土清淨
 解脫與法身  等不思無上

論曰。一切如來於一切所作事功能平等。又彼功能果。佛國土清淨解脫身及法身一切諸佛皆平等。皆不可思議。皆無有上應知。復次頌曰。

 雖不用加行  先願力所引
 依無為發起  所作無二相

論曰。依止無為法身。雖無加行功用。由本願力之所引故。任運發起一切如來所作佛事。譬如行者從滅定起。又此所起佛事當知是無盡相。非生死相亦非涅槃相。

云何素怛纜藏。云何毘奈耶藏。云何摩怛履迦藏。頌曰。

 宣說諸事法  別解脫分別
 諸法相十一  是經律本藏

論曰。諸佛世尊唯依攝事顯了諸法。是名素怛纜藏。問何等名攝事。答謂四事九事二十九事何等四事。謂聞事歸趣事學事菩提事。九種事者。一假立有情事。二彼所受用事。三彼受生事。四彼生已住事。五彼染污清淨事。六彼種種差別事。七能說者事。八所說法事。九眾會事。二十九種事者。謂於遍攝九事經中依雜染品說有四事。一攝諸行事。二即於此中次第轉事。三即於此中立眾生想後轉因事。四即於此中建立法想後轉因事。又依清淨品說有二十五事。一於所緣境安住事。二即於此中劬勞事。三心安住事。四現法樂住事。五出一切苦所緣方便事。六彼遍知事。此有三種。謂顛倒依處遍知故依有情想於外有情邪行依處遍知故。內離增上慢依處遍知故。七修依處事。八作證事。九修習事。十彼堅固事。十一彼行相事。十二彼所緣事。十三觀斷未斷善巧事。十四彼散亂事。十五彼不散亂事。十六不散亂依處事。十七修習無倦方便不遠離事。十八修習勝利事。十九此堅固事。二十攝賢聖品事。二十一攝賢聖品所遠離事。二十二真實通達事。二十三證涅槃事。二十四於善說法律中所得世間正見超過一切外正見事。二十五不修習此退減事。此由於善說法律中不修習故名為退減。不由邪見過失故。

復次佛世尊為諸聲聞及諸菩薩說別解脫及廣分別別解脫相應法。是名毘奈耶藏。此中由七種相略攝菩薩別解脫應知。一者宣說受持軌則。二者宣說波羅闍已迦處事。三者宣說毀犯處事。四者宣說毀犯體性。五者宣說無犯體性。六者宣說出所毀犯。七者宣說捨律儀事。

復次佛世尊以十一種相顯了分別開示諸法。是名摩怛履迦藏。云何名為十一種相。一世俗諦相。二勝義諦相。三菩提分法所緣相。四此行相。五此自體相。六得此果相。七此領受顯了相。八此障礙法相。九此隨順法相。十此過患相。十一此稱讚相。

世俗相者。當知宣說補特伽羅。宣說遍計所執自性。宣說諸法作用業具等相。勝義相者。當知宣說七種真如相菩提分法。所緣相者。當知宣說一切種所知事。

此行相者。當知宣說八觀察行。何等為八。一觀察諦行。二觀察建立行。三觀察過失行。四觀察功德行。五觀察理趣行。六觀察流轉行。七觀察道理行。八觀察廣略行。諦者。謂真如。建立者。謂若建立補特伽羅。若建立遍計所執自性。若建立一向分別反問置記論。若建立隱密顯了記論。過失者。謂佛所說諸雜染法非一種種差別過失。功德者。如佛所說諸清淨法非一種種差別勝利。理趣者。有六種理趣。如攝事品已說。流轉者。謂三世三有為相及與四緣。道理者。謂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若由諸因諸緣故。諸行生起及隨顯說。是名觀待道理。若由諸因諸緣故。諸法若證得若成滿。若彼已生能起業用。是名作用道理。若由諸因諸緣故。所立所說所摽舉義。得成立得正解。是名證成道理。此復略有二種。一清淨。二不清淨。清淨者。由五種相。不清淨者。由七種相。五種清淨相者。一現量所得相。二依止現量所得相。三引自類譬喻相。四成就相。五善清淨言教相。此中一切行無常性。一切行苦性。一切法無我性是諸世間現量所得。如是等類是名現量所得相。若一切行剎那性。後世有性。淨不淨業不失壞性。此依麁無常現量所得。依有情種種差別業現量所得。及依苦樂有情淨不淨業現量所得。由此現量所得故。比類所不現見法。是名依止現量所得相。若於內外諸行中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生滅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生等苦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不自在相。及於外事中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興盛衰壞相。如是等類是名引自類譬喻相。即現量所得相及引自類譬喻相。此二於所成立一向決定故。當知即名成就相。若諸言教是一切智者所說。如言涅槃寂靜。如是等類是名善清淨言教相。此中有五種相。能表真實一切智者。何等為五。一者若有出現世間一切智者。正實聲名流佈世界。二者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三者成就十力斷諸有情所有疑網。四者自稱具足四無所畏。不為一切他論難屈。又能摧伏一切外論。五者於其法律八支聖道及四沙門果等可得。如是出現故。妙相故斷疑故。立破故。道果故。由此五相表是真實一切智者。如是於證成道理中。由現量故。由比量故。譬喻故。成就故。至教量故。由此五相名為清淨。七種不清淨相者。一餘分同類所得相。二餘分異類所得相。三一切同類所得相。四一切異類所得相。五引異類譬喻相。六不成就相。七不清淨言教相。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是名一切同類所得相。若相貌若自體若業若法。若因若果等。同異之相。或隨一分更互同異之相。是名餘分同異類所得相。或決定更互異相。是名一切異類所得相。若並譬喻有餘分同類所得相。及有一切異類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決定故。說名不成就相。若並譬喻有餘分異類所得相。及有一切同類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決定故。亦名不成就相。由不成就故。名不清淨道理觀。此觀不清淨故不應修習。不清淨。言教相者。謂諸言教自性不清淨應知。法爾道理者。謂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安住無變。是名法爾道理。略廣者。謂先說一句法。後後以無量句展轉分別顯了究竟。

此自體相者。所謂能取若行若緣菩提分法四念住等。是名此自體相。得此果相者。謂若世間出世間煩惱斷果。及所引發世間出世間功德。是名得此果相。

此領受顯了相者。謂由解脫智故。即領受此所得果相。及廣為他顯說其相。是名此領受顯了相。

此障礙法相者。謂若修菩提分法時。能為障礙染污之法。是名此障礙法相。此隨順法相者。謂即於此菩提分法能為隨順多所作法。是名此隨順法相。

此過患相者。謂能障礙所有過失。是名此過患相。

此稱讚相者。謂隨順法所有功德。是名此稱讚相。隨所有處。諸佛世尊以如是等十一種相。顯了分別開示諸法。是名摩怛履迦。復次頌曰。

 諸相與斷滅  無失壞方便
 彼二果差別  是諸經略義

論曰。當知諸經義略說有五種。一相。二斷滅。三無失壞方便。四彼二果。五相等差別。此五略說如善生經。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種事俱為美妙者。是美妙相斷滅有二種。謂欲取斷滅及依事。取斷滅者。此言兼顯二種無失壞方便。二種無失壞方便者。謂若落鬚髮乃至趣於非家。若盡諸漏乃至覺受。我生已盡。乃至廣說。彼二果者。謂無失壞方便果。寂靜性差別者。謂五種寂靜差別。一諸纏寂靜。二世間離欲寂靜。三順下分寂靜。四順上分寂靜。五依事寂靜。為顯此故。於彼經中說伽他曰。

 諸比丘美妙  寂靜離諸漏
 離欲離繫縛  無執受涅槃
 任持最後身  摧伏魔所使

復次頌曰。

 略說瑜伽道  緣所聞正法
 奢摩他與觀  依影像成就

論曰。若略說瑜伽道。當知多聞所攝。正法為境界。奢摩他毘缽舍那為自體。依止影像及依止事成就。如薄伽梵說。有五種法能攝一切瑜伽行者諸瑜伽地。謂持住明鏡及與轉依。當知聞正法是持所緣。是住止觀。是明影像。是鏡事成就。是轉依。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上篇:顯揚聖教論

下篇:顯揚聖教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辯中邊論頌

辯中邊論頌一卷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

大乘成業論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觀所緣緣論

觀所緣緣論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諸有欲...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

佛說齋經

佛說齋經 吳月氏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佛說浴像功德經

佛說浴像功德經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如是我聞:一時...

【註音版】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佛說滅十方冥經

佛說滅十方冥經一卷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悲華經

悲華經...

方等三昧行法

方等三昧行法序 宋沙門遵式述 山門教卷自唐季多流外國...

羅雲忍辱經

羅雲忍辱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阿難曰:「吾從佛聞如是。...

【註音版】阿彌陀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教詞典】伽藍堂

安置伽藍守護神之堂宇。在宋代之寺院中,伽藍堂與祖師...

【佛教詞典】無顛倒無分別

【無顛倒無分別】 p1081 雜集論十四卷二十一頁云:由諸...

慧律法師《1998年佛七圓滿開示》

情愛糾葛,苦多樂少 我們這幾天在打佛七,大家可能不...

無瞋才是最好的供養

我們可以看見這世間上,每天報章新聞不知多少人被殺或...

善良的人容易和觀音菩薩感應

今天一師兄過來,聊起了觀音菩薩,說她去普陀山之前,...

釋迦牟尼佛為何要我們專念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要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

惡人死亡時會發生什麼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

「鋼樑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的曬蠟法師

過去我在觀宗寺時,聞諦閑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學僧持律法...

善良,是我們為自己留下的路標

撒哈拉沙漠,又被稱為死亡之海。 進入沙漠者的命運:有...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心靜欲自消

四十二章經的三十一章,心寂欲除,這個心寂滅了,自然...

佛預言出家人容易得兩種「惡瘡」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又出家人有二癰瘡,何謂為二...

如何讓愛情不成為修行的障礙

問: 請問師父如何將男女的小愛、貪愛與成佛路上修行的...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一念佛名,能淨身口意三業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

【視頻】早課(淨律寺)

早課(淨律寺)

【視頻】《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