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四

如是已說。果諸功德今當說。頌曰。

 無量諸解脫  勝處與遍處
 無諍妙願智  無礙解神通

論曰。無量者。謂四無量。廣說如經。一慈無量。謂慈心俱。無怨無憎無有損害。廣大無量極善修習。於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無邊世界。意解遍滿具足住。慈心俱者。於無苦無樂眾生欲施樂具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欲加苦具瞋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樂具瞋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欲與不宜瞋故。廣者。於見所行作意故。大者。於聞所行作意故。無量者。於覺知所行作意故。極善修習者。由串習相應離諸蓋故。於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無邊世界者。遍緣器世間及有情世間故。意解者。緣意解思惟境界故。遍滿者。緣無間有情境界故。具足住者。如前靜慮中說。二悲無量謂悲心俱。乃至廣說。悲心俱者。於有苦眾生欲拔苦具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與苦害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拔苦害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欲與不宜不喜樂故。餘如前說。三喜無量。謂喜心俱。乃至廣說。喜心俱者。於有樂眾生隨喜彼樂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欲與苦具不喜樂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樂具不喜樂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欲與不宜不喜樂故。餘如前說。四捨無量。謂捨心俱。乃至廣說。捨心俱者。欲令不染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令染貪瞋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除染貪瞋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顛倒不染貪及瞋故。餘如前說。

此四無量體性云何。謂慈以無瞋善根為體。悲以不害善根為體。喜以不嫉善根為體。捨以無貪無瞋善根為體。皆是憐愍眾生法故。於此四中慈唯無瞋。次二無量無瞋一分。捨是無貪無瞋一分。又復與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並彼眷屬皆是四無量體。當知先由增上法行善修治心。復依清淨靜慮。方得清淨無量應知。

諸解脫者。謂八解脫廣說如經。一有色諸色觀解脫。有色者。依有色定意解思惟故。諸色者。若色如勝處中廣自分別。觀者。於諸色中為變化自在故。意解思惟顯示彼相故。二內無色想外諸色觀解脫。內無色想者。依無色定意解思惟故。外者。除眼等根意解思惟餘色故。諸色觀者。如前說。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淨者。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為得增上安樂住故。解脫者。解脫淨不淨色功用障礙心故。身者意身故。作證者。由智斷得作證故。具足住者。如前說。無色諸解脫如前分別。此中差別者。為欲證得一切種身業自在故。及為解脫彼障故。復除光色作無邊虛空意解思惟故。名第四無邊虛空處解脫。為欲發起聖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辯等諸功德故。又為證得能助發起彼諸功德心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無邊識意解思惟故。名第五無邊識處解脫。行者作如是發起功德方便。已令第四靜慮起。現在前發諸功德。為欲證得最勝無漏住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無所有意解思惟故。名第六無所有處解脫。為欲證得最第一有住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非想非非想意解思惟故。名第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為欲證得最勝寂靜住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從非想非非想處心進止出入息滅攀緣故。名第八想受滅解脫。

勝處者。謂八勝處。廣說如經。一內有色想。外諸色觀少。若好若惡若劣若勝。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得如是想名初勝處。內有色想者。如解脫中說。外者。謂除眼等根顯餘色故。諸色觀者。如前說。少者。謂資具攝色意解思惟故。若好若惡者。謂淨不淨色之所攝色意解思惟故。若劣若勝者。謂淨不淨聲香味觸之所攝色意解思惟故。於彼諸色勝者。謂能治所治作意思惟。障礙功用所不惱故。知者。用奢摩他道。見者。用毘缽舍那道。得如是想者。謂於實勝中得實勝無慢想故。於不勝中得實不勝無慢想故。二內有色想。外諸色觀多。乃至名第二勝處。內無色想中觀少觀多二種亦爾。內有色想外諸色觀者如前說。多者。顯示有情世間器世間色遍思惟故。餘如前說。五內無色想外諸色觀青。青顯青可見。青光猶如烏莫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染青衣色。如是黃赤白色皆應廣說。此中差別者。黃色如羯尼迦羅花。或如婆羅痆斯染。黃衣色赤色如槃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染赤衣色白色如烏奢那星。或如婆羅痆斯鮮白衣色。青者。謂總句。青顯者謂俱生青。青可見者。謂和合成青。青光者。謂彼二所出鮮淨光青。如青色黃赤白色亦復如是。廣說應知。餘如前說。於一處說二譬喻者。此顯俱生和合二種色故。此八勝處與修三種緣色解脫作所依止。後四勝處意解思惟。欲界天色及色界色。又復應知。是諸勝處為治下地種子。隨逐作意思惟。非為對治。自地所治作意思惟。遍處者。謂十遍處。廣說如經。謂地遍處。一能解了上下及傍無二無量。如是水火風遍。青黃赤白虛空識遍。上下及傍無二無量。地遍處者。由色所依遍滿故。彼能依色亦遍滿。由彼增長故。一能解了者。謂能證此觀補特伽羅。上下及傍者。謂遍滿諸方及四維故。無二者。離餘諸界及不雜顯色遍滿故。無量者。無有分齊相遍滿故。如地遍處餘水火風青黃赤白亦復如是。如其所應。虛空遍處者。謂對治一切色相作意思惟遍滿故。餘如前說。識遍處者。謂緣無量識作意思惟遍滿故。餘如前說。

此中由三解脫故得勝色自在。由得彼已方可說言勝色自在極成就故。識處已上無有遍滿。所緣無量形段依止分別遠離故。應知勝處及與遍處。是諸解脫能清淨道。由諸勝處勝所緣故。由諸遍處所緣遍故。能令解脫清淨應知。

無諍者。謂能守護他煩惱行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妙願智者。謂於三世及非世攝所知法中無餘如實了知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無礙解者。謂四無礙解。廣說如經。一法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差別名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二義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種種相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三訓詞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訓釋詞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四辯才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通達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神通者。謂六神通。如經廣說。一神境智見作證通。謂為示現一切種身業自在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行多決定境界故。二天耳智見作證通。謂為隨聞一切種語業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三心差別智見作證通。謂為入一切種他心行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四宿住隨念智見作證通。謂為入一切種前際趣行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五死生智見作證通。謂為入一切種有情趣行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六漏盡智見作證通。謂為入出離一切煩惱及無餘苦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行多決定境界故。復次頌曰。

 諸相好清淨  及諸力無畏
 不護與念住  永斷諸習氣

論曰。諸相者。謂三十二大丈夫相。廣說如經。一善安立足大丈夫相。由如來菩提資糧善圓滿故。具足受持平等行故。感得此相。由此相故。有暫見者。即信如來是大丈夫足相足幖幟足形貌。如善安立足相。如是諸餘大丈夫相如其所應盡當知。謂於手中應說手相手幖幟手形貌。如是於頭頂等所餘支節。各隨其名應當廣說。好者。謂八十種好。廣說如經。是諸好等若具足相攝。如菩薩地中說。若隨眾生所宜隨勝相攝。如大慧度經說。若廣分別諸好應知。如廣分別相中說。清淨者。謂四一切相清淨。廣說如經。一依止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依止取住捨中。究竟無上自在。二境界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一切事變化境界中。究竟無上自在。三心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一切相世出世善根增長心中。究竟無上自在。四智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一切相所知中。無著無礙智究竟無上自在。

諸力者。謂如來十力。廣說如經。一處非處智力。謂於一切相因果中能如實問記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二自業智力。謂於一切相各別處所相續所起業及所得報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三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智力。謂於攝受一切相世間清淨功德方便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四根上下智力。謂於出世間功德所依一切相所化有情根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五種種勝解智力。謂於一切相所化有情阿世耶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六種種界智力。謂於一切相所化有情隨眠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七遍趣行智力。謂於一切相乘出離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八宿住隨念智力。謂於一切相前際趣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九死生智力。謂於一切相後際趣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十漏盡智力。謂於一切相趣非趣出離方便差別中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又諸力中一切應說能如實問記。

無畏者。謂四無畏。廣說如經。一佛作誠言我是正等覺者。若有難言於是法中不正等覺。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如來證得妙善清淨一切種智故。二佛作誠言。我諸漏已盡。若有難言如是如是諸漏未盡。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如來證得妙善清淨一切種斷故。此二無畏依自利德。三佛作誠言。我為弟子說障礙法染必為障。若有難言染習此法不能為障。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依如來為所化有情說一切種所對治法。四佛作誠言。我為弟子說出離道修定出離。若有難言雖修此道不能出離不正盡苦及證苦邊。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依如來為所化有情說一切種能對治法。此二無畏依利他德。

不護者。謂三不護。廣說如經。一如來現行身業妙善清淨無不清淨。現行身業可須覆藏。是故不護。謂如來一切種一切時身業妙善清淨故。為所化有情正說法時。能以勝力折伏攝受一切徒眾。如身業不護。如是第二語業不護第三意業不護應知。

念住者。謂三念住。廣說如經。此即攝受所化眾時於三種徒眾行差別中住最勝捨不愛不恚不染心性。

永斷諸習氣者。謂諸如來出離無始無量無數大劫生死。為證自性不隨轉故。證得如來妙淨智斷。復次頌曰。

 無忘失妙法  及如來大悲
 佛不共德法  一切種妙智

論曰。無忘失妙法者。謂為證一切種一切所化有情一切所作事不過時故。證得如來妙淨智斷。

及如來大悲者。謂如來悲由四種因緣。說名大悲。一依止一切種妙善清淨轉依所作成就故。二長時修習所得故。三妙善清淨智所引故。四緣極深固種種堅牢一切相苦境界故。

佛不共德法者。謂十八不共佛法。廣說如經。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故。彼建立應知。一如來無誤失業。謂無不染污誤犯失故。二無卒暴音。謂無不染污高笑暴音故。三無忘失念。謂無不染污久作久說不隨念故。四無不定心。謂於一切威儀行住等中。作意等持恆隨轉故。五無種種想。謂於流轉寂滅中。證得無分別無差別智故。六無不擇已捨。謂究竟不捨有情事故。七欲無退。謂得所知障清淨故。如欲無退如是。八正勤無退。九念無退。十等持無退。十一慧無退。十二解脫解脫智見無退應知。十三於過去世無著無礙智謂欲作意頃一切種知故。如於過去如是。十四於未來。十五於現在無著無礙智應知。十六如來一切身業智為導首隨智而行。謂由智發起攝受於一切時善方便故。如身業如是。十七語業。十八意業應知。

一切種妙智者。謂證得如來最極清淨智斷故。謂於染污清淨二法一切種數相差別中。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又復如來住無漏界。為作一切有情所作事故。於十方土示佛生有現身言說。心有所行有所宣說。成等正覺轉妙法輪。入大寂滅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是亦名為一切種妙智。

又相好等諸佛功德。為釋經義略已示現。若廣分別如菩薩地應知如是已別說。九事總分別今當說頌曰。

 當知前九事  初為二所依
 次二後六種  攝雜染清淨
 染依差別故  清淨所緣故
 心不流散故  正修方便故
 彼位差別故  言說等因故
 彼果功德故  數次第唯爾

論曰。前九事中。初一切事為二所依。一雜染所依。二清淨所依。由次二事攝諸雜染。一由界事。二由雜染事。由後六事攝諸清淨。一由諦事。二由依止事。三由覺分事。四由眾生事。五由果事。六由功德事。由二種事攝雜染中雜染所依故。雜染差別故。由六種事攝清淨中清淨境界故。於境界中心不流散故。由不散亂於所緣境正方便故。正方便者位差別故。及言說等因故。正方便果故。彼果功德故。此中位差別故。言說等因故。此二建立眾生事應知。言說等因故者。為言說易故。為隨順世間故。為避怖畏故。為令信知自他功德過惡成就故。由是因緣此九種事數。決定及次第決定。應知為欲思量。如此九事復應廣說。頌曰。

 欲思量無量  諸問答差別
 由諸佛語言  事與想攝故

論曰。若欲思量如上九事無量問答差別者。由二種攝故應可思量。一由一切佛語言事攝故。二由一切佛語言想攝故。此中一切佛語言事攝者。謂由三種經應知。一由增十經。二由廣義經。三由集異門經。一切佛語言想攝者。由四種嗢拕南伽他。何者為四。頌曰。

 句迷惑戲論  住真實淨妙
 寂靜性道理  假施設現觀
 方所位分別  作執持增減
 闇語所覺上  遠離轉藏護
 簡擇與現行  睡眠及相屬
 諸相攝相應  說任持次第
 所作境瑜伽  奢摩他與觀
 諸作意教授  德菩提聖教

論曰。句者。所謂六處。無量境界無量方所無量時節。復有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復有三界。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復有四輩。一在家輩二出家輩。三鄔波索迦輩四非人輩。復有三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復有三世。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復有三寶。謂佛寶法寶僧寶。復有三法。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復有三種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復有四聖諦。謂苦集滅道。復有九次第定。謂初靜慮乃至滅受想定。復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復有四種沙門果。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勝阿羅漢果。復有眾多最勝功德。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辯六神通等。復依廣乘有五種事。一相二名三分別四真如五正智。復有二種空性。一眾生空性二法空性。復有二種無我性。一眾生無我性二法無我性。復有遠離二邊處中之行。謂遠離增益邊及損減邊。復有四種真實。一世間所成。二道理所成。三煩惱障淨智所行處。四所知障淨智所行處。復有四種尋思。謂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復有四種如實遍智。謂名尋思所引如實遍智。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復有三種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復有三種無自性性。一相無自性性。二生無自性性。三勝義無自性性。復有五相大菩提。謂自性故功用故方便故轉故還故。復有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轉五正轉果。謂最初發心故。於諸有情起大悲故。波羅蜜多故。攝事故。自他相續成熟故。復有五無量想。一有情界無量想。二世界無量想。三法界無量想。四所調伏界無量想。五所調伏方便界無量想。復有真實義隨至。謂於一切無量法中隨至真如及此中智。復有不思議威德信解。復有無障礙智。復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種隨形好。復有四種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斷習氣。一切種妙智。如上所說。略唯二種。一聲聞乘中所釋句。二大乘中所釋句。迷惑者。謂四顛倒。一於無常中計常顛倒。二於苦中計樂顛倒。三於不淨中計淨顛倒。四於無我中計我顛倒。戲論者。謂諸煩惱及雜煩惱。諸蘊住者。謂四識住及七識住。真實者。謂真如及四聖諦。淨者。謂三種淨性。一自體淨性。二境界淨性。三階位淨性。妙者。所謂三寶處勝建立故名為妙。寂靜者。謂自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證果。皆名寂靜。性者。謂諸法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總名為性。道理者。謂諸緣起及四道理。假施設者。謂唯於法假立眾生及唯於相假立。諸法現觀者。謂六種現觀。如成現觀品當說。

方所者。所謂色蘊。位者。所謂受蘊。分別者。所謂想蘊。作者。謂諸行蘊。執持者。所謂識蘊。增者。此有二種應知。一煩惱增二業增。如增減亦二種。謂煩惱減業減。闇者。謂無明疑。語者。謂十二分語趣說名為語。所覺者。謂種種所說法義名為所覺。上者。謂沙門果。遠離者。謂五種遠離。一惡行遠離。二淫欲遠離。三眾具遠離。四聚會遠離。五煩惱遠離。轉者。所謂三界及與五趣。藏護者。所謂戀過去希未來著現在。簡擇者。所謂一行。順前句順後句。事句無事句。色法非色法。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諍無諍。有味著無味著。依耽嗜依出離。世間出世間。攝屬不攝屬。內外麁細勝劣遠近。有所緣無所緣。相應不相應。有行無行。有所依無所依。因非因果非果。異熟非異熟。有因無因有果無果。有異熟無異熟。有執受無執受。四大種造非四大種造。同分彼同分。有上無上。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系色系無色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斷修斷無斷。復有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復有四依。一依法不依眾生。二依義不依文。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復有四無量。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遍覺支。八聖道支。四種行。四法跡。奢摩他。毘缽舍那。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解脫。勝處。遍處等。現行者。謂煩惱纏。睡眠者。謂煩惱隨眠。相屬者。所謂六處。同一依止相屬應知。復有諸法能引攝法。彼亦展轉相屬應知。復有諸根境界能取所取相屬應知。諸相攝者。有十一種相攝。一更互攝。二界攝。三相攝四種類攝。五分位攝。六不相離攝。七時攝。八方攝。九一分攝。十全分攝。十一勝義攝。相應者。所謂五種應知。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二於他性相應中與不相違法相應非相違法。三於不相違相應中下中上品相似相應非不相似。四於下中上品相似相應中同時相應非不同時。五於同時相應中同地相應非不同地。說者。所謂四種言說。一見言說二聞言說。三覺言說四知言說。任持者。所謂四種食。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次第者。所謂五種次第。一流轉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說次第。四生次第。五現觀次第。所作者。謂八種所作。一依止滅二依止轉。三遍知所緣四喜樂所緣。五得果六離欲。七轉根八發起神通。境者。謂四種所緣。一遍所緣。二令行淨所緣。三善巧所緣。四令煩惱淨所緣。瑜伽者。此或四種或九種。四種者。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九種者。一世間道二出世間道。三方便道四無間道。五解脫道六昇進道。七下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奢摩他者。謂九種心住。觀者。謂三種事觀。或四種觀。或六事差別所緣觀。應知。三事觀者。一有相觀二尋求觀三審察觀。四種者。一簡擇諸法觀。二極簡擇諸法觀。三遍籌量觀。四遍審察觀。六事差別所緣觀者。一義所緣觀二事所緣觀。三相所緣觀四分所緣觀。五時所緣觀。六道理所緣觀。諸作意者。謂七種作意。一了相作意二勝解作意三遠離作意。四攝樂作意五觀察作意。六方便究竟作意。七方便究竟果作意。教授者。謂五種教授。一教教授二證教授三隨次教授。四不顛倒教授五神變教授。德者。謂如前所說。無量解脫等諸功德法。菩提者。謂三種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正等菩提。聖教者。謂授歸依制立學處。施設聽者。建立師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訶欲愛味示欲過失。顯說雜染及清淨法。教導出離稱讚功德。廣說一切清淨分法。復次頌曰。

 若欲正修行  遍知等功德
 由十種法行  及六種理趣

論曰。若諸行者。於前九事欲正修行。遍知永斷作證修集諸功德等。由十法行及六理趣。應當修學。十種法行。已如前說。六種理趣者。一真義理趣。二證得理趣。三教導理趣。四離二邊理趣五不思議理趣。六意樂理趣。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上篇:顯揚聖教論

下篇:顯揚聖教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佛性論

佛性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緣起分第...

成唯識寶生論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一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

掌中論

掌中論一卷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論曰。...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淨譯...

【註音版】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宋天台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

佛說隨勇尊者經

佛說隨勇尊者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佛教詞典】一捷夫

指作事迅速之男子。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大二七·七○...

【佛教詞典】慧嵩(1007~1072)

Huisong   北宋僧人。俗姓李。藤州鐔津人(今廣西藤...

藏頭白、海頭黑

問: 有位出家人問馬祖禪師一個佛法上的問題,馬祖說...

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是莫名奇妙出現的

我們佛教的正見,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也就是...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成佛不能分內外

一個人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成佛之後,所謂心轉則一切...

五百釋子不見佛緣

尊貴殊勝的毗婆尸佛示現涅槃,像法流佈之時,宿具善根...

念佛法門修學次第

我們大多數修念佛法門修行的多,為什麼呢?易行,容易...

經常念佛的十大好處

(一)未進入佛門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經常口念...

一美元的智慧

你懂得禪的智慧,任何時候你都可以用,隨時隨地都可以...

以佛法來指導自己的身語意

要知道由聞思修修心的方法和次第,對此獲得定解之後,...

大乘佛法為何是升恩斗怨的解藥

問: 為什麼說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藥? 明賢法師答...

你佈施出去的東西,最終還是你的

你佈施出去了,你就創造了一個人天福德之身,那人天福...

一心三觀是天台宗最好的武功秘籍

這個一心三觀是天台宗最好的武功秘籍。諸位!你想想看...

沉香燒炭

世間低廉的東西人人都買得起,欲取之得之比較容易。高...

【視頻】《佛說寶賢陀羅尼經》男聲讀誦

《佛說寶賢陀羅尼經》男聲讀誦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鄒衛居士讀誦

《佛說無量壽經》鄒衛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