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四

如是已說。果諸功德今當說。頌曰。

 無量諸解脫  勝處與遍處
 無諍妙願智  無礙解神通

論曰。無量者。謂四無量。廣說如經。一慈無量。謂慈心俱。無怨無憎無有損害。廣大無量極善修習。於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無邊世界。意解遍滿具足住。慈心俱者。於無苦無樂眾生欲施樂具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欲加苦具瞋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樂具瞋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欲與不宜瞋故。廣者。於見所行作意故。大者。於聞所行作意故。無量者。於覺知所行作意故。極善修習者。由串習相應離諸蓋故。於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無邊世界者。遍緣器世間及有情世間故。意解者。緣意解思惟境界故。遍滿者。緣無間有情境界故。具足住者。如前靜慮中說。二悲無量謂悲心俱。乃至廣說。悲心俱者。於有苦眾生欲拔苦具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與苦害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拔苦害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欲與不宜不喜樂故。餘如前說。三喜無量。謂喜心俱。乃至廣說。喜心俱者。於有樂眾生隨喜彼樂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欲與苦具不喜樂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樂具不喜樂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欲與不宜不喜樂故。餘如前說。四捨無量。謂捨心俱。乃至廣說。捨心俱者。欲令不染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令染貪瞋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除染貪瞋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顛倒不染貪及瞋故。餘如前說。

此四無量體性云何。謂慈以無瞋善根為體。悲以不害善根為體。喜以不嫉善根為體。捨以無貪無瞋善根為體。皆是憐愍眾生法故。於此四中慈唯無瞋。次二無量無瞋一分。捨是無貪無瞋一分。又復與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並彼眷屬皆是四無量體。當知先由增上法行善修治心。復依清淨靜慮。方得清淨無量應知。

諸解脫者。謂八解脫廣說如經。一有色諸色觀解脫。有色者。依有色定意解思惟故。諸色者。若色如勝處中廣自分別。觀者。於諸色中為變化自在故。意解思惟顯示彼相故。二內無色想外諸色觀解脫。內無色想者。依無色定意解思惟故。外者。除眼等根意解思惟餘色故。諸色觀者。如前說。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淨者。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為得增上安樂住故。解脫者。解脫淨不淨色功用障礙心故。身者意身故。作證者。由智斷得作證故。具足住者。如前說。無色諸解脫如前分別。此中差別者。為欲證得一切種身業自在故。及為解脫彼障故。復除光色作無邊虛空意解思惟故。名第四無邊虛空處解脫。為欲發起聖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辯等諸功德故。又為證得能助發起彼諸功德心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無邊識意解思惟故。名第五無邊識處解脫。行者作如是發起功德方便。已令第四靜慮起。現在前發諸功德。為欲證得最勝無漏住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無所有意解思惟故。名第六無所有處解脫。為欲證得最第一有住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非想非非想意解思惟故。名第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為欲證得最勝寂靜住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從非想非非想處心進止出入息滅攀緣故。名第八想受滅解脫。

勝處者。謂八勝處。廣說如經。一內有色想。外諸色觀少。若好若惡若劣若勝。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得如是想名初勝處。內有色想者。如解脫中說。外者。謂除眼等根顯餘色故。諸色觀者。如前說。少者。謂資具攝色意解思惟故。若好若惡者。謂淨不淨色之所攝色意解思惟故。若劣若勝者。謂淨不淨聲香味觸之所攝色意解思惟故。於彼諸色勝者。謂能治所治作意思惟。障礙功用所不惱故。知者。用奢摩他道。見者。用毘缽舍那道。得如是想者。謂於實勝中得實勝無慢想故。於不勝中得實不勝無慢想故。二內有色想。外諸色觀多。乃至名第二勝處。內無色想中觀少觀多二種亦爾。內有色想外諸色觀者如前說。多者。顯示有情世間器世間色遍思惟故。餘如前說。五內無色想外諸色觀青。青顯青可見。青光猶如烏莫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染青衣色。如是黃赤白色皆應廣說。此中差別者。黃色如羯尼迦羅花。或如婆羅痆斯染。黃衣色赤色如槃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染赤衣色白色如烏奢那星。或如婆羅痆斯鮮白衣色。青者。謂總句。青顯者謂俱生青。青可見者。謂和合成青。青光者。謂彼二所出鮮淨光青。如青色黃赤白色亦復如是。廣說應知。餘如前說。於一處說二譬喻者。此顯俱生和合二種色故。此八勝處與修三種緣色解脫作所依止。後四勝處意解思惟。欲界天色及色界色。又復應知。是諸勝處為治下地種子。隨逐作意思惟。非為對治。自地所治作意思惟。遍處者。謂十遍處。廣說如經。謂地遍處。一能解了上下及傍無二無量。如是水火風遍。青黃赤白虛空識遍。上下及傍無二無量。地遍處者。由色所依遍滿故。彼能依色亦遍滿。由彼增長故。一能解了者。謂能證此觀補特伽羅。上下及傍者。謂遍滿諸方及四維故。無二者。離餘諸界及不雜顯色遍滿故。無量者。無有分齊相遍滿故。如地遍處餘水火風青黃赤白亦復如是。如其所應。虛空遍處者。謂對治一切色相作意思惟遍滿故。餘如前說。識遍處者。謂緣無量識作意思惟遍滿故。餘如前說。

此中由三解脫故得勝色自在。由得彼已方可說言勝色自在極成就故。識處已上無有遍滿。所緣無量形段依止分別遠離故。應知勝處及與遍處。是諸解脫能清淨道。由諸勝處勝所緣故。由諸遍處所緣遍故。能令解脫清淨應知。

無諍者。謂能守護他煩惱行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妙願智者。謂於三世及非世攝所知法中無餘如實了知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無礙解者。謂四無礙解。廣說如經。一法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差別名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二義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種種相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三訓詞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訓釋詞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四辯才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通達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神通者。謂六神通。如經廣說。一神境智見作證通。謂為示現一切種身業自在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行多決定境界故。二天耳智見作證通。謂為隨聞一切種語業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三心差別智見作證通。謂為入一切種他心行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四宿住隨念智見作證通。謂為入一切種前際趣行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五死生智見作證通。謂為入一切種有情趣行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六漏盡智見作證通。謂為入出離一切煩惱及無餘苦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行多決定境界故。復次頌曰。

 諸相好清淨  及諸力無畏
 不護與念住  永斷諸習氣

論曰。諸相者。謂三十二大丈夫相。廣說如經。一善安立足大丈夫相。由如來菩提資糧善圓滿故。具足受持平等行故。感得此相。由此相故。有暫見者。即信如來是大丈夫足相足幖幟足形貌。如善安立足相。如是諸餘大丈夫相如其所應盡當知。謂於手中應說手相手幖幟手形貌。如是於頭頂等所餘支節。各隨其名應當廣說。好者。謂八十種好。廣說如經。是諸好等若具足相攝。如菩薩地中說。若隨眾生所宜隨勝相攝。如大慧度經說。若廣分別諸好應知。如廣分別相中說。清淨者。謂四一切相清淨。廣說如經。一依止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依止取住捨中。究竟無上自在。二境界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一切事變化境界中。究竟無上自在。三心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一切相世出世善根增長心中。究竟無上自在。四智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一切相所知中。無著無礙智究竟無上自在。

諸力者。謂如來十力。廣說如經。一處非處智力。謂於一切相因果中能如實問記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二自業智力。謂於一切相各別處所相續所起業及所得報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三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智力。謂於攝受一切相世間清淨功德方便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四根上下智力。謂於出世間功德所依一切相所化有情根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五種種勝解智力。謂於一切相所化有情阿世耶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六種種界智力。謂於一切相所化有情隨眠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七遍趣行智力。謂於一切相乘出離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八宿住隨念智力。謂於一切相前際趣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九死生智力。謂於一切相後際趣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十漏盡智力。謂於一切相趣非趣出離方便差別中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又諸力中一切應說能如實問記。

無畏者。謂四無畏。廣說如經。一佛作誠言我是正等覺者。若有難言於是法中不正等覺。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如來證得妙善清淨一切種智故。二佛作誠言。我諸漏已盡。若有難言如是如是諸漏未盡。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如來證得妙善清淨一切種斷故。此二無畏依自利德。三佛作誠言。我為弟子說障礙法染必為障。若有難言染習此法不能為障。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依如來為所化有情說一切種所對治法。四佛作誠言。我為弟子說出離道修定出離。若有難言雖修此道不能出離不正盡苦及證苦邊。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依如來為所化有情說一切種能對治法。此二無畏依利他德。

不護者。謂三不護。廣說如經。一如來現行身業妙善清淨無不清淨。現行身業可須覆藏。是故不護。謂如來一切種一切時身業妙善清淨故。為所化有情正說法時。能以勝力折伏攝受一切徒眾。如身業不護。如是第二語業不護第三意業不護應知。

念住者。謂三念住。廣說如經。此即攝受所化眾時於三種徒眾行差別中住最勝捨不愛不恚不染心性。

永斷諸習氣者。謂諸如來出離無始無量無數大劫生死。為證自性不隨轉故。證得如來妙淨智斷。復次頌曰。

 無忘失妙法  及如來大悲
 佛不共德法  一切種妙智

論曰。無忘失妙法者。謂為證一切種一切所化有情一切所作事不過時故。證得如來妙淨智斷。

及如來大悲者。謂如來悲由四種因緣。說名大悲。一依止一切種妙善清淨轉依所作成就故。二長時修習所得故。三妙善清淨智所引故。四緣極深固種種堅牢一切相苦境界故。

佛不共德法者。謂十八不共佛法。廣說如經。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故。彼建立應知。一如來無誤失業。謂無不染污誤犯失故。二無卒暴音。謂無不染污高笑暴音故。三無忘失念。謂無不染污久作久說不隨念故。四無不定心。謂於一切威儀行住等中。作意等持恆隨轉故。五無種種想。謂於流轉寂滅中。證得無分別無差別智故。六無不擇已捨。謂究竟不捨有情事故。七欲無退。謂得所知障清淨故。如欲無退如是。八正勤無退。九念無退。十等持無退。十一慧無退。十二解脫解脫智見無退應知。十三於過去世無著無礙智謂欲作意頃一切種知故。如於過去如是。十四於未來。十五於現在無著無礙智應知。十六如來一切身業智為導首隨智而行。謂由智發起攝受於一切時善方便故。如身業如是。十七語業。十八意業應知。

一切種妙智者。謂證得如來最極清淨智斷故。謂於染污清淨二法一切種數相差別中。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又復如來住無漏界。為作一切有情所作事故。於十方土示佛生有現身言說。心有所行有所宣說。成等正覺轉妙法輪。入大寂滅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是亦名為一切種妙智。

又相好等諸佛功德。為釋經義略已示現。若廣分別如菩薩地應知如是已別說。九事總分別今當說頌曰。

 當知前九事  初為二所依
 次二後六種  攝雜染清淨
 染依差別故  清淨所緣故
 心不流散故  正修方便故
 彼位差別故  言說等因故
 彼果功德故  數次第唯爾

論曰。前九事中。初一切事為二所依。一雜染所依。二清淨所依。由次二事攝諸雜染。一由界事。二由雜染事。由後六事攝諸清淨。一由諦事。二由依止事。三由覺分事。四由眾生事。五由果事。六由功德事。由二種事攝雜染中雜染所依故。雜染差別故。由六種事攝清淨中清淨境界故。於境界中心不流散故。由不散亂於所緣境正方便故。正方便者位差別故。及言說等因故。正方便果故。彼果功德故。此中位差別故。言說等因故。此二建立眾生事應知。言說等因故者。為言說易故。為隨順世間故。為避怖畏故。為令信知自他功德過惡成就故。由是因緣此九種事數。決定及次第決定。應知為欲思量。如此九事復應廣說。頌曰。

 欲思量無量  諸問答差別
 由諸佛語言  事與想攝故

論曰。若欲思量如上九事無量問答差別者。由二種攝故應可思量。一由一切佛語言事攝故。二由一切佛語言想攝故。此中一切佛語言事攝者。謂由三種經應知。一由增十經。二由廣義經。三由集異門經。一切佛語言想攝者。由四種嗢拕南伽他。何者為四。頌曰。

 句迷惑戲論  住真實淨妙
 寂靜性道理  假施設現觀
 方所位分別  作執持增減
 闇語所覺上  遠離轉藏護
 簡擇與現行  睡眠及相屬
 諸相攝相應  說任持次第
 所作境瑜伽  奢摩他與觀
 諸作意教授  德菩提聖教

論曰。句者。所謂六處。無量境界無量方所無量時節。復有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復有三界。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復有四輩。一在家輩二出家輩。三鄔波索迦輩四非人輩。復有三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復有三世。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復有三寶。謂佛寶法寶僧寶。復有三法。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復有三種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復有四聖諦。謂苦集滅道。復有九次第定。謂初靜慮乃至滅受想定。復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復有四種沙門果。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勝阿羅漢果。復有眾多最勝功德。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辯六神通等。復依廣乘有五種事。一相二名三分別四真如五正智。復有二種空性。一眾生空性二法空性。復有二種無我性。一眾生無我性二法無我性。復有遠離二邊處中之行。謂遠離增益邊及損減邊。復有四種真實。一世間所成。二道理所成。三煩惱障淨智所行處。四所知障淨智所行處。復有四種尋思。謂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復有四種如實遍智。謂名尋思所引如實遍智。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復有三種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復有三種無自性性。一相無自性性。二生無自性性。三勝義無自性性。復有五相大菩提。謂自性故功用故方便故轉故還故。復有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轉五正轉果。謂最初發心故。於諸有情起大悲故。波羅蜜多故。攝事故。自他相續成熟故。復有五無量想。一有情界無量想。二世界無量想。三法界無量想。四所調伏界無量想。五所調伏方便界無量想。復有真實義隨至。謂於一切無量法中隨至真如及此中智。復有不思議威德信解。復有無障礙智。復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種隨形好。復有四種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斷習氣。一切種妙智。如上所說。略唯二種。一聲聞乘中所釋句。二大乘中所釋句。迷惑者。謂四顛倒。一於無常中計常顛倒。二於苦中計樂顛倒。三於不淨中計淨顛倒。四於無我中計我顛倒。戲論者。謂諸煩惱及雜煩惱。諸蘊住者。謂四識住及七識住。真實者。謂真如及四聖諦。淨者。謂三種淨性。一自體淨性。二境界淨性。三階位淨性。妙者。所謂三寶處勝建立故名為妙。寂靜者。謂自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證果。皆名寂靜。性者。謂諸法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總名為性。道理者。謂諸緣起及四道理。假施設者。謂唯於法假立眾生及唯於相假立。諸法現觀者。謂六種現觀。如成現觀品當說。

方所者。所謂色蘊。位者。所謂受蘊。分別者。所謂想蘊。作者。謂諸行蘊。執持者。所謂識蘊。增者。此有二種應知。一煩惱增二業增。如增減亦二種。謂煩惱減業減。闇者。謂無明疑。語者。謂十二分語趣說名為語。所覺者。謂種種所說法義名為所覺。上者。謂沙門果。遠離者。謂五種遠離。一惡行遠離。二淫欲遠離。三眾具遠離。四聚會遠離。五煩惱遠離。轉者。所謂三界及與五趣。藏護者。所謂戀過去希未來著現在。簡擇者。所謂一行。順前句順後句。事句無事句。色法非色法。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諍無諍。有味著無味著。依耽嗜依出離。世間出世間。攝屬不攝屬。內外麁細勝劣遠近。有所緣無所緣。相應不相應。有行無行。有所依無所依。因非因果非果。異熟非異熟。有因無因有果無果。有異熟無異熟。有執受無執受。四大種造非四大種造。同分彼同分。有上無上。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系色系無色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斷修斷無斷。復有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復有四依。一依法不依眾生。二依義不依文。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復有四無量。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遍覺支。八聖道支。四種行。四法跡。奢摩他。毘缽舍那。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解脫。勝處。遍處等。現行者。謂煩惱纏。睡眠者。謂煩惱隨眠。相屬者。所謂六處。同一依止相屬應知。復有諸法能引攝法。彼亦展轉相屬應知。復有諸根境界能取所取相屬應知。諸相攝者。有十一種相攝。一更互攝。二界攝。三相攝四種類攝。五分位攝。六不相離攝。七時攝。八方攝。九一分攝。十全分攝。十一勝義攝。相應者。所謂五種應知。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二於他性相應中與不相違法相應非相違法。三於不相違相應中下中上品相似相應非不相似。四於下中上品相似相應中同時相應非不同時。五於同時相應中同地相應非不同地。說者。所謂四種言說。一見言說二聞言說。三覺言說四知言說。任持者。所謂四種食。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次第者。所謂五種次第。一流轉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說次第。四生次第。五現觀次第。所作者。謂八種所作。一依止滅二依止轉。三遍知所緣四喜樂所緣。五得果六離欲。七轉根八發起神通。境者。謂四種所緣。一遍所緣。二令行淨所緣。三善巧所緣。四令煩惱淨所緣。瑜伽者。此或四種或九種。四種者。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九種者。一世間道二出世間道。三方便道四無間道。五解脫道六昇進道。七下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奢摩他者。謂九種心住。觀者。謂三種事觀。或四種觀。或六事差別所緣觀。應知。三事觀者。一有相觀二尋求觀三審察觀。四種者。一簡擇諸法觀。二極簡擇諸法觀。三遍籌量觀。四遍審察觀。六事差別所緣觀者。一義所緣觀二事所緣觀。三相所緣觀四分所緣觀。五時所緣觀。六道理所緣觀。諸作意者。謂七種作意。一了相作意二勝解作意三遠離作意。四攝樂作意五觀察作意。六方便究竟作意。七方便究竟果作意。教授者。謂五種教授。一教教授二證教授三隨次教授。四不顛倒教授五神變教授。德者。謂如前所說。無量解脫等諸功德法。菩提者。謂三種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正等菩提。聖教者。謂授歸依制立學處。施設聽者。建立師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訶欲愛味示欲過失。顯說雜染及清淨法。教導出離稱讚功德。廣說一切清淨分法。復次頌曰。

 若欲正修行  遍知等功德
 由十種法行  及六種理趣

論曰。若諸行者。於前九事欲正修行。遍知永斷作證修集諸功德等。由十法行及六理趣。應當修學。十種法行。已如前說。六種理趣者。一真義理趣。二證得理趣。三教導理趣。四離二邊理趣五不思議理趣。六意樂理趣。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上篇:顯揚聖教論

下篇:顯揚聖教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王法正理論

王法正理論 彌勒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佛世...

瑜伽師地論釋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攝大乘論釋

攝大乘論釋序(十五卷成) 大唐桑門道基撰 攝大乘論者。...

顯揚聖教論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樹提伽經

佛說樹提伽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佛言: 昔有...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舍利弗摩訶目連游四衢經

舍利弗摩訶目連游四衢經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 聞如是...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佛說如幻三昧經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註音版】佛說了本生死經

佛說了本生死經...

【註音版】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教詞典】不知言知

謂為耳識曾受曾了。名為已聞。彼無耳識曾受曾了。隱藏...

【佛教詞典】無想天

無想,梵名 Asajjisattvāh。又作無想有情天、無想眾生...

佛教的十善業

一、不殺生而慈心於仁 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眾生...

如何理解地藏王菩薩的「碎地獄」

問: 《地藏經》云: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清朝的玉琳國師,前世是一個十不全的書記師。因為受到...

老實厚道的人比較能夠得到師長的加持

第二是「疑師」:對於師長的功德產生懷疑。懷疑這個師...

學佛是要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現在有人以時尚佛教作為噱頭吸引眼球。其實,佛教的時...

如何平衡生存與金錢的關係呢

問: 師父,都說追求金錢就是慾望,但世間的生存我們...

峨眉山萬年寺北宋普賢銅像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傳為普賢菩薩應化的...

臭女淨心

舍衛國有一位清道婦,每天清晨就在城內各通衢要道掃地...

初心菩薩亟須親炙阿彌陀如來

疏文:正定聚者,揀異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

嗔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

什麼叫殺呢?斷有情命,以嗔恨之心,來斷絕有情眾生的...

三進三退的故事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吉祥。道場白華庵。今天要說的法叫...

堅守自己,不隨波逐流

有一位富翁,垂垂老矣。他把兒子叫到跟前,向兒子講述...

【視頻】《百喻經》聆志居士念誦

《百喻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