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三

通達者。謂七種通達。廣說如經。一字通達。謂於三十二字無分別故。所行相義如實覺了。先已於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二字相通達。謂於師子之形諸字相等有分別故。所行相義如實覺了。餘如前說。三能取通達。謂於所緣相應心法。唯了別相如實覺了。餘如前說。四所取通達。謂於一切諸識境界。唯識影相如實覺了。餘如前說。五繫縛通達。謂於相縛及麁重縛如實覺了。餘如前說。六解脫通達。謂於相縛解脫及麁重縛解脫如實覺了。餘如前說。七法性通達。謂於繫縛解脫無始世來諸行緣起。及彼寂滅真如法性。如實覺了。先已於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

地者。謂菩薩十地。廣說如經。一極喜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已於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現觀。得諸菩薩現觀。由正證得無上現觀故。諸大菩薩於此地中住增上喜。是故此地名為極喜。二離垢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初地行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妙尸羅蘊。對治一切微犯戒垢。是故此地名為離垢。三發光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二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三摩地蘊。大智光明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發光。四焰慧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諸覺分。能取法境微妙慧蘊。能現前燒一切煩惱。是故此地名為焰慧。五極難勝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諦所知諸法微妙慧蘊。成極難成不住流轉寂滅聖道。是故此地名極難勝。六現前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五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智非智二種所作諸行流轉止息法境微妙慧蘊。多分有相任運相續妙智現前。是故此地名為現前。七遠行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六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由已遠入一切現行諸相解脫。是故此地名為遠行。八不動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相自在障故。得無功用任運相續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不動。九善慧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八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無礙辯障。無過廣慧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善慧。十法雲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九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發起大神通智障。如雲法身圓滿所依。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波羅蜜多者。謂十波羅蜜多。廣說如經。一施波羅蜜多。謂依菩提心悲為導首。十種法行助善修治。七種通達為堅固根。或因資財或因正法或因無畏。五種功德大我所攝性。一無著故捨。二不觀故捨。三無失故捨。四無分別故捨。五迴向故捨。由此行故。而諸菩薩以資生具攝諸有情。及由親近多修習故。令彼資糧圓滿當成無上正遍知果。如施波羅蜜多。如是戒乃至慧應知。此中差別者。第二戒波羅蜜多。謂或因息離不善。或因攝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儀戒所攝身語意業性。由此行故。諸菩薩以不恚不惱攝諸有情。第三忍波羅蜜多。謂或因忍受他不饒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諸苦不亂性。或因審察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諸菩薩以忍受一切不饒益事及損害事攝諸有情。第四勤波羅蜜多。謂或因被發心鎧。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情相續純熟心勇勐性。為欲引生一切善根。由此行故。而諸菩薩雖未伏惑而能一向專修諸善。第五靜慮波羅蜜多。謂或因對治煩惱。或因發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心住一緣性。由此行故。而諸菩薩伏諸煩惱令住不現行法。第六慧波羅蜜多。謂或因對治煩惱。或因發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簡擇諸法性。由此行故。而諸菩薩永斷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種子。第七善巧方便波羅蜜多。謂諸菩薩以此方便。或由隨順。或由違逆。或由不同意樂。或由作恩報恩。或由威逼。或由清淨。以三種利益攝諸有情。於種種善處令受令調令安住令成立。第八願波羅蜜多。謂諸菩薩中隨有其一為性。懈怠煩惱多故。遂發正願而修諸善。令我未來獲得自性勇勐正勤煩惱微薄。由此因故。於餘生中如所發求咸果其願。於修善法得強盛力。第九力波羅蜜多。謂諸菩薩由於所修善法得強盛力。依此力故速疾發起靜慮波羅蜜多。第十智波羅蜜多。謂諸菩薩於菩薩藏靜慮波羅蜜多所攝法則智所引世間慧。依此慧故。而諸菩薩速能發起出世無分別不住流轉寂滅道所攝慧波羅蜜多。

如是十波羅蜜多。於一切地中皆具修習。若增上者。施波羅蜜多唯在初地。如其次第乃至智波羅蜜多在第十地應知。復次頌曰。

 菩薩行攝事  及彼陀羅尼
 三摩地等門  諸無量作意

論曰。菩薩行者。謂四種菩薩行。廣說如經。一到彼岸行。謂十波羅蜜多總攝說為到彼岸行。皆是大乘出離義故。二遍覺分行。謂三十七菩提分法總攝說為遍覺分行。如實覺了一切所知義故。三神通行。謂六神通總攝說為神通行。皆為引攝所化有情界。令生恭敬入聖教義故。四成熟有情行。謂四攝事總攝說為成熟有情行。若已入聖教所化有情界。以財法二種攝受義故。此中財攝者。謂助攝受。方便令成熟故。法攝者。謂正攝受。轉及隨轉方便令成熟故。如是四攝事依五種攝行說為攝事。五攝行者。一令附已攝。二令受善攝。三令起善正勤攝。四令善成熟攝。五令善解脫攝。攝事者。謂四攝事廣說如經。若安立彼如安立成熟有情行。應知。

陀羅尼門者。謂諸菩薩無量陀羅尼門。廣說如經。若欲略說陀羅尼相者。謂諸菩薩成就字類通達於名句文身如意自在。得如是種類念持之力。由念力故隨一字中而能顯示。分別開演一切種染淨之義。是故說名陀羅尼門。

三摩地門者。謂諸菩薩無量三摩地門。廣說如經。若欲略說復有八種。謂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菩薩摩訶薩依此一一三摩地門出生無量三摩地。諸聲聞獨覺不達其名。此諸三摩地悉能建立十方世界一切三摩地所作之事。是故說名三摩地門。無量作意者。謂五無量作意。廣說如經。一有情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以增上法行所善修治微妙作意。思惟十方無量世界所攝一切有情世間不可言說種種業報差別之相。或一足二足四足多足。或有色無色。或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或欲界色界無色界。或那洛迦傍生鬼趣人天。或卵生濕生胎生化生。既思惟已如實了知。如是有情轉。如是有情還。如是染污。如是清淨。如是邪行。如是正行。如是如是行差別故。如是如是諸異熟生。二世界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乃至思惟十方無量世界器世間相。既思惟已如實了知。此世界染此世界淨。如實了知。皆如幻化。唯是虛妄分別影像。虛偽不實隨相流轉。或成或壞種種形貌差別建立。或勝或劣。或麁或細。或遠或近。或複分析至於極微。或於廣略。或於現化。或於變異。或於遠近。或於隱顯。如是等事而得自在如實了知。三法界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乃至思惟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諸法自相共相。既思惟已如實了知。此法是色。此法非色如色非色。如是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善不善無記。有過失無過失。欲系色系無色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斷修斷無斷。轉法還法染法淨法。流轉法寂滅法異生法賢聖法聲聞法獨覺法如來法。如是等法如實了知。四所調伏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乃至思惟十方無量世界所化有情種種行種種性。或聲聞種性。或獨覺種性。或如來種性。諸如是等所調種性。既思惟已如實了知。所調伏者。此軟根此中根此利根。此下劣勝解此廣大勝解。此貪行貪阿世耶。此瞋行瞋阿世耶。此癡行癡阿世耶。此等分行等分阿世耶。此昇進阿世耶。此不昇進阿世耶。此微薄塵垢賢善阿世耶。此增盛隨眠此微薄隨眠此極細隨眠。此羸損隨眠此不羸損隨眠。此全隨眠此不全隨眠。此廣說方解此略聞即解。此擯遣所調伏此攝受所調伏。此軟所調伏此麁所調伏此麁軟俱調伏。此應捨置方乃調伏。如是等處如實了知。五調伏方便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乃至思惟十方無量世界所化有情調伏方便。既思惟已如實了知。此因說秘密之法方能調伏。此因說顯了之法方能調伏。此因攝受方便此因折伏方便。此轉方便此隨轉方便。此應隨順此應違逆。此因不同分阿世耶。此應作恩報恩。此應示威奮威。此因清淨。此因示現奇特神變。此因示現奇特記別。此因示現奇特教誡。此因示現種種威勢。此因善誘種種教授。此因麁相。此因軟相。此因麁軟俱相。此因捨置。此因略說法要能令調伏。此因廣演法要方令謂伏。如是等方便如實了知。復次頌曰。

 真如作意相  信解不思議
 廣大阿世耶  應知諸自數

論曰。真如作意相者。謂緣七種遍滿真如作意。廣說如經。一流轉真如作意。謂已見諦諸菩薩以增上法行善修治。作意於染淨法時思惟諸行無始世來流轉實性。既思惟已。離無因見及不平等因見。二實相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淨法因思惟諸法。眾生無我性及法無我性。既思惟已。一切身見及思惟分別眾相作意不復現行。三唯識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淨法所依。思惟諸法唯識之性。既思惟已如實了知。唯心染故眾生染。唯心淨故眾生淨。四安立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污法體思惟苦諦。既思惟已。欲令知故為有情說。五邪行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污法因思惟集諦。既思惟已。欲令斷故為有情說。六清淨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清淨法體思惟滅諦。既思惟已。欲令證故為有情說。七正行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清淨行思惟道諦。既思惟已。欲令修故為有情說。

信解不思議者。謂諸菩薩於難思處已得信解。廣說如經。若欲略說此信解相。謂於最極甚深所知之義。已入地諸菩薩及諸如來所行境界。及於諸佛菩薩最極廣大威德。起淳直信此難思議非擬度境界。既了達已而生信解。

廣大阿世耶者。謂大我阿世耶及廣普阿世耶。大我阿世耶者。謂諸菩薩由得自他平等解故。為諸有情皆得解脫。清淨信欲。廣普阿世耶者。謂諸菩薩於流轉寂滅得無分別平等解故。為利有情二俱不住。清淨信欲。

應知。諸自數者。謂應知種種覺分自數。如是已說。覺分補特伽羅今當說。頌曰。

 隨信行等七  復八種應知
 及極七返等  退法等有六

論曰。補特伽羅當知多種。今最初釋七種賢聖。謂隨信行等七廣說如經。一隨信行。謂如有一性。是軟根純熟相續。自昔已來恆信解行。由此因緣今於諸諦隨信解行趣向諦觀。二隨法行。謂如有一性是利根純熟相續。自昔已來恆擇法行。由此因緣今於諸諦隨擇法行趣向諦觀。三信解。即隨信行已見聖諦。四見至。即隨法行已見聖諦。五身證。謂於八解脫身證具足住。未得諸漏無餘盡滅。六慧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盡滅。未得八解脫身證具足住。七俱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盡滅。及於八解脫身證具足住。八種者謂預流果向等八。廣說如經。一預流向。謂如有一純熟相續。超過一切外異生地。入正性離生。若未證得初預流果終無中夭。二預流果。若隨勝攝永斷三結。若全攝者永斷一切見所斷惑。由此聖者已見諦故。最初證得逆流行果。三一來向。謂如有一或世間道。倍離欲界貪已。趣入正性離生。或預流果。為斷欲界上中品惑。修對治行。四一來果。或倍離欲已。入正性離生。然後證得。或預流果。進斷欲界上中品惑故得。即依此斷。說名微薄欲貪瞋癡。此云何知。謂以籌慮作意觀察境時。心生於捨無習向心無習趣心無習著心。應知是人三毒微薄。五不還向。謂如有一或世間道。先離欲界貪已。趣入正性離生。或一來果。進斷欲界餘煩惱故。修對治行。六不還果。或先離欲入正性離生。然後證得。或一來果。盡斷欲界餘煩惱故得。七阿羅漢向。謂如有一學。已見跡為斷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修對治行。八阿羅漢果。謂永斷一切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得。

極七返等者。謂極七返等。八依生建立。廣說如經。一極七返。謂即預流果。由善修聖道故。或於天上或於人間。或天上人間受七有生已得盡苦際。二家家。謂即預流果。由善修聖道故。或生天上或生人間。從家至家得盡苦際。三一間。謂即一來果。由善修聖道故。或生天上。即於彼處定證寂滅。或生人間。即於此處定證寂滅。四中間證寂滅。謂即不還果。已斷根本生結。未斷趣向生結。上品修習聖道力故。生中有中即證寂滅。或有不進向生處而證寂滅。或有進向生處未至本生而證寂滅。五生證寂滅。謂即不還果。中品修習聖道故。未斷二種生結。隨生一處意生天中。初生之時即證寂滅。六無行證寂滅。即此聖者行少行已。及少精進而證寂滅。餘悉如前。七有行證寂滅。謂即不還果。下品修習聖道故。未斷二結。隨生一處意。生天中。行多行已。及多精進而證寂滅。八上流。謂即不還果。隨生一處意生天中。於彼不能得諸漏盡。復進生上於餘身中方證寂滅。

退法等有六者。謂退法等六無學果。廣說如經。一退法。謂成就如是軟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現法樂住及世間功德。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二思法。謂成就如是軟根。若思自害即能不退。不思害時即可退失。此人作是思惟。寧使我勝諸魔。不令諸魔勝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此亦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三護法。謂成就如是軟根。雖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逸即可退失。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四住不動。謂成就如是軟根。雖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五堪能通達。謂成就如是軟根堪能不退。能練諸根及能發起勝品功德。六不動法。謂從先來自性成就利根。此人於諸善根不為已得退法之所搖動。亦不為發勝功德及上練根之所動搖。是故說名為不動法。復次頌曰。

 軟根等七種  在俗及出家
 聲聞乘等三  可救不可救

軟根等七種者。一軟根謂成就信等五根。或自性軟或未增長。求勝進時加行遲鈍。第二利根。應知反此。三貪行。謂於前世久習貪慾。及不修習貪慾對治。是因緣故。於此生中雖逢下劣可愛境界。亦起勐利相續貪愛。難離難厭。於修善法加行遲鈍如貪行。第四瞋行第五癡行亦爾。此中差別者。雖逢微小可瞋境界。亦起勐利相續瞋恚。雖逢麁淺可癡境界。亦起勐利相續愚癡。六等分行。謂於前世不習上品貪慾瞋癡。設有習者復已修習彼對治法。是因緣故。於此生中逢可愛等三種境界。隨境品類起貪瞋癡三種纏惑。非難離非易離。非難厭非易厭。於修善法不遲不速。七薄塵行。謂如有一於過去生不久數習貪慾瞋癡。然已修習彼對治法。是因緣故。於此世中雖逢勝上可愛等境。而能不起勐利相續貪恚癡纏。雖或時起下品中品。然易離易厭。於修善法加行速疾。

在俗者。謂處家白衣。受用五欲營搆俗業。以自活命。

出家者。謂持出家威儀相貌。棄捨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淨自活。

聲聞乘等。三者一聲聞乘。謂住聲聞法性。為令自身證寂滅故。發正願已修方便行。二獨覺乘。謂住獨覺法性。為令自身證寂滅故。不由師教。發正願已修方便行。三大乘。謂住大乘法性。為令自他證寂滅故。不由師教。發正願已修方便行。

可救者。謂有三乘寂滅法性。

不可救者。謂無三乘寂滅法性。復次頌曰。

 入方便等九  生差別故二
 復由諸界別  應知十三種

論曰。入方便等九者。一已入方便。謂於如來自覺自說法毘奈耶得堅淨信。已受尸羅已聞正法。已增長捨已直正見。第二未入方便。應知反此。三有障。謂有三障。一煩惱障。二業障。三報障。由能障礙修習善法。第四無障。應知反此。五未成熟。謂未得善根資心相續不能現法證見諦理。不得現法下中上乘所證寂滅。第六已成熟。應知反此。七具縛。所謂異生。八不具縛。謂彼六種有學聖者。從預流果乃至第六阿羅漢向。九無縛。謂彼無學阿羅漢果。生差別故二者。一人趣。謂生人趣。得人種類。二非人趣。謂生餘趣那洛迦傍生及與鬼趣天龍藥叉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生類差別。

復由諸界別應知十三種者。一欲界異生。謂生欲界未見諦者。二欲界有學。謂生欲界已見聖諦六種有學。謂從預流果乃至第六阿羅漢向。三欲界無學。謂生欲界阿羅漢果。四色界異生。謂生色界未見諦者。五色界有學。謂生色界已見聖諦二種有學。一不還果。二阿羅漢向。六色界無學。謂生色界阿羅漢果。七無色異生。謂生無色未見諦者。八無色有學。謂生無色已見聖諦二種有學。一不還果。二阿羅漢向。九無色無學。謂生無色阿羅漢果。十欲界獨覺。謂住獨覺法性。於前生中或未見諦或已見諦。今生欲界。不由師教依先因力。修覺分法證得。一切諸結永盡。此復二種。一如朅伽獨一而行。二獨勝部眾而行。十一欲界菩薩。謂生欲界住菩薩法性。為令自他證寂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十二色界菩薩。謂生色界中住菩薩法性。遠離無色修諸靜慮。為令自他證寂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十三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謂依修習不住流轉。及與寂滅無分別道。證得諸佛共有解脫法身所攝無上轉依遍行。十方一切世界作一切有情一切利益事無有斷盡。如是已說。補特伽羅果今當說。頌曰。

 果斷有五種  遍知及清淨
 淨果界菩提  無學由自數

論曰。果斷有五種者。謂諸果中斷有五種。一諸纏斷。謂由四種對治故。遠離現行諸煩惱纏。四對治者。一散亂對治。二顯了對治。三羸劣對治。四摧伏對治。散亂對治者。謂於前八妙法行中方便修習。或復於餘定地善法方便修習。顯了對治者謂於第九法行方便修習。羸劣對治者。謂由先善根資助心故煩惱羸弱。摧伏對治者。謂由世間道隨力制伏煩惱種子。二隨眠斷。謂由出世間道隨力永斷煩惱種子。三永盡貪斷。謂由永斷隨眠惑故。貪煩惱斷。如永盡貪斷。如是第四永盡瞋斷第五永盡癡斷。應知由極淨善通達見力。諸事煩惱畢竟斷故。名永盡斷。

遍知者。謂九遍知。諸果所攝依斷遍知。說一欲系見苦集所斷煩惱斷遍知。由此二諦有漏攝故。二色無色系見苦及集所斷煩惱斷遍知。由此二界定地攝故。三欲系見滅所斷煩惱斷遍知。由此無漏無為攝故。四色無色系見滅所斷煩惱斷遍知。由此定地增上攝故。五欲系見道所斷煩惱斷遍知。由此無漏有為攝故。六色無色系見道所斷煩惱斷遍知。由此定地增上攝故七五順下分結斷遍知。由出過下界故。八色貪盡遍知由出過中界故。九無色貪盡遍知由出過妙界故。

清淨者。謂九種清淨。廣說如經。一尸羅清淨。謂如有一善住尸羅及善守護別解脫戒。如法威儀行處具足。於小罪中見大怖畏受學學處。二心清淨。謂如有一依戒清淨遠離欲惡不善法。如前所說。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具足住。三見清淨。謂如有一具心清淨鮮白無穢。離諸煩惱得住不動。為欲證得漏盡智故。觀察諸諦如實了知。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趣苦滅行道聖諦。四度疑清淨。謂如有一依見清淨。於佛法僧無惑無疑。五道非道智見清淨。謂如有一依度疑清淨得妙智見。唯佛所說僧所行道。能得出離。此復云何。謂能盡苦及證苦邊。若諸外道所說之道。不能盡苦及證苦邊。六行智見清淨。謂如有一依道非道智見清淨。得妙智見。知出離道有下中上。下者。苦遲通行所攝。中者。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所攝。上者。樂速通行所攝。七行斷智見清淨。謂如有一依行智見清淨得妙智見。謂我應斷下中之行。及為發起上妙聖行。八無緣寂滅清淨。謂如有一依行斷智見清淨。證得無餘諸漏永盡。九國土清淨。謂諸佛共有無上功能果能示現不可思議國土莊嚴極淨佛思及極淨菩薩思及思眷屬法。

淨者。謂四證淨廣說如經。一佛證淨。謂已見諦者。於如來所善住出世間信。及後所得善住世間信。如佛證淨。如是第二法證淨第三僧證淨應知。四聖所愛戒證淨。謂已見諦者。於已得決定不作律儀聖所愛戒所善住出世間信。及後所得善住世間信。

果者謂四沙門果。廣說如經。一預流沙門果。若隨勝攝三結永斷。謂身見戒禁取及疑。若全分攝。一切見道所斷煩惱永斷。由彼斷故。得預流果不墮落法。或極七返或復家家。二一來沙門果。若隨勝攝三結永斷。薄貪瞋癡。若全分攝。一切見道所斷煩惱永斷。及欲界系修道所斷上品中品煩惱永斷。由彼斷故得一來果。或復一間。三不還沙門果。若隨勝攝五順下分結永斷。所謂身見戒禁取疑貪慾瞋恚。若全分攝。一切見道所斷煩惱永斷。及欲界系修道所斷煩惱永斷。或色界系煩惱永斷。或無色界一分煩惱永斷。由彼斷故得不還果。或中間寂滅。或生寂滅。或無行寂滅。或有行寂滅。或復上流。四阿羅漢沙門果。若隨勝攝貪慾瞋癡無餘永斷。若全分攝。見修所斷一切煩惱永斷無餘。由彼斷故得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阿羅漢。六恆住法界者。謂三種界。廣說如經。一斷界。謂斷見道所斷諸行二離界。謂離修道所斷諸行三滅界。謂滅所依所攝諸行。

菩提者。謂三種菩提。如經廣說。一聲聞菩提。謂聲聞乘轉依所得寂滅及趣寂滅道。二獨覺菩提。謂獨覺乘轉依所得寂滅及趣寂滅道。三無上正等菩提。所謂大乘轉依所得寂滅趣寂滅道。及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道。無學者。謂十無學法。廣說如經。一無學正見。謂阿羅漢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擇法極簡擇等。如前廣說。如無學正見。如是乃至第八正三摩地。如前應知。九無學正解脫。謂離一切煩惱麁重。無學心上離煩惱障調堪任法。十無學正智。謂阿羅漢盡智及無生智。

由自數者。前所說果各由自數差別應知。復次頌曰。

 斷多因故斷  建立斷所從
 由作意依修  及得斷次第

論曰。斷多因故斷者。斷果多因故煩惱斷。謂四種因諸煩惱斷。一所依滅故。二所依轉故。三知所緣故。四樂所緣故。復有五因斷諸煩惱。一知彼體故。二知彼事故。三知彼過故。四避彼緣故。五修彼對治作意法故。復有四因煩惱已斷。一依無餘滅故。二依無餘轉故。三對治無餘修故。四心無餘解脫故。

建立斷所從者。謂從所緣境斷諸煩惱。於所緣境斷煩惱已無繫縛故。諸相應法亦復隨斷。未來現在煩惱可斷永害麁重說煩惱斷。由作意者。謂由總緣諦修作意故斷諸煩惱。由依者。謂由依止七依定故斷諸煩惱。謂初靜慮乃至第七無所有處。

由修者。謂修四念住及四正斷乃至修習八聖道支故。斷煩惱。

及得斷。次第者。有五種次第諸煩惱斷。一先斷見道所斷煩惱。二後斷修道所斷煩惱三先漸調伏諸現煩惱。四然後永斷一切煩惱。五最後超過一切煩惱。復次頌曰。

 斷差別應知  及斷相利益
 如是如所說  復應知多種

論曰。斷差別應知。多種者。諸煩惱斷多種差別。謂有諸纏斷。有隨眠斷。有由世間道。有由出世間道。有由聲聞乘作意。有由獨覺乘作意。有由菩薩乘作意。有暫時斷。有畢竟斷。諸如是等煩惱斷滅差別應知。

斷相利益復應知。多種者。諸煩惱斷有多種相利益應知。如經廣說。謂不墜墮法定趣菩提。已至正法臨至正法。證解正法。得證源底得遍證源底。聖智見成就。不復能計苦樂等法。自作他作及自他作。及非自他二種共作。亦不復計諸苦及樂。無因而生不復故。斷傍生等命不復故。越諸所學處不復能起五無間業。不復求請諸外道師。亦不以彼為真福田。不復瞻仰觀察餘沙門婆羅門等邪眾顏面。不復於彼三世法中生疑生惑。不復受彼第八有報。如是證得阿羅漢果永盡諸漏。已作所作。所作已辦得阿羅漢。六恆住法。廣說如經。謂成就六種相續住法。若眼見色心不憂喜捨念正知。如是耳鼻舌身若意識法心不憂喜捨念正知。諸所行行為自利益。為利益他。為利眾生。為樂眾生。為愍世間。為諸天人得義利樂。諸如是等煩惱永斷。有多種相利益應知。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

 

上篇:顯揚聖教論

下篇:顯揚聖教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佛性論

佛性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緣起分第...

觀所緣論釋

觀所緣論釋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

成唯識寶生論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一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序 曹溪派列,淘湧而流注無窮...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

卷上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幻住家訓

幻人一日據幻室。依幻座。執幻拂。時諸幻弟子。俱來雲...

【註音版】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佛說大意經

佛說大意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佛教詞典】紺紙金泥

指用金泥書寫經文或繪佛菩薩等像於紺紙上。其材料,或...

【佛教詞典】大悲

大悲者,謂於緣無間苦境大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廣...

佛寺造得再大,不如護持佛法的功德大

奉施佛及僧,彼所獲福聚,不如護佛法。 物質供應是有限...

出家修行應如何選擇道場

出家(梵語pravrajya),音譯作波吠儼耶。即出離家庭生...

佛經中為我們開示了吃素的三個理由

作為一名佛教徒,吃素最正確的動機應該是大乘菩提心。...

坑矇拐騙是自掘墳墓

本來朋友之間有規勸共財之義,朋友是由家庭中轉向社會...

悟公上人《大智禪寺開示》

【二○○五年十月十八日至十九日(圓寂前一個多月,當...

夕日首富的破產帶給我們的啟示

2005年,施正榮以186億元的身價成為中國首富。然而世事...

不要和誘惑較勁

一天,大魚問小魚們:在一個釣鉤上掛著一條又肥又嫩、...

助施功德也能得佛授記

無數劫以前,有一位老婆婆孤苦伶仃,以賣麻油膏為生。...

羅漢鞋的鞋洞有什麼含義

平時在與信眾的接觸中,有很多信眾對出家人穿的羅漢鞋...

做自利利他的佛弟子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開始轉向精...

如何懺悔重大的罪業

子三,明業果相續。這個地方講到的果報,是指的眾生跟...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我家附近的十字路口,是這條街的商業中心。路口對面的...

【視頻】《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

《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

【視頻】《晚課》大華嚴寺

《晚課》大華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