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二

論曰。如是廣說世俗諦已。勝義諦云何。頌曰。

 五三法真實  彼復四應知
 及四種尋思  四種如實智

論曰。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別四真如五正智。相者。若略說。謂一切言說所依處。名者。謂於諸相中依增語。分別者。謂三界所攝諸心心法。真如者。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一切言說。所不依處。正智者。略有二種。一唯出世間。二世間出世間。唯出世間正智者。謂由正智聲聞獨覺諸菩薩等通達真如。又諸菩薩以世出世智。於五明處精勤學時。由遍滿真如智多現在前故。速疾證得所知障淨。世間出世間正智者。謂諸聲聞及獨覺等初通達真如已。由初一向出世間正智力。後所得世間出世間正智故。於諸安立諦中起厭怖三界心。及愛味三界寂靜處。又由彼正智多現在前故。速疾證得煩惱障淨。

三法者。謂三自體。一遍計所執自體。二依他起自體。三圓成實自體。遍計所執自體者。謂依名言假立自體為欲。隨順世間言說故。依他起自體者。謂從緣所生法自體。圓成實自體者。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為欲。證得極清淨故。為令一切相及麁重二縛得解脫故。為欲引發諸功德故。

彼復四應知者。彼真實復有四種。一世間真實。二道理真實。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世間真實者。謂一切世間於諸事中由串習所得悟入智見。共施設世俗性。如於地謂唯是地非火等。如是於水火風色聲香味觸飲食服乘諸莊嚴具及諸什物香鬘塗飾歌舞音樂眾朋男女威儀諸行田宅財物及苦樂等。於苦謂苦非樂。於樂謂樂非苦。又若略說者。謂此是此非彼。如是謂彼是彼非餘。若事世間有情決定勝解所行。一切世間自昔傳來名言決定自他分別。共為真實非邪思搆。觀察所取。是名世間真實。

道理真實者。謂正智者有道理義。諸聰睿者。諸黠慧者。諸推求者。諸審察者。住尋思地者。具自辯才者。處異生位者。隨觀察行者。依現比至教三量。極善抉擇智所行所知事。以證成。道理所建立故。是名道理真實。

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者。謂一切聲聞獨覺無漏方便智。無漏正智。無漏後所得世間智等所行境界。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由緣此故。於煩惱障智得清淨。及後證住無障礙性。是故說為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問此中何者是真實。答謂苦集滅道名之所顯四種聖諦。由簡擇如是四聖諦故。得入現觀位。於現觀位中真實智生。

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者。謂於所知中能礙智故名所知障。若真實性是解脫所知障智所行境界。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應知。此復云何。謂諸菩薩佛薄伽梵為入法無我及已入極清淨者。依一切法。離言說自性。假說自性。無分別平等智所行境界。謂最勝真如無上所知究竟性。此性一切正法簡擇。不能迴轉不能過越。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四種尋思者。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體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名尋思者。謂諸菩薩於名唯見名。事尋思者。謂諸菩薩於事唯見事。自體假立尋思者。謂諸菩薩於假立自體唯見假立自體。差別假立尋思者。謂諸菩薩於差別假立唯見差別假立。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此諸菩薩於名事二種。或離相觀。或合相觀。依名事合觀故。通達自體假立差別假立。

四種如實智者。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者。由諸菩薩於名尋思唯有名已。於名如實了知。謂此名為此義故。於此事中建立。為令世間起想見言說故。若於色等所想事中。不為建立色等名者。一切世間無有能想此事。是色等若無想者。無有能起增益執著。若不執著則無言說。若如是如實了知。是名第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由諸菩薩於事尋思唯有事已。如實了知色等所想事性。離一切言說不可言說。是名第二事尋思所引如實智。

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由諸菩薩於色等所想事假立自體中尋思唯假立。故如實通達假立自體。非實彼事自體而似彼事自體顯現。又能了知彼事自體猶如變化影像響應光影水月焰水夢幻似有體性。是名第三自體假立尋思所引甚深義所行境如實智。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由諸菩薩於差別假立尋思唯假立性故。於色等所想事差別假立中。善能通達不二之義。謂彼諸事非有性非無性。由可言說自體不成就故。非有性由不可言說自體成就故。非無性如是非有色猶勝義諦故。非無色由世俗諦中假立色故。如有性無性有色無色。如是有見無見等諸差別假立法門。彼一切由是理趣盡應知。若能如實了知差別假立如是不二之義。是名第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如是顯了所入事能入因及能入已。復次頌曰。

 三自體成立  差別業隱密
 方便攝別異  是各有多種

論曰。彼三種自體成立差別業用隱密方便攝別異。應知各有多種。成立多種者。如成無性品中當廣說。

差別者。問遍計所執自體有幾種。答如依他起自體中所有假立自體差別。如是遍計所執自體。是故遍計所執自體無有限量。應知。復次於依他起自體中有二種遍計所執自體分別。謂隨勝覺及隨數習習氣隨眠。問依他起自體有幾種。答即如諸相多種差別。應知。謂色相心相心法相心不相應相如是等。復次若略說有二種。依他起自體謂遍計所執自體分別所起及非分別所起。問圓成實自體有幾種。答圓成實自體於一切處一味故。不可建立。差別。

業者。問遍計所執自體能作幾業。答有五種。一能生依他起自體。二即於是中起諸言說。三能生眾生執。四能生法執。五能攝受二執習氣麁重。問依他起自體能作幾業。答有五種。一能生諸雜染體。二能為遍計所執自體及圓成實自體所依。三能為眾生執所依。四能為法執所依。五能為二執習氣麁重所依。問圓成實自體能作幾業。答有五種。謂能為二種。五業對治生起所緣性故。

隱密者。謂當隨三種自體義解釋一切不了義經。由無量經中一切如來隱密語言。及一切菩薩隱密語言。皆隨三種自體方可悟入彼義故。問如經中說。三解脫門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體故。謂由遍計所執自體故建立空解脫門。由依他起自體故建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自體故建立無相解脫門。問如經中說無生法忍。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體故。謂由遍計所執自體故說本來無生忍。由依他起自體故說自然無生忍。由圓成實自體故說煩惱苦垢無生忍。此三種忍在不退轉地。應知。由如是等差別義故。於餘一切隱密語言。皆應隨三自體解釋。應知。

方便者。謂了知如是三種自體。能作一切聲聞獨覺無上正等菩提方便。

攝者。謂三種自體及相名分別等五事相攝。問如是五事初自體幾事攝。答無。問第二自體幾事攝。答四。問第三自體幾事攝。答一。別異者。謂遍計所執自體。唯正應知。依他起自體。應知及應斷。圓成實自體。應知及應作證。如是悟入俗諦勝義諦已。復次頌曰。

 聞十二分教  三最勝歸依
 三學三菩提  為有情淨說

論曰。聞十二分教者。謂聞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論議聖教。契經者。謂諸經中佛薄伽梵於種種時處。依種種所化有情調伏行差別。或說蘊所攝法。界所攝法。處所攝法。或說緣起所攝法。或說食所攝法。諦所攝法。或說聲聞獨覺如來所攝法。或說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所攝法。或說不淨息念學證淨等所攝法。

如來說是語已。諸結集者。歡喜敬受。為令聖教得久住故。以諸善妙名句字身。如其所應次第結集。次第安置。以能綴緝引諸義利引諸梵行種種善義。故名契經。

應頌者。謂諸經中。或於中間。或於最後。以頌重顯。及諸經中不了義說。是為應頌。

記別者。謂諸經中記諸弟子命終之後生處差別。及諸經中顯了義說。是為記別。

諷頌者。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說。然以句結成。或二句或三句或四句或五句或六句。是為諷頌。

自說者。謂諸經中不列請者姓名。為令正法久住故。及為聖教久住故。自然宣說。是為自說。

緣起者。謂諸經中列請者姓名已而為宣說。及諸所有毘柰耶攝有緣起教別解脫戒經等。是為緣起。

譬喻者。謂諸經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白。是為譬喻。

本事者。謂宣說前世諸相應事。是為本事。本生者。謂諸經中宣說如來於過去世處種種生死行菩薩行。是為本生。

方廣者。謂諸經中宣說能證無上菩提諸菩薩道。令彼證得十力無障智等。是為方廣。未曾有法者。謂諸經中宣說諸佛及諸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鄔波索迦鄔波私迦等共不共功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甚深之法。是為未曾有法。

論議者。謂一切摩怛履迦阿毘達磨。研究解釋諸經中義。是為論議。

如是十二分教中具有經律阿毘達磨藏。此中所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是為經藏。此中所說緣起是為律藏。此中所說論議是為阿毘達磨藏。

三最勝歸依者。謂佛法僧三種歸趣。三學者。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三菩提者。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正等菩提。

為有情淨說者。為令有情得清淨故。次第宣說是三種法。謂能持方便果。能持者。謂聞及歸依。方便者。謂三學。果者。謂三菩提。復次如是聞等。云何分別。應知。頌曰。

 聞歸學菩提  六三十二五
 隨名數次第  如應廣分別

論曰。聞六種分別者。一依處。二依攝。三依清淨。四依行。五依理趣。六依義。依處者。謂依五明處。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業明處。

依攝者。有二種。謂聲聞藏攝。菩薩藏攝。

依清淨者。謂十種清淨說清淨有五。一善說者說故。二顯了文句說故。三盡所知義如所知義說故。四易方便修行說故。五能出離一切苦說故。聽清淨有五。一不以求過意聽故。二以求涅槃意聽故。三極善諦聽故。四依名句字身義極善分別聽故。五以正修行意聽故。

依行者。謂十種法行。

依理趣者。有六種理趣。謂真義理趣。乃至意樂理趣。此中前三理趣由後三理趣隨釋。應知。謂由離二邊理趣隨釋真義理趣。由不思議理趣隨釋證得理趣。由意樂理趣隨釋教導理趣。此中真義即是理趣。故名真義理趣。乃至意樂即是理趣。故名意樂理趣。於彼彼處無顛倒性。是理趣義。

真義理趣者。略有六種。應知。謂世間真實。乃至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及安立真實非安立真實。此中前四種真實。如前分別。應知。安立真實者。謂四聖諦。苦真苦。故安立為苦。乃至道真道。故安立為道。問何因緣故名為安立。答由三種俗所安立故。一由世間俗。二由道理俗。三由證得俗。世間俗者。謂安立田宅瓶盆軍林數等。及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俗者。謂安立蘊界處等。證得俗者。謂安立預流果等。及安立彼所依住法。復有四種安立。謂前三種及由勝義俗安立勝義諦性不可安立。由內自所證故。為欲隨順引生彼智。依俗安立。非安立真實者。謂一切法真如實性。

證得理趣者。略有四種。一一切有情業報證得。二聲聞乘證得。三獨覺乘證得。四大乘證得。

一切有情業報證得者。謂一切有情造作淨不淨業。依自業故於五趣流轉中。感種種異熟。受種種異熟。

聲聞乘證得者。謂初受三歸乃至依止。聞莊嚴故得五證得。一地證得。二智證得。三淨證得。四果證得。五功德證得。地證得者。謂得三地。一見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證得者。謂得九智。一法智。二種類智。三苦智。四集智。五滅智。六道智。七此後所得俗智。八盡智。九無生智。淨證得者。謂四證淨果。證得者。謂四沙門果。功德證得者。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功德。復次聲聞乘證得中證得依止者。謂先修世間道離欲。次修順解脫分善根。後修順抉擇分善根。

獨覺乘證得者。略有三種。一由先已得順抉擇分善根故。二由先已得無漏真證故。三由次第得故。此中由前二證得者。名非獨勝覺。由後證得者。名犀角喻覺。

大乘證得者。謂大悲證得。發心證得。波羅蜜多證得。攝事證得。地證得。於五無量中隨至真如證得。不思議威德證得。不共佛法證得。彼一切如前分別應知。

教導理趣者。謂略有三處所攝。一藏所攝。二摩怛履迦所攝。三彼俱所攝。藏所攝者。謂聲聞乘藏及大乘藏。摩怛履迦所攝者。謂十七本地及四種攝彼俱所攝者。謂略有十種。如前分別義中十種義。應知。此為攝。前一切藏所攝。及摩怛履迦所攝。故名為總。略摩怛履迦。

復有十二種教。一事教。謂宣說各別色等眼等一切法教二想差別教。謂宣說蘊界處緣起是處非處諸根諸諦念住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等。如是廣說。無量佛薄伽梵想差別教。三自宗觀察教。謂契經應頌記別等教。依攝釋中之所顯示。四他宗觀察教。謂依七種因明摧伏他論成立自論教。七種因明者。謂論體論處所等。後當分別。五不了義教。謂契經應頌記別等中。薄伽梵略摽其義。未廣分別。應更開示教。六了義教。謂翻前應知。七俗諦教。謂諸所有言路顯示。彼一切皆名俗諦。又依名想言說增上所起相名分別。亦是俗諦。八勝義諦教。謂四聖諦教。及真如實際法性教。九隱密教。謂多分聲聞藏教。十顯了教。謂多分大乘藏教。十一可記事教。如四種法嗢拕南教。謂一切行無常乃至涅槃寂靜。如是等教。十二不可記事教。謂有問言。世間為常為無常耶。如來爾時默然不記。但告彼言。我說此事不可記別。乃至問言。如來滅後為非有非無耶。如來爾時默然不記。但告彼言。我說此事不可記別。此中四因緣故。宣說不可記事。應知。一無體性故不可記別。如有問言。我與諸蘊為異不異為常無常如是等。二能引無義利故不可記別。如升攝波葉經說。有無量法我已證覺。而不宣說。何以故。彼法能引無義利故。三甚深故不可記別。謂有問言。我為有為無耶。此不可記別。何以故。若如來記別我有者。彼人或執蘊中有我。或執離蘊有我。若記別我無者。彼人或謗世俗言說。我亦是無乃至有問。如來滅後為有為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由甚深故皆不記別。四彼相法爾故不可記別。謂諸法真如與彼諸法若一若異不可記別。由彼如相法爾不可安立。若異性若不異性故。復有四種因緣如來宣說不可記別事。應知。一由此事外道所說故。二不如理故。三不引義利故。四唯能發起諍論纏故。有二因緣不引義利。應知。一遠離因果思惟故。二遠離雜染清淨思惟故。

離二邊理趣者。略有六種。應知。一遠離於不實有增益邊。二遠離於真實有損減邊。三遠離執常邊。四遠離執斷邊。五遠離受用欲樂邊。六遠離受用自苦邊。

不可思議理趣者。略有六種不可思議事。一我不可思議。二有情不可思議。三世間不可思議。四一切有情業報不可思議。五證靜慮者及靜慮境界不可思議。六諸佛及諸佛境界不可思議。

意樂理趣者。略有十六種意樂。一開示意樂。二離欲意樂。三勸導意樂。四獎勵意樂。五讚悅意樂。六令入意樂。七除疑意樂。八成熟意樂。九安定意樂。十解脫意樂。十一依別義意樂。十二發證行者無過歡喜意樂。十三令聞行者於說法師起尊重意樂。十四法眼流佈意樂。十五善增廣意樂。十六摧壞一切相意樂。

依義者謂不了義及了義。

歸三種分別者。一成就。二建立。三差別。成就者。唯佛法僧是真歸依。非餘天等。何以故。由二因故。一無所能為故。二不現見故。

云何無所能為。謂諸天神不能為諸眾生作利益事。此諸天神或無能故。或待敬事故。或不忍疲苦故。或無慈悲故。或有障礙故。如是一切非真歸處。謂無能故。墮偏黨故。避自疲苦無自在故。無哀愍故。德微劣故。

云何不現見。謂諸天神非現證見。世間未見不現見主能為所依。除可依信現攝受他。餘現見依所不見故。問夢中見故應是歸依。答欲想所見或實不實。又復覺時何不現見。雖於夢中少見實相。此亦欲想所作。又眾緣現前令處夢者少有所見。此亦多虛。復次由五種因諸天神等非歸依處。何等為五。一由相故。二由體故。三由業故。四由法爾故。五由因果故。

由相故者。謂諸天神世不現見無談論故。容色奮發有怖畏故。染習放逸有貪愛故。捨他利益無悲愍故。不能解了作與不作不達實義故。不可歸依。云何相故佛可歸依。謂世間現見有談論故。容色和靜無怖畏故。遠離放逸無貪愛故。不舍利他有大悲故。善能解了作與不作通達實義故。復由五相佛可歸依。何等為五。為利有情證大菩提故。現處大眾開正法眼故。怨親有情平等利益故。於諸家室攝受。捨離貪著諸根寂靜故。善除一切眾生疑網故。

由體故者。謂由如來永斷諸漏。自既調御亦調御他故可歸依。諸天神等具諸漏故。尚不自調御。況調御他。故非歸處。

由業故者。謂如來安住廣大無垢靜慮等業。又復能為利眾生業故可歸依。諸天神等安住穢下受用欲業。又有殺害諸眾生業。故非歸處。

由法爾故者。謂一切世間及出世間功德勝利。皆依自己功用所得。若離自己功用。雖於天神起深敬信亦不能證設於天神不生敬信。但自用功必能證得。是故天神非歸依處。由因果故者。今問事天神者。天神體性。為由天業感得。為由供養天得。為無因得。若天業得者。即應歸業。非天若無因得者。應歸無因。非天若供養天神得者。為唯因供養感天神體為唯因天神為因二種。若唯因供養者。即徒事天神隨處供養。皆應能感天報。若唯因天神者。即徒設供養。雖不供養。但由天神應得天報。若俱因二種者。但設供養天神攝受。諸所祈願悉應果遂。又於七種所祈願事不定果遂。是故不然。一於供養緣攝受。二於信解緣攝受。三於信解彼者。發起信解能感最勝天神自體。四於能感最勝所受富樂。五於摧壞阿素洛等怨敵。六於出生。七於終沒建立者。問有幾種歸趣。答三種歸趣。謂佛法僧。問何因唯有三種歸趣。答由四因故。唯有如來是可歸趣。謂善自調故。善解一切種調伏方便故。以財供養不悅意故。以行供養悅可意故。由具此德彼所說法及弟子眾亦可歸依。問齊何當名能歸趣耶。答具四因故。名能歸趣。一善知有德故。二善知差別故。三自誓受故。四更不餘歸趣故。問歸趣行云何。答有四種歸趣正行。應知。一親近善人。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復有四種正行。應知。一善攝諸根令不掉動。二受正學處。三悲愍眾生。四時時如法供養三寶。問歸趣三寶有何利益。答有四種利益。一得廣大功德。二得廣大歡喜。三得勝等持。四得善清淨。復有四種利益。一大護具足。二一切邪解障礙漸得微薄遍盡滅沒。三得入聰慧正至善人眾中。所謂大師同梵行眾。四為信聖教諸天之所愛樂。彼諸天等若見有受三歸趣者。生大歡喜展轉相告。我等往昔皆由成就三歸趣故。從彼命終來生此間。是善男子等今亦成就此三歸趣多住不捨。不久當來為我等伴。

差別者。謂由六種因故三寶差別應知。一由相故。二由業故。三由信解故。四由行故。五由隨念故。六由生福故。由相故。差別者。自證覺相是佛寶。證覺果相是法寶。由隨他教正修行相是僧寶。由業故差別者。轉正說業是佛寶。煩惱苦斷所緣境業是法寶。增勤勇業是僧寶。由信解故差別者。謂於佛寶應親近敬事。於正法寶應信敬作證。於諸僧寶應同法共住敬信親近。由行故差別者。謂於佛寶應起延請迎接承事供養行。於正法寶應起如理方便修習行。於諸僧寶應起互共受用財法行。由隨念故差別者。於三寶所應各起別行隨念。如經中說。此薄伽梵如來應正等覺。乃至廣說。由生福故差別者。謂於佛寶依一有情生最勝福。於正法寶依增上法生最勝福。於諸僧寶依多有情生最勝福。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

 

上篇:顯揚聖教論

下篇:顯揚聖教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佛性論

佛性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緣起分第...

觀所緣論釋

觀所緣論釋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

成唯識寶生論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一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

【註音版】法華經安樂行義

法華經安樂行義...

佛藏經

佛藏經卷上(奉入龍華經一名選擇諸法) 姚秦龜茲三藏鳩...

【註音版】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須達經

佛說須達經 蕭齊中印度三藏求那毗地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諸德福田經

佛說諸德福田經 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三十五佛名禮懺章

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三十五佛名禮懺章...

正訛集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

【佛教詞典】自他等作苦樂見

【自他等作苦樂見】 p0602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九卷...

【佛教詞典】真言三字

密教之真言有各種類別,若以形式分別之,則可約為三種...

先把自性功德力現出來,再來處理問題

我們日常生活的空觀跟假觀,都是培養第二念。第一念落...

飲酒的三十六種過失

佛言人於世間。喜飲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

卅年精修 預知往生

上海何王氏者,本一無知無識之婦女耳。自二十九歲,得...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原文: 予昔在煉磨場中。時方丈謂眾云:中元日當作盂蘭...

愛的細節

年底的時候,是遊子歸家的時候,更是父母期盼的時候。...

能夠信願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什麼叫多善根?多善根不是你自己有多少善根,而是阿彌...

不樂於五蘊則解脫

昔日,佛在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四十位比丘住...

菩薩佈施,等念怨親

菩薩知道貧窮之人就心懷多怨,所以首先要行財佈施,把...

總是胡思亂想,心靜不下來怎麼辦

問: 我是一名學生,平時玩心比較重。心也總是靜不下...

印光大師《信願念佛百問》

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係,如年老心散,不能收...

淨土所有依報正報,皆是本覺妙明

群典者,引諸經論以證明,言非臆見也。詳如義理部類二...

如何判斷念佛人在平時或臨終是否具備信願

問: 我們通過什麼樣的現象,以什麼方式去判斷念佛人...

【視頻】《心經》葉曉紅

《心經》葉曉紅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