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離喜愛無憂,一切無恐怖

如瑞法師  2017/07/30  大字體  護眼色

離喜愛無憂,一切無恐怖

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恐怖。從親愛生憂,從親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恐怖。——法句經

佛在世的時候,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情:

有一戶人家,兒子去世了,他的父母整天憂慮、悲傷。由於過度的傷心,甚至放棄了自己所作的事情。

佛知道了他們的不幸,深懷悲憫,就親自去度化他們。

當時的情況,對於那些有信心的達官貴人,都是他們自己到寺廟裡去親近佛陀。而那些難度的、可憐的人,佛則會親自去他們家裡度化。

佛陀來到這家人家,給他們開示說:

生死是生命的階段和現象,每個人都必須得面對。正確的方法是應該從死者的身上生起觀照,知道世間是無常的,苦的。而尋求斷苦的方法。也就是要知苦思斷集。想沒有愛別離的苦,就一定不要種愛別離的因。生起觀照吧!觀照能讓你認識世間、得到解脫。佛即為他們說了一首偈:

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悲;

離喜愛無憂,一切無恐怖。

意思是說,不管人也好,物也好,如果你去喜愛,不去認識、觀照它,將來就會被所喜愛的人和物所累。因為你不認識它的本質,就不肯放棄,而耽誤用功修行。所以,我們要能從生活中的所遇到的人和事,常常生起觀照、覺醒。慢慢生起來一種擇慧。用這種智慧的力量,就能正確地面對一切法,而不被它所累。雖然我們無所牽累,但通過它又更能促進自己積極向上進取。更加精進的修行解脫、成佛之道。

佛又為他們講了另一位在家的修行人的故事:

一天,這位在家人在犁地,家人來告訴他:你兒子死了。他只是淡淡地告訴家人:下一頓飯少作一份就可以了。

難道說他的心麻木了嗎?不是的。是他從別人的死亡當中,更能了解到無常,更能警覺自己要無所牽累。所以他才能學會坦然的面對種種的苦難。

從上面故事當中,我們應該有所體悟:

修行,不管你學多少,如果不在心裡生起來一種覺照,不會警惕自己去覺悟、覺醒,這樣是很吃虧的,只是種點善根而已。如果能夠邊學邊思惟觀照,也就是邊學邊修,我們從當下就能夠學會解脫自在。這個時候,再去做一切事情,我想那就是另外的一種感受了。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如瑞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愛不是佔有,放手不是拋棄

古代有個很有名的關於放手的愛的公案,說有兩個婦人在...

妄想,是你給它力量的

我們調伏心中的愛取,不是說我們貪愛外在的世界,其實...

斷除業力的相續,尤其淨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們看經典上,尤其是《阿含經》,其實它這個外...

把煩惱寫在沙灘上

一個中年人,年輕時追求的家庭事業都有了基礎,但是卻...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

《八大人覺經》上有句話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為什...

「吾」和「身」完全不一樣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文昌帝君陰騭文) 這個吾和身是...

心中抓取的影像越多,臨終越難離開

【修已於輪迴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

臨終時心裡除佛號外,不使有別的念頭

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一個人的個性脾氣很重要

一個人的個性、脾氣很重要,個性好的,到哪裡都會跟人...

隨喜一切眾生的無量功德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的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第五...

佛陀為什麼沒有主動說法,而是等待眾生祈請

我們知道,佛陀在出家的過程是遠離人群的,這個過程是...

能持戒不犯,就沒有苦果

出家人頭上燒了幾個香疤,為什麼?還有知道的嗎?三壇...

獨頭意識所感知到的五種法處所攝色

這個獨頭意識所感知到的法處所攝色有五種,這裡只列出...

【推薦】簡單施食儀軌與施食功德

佛在經上說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童男、童女...

為什麼要移民到極樂淨土

我們了解淨土總要,首先要了解淨土是怎麼生起來的,穢...

惡人所造的惡業是否可帶業往生

問: 帶業往生,善人得往生,惡人以前所造的惡業是否...

【推薦】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

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有一次,一位不信...

聖嚴法師:真的放下了嗎

很多人常說:「我早就已經放下了!」但是,真的放下了...

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感應

大乘佛法的一個觀念是這樣,諸位要知道,你要修圓頓止...

有十種行人多墮在邪僻

有十種行人,發心修禪不同,多墮在邪僻,不入禪波羅蜜...

為了這一大事因緣——往生西方

今天我們《莫到老來方修道》,要講到關於第二個大的部...

若能心自在,雖住生死界,實同出生死

很少人能夠在面對生離死別時若無其事,以我自己來說,...

只重衣衫不重人

唐代高僧三聖繼昌禪師是一位有修有證,品行正直的高僧...

獼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門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郊區的靈鷲山精舍裡,為天、人、龍...

【佛教詞典】僧伽陀

(一)梵語 sajgata。譯作習種性。以入此位不執著人、我...

【佛教詞典】五種三歸

(名數)翻邪三歸為一,重受三歸有四:一、五戒之三歸...

【視頻】准提咒(法鼓山念誦)

准提咒(法鼓山念誦)

【視頻】明海大和尚《普門品》

明海大和尚《普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