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分律卷第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五分律卷第十九(彌沙塞)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第三分之三安居法

佛在舍衛城。爾時諸比丘春夏冬一切時遊行,蹈殺蟲草,擔衣物重,疲弊道路。諸居士見,譏訶言:「此諸外道沙門、婆羅門,尚知三時,夏則安居;眾鳥猶作巢窟,住止其中;而諸比丘不知三時,應行、不行。常說少欲,慈愍護念眾生;而今踐蹈無仁惻心。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種種訶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已,告諸比丘:「不應一切時遊行,犯者突吉羅!從今聽夏結安居。」

結安居法,應偏袒右肩,脫革屣,胡跪合掌,向一比丘言:「長老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於此住處夏安居,前三月,依某聚落、某房舍。若房舍壞,當補治。」如是三說。答言:「我知!」

諸比丘便日日結安居,或二日乃至五日一結。以是白佛,佛言:「不應爾!應於春末布薩日,分房舍臥具,於夏初一日結安居。」

有比丘欲依象下或依車輿結安居,復有比丘欲依覆缽安居。以是白佛,佛言:「皆不應爾,犯者突吉羅!聽在結跏趺坐及衣缽雨漏所不及處,依此安居。」

有諸比丘在無救護處安居,為賊劫奪;復有諸比丘在塚間安居,為非人所惱;復有諸比丘在空樹中安居,為毒蟲所困;復有諸比丘在皮覆屋中安居,鼻內生肉;復有諸比丘露地安居,肌皮剝脫。以是白佛,佛言:「皆不應爾!」

時諸白衣請比丘於無救護處安居,白言:「大德!可於彼安居,我當遙作救護。」以是白佛,佛言:「聽受!」

復有塚間比丘,患人間無房舍臥具,欲還塚間安居。以是白佛,佛言:「若能繫念在前,無所畏者聽。」

復有諸比丘欲治護空中樹,於中安居。以是白佛,佛言:「聽應先以石擲樹,若以杖打,聽有何聲?有何物出?若無異聲、無有物出者,然後入中,仰塞泥合得使平立,作土埵,泥四邊地,安戶作開閉處。」

爾時阿耨達龍王,請諸比丘於宮五百金銀眾寶窟中安居,諸比丘不敢往。以是白佛,佛言:「聽往。」

諸比丘欲作階道,安置坐石,及洗腳石;而皆是金銀,慚愧不敢。以是白佛,佛言:「彼金銀猶此土石,隨意用之。」

復有諸比丘安居,有賊難、王難、親裡難。以是白佛,佛言:「應避去,餘處安居。有二種安居:前安居、後安居。若無事,應前安居;有事,聽後安居。」

後安居比丘至餘處,彼比丘不與房舍臥具。以是白佛,佛言:「應與。」

既與不住,奪他住房。以是白佛,佛言:「應隨所得而住。比丘欲安居時,應先籌量此處有難、無難,無難應住,有難應去。」

爾時舍衛城,有長者名憂陀延,信樂佛法,常供給諸比丘;安居中,為僧作房,設入舍食,欲因以房施;請左右住處諸比丘,諸比丘慚愧不受,長者便嫌訶言:「我散財物,作此飲食,而諸比丘不肯受請!」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聽受。若作比丘尼屋及外道房,乃至為壘階道、設食、請施,皆聽受。若有請、若無請,須出界外,一切皆聽七日往返。」

有一比丘自不知律,不依持律,安居中生疑,作是念:「世尊不聽我安居時遊行,無有問處,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依有持律比丘處安居。若持律住處房舍迮狹,聽近持律七日得往返處,於中心念,遙依持律而安居。」

有一比丘分房臥具竟,不作是念:「我今安居。」口亦不言,後生疑悔:「我不結安居,為成安居不?」以是白佛,佛言:「為安居受房舍、敷臥具。雖不發心、口言結之,亦得名安居。」

時舍衛城人,欲於祇洹作渠通水,波斯匿王聞,令言:「若有於祇洹通水者,當與大罪。」後邊境有事,王自出征。後諸外道欲並力通渠,諸比丘以此語諸優婆塞,諸優婆塞言:「此非我等所制,可往白王。」諸比丘言:「世尊不聽安居中過七日往返,王去此遠,何由得往?」便以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從今若有佛法僧事、若私事,於七日外,更聽白二羯磨受十五日,若一月日出界行。」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為某事,欲出界行,於七日外更受三十夜,還此安居。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為某事,欲出界行,於七日外更受三十夜,還此安居。誰諸長老忍,默然;不忍者,說。僧已與某甲更受三十夜出界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有一比丘安居,麁食不足,作是念:「我此中安居,麁食不足,而世尊不聽破安居,我當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以此因緣,破安居無罪。」

復有一比丘安居,有一比丘尼誘共作不淨行,作是念:「人心易轉,後或失意,而世尊不聽破安居,我當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以此因緣,破安居無罪。」式叉摩那乃至黃門亦如是。若國王欲壞其梵行,乃至父母親戚亦如是。

有一比丘安居見伏藏,作是念:「此藏足我一生用,若久住此或能失意,而世尊不聽破安居,我當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以此因緣,破安居無罪。」若見國王尊貴,乃至見父母親戚苦樂,恐失道意,皆亦如是。

有一比丘安居,聞有比丘欲破僧,作是念:「若有破僧事,僧不和合,不得安樂,而世尊不聽破安居,我當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以此因緣,破安居無罪。」

復有一比丘安居,聞異住處有比丘欲破僧,是己親厚,作是念:「若我往諫,必受我語,而世尊不聽破安居,我當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以此因緣,破安居無罪。」若能使人諫,為此而去。若彼處僧已破,若自和合、若使人和合,為此而去皆亦如是。比丘尼能和合僧亦如是。

時有估客營住,諸比丘欲依安居。以是白佛,佛言:「聽依。」

彼估客安居內,忽然復去。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隨去。」

諸估客分作兩部,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若一部信樂,所之豐樂,隨去。比丘有持律,彼處亦多持律,聽隨此部去。」若依牧牛羊人、作椑栰人、船行人安居皆亦如是。

有諸比丘安居中,燒房舍、臥具,無有住處。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若火燒、若水漂,王難、賊難、非人難,師子、虎狼、諸毒蟲難,乃至蟻子、水虱難,皆聽破安居無罪。」

時跋難陀受安居請,布薩竟往中路,見二住處多有衣食施,便住其中二處各半,皆欲取分。諸比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跋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言:「汝愚癡人!云何已受他請,為利養故住二處安居?」告諸比丘:「從今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布薩竟往中路,見二住處多有衣食施便住,無前、後安居,得違言突吉羅罪。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布薩竟往不至,至十七日明相出,是比丘無前安居,有後安居,不破安居,得違言罪。若受他前安居請,布薩竟往結安居,不受七日出界外,七日內還、不還,是比丘無前安居,有後安居,不破安居,得違言罪;若受他前安居請,布薩竟往結安居,受七日出界外不還,無前安居,有後安居,不破安居,得違言罪;若七日內還,不破安居,不犯違言罪。若受他前安居請,布薩竟往結安居,未至自恣七日,無七日法出界外,亦無前安居,有後安居,不破安居,得違言罪;若有七日法出界外,不破安居,不犯違言罪。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往彼布薩亦如是。

「若比丘受他後安居請,布薩竟往中路,見二住處多有衣食施,便住不往,破安居、違言二突吉羅罪。若受他後安居請,布薩竟往不至,至十七日明相出,是比丘破安居、違言二罪。若受他後安居請,布薩竟往結安居,不受七日出界外,七日內若還、若不還,及受七日,七日內不還,皆破安居、違言二罪;若七日內還,不破安居,不犯違言罪。若受他後安居請,布薩竟往結安居,未至自恣七日,無七日法出界外,破安居、違言二罪;若有七日法出界外,不破安居,不犯違言罪。若受他後安居請,往彼布薩亦如是。」

有一比丘求安居處,見有空窟,作是念:「我當於此安居。」復有眾多比丘見,皆作是念,而不相知。至安居前布薩日,俱集於彼,皆言:「我已先取此窟。」不知誰應得住,以是白佛,佛言:「若先至者應作相,若題壁作自名,若語窟左右人,後引為證,此人應得。」

復有比丘先佔住處,後竟不來,餘比丘不敢住,遂空置此處。以是白佛,佛言:「應壞相,若語人令知,使餘比丘得住。」

五分律第三分之四自恣法

佛在舍衛城。爾時眾多比丘住一處安居,共議言:「我等若共語者或致增減,當共立制勿復有言,若乞食先還,便掃灑食處,以瓶盛水,出拭手腳巾,敷諸坐具,置盛長食器,量食有長,減著其中,如其得少,從此取足。食竟,次第除屏物事,若獨不勝,招伴共舉。如此安居得安樂住,無復是非增減之患。」作此議已,即便行之。安居既竟,諸佛常法,歲二大會,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佛慰問言:「汝等安居和合,乞食不乏,道路不疲耶?」答言:「安居和合,乞食不乏,道路不疲。」又問:「汝等安居云何和合?」諸比丘即具以答,佛種種訶責:「汝等愚癡,如怨家共住!云何而得和合安樂?我無數方便教汝等共住,當相誨誘,轉相覺悟,以盡道業。於今云何而行啞法?從今若復立不共語法,得突吉羅罪。」

爾時六群比丘數數犯罪,諸比丘以佛教應相誨語,便語言:「汝等數數犯罪,應自見過,而修改悔,勿得污染梵行,自貽大苦,負人信施,空無所獲。」六群比丘不自改過,反更誣謗:「長老比丘犯種種罪。」彼聞已慚愧,便往佛所,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六群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已,告諸比丘:「若有比丘犯罪,應先問言:『我欲誨汝,汝聽我不?』言聽則誨,不聽則已;若不聽,犯突吉羅罪。」

六群比丘後時犯罪,便逆問長老比丘:「我欲誨汝,汝聽我不?」彼作是念:「佛制不得不聽。」便答言:「隨意說之。」六群比丘復言:「若隨我意,當隨我,說何罪?何時說?何處說?」彼聞此語,便逐其後,不敢遠離。以是白佛,佛復問六群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已,告諸比丘:「若成就五法,不應問聽語罪:無慚愧、愚癡、少聞、自不如法、苟彰人惡。若有慚愧、多聞、智慧、自如法、實欲使人離惡,乃應問聽說罪。

「復有五法,不應問聽說罪:隨愛、隨恚、隨癡、隨畏、不知時非時,反上應問聽說罪。

「若成就五惡法而問,不應敬聽說罪;若成就五善法而問,應敬聽說罪。」

時諸比丘作是議:「如世尊所說:應問聽、不應問聽,應敬聽、不應敬聽。唯有羅漢然後應問,我等云何而得行此?」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作此議不?」答言:「實爾。世尊!」佛告諸比丘:「從今以十利故,為諸比丘作自恣法。應求僧自恣說罪言:

「『諸大德!若見我罪,若聞我罪,若疑我罪,憐愍故自恣說,我當見罪悔過。』如是三說。」

時諸比丘作是念:「世尊教我等自恣,應共奉行。」便日日自恣,或二日、三日至五日一自恣。以是白佛,佛言:「不應爾!應夏三月最後日自恣。」

諸比丘便於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前自恣,若白衣、外道、狂心、亂心、病壞心、被舉、滅擯、異見人前自恣。以是白佛,佛言:「不應爾!應在如法比丘眾中自恣。」

有諸比丘坐床上自恣,以是白佛。佛言:「不應爾!」

諸比丘既下地自恣,污衣服。以是白佛,佛言:「應好泥治地,布草於上自恣。」

六群比丘言:「若次至我,然後下地。」以是白佛,佛言:「不應爾!應一比丘先唱言:

「『大德僧聽!今僧自恣時到,僧當和合作自恣。白如是。』

「然後俱下地,[跍*月]跪自恣。」

諸比丘自恣未竟,上座老病不堪久跪。以是白佛,佛言:「聽自恣竟者還坐。」

諸比丘已自恣竟,便出去。以是白佛,佛言:「不應先出,要待都竟。」

諸比丘一時向上座自恣,不知誰已自恣,誰未自恣。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一時自恣。」

諸比丘便復一一從上座自恣,有諸白衣欲佈施、聽法,久不能得,便譏訶言:「我等多務,廢業來此;而諸比丘不時受施,為我說法。」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一一自恣,聽上座八人一一自恣,自下同歲,同歲一時自恣。」

諸比丘不知自恣已至何處?以是白佛,佛言:「應白二羯磨差自恣人,若二、若多。」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比丘,能為僧作自恣人。僧今差某甲、某甲作自恣人。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比丘,能為僧作自恣人。僧今差某甲、某甲作自恣人。誰諸長老忍,默然;不忍者,說。僧已差某甲、某甲作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比丘差無智比丘作自恣人,以是白佛,佛言:「五法成就不應差,隨欲、恚、癡、畏、不知時非時。反上應差。」

被差比丘應起,語諸比丘言:「同歲、同歲一處坐。」

自恣人不知己何時當應自恣,以是白佛,佛言:「次第至已,便應自恣。」

諸比丘作如是自恣,猶故遲,諸白衣如上譏訶。以是白佛,佛言:「被差人復應唱言:『各各相向自恣。』」

諸比丘自恣竟,復更布薩。以是白佛,佛言:「自恣羯磨,亦名布薩。」

爾時世尊,自恣日與諸比丘前後圍遶露地而坐,告諸比丘:「今僧和合自恣時到,應共自恣。」有一比丘起,白佛:「有病比丘不來。」佛言:「應差一比丘將來。」乃至出界自恣,如說戒中說。時六群比丘有罪自恣,以是白佛,佛言:「不應爾,犯者突吉羅!」

彼猶故有罪自恣,以是白佛,佛言:「應住其自恣!」

諸比丘未羯磨時,便住他自恣,復有自恣竟方住。以是白佛,佛言:「不應爾!羯磨竟、未自恣時,應住。」

告諸比丘:「有四不如法住自恣,四如法住自恣。何謂四不如法住自恣?謂住無根破戒、無根破見、無根破威儀、無根破正命。若反上為四如法住自恣。

「復有七不如法住自恣,七如法住自恣。何謂七不如法住自恣?謂住無根波羅夷、無根僧伽婆尸沙、無根偷羅遮、無根波逸提、無根波羅提提舍尼、無根突吉羅、無根惡說。反上為七如法住自恣。

「復有八不如法住自恣,八如法住自恣。何謂為八不如法住自恣?謂住無根破戒無作、無根破見無作、無根破威儀無作、無根破正命無作。反上為八如法住自恣。

「復有九不如法住自恣,有九如法住自恣。何謂九不如法住自恣?謂住無根破戒作、不作,無根破見、無根破威儀亦如是。反上為九如法住自恣。

「復有十如法住自恣,十不如法住自恣。何謂十如法住自恣?有一比丘以此相,以此事,受如法治罪羯磨;若比丘見其以此相,以此事,受如法治罪羯磨。是比丘後於餘僧中,說其已受如法治罪羯磨,住其自恣,是謂如法住自恣。若住其自恣時,有難起僧皆散去,後見之復如前住其自恣,是謂如法住自恣。

「若捨戒、若犯波羅夷、若犯僧伽婆尸沙、若犯偷羅遮、若犯波逸提、若犯波羅提提舍尼、若犯突吉羅、若犯惡說。若比丘以此相,以此事,於僧中說其犯,住其自恣,是名如法住自恣。反上名為不如法住自恣。」

時優波離問佛言:「世尊!比丘以幾法住他自恣?」佛言:「以五法住他自恣:以實,不以虛;以時,不以非時;以有利益,不以無利益;以慈心,不以惡意;以柔軟語,不以剛強。」

又問:「世尊!欲住他自恣,應幾法自籌量?」佛言:「應以五法自籌量:應量我住彼自恣,為實、為虛?若虛,不應住;若實,應更審定。為時、為非時?若非時,不應住;若時,應更審定。為有利益、為無利益?若無利益,不應住;若有利益,應更審定。為當因此起諍破和合僧、為不破?若破,不應住;若不破,應更審定。復應量我住彼自恣,持法、持律、解律儀、聰明、辯才、學戒比丘如法助我不?若彼必助,亦應更審。審已,以時住自恣。」

又問:「世尊!欲住他自恣,應幾法自觀。」佛言:「應五法自觀:自觀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多誦修多羅、善解阿毘曇不?若身口意行不清淨,諸比丘便當言:『汝身口意行不清淨,云何住他?』若不多誦修多羅,諸比丘便當言:『汝從誰聞?何經中說?未能不師人,何能師物?』若不善解阿毘曇,諸比丘便當言:『汝所說有何義?汝自不知義,云何住人?』」

又問:「世尊!有幾法住他自恣,後無悔。」佛言:「有五法住他自恣,後無悔:憐愍故、利益故、欲濟拔故、使從惡戒出故、住全戒中故。」

又告優波離:「有五種住他自恣,後生悔心。諸比丘語言:『汝說他罪不實,汝應止!』『汝所說非時,汝應止!』『汝所說無有利益,汝應止!』『汝以惡意說他罪,非是慈心,汝應止!』『汝所說剛強,非柔軟語,汝應止!』若反上,後不生悔心。

「此彼住自恣比丘,有五事不應憂:諸比丘語言:『彼不實住汝自恣,汝不應憂!』『彼非時住汝自恣,汝不應憂!』『彼無利益住汝自恣,汝不應憂!』『彼以惡意住汝自恣,汝不應憂!』『彼非軟語住汝自恣,汝不應憂!』」

優波離問佛:「若比丘入僧中,應以幾法?」佛言:「應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坐處,五、不論說餘事。

「復有五法:不應反抄衣、不應左右反抄衣、不應扠腰、不應覆頭、應恭敬僧。」

優波離問佛:「比丘有幾法,得與僧和合羯磨?」佛言:「有五法得與僧和合羯磨:應同見、應隨僧、應信有事、應自往、若與欲。」

復語優波離:「若有僧事不應不往,若不往則異於僧。有五種見,於僧事為不如法:應心念而口語,應口語而心念,非法助僧,助非法人,犯言不犯。若反上為如法。」

有一比丘自恣日犯突吉羅罪,向餘比丘說,半云是突吉羅,半云是惡說;二部中各有持律、聰明智慧、有慚愧心、樂學戒法,共諍不決,以住自恣。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應一比丘將至眼見耳不聞處,教作惡說悔過,還白僧:『彼比丘已作法,僧應自恣。』諸比丘不得問作何等法,問者突吉羅。」

復有一比丘自恣日犯突吉羅罪,向餘比丘說,半云是波羅提提舍尼,半云是突吉羅;乃至半云是波羅夷,半云是突吉羅。二部中各有持律、聰明智慧、有慚愧心、樂學戒法,共諍不決,以住自恣。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應一比丘將至眼見耳不聞處,教作突吉羅悔過,還白僧:『彼比丘已作法,僧應自恣。』諸比丘不得問作何等法,問者突吉羅。犯波羅提提舍尼,乃至偷羅遮亦如是。」

「若犯僧伽婆尸沙、若犯波羅夷,應白羯磨停此事:『大德僧聽!今停此事,自恣後當如法斷。白如是。』作此白已應自恣,不得不自恣。」

有一比丘自恣日語諸比丘言:「有物無人。」因共空論,半雲有物無人,半雲有人無物,共諍紛紜。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應白停此事自恣,不得不自恣。若白停已,有還發此論者,犯波逸提。」

有病比丘住病比丘自恣,病比丘住無病比丘自恣,無病比丘住病比丘自恣,不相順從。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不應爾,犯者皆突吉羅!若病比丘住病比丘自恣,諸比丘應語言:『汝今病,何以住他?』若病比丘住無病比丘自恣,亦應如是語。若無病比丘住病比丘自恣,諸比丘應語言:『汝且止!此比丘病,可待差住之。』」

有諸比丘遣使住他自恣,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應遣使住他自恣,犯者突吉羅!」

時跋難陀猶遣使住他自恣,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受使人得突吉羅,跋難陀犯波逸提。」

或愚癡比丘住愚癡比丘自恣,或愚癡比丘住智慧比丘自恣,或智慧比丘住愚癡比丘自恣,不相順從。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應爾,犯者突吉羅!」

若比丘住他比丘自恣,眾僧知見彼人身口意業不清淨,少聞、愚癡者,不應受其語,但當自恣。若僧見彼人身口意業有清淨、有不清淨,及少聞、愚癡亦如是。若僧見彼人身口意淨,多聞、智慧,應受其語,當問言:「汝見彼有何等過?為破戒?為破見?為破威儀?為破正命?」若言破戒,應問:「汝知破戒相不?」若言不知,諸比丘應訶令慚,語言:「汝不知破戒相,而在僧中說他破戒!」僧若不作此訶,皆犯突吉羅;若言知,諸比丘應問:「何等是破戒?」答言:「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若言破見,應問:「汝知破見相不?」若言不知,諸比丘應如上訶,若不訶皆犯突吉羅;若言知,應問:「何等是破見?」答言:「無今世後世、無罪福報應、無父、無母、無阿羅漢。」若言破威儀,應問:「汝知破威儀相不?」若言不知,諸比丘應如上訶,若不訶皆犯突吉羅;若言知,應問:「何等是破威儀?」答言:「犯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惡說。」若言破正命,諸比丘應問:「汝知破正命相不?」若言不知,諸比丘亦應如上訶,若不訶皆犯突吉羅;若言知,應問:「何等是破正命?」若言:「諂曲心,以求利養。」僧復應更問:「汝為見?為聞?為疑?」若言見,應問:「云何見?何時見?何處見?汝在何處?彼在何處?」若作是問不能答,應如法治已自恣,不應不自恣。聞疑亦如是。

有一住處,眾僧於中安居三月,皆得道證,作是念:「若三月竟便自恣者,便應移去,則失此樂。」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今聽諸比丘三月自恣日,皆集一處,應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我等於此安居得一心樂,若自恣便去者,則失此樂;今共停此至八月滿,作四月自恣。白如是。』如是白竟,若有欲遠行比丘聽自恣便去;若有欲住其自恣者,僧應為如法撿校,使得自恣而去。若去比丘欲住後比丘自恣,諸比丘應語言:『我等未自恣,汝云何得住?』若彼去已,至後自恣時還住諸比丘自恣者,諸比丘應如法檢校竟,應自恣。」

有諸比丘一處安居,聞某處好鬪比丘當來,作是議言:「彼來必住我等自恣。」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未至自恣二、三日,應自恣而去。若聞今日至,應即自恣而去。若聞已入界內,應疾出界外自恣而還。若不得,應出迎,禮拜問訊,為捉衣缽,辦洗浴具,將入浴室與塗身油蜜,出界外自恣。若復不得,應為辦食,隨在界內外;若在界內食,食時應出界外自恣;若在界外食,食時應住界內自恣。若復不得,應共集自恣後,一舊比丘白諸舊比丘言:『大德僧聽!今共布薩說戒,後四月黑十五日當自恣。白如是。』客比丘若言:『何故四月黑十五日自恣?』舊比丘應答言:『本不共安居,不應問我。』若客比丘復至黑十五日者,舊比丘復應如上白:『後白十五日當自恣。』乃至『不應問我。』亦如上。客比丘復至白十五日者,復應為作食如上,若得者善;若不得,便應強共和合自恣,不得不自恣。」

五分律卷第十九

 

上篇: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下篇:彌沙塞五分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譯 聞如是:...

【註音版】大愛道比丘尼經

大愛道比丘尼經(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菩薩藏經

菩薩藏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

解脫戒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解脫戒經 僧昉述 譯經緣起...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

【註音版】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

十住經

十住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歡喜地第一...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

博山警語序 警乃醒覺之義。或云驚也。譬有賊瞰巨室。...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並序)(清省庵) 實賢譾劣庸僧,褊卑陋器。本無大...

觀察諸法行經

觀察諸法行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無邊善方便...

【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佛教詞典】內史

(職位)禪林書狀侍者之異名。...

【佛教詞典】句

【句】 p0528 此略有二謂聲聞乘中所說句及大乘中所說句...

每天問自己的十個問題

如果你想走出常規,放鬆心情,以積極的心態開始每一天...

只要你願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報了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

昌聖法師談人生的四種境界

人有四種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階段;二是...

虛雲老和尚禪語三十句

1、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2、善用心者,心...

積習難調難伏

曾經有一位商人,從出生地北天竺來到南天竺作買賣。停...

純想即飛,純情即墜

故首楞嚴經云,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

把心找回來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究...

明明是苦事,他卻認為是樂

身一定要受,一天飲食、起居、睡眠都叫受。吃得好、睡...

十八隻狐狸吃葡萄(十八種心態,十八種結果)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開頭: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裡,紫紅色的...

內心的充實才是真正的富有

總結我的前半段人生,從大學畢業開始,我的前半段人生...

20則哲理段子

善於謀人,有容乃大。分享20則哲理段子,或許能幫助你...

11種情況下的人最好別吃辣

1、患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病人不宜吃辣椒,慢性氣管...

【視頻】《佛說十善業道經》妙剛念誦

《佛說十善業道經》妙剛念誦

【視頻】《地藏十輪經》西行法師念誦

《地藏十輪經》西行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