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捨國鷂山中,與五百比丘俱。時王捨國王號名蓱比沙,少小作太子,意常求五願:一者願我年少為王;二者令我國中有佛;三者使我出入常往來佛所;四者常聽佛說經;五者聞經心疾開解,得須陀洹道。是五願,蓱比沙王皆得之。

時王捨國北方有異國,國名德差伊羅,其國王名弗迦沙,甚高絕妙,宿命時曾更見佛,受佛經道,學身中六分經。何等六分?一者身中有地,二者身中有水,三者身中有火,四者身中有風,五者身中有空,六者身中有心。身中凡有是六分。

蓱比沙王與弗迦沙王生未曾相見,遙相愛敬如兄弟,常書記往來,相問遺不絕。蓱比沙王意常念:「令我得絕奇好物,以遺弗迦沙。」弗迦沙王亦常意念:「令我得絕奇好物,以遺蓱比沙王。」

弗迦沙王國中奄生一蓮華,一枚有千葉,皆金色。遣使者以遺蓱比沙王。蓱比沙王見華大歡喜言:「弗迦沙王遺我物甚奇有異。」

蓱比沙王作書與弗迦沙王言:「我國中有金銀珍寶甚多,我不用為寶。今我國中生一人華,人華字佛,紫磨金色,身有三十二相。」弗迦沙王讀書,聞佛聲,大歡喜踴躍,毛衣皆竪;宿命曾已見佛,故毛為竪。

弗迦沙王作書與蓱比沙王:「願具聞神佛所施行教誡,當所奉行。願具告意。」

弗迦沙王卻後數日自念言:「人命不可知,在呼吸間。我不能復待蓱比沙報書。不如便自行見佛。」

弗迦沙王主九十九小國。小國王曰來朝。弗迦沙勅諸小國王及群臣、百官、諸兵,皆悉嚴駕,發行到王捨國佛所,道逢蓱比沙王書。書上言:「佛教人棄家、捐妻子、斷愛慾,當除鬚髮,著法衣,作沙門。所以者何?人愚癡故,不當為者而為之便為癡;從癡為行;從行為識;從識為名色;從名色為六入。何等為六入?一者眼,二者耳,三者鼻,四者口,五者身,六者心。是為六。此六事皆外向:眼向色;耳向聲;鼻向香;口向味;身向細軟;心向欲。是為六向。從六向為合;從合為痛樂;從痛樂為愛;從愛為受;從受為有;從有為生;從生為老死、憂悲苦、不如意惱,如是合大苦陰隨習。凡合此勤苦合名人。智者自去愚癡;愚癡盡眾惡消除;惡消除便行盡;行盡識盡;識盡名色盡;名色盡六入盡;六入盡合盡;合盡痛樂盡;痛樂盡愛盡;愛盡受盡;受盡有盡;有盡生盡;生盡老死盡;老死盡已,憂悲苦、不如意惱,如是合大苦陰隨習為盡,便不復生;不生即得泥洹道無為。」

弗迦沙王讀書竟,自思念。夜人定後,群臣、百官、士眾皆臥出,寂然無聲。竊起,亡去,入丘墓間,便自剃頭,被法衣,作沙門。無飯食應器,便取塚間久死人髑髏,淨刮灑,以為應器。持是髑髏應器,轉行到王捨蓱比沙王國。止於城外,舉頭視日,念:「今日至佛所晚,明日乃行。」弗迦沙王前報窯家:「願寄一宿。」

窯家言:「大善!我捨幸寬,有宿止處。」

弗迦沙王於外取小草蓐入,於一屏處布座,坐其上,自思惟五內。

佛以天眼從鷂山中遙見弗迦沙王來,到王捨國止於城外窯家。佛念弗迦沙王命盡明日,恐不復生相見。

佛即飛行,就到窯家門外。佛報窯家:「願寄一宿。」

窯家報言:「我捨幸大,可得相容。屬者有一沙門來寄宿,自與相報,相便安者,便可止宿。」

佛即前至弗迦沙王所言:「我從主人寄一宿,雲當報卿。卿寧肯令我一宿耶?」

弗迦沙言:「我適有小草蓐。裁足坐耳。此捨幸寬,卿便自在所欲宿耳。」

佛便自左右取小草蓐,於一處坐。佛端坐過三夜,弗迦沙亦端坐。佛自念:「是弗迦沙坐安諦寂寞,不動,不搖。」佛意試,欲前問用何等故作沙門,受何經戒,喜何等經。佛起到弗迦沙前問言:「卿師受誰道?用何等故作沙門?」

弗迦沙報言:「我聞有佛,姓瞿曇。父字悅頭檀,白淨王也。其子剃頭須作沙門得佛道。我師事之。我用佛故作沙門。佛所說經入我心中,我甚喜之。」

佛問:「寧曾見佛不?」

弗迦沙言:「未曾見。」

「設使見者,寧能識是佛不?」

弗迦沙言:「見之不能識。」

佛念:「是賢者為用我故作沙門。續當為子說宿命時所知經,爾乃解疾耳。」佛語弗迦沙言:「我為卿說經,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為卿說身中六分事。善聽之!」

弗迦沙言:「大善!」

佛言:「合此六事,能成為人身。人身凡六事有所覺知。人志用十八事轉動人意。凡有四事,道人所當奉行;奉行已,志不復轉;志不復轉者,便得道;得道已,不復生,不復老,不復病,不復於今世死,亦不復於後世死,亦不復愁,亦不復憂,亦不復怒,亦不復思,亦不復愛。是為度世之道。

「請解六事合名為人。熟聽之!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五者空,六者心。何等為地?地有二品:身地、外地。何等為身地者?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脾、腎、肝、肺、腸、胃。身中諸堅者皆為地。身地、外地同合為地。身地、外地非我地,適無所復貪愛知者。當熟思惟是以自解。

「何等為水?水有二品:身水、外水。何等為身水者?謂淚、涕、唾、膿、血、汗、肪、髓、腦、小便。身中諸軟者皆為水。身水、外水同合為水。身水、外水非我水,適無所復貪愛知者。當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為火?火有二品:身火、外火。何等為身火者?謂身中溫熱、腹中主消食。中熱身諸者皆為火。身火、外火同合為火。身火、外火非我火,適無所復貪愛知者。當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為風?風有二品:身風、外風。何等為身風者?謂上氣風、下氣風、骨間風、腹中風、四支風、喘息風。身中諸起者皆為風。身風、外風同合為風。身風、外風非我風,適無所復貪愛知者。當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為空?空有二品:身空、外空。何等為身空者?謂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喉空、腹空、胃空、食所出入空。是為身空。身空、外空同合為空。身空、外空非我空,適無所復貪愛知者。當熟思惟以自解。

「智者學道,能自別知身中五分。餘一分者心。心清淨無慾,自念:『我清潔如是』。若願欲上第二十五空慧天,恐於二十五天上壽數千劫不得脫。若復願上第二十六識慧天,壽復倍於二十五天上,恐復不得脫。若復願欲上第二十七無所念慧天,壽復倍二十六天上,恐復不得脫。若復願欲上第二十八無思想天,壽八十四千萬劫,恐復不得脫。志便厭苦,壽久不得脫,便取泥洹道。

「何等為六事各合者?謂目合於色,耳合於聲,鼻合於香,舌合於味,身合於細滑,心合於知。是為六合。

「何等為志十八轉者?謂目為好色轉,為惡色轉,為中色轉;耳為好聲轉,為悲聲轉,為惡聲轉;鼻為好香轉,為惡香轉,為臭香轉;舌為美味轉,為惡味轉,為無味轉;身為細軟轉,為麁堅轉,為寒溫轉;心為善事轉,為惡事轉,為世事轉。為志十八轉。

「何等為四事堅制人者?一為至誠,二為等意,三為智慧,四為消滅諸惡。是為四堅志。目所貪愛,得之,因快樂。快樂離人,自覺過去。從苦、致苦能知為苦;苦已去,自知為脫苦。人行苦,難得樂。當思惟斷諸惡事。因得不苦、不樂,自知遠離諸苦。譬如兩木相揩生火,因別兩木,各著一面。火亦滅,水亦冷。恩愛合便得苦。棄捐恩愛,自知為脫。譬如鍛金師得好金,自在欲作何等奇物——臂環、耳璫、步瑤、華光及百種——皆能作之。道人持心,當如是鍛金師自在欲生,不假令欲生二十五天、二十六天、二十七天、二十八天。然審皆有是,雖久會當壞,皆當過去,無有常。知當復過去,意不復向,不復念,不復思,不復愛。是名為無為。智者自思惟,如是乃為高耳。人遠離諸惡,乃為智耳。目所見萬物皆當過,無有常,無為亦不復去,亦不復來。道人知是者,便信於道無為,最為至誠。未得道時,所喜愛樂身心所生;得道已,皆棄捐之。人棄所在恩愛,是名為無為。

「志在淫妷故不得脫;志在瞋怒,故不得脫;志在愚癡,故不得脫。道人知是者,因棄淫妷之心,棄瞋怒之心,棄愚癡之心,拔恩愛之本,斷其枝條,截其根莖,不復生滋。是名無為。

「自念有我志復動,無我志復動,我端正志復動,我不端正志復動。人豫自念,如是是為病,是為劇,是為痛,是為不脫。是故不欲多念。是謂諸苦之要。」

弗迦沙本不知是佛,得第三阿那鋡道,能知為佛耳。即起以頭面著佛足言:「我實愚癡無狀,失於禮敬。」佛便自現光景威神。弗迦沙便自悔過言:「我愚癡人。」

佛言:「若能自悔過為善,令若過除。」

弗迦沙言:「願持我作沙門。」

佛問:「若作沙門,衣缽具不?」

弗迦沙言:「未具。」

佛言:「沙門衣缽不具,不得作沙門。」

弗迦沙言:「諾。請行具之。」

佛言:「大善!」

弗迦沙起,為佛作禮,遶佛三匝。

弗迦沙明日即入城。入城未遠,城中有少齒牸牛。犇走以角觸抵弗迦沙。諸比丘展轉聞之,白佛言:「佛昨日可於窯家為說經?沙門辭行具衣缽,為犇牛所抵殺。如是當趣何道?」

佛言:「是大長者,我為說經,皆悉心受奉行之,即得第三道,須陀洹、斯陀鋡、阿那鋡,便棄五蓋——一者淫妷,二者瞋怒,三者睡眠,四者戲樂,五者悔疑不正之心——今生十六天上阿那鋡中,便自於天上得阿羅漢度世去。今諸比丘共取弗迦沙身,好收葬之。於其上起塔。」

諸比丘即共承受佛教,即為起塔。

佛說經已,諸比丘皆叉手,為佛作禮。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上篇:採華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

下篇: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如是我聞: 一...

佛說諸行有為經

佛說諸行有為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三藏傳教...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菩薩戒者。返流歸...

拔陂菩薩經

拔陂菩薩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經初異譯 聞如...

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

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 沙門 蕅益 編訂 戒殺...

【註音版】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天台四教儀

四教頌 七賢七位藏初機。通教位中一二齊。別信並圓五...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一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

普賢菩薩聖誕祝聖儀

一、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熱在金爐...

佛說慢法經

佛說慢法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佛教詞典】七賢七聖

(名數)薩婆多宗所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

【佛教詞典】定答

(術語)四種問答之一。決定不變之答也。如一比丘問佛...

忍辱勝過怨恨

忍辱勝怨,善勝不善,勝者能施,真誠勝欺。 所謂忍辱勝...

找回幸福感

生活中總有些事比忙碌更重要,比如聆聽內心的聲音,問...

冤裡有親,親裡有冤

冤裡有親,親裡有冤 冤,是冤家,親是親友。債主,就是...

五種修行心態錯不得

佛教是個重實踐,重自力的宗教。所謂個人吃飯個人飽,...

炷香增福

唐朝裴休宰相,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裴文德...

聽自己的念佛聲,還要同時返聞自性嗎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四十八大願——(第3願)各得真金色身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意謂:...

哪裡沒有佛

一次,有位禪師在佛殿裡隨眾課誦,忽然咳嗽了一聲,就...

心態決定思想

心態決定思想,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

宏海法師:淨土宗概述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大家上午吉祥。今天因緣殊...

持戒對治煩惱

持戒是佛教也是一切宗教給予我們的重大啟迪。佛陀為什...

你東想西想,定不下心來,最後毫無所得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想。不著外想。...

【視頻】《大方廣佛華嚴經》慧平法師念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慧平法師念誦

【視頻】早課(福嚴佛學院)

早課(福嚴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