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分律卷第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五分律卷第十七(彌沙塞)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第三分初受戒法下

佛在王舍城。爾時有一裸形外道極大聰明,摩竭國人謂之知者、見者,來至僧坊言:「沙門釋子誰敢共我論議者?」時諸比丘遊戲諸禪不共論議,亦不共語。舍利弗作是念:「彼作此語,若無人共論議者,必毀辱佛法。我今寧可與共論議。」復念:「此尼揵為摩竭國人之所宗敬,若我以一句義問,不能通者,必失名聞,不歸大法。今當與之七日論議。」念已,語言:「我當與汝七日論議。」

時王舍城長者、居士、沙門、婆羅門,咸共議言:「沙門釋子舍利弗為第二師,期與尼揵第一師七日論議,當共往聽。」

至期,一日至於六日,論說餘事,皆使結舌。至第七日,舍利弗說欲從思想生,尼揵子說欲從對起。

時舍利弗而說偈言:

「世間諸欲本,  皆從思想生,
 住世間欲本,  而有染著心。」

尼揵即以偈難:

「欲若思想生,  而有染著者,
 比丘惡覺觀,  便已失梵行。」

舍利弗復以偈答:

「欲非思想生,  從對而起者,
 汝師見眾色,  云何不受欲?」

尼揵聞此偈已,不能加報,便生善心,欲於佛法出家學道。時跋難陀在彼眾中色貌姝長,而舍利弗形容短小。彼作是念:「此短小比丘才智若斯,而況堂堂者乎!」便往跋難陀所白言:「與我出家受具足戒。」跋難陀即便度之。

舍利弗論議竟,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佛問言:「汝何故與尼揵七日論議?」具以事答。佛讚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多所憐愍,多所利益。」

彼尼揵比丘問跋難陀經律,悉不能答,便輕賤佛法,謂諸比丘都無所知,還復外道。諸長老比丘聞,訶責言:「云何比丘十歲而不知法,不能為弟子解疑,使還復外道。」以是白佛。佛問跋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如上訶責已,告諸比丘:「若自不知法,與人出家受具足戒,突吉羅。」

若比丘成就十法得授人具足戒:成就戒,成就威儀,畏慎小罪;多聞,能持佛所說法;善誦二部律,分別其義;能教弟子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能除弟子疑,亦能使人除其疑;能治弟子病,亦能使人治其病;若弟子生惡邪見,能教令捨,亦能使人教其令捨;若弟子國土覺起,能迴其意,亦能使人迴之;若滿十歲,若過十歲。

又成就十法應授人具足戒:知重罪、知輕罪;知麁罪、知非麁罪;知有餘罪、知無餘罪;知有羯磨罪、知無羯磨罪;知罪因緣;滿十歲,若過十歲。

又成就五法應授人具足戒:能教弟子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所行審諦、繫念在前。

又成就五法:三法如上,聰明、辯才。

又成就五法: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

又成就五法:自住戒,教他住戒;自住定,教他住定;自住慧,教他住慧;自住解脫,教他住解脫;自住解脫知見,教他住解脫知見。

又成就五法:成就無學戒眾、無學定眾、無學慧眾、無學解脫眾、無學解脫知見眾。

又成就五法:能教弟子增上戒、增上梵行;知犯、不犯;知悔過、未悔過;滿十歲,若過十歲,應授人具足戒。

度沙彌、為人作依止,亦如是。

有一出家外道來到僧坊,語諸比丘言:「大德!與我出家受具足戒。」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應先與作四月日別住白二羯磨試之,若合諸比丘意,然後與出家受具足戒羯磨法。」

應教外道脫革屣,偏袒右肩,一一禮僧足,胡跪合掌,白言:「大德僧聽!我某甲,先外道,今求此法律中出家,從僧乞四月日別住。願僧憐愍故,與我作別住法,若合諸比丘意,然後與我出家受具足戒!」如是三乞。

應一知法比丘白言:「大德僧聽!此某甲,先外道,欲於此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今從僧乞四月日別住法。僧今與四月日別住法,若合僧意,當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先外道,欲於此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今從僧乞四月日別住法。僧今與四月日別住法,若合僧意,當與出家受具足戒。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僧已與某甲外道四月日別住法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不合僧意者:若早入聚落,際暮乃歸;若數往寡婦、淫女、年長童女家,數與共語,作求色慾種種方便;若聞毀呰本所事外道,而懷瞋忿;聞讚歎三寶,不喜不樂;不樂比丘威儀,不樂誦習佛經,不樂受教誡,是名不合僧意。若無此名為合,應與出家受具足戒。

爾時諸比丘度負債人與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已,入王舍城乞食。債主見,語言:「汝負我債,誰聽汝出家?」有言:「應奪取衣缽,捉以付官!」或有言:「已入無畏城,應放使去。何以故?瓶沙王有令,若國內有毀辱比丘、比丘尼者,當與重罪。」債主便譏訶言:「此諸沙門無有可度、不可度者。云何度負債人?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種種訶責,以是白佛。佛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已,告諸比丘:「不應度負債人與受具足戒。度及授具足戒時,皆應先問:『汝負債不?』若言:『不負。』應度、應受;若言:『負。』不應度、不應受。若度、若受,皆突吉羅。若不問亦如是。度奴亦如是。」

爾時有一小兒,父母教就師學書及諸技術,彼師兼使餘作,又數與杖,便捨師歸。父母即遣還師所,便作是念:「師既苦我,父母復不念惜。我今於何許,得脫此患?唯當出家受具足戒。」念已,即往僧坊白諸比丘:「與我出家受具足戒。」諸比丘即便度之。彼師既失,問其父母,父母言:「我即遣還,何以不至?」於是父母及師四出追覓,到僧坊問諸比丘,諸比丘皆言不見,唯師默然而住,不得而歸。此兒後入王舍城乞食,師見譏訶言:「沙門釋子常說不應妄語,如何度我作人,而言不見?」諸長老比丘聞,種種訶責,以是白佛。佛言:「不應度他作人,亦如上說。從今若度人,應房房禮僧,自稱名字,令僧盡識。」

爾時舍衛城十七群童子不滿二十,畢陵伽婆蹉與受具足戒,不堪忍饑喚呼求食,如戒緣中說。與受具足戒時,應問:「年滿二十不?」

爾時諸比丘度阿練若賊與受具足戒,後入王舍城乞食,諸居士見言:「此人先殺我如是如是親裡,劫我財物。」有言:「應捉付官!」乃至告諸比丘,不應度亦如上說。

復有諸賊厭作惡業,求出家受具足戒。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將至人不識處,與出家受具足戒。」

爾時有一人為邑里所患,白王:「願王勅之,勿復作惡!」王言:「汝等將來,我為汝殺!」彼人聞之,即便叛走,遍求不得。復以白王,王即與勅令,若有得者聽即殺之。彼人復聞,作是念:「我今於何得全性命?唯有沙門釋子道中乃可濟耳!」便到僧坊求出家,諸比丘即度之。後入王舍城乞食,諸人見便欲捉殺;或有人言:「既已出家,便是已死,不須復殺。」或復有言:「此人已入無畏城。」乃至告諸比丘,不應度亦如上說。

爾時跋難陀有二沙彌,一名騫茶、二名磨竭陀,更互行淫。諸長老比丘聞,以是白佛。佛問跋難陀:「汝實畜二沙彌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已,告諸比丘:「不應畜二沙彌,畜者突吉羅。」

爾時有一家為非人所害,唯有父子二人。父作是念:「我家喪破,恐殃未已,且復饑窮,當於何處得免斯患?」復作是念:「沙門釋子多諸供養、疾病醫藥,我今便可將兒出家受具足戒。」念已,往到僧坊白諸比丘:「與我出家受具足戒。」諸比丘便與出家受具足戒。入城乞食,一手抱兒,一手擎缽。諸白衣見,譏訶言:「此沙門釋子不修梵行。」或有言:「當是未出家時,有此兒耳!但諸比丘何不待大,然後度之?乃使此人抱兒乞食。誰不謂此破於梵行?」諸長老比丘聞,以是白佛,佛言:「不應度小兒!」

爾時摩竭國人得七種重病,舉身惡瘡、癰、白癩、半身枯、鬼著、赤斑、脂出,治此諸病唯有耆域,餘無能者;而瓶沙王有令,勅耆域言:「汝當治我宮內及比丘、比丘尼病,不得治餘人!」由是諸病人皆求出家受具足戒,諸比丘皆與出家受具足戒,為索藥草,和合煮擣,多事多務,妨廢行道。諸白衣見,譏訶言:「此諸沙門如醫、如醫弟子,常合湯藥度重病人。無復可度、不可度者。無沙門行,破沙門法!」

復有一長者,頓得七種重病,往語耆域:「為我治之。」答言:「汝豈不聞王有令乎?」長者復言:「密為我治,當僱汝百千金錢。」答之如初。長者復加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千金錢,乃至閤家財物,及於妻子悉為奴婢。答亦如初。彼長者復作是念:「如此不果,唯當出家受具足戒。」便往僧坊白諸比丘:「與我出家受具足戒。」諸比丘即與出家受具足戒。耆域為治七日都差,不復得治王宮人,宮人病已有死者。彼長者既差,即便還俗。耆域見,問言:「汝已出家,何以罷道?」答言:「我本無出家意,以汝不肯為我治病,故權出家。病既已差,是故還俗。」於是耆域往到佛所,具以白佛:「王若知此,罪我不少!願佛教諸比丘不應度重病人!」佛為耆域說種種妙法,遣還所住。佛問諸比丘:「汝等實度重病人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已,告諸比丘:「不應度重病人!」亦如上說。

爾時諸比丘度屬官人,後入王舍城乞食,諸居士見識,譏訶言:「云何沙門釋子度屬官人?此輩無可度、不可度者。無沙門行,破沙門法!」

又阿闍世王有一健將,力當千人,時人號曰千人力士,厭惡世苦,作是念:「諸沙門釋子等行正法,我當往彼出家以盡苦源。」即到僧坊求度,諸比丘即便度之。王后欲出軍不見此人,即問所屬。所屬白王:「不知所在。」王便令曰:「若軍集不至,當以軍法罪之!」至軍集日復問:「彼人來未?」答言:「未來!」王言:「步軍無此人,猶如像軍無第一象。」軍甲既解,方聞沙門釋子度令出家,王便瞋言:「如是不久,沙門當度我兵盡!」王即立嚴制:「若復有度官人者,當折其和尚肋骨,截其阿闍梨舌,與餘僧重生革沙鞭八下,驅出國界。」諸長老比丘聞種種訶責,以是白佛。佛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已,告諸比丘:「不應度屬官人!」亦如上說。

爾時諸比丘長住王舍城,諸居士譏呵言:「外道尚知隨時移止,沙門釋子樂著一處,四時不動,與世人何異?」諸比丘以是白佛。佛告阿難:「汝可宣語諸比丘,如來今當遊行南方,若欲從者任意同去。」阿難受教遍宣此旨。諸比丘中有一歲至九歲,聰明慚愧欲學戒者,作是念:「若我和尚、阿闍梨去者當從,不去則止。何以故?若我此請依止,彼當復請,則多事多務,妨廢行道。」佛既發行,從者甚少。佛與少比丘遊行南方,漸漸還王舍城。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阿難言:「從我南行比丘何以太少?」阿難具以事答,佛種種讚少欲知足,讚戒、讚持戒已,告諸比丘:「成就五法得離依止: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皆如得授人戒中說。

爾時世尊在釋迦國,諸比丘度父母所不聽人,諸居士譏呵如上。

於後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到淨飯王宮。時羅睺羅母,將羅睺羅在高樓上,遙見佛來,語言:「汝見彼沙門不?」答言:「見!」又語言:「彼是汝父,可往索父餘財。」佛既入宮,於中庭露地坐,羅睺羅馳下趣佛,頭面禮足,立佛影中,白言:「是影甚樂!願佛與我父餘財!」佛語言:「汝審欲得不?」答言:「欲得!」佛便將還所住,告舍利弗:「汝可度之。」舍利弗白佛:「世尊先制不得畜二沙彌,我已有周那,不復得度。」佛言:「今聽如汝等能教誡者,畜二沙彌。」

應作如是度:先授優婆塞三歸法,教言:「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如是三說。復教言:「我某甲,歸依佛已、歸依法已、歸依比丘僧已。」亦三說。「我是佛婆伽婆優婆塞。」復應教言:「我某甲,盡壽不殺生、盡壽不盜、盡壽不邪淫、盡壽不妄語、盡壽不飲酒。」

復應教言:「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如是三說。「我今於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所,出家作沙彌,和尚某甲。」即應語言:「盡壽不殺生,是沙彌戒;盡壽不盜,是沙彌戒;盡壽不淫,是沙彌戒;盡壽不妄語,是沙彌戒;盡壽不飲酒,是沙彌戒;盡壽不歌舞作倡伎樂,不往觀聽,是沙彌戒;盡壽不著華香塗身,是沙彌戒;盡壽不坐臥高大床上,是沙彌戒;盡壽不受畜金銀及錢,是沙彌戒;盡壽不過時食,是沙彌戒。」是為沙彌十戒。

時淨飯王聞佛已度羅睺羅,便大懊惱,出詣佛所,白佛言:「佛昔出家,尚有難陀,不能令我如今懊惱。難陀已復出家,餘情所寄唯在此子。今復出家,家國大計永為斷絕,未能忘情,何能自忍?」王又推己而白佛言:「子孫之愛徹過骨髓。如何諸比丘誘竊人子,而度為道?願佛從今勅諸比丘,父母不聽不得為道!」佛為王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已,辭退還宮;即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父母不聽,汝等實度與受具足戒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已,告諸比丘:「從今父母不聽不得度!」亦如上說。

爾時王舍城有大富長者,信樂佛法,常飯食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後為非人所害,唯二小兒在,遂大貧窮,恆拾殘食。二兒先數見諸比丘故,遙見比丘便走往趣,為捉衣缽,坐比丘膝上。諸比丘恐污衣缽,輒避遠去。諸居士見,譏訶言:「此家先富,一切沙門無日不往。今見孤窮,便捨遠避,不知恩養,唯食是親。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種種訶責,以是白佛。佛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已,問阿難:「彼二小兒為已幾歲?能於食上驅烏未?」答言:「已能!大者八歲,小者七歲。」佛告諸比丘:「今聽度小兒,乃至能驅烏者。」

諸比丘既度二小兒已,恆教驅食上烏,而不與正食。諸居士見:「此諸沙門,常讚歎施平等食;而今度二小兒,但令驅烏,不與正食。」諸長老比丘聞,以是白佛。佛言:「如上座所得食分,亦應以此與沙彌;驅烏小兒,亦應等與。」

爾時有一摩納害母,思惟罪重,常有悔懼,不知云何得滅此罪?念言:「沙門釋子等行正法,淨修梵行,我若於彼出家,罪應微輕。」便到僧坊白諸比丘:「與我出家受具足戒。」諸比丘問:「摩納!汝外道不敬信佛法,今何故欲於中出家?」便以實答。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害父母人於我法中不復生,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應滅擯。」

爾時有阿練若賊,殺一住阿練若處比丘,從是已後,心常惱熱,猶如熱灰自炮其身,晝夜苦痛無有暫寧,作是念:「沙門釋子等行正法,淨修梵行,我若於彼出家,可得離此熱惱。」念已,即到僧坊求出家。諸比丘語言:「汝是阿練若賊,恆欲殺人,奪人財物,無憐愍心。今何故欲於佛法律中出家?」便以實答。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彼比丘是阿羅漢,此人於我法中不復生,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應滅擯。」

爾時調達恶心出佛身血,諸比丘不知云何待遇?以是白佛,佛言:「恶心出佛身血,於我法中不復生,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應滅擯。」調達破僧不應與出家亦如是。

爾時佛游拘薩羅國,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漸漸遊行到黑闇河邊,止娑羅林下。有一比丘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娑羅林是破眾多比丘尼梵行處。」佛問:「汝云何知?」答言:「我時在此!」又問:「汝破比丘尼梵行耶?」答言:「如是!」佛告諸比丘:「淫比丘尼人,於我法中不復生,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應滅擯。」

爾時有一阿修羅子厭生老病死,作是念:「沙門釋子等行正法,淨修梵行。我當於彼出家,盡諸苦源。」念已,化作人形往僧坊求出家,諸比丘即與受具足戒,食一人分食,乃至七人分食,猶故不飽;復食僧殘食,亦復不足。時王舍城有二居士,同日各請五百僧。諸比丘同往一家,唯化比丘獨至一處,須臾食五百人分盡。諸居士譏訶言:「云何諸比丘度非人?」彼比丘覺人知已,忽便還本。諸長老比丘聞,以是白佛。佛言:「於我法中非人不生,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應滅擯。受具足戒時,應問:『汝是非人不?』」

爾時善自在龍王厭生老病死,念欲出家,化作一摩納,乃至諸比丘度與受具足戒,亦如上。龍法二時不能變形,行欲時、睡眠時。於後眠熟,身滿一屋,喘息聲如雷震,妨諸比丘坐禪,皆出往視。彼聞人聲便覺,還作比丘形結跏趺坐;喚令開戶,彼即開戶,諸比丘問:「汝是誰?」答言:「我是沙門釋子。」又語:「汝莫妄語!」彼化比丘便以實答。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畜生於我法中不生,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應滅擯。從今受戒,不相識者應七日試看。」

爾時諸比丘度黃門與受具足戒,便呼諸沙彌及守園人共作不淨行,出外見人亦如是。諸白衣見,譏訶言:「沙門釋子度諸黃門,必當共作不淨事。此輩無可度、不可度!」乃至「若已受具足戒應滅擯,亦如上說。受具足戒時應先問:『汝是丈夫不?』」二根亦如是。

爾時有一家為非人所害,唯家主一人在,作是念:「我今窮餓,當作何方救全性命?彼沙門釋子多得衣食、疾病醫藥,我今當自剃頭著袈裟住家中,恆往僧坊桉次食。」念已,即自剃頭作比丘,往比丘住處覓食。諸比丘禮皆受,亦禮諸比丘。諸比丘問:「汝何故禮他,復受他禮?汝為幾歲?何時受戒?和尚、阿闍梨為是誰?」答言:「我自剃頭著法服,無有和尚、受戒年月。」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若自剃頭自稱比丘,於我法中不生,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應滅擯。」

爾時跋難陀弟子尼揵比丘,昔罷道者,後復來求出家。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捨內法外道人,於我法中不生,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應滅擯。」

爾時孫陀罹難陀跋耆子,不捨戒行淫法,彼後自說所犯。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若自說犯邊罪,於我法中不生,不應與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應滅擯。受戒時應問:『汝先出家淨修梵行不?』」

爾時諸比丘不受依止住,無人教誡,愚闇無知不能學戒。諸長老比丘,以是白佛。佛言:「應受依止,若一宿不受依止,乃至不聽飲僧坊內水;若飲,突吉羅。」

佛既不聽不受依止,便不敢復住僧坊內。時有一比丘避住止處,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佛問:「汝從何方來?」答言:「從某方來。」又問:「彼住處第一上座,第二、第三上座為誰?」答言:「不識。」又問:「彼左右住處上座,復是誰?」答:「亦不識。」又問:「汝何故不識?」答言:「我避住處,不入彼眾,是故不識。」又問:「汝何故避住處?」答言:「佛不聽不受依止,若不受依止,乃至不聽飲僧坊內水,是故避之。」佛種種訶責彼比丘:「汝所作非法!不應為受依止故,避住處!」呵已,告諸比丘:「若為受依止避住處,突吉羅。」

復有諸比丘在道行見僧坊,便入受依止,值諸比丘坐禪或遇相瞋,不得受,以此失伴;或受依止已即去,諸比丘問:「汝何故受依止已即去?」答言:「世尊不聽為受依止避住處,我今見僧住止處,不敢不過受依止,復應及伴,是以便去。」彼失伴者,道中遇賊。諸長老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今聽一宿不受依止。」

雖得一宿,猶有諸難。復以白佛,佛言:「今聽不受依止,乃至六宿。」

復有諸比丘過六宿不受依止,以是白佛,佛言:「不聽過六宿!過者,突吉羅。」

時諸比丘趣與人作依止,亦趣依止人。以是白佛,佛言:「皆不應爾!應依止長老如法比丘,善能教誡者。若受依止人欲移餘處,應先問和尚、阿闍梨,知彼有可依止人然後可往。」

有諸弟子臨行時辭和尚、阿闍梨。佛言:「不聽臨行時辭,要先二、三日白師。師應籌量所往處,有可依止人乃聽去。到彼住處,應先禮塔,次禮上座,索房舍,然後求依止。」作依止比丘應問:「汝和尚、阿闍梨是誰?先住何處?誦何經?」答若如法,應與作依止;若不如法,應語言:「汝不識我,我不識汝,汝可往識汝處求依止。」若疑,應語:「小住。」受依止人應小住,乃至六宿觀之,合意者應與依止,若不合意應語如上。

復有病比丘求依止,彼比丘作是念:「佛教比丘應如是如是視弟子。今此人病,我不能看。」便不與依止。病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今聽病時不受依止,病差然後受。」

復有看病比丘求依止,彼比丘語言:「佛教比丘應如是如是視和尚、阿闍梨。汝今看病,不得與汝依止。」看病比丘不得依止,慚愧便捨病去,求依止。病人無有看者,或更增劇、或有命過。以是白佛,佛言:「今聽看病比丘不受依止,須病人差,然後受。」

復有諸比丘,於稱意行道得道果處,求依止,諸比丘不與,便失道果。以是白佛,佛言:「若是稱意行道得道果處,無人與作依止者,聽於彼眾中上座、若上座等,心生依止,敬如師法而住。」

時諸比丘阿闍梨,或喪、或罷道、或遠行、或作外道、或出界外,不知失依止不?以是白佛,佛言:「失依止有八種:若依止師遠行、若罷道、若死、若作外道;若見先和尚;若依止師語:『汝更就某甲受依止。』若依止師出界經宿;若滿五歲,聰明辯才,至明相出時。是為八,皆失依止。」

爾時諸比丘與沙彌等分安居施物,沙彌便不敬僧。以是白佛,佛言:「應以一比丘分,與三沙彌。」沙彌猶不恭敬,復以白佛,佛言:「應罰之!」

諸比丘不問沙彌師便罰,師不悅。以是白佛,佛言:「應語其師。」

其師作非法助沙彌,以是白佛,佛言:「師不應非法助沙彌。」

復有一沙彌,僧罰斷其食。彼主人後請僧食,諸比丘往次第坐,主人不下食。諸比丘言:「日時已至,何故不下食?」答言:「須僧集!」諸比丘言:「僧已集!」主人言:「我所供養沙彌未至。」諸比丘言:「彼不得來!」問:「何故?」答:「僧罰不與食。」主人言:「餘罰不少,何忍斷其食?」以是白佛,佛言:「不應斷食。應罰掃地、除糞、輦石、治經行處、作階道,作如是等種種罰之。」

時有一比丘男根滅女根生,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應即以此受戒,即以此請師,即以此年歲往比丘尼住處,依比丘尼法住;若先犯共比丘尼戒,應於比丘尼中悔;若先犯不共戒,不復悔。比丘尼根變亦如是。」

有一式叉摩那根變,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應即以此出家,若年滿二十,於比丘眾中十人與受具足戒;若年未滿二十,即是沙彌。沙彌尼亦如是。」

有一沙彌根變,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應即以此出家,若年滿,應與二歲戒,即於比丘尼眾受二歲戒;若年未滿不應與二歲戒,即是沙彌尼。」

爾時有一比丘為慾火所燒,不能堪忍,自截其形。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訶責言:「汝愚癡人!不應截而截,應截便不截!」告諸比丘:「若截頭及半,突吉羅;若都截,偷羅遮;若去一卵,偷羅遮;若去兩卵,應滅擯。若為惡獸嚙,若怨家所害,及自爛壞,不復能男,皆應滅擯。」

時諸比丘度被截手腳人為受具足戒,諸居士見,譏訶言:「沙門釋子無可度、不可度!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以是白佛。佛言:「不應度此等人!若度,得名受具足戒;師僧,突吉羅。從今截手、截腳、截手腳、截耳、截鼻、截耳鼻、截指、截男根頭、挑眼出、得鞭壞好相、遭官罪、攣躄、失聲、內外癭身、內曲身、外曲身、內外曲、睞眼、一臂偏長、一臂偏短、左手作、啞、聾、盲、乾痟病、癲狂、極老、無威儀、極丑,毀辱眾僧者,如是比皆不得度。」若已度得名受具足戒,如上說。

諸比丘度吃人,佛言:「不應度吃人與受具足戒。」

復有諸比丘不先與受沙彌戒,便與受具足戒;復有諸比丘不請和尚,便與受具足戒;復有諸比丘不乞受具足戒,便與受具足戒;復有諸比丘與裸形人受具足戒;復有諸比丘與不具衣缽人受具足戒。以是白佛,佛言:「皆不應爾!」

時有一比丘借他衣缽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諸比丘語:「汝著衣持缽,共行乞食。」答言:「我無衣缽。」諸比丘言:「佛不制無衣缽,不得受具足戒耶?」答言:「佛制!我借他衣缽受。」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聽將欲受戒者著戒壇外,眼見耳不聞語處,請十眾在戒壇上。和尚應語羯磨師:『長老!今作羯磨。』復應語教師:『長老!今受羯磨。』羯磨師應如是白僧:『大德僧聽!某甲,求某甲受具足戒,某甲作教師。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教師應從坐起,至和尚前,問言:『已度此人未?』若言未度,應語言先度之;若言已度,應問:『已為作和尚未?』若言未作,應語先為作和尚;若言已為作和尚,應問弟子:『衣缽具未?』若言未具,應語先為具衣缽;若言已具,應問:『自有,從人借?』若言從人借,應語可令主捨之;若言自有,便應往慰勞欲受戒人言:『汝莫怖懼,須臾持汝著高勝處!』

「若先不相識,不應雲霧闇時受其具戒。教師因教著衣時,應密如法視,無重病不?復應問:『汝三衣,何者是僧伽梨?何者是優多羅僧?何者是安陀會?』彼若不知,應語:『此是僧伽梨,此是優多羅僧,此是安陀會。』應與受三衣缽。

「復應語言:『汝某甲聽!今是實語時,我今問汝,若實言實,不實言不實。人有如是等病:癩、白癩、癰疽、乾痟、癲狂、痔漏、熱腫、脂出。汝有不?』若言無,復應問:『汝不負人債不?非官人不?非奴不?是丈夫不?是人不?年滿二十不?衣缽具不?受和尚未?汝字何等?和尚字何等?汝曾出家不?』若言曾出家,應問:『汝本出家持戒完具不?父母聽不?欲受具足戒不?眾中當更如是問汝,汝亦應如實答。』

「若一一問答,皆如法,教師應還壇上立,語羯磨師言:『我已教授某甲如法竟!』

「羯磨師復應白僧:『大德僧聽!某甲,求某甲受具足戒,某甲如法教授竟,應使將來。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教師應將來,次第禮僧足。禮僧足已,在羯磨師前,向羯磨師右膝著地合掌,教乞受具足戒。教言:『我某甲,求某甲和尚受具足戒;今從僧乞受具足戒。願僧拔濟我,憐愍故!』如是三乞。教師教竟,還就本坐。

「羯磨師應白僧:『大德僧聽!此某甲,求某甲受具足戒;從僧乞受具足戒。我今當問其難事,及為作受具足戒羯磨。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次應語受戒人言:『今是實語時,我今問汝,實言實,不實言不實。人有如是等病:癩、白癩,乃至欲受具足戒不?』亦如上問。

「皆答如法已,羯磨師言:『大德僧聽!此某甲,求某甲受具足戒;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三衣缽具,已受和尚,父母聽許已,從僧乞受具足戒。僧今與某甲受具足戒,和尚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求某甲受具足戒;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三衣缽具,已受和尚,父母聽許已,從僧乞受具足戒。僧今與某甲受具足戒,和尚某甲。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僧已與某甲受具足戒,和尚某甲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應語受戒人言:『汝某甲聽,世尊、應供、等正覺說是四墮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門、非釋種子。汝終不得乃至以欲染心視女人。若比丘,行淫法乃至畜生,非沙門、非釋種子。汝盡形壽不應犯!』

「若能,當言:『能!』

「『汝終不得乃至草葉,不與而取。若比丘,若聚落中、若空地,他所守護物,盜五錢、若五錢物,非沙門、非釋種子。汝盡形壽不應犯!』

「若能,當言:『能!』

「『汝終不得乃至殺蟻子。若比丘,若人、若人類,自手殺、若教人殺、若求刀與、若教死、若讚死:「咄!丈夫!用惡活為?死勝生!」非沙門、非釋種子。汝盡形壽不應犯!』

「若能,當言:『能!』

「『汝終不得乃至戲笑妄語。若比丘,實無過人法,自稱得過人法:諸禪、解脫、三昧、正受及諸道果,非沙門、非釋種子。汝盡形壽不應犯!』

「若能,當言:『能!』

「『諸佛世尊為示現事,善說譬喻:猶如人死,終不能以此身更生;如針鼻決,永不復得為針用;如多羅樹心斷,更不生、不增、不廣;如石破,不可複合。若比丘犯一一墮法,還得比丘法,無有是處。』

「復語言:『汝某甲聽!世尊、應供、等正覺說四依法。比丘盡形壽依糞掃衣住,出家受具足戒。汝若能,當言能。』

「『若後得劫貝衣、欽婆羅衣、拘捨耶衣、他家衣,皆是長得。』

「『比丘盡形壽依乞食住,出家受具足戒。汝若能,當言能。』

「『若後得僧前食後食、請食,皆是長得。』

「『比丘盡形壽依樹下住,出家受具足戒。汝若能,當言能。』

「『若後得大小屋重屋,皆是長得。』

「『比丘盡形壽依殘棄藥住,出家受具足戒。汝若能,當言能。』

「『若後得酥、油、蜜、石蜜,皆是長得。』

「復應語言:『汝某甲聽!汝已白四羯磨得如法受具足戒竟。諸天、龍、鬼神皆作是願:「我何時當得人身,於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汝今已得,如人受王位,汝受比丘法亦如是。當忍易共語,恭敬受教誡。餘戒和尚、阿闍梨當廣為汝說。汝當早得具足學戒,學三戒,滅三火,離三界,無復諸垢,成阿羅漢。』」

爾時受具足戒人,不知年歲,不知受戒時。以是白佛,佛言:「應教令知。語言:『汝今受戒時,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汝應盡壽憶是事。』」

復有諸犯麁罪別住比丘,厭別住便捨戒罷道;又行摩那埵、本日治、阿浮訶那,被訶責羯磨、驅出羯磨、依止羯磨、舉罪羯磨、下意羯磨,如是諸比丘皆厭罷道。後復欲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應先問:『汝能還行先事,能隨順僧,求僧除滅先事不?』若言不能,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言能,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受具足戒已,若先別住,使還別住,乃至先作下意羯磨,還與作下意羯磨。」

復有諸比丘,和尚、阿闍梨罷道,後來就弟子求出家受具足戒。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與出家受具足戒。先弟子應與衣缽,助使得成出家受具足戒。」彼人即求先弟子作師,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先弟子與作師。」復不知誰應恭敬,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後更受戒者,應如法敬師。」

爾時優波離白佛:「諸比丘先已作一語受戒,二語、三語受戒,及善來比丘受戒,眠時受戒,醉時、狂心、散亂心、病壞心受戒;和尚眠時乃至病壞心,二人乃至十人皆作和尚受戒,是等得名受具足戒不?」佛言:「若未制前得名受具足戒,制後不名受具足戒。」

爾時舍利弗、摩訶目揵連、大迦葉、摩訶拘絺羅、摩訶迦旃延、阿那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羅睺羅、阿難、難陀,此等諸大阿羅漢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同聲如優波離問佛,佛答亦如上。

爾時諸比丘無上下坐,不相恭敬,諸居士見,譏訶言:「此輩沙門不知上中下坐,無有長幼。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種種訶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已,問諸比丘:「誰應受第一座、第一施、第一恭敬禮拜?」諸比丘或言:「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出家者應受。」或言:「誦毘尼、法師、阿練若、行十二頭陀,乃至得阿羅漢者,應受。」佛言:「不應爾!」諸比丘白佛:「若不爾,誰應受?」佛言:「過去世時,海邊有尼拘律樹,覆五百乘車。時有三獸住彼樹下:一者雉、二者獼猴、三者象。雖為親友,而不相推敬,後作是議:『我等既為親友,如何不相推敬?應計年長者為尊,少者為卑。』議已,問象:『汝憶何久遠事?』象言:『我憶此樹至我腹時。』復問獼猴,獼猴言:『憶我平立,嚙此樹頭時。』復問雉,雉言:『我憶昔於某處食此樹子,來此吐核,遂生此樹。』於是推雉為上,獼猴處中,象為下焉。若欲行時,獼猴負雉,象負獼猴。雉教二獸行十善業,皆共受行。世人聞之,皆受其化,遂名行善為雉梵行。行其法者,命終生天。

「諸比丘!畜生猶尚知有尊卑,況我正法而不相敬。汝等從今先受具足戒者,應受第一坐、第一施、第一恭敬禮拜,如是奉行。」(受戒法竟)

五分律卷第十七

 

上篇: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下篇:彌沙塞五分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 宋沙...

五分比丘尼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五分比丘尼戒本 梁建初寺沙...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如是我聞:...

佛說大乘戒經

佛說大乘戒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瞻婆比丘經

佛說瞻婆比丘經 西晉三藏法師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

證契大乘經

證契大乘經卷上(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盧遮那藏經) 唐天...

【註音版】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佛制比丘六物圖

佛制比丘六物圖 大宋元豐三年夏首餘杭沙門元照於天宮...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 濟能 纂輯 白雲峰...

佛說罵意經

佛說罵意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說罵意。十方蟲...

佛說佛大僧大經

佛說佛大僧大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佛在王捨國。國有富...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佛說太子刷護經

佛說太子刷護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

【佛教詞典】任持界

【任持界】 p0633   瑜伽九十六卷十頁云:若已獲得;...

【佛教詞典】行蘊

【行蘊】 為五蘊之一。行是遷流、造作的意思蘊為聚集、...

不是你想修行,就可以修行的

《陰騭文》,印光大師非常重視這篇文章,它講到文昌帝...

能在動中修,這更是功夫

昨天有一位出家人問我在忙什麼。我說這段時間,上午忙...

如何引導家人都能走入佛門

問: 家里人不信佛,弟子因此很困惑,我該怎樣做才能...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光近來得一攝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

福不可以享到盡頭

現在的物質文明很發達,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質的享受裡,...

淨土初學者能夠拜佛是最好的

淨土宗初學者,你如果能夠拜佛是最好,我覺得拜佛對初...

欲治身病先醫心病

命運能改造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諸如身體欠安、家庭失...

何不為自己積點福

我有位朋友在昆明的錢局街做了幾年服裝,店小乾坤大,...

動一個念頭,也如發射一份電波出去

一念之力 我們的心念,決定言語看不慣某人時,就會常發...

入清涼境除熱惱心

在夏三月中,夏至一過便是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了。人...

在生氣時,自己照照鏡子

當憤怒生氣時,拿出鏡子看看自己,這時的你一點都不可...

文珠法師《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

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亦是人類...

【視頻】《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女聲念誦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女聲念誦

【視頻】《佛說戒香經》楮訾

《佛說戒香經》楮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