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分律卷第二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五分律卷第二十二(彌沙塞)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第三分之七藥法

佛在王舍城。爾時諸比丘得秋時病,佛行房見,作是念:「世人以酥、油、蜜、石蜜為藥,我今當聽諸比丘服。」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言:「從今聽諸病比丘服四種藥,酥、油、蜜、石蜜。」

諸比丘服酥,苦臭。以是白佛,佛言:「聽熟煎,若自煎、若使人煎。若無淨地,聽非淨地煎。」

諸比丘服酥,嘔逆欲吐。以是白佛,佛言:「聽以呵梨勒、阿摩勒果、若蜜、若蒜、若麨,諸所宜物排口。」

有一比丘得熱病應服酥,諸比丘為乞不得,而得乳。以是白佛,佛言:「應使淨人作酥,煎令熟,作無食氣,受七日服。」

有一比丘得風病應服油,諸比丘為乞不得,而得油麻。以是白佛,佛言:「應使淨人作油,作無食氣,受七日服。」

有一比丘得熱病應服石蜜,諸比丘為乞不得,而得甘蔗。以是白佛,佛言:「應使淨人作石蜜,作無食氣,受七日服。」

諸比丘不知幾時應熟。以是白佛,佛言:「以杓舉瀉,相續不斷為熟。」

有諸比丘得風病應服牛、驢、駱駝、鱣脂。諸比丘為乞不得,而得四種肥肉。以是白佛,佛言:「應使淨人煮,接取膏更煎。若時煮、時煎、時漉、非時受,不得經宿服;若時煮、時煎、時漉、時受,得七日服。」

有諸比丘得秋時病應服根藥。以是白佛,佛言:「一切根藥聽服,果藥亦如是。」

有諸比丘得秋時病應服草藥,以是白佛,佛言:「一切草藥聽服。」

有比丘風病應取汗,以是白佛,佛言:「聽取。」

有比丘風病應服赤白諸鹽,以是白佛,佛言:「聽服。」

有比丘風病應合和小便、油、灰、苦酒,用摩身體。以是白佛,佛言:「聽合和摩之。」

有比丘患疥瘡欲治,以是白佛,佛言:「聽治。」

有比丘患癰,應以刀破藥塗。以是白佛,佛言:「聽。」

有比丘患腳,須著熊皮鞾、熊膏塗;復須用面、蛇皮、熊膏、酥,著苦瓠中漬。以是白佛,佛言:「皆聽。」

有比丘隱處癰,醫為刀破。佛經前過,醫白佛言:「刀已至大便門。」世尊視之,佛言:「此是難護之處,若使凡夫命過,便失大利。從今不聽刀破隱處,犯者偷羅遮!」

有比丘得時行熱病,佛言:「應服吐下藥消息,節量食,隨病食。」

有比丘患眼,佛言:「聽作眼藥。」

時離婆多非時食石蜜,阿那律語言:「莫非時食!我見作石蜜時,擣米著中。」彼即生疑,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阿那律:「汝言見作石蜜時,擣米著中。彼何故爾?」答言:「作法應爾!」佛種種讚歎少欲知足已,告諸比丘:「從今若合藥如此者,聽非時服。」

時長老優波離問佛言:「世尊!若時藥、非時藥合受,應幾時服?」佛言:「應從時藥,不得非時服。七日藥、終身藥亦如是。」

又問:「若非時藥、七日藥合受,應幾時服?」答言:「應從非時藥,不得經宿服。終身藥亦如是。」

又問:「若七日藥、終身藥合受,應幾時服?」答言:「應從七日藥,不得終身服。」

五分律第三分之八食法

佛在波羅[木*奈]國。爾時五比丘到佛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我等當於何食?」佛言:「聽汝等乞食。」復白佛言:「當用何器?」佛言:「聽用缽。」

時諸比丘乞得粳米飯,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言:「聽隨意受食。」

時諸比丘乞,或得種種飯、或得種種餅、或得種種麨、或得種種熟麥豆、或得種種燒麥及糯米、或得種種羹、或得種種苦酒及醬、或得種種鹽、或得種種肉、或得種種魚、或得種種乳酪、或得種種菜;或得種種根,藕根等;或得種種莖,甘蔗等;或得種種果,菴羅、椰子等,皆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言:「皆聽隨意受食。」

佛在毘舍離。時世饑饉,乞食難得,諸比丘持食著餘處失之,作是念:「若世尊聽我等共食一處宿者,不致此苦。」以是白佛,佛言:「聽共食一處宿。」

諸比丘於餘處作食失之,便作是念:「若世尊聽我等於住處作食者,不致此苦。」以是白佛,佛言:「聽在住處作食。」

諸比丘僱人作食,與價、與食,彼人復偷,作是念:「若佛聽我等自作食者,可無此費。」以是白佛,佛言:「聽自作食。」

諸比丘既自作食,求人授之復索僱直,作是念:「若世尊聽我等自持食,求不倩僱人授者,可無此費。」以是白佛,佛言:「聽自持食,求不倩僱人令授。」

諸比丘得木果無人授,以是白佛,佛言:「聽如木想取食。」

諸比丘得池果無人授,以是白佛,佛言:「聽就池水受。」

諸比丘欲食果,無淨人使淨。以是白佛,佛言:「聽先去核,然後食之。」

佛在毘舍離。爾時世尊患風,阿難自煮藥粥上佛。佛問阿難:「誰煮此藥?」答言:「是我所煮。」佛告阿難:「我先聽諸比丘共食宿、住處作食、自作食、自持從人受,汝等今猶用此法耶?」答言:「猶用。」佛言:「汝等所作非法!我先饑饉時聽,今云何猶用此法?從今犯者突吉羅!」

佛在舍衛城,問阿難:「我先聽諸比丘如木想取木果、就池水受池果、無淨人淨果先除核食,汝等今猶用此法不?」答言:「猶用。」佛言:「汝等所作非法!我先饑饉時聽,今云何猶用此法?從今犯者突吉羅!」

時舍衛城中有優婆夷字須卑,信樂佛法,見法得果,歸依三寶,常請一切僧供給湯藥。彼於後時來入僧坊,見一比丘服吐下藥。問言:「大德!今何所須?」答言:「我吐下虛乏,思欲食肉。」語言:「大德!我明日當送,願為受之!」於是歸家,晨朝遣人持錢買肉。爾日波斯匿王有令:「若有殺者當與重罪。」買不能得,還白如此。復更與錢,令遍求之,語言:「勿計價直,若一錢得如一錢大,亦當買之。」猶不能得。優婆夷作是念:「我昨已許,若不得者,彼或命過。」即持利刀入屋割髀裡肉,與婢令煮,送與比丘。比丘得便食之,病即除差。

時婿行還,不見其婦行來出入,即問:「須卑何在?」答言:「在內病。」即入問言:「何所患苦?」婦具以事答。婿言:「恐汝此病無復活理!及未死頃,可請佛及僧明設中食。」婦言:「甚善!」即令婿請佛及僧,頭面禮足,白佛:「願佛及僧明日顧食!」佛默然受,還歸其家通夜作多美飲食。晨旦敷座,遣白時到,佛與眾僧前後圍遶往到其家,就座而坐。婿自行水,佛不受之,語言:「呼須卑優婆夷令出!」即遣人語:「世尊呼汝。」答言:「可以我名問訊世尊,病不堪出。」即以白佛,佛猶呼之。如是至三,乃以衣舁至佛所,既見世尊瘡即除愈,肉色如先,生希有心:「我有如是大師及諸同梵行人!」歡喜踴躍,手自下食;食畢行水,取小床於佛前坐。佛為說隨喜偈,如為毘蘭若所說,更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已,還歸所住。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彼比丘:「汝昨食何等?」答言:「食肉。」又問:「肉美不?」答言:「美!」佛言:「汝愚癡人!云何不問而食人肉?從今食肉不問,犯突吉羅!若食人肉,偷羅遮。」

有諸比丘食象肉,波斯匿王象死,輒送諸鬼神;以沙門食象肉故,便殺諸象。比丘使淨人取肉持還,諸居士見譏呵言:「此沙門釋子無肉不食,過於鵄烏!云何噉此不淨臭穢,來入我家?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從今食象肉,突吉羅!」馬肉亦如是。

諸比丘食師子肉、虎肉、豹肉、熊肉,諸獸聞氣遂殺比丘。諸居士見,問:「何故爾?」有人言:「由食其類肉。」便譏呵乃至告諸比丘亦如上。「從今食此四種肉,突吉羅!」

諸比丘食狗肉,諸狗聞氣隨後吠之。諸居士見,問言:「狗何以偏吠比丘?」有人言:「由食狗肉。」便譏呵乃至告諸比丘亦如上。「從今食狗肉,突吉羅!」

諸比丘食蛇肉,諸居士譏呵。善自在龍王化作人身,來詣佛所,稽首白言:「我諸龍等有大神力,作種種形色遊行世間。今諸比丘食蛇肉,或能是龍傷害比丘。願佛制諸比丘不食蛇肉!」佛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已,遣還所住。佛以是事集諸比丘,以善自在龍王語告諸比丘:「從今食蛇肉,突吉羅!」

佛在王舍城。爾時有長者請佛及僧,諸長老比丘問佛言:「世尊!若人請僧為請誰?」佛言:「若正趣、正向人,皆已被請。」諸比丘作是念:「如此諸人,四方及天上無處不有,我等將無犯別眾食耶?」便不敢往。以是白佛,佛言:「若於界內別請四人已上,名別眾食;若次請,不犯。」

有請比丘作是念:「諸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亦在界內,將無犯別眾食耶?」以是白佛,佛言:「若請僧應二眾食:比丘及沙彌。若請二部僧應五眾食: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

有諸凡夫坐禪比丘作是念:「如世尊說:若請僧,正趣、正向人,皆既被請。我今凡夫,未是正趣、正向,將無食不與取食?」以是白佛,佛問彼諸比丘:「汝等不為解脫出家耶?」答言:「我為解脫。」佛言:「若請僧時,聖人、坐禪人皆應食。」

有諸誦經凡夫比丘作是念:「我非坐禪。」亦如上生疑,以是白佛,佛言:「誦經人亦應食。」

有諸勸佐眾事凡夫比丘作是念:「我非坐禪、誦經。」亦如上生疑,以是白佛,佛言:「勸佐眾事人亦應食。」告諸比丘:「若請僧時,除惡戒人,餘一切僧皆應食。」

佛游阿那頻頭邑,彼邑有一大臣名好少,請佛及僧,辦多美飲食。明日食時,敷座自白:「食具已辦,唯聖知時。」時諸比丘更受他前食請,皆已飽滿。佛與大眾前後圍遶往到其家就座而坐,好少大臣手自斟酌,而諸比丘皆不能食。大臣言:「何不自恣食?為謂食少?為不甘口耶?」諸比丘答言:「食非不甘,亦不謂少,朝已飽食,是以不能耳!」彼大臣便瞋恨言:「云何既受我請,於餘飽食?」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若已受他請,聽歠畫不成字粥;若得強粥及食,應語主人:『我先已受請,可施餘人。』」

時佛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從王舍城向毘舍離。二國中間有王舍城長者名象行,乘五百乘車,從毘舍離來,遙見世尊容顏殊特,猶若金山,發歡喜心前到佛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有少石蜜欲奉世尊及比丘僧。」佛默然受,即便自下。諸比丘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讚歎少欲知足,告諸比丘:「從今聽諸比丘饑時食,渴時以水和飲。」彼長者行一瓶石蜜遍佛大眾,猶故不盡,白佛言:「我一瓶石蜜行遍大眾,而猶有餘,更應與誰?」佛言:「汝可持著無生草地,若無蟲水中。」即受教著無蟲水中,水即大沸,煙起作聲,如燒鐵投水。長者恐怖,還以白佛。佛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過患,在家染累,出家無著;次為說諸佛常所說法:苦集盡道。即於座上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佛復前行,有一工師,其女善能作羹,請佛及僧,純以羹施,用當後食。諸比丘不敢食,言:「佛未聽我等以羹當食。」以是白佛,佛言:「聽作後食意食。」

佛漸遊行到毘舍離,住獼猴江邊重閣講堂。有一將軍名曰師子,是尼犍弟子,聞佛世尊來游此城,有大名聲,稱號如來、應供、等正覺,嘆言:「善哉!願見如是請佛!」即嚴駕出,遙見世尊容顏殊特,猶若金山,前到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佛為說種種妙法,乃至苦集盡道,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即從坐起,[跍*月]跪白佛:「願佛及僧明日顧我薄食!」佛默然受之。將軍知佛受已,還歸其家勅市買人:「此間所有死肉,莫計貴賤,盡皆買之。」如教悉買,通夜辦種種美食,晨朝敷座,自往白佛:「食具已辦,唯聖知時。」佛與比丘僧前後圍遶往到其家,就座而坐。將軍手自下食,歡喜不亂。時諸尼犍聞師子將軍請佛及僧,極設餚膳,生嫉妬心,即於街巷窮力唱言:「師子將軍叛師無義,今乃反事沙門瞿曇,手殺牛羊而以供養。」諸比丘聞不敢食,師子將軍[跍*月]跪白佛:「此諸尼犍長夜毀佛,我今乃至絕命終不故殺。願勅比丘勿生嫌疑,自恣飽食!」佛即告諸比丘:「隨意飽食。」食畢行水,取小床於佛前坐。佛為如前說隨喜偈,從坐起去。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有三種肉不得食:若見、若聞、若疑。見者,自見為己殺;聞者,從可信人聞為己殺;疑者,疑為己殺。若不見、不聞、不疑,是為淨肉,聽隨意食。若為比丘殺,比丘及沙彌不應食,聽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食;若為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殺亦如之。」

時摩竭國、鴦伽國、迦夷國、拘薩羅國、跋耆國、滿羅國、蘇摩國,此諸國人聞佛出世有大威德,弟子亦爾,皆來雲集毘舍離城。城中家家各各七寶車馬、賓從,皆已側塞,餘有萬二千乘車,城中不受,營住城外;皆競持時食、非時食、七日食、終身食奉佛及僧,積於中庭,遂成大[卄/積],縱橫狼藉,塵土污泥,鳥獸集噉。世尊行房見,顧問阿難:「何故有此飲食,棄於中庭?」具以事答:「無有安處,所以致此。」佛讚少欲知足,告諸比丘:「今聽以中房,白二羯磨作安食淨處。」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今以某房作僧安食淨處。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今以某房作僧安食淨處。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僧已以某房,作僧安食淨處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僧食盡後,諸比丘於中煮羹粥、合湯藥。食前食後、初中後夜,有刀機、男女、狗吠之聲。佛問阿難:「何故房中有此諸聲?」具以事答,佛種種呵責言:「云何於僧房安食淨處作食、合藥?從今犯者突吉羅!」

佛在王舍城,諸比丘得秋時病,為合湯藥作隨病食故,時、非時皆入聚落,遭水火劫賊,有衣缽難、梵行難、身命難。有一織師中路起屋,於中織作,見諸比丘時、非時入聚落,便語言:「若有所作,可於此作;欲有所留,亦可留此。」諸比丘不敢,以是白佛,佛言:「聽於白衣捨作淨屋。」

遂復鬧亂主人,妨其織作。織師作是念:「我本為織作此屋,今既不得織,便當正以施僧作淨屋。」即以施僧。諸比丘以是僧屋,不敢復於中作食、合藥。以是白佛,佛言:「聽於施僧淨屋中作食。」

有諸比丘新作住處,未有僧淨屋,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若作新住處,應先指某處作淨地,便可以食置中。若未羯磨,比丘不得入中,至明相出。」

有一住處諸比丘久已捨去,後來比丘不知何者是淨屋。以是白佛,佛言:「若十二年空,聽諸比丘隨意更作淨屋。」

有一住處無僧淨屋,復未十二年,比丘後來不知何處作淨地?以是白佛,佛言:「若有非行來,及不須用處,應權以作淨處。」

有諸比丘著食淨屋中,為人所偷。以是白佛,佛言:「應羯磨中房作淨處。」有諸比丘欲羯磨一房牆內,作淨地。以是白佛,佛言:「聽!」

有諸比丘欲羯磨一房齊屋熘處,作淨地。以是白佛,佛言:「聽!」

有諸比丘欲羯磨中庭,作淨地。以是白佛,佛言:「聽!」

有諸比丘欲羯磨房一角或半房,作淨地。以是白佛,佛言:「聽!」

有諸比丘欲羯磨機架,作淨處安食。以是白佛,佛言:「不聽!要應依地,犯者突吉羅!」

有諸比丘欲羯磨重屋上層,作淨處。以是白佛,佛言:「不聽,犯者突吉羅!」

有諸比丘欲羯磨重屋下,及通結作淨處。以是白佛,佛言:「聽!」

有諸比丘欲羯磨乘,作淨處。以是白佛,佛言:「不聽,犯者突吉羅!」

有諸比丘欲通羯磨僧坊內,作淨地。以是白佛,佛言:「聽!應白二羯磨。」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此一住處共住、共布薩、共得施,僧今結作淨地,除某處。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一住處,乃至除某處。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僧已結作淨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佛在王舍城。爾時跋提城有長者名文茶,有大福德,婦、兒、兒婦,及奴、婢,皆有福德。長者入倉時,空中雨穀,出然後止;婦取飯器,分佈內外,隨取隨滿,無有窮盡;兒捉金囊,寫出金錢,注而不竭;兒婦出米一斛,得家內外一月日食,而亦不盡;其奴耕時,輒成七壟;其婢磨半兩塗香,塗家內外,亦不減盡。四方人聞,莫不來觀。瓶沙王聞,亦欲往視,不豫勅外,忽與眷屬而至其家。長者聞王來至,即出迎之,見王問訊;「善來大王,願垂臨幸!」王問言:「汝先聞我來不?」答言:「不聞!」王言:「我軍眾多,不可卒供!」長者白言:「我自供王及諸大臣,兒供太子,婦供後宮,奴、婢足供一切士卒,穀草亦足供軍象馬。願便賜降!」王到其家坐已,語言:「吾聞長者及婦、兒、兒婦、奴、婢,皆有福德,今悉欲見。」答言:「不敢有隱!」即勅除倉中米,掃灑左右,更敷御座,請王入坐,然後入倉,自然五穀空中雨下,王甚奇嘆。復欲見其婦福德之力,即取一器飯著於婦前,婦取分佈,一切軍眾皆悉充足,猶不減盡。復欲見其兒福德之力,即勅捉一金囊寫金,獻王及與大眾,皆隨意取,而亦不竭。復欲見其兒婦福德之力,即勅出一斛米,供王大眾一月不盡。復欲見其奴福德之力,即勅令耕,輒成七壟。復欲見其婢福德之力,即勅令磨半兩塗香,半由旬內聞之不異,遍塗大眾,猶故不盡。王與大眾見福德力莫不雅嘆歡,即便還宮。

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間到跋提城,文茶長者聞佛世尊今來,到此罔林樹下,欲出奉迎,禮拜問訊。諸外道聞,便往語言:「汝勿出迎沙門瞿曇,沙門瞿曇應來見汝!何以故?汝福德過人,一切沙門、婆羅門、國王、長者,無不應來詣汝門者。」長者聞已,此心便息。後復作是念:「沙門瞿曇到此已久,不來見我,彼道必勝。何緣安住,不往修敬?」便嚴駕出城,遙見世尊容顏殊特,猶若金山,前到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佛為說種種妙法,乃至苦集盡道,即於座上得法眼淨。便從坐起,白佛言:「願佛及僧受我明日請食!」佛默然受。長者還家辦多美飲食,明日食時,自行白佛:「唯聖知時!」佛與比丘僧前後圍遶,往到其家,就座而坐。長者手自下食,食畢行水,與家大小於佛前坐。佛為說種種妙法,乃至苦集盡道,皆得法眼淨,受三歸五戒。長者白佛言:「世尊!我婦及兒、兒婦、奴、婢皆云:『是己福德。』竟是誰力?願佛說之!」佛言:「汝等共有此福!」又問:「云何共有?」答言:「昔王舍城有一織師,織師有婦,婦有一兒,兒又有婦,其家正有一奴、一婢,一時共食。有一辟支佛來就乞食,織師言:『汝等但食,以我分與!』婦言:『持我分與!』兒乃至奴婢亦皆云爾。辟支佛言:『汝等皆已捨分與我,善心為畢,便可各分少許與我,使汝食不少,我亦得足。』即人減一匙,已滿彼缽。辟支佛得食,食已於虛空中,現種種神變,然後乃去。彼諸人命終生四天王天,壽盡上生忉利天,展轉至於他化自在天,如是七反,餘福來生。爾時織師眷屬,今汝等是!」於是長者在佛前請僧言:「我今請一切僧修無限施,若有所須,隨時多少,皆從我取。」諸比丘不敢受,念言:「佛未聽我等受無齊限施。」以是白佛,佛言:「聽隨意受。」

有諸比丘欲遠行,從索道糧,長者即使人齎金銀錢物送之。既至所在,所長甚多,使還白言:「所齎資糧今大有餘。」長者語言:「我已為施,不應還取。汝可持去至僧房施僧。」即以施僧,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僧淨人為僧受,以易僧所須物,諸比丘不應知事。」

於是世尊從罔林出,遊行人間。文茶長者齎食具隨後,欲於曠野無人處設之,千二百五十象,千二百五十牸牛,千二百五十特牛,人載五百乘車種種美食。既至曠野頓止之處,通夜辦之,明日晨朝,於一象蔭下敷一比丘座,最大象蔭敷世尊座。時到白辦,諸比丘不敢坐,念言:「佛未聽我等在眾生蔭下坐。」以是白佛,佛言:「聽坐!」眾坐已定,長者先令一人搆一牛乳與一比丘,諸比丘不敢受,念言:「佛未聽我等飲熱牛乳。」以是白佛,佛言:「聽飲!」飲已,長者手自下食,食畢行水,在佛前坐。佛為說隨喜偈,如為毘羅若說;更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已,還歸其家。

佛與大眾從坐起去,漸漸北行,向罽那編發外道住處。罽那聞佛釋種出家,成如來、應供、等正覺,今暮當至,作是念:「過去諸仙修梵行者,中後不食,而飲非時諸漿。所謂:菴婆果漿、閻婆果漿、周陀果漿、波樓果漿、蒲桃果漿、俱羅果漿、甘蔗漿、蜜漿。沙門瞿曇亦應飲此,吾當預辦,至便設之。」辦已,與五百弟子出迎世尊,遙見世尊容顏殊特,猶若金山,益生歡喜,前至佛所,立慰世尊:「善來瞿曇!顧我室坐。」佛即到其家,與諸比丘次第而坐。梵志便下非時漿,諸比丘不敢受,念言:「佛未聽我飲非時漿。」以是白佛,佛言:「聽飲!」諸比丘復問:「佛以何因緣得飲?」佛言:「渴便得飲。」梵志復作是念:「我今當為瞿曇諸沙門辦仙人食,以供明日。」即作穄米、粟米、稗米、[禾*秀]米、拘留米飯。明日食時,白食已辦。佛與大眾俱就其坐,梵志手自下食。諸比丘不敢食,念言:「佛未聽我等食仙人食。」以是白佛,佛言:「聽食!」食畢行水,取小床於佛前坐。佛為說隨喜偈,如為毘羅若說;更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已,便從坐起,向阿牟聚落。

時彼有剃頭師,父子出家,聞世尊欲至,作是議:「此諸居士不敬三寶,佛若至此必無人設粥,我等當共為人剃頭,取直作之。」議已即行,得物辦粥。晨旦請佛及僧,僧既食已,佛問二比丘:「汝等云何得辦此粥?」具以事答佛,佛種種呵責言:「汝所作非法!云何賃與白衣剃頭?從今若剃頭師出家,不聽畜剃刀,犯者突吉羅!」

佛之波旬邑,波旬諸力士聞佛欲至,即共議言:「若不出迎,罰金錢五百。」皆與大小出迎世尊,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佛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已,即請佛及僧夏安居四月,佛默然受。諸力士知佛受已,或有一人辦一日食、或二日,乃至十日;或二人共辦一日,乃至十人共辦一日;或但供前食,或但作粥者,或但作怛缽那者。

時有一人字盧夷,是阿難白衣時親友,問諸比丘:「阿難今在何許?」答言:「阿難敬佛法僧,今在佛後。」彼即到阿難所,禮足卻住。阿難語言:「我見汝迎佛,甚用歡喜!」答言:「我非敬佛故來,但親族共要,若不出迎佛,罰金錢五百,是以來耳!」阿難聞已,為之悵然:「如何我親友,而不敬信佛法眾僧?」即至佛所,白佛言:「世尊,我願此人信敬佛法!」佛語阿難:「此人信佛不難,汝勿懷憂!」佛即以慈心遍滿其身已,進入房中,閉房而坐。盧夷於後思念世尊,如犢慕母,見眾多比丘露地經行,問言:「佛在何處?」諸比丘指示言:「在彼閉戶大房中,汝可徐往,謦咳叩戶。世尊憐愍汝故,當為汝開。」即如語得開,盧夷入已,手捧佛足,自稱姓名,稽首作禮。佛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所謂施論,乃至苦集盡道;即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果已,受三歸五戒,白佛言:「世尊!我願佛及比丘僧恆受我食,不受餘請。」佛言:「凡諸學人皆有此願,吾已受此諸人夏四月請,無復空缺。」彼作是念:「復有何施佛未受者,使我不失如此福田?唯未見有設佉陀尼者。」即便辦之,食時輒行。諸比丘不敢受,念言:「佛未聽我等食時食佉陀尼。」以是白佛。佛言:「聽食!」

爾時毘舍佉母,與僧作齊限施:「某時取爾所。」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聽受!」

有諸居士請諸比丘隨己意施。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受隨意施,施者不應以金銀寶物、女色施僧。若比丘可其此施,犯者突吉羅;若受,應如法治!」

有諸白衣次第請僧。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應次第差受請。」比丘不知誰差?以是白佛,佛言:「應白二羯磨一比丘,作差受請人。」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僧今差某甲比丘,作差受請人。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今差某甲比丘,作差受請人。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僧已差某甲比丘,作差受請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比丘便差無智比丘,不知次第。以是白佛,佛言:「不應差無智比丘。若有五法不應差:隨欲、恚、癡、畏,不知已差、未差。」

有諸白衣常作食餉諸比丘。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受!」

有諸白衣為僧新作房舍、溫室、浴室竟,作施房飲食,使比丘往取。不知誰應往取,以是白佛,佛言:「住其房中比丘,應往取。」

佛在毘舍離城。時世饑饉,乞食難得故,諸梵志比丘作是念:「若世尊聽我等種果者,可以充飢。」以是白佛,佛言:「聽種!」

果成實已,諸比丘以自手種疑,不敢噉。以是白佛,佛言:「聽隨意噉。」

有諸比丘就樹上捉果,試看生熟。以是白佛,佛言:「不應就樹上觸果。」

有諸比丘見果落非淨地,使人拾聚一處經宿,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若不知地是淨、非淨,聽食;若知是非淨地,不應食。」

時六群比丘先取好果噉,餘善比丘不得。以是白佛,佛言:「應白二羯磨差一比丘作分果人,若果多隨意食。」

六群比丘以僧果餉白衣,白衣復從餘比丘索。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以僧果餉白衣,犯者突吉羅!」

有諸白衣來入僧坊見果,從諸比丘乞,諸比丘不敢與,即便譏呵。以是白佛,佛言:「應與。」

佛在毘舍離。時世饑饉,乞食難得故,梵志比丘作是念:「若世尊聽我等種菜者,饑時可以足食。」以是白佛,佛言:「聽!」皆如上種果中說。

若白衣僧地中種菜,僧若須,得三過從索。

諸比丘使淨人於非淨處洗菜,未竟,明相已出,生疑,以是白佛,佛言:「無犯。」

諸比丘無淨人,不知誰應行僧食?以是白佛,佛言:「比丘應受已行之。」

有諸木器行食,肥膩不淨,以瓦石揩洗,破壞僧器。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以瓦石揩洗,應沸湯灰洗。」

有酥、油、蜜瓶應覆蓋,無有淨人。以是白佛,佛言:「應用新物覆,勿令手近。」

瓶傾倒卒,無淨人可正。以是白佛,佛言:「應自正,但勿使器離地。」

有一比丘瞋嫌他,持其酥瓶著非淨地經宿,欲令不復得食。以是白佛,佛言:「於彼比丘為不淨,酥主比丘得食。彼持著不淨地,犯突吉羅!」

諸比丘以船乘載飲食,無淨人御乘、行船。以是白佛,佛言:「若無淨人,聽比丘自御乘、自行船。」

爾時眾僧以車運米,有一婆羅門以僧不淨米一把投車中。以是白佛,佛言:「若可別,除去;若不可別,除去一把。」

有野狐偷比丘酥瓶著不淨地,經宿。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噉,無犯。」

有果樹根在不淨地,枝覆淨地;比丘亦在不淨地,持飲食著樹枝上,經宿。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枝著根為不淨地,不得食。」

有果樹根在淨地,枝覆不淨地;比丘亦在淨地,持飲食著枝上,經宿。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聽食,無犯。」

有果樹根在淨、不淨地,枝覆淨、不淨地;比丘亦隨在淨、不淨地,果落淨、不淨地,經宿。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非比丘所為,皆得食無犯。」

有比丘淨地取土,不淨地起屋;比丘持食著中,謂以為淨。以是白佛,佛言:「本依地為淨,不淨不得食!」

有比丘不淨地取土,淨地起屋,不敢持食著中。以是白佛,佛言:「著食無犯。」

有水漂麞鹿等死肉,無淨人取,比丘自入水取之。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至岸令淨人截去比丘手所捉處,餘得食無犯。」

有住處比丘大得菴羅果,食飽以餘與淨人;淨人明日持作羹與比丘,比丘不敢食。以是白佛,佛言:「本不作還食意,皆聽食無犯。」

有諸比丘食時,不分與不得者。諸白衣譏呵言:「沙門釋子如貓狸食,不相分與。」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應相分與,乃至不分與一人,犯突吉羅。」

有一婆羅門持麨寄比丘,比丘持著不淨地經宿,明日來取,分與比丘。比丘以已著非淨地,不敢受食。以是白佛。佛言:「本是白衣麨,聽受食無犯。」

復告諸比丘:「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五分律第三分之九迦絺那衣法

佛在舍衛城。爾時諸比丘三衣中若須一一衣,於僧中取。時阿那律衣壞,諸比丘語言:「大德!可於僧中取物作。」答言:「世尊不聽畜長衣,我作不能使一日成,恐犯長衣罪。」

復有波利邑眾所知識比丘來舍衛城,後安居挍一宿不至,於娑竭陀安居。安居竟十六日,擔重衣冒泥雨至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世尊常法,慰問客比丘言:「汝等安居和合,乞食易得,道路不疲耶?」答言:「安居和合,乞食不乏。道路遇泥雨,擔重衣,極大疲極。」諸比丘亦以阿那律事白佛。佛以二事集比丘僧,種種讚少欲知足、讚持戒已,告諸比丘:「從今聽諸比丘受迦絺那衣。受迦絺那衣得不犯五事:別眾食、數數食、不白餘比丘行入聚落、畜長衣、離衣宿。若檀越持迦絺那衣物施僧,諸比丘中少衣者,應白二羯磨與之。」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僧得此迦絺那衣物,今與某甲比丘。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得此迦絺那衣物,今與某甲比丘。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僧已與某甲比丘迦絺那衣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比丘得已,應即日浣、染、打、縫,若獨能辦者善;若不能成,僧應白二羯磨,差一比丘,二、三乃至眾多比丘助之。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今差某甲、某甲比丘,助某甲比丘作衣。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今差某甲、某甲比丘,助某甲比丘作衣。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僧已差某甲、某甲比丘,助某甲比丘作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衣竟,僧所與物比丘應持衣到僧中,偏袒右肩,脫革屣,[跍*月]跪,白言:「僧得此迦絺那衣物,已浣、染、打、縫,如法作竟。願僧受作迦絺那衣。」如是白已,又起遍示眾僧。諸比丘應答言:「長老!我等隨喜,與汝共之。」

然後僧應白二羯磨受,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僧得此迦絺那衣物,浣、染、打、縫,如法作竟,今受作迦絺那衣。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得此迦絺那衣物,浣、染、打、縫,如法作竟,今受作迦絺那衣。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僧已受作迦絺那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僧所與衣物比丘,復應遍行,言:「此衣僧已受作迦絺那衣。」

諸比丘一一應言:「此衣僧已受作迦絺那衣,是為善受。此中所有功德盡屬於我。」

是中有成受迦絺那衣,有不成受迦絺那衣。不成受者:若浣、染、打、縫不如法;若小、若大、若是錦綺衣、若未自恣竟受、若貪利養、若欲故捨五事,皆不成受。反上成受。

有八事失迦絺那衣:一、時竟,二、失衣,三、聞失,四、遠去,五、望斷,六、衣出界,七、人出界,八、白二羯磨捨。

有二因緣不得受迦絺那衣:一、作衣未竟,二、捨住處去。

受迦絺那衣有三十日,捨亦有三十日。若前安居七月十六日受,至十一月十五日捨;若七月十七日乃至八月十五日受,至十一月十六日乃至十二月十四日捨。若後安居八月十六日受,至十二月十五日捨。

若衣時竟,應白二羯磨捨。應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僧今捨迦絺那衣。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今捨迦絺那衣。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僧已捨迦絺那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五分律卷第二十二

 

上篇: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下篇:彌沙塞五分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解脫戒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解脫戒經 僧昉述 譯經緣起...

沙彌威儀

沙彌威儀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已受沙彌十戒,為賢者...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三藏法...

菩薩受齋經

菩薩受齋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菩薩受齋法言:「某自歸...

【註音版】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三摩竭經

佛說三摩竭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枯樹經

佛說枯樹經一卷 僧伽尼城北,迦葉佛時偷婆,陷在下方...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

【註音版】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樂受實有

【樂受實有】 p1311 俱舍論二十二卷五頁云:對法諸師,...

【佛教詞典】劫水

(術語)大三災之一。壞劫時所起之大水災,由地下水輪...

「好人」與「道人」的不同

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說慈善家,他們也...

修行會遇到的八種逆境

第一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熾盛。 在此種情況下,...

最好的懺悔方法是至誠念佛

在懺悔法裡面它有作法懺,有取相懺,有實相懺。那麼最...

【佛學漫畫】無量壽

說到極樂淨土,很多人的理解是非常粗淺的,他們會說:極...

佛珠斷了是凶兆嗎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斷了,你大可不必如此驚慌...

越施越富,這已經是佛門的常識了

一部大藏經中,到處闡明著因果律,不僅在三界六道中都...

琉璃王與釋迦族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時,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歲時...

宰相之子的故事

好,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有緣,大家吉祥。今天...

上根人尚會從迷入迷,更何況中下根人

佛應我們的根機,施設八萬四千法門。通途佛法,一個重...

夫妻之間的真情真愛

晏子德才兼備,他輔佐了齊國三代君王,身居高位,俸祿...

如何為兒孫謀劃久遠的福利

人未有不為自身及與子孫謀者,而謀之之道,固宜參詳。...

畜生道之苦

第三個是畜生的苦。繫縛打殺,互相吞噉之苦。畜生有兩...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阿彌陀經》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黃慧音

《佛說阿彌陀經》黃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