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分律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五分律卷第九(彌沙塞)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第一分之五第六十四事

佛在舍衛城。爾時六群比丘數數犯戒,諸比丘諫,乃至莫長夜受苦,皆如上說。六群比丘問言:「佛於何處制此法?」諸比丘言:「汝不知耶?」答言:「不知!」諸比丘言:「今當語汝,製法處所。」於說戒時,便語言:「佛於此中製法。」六群比丘言:「我今始知是法,半月布薩,戒經中說。」諸比丘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六群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說戒時作是語:『我今始知是法,半月布薩,戒經中說。』諸比丘知是比丘已再三說戒中坐,是比丘不以不知故得脫,隨所犯罪,如法治;應呵其不知:『所作不善!說戒時,不一心聽,不著心中。』波逸提。」

若比丘,與比丘受具足戒,即應教,為廣說。

若二、若三於說戒中坐,若知、若不知,作是語,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六十四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諸比丘數入波斯匿王宮,見諸美女生染著心,不樂修梵行,或有反俗作外道者。諸大臣見,作是言:「王何以不深藏宮女,乃使種種異姓見之!」

爾時阿難常受王供養,晨朝著衣持缽入於後宮。時王與末利夫人同寢未起,夫人見阿難來,即便狼狽被衣下床,所被之衣極細而滑,不覺墮落慚羞蹲地。王便譏呵言:「我王事鞅掌,昏夜寢息,起不得早。如何比丘晨朝逕來?」阿難慚恥即還佛所,具以諸比丘入宮及己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復自說阿難事,種種呵責,告諸比丘:「入王后宮有十過失:一者、若王醉時近餘宮女,醉醒便忘;彼忽有娠,必疑比丘。二者、宮女見比丘,或有戲笑,疑有情故。三者、若王有密謀,外人得知,便當疑是比丘所傳。四者、若王宮內亡失寶物,便當疑是比丘所取。五者、若奪一臣位,外人必言:『由比丘故!』六者、若有遭罪,外人必疑,比丘所為。七者、若有未應得官,而王與之;亦復疑是比丘之力。八者、若王好出遊觀,勞費事多,亦復疑嫌比丘使然。九者、宮內多諸美色,珍玩服飾,比丘見之必生染著,犯戒反俗。十者、若王子中有反逆者,必復疑是比丘所教。」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入王宮過門限,波逸提。」

時諸比丘佛制戒後,便不敢踰城門限乞食,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入宮,但不得過後宮門限!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入王宮,過後宮門限者,波逸提。」

爾時波斯匿王,年年與諸宮女出行國界,處處皆有離宮別觀。有諸比丘暮至村落,求索宿處。諸居士言:「王今不在此宮,可入中宿。王信樂佛法,聞必歡喜!」諸比丘不敢,便無宿處。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諸比丘入王空宮,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王未出寶、未藏寶,若入,過後宮門限,波逸提。」

寶者:所重之物及諸女色,皆名為寶。

未出者:女在宮中,未出。

未藏者:女在此宮,未使藏隱。

爾時入後宮門限,雙腳過,波逸提;隨入遠近,步步波逸提;若一腳過,突吉羅。

入餘大臣、長者家,過內門限,突吉羅。

沙彌,突吉羅。

若王請入,不犯(六十五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拘薩羅、摩竭二國互相抄掠,二國中間道路斷絕。王舍城比丘安居竟,作是念:「我今正當與賊同伴,乃得自致問訊世尊。設彼戍邏,以共賊伴收捉我者,波斯匿王信樂佛法,必不見罪。」便與賊俱到彼國界,果為所捉,將邏將所,白言:「此是賊!」邏將言:「著袈裟者,復是何等?」答言:「亦是賊!」比丘便自說言:「我非賊,是沙門釋子!於王舍城安居竟,應問訊世尊,道路難嶮,故與共伴耳!」邏將言:「汝非沙門釋子!必假此服來作細作!」便送王所,比丘自說如前,王便放之。左右群臣,有不信是沙門者言:「此賊假比丘服,王信樂佛法,其於放之!」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共賊伴行,波逸提。」

有諸比丘共賊道路行,不知是賊,既知便慚愧,謂犯波逸提;或下道避之,或留在後。賊即問言:「汝何故爾?」答言:「佛制不聽共汝伴行。」賊聞是語,便大瞋恚,打諸比丘,剝衣赤肉。諸比丘還,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不知是賊,共行犯波逸提,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知是賊,共伴行,波逸提。」

有諸比丘在道路行,與賊相遇,便生慚愧,謂犯波逸提。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不期共賊行,道路相遇,犯波逸提,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與賊期共伴行,波逸提。」

有諸比丘與賊期共近道行,有不去者,有從異道者,皆生疑:「我等將無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雖與賊期共近道行,竟不去及從異路去,犯波逸提者,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與賊期共道行,從此聚落到彼聚落,波逸提。」

若共惡比丘期行,突吉羅。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若諸難起,共期行,不犯(六十六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諸比丘與女人共道行,或一比丘,與一女人乃至眾多;或二比丘乃至眾多,與一女人乃至眾多共行、渡水,更相見形,生染著心,或有反俗,作外道者。諸居士見,譏呵言:「沙門釋子共女人同道,與將婦行有何等異?誰知此輩行於梵行!無沙門行,破沙門法!」

爾時有一居士數打其婦,打已出行,婦作是念:「夫數打我,密能見殺,今當避之!」於是便去;出聚落外,見一比丘,往趣問言:「大德!何行?」答言:「欲至某處。」於是女人便隨後去。彼夫作是念:「我向打婦,或能自殺!」即便還家,覓之不見。問隣人言:「見我婦不?」皆言:「不見!」便出聚落,見一外道女,問言:「頗見如是如是婦人不?」答言:「見沙門釋子將去。」彼人即急追之,及已,語比丘言:「何故將我婦走?」比丘答言:「我不作惡業,汝婦與我同道行耳!」婦復語夫言:「勿生恶心於此比丘,我共同道如親無異!」夫聞婦言,作是念:「乃爾相欺,必已有惡事!」便打比丘垂死乃置,彼比丘作是念:「我今委頓,不任進路,當入火光三昧,以自消息,使身有力,然後前進。」念已,收斂衣缽,入火光三昧,身中出煙。彼婦見已,語其夫言:「不信我語!觀彼比丘身之所出!」彼比丘須臾,舉身洞然。婦復語言:「不信我語!復觀比丘其身云何?」彼比丘即以此三昧力,往到佛所,並以前事具白世尊。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與女人共道行,波逸提。」

有諸比丘共行,中道見諸女人,亦行此路,心生疑悔:「我等將無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比丘不期與女人共道行,犯波逸提,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與女人期,共道行,波逸提。」

有諸比丘與女人期共道行,後不敢去,或從餘道,猶生疑悔。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比丘雖先與女人期共道行,竟不去,或從餘路去,犯波逸提,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與女人期共道行,從此聚落到彼聚落,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六十七竟)。

佛在拘薩羅國,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遊行人間。諸比丘或得屋中,或在樹下,或在露地。

時六群比丘共十七群比丘大聚薪草,露地然火,在邊坐炙。時有一蛇從木孔出,諸比丘見以物擲之,蛇即還入,得熱復出;諸比丘復更擲之,蛇復還入,須臾頃復出,擲一比丘齧之即死。諸比丘圍繞啼泣,諸長老比丘問:「汝等何故啼泣?」答言:「此比丘為蛇齧命過。」具說上事。諸長老比丘種種呵責:「汝等云何見蛇再三出,猶故不避,致令嚙死?」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六群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然火,波逸提。」

時六群比丘使守園人、沙彌然火。諸長老比丘見,呵責言:「汝豈不聞,佛制不得然火耶?」答言:「我使守園人、沙彌然,非為有犯!」諸比丘言:「自然、使人然,有何等異?」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六群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自然火,若使人然,波逸提。」

有諸病比丘問醫,醫言:「應服如是藥,然火,洗浴。」病比丘言:「佛不聽我自然火,及使人然。願更教我服於餘藥!」醫言:「大德!正應服此藥,然火,洗浴。」諸比丘作是念:「佛若聽我自然火,若使人然,病乃得差。」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病比丘然火,若使人然。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無病,若自然火,若使人然,波逸提。」

有諸比丘須煮羹粥,不敢然火。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諸比丘煮羹粥,不得為炙。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無病為炙故,然火,波逸提。」

諸比丘欲熏缽,然火;及遮惡獸,然燈燭,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諸比丘有如是因緣,自然火,若使人然。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無病為炙故,自然火、若使人然,波逸提。」

若為炙然火,炎高乃至四指,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六十八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諸比丘往知識家見嚴身寶,捉看,還著故處;後為人所偷,主還覓之,不知所在。有人言:「我見比丘捉!」便往問比丘言:「我失如是如是寶,比丘見不?」答言:「我向捉,還著故處。」主言:「從比丘捉,便不復見,可以還我!」比丘答言:「我實不取!」主不信,便與比丘作惡名聲。

爾時有一外道囊盛五百金錢,到水邊飲,忘不持去。有一比丘從後來見,作是念:「此是誰物?」即四顧望,見前一人,便作是念:「必是彼許,當持還之。」即取持去。彼人未遠還憶金囊,即便馳還。比丘問:「汝何故還?」彼人便瞋言:「不吉利物!何以問我?」比丘言:「縱使我不吉利,汝應語我還意!」彼言:「我忘一囊在水邊,故還覓耳!」比丘即出示之:「此是汝囊非?」彼人既見囊已,復更瞋言:「不吉利物!何以捉我囊?汝小住待,我數囊中物!」比丘答言:「我竟不解此囊,亦不看之。若欲取者,豈當示汝?恐汝失之,故持相還耳!」彼人復言:「我囊中有千金錢,今少五百,可以還我!」比丘答之如初,彼人便強牽比丘,到斷事人所。

時斷事人不信樂佛法,便非理斷,即取反縛,打驢鳴鼓,於四衢道頭欲殺之。時波斯匿王在高樓上遙見,問左右言:「彼是唯?」答言:「是沙門釋子。」王即勅:「將還斷事處,吾當自出!」即出問彼人:「汝何以苦此比丘?」彼人如上白王。王復問比丘,亦如上答王。王問彼人:「此實汝囊非?」答言:「是!」王即以五百金錢盛彼囊中,而囊不受。王復語言:「汝雲囊中有千金錢,今何故不受?」彼人便自首言:「本實五百,我瞋故,誣比丘耳!」王即問斷事者:「若人面欺王,當與何罪?」斷事人言:「此人應死,財物沒官。」王即用此法,藉取其財,反縛此人,打驢鳴鼓,於四衢道頭殺之。有人語言:「汝誣沙門釋子,應受此罪!若復誣謗,後當劇是!」或復有言:「沙門釋子有曾取我寶,恐今是實!」時比丘白王言:「願賜此人命,勿令佛法致惡名聲。」王即放之,呵責斷事人言:「若後復有如此斷事,當如向治汝!」諸不信樂佛法者,種種譏呵:「我等俗人猶恥捉寶,沙門釋子何故復爾?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前後事具白世尊。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若捉寶、若寶等物,波逸提。」

爾時毘舍佉母著極上寶嚴身之具,與諸親裡遊戲園林,林近祇洹,觀察眾人歡暢未已,作是念:「我今不宜同此放逸,幸可因此問訊世尊。」便將婢詣祇洹,到門復作是念:「我今不宜著此飾好,覲於世尊。」即脫寶衣著於塹邊。時舍利弗經行遙見,毘舍佉母前禮佛足,卻住一面,佛為種種說法,示教利喜,須臾而退,繫念所聞,忘所著寶還。城門閉後,乃憶之,作是念:「若我語人失此寶者,或損佛法!」默然至曉。時舍利弗以是白佛,佛告舍利弗:「汝往取來!」受教即取。語舍利弗:「明日晨朝,自送還之!」受教即送,毘舍佉母讚言:「善哉,我有如是大師及同梵行!若餘外道,得此物者何緣還我?我昨夜已捨,今應卒之!」即持施四方僧,白舍利弗:「可以此作招提僧堂。」舍利弗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言:「受之!」

復有諸居士五日一入僧坊問訊,或脫指環、或脫耳寶,去時皆忘;諸比丘見不敢取,有異人見便取持去。諸居士還入僧坊求覓,問諸比丘:「我失如是如是寶,比丘見不?」答言:「我見,不敢取。」諸居士言:「大德見之,如何不取?可以還我,出家之人何須此物?」答言:「我實不取!」彼遂不信,便與比丘作惡名聲。

復有諸比丘共伴行,一處宿,伴中有忘物去者。比丘見不敢取,餘人取之。諸伴問比丘:「我失如是如是物,大德見不?」答言:「我見,不敢取。」諸伴言:「大德見之,如何不取?可以還我,出家之人何須此物?」答言:「我實不取!」彼遂不信,便與比丘作惡名聲。諸比丘作是念:「若世尊聽我等於僧坊內及宿處,若自取寶,若使人取者,居士可不失寶,亦使我等不致惡名。」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諸比丘於僧坊內、若宿處,自取寶,若使人取。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若寶、若寶等物,若自取、若教人取,除僧坊內及宿處,波逸提。若僧坊內及宿處,取寶、寶等物,後有主索,應還。是事應爾!」

寶者:真珠、摩尼、琉璃、珂玉、金銀。

寶等物者:一切餘物。

僧坊內者:僧住處、屬僧地。

宿處者:僧坊外,他家宿,及共伴行,野宿處。

比丘僧坊內見物,應使淨人取;若無淨人,應自取舉之。若有人索,應集僧問其所失物相,然後還之。若取舉已,欲餘行者,應囑後人。

若比丘到他家見有物,應使淨人舉;若無淨人,應自舉。若有人,應即囑此人,而後去;若無人,應呼主人出付囑,然後去。

比丘共伴同道行,若見物,應使淨人取;若無淨人,應自取還之。還時,應集眾人先問:「汝失物不?」若言:「失!」應問:「何物?」若如其語,然後還之。

若與伴別道行,而不相及,至聚落應寄信樂優婆塞還之。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六十九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諸比丘日再三浴,多用澡豆,諸居士見,譏呵言:「此諸比丘數數浴,所用澡豆,如王大臣!其本出家欲求解脫,不念誦經、惡露等觀,而反日夜修飾身體!無沙門行,破沙門法!」

時有相師,語瓶沙王言:「尋當有一不吉星出,王應在某泉水中浴,以穰其災。若不爾者,或致失國,或憂身命!」王便勅左右,料理彼泉。即受教往,見諸比丘滿中洗浴,還以白王。王言:「待比丘浴竟!」如是晝夜各三遣參,一去一來都無空缺。婆羅門復語王言:「此星垂出,若出後浴,便無所益!」王聞此語,即便嚴駕出,到泉水所,於下流浴。諸臣以此譏呵:「沙門釋子不知時宜!不勤、不念觀身惡露。但志修飾,洗浴身體!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半月內浴,波逸提。」

有諸病比丘,醫言洗浴乃差。諸比丘言:「佛不聽我等數浴,願思餘方!」醫言:「唯有洗浴,更無餘法。」諸比丘作是念:「佛聽病時數浴者,我病便差。」

復有諸比丘種種作,埿土污身,衣被垢穢,以此益疲,作是念:「佛聽作時數浴者,疲極必差,衣被淨潔。」

復有諸比丘在路行疲極,欲洗浴而不敢,作是念:「佛聽行路時,數洗浴者,疲極得差。」

復有諸比丘風雨塵坌,埿污衣服,作是念:「佛聽風雨塵坌埿污時,數洗浴者,可得不為塵、埿所污。」

春餘一月半,夏初一月,諸比丘熱悶汗出,作是念:「佛聽熱時數洗浴者,可無此患。」各以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諸比丘病時、作時、行路時、風雨時、熱時數洗浴,無犯。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半月內浴,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病時、作時、行路時、風雨時、熱時,是名因緣。」

病時者:疾病須浴。

作時者:斷理種種事,乃至掃房內地。

行路時者:一由旬、二由旬,乃至行半由旬。

風雨時者:為風雨塵埿之所污埿。

熱時者:熱悶汗出。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若洗浴師及病人,身體已濕,因浴,不犯(七十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十七群比丘作新房,六群比丘欲在中住,驅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不肯出,便打之,彼即大喚。諸長老比丘問:「何故大喚?」答言:「六群比丘打我!」諸長老比丘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六群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打比丘,波逸提。」

有比丘食噎,倩比丘搥背,諸比丘不敢,便死。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比丘,不以瞋心打比丘,犯波逸提,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瞋故打比丘,波逸提。」

若打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餘人及畜生,突吉羅。

若比丘尼,打比丘、比丘尼,波逸提;打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餘人及畜生,突吉羅。

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打五眾、餘人及畜生,突吉羅(七十一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六群比丘復來十七群比丘房中求住,彼不肯出,便以手擬如打相,彼復大喚。諸長老比丘聞,出問:「汝何故大喚?」答言:「六群比丘欲打我!」諸長老比丘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諸比丘僧,問六群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以手擬比丘,波逸提。」

有諸比丘說法時,以手語,或示處所,便生疑悔:「我無將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比丘不以瞋心手擬比丘,犯波逸提,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瞋故以手擬比丘,波逸提。」

若擬手及,波逸提;擬手不及,突吉羅。餘如上打比丘中說(七十二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十七群比丘受所作房,六群比丘以上坐故,次入中住,彼便避在左右房。六群比丘作是議言:「十七群比丘慚愧畏慎,逼近我住,必見我過!我等當作方便令其遠去!」便往語言:「此先是空房,多有恐怖事。汝等莫於中住!」十七群比丘言:「我堅閉戶,何所應畏?」六群比丘於是夜闇中,作種種恐畏相,明旦問十七群比丘:「汝等昨夜得安眠不?」答言:「我等聞恐畏相,閉戶思惟,都無所畏!」六群比丘復共議言:「我等不能以此令其恐怖,當伺其出外,入其床下。」即便盜入,於夜闇時,或牽其衣,或牽其腳,或舉其床移著異處。於是十七群比丘便大驚喚,諸長老比丘來問:「何故大喚?」答言:「此間不應有賊,不知誰牽我衣?誰牽我腳?誰舉我床移著異處?」諸長老比丘即持火照見,六群比丘蹲其床下。問言:「汝等何為在此?」答言:「欲恐怖十七群比丘!」諸長老比丘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六群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恐怖比丘,波逸提。」

有客比丘問舊比丘言:「此房中應何所畏?」或不敢語,或語已生疑,懼犯波逸提罪。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比丘,不故恐怖比丘,犯波逸提,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故恐怖比丘,波逸提。」餘如打比丘中說(七十三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達摩比丘作是念:「跋難陀先奪我衣,佛由是呵責我,為諸比丘結戒。我今當於僧中,說其犯僧伽婆尸沙。」念已,即往上座比丘所,語言:「跋難陀與女人身相觸、麁惡語、讚歎自供養身。」諸比丘問:「汝云何知?」答言:「我共行,見作此事。」諸長老比丘呵責言:「汝云何不瞋時覆藏?瞋便發露?」呵已,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達摩:「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覆藏比丘麁罪,波逸提。」

有諸比丘不知他所犯是麁罪,後乃知之,生疑悔:「我將無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不知比丘所犯是麁罪,犯波逸提,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知比丘犯麁罪覆藏,過一宿,波逸提。」

若從平旦至明相未出,一一時,突吉羅;明相出,波逸提。

沙彌,突吉羅。

若欲說,無人;若恐難起,覆藏,不犯(七十四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跋難陀作是念:「達摩比丘許我共行,以衣與之,既不肯去,還取其衣;世尊以此見責,為諸比丘結戒。彼後復出我罪,我今當以無根僧伽婆尸沙謗之。」作是念已,語諸長老比丘言:「我實觸女人身、作麁惡語、自嘆供養身,達摩比丘亦復如是。」諸比丘問:「汝云何知?」答言:「我共行見!」諸比丘呵責言:「汝云何以無根僧伽婆尸沙謗比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跋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以無根僧伽婆尸沙謗比丘,波逸提。」

謗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比丘尼,謗比丘、比丘尼,波逸提;謗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謗五眾,突吉羅(七十五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跋難陀作是念:「達摩比丘許我共行,乃至復出我罪亦如上說。我以無根僧伽婆尸沙謗之,不能有損。我今當復以餘事治之!」便至其所,語言:「汝是我弟子!我是汝師!汝先犯我,我亦犯汝。今共和解勿復相嫌,便可如先共至諸家,食多美食。」彼即和解隨從而行。跋難陀輒將至無食處,有來請者,便眴眼、手語、作相令去;籌量還寺,不復及中,便發遣之,語言:「此今無食,汝可還寺!」彼既去已,至所請家食多美食。達摩還寺遂不及中,跋難陀食後還歸,問達摩言:「汝及食不?」答言:「不及!」復詐慰喻言:「汝今雖失一食,明當令汝得極美者!」明日所往,亦復如上。如是至三,語達摩言:「我比將汝所詣,皆是得美食處,而不得之。恐是汝先人所責,天神所忿,或復是汝罪業所致,勿怨於我!汝可速歸及中至寺!」達摩馳還,復不及中,積日饑羸,不能復起。跋難陀食後,還至所住,復問:「汝及食不?」答言:「不及!」便語言:「汝欺誑師,應如是治!汝後若復作,當使劇是!」達摩於是始覺師詐,大喚瞋言:「云何比丘作是欺誑,使我三日絕食殆死?」諸長老比丘問:「汝何故大喚?」答言:「跋難陀三日惱我,使我絕食!」諸長老比丘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跋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語比丘:『共到諸家,與汝多美飲食。』而不與,發遣令還,波逸提。」

有諸比丘將諸比丘共至諸家,不能得食,生慚愧心,作是念:「我將無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比丘不為惱他,不得食,犯波逸提,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語彼比丘:『共到諸家,與汝多美飲食。』為惱故不與,發遣令還,波逸提。」

有諸比丘將看病比丘到諸家,為病比丘請食,恐病人失中,遣令速還。既發遣已,便生慚愧:「我故當不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比丘不為獨食故,發遣他比丘,犯波逸提,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語彼比丘:『共到諸家,與汝多美飲食!』既到不與,作是言:『汝去!共汝若坐、若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欲令彼惱,波逸提。」

若比丘,作此惱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乃至畜生,突吉羅。

若比丘尼,作此惱比丘、比丘尼,波逸提;惱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乃至畜生,突吉羅。

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作此惱五眾,突吉羅(七十六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眾多比丘共伴行入拘薩羅國,遇賊剝脫,衣缽都盡,到一邏所。邏將問言:「大德!何處遇賊?」答言:「某處。」即與邏人共議:「若王聞比丘在我等界遇賊,必當罪我。」便語比丘言:「大德!小住,我當逐取此賊。」便出追逐,須臾及之,即便重圍,索諸衣物,皆悉得之。染衣、白衣各著一處,邏人議言:「當先還誰?」有人言:「應先還比丘,王信樂佛法,聞者必喜!」便語比丘言:「可各取衣!」諸比丘於衣上生疑,或言是我衣,或言非我衣,遂不敢取。邏人問:「何以不取?」答言:「我不自識衣,是以不取?」邏人言:「次識者取!」於是外道便取比丘好衣,比丘後得外道惡者。邏人知沙門釋子皆著好衣,而今反得外道惡服,語言:「汝等沙門有何奇特?尚不知衣相,云何知心?若知衣相,外道何由得汝好服?」諸比丘往到佛所,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更問諸比丘:「汝實不識衣相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新得衣,應三種色作幟:若青、若黑、若木蘭。若不以三色作幟,波逸提。」

若不作幟,若著,著著波逸提。

若不著,宿宿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若新得衣,先已作幟,不作,不犯(七十七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十七群比丘衣缽什物布散諸處,不得收斂,六群比丘便取藏之。彼既覺失,問六群比丘言:「我如是如是物,在此在彼,誰持去者?」答言:「向來人非一故,當不持去耶?」即問:「向者來人,皆何處去?」答言:「東西南北,莫知所之?」時十七群比丘四出追逐,及向來人,語言:「我失衣缽、坐具、針筒,可以還我!」諸人言:「大德!我為法來,不為作偷!」得此語已,羞慚而反。六群比丘問言:「汝等竟見向來人不?」答言:「見!」「得衣不?」答言:「不得!」於是六群比丘出衣缽示之:「此是汝衣缽非?」答言:「是!」諸比丘見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六群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自藏比丘,若衣、若缽、坐具、針筒,如是一一生活具,若使人藏,波逸提。」

復有比丘不舉衣缽什物,諸比丘不敢為舉,便失去,以此被疑,得惡名聲,作是念:「若佛聽我等為人舉衣物者,彼既不失,我等不致此惡名聲。」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不為藏故,為人舉衣,犯波逸提,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為戲笑故,藏比丘若衣、若缽、坐具、針筒,如是一一生活具,若使人藏,波逸提。」

若藏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乃至畜生物,突吉羅。

若比丘尼,藏比丘、比丘尼物,波逸提;藏餘人物,突吉羅。

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藏五眾物,突吉羅(七十八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六群比丘有勢力,餘善比丘無勢力。六群比丘遮善比丘羯磨,乃至佛種種呵責,皆如前如法斷事中說。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僧斷事時,如法與欲竟,後更呵,波逸提。」

後更呵者:言我本不作如是與欲。

若僧不作羯磨斷事,後呵,突吉羅。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七十九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諸比丘須一一衣,眾僧已與。後時更得現成三衣,共議言:「今此衣應當與誰?」或有言:「應先與世尊。」或有言:「應先與大迦葉。大迦葉,世尊常所讚歎,又是上座。」六群比丘言:「應先與瞿伽梨。」諸比丘以是白佛。佛問諸比丘「迦葉少多求衣不?」答言:「不求,與然後取。」

佛因是說偈言:

「此衣無慾衣,  不施有欲者,
 不能調其意,  不任此袈裟;
 已能離貪慾,  於戒常一心,
 如是調心者,  乃應此衣服。」

佛語諸比丘:「應以此衣與迦葉。」即以與之。於是六群比丘,作是言:「今諸比丘隨知識,迴僧物與!」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六群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作是語:『諸比丘隨知識,迴僧物與。』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八十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達摩比丘作是念:「跋難陀先奪我衣,佛呵責我,為諸比丘結戒;我說其犯僧伽婆尸沙,彼復以無根僧伽婆尸沙謗我;又斷我食,至於三日!我當云何以報此怨?」復作是念:「彼於我間作淨施衣,不復還之,足以報恥!」便不復還。跋難陀後從索衣,達摩言:「師先佈施,今云何索?」跋難陀言:「我作淨施,不作佈施!」猶不還之。跋難陀便強奪取,彼即大喚。諸長老比丘聞,皆出問:「何故大喚?」答言:「跋難陀強奪我衣!」諸長老比丘呵責跋難陀:「云何淨施與不可信人,而復還奪?」復呵責達摩:「人淨施汝,云何不還?」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跋難陀:「汝愚癡人!實淨施與不可信人不?」答言:「實爾。世尊!」復問達摩:「汝愚癡人!他實淨施汝,汝不肯還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

「不應淨施與五種人:一者、不相識;二者、未相諳悉;三者、未相狎習;四者、非親友同師;五者、非時類。無此五法,然後可以淨施與之。

「復有二法不應淨施:一者、不能讚歎人;二者、不能與人作好名稱。

「復有二法不應淨施:一者、不能為人受重物淨施,護如己有;二者、己有重物,不能淨施,彼用不恨。

「復有二法不應淨施:一者、不知彼在世以不;二者、不知彼在道以不。」

諸比丘作是念:「佛聽我等淨施。」便淨施父母、兄弟、姊妹。以是白佛,佛言:「不應淨施白衣,應淨施五眾。」

有諸比丘獨住房中,有長衣不知云何作淨施?以是白佛,佛言:「應作遙示淨施。」

若於三衣中須有所易,應偏袒右肩,脫革屣,胡跪,捉衣,心生口言:「我此某衣,若干條,今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然後受所長之衣,亦如前法,心生口言:「我此某衣,若干條受。」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如是受已,所捨之衣應用淨施,復應如前法,心生口言:「我此長衣淨施某甲,從彼取用。」

若不須易受者,所長之衣應即如是淨施。

獨淨施法,至十一日,復應如前法,心生口言:「我此長衣從某甲取還。」然後更如前法受持、淨施。

若對人淨施,應作展轉淨施,如前法捉衣,作是言:「我此長衣,於長老邊作淨施。」彼比丘應問言:「長老!此衣於我邊作淨施,我持與誰?」答言:「於五眾中隨意與之。」彼比丘即應語言:「我今與某甲,長老若須,從彼取用,好愛護之!」彼受作淨施比丘,後以此事,語所稱名比丘;所稱名比丘,恐犯長衣罪,不敢受。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不應語所稱名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淨施衣,還奪,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

若與彼衣從索,彼還而取,不犯(八十一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跋難陀常受一家供養,彼後請僧,時跋難陀晨朝著衣持缽入城,到諸家處處語說。彼唱時至,諸比丘著衣持缽,往到其舍,眾坐已久,語主人言:「日時欲過,何不下食?」答言:「我為跋難陀故請僧,須待其到。」時跋難陀逼中方至,諸比丘有食者、有少食者、有不食者。主人以此,嫌呵跋難陀言:「沙門釋子有何急事?先受我請,而過諸家,逼中方來,令諸比丘不得食我所供養食,使我多辦飲食,而成無用!」諸比丘種種呵責跋難陀言:「汝不能饒益佛法,乃作如是苦惱眾僧!」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跋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受他請,食前至餘家,波逸提。」

後時跋難陀主人自擔熟食詣僧坊,供養僧及跋難陀。跋難陀食先,竟便去,行到餘家。使更集僧欲下異食,以跋難陀不在,久不下之。諸比丘語言:「日時垂過,何不下之?」答言:「我本為跋難陀,須來便下。」跋難陀竟不來,遂不得下。彼種種譏嫌跋難陀,諸比丘亦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跋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受他請,食前食後行到餘家,波逸提。」

有諸比丘有僧事、塔事、私事,須入餘家,不敢去。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諸比丘白餘比丘,然後得去。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受他請,食前食後行到餘家,不白餘比丘,波逸提。」

或有諸比丘相嫌,不共語;或坐禪、或熟眠,不知白誰?出門見諸比丘,便走逐大喚遙白。諸居士見,譏呵言:「諸比丘如鹿走,如兔走,如禿梟鳴!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不應遙白!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受他請,食前食後行到餘家,不近白餘比丘,波逸提。」

諸比丘作是念:「衣時亦當白不?」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除衣時。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受他請,食前食後行到餘家,不近白餘比丘,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衣時,是名因緣。」

若白至東家,而至西家,不名為白。

若不白到諸家,一腳入門,突吉羅;兩腳入門,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若白至一家,因此至餘家,不犯;若無比丘可白,亦不犯(八十二竟)。

佛游拘薩羅國,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諸比丘或得房宿、或得樹下、或在露地。時六群比丘晨朝著衣持缽,於街巷中共諸白衣,論說世事,至於日暮。行人見之,譏呵言:「此非出家語論之處,何不住阿練若處,守攝諸根?」或有言:「此輩不樂佛法,不敬戒律,得語戲處,便忘日暮耳!」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六群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非時入聚落,波逸提。」

有諸比丘有緣事,須非時入聚落,而不敢入。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有緣事,非時入聚落。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非時入聚落,不近白善比丘,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難時,是名因緣。」

沙彌,突吉羅。

若行路經聚落,若暮須往宿,若八難起,皆不犯(八十三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去城不遠有一神樹,眾人奉事,至節會時七日乃止,四種兜羅貯薦棄之而去。諸比丘於後收取,以貯繩床、木床及作枕褥。諸白衣見,譏呵言:「此物臭穢,好生諸蟲,云何比丘坐臥其上?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以兜羅貯坐臥具,波逸提。」

兜羅者:柳華、白楊華、蒲梨華、睒婆華。

若發心及方便欲貯,皆突吉羅;作成,波逸提。

若不壞,若坐,坐坐波逸提;若臥,臥臥波逸提。

若他與,受,波逸提。

要先棄,然後得悔過;若不爾,罪益深。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八十四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諸比丘畜高床,老病比丘上下床時,墮地破傷或露形體。諸白衣見,譏呵言:「此諸沙門,如王、如貴人,奢豪無儉。」

時波斯匿王以所坐臥床,與跋難陀。跋難陀得已,於房內敷。世尊常法,五日一按行諸房。跋難陀白佛言:「看我住床!」佛呵責言:「汝愚癡人!如何安生死窟宅,無求出意?汝不應自畜高床,敷錦繡褥,犯者突吉羅!」即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自作坐臥繩床、木床,足應高修伽陀八指,除入髀;若過,波逸提。」

若自作床、若使人作,若高皆應截,罪應悔過。若得高床施,受時應作是念:「此床不如法,我當更截。」若不作是念受,波逸提;亦應先截,然後悔過。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八十五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諸比丘用骨牙角作針筒,便諸處求,若糞掃中拾用作之。諸居士見,譏呵言:「此諸沙門如狗、如鳥、如牙角師,不淨可惡!」

復有諸比丘至屠殺處,見欲殺時,豫從乞之。諸屠殺者,皆譏呵言:「觀此沙門,唯欲多殺,見殺便喜!晝夜常說慈愍,護念眾生;而今無有仁惻之心!」

時有牙角師,信樂佛法,常供給諸比丘,或自出牙角為作,或索牙角而為作之,以是致弊;餘人不得復有所作。家人自相謂言:「若常為沙門作奴,我等便應各分生活!」隣人語言:「汝信敬沙門方當窮困!」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用骨牙角作針筒,波逸提。」

若比丘,發心及方便欲作,突吉羅;成已,波逸提。亦應先壞,然後悔過。

作灌鼻筒,不犯。餘如床中說(八十六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諸比丘不敷坐具坐僧床褥,垢膩污之。復有一比丘失於大便,謂是風出,既覺洗浣,於房前曬。世尊問阿難:「此是誰褥!」即具以答。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不應不敷坐具,坐僧床褥,犯者突吉羅!今聽諸比丘,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畜坐具。」

諸比丘作是念:「佛已聽我等作坐具。」便廣大作,垂地污埿。諸居士見,問諸比丘:「此是何衣垂地?」答言:「是我等坐具。」便譏呵言:「大德!何不稱身作之?雖復出家,財豈應不惜?釋子常說,少欲知足,而今如此!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作尼師檀,應如量作:長二修伽陀磔手,廣一磔手半;若過,波逸提。」

長老優陀夷身大,坐具小,不足容膝,於佛按行房時,牽挽坐具,如牽皮法。佛問:「何故作此?」答言:「世尊!我身大,而坐具小,作此牽挽,欲令廣長。」佛呵責言:「汝愚癡人,猶不離戲笑!今聽更益頭磔一手。」即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作尼師檀,應如量作:長二修伽陀磔手,廣一磔手半;若續,方一磔手。若過,波逸提。」

續方一磔手者:截作三分續長頭;餘一分帖四角,不帖則已。

除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餘如床中說(八十七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毘羅荼比丘體生癰瘡,膿血流溢;衣服著瘡,脫時剝痛。佛行房見,問彼比丘:「汝病小差,苦可忍不?」答言:「病不差,苦不可忍!衣服著瘡,脫輒剝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諸比丘,護身、護衣、護僧坐褥故,畜覆瘡衣,用細滑物作。」諸比丘作是念:「佛聽我等作覆瘡衣。」便大作,通裹頭足,曳地污埿。諸居士見,種種譏訶,如尼師檀中說。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作覆瘡衣,應如量作:長四修伽陀磔手,廣二磔手。若過,波逸提。」

覆瘡衣,病瘡時著;瘡差,應淨施。餘如坐具中說(八十八竟)。

佛在舍衛城。爾時佛聽毘舍佉母施僧雨浴衣,諸比丘便廣大作,諸居士譏呵,乃至諸比丘以是白佛,皆如上說。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作雨浴衣,應如量作:長五修伽陀磔手,廣二磔手半。若過,波逸提。」餘如覆瘡衣中說(八十九竟)。

佛在舍衛城。時諸比丘作修伽陀衣已量衣,若過。居士譏呵,乃至諸比丘以是白佛,皆如上說。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作修伽陀衣已量衣,若過,波逸提。修伽陀衣已量者:長九修伽陀磔手,廣六磔手,是名修伽陀衣已量。」

難陀短佛四指,不知云何作衣?以是白佛,佛言:「聽難陀衣,短佛衣二指。」

復有諸比丘短小,不知云何作衣?以是白佛,佛言:「聽隨身長短作衣。」餘如雨浴衣中說(九十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難陀、跋難陀共作是議:「世尊已制迴欲與僧物入己,犯尼薩耆波逸提。我等今當迴以相與。」便各說諸檀越,更互得之。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難陀跋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知檀越欲與僧物,迴與餘人,波逸提。」

餘如迴欲與僧物入己中說(九十一竟)。

五分律卷第九

 

上篇: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下篇:彌沙塞五分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註音版】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註音版】四分比丘尼戒本

四分比丘尼戒本(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寂調音所問經

寂調音所問經(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 宋三藏法師法海...

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卷...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序 (宣政殿學士金紫榮祿大夫行給事...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念佛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註音版】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象頭精舍經

佛說象頭精舍經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出曜經

出曜經序 《出曜經》者,婆須密舅法救菩薩之所譔也,...

阿彌陀佛百頌

普陀三聖禪院逸人述 昔徹悟禪師,以教義宗乘,作念佛...

【佛教詞典】阿者麗

(明王)譯曰不動。出於大日經疏四。...

【佛教詞典】方等

方是廣之義,等是均之義,佛於第三時,廣說藏、通、別...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我今天的講題是: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如何...

人生難免摔跟頭

在孩子將要大學畢業的前一天,父親把孩子帶到一堵牆前...

「息諸緣務,一心行道」這個非常重要

先看總說,師修淨土,久而彌篤。這是一個總說,印光大...

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處定

看第四個,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是整個三界裡面最高的...

午睡要注意的事項

中午睡上1小時,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和休...

化城喻

佛陀開示大眾:比丘們!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刻已到,座下...

千萬不要犯誹謗淨土法門的罪業

現在有些凡夫說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極樂世界,大概...

夢參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在還沒有開講《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之前,我先跟大家...

地藏菩薩的化身無處不在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

念佛後的迴向內容

問: 弟子學佛時間較短,請問在念完阿彌陀佛聖號後,...

持戒清淨者能得五種功德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

憫人之孤,容人之過

憫人之孤,就是憐憫他人之孤,這些行善積德都是雪裡送...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妙喜居士讀誦)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妙喜居士讀誦)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慧平法師讀誦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慧平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