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惟賢法師  2013/02/02  大字體  護眼色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我今天的講題是: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佛教講修行的道路,離不開信解行證,什麼是信解行證呢?

一、信

在佛教四眾弟子裡邊,在家信眾是多數,約佔百分之九十,出家僧眾是少數,約佔百分之十。出家僧眾專門講修學佛法,就等於專業,這種專業比較單純 化,沒有一切累贅,所以僧眾是住持正法,居士是護持正法。作為僧眾應該住持正法;居士作為廣大的群眾具有各種能力,很多事情僧眾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 居士作為護法是很恰當,而且很實際,很有力量。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作為護法,來護持正法。正法是人天眼目,你們護持正法,也就是使眾生的法身慧命得到保 護,這個功德是很大的。那麼作為這一群力量,比較特殊,是在家修行者。

從信仰方面來講,信仰三寶、信仰因果、信仰業報,有因必有果,有功就有德,要堅定這個信仰。這個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而是智慧的信 仰、理智的信仰。這樣的話,太虛大師講過,梁啟超講過,歐洲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講過,所以首先要確立這個觀點,建立這個信仰,養成正信,鞏固正信。

二、解

從解上來講,有信必須要有解,從解之中了解基本教理,從而就能夠認識到為什麼要信,認識到為什麼要學,鞏固正信,這是解的重要。

我以《維摩詰經》來講,對於處在家庭來說,應該有個正確的認識。《維摩詰經》上講: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雖然住在家裡面,但是在內心來講,不要有所貪戀,要認識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是並不安樂的,三界如是,家也如是,所以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有妻子有兒女,但是要曉得,與家人的聚合都是緣分,緣聚則合,緣盡則散。內心要保持清淨,要依照佛法修清淨之行,梵行 就是清淨之行,也就是說不要留戀,不要沾染,要看得清楚。一切都是因緣會合,因緣是有生有滅,有聚有散,要有個正確的觀察,這是《維摩詰經》裡講的。

《維摩詰經》中就講到對於出家的四種鑒別:第一種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種身在家而心出家,等於說我身在塵世、心在山林,那心胸就很清高,很淡 泊;第三種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第四種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這是一般人。所以說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煩惱家、出三界家,真正意義上的出家,應該是出煩惱 家、出三界家。出世俗家只能說是形式上離開家庭,穿了一件僧衣,但實際上他心裡面沒有修養、貪戀紅塵,那麼就等於沒出家。因此,作為在家居士,你只要心裡 邊清淨淡泊,看問題清楚明白,有個正確的人生觀,也就等於出家。

另外《華嚴經·淨行品》裡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提問,他提問的內容有十一個總類,每一個內容裡面又有十種問題,實際上是一百一十個問題。這個提問 主要就是說,做人怎樣才殊勝?怎樣才有功德?從這些方面來問的。文殊菩薩就進行了一百四十一個解答,其中就包括從在家到出家、日常生活的語言和行動,從大 到小,從粗到細微。禪宗講,生活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現實就是道。文殊菩薩的解答就體現了這個真義。

對於智首菩薩的提問,文殊菩薩有一句總的解答:「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你學佛走正道,你要想獲得一切功德,就看你的心,要善用其心。 這個善字很重要,等於儒家講的要正心誠意。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致、誠、正,是一種修養功夫,不管儒家、道家、佛 家都是共同的,不過淺深不同、寬窄不同而已。

文殊菩薩在這裡說要善用其心,為什麼眾生有煩惱痛苦?世界上有爭鬥?這是什麼原因?就是這些人不能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就恰恰能招來煩惱痛 苦,一定要找出這個原因。文殊菩薩在解答裡講,不管你出家在家,你的行住坐臥、言語說話、動作走路,存心要善,要一切想到別人,想到一切眾生,說的每一句 話都是當願眾生如何,只想到眾生,不是說願我怎麼樣,這就是無我精神了。

一百四十一個「當願」中,開頭幾首是關於家庭的。

(一)第一首: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你處在家,就要善對家庭,要認識到家的組合都是緣,有善緣有惡緣,順心一點就是善緣,不順心的就是惡緣,都是因緣組合,有聚有散,有分有離,都是性空的,這個要搞清楚,那麼這樣子就不會受逼迫,不會走投無路。

唐代有個龐道玄,他的女兒龐靈照,父女倆相當有道行。他女兒每天就以編篾活(篾活:指四川的竹器)來維持兩個人的生活,而龐道玄有文采,不願意當官,喜歡過清閑生活。他寫有幾首偈子,其中有幾句:

日在空中行 夜在空中臥 空空空吟詩 詩空空相合 莫謂多言空 空是諸佛座

你們想想這個道理,一切都是觀諸法性空,佛的境界就是空性,《華嚴經》上講: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心如虛空,其量無邊,可以包容森羅萬象。這個境界就大啊,在虛空是無掛無礙的。這個龐道玄父女,就是那麼的高尚。

「莫謂多言空,空是諸佛座」,你不要說我什麼都在講空,你們要曉得空是如來的寶座,若能夠證悟空性,與空性相契和,就登如來的寶座,能夠了解空意就見了法身如來。《華嚴經》的法界觀,就包括一切事物及一切事物的性與相,性就是本體,相就是現象,都包括在法界裡面。

你能夠觀空,就能夠見一切如來境界、如來淨土,層層無盡。你能夠觀緣生法、觀有,就可以曉得一切器世間、眾生世間的「一、多、大、小」,從微塵 到整個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其中的佛,能夠了空就是理性佛,處處都可以見到,有十種: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 性佛、隨樂佛,這個境界大得很。所以對「空」字要有個正確的解釋,不是「什麼都沒得了」,而是真空顯妙有。了解空就能夠證得無我,了解無我就可以與諸法平 等,境界就廣大了。

(二)第二首: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把父母當成佛想,一切眾生在孝養父母時,要把父母當成佛想。這樣子的話,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養,這是徹底的大孝,希望眾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眾生,報眾生恩。

(三)第三首:

妻子聚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妻子兒女聚會,其中有怨有親,怨親之中你不要有分別執著,親固然可貴,怨你也要容忍,這就是緣嘛。佛法講怨親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要結怨,結了怨啊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怨親平等,化冤為親,這樣子就免得貪著,從中受痛苦,受纏繞。

(四)第四首: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穩

你在五欲境界「財色名食睡」之中,就要正確面對這個境界。眾生就是留戀於五欲,於五欲之中貪戀不舍就造業受苦。你看現在這個社會,歌舞廳、娛樂 廳、卡拉OK廳等很多,吃的、穿的、聽的無不是欲,使人貪戀,但是作為學佛的在家菩薩、居家的居士,你就必須要正確對待。就像那個蓮花一樣,生在污泥之 中,保持微妙香潔的品質,不為污泥所染。要有真正的菩薩行,才可以超脫。我如是,希望眾生都如是。

「拔除欲箭,究竟安穩」,欲就等於箭一樣,箭一射出來到身上,就要致命,喪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脫。能夠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穩,永遠的、徹底的得到安樂穩定,這才是真正的安樂穩定。

這四首詩都是說明在家居士應該建立正確的觀點和行動,我們學佛後就必須以正法來解決與家庭和工作的問題,平心靜氣地平等對待一切,才處得好各種關係。只有這樣,在家庭中才能夠使一家人歡歡喜喜,在單位裡才能與職工、群眾和睦相處。

三、行

最重要的就是以因果思想,明因識果,修五戒十善之行,結合五戒十善發菩提心,以四無量心,修四攝之行。般若宗的第一代祖師龍樹菩薩在《菩提資糧 論》裡提出菩薩四種真實行,哪四種呢?(1)知性空而求業報;(2)知無我而生慈悲;(3)樂涅槃而行生死;(4)廣佈施而不求報。

第一,知性空而求業報。菩薩四真實行是很重要的,修學菩薩行要以這個為標準,我們要相信空的道理,但是不要否定因果業報的道理。由真空而妙有, 由妙有而真空,這是辯證的統一,不能說「空」是什麼都沒得了,業報都沒得了,那是錯誤的。因此,在因果方面,我們就不能違背,處處要從因上著想,有好因必 有好果。

第二,知無我而生慈悲。能夠達到了解空的道理,就可以證無我的道理。無我就能達到身心廣大、境界廣大,視眾生平等,他中有我,我中有他,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平等平等的,相資相助。那麼眾生在苦痛中,我們就要有慈悲心去救拔,要修四無量心,不能只顧我不顧眾生。所以知無我而生慈悲,一方面無我, 另一方面要生慈悲。

第三,樂涅槃而行生死。這也是菩薩行,我作為菩薩,希望清淨解脫,涅槃就是清淨解脫的境界,但是樂住於涅槃、耽住於涅槃,那是小乘思想,大乘菩 薩他就不樂住涅槃。在生死之中度脫眾生,這是一種無住涅槃。什麼叫無住?由於大智慧不染生死、大悲心不住涅槃,這是蓮花精神。度眾生成佛,求菩提,證菩 提,就在生死中求證,不是在生死之外,另外找個菩提、找個涅槃,這種蓮花精神是最現實的,不能忽略這個現實。

第四,廣佈施而不求報。在行動上要修六度行,六度以佈施為首,修財施、法施、無畏施。雖然行佈施啊,但是不要執著,能施、所施、施果三輪體空, 不求報,這是真正的佈施。《金剛經》上講:「佈施者即非佈施,是名佈施。」行佈施你不要執著佈施,有執著就不是真佈施,沒有執著,三輪體空才是真正的布 施。

四、證

證就是果了,有了上面的解和行,能得到什麼果呢?身心得到受用,心胸就廣大、安靜,智慧高,看得遠,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脫,與平常人不同, 猶如脫胎換骨。進入因位菩薩境界以後,就與果位菩提相應。徹悟禪師講:「以佛果地之覺徹我因地之心,以我因地之心證佛果地之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念 佛都是種這個因,念一聲佛號,這個佛就是果覺的佛,我們念就是因位的念,果覺的佛與因位的佛心相應,因果相應,就可以走入佛位,走入成佛的因位。因該果 海,果徹因源,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就佛教修行次第的「信解行證」,簡單講了一下,希望大家聽到以後得到法喜,開啟智慧,能很好地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悟到法性,證得涅槃,得到解脫!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惟賢法師文章列表

不必另擇一所,家庭便是道場

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

佛教徒如何過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

人人有愛心,社會就能淨化

諸位同修: 現在的社會,需要充分的大愛之心,如果人...

臨終助念家屬須知

一、病者靜聽佛號,實為至善之事,大命未盡,可以卻病...

高賢已隨佛西去,佳話留以勵後學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中的手摩我頭,衣覆我體這句話...

【推薦】倓虛法師出家後度化妻子的精彩對話

一九二零年,我和禪定和尚,離觀宗寺,一塊回北方,預...

印光大師嘉言錄--諭在家善信

甲、示倫常大教 ● 盡性學佛,方能盡倫學孔。盡倫學孔...

八關齋戒是對居士所施設的戒法

八關齋戒也是針對居士所施設的一個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有情眾生的四個層次

佛教講,人是有情眾生,甚至一切有情識、有生命的眾生...

萬物萬事沒有絕對的好壞

世間萬物萬事沒有絕對的好壞、善惡、甘苦、冷熱,所謂...

隨遇而安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凡事都要隨緣,人必須隨著天定的因緣來處理事情。反之...

面對生死,舍身就能歡喜解脫嗎

最近,一段關於安樂死的家庭錄像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沒...

烏鴉和孔雀的故事

現在這個時代在佛經裡邊叫做末法時期,在末法時期有一...

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

夫慾念誦,滅罪障,助菩提,應鬚髮願。先淨三業,十指...

心要如何真正放下

問: 煩惱心雖在當下放下,過一會兒又上心頭。請問心...

一勞永逸的投資

錢放在銀行裡會貶值,它在十年後,十萬可能會當一萬花...

阿彌陀佛憐念眾生,生生世世不相舍離

【原文】 阿彌陀佛慈悲願力,遍周法界,普接眾生,作大...

施善與尊嚴

紐約位於寒帶,所以冬天常有大風雪,撲面的雪花不但令...

我的這顆心到底是哪個「心」

問: 我深信大千世界是依心而成的,可是哲學中提到兩種...

憶佛念佛就是真如熏無明

這個憶佛就是憶念佛的功德,憶念佛的慈悲,憶念佛的光...

用慈悲觀來對治嗔恨心

我們眾生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貪煩惱重,有...

佛經中講邪淫的果報

佛在《善生子經》上講: 【淫邪有六變當知。何謂六。...

最容易的超度法門是念佛

最容易的超度法門是念佛,不論時地,不揀根機,只要念...

有多少時間,盡量念多少佛

這個持名念佛呀,這個名號當中是莊嚴,這個名號是從阿...

【佛教詞典】瞿摩夷

梵語 gomaya,巴利語同。又作巨磨。指牛糞。自古印度人...

【佛教詞典】默置記

梵語 sthāpanīya-vyākarana,巴利語 thapanīya-vy...

【視頻】護生卡通:忠犬苦盼主人回家

護生卡通:忠犬苦盼主人回家

【視頻】淨界法師《四念處之觀身不淨》

淨界法師《四念處之觀身不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