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淨界法師  2021/11/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我們這一大科是講到要成就往生的念想。往生的念想,第一個先作莊嚴想。這個莊嚴想,它的特點就是一種借相修心,借著這種莊嚴的相狀來產生一種往生的心。因為往生的心,你沒有相狀,它不可能生起的。

這個借相修心是什麼概念呢?我們簡單解釋一下。

首先,我們的內心,一個明瞭的心,我們可以簡單地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本體,一個是作用。當我們的心回歸到本體的時候,那叫作「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那是沒有相狀的。寂滅相只是一個形容詞,它是以無相為相,就是離一切相的。所以,當把心回歸到本體的時候,它只有兩種功能,一個是清淨,一個是具足,但是沒有相狀。

但是,沒有相狀就沒有作用了,所以,它必須要念頭動,一動的時候就有相狀了。那麼凡夫的念頭一動的時候,他是從六根去獲取相狀,眼根獲取色塵,耳根獲取聲塵。那麼六根從日常生活獲取的這個相狀有什麼缺點呢?它會刺激你的感受。所以六根的問題很嚴重啊,它一定會讓你有感受,可能痛苦,或者快樂,就是帶動你的情緒。

這個快樂感受一過去以後,你就開始打妄想。對於給你痛苦感受的人,你開始就「於境取相,施設名言」,這個人曾經給你痛苦的感受以後,你就把他想成非常的壞,即便他沒那麼壞。你就打妄想,就把所有不好的相狀扣在這個人的身上。同時,我們也會給一些曾經給我們快樂感受的人安立美好的名言,用種種的讚美加在他身上,也會產生一個相狀,一個美好的相狀。當然,這些相狀絕大部分自己會脫落,隨著時間會脫落。

但是,有的相狀不會脫落。這個相狀如果跟你過去的習氣相結合,正是你平時生生世世累積的這個愛取的習氣的時候,這個相狀從此以後就揮之不去了,那叫作一個「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那麼就形成每一個人的性格傾向。你開始有性格傾向,表示你的生命已經有生死業力存在了。因為你的妄想跟業力這兩個是互為因緣,第六意識的妄想執著會牽動生死業力,生死業力也會加強你的顛倒妄想。你打什麼妄想,你就很容易造什麼業,因為你身體是個工具。

你想想看,一個人好端端的,誰願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一定有一個錯誤的顛倒妄想控制你,讓你沒辦法克制自己。凡是會造罪的人,他一定打一個很堅固的妄想。那麼這就構成一個惡性循環,這人生就無解了。由過去的業力就帶動了妄想,這個妄想又造業,這就輾轉相續,沒完沒了。每一個人的心中妄想打的不一樣,有些人打的是跟財富有關的妄想,有些人打的是名的妄想,有些人打的是感情的妄想,財、色、名,各式各樣的妄想。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我們注意看,佛陀在處理人生的問題時,他不著急處理你的業力,因為這不是重點,而且業力也不好處理。你看過佛陀一出世告訴你處理第八識嗎?沒有!只有外道。外道的修行方向錯誤,業力跟妄想糾結在一起的時候,外道就先處理業力,修什麼苦行、不吃飯……結果問題都沒解決。業力跟妄想糾結在一起的時候,有智慧的人是處理妄想,把妄想解開了,業力就解開了,而不是先處理業力。你看,你要是處理業力,佛弟子沒有一個人有像是苦行外道的本事:他整天泡在冰水裡面,拿那個針去刺自己;一天到晚就一隻腳站在地上,他不兩隻腳著地,一隻腳著地。各式各樣的苦行,向牛學習,持牛戒,持狗戒,為什麼?因為他們試圖要透過苦行來消業障。

其實,問題不在業力,我們說過,業力是被動的。其實我們現在都錯怪業力了。我們每一個人只要痛苦,很簡單,就歸咎:啊,因為我業障重啊!你這個是誤會業障。你是妄想打太多了,不是業障重啊。你哪是業障重呢?業力如果會講話的話,它說你冤枉我了,是你來惹我的,不是我去找你的。所以你看《楞嚴經》,首楞嚴王三昧,「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先讚美楞嚴法門殊勝,它幹什麼呢?「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高明的佛陀知道,問題不在業力,這哪是業力的問題呢?如果要處理業力,那淨土宗誰也別想往生了。如果說一定要業盡情空,業力不可以帶走,那誰也不能往生了。問題不在業力!諸位,問題是,你不要刺激業力。

我再講一次,業力沒有我們想像那麼可怕,但是關鍵是你不要招惹它,你別惹它。因為我們無量劫來,這個第八識的大倉庫,每一個人的業力都差不多,不管你今生有沒有造,這個無量劫來加起來到現在都差不了多少。那麼關鍵在哪裡呢?誰能夠控制自己的思想,誰就出去了。所以偉大的佛陀知道,問題是在我們心中的影像錯誤了。

我們無量劫來為什麼一次一次地去招惹業力呢?因為我們被自己的妄想誤導了。比方說,我們對娑婆世界的認識就是不全面,我們只記得娑婆世界好的一面。有人說,生命的痛苦還需要無常觀嗎?我今生吃的苦夠多了!諸位,這個不算!因為你的痛苦也是來自於你的妄想,你的痛苦也不全面。你可能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情的痛苦,你的痛苦不可能把所有三界都全部否定。我們的痛苦只是來自於生命經驗給的妄想,這個都不算。所以,按照佛陀的說法,所有的妄想都不能用,通通不能用,即便是曾經帶給你痛苦感受的妄想也不能用,因為這種妄想會過度地極端,這種操作帶有情緒性。

按照佛陀的設計,你開始學佛以後,第一件事情,把所有的妄想歸零,通通不能用。諸位!人生經驗透過六根感受的心中的影像,沒有一個是可以用的,毫無意義,沒有意義。所以你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先全盤否定自己的妄想,就是把內心歸零,所以叫作離相清淨。

為什麼佛陀一開始先正念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就是因為我們生命當中所得的任何影像,都加過我們自己的想像跟感受的刺激,這些通通不能用。有些人的往生,他是透過人生痛苦的刺激而產生一種修行的動力,這個非常危險。因為你的刺激來自於人道,你對天界一無所知。所以,你今天的影像,對三界的痛苦的影像不全面,你頂多就是對人世間討厭,而且你這種討厭還有問題,會過度極端——我娑婆世界受夠了!你不敢再來了,會障礙你未來的菩提道。

所以我勸大家,雖然你親身體驗的痛苦感受的影像你覺得很真實,但是你用它以後,後患無窮。因為它不是透過理智的思考產生的,它帶有你個人的偏執。你用它以後,第一個,它不一定會讓你全盤性地離開三界;第二個,在你對娑婆世界的認知中產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你以後要回入娑婆的時候,你慘了。你用這個妄想,現在可能對你產生某種助力,以後卻變成你未來的障礙。所以,當我們透過一種取相分別以後,第一件事情,學佛第一件事情,大死一番,徹底地把心帶回家,把所有妄想放下,通通不能用。

當然,離相清淨以後,我們心就沒有作用了。沒關係,暫時沒有作用無所謂,你可能有一段時間會比較沒有太多的分別,但是你總有一天還得要從空出假。你遲早還是要從一種「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總有一天你六根還得打開來,因為這不是長久之計。六根打開以後,你又開始有相狀了。但這個時候,我們得的相狀是來自於佛陀經典開示的相狀。這個時候就兩條路了:聖道門開始修菩提心,它建立一種無上菩提的相狀。當然這個菩提心也是經過佛陀的開示,修知母、念恩、報恩,它有一定的相狀。淨土宗當然也有淨土宗的傳承。淨土宗就是依報莊嚴、正報莊嚴,它也有它的相狀,有往生的相狀。

這個時候,同樣是相狀,跟前面的取相有什麼不同呢?這個時候的相狀叫作借。諸位!把這個分寸拿捏得好,就是我要生起往生的心,我必須要借莊嚴的相狀、功德的相狀、成就的相狀,還是要借它的。但這個相狀是向誰借呢?向佛陀借,向佛陀的開示來借,而不是日常生活的經驗。你如果從日常生活的經驗,那就又落入取相分別了。所以這個相狀有三個階段:第一,取相分別;第二,離相清淨;第三個就是開始借相修心了。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兩件事情。諸位!從往生的角度,第一個,盡量減少娑婆世界的人生經驗的相狀,這方面盡量減少。這方面對往生是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你看,一個人一到晚年的時候一定要都攝六根,因為你吸收外在的六根六塵的影像對你沒有好處,一點好處都沒有。第二個,來自於佛陀開示的相狀,越多越好。比方說阿彌陀佛的相狀、名號的聲音的相狀,比方說極樂世界的莊嚴相、功德相、成就相。

所以淨土宗它是有兩種力量的拉扯:降低娑婆世界的相狀,也等於是同時降低娑婆世界的業力;第二個,加強往生的念想,等於是增長往生的願力。等到有一天,你的極樂世界的念想超過娑婆世界的念想,你就往生了。所以我們這個時候慢慢慢慢透過這種正念真如,還有這個安住力、調伏力,調伏娑婆世界的相狀,現在開始建立極樂世界的相狀。為什麼呢?你不是只有放下而已,你要重新提起往生的念想。

那麼這個念想有什麼好處呢?我們看第七面的總結,這個地方非常好。「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就是說,這個相狀可不是娑婆世界的人生經驗的相狀,這個相狀是能夠滅罪往生的,是這個概念。

丁二、寶樹莊嚴 分二:戊一、總標;戊二、別釋

我們再往下看,看莊嚴相的第二個,寶樹莊嚴。這個地方分兩段,先看總標,再看別釋。

戊一、總標

先看第一段的《往生論》的總標。

宮殿諸樓閣 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 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 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響 宣吐妙法音

前面的大地莊嚴是所有依報的基礎,所有的房子、樹、池水,所有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都依大地而住,所以我們一定要對大地有所了解。那麼這個寶樹是幹什麼呢?

寶樹有三種功能:第一個,居住,我們居住的環境;第二個,休閑;第三個,學習佛法,學習。這有三種功能。也就是說,基本上我們在極樂世界裡面的生活、活動都離不開寶樹,所以幾乎所有的淨土經典,《阿彌陀經》、《觀經》、《無量壽經》乃至於《往生論》等等,一定要介紹寶樹,因為它是整個生活的重心。

這個「寶樹莊嚴」我們分成兩段:

先看第一個,講到宮殿樓閣,說「宮殿諸樓閣」。極樂世界的宮殿樓閣是安住在樹上的(這個後面會說明,我們的宮殿樓閣有兩塊,一個是地上的,一個是樹上的,這個地方談到是樹上的)。宮殿,就是一層樓叫宮殿,兩層以上叫樓閣。那麼宮殿、樓閣是幹什麼用呢?「觀十方無礙。」我們透過宮殿、樓閣,能夠看到十方世界諸佛的一些教化的情況。在哪裡觀察呢?透過不同顏色的花,還有樹葉。在極樂世界的寶樹的花葉當中,它猶如明鏡,顯出十方諸佛的一些佛事。「寶欄遍圍繞」,宮殿、樓閣、寶樹的界限,就是有很多的七寶所成的欄杆,欄楯。就是一重寶樹、一重欄楯,一重寶樹、一重欄楯,來做界標。這個地方提到宮殿樓閣,這是第一個主題。

第二個,我們看到它的樹上有很多的寶鈴,它說法。「無量寶交絡」,有很多珍寶所成的這種所謂的羅網,這個羅網是互相地交錯,而且是掛在寶樹上面。這個羅網上有種種的寶鈴,這個寶鈴是掛在羅網上面,就發出種種的音響,來宣揚菩提正道的妙法音,就說法。

所以我們看得出來,極樂世界的這個寶樹,包括居住的宮殿樓閣,也包括我們學習佛法。看這個意思,極樂世界學習佛法有兩種方式:第一個,向內學習,就是極樂世界本身的五塵,寶鈴、光明,各式各樣的五塵,它自己會說法。第二個,向外的學習,可以透過寶樹上的樹葉看到其他世界諸佛一些說法的情況。所以,極樂世界的學習佛法,有向內跟向外兩種不同的方式。

戊二、別釋

我們看別釋,先看前面三段。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

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

一一華葉,作異寶色 ;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

我們看《觀經》的經文。「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大地觀想成功以後(大地就是琉璃地),「次觀寶樹」。所以古德的註解上說,極樂世界的觀察是由粗到細。大地相對是比較粗了,但是這個寶樹就比前面的大地精緻多了,我們往下看就知道,那精細多了。

那怎麼觀呢?「觀寶樹者,一一觀之。」這個「一一觀之」,就是由下往上觀上去,它是越往上越精緻。

先看這個樹的最底層。樹的最底層當然就是七重行樹,樹的下面它肯定要有欄楯,來做一個欄杆,來做一個界限。那麼「一一寶樹」,它多高呢?八千由旬。這個寶樹有各式各樣的七寶所成的華葉,「無不具足」。這個花葉也就簡單地帶過,因為它後面會詳細說明。

再往下看。「色光映飾」,每一個花,每一個葉,作不同的顏色跟光明。比方說,如果這個花葉是琉璃色的,它就放出金色的光明;如果是透明的玻璃色,就放出紅色光明;如果是瑪瑙色,就放出白色的硨磲光明;如果是硨磲色,就放出綠的真珠光明。乃至於「珊瑚、琥珀,一切眾寶」,它這個光明、顏色,互相照耀,互相莊嚴。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究竟如虛空」這個互含互攝,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你看,它不同顏色能夠放出不同的光明!娑婆世界,要是青色的東西,肯定只能放出青光,但極樂世界能夠玻璃色放出金色光,瑪瑙色放出白光。所以它的顏色跟光明本身是一種多元化的普門示現。

其實到這個地方都還沒有很精緻地講到寶樹。寶樹的莊嚴就是下面四段:珠網、妙華、寶果、光明。這四個是真實講到,很精緻地講到寶樹的相貌。

我們往下看。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

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

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湧生諸果,如帝釋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

寶樹,當然是極樂世界依報的一個重點,那麼我們怎麼理解極樂世界的寶樹呢?分成四部分:

第一個,看它的真珠網。

寶樹,首先它上面有很多,滿滿的,一層一層的真珠網,覆蓋在寶樹上面。每一個樹上有七重的真珠網,每一個真珠網裡面有什麼東西呢?有五百億個妙華宮殿。這宮殿就像大梵天王的宮殿一樣的莊嚴。

那麼誰住在裡面呢?極樂世界的「諸天童子,自然在中」。

極樂世界是這樣子的,帶業往生的凡夫只有兩種人,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所以你帶業往生你只有兩種情況:你要福報大、善根強,這叫天人;福報差一點,那叫作人道。所以它只有天跟人。有什麼差別呢?天住在樹上,比較高,看得比較遠,人的宮殿就住在地上。當然,因為極樂世界的四土是互含互攝,平時他們可以互相往來,但是晚上要是真正安住,要睡覺的時候就各回其所,但是平常是可以互含互攝的。所以這個諸天童子,這天人是住在樹上的宮殿。

每一個天人的身上,是穿戴的五百億的釋迦毗楞伽。釋迦毗楞伽就是無比殊勝。這個摩尼寶珠,叫作如意珠,掛在身上來當作一種莊嚴品。這個摩尼寶珠當然也放光,「照百由旬」,猶如集合了百億個日月一樣的光明,無法加以形容。在真珠網的周圍,有各式各樣的寶物來圍繞,它的顏色、光明都是最為殊勝的。

這個地方就說明了這個寶樹的功能,就是真珠網。幹什麼呢?就是把宮殿掛在上面,讓天人來居住,這第一個。

我們再往下看,看這個花。

極樂世界的樹,它不是只有掛宮殿,它開花的。「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這個寶樹層次很分明,在樹葉跟樹叶中間,間隔很清楚分明。在樹葉跟樹叶中間長了很多的花,花上面有七寶果。這個七寶果是有功能的,這個果實不是欣賞而已,它能夠所求如願的。

這個花功能不明顯,我們看它的果實。在每一片的樹葉上面,「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這個葉片具足各式各樣的顏色,而且它這個樹葉上的脈絡就像畫一樣,各式各樣的彩畫。這個彩畫就像天人的瓔珞的彩畫,如此的美妙。「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有各色花,作紫金色。這個紫金色放出什麼光明呢?放出各式各樣的光明。這個光明是動態的,就像旋火輪,它可以在樹葉跟花之間上下地流動。

「湧生諸果,如帝釋瓶。」極樂世界的花跟水果是開在一起。這個地方古德有特別解釋了。就是說,娑婆世界的花跟果實是有時間性的,娑婆世界肯定是先開花,花凋謝了再有水果。就是說,你在娑婆世界修行,是先有因地再有果地的。你發了菩提心,你心中有一種成佛的願景,成佛的希望,那也只是個希望而已,你的現實人生還是一個生死業障凡夫,你照樣要受老病死的折磨。就是你的因地跟果地不可能同時,你要把你該消的業消完了,你才有所謂的功德莊嚴出現。極樂世界不是。極樂世界就好像我們現在說的,先享受後付款,大概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什麼事也沒幹,是吧?但是我們享受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

諸位!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按照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的說法,那是一個大般涅槃的境界,那是常樂我淨的境界,所以我們等於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這個因果同時就是說,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現在是因地,就是我們修行像小學生,但是我們的受用就像是大學生的受用。就是阿彌陀佛先把果地功德給你受用,然後在這個地方你再慢慢修行。他是這種概念,叫作因果同時。

在娑婆世界,果地的功德,那是存在心中的希望,「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雖然深受生死的折磨,但是我知道我總有一天會成佛,所以娑婆世界的果地只是存在我們的心中。極樂世界是現實生活就是果地。就這麼回事。

你從這個地方看得出來,這些都不是人世間的東西。所以這個是「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是這麼來的。

我們再往下看。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這個光明,我們看到極樂世界的光明,如果化成什麼東西,它肯定是有事情。「化成幢幡,無量寶蓋」,這個寶蓋是顯現三千大千世界十方諸佛一切佛事,諸佛在哪一個地方講什麼經,在什麼地方成就什麼三昧。「十方佛國,亦於中現。」

我們讀《阿彌陀經》,蕅益大師特別強調這一點,他說極樂世界的好,當然極樂世界本身就好,但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好,好在哪裡呢?它跟十方諸佛的佛土可以互含互攝。有人問蕅益大師,他說你們淨土宗的人思想不要這麼狹隘,你可以往生十方世界,幹嘛只有鎖定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說,你有所不知,生西方就等於生十方。蕅益大師憑什麼講這句話?他憑的就是這段經文。

當然,理論上我們應該親近十方諸佛,因為我們跟十方諸佛結的緣不同,我們修學三昧可能要跟這尊佛,我們成就某一種智慧可能要跟哪一個佛。因為佛度生、生受化,的確是有因緣淺深的差別。但是,表面上,我們選擇了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為皈依境,以極樂世界為所觀境,好像失去了其他十方諸佛的選擇,其實不是!因為極樂世界每一片樹葉、每一道光明,同時能夠顯現十方諸佛的情況。所以蕅益大師他就有資格說,「生西方即生十方」。他的理論根據就是這樣來的,它互含互攝。

我們看總結。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

是為樹想,名第四觀。

我們能夠觀寶樹的主體結構,以後應該怎麼觀呢?應該次第地由下往上,或者說由粗往細。先看大地,它是有欄杆,然後樹莖、葉子、花果,慢慢慢慢,越來越精緻。「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第四觀。」

所以這個寶樹觀有四個主題,真珠網、妙華、寶果、光明。

這個地方,我們要簡單說明一下這個觀想的問題。極樂世界的觀想叫作借相修心,所以操作的時候他的六根是收攝的,他是在一種攝心寂靜的情況之下起觀的。基本上,我們不太同意一個人在散亂心的時候去觀想極樂世界,因為我們很容易動念頭,會落入取相分別。

舉一個例子。我過去某一年去參加齋戒會的時候,那天做晚課前,大家做晚課之前都在佛堂拜佛,拜著拜著懺公師父就走進了佛堂。按照正常情況,懺公師父在晚課前是不開示的,他可能會在晚課的止靜時候講幾句話。但他那一天很特殊地在晚課前就開示了。他說,我們看佛像,不能這樣子老是瞪著佛像看。有一個齋戒會的學生,他看佛像的時候眼神不對,被懺公師父看到。懺公師父那是內行人,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他一看,這個人看佛像的眼神不對勁,仁者心動。

諸位!你不能用一種攀緣、有所得的心來觀想極樂世界,不可以。那你就不是借相修心了,你叫取相分別。你不能用你以前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來觀極樂世界。它是怎麼樣呢?「眾生心垢淨」,所以「菩薩影現中」。

你可以試試看,你回去以後你先拜佛,然後念佛,把心靜下來,再回去讀這段經文,就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了。那叫作消除罪障,往生佛國,那叫作一種淨法的不思議的熏習。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可能就是比較散亂,但是你真實修行的時候不能這樣子,你要有一個靜心的狀態,這個時候才有資格叫作借相修心,這個相狀是借你用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就是說,你一定要把心靜下來,把內心放空了,才能夠去修觀的。

丁三、池水莊嚴 分二:戊一、總標;戊二、別釋

我們看最後一段,莊嚴的第三段,池水莊嚴。

戊一、總標

看第一個,總標。

寶華千萬種 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 交錯光亂轉

極樂世界的依報,除了大地的依止處,我們看,從它的功能區分主要有兩塊:一個是居住的環境;一個是你受生的環境。你剛開始去極樂世界你是怎麼來的?就是池水,因為我們一開始都是先在蓮花化生。所以極樂世界的兩大主題,一個是寶樹,一個是池水。

那麼這個池水怎麼觀呢?它也是分兩段。

先看「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看這個意思,極樂世界的這個池水離寶樹也不是很遠,就是在千萬種寶樹的周圍彌覆著很多很多的水池跟流泉。水池是靜態的,流泉是動態的。然後就是微風吹動花葉,經常有微風吹動花葉,產生各種的光明,這種光明就照耀到泉水上面。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寶樹離這個流泉、這個池水蓮花應該距離不會太遠。

戊二、別釋

我們看別釋。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次當想水:

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

一一池水,七寶所成;

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寶妙色;

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

我們看這個池水應該怎麼觀。

「次當想水。」前面我們在觀琉璃地的時候,下手也是水想。但是琉璃地的水是一種寂靜的狀態,是靜態的水,這個地方的水是動態的,不一樣的動態的水。我們往下看就知道。

那麼怎麼樣觀察這個動態的水呢?極樂世界有八功德水,那麼這個八功德水是充滿在各式各樣的水池裡面。它四邊的階道是七寶所成,這個七寶是體性柔軟。這個水是怎麼來的呢?「從如意珠王生。」極樂世界的這個八功德水中間是有個如意珠王。在如意珠王裡面它分成十四支。

這個十四支當然古德就解釋了,表法。「十」,就是圓滿的意思,十方;「四」指的是它的常樂我淨四種功德。極樂世界就是大般涅槃的境界,果地教嘛。所以在這個十四支,每一支就釋放出每一支的水流,在每一支當中都是具足了七寶的妙色。

以「黃金為渠」,就是水池四邊的岸道是黃金的,池底有金剛的沙做它的底沙,是這麼一個情況。就是,八功德水是怎麼來的呢?是如意珠王從十四個角度釋放出來的,是這個概念。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水上面有什麼東西。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

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

這個八功德水,上面有很多的蓮花。有多少呢?有六十億種的七寶蓮花,漂浮在這個八功德水的上面。每一朵蓮花有多大呢?「正等十二由旬。」這個蓮花有兩種功能:第一個,受生;第二個,修行。就是說,如果你的品位修得很高,你到了蓮花很快就開了,蓮花只是把你從娑婆世界帶到極樂世界,如此而已。如果你的修行品位不高,可能要在蓮花待一段時間,在那個地方先修行。

當然,合理地推論,因為蓮花也是屬於極樂世界,它也是一種果地教,所以你受用的跟極樂世界不會差太多,因為極樂世界功德都是互含互攝的。可能就差在哪裡呢?就是你在蓮花裡面待著,你要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要離開極樂世界,可能會有問題。就是你蓮花還沒有開之前,你要離開極樂世界,要親近十方諸佛,恐怕有困難。除此之外受用都差不了太多。這個是蓮花的一種情況,就是修行跟受生的處所。

這個摩尼水,就是從八功德水釋放的摩尼水, 「流注華間」,它是動態的,它從花跟花之間,「尋樹上下」。它是順著蓮花,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在流動的過程當中就「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或者讚歎大乘的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這是說法。

我們看前面的寶樹,是光明在說法;這個地方是水,在蓮花裡面是靠水的流動來說法。

我們看總結。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

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當然,所有的水都是從如意珠王流出來的,所以這個如意珠王一方面流出這個十四支的水流來運載蓮花,一方面它也放出金色的微妙光明。這個光明幹什麼用呢?「化為百寶色鳥」,白鶴、孔雀、鸚鵡,各式各樣的鳥。這種鳥,「和鳴哀雅」,哀就是清澈,雅就是高雅,放出清澈高雅的音聲來讚歎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

我們讀《阿彌陀經》可以知道,有很多的鳥在說法,但是我們不能夠很明確地知道,這個鳥到底是安住在哪裡。從這個地方可以讀出來,這些鳥就在八功德水的附近活動。

「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所以這個地方等於是講到,極樂世界(當然大地是基礎了),如果我們品位低的人,可能剛開始去就在蓮花、八功德水附近安住;等到你花開見佛以後,你離開八功德水,那就到寶樹、樓閣,去那個地方生活。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我們這個莊嚴想,把依報環境簡單介紹到這兒。

善導大師說,我們初心的時候叫假想觀。就是說,只是假想,因為你假借文字在觀想。所以假想觀重點在住心,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法義上。當然,你住在這個相狀,這個相狀不是一般的相,那叫作「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它有滅罪往生的功能。但它畢竟只是一個安住,你不能得自在。他說,你等到修行成功的時候,臨終的時候,那就不是住心,那叫隨心,隨心自在的隨。他說,你如果從假想觀而成就真實觀的時候,那這個極樂世界你就隨心自在了。就像我們以前講到,不是有一個叫劉程之嗎?慧遠大師的一個弟子,他就是修這個池水莊嚴。他修到最後的時候,在佛堂裡面就看到八功德水現前,還去嘗那個八功德水的味道,他得自在了。

所以,假想觀叫作住心,真實觀叫隨心。就是我們剛開始在觀的時候不得自在,但是沒關係,你把心住在上面就好,就是照著文字安住,你的重點是安住。等到你成就以後,你自己會從安住而得自在,自己會得自在。這麼一個概念。

【學員提問】尊敬的法師,阿彌陀佛!請問法師,我們是不是就一直只要顧我們現前的一念,永遠的現前的這個一念,而不要管過去的業力?那為什麼說拜懺可以消除業障?

【師父答疑】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佛法的修學,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如果你完全不理觀,你說,欸,人生活得現實一點,那就是業障深重。那你這樣子修行,人生就看不到希望。一個人完全重理觀,就太樂觀了——業障不可得,這樣也不好。所以我們要理事圓融。

就是說,入理觀的時候,「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是我們也不否定如夢如幻的業障,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我們該拜懺還得拜懺,叫作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這是雙軌,這兩個我覺得沒有衝突。他告訴你「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那個清淨不是阿羅漢的清淨,阿羅漢的清淨跟有為法是排斥的。大乘的清淨就像虛空,譬如虛空不障礙萬物。你看虛空,你可以蓋房子,你也可以潑乾淨的水、潑髒的水。所以大乘的清淨心是可以容受緣起法的,而小乘的清淨,那是真的跟緣起法對立的,你要緣起就不清淨,清淨就不能緣起。大乘佛法講清淨,它也可以容許如夢如幻的罪業,該拜懺還得拜懺。我覺得這兩個沒有衝突,觀一切法空,不礙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但是,這樣子的話,你幹嘛要觀一切法是清淨呢?你還是要拜懺?不一樣。你有修這個理觀,那你在拜懺的時候,那個力道,那叫作大白牛車!就是,同樣的業障,你修理觀,那叫翻轉如大地,你那個滅障,你很快從業障裡面跳出來;如果你不修理觀,你這個人造了罪業,你很難跳出來。

你看,同樣一個業障,有些人就能夠很快地從裡面跳出來,有些人就要拖得很久,為什麼?古德解釋說,因為業障是虛妄的。如果業障是真實的,真實有那麼一個業障,那每一個人離開它的時間應該是固定的,它有自性,對不對?因為業障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那麼「既從心起,還從心滅」。你透過佛陀的理觀,你在處理障礙的時候會比別人佔便宜,叫作日劫相倍。就是,我拜一部八十八佛,我修理觀,我知道業性本空,本來就沒有業障,但是我還是拜佛。有些人是認為業障是真實的,他也去拜,這兩個效果完全不一樣!因為你修理觀的人坐上大白牛車,有些人是騎腳踏車,這怎麼一樣呢?

所以諸位!我們幹嘛花很多時間去學習佛法呢?成佛真的是有快慢,就是你掌握的方法很重要。如果大家方法都一樣,效果都一樣,那學習經典幹什麼呢?那每一個人修行就好了。就是,你是怎麼想的!這個繩子已經打結了,解開的方法的確是有不同的差別。這就是為什麼要判教,它真的是有不同。就是說,你用這種方法去解開,你用那個方法去解開,效果不一樣,真的不一樣。

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去學習教理是值得的,因為你找到一個最快的道路。就像你現在到台北車站,你說你走路去也可以,但是你坐計程車也可以,是吧?這兩個能一樣嗎?這個乘,小乘、大乘、一佛乘,肯定不一樣。

就是說,為什麼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因為佛陀的成佛之道的確是有快慢的差別。當然這不能怪佛陀,因為「良由眾生根機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因為你的根機,你一定要認為業障是真的,那就是真的,那怎麼辦呢?我怎麼說你都認為是真的,那你就慢慢修,那你就從業感緣起修起,慢慢拜,好過沒有。如果你能夠接受大乘思想,那對你肯定有好處。就是說,煩惱跟業力都不是真實的;它雖然不真實,但是它有它現實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確有它的作用。我們只是否定它的本體,它沒有真實的體性而已,我們沒有否定它的作用。煩惱干擾我們,業障干擾我們,這是一個現實生活;你要改變它,有很多的方法。誰的方法越好,他改變得越快,就是這樣。誰掌握一個最快的方法,誰就能夠很快地解決問題。

我再講一次,佛陀說的法真的是有高低的差別。如果沒有高低的話,祖師就不需要多事去判教了。天台判成四教,藏、通、別、圓;華嚴判作五教,小、始、終、頓、圓。判教,就是真的有差別。

你臨命終的時候,諸位,你百感交集!眾生是有情的動物,你又不是石頭,你在娑婆世界混了七八十年,難道離開娑婆世界你一點感覺都沒有嗎?不可能嘛!人生一定充滿了遺憾。你很多的恩沒有報,還有很多的怨。我問你,你說娑婆世界現在哪一個人,離開的人,說,欸,剛好跟我規劃一樣,我是這個時候就該走了!有這種人嗎?每一個人,得到癌症的人,都會這樣想:我還不應該走!每一個都是這樣講,我很多事情沒有做完!哪一個人說,欸,我得到癌症,真好,我該走了!有這種人嗎?

所以,當我們要離開娑婆世界的時候,每一個人都百感交集。說實在,錯綜複雜,人生充滿了太多的恩怨。那怎麼辦呢?「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歸零。就是說,你不要想下去了,人生的恩怨本來就沒法處理,你別處理了,把心直接歸到零,觀想本來就沒有人生。你一這樣子想,很多事情就很好處理了。如果你不這樣想,我覺得人生就幾乎無解了,你沒辦法去說服自己把妄想停下來。

現實的生活就是,每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一定會打妄想,你怎麼樣把妄想停下來,就是各憑本事了。有的道法的確是速度很快,真的是有差別,但是有些道法速度就慢一點,就這麼個情況嘛。所以說要好好學習,是吧?因為你值得。

我認為一個人最大的障礙就是愚癡。反正我們現在就是這麼一種情況,「業障深重,求出無門」,那你現在要找出出路,為你的生命找出路。那麼每一部經講的不一樣,你怎麼把它整合起來?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代學員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師父說到,不要刺激阿賴耶識,讓業力可以沉澱下來。學人覺得「刺激」跟「沉澱」這個文字相有一點抽像,是不是請師父可以詳加解說?阿彌陀佛!

【師父答疑】阿賴耶識的業力是一個種子的狀態,也就是它是一個睡眠的狀態,所以你可以說它有,也可以說它沒有。這個房間裡面這個人睡著了,他已經沒有作用了,你說他沒有也可以。你只要悄悄地走過去,他對你來說就沒有,但是你要把他叫醒了,這個事情就複雜了。

那麼臨命終的時候,是什麼去喚醒業力呢?就是顛倒妄想,就是臨命終的時候你還打著娑婆世界的妄想。當然,每一個人打的不一樣,有些人打的是財富的妄想,有些人打的是名聲的妄想,有的人打的是六親的感情的妄想……各式各樣的妄想。但是你只要打這個妄想,你就會去觸動,或者說是去熏習(專業名叫作熏習),就是熏習這個業力,讓這個種子變成現行位,得果報。

那到底你應該怪業力,還是怪妄想?你認為呢?怪業力也沒有用,因為業力你改變不了,我們現在修行,你只能改變妄想。如果你改變業力,你沒辦法改變了。業力沒辦法改變了,那要修到什麼時候?所以不要刺激它,就是說,你臨終的時候不能讓念頭往娑婆世界的方向走。

其實說實在,一個人死亡到來的時候,只有一句話要記住,只有一句話——往事不堪迴首!真的。你看一個得癌症的人,我在想,他老是想他的過去跟現在,他為什麼不想想未來呢?諸位!你這個房子破舊了,你應該想想你下一個房子,你怎麼去想這個房子以前怎麼樣?你想以前的事有什麼用呢?你看,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他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他一定是回到過去了,他回想過去。你向前看多好!向前看,我從現在開始,「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你想想你的未來多好。淨土宗本來就是活在未來,但是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死亡的時候還是會去回顧過去。

我曾經遇到一個在家居士,我們去給他助念的時候開導。他子女說,欸,師父啊,我們子女要跟父母親表達孝心,跟他講幾句話。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做,你害死他!你跟他表達孝心?他這個時候要保持正念吶。你這麼一刺激他,你一講,你觸動他的感情,他本來要走了,結果他走不了。他走不了,業力推動他,他就會矛盾,結果就容易起顛倒。再大的修行人都經不起這種感情的刺激。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所有的親人都要請出去。你們這些人肯定要壞事的,都出去,討厭的人、喜歡的人都要出去,最好是不認識的人進來助念。就是你不要刺激他的感情,讓他的心「送想西方」。反正因緣和合,你這個人生要結束了,你要面對現實。現在我問你,這個水泡要破了,你去問為什麼這個水泡要破,有意義嗎?你要去想下一個水泡。

所以,臨終的開導就是做這件事情,就是讓他的心,老是回憶過去的心,憶念下一個因緣。你想想極樂世界多好啊!你這個房子又破、又漏水,有什麼好留戀的?下一個房子多好啊!讓他欣求極樂。如果這個人沒有成功地去念想西方,他只要回頭看,這個人就叫作刺激業力了,第八識就等著你了,你就啟動了第八識的開關。它本來在睡覺,是我們把它喚醒了。你一天到晚打娑婆世界的妄想,念想娑婆,那你就把第八識給喚醒了。剛好,感應道交。這也是感應道交,跟生死業力感應道交。所以,業力咱們惹不得,只能讓它沉澱。

真的,說實在,我們現在沒有本事惹業力。等到你初地的時候,業力對你來說叫作順逆皆方便。它表面上是傷害你,對你來說就叫方便。你看,某一個人譭謗你,但對佛陀來說,譭謗他,就有辦法度他。但是現在對我們來說,業力就是業力。所以我們現在就是怎麼樣呢?業力這一塊,我們現在沒辦法處理,所以就是先不要處理,把它打包起來,叫帶業,先把它送到極樂世界去。

什麼時候再來處理?回入娑婆度有情。你那個時候成就不退轉的初地,回入娑婆,諸位,有恩報恩,有怨報怨。你那個時候有方便力、自在力,那業力怕什麼?業力對你來說那叫作如夢如幻,是吧?咱們現在這個時候不能碰業力,咱惹不起啊,讓它沉澱,是這個概念。就是娑婆世界已經無解了,趕緊撤,知道吧?咱惹不起它。什麼時候可以來處理呢?回入娑婆。不著急,等你回入娑婆,你成就法身菩薩的時候,那人生的恩怨對你來說順逆皆方便,都是你度化的方便。

所以這個地方,「不要刺激它」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讓它沉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略述淨土法門之殊勝

諸佛如來以慈悲利物為本懷。故示現人間,說無量法門,...

佛現前先不要太高興,你繼續念佛

這個祖師有講過,魔王可以模仿阿彌陀佛,有可能。但是...

三位高僧的自在往生事蹟

在古來高僧大德之中,有很多去留自在的情況,《高僧傳...

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

我以闡提出家,自己揣摩根性庸劣,罪業洪深。因此於禪...

犯邪淫戒後,信願持名還能往生嗎

問: 請問犯五戒中邪淫戒的在家居士信願持名能往生嗎?...

維則大師《淨土或問》白話文

元師子林天如維則述 五濁佛子釋法宣淺譯 天如老人,正...

【推薦】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的關係

在華藏世界海世界種裡面有二十重世界,第十三層就包含...

善太郎的故事

日本有個善太郎,這個人是修淨土的,專念阿彌陀佛,他...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善用其心就在當下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華嚴經淨...

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是我們出家人的自恣日。佛陀規定...

【推薦】整個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

我們再看第三個,業果的問題。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

抱年輕女人與抱一條死狗的感覺一樣嗎

若受離一切所應遠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芻律儀,一切不...

寺院敲幽冥鐘的由來

辛棄疾曾經在他的《浪淘沙山寺夜半聞鐘》中寫道:身世...

怎樣持名念佛

方便門中,凡是佛所說的法門,統統是方便法門,而最容...

有這樣一個女人

不管是上班,是打工,還是在外奔波,或者只是出去遊玩...

念佛時常見佛像放光,這個該怎麼處理

問: 念佛時常見佛像有放光現象怎麼處理? 大安法師答...

素食可以讓人活得更健康

時至今日,人們逐漸認識到,素食可以讓人活得更健康。...

惡口罵人變丑女 見佛歡喜轉莊嚴

波斯匿王有一位女兒,名叫賴提公主,有十八種丑,都不...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決定臨終往生的力量

佛教認為人過世之後,是依四種原則決定他的去處。 一是...

人生七種無形的財富

人生有許多無形的財富。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追求物質財...

大安法師:怎樣才能生生世世都不墮落

問: 今生有幸聞到佛正法,遇到善知識,發大菩提心,...

佛教四大名山與十小名山

一、五台山 清涼聖地 風光獨秀 五台山,又稱清涼山,為...

時時刻刻勿令暫忘

我們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在念阿彌陀佛,但是在我們遇到...

【佛教詞典】酪味

(譬喻)五味之第二,台家以喻第二時之小乘教。...

【佛教詞典】多寶塔

(堂塔)釋迦佛於靈鷲山說法華經,既終跡門三週之正宗...

【視頻】求那跋陀羅尊者的故事

求那跋陀羅尊者的故事

【視頻】淨界法師《人生要盡量思維光明面》

淨界法師《人生要盡量思維光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