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淨界法師  2021/11/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我們看丙一的「莊嚴想」。

我們淨土宗最大的特色,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我們的修學是一種「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說,一般聖道的修學是一種因地的修學,但是我們淨土宗是直接從果地上去修學。

什麼叫因地修學呢?簡單地說就是一步一腳印,你修到什麼程度,你就受用什麼功德。所以,我們從凡夫開始起修的時候,我們的修學叫作增上生。就是說,我們透過今生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來生比今生進步一點點,包括福德,包括善根,是一種增上的情況。因地的修學,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夠脫離生死輪迴,成就法身菩薩。所以,在因地的修學當中,我們每一次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是要承受老病死的折磨,所以這是很辛苦的菩薩道。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的祖師,當他們回顧過去的時候,都是非常悲傷的。比方說慧思禪師,他成就法華三昧的時候,在三昧當中看到他過去生的苦行,他也是掉下了眼淚。我們看南傳的阿羅漢,一個近代的阿羅漢,他成就阿羅漢聖道的時候,在三昧當中看到過去在三界裡面的流轉,也流下了一個阿羅漢的眼淚。所以,因地的修學,我們必須要承受生死業力的折磨,這是不可避免的。

那麼,淨土宗的最大特別,就是我們可以避開因地的老病死的折磨,而直接去受用彌陀的果地莊嚴。也就是先享受果地的莊嚴,然後再從果地當中慢慢慢慢地去做我們因地的修學。所以,淨土宗簡單地說是因果同時,在因地的時候也同時受用彌陀的果地的功德。

那麼這樣講,我們淨土宗這個功德都是現成的,那到底我們做什麼事情呢?我們只做了一件事情,叫作感應道交。不管你是用什麼方法,反正我們必須跟彌陀的本願功德要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才能夠成功地轉他成自,把彌陀的功德轉成我們自己的功德。所以,淨土宗,我們看我們祖師的傳承,一路走來基本上都是只論感應、不論數目。我不管你一天念幾聲佛號,重點是你是不是創造一種感應道交的功德,這是關鍵。如果你不能感應道交,你念了五萬聲、十萬聲,那這個佛號只是一種空洞的聲音而已。所以,能念的心不可思議,就是在推動佛號的時候,你的心態就很關鍵了。

講到感應道交,我們可以把它區分成兩種差別:一個是比較淺,一個是比較深。

什麼叫作淺的感應道交呢?又叫作平時的感應道交。就是說,我們一般人,在我們生命的成長過程遇到了障礙,比方說身體的障礙,比方說家人的障礙,這個坎我們過不去了,已經超越我們能力的範圍了,這個時候我們只能夠修皈依了:仰仗彌陀本願的攝受,一念的皈依心,透過一種專注、相續,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當然,阿彌陀佛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力,他在我們身口意開始轉動的時候,滅惡生善、趨吉避凶。所以,我們平時的感應道交,重點在於離苦得樂。

這一部分,我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方面的經驗。而達到這種效果也不難,因為它要求不高,它效果也不多。他也就是在我們生命當中某一個坎過不去,幫我們邁過去而已。所以在我們生命當中沒有產生根本性的變化,你平常是什麼樣的人你還怎麼樣。所以,平時的感應道交不是淨土宗主要的功德,它只是一個兼帶的,因為它對你的人生改變不大,它只是改造我們某一個痛苦,讓它消失而已。

所以,淨土宗最關鍵也最困難的,在於臨終的感應道交,因為它牽涉到整個生命的重大變化。也就是說,它必須要做兩件事情:結束我們生死輪迴的生命,創造一個淨土的新的生命。那麼這個地方就非常複雜了。為什麼呢?因為他開始動到第八識。諸位!從唯識的角度說,第八識你要不惹它,那人生叫作風平浪靜。你平常的時候就是用第六意識,你用第六意識來修學,所以第八識平常不活動的。但是臨命終的時候,第八識開始出現了。這個攝持無量劫的煩惱跟業力的這麼大的倉庫,只有在兩種時間出現:一個叫作臨終,第二個叫投胎。

第八識出現的時候,它就不跟你客氣了,它要做兩件事情:向內釋放顛倒妄想,向外釋放生死業力。你看有些人他平常好好的,到臨終時候卻起顛倒了。這不能怪他,因為你平常沒有第八識,而第八識會把我們無量劫來最執著的東西在臨終的時候釋放出來。「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方面的顛倒妄想,在臨終的時候,第八識會從深海當中釋放一種顛倒妄想出來。第二個,它會把我們即將得果報的這種成熟的業力,釋放出一種中陰身,來牽動我們。所以,臨命終的人那叫一個內憂外患。

所以,你平常沒有做好準備(很多人他平常念佛的時候可以念得風風雨雨、所求如願),等臨命終的時候,這個坎就邁不過去了,因為這是不同的情況。諸位!平時的念佛跟臨終的念佛是兩碼事,因為它的所緣境不同。

平時是處理你生命的一小部分的痛苦,臨終是創造生命的根本性的改變,當然是不一樣嘛!很多淨土宗的人,以為平時念佛就跟臨終完全一樣,一路走來就修皈依,到臨終的時候過不去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好準備,不管我們臨命終會發生什麼事情,總而言之,你自己要有化解障礙的能力。

按照佛法的理論,所有東西都是虛妄的,只要你方法正確,只要你操作得當,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那麼這個地方就牽涉到,為什麼平時可以把佛號念好,臨終不可以把它念好呢?這是什麼原因呢?在經典上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當阿彌陀佛這個萬德洪名,經過你的一句佛號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當這個佛號透過音聲聽到你的內心深處的時候,它的確是一個萬德洪名,它的確可以做無量的事情。就是,佛陀本身是圓滿的,但是你要怎麼啟動他就是關鍵了。就是說,所念的佛的確不可思議,但是你的能念的心是不是準備好了?所以,同樣一句佛號,跑到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為「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你是怎麼想的就很關鍵了。

我們一般淨土宗的人,因為平常把佛號念得很多感應,就得少為足,所以一直活在平時的念佛,這叫作離苦得樂的念想。淨土宗很多人的失敗都是,你的念想就是追求離苦得樂,你本來就沒有遠大的志向,你只有在痛苦的時候才想到佛號。離苦得樂的念想跟臨命終是不同的境界,臨命終不是離苦得樂的問題,臨命終是一種生命的改變。

離苦得樂,那你不需要接受教育,宗喀巴大師說,「追求安樂此心同」。宗喀巴大師講到對治瞋心的時候說:你不要生氣啊,他不是有意要傷害你,他只是想要保護自己的快樂;因為你侵犯到他的快樂,所以他只好產生反制的作用,他所有的——他講話的態度、他的行為,不是沖著你來,他只是想要離苦得樂;如果你的角度跟他一樣,你也會採取相同的動作。所以我們沒有比別人高明多少。

透過離苦得樂,我們產生同理心,化解彼此的對立。所以,宗大師說「追求安樂此心同」,也就是離苦得樂不需要教育,你一出生就會了。所以淨土宗很多人,在沒有深入研究教理的時候,會說,欸,幹嘛研究教理呢?我把佛號也操作得挺好了!但臨命終的時候就不是這樣子了,因為臨命終的時候要求的不是離苦得樂的念想,它要求的是一種往生淨土的念想,它標準不一樣。因為你的生命即將結束,你新的生命即將開始,這個時候哪是離苦得樂的問題呢?

所以諸位!平時的念佛跟臨終的念佛是兩碼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可以平時把佛號念得很好,到臨終的時候卻過不去了。因為「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你的心的念想錯誤了!臨終不是離苦得樂的念想,那是一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念想。這種念想,在你日常生活的生命經驗當中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啟示,不可能,你只有接受教育。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座的諸位沒有一個人去過淨土。你去過淨土嗎?你沒有。他也沒有去過淨土。你沒有去過淨土,你怎麼產生淨土的念想?你只能打妄想。

所以,淨土的念想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我們謙卑地、恭敬地向佛陀學習,叫作借相修心。我們只能夠借佛經裡面的文字相,然後隨文入觀,透過我們的觀照把文字相轉成我們內心的影像,只有這個方法。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入我們心中的實相般若,只能這樣子。所以,你一輩子都不學習經典,那你的念頭就是活在離苦得樂的念想,到了生死關你就邁不過去了,就這麼回事。就是你念佛,你只是想要解決痛苦的問題,你不是想解決生命的問題。

所以諸位!我們淨土宗的人,當然也不排斥平時的離苦得樂,這點也的確很重要,我們讓生命的障礙少一點。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有一個偉大的志向,解決我們生死輪迴的問題。你今生不解決,你來生還得解決;你來生不解決,你總有一天吃到苦頭,你知道怕的時候你還得解決。而你越晚解決對你越不利,拖得越久你越難解決。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因為到末法時代,障礙只有越來越多。所以,一個有覺悟的人就是,那今生就拼了,「拚個今生,永作閑漢」!反正這個東西遲早得解決,拖得越久對我們越不利。

所以我們現在必須把平時的離苦得樂的概念往上提升。諸位!你要把離苦得樂的念想提升為往生淨土的念想。當你的心態改變的時候,你這一天所念的佛號那就全部改變了,每一句佛號都具足往生的力量。

所以,我們平時的念佛,那是做準備的。做什麼準備呢?就是把心態提升。你臨終的心態,你現在就要提升做準備了。你臨命終遇到境緣的時候,你怎麼樣能夠安住真如,調伏娑婆世界的愛取,然後念想淨土,就在這個地方。你不能等到臨命終再學習,臨命終已經來不及了,臨命終不是學習的時候。臨命終只能夠複習,就是你本身已經懂道理了,經過善知識的開導,把你的功夫給恢復過來。所以我們必須趁身體健康,身心相對穩定的時候,趕快成就一種往生的念想,做好臨終的準備,這個就很重要。

那麼什麼叫作做好往生的念想呢?我們提出了三點說明。第一個,莊嚴想;第二個,功德想;第三個,成就想。三種念想要必須在臨命終的時候成就,那平時就要透過學習。

「莊嚴想」在這地方有三段,這個莊嚴指的是依報的環境。首先我們對極樂世界所依止的環境要有所認識。當然,所有環境的基礎就是大地,極樂世界的大地是怎麼回事。大地莊嚴分兩段:一個總標,二別釋。

我們先看總標。

觀彼世間相  勝過三界道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這段是個總標。在觀察極樂世界依報的世間相的時候,我們要有一個概念,就是「勝過三界道」。它不管是因地,不管是果地,都是超越三界的。

從果地上來說,它是「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因為極樂世界依報的環境,本質是無障礙的。娑婆世界的五塵是有我就沒有你,有你就沒有我;極樂世界往往在五塵當中是互含互攝的,它光明當中有莊嚴,莊嚴當中有香氣,它是互含互攝的。這第一個,「究竟如虛空」。

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功德「廣大無邊際」。

娑婆世界的福報都是有限量的,它有一定的齊限,所以娑婆世界的生命是片段片段的。它只是在片段當中不常又不斷,它只是相續而已。娑婆世界的快樂,這種片段的快樂,對我們的傷害非常大,這種有齊限的快樂傷害太大。如果一個人沒有得到過快樂,他從小到大也就習慣了。但是,你給他快樂,結果在他最執著的時候把它奪走,沒有一個人心甘情願的,就造成很多的悲劇,生離死別。

阿彌陀佛深深地知道這個問題。就是說,娑婆世界,你要麼就不給他快樂,他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嘗過快樂,他也就過了。但是,你曾經給他這麼一個美好甜蜜的人世間的快樂,然後短暫地把他剝奪了,這個傷害太大了。極樂世界的功德是「廣大無邊際」,你可以一直受用,到你成佛之前為止,到等覺菩薩為止。

這個是兩大特色:本質是「究竟如虛空」,它的數量是「廣大無邊際」。

為什麼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有這麼好的一個質量呢?因為它的因地是「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它不是凡夫有所得的私心。

你造善的時候可不是發了菩提心跟空正見!一般地,我們一個人造善,你是怎麼想的?你造善可不是要迴向無上菩提,你是為了要來生的快樂,幾乎每一個人都是這樣。你為什麼持戒修福?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你跑去掃廁所,你是為了菩提心嗎?未必。是因為你今生受到了逆境的刺激,你希望來生能夠滿你心中的願望。極樂世界不一樣,極樂世界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的菩提心、空正見的出世的善根所變現出來的。

這個地方說什麼事情呢?當我們要向下學習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娑婆世界的莊嚴,我們也應該相信,娑婆世界有一些快樂莊嚴,但是娑婆世界的莊嚴是有漏的業力所感,它問題很多;極樂世界的功德是彌陀的本願所變現。它們的結構是完全不同的,它們的因地完全不同。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先有所認識。就是,同樣的莊嚴,你今天在娑婆世界,你在地上看到一個黃金,你可能會想偷偷地把它帶回家,會牽動你的慾望;你在極樂世界看到黃金,你不會想把它帶回家,因為它本身有一種聖道的力量,「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個地方可不一樣。

所以,我們在學習淨土之前先把結構搞清楚,一個是業感緣起;一個是所謂的法界緣起,那是一個彌陀本願變現的法界,真如法界緣起。

戊二、別釋 分二:己一、水觀;己二、地觀

我們再往下看。

有一個基本概念以後,我們就有資格可以看看,什麼叫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我們看戊二的「別釋」。別釋裡面的大地莊嚴,在《觀經》分成兩塊,一個是水觀,一個是地觀。水觀是前方便,地觀是正修。

己一、水觀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水觀裡面,我們先看前面兩段。

次作水想:

見水澄清,亦令明瞭, 無分散意。

既見水已,當起冰想;

見冰映徹,作琉璃想。

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

作這個水觀,第一段叫作「次作水想」。這個「次」就是,前面佛陀是先講落日觀,落日觀是整個極樂世界的觀想裡面最基本的一個觀想。

落日觀有兩個意思:第一個,送想西方。因為太陽是從東邊出來,從西方下去,所以經常修落日觀就提醒你,你在娑婆世界是暫時作客人,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要太認真,「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就是不要花太多心思在娑婆世界,把心中的念想多一點送到極樂世界去,叫送想西方。這第一個。

第二個,就取光明相。極樂世界的光明相太重要了。我們會講到,這個光明有兩種:一種是靜態的,就是常態性的光明,叫常光;一種是動態的,它是放光,有狀況的時候會放光。一旦放光,絕大部分都是要說法。你往下看就知道,只要是什麼東西一放光,那肯定有事情了,一定是成作佛事,要麼就是演說妙法。這個是動態的光明。

那麼這個光明為什麼取落日呢?我們解釋一下。

因為太陽,早上的太陽能量太弱了,中午的太陽太刺眼,套一句咱們現在的說法,叫作紫外線太強,你眼睛看中午的太陽你會傷到的。黃昏的太陽幾乎沒缺點,黃昏的太陽是完美的光明,叫「夕陽無限好」,只有一個缺點,「可惜近黃昏」,太短了。它只有一個缺點,就是黃昏的太陽時間太短了,就在四五點鐘,一下子就沒了。要是從本質來說,夕陽是真沒缺點。你看,所有的水果,只要長在西邊的,照到夕陽的,特別甜,可見這個夕陽特別的滋養。

佛陀主要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怎麼知道佛陀的光明長什麼樣子呢?你比況那種金黃色的、溫和、帶一點柔軟的光明,就是夕陽,這個就是極樂世界的光明,取光明相。

這個落日觀是一個基本功,主要是送想西方,取光明相。

接下來就開始作大地觀,「次作水想」。這個水是為大地做準備。這個水應該怎麼想,這以下詳細說明。

「見水澄清,亦令明瞭,無分散意。」首先你要放一盆澄清的水,就是乾淨的。澄,就是寂靜不動;清,就是清澈見底。就是你很清楚地看到一個很清澈、寂靜的水,或者你端一臉盆的水放在前面,你專注地、相續地去憶念這個水,不要分散。

「既見水已,當起冰想。」隨著你的心慢慢寂靜,當然外境也跟著寂靜,你的水就變成冰。這個時候,你就看到這個冰「內外通徹」。「作琉璃想」,這個琉璃就比冰塊更加地堅固不可破壞了。琉璃想成功以後,你就見到了琉璃地,「內外通徹」。

這個地方是總標地體。

我們常常說極樂世界是黃金為地,其實這個是不正確的說法,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琉璃地。它黃金是幹什麼呢?是一個街道,我們後面會說到。就像娑婆世界,我們的大地的結構是泥土的,但是這個馬路,為了讓車子好走,鋪上了柏油路,鋪上了水泥地,這是街道。中山北路、南京東路……這個街道是黃金做的。但是這個大地的結構的本質是琉璃地,是這個意思。

我們再往下看。剛才講到地體,這以下講到琉璃地所出現的莊嚴。

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 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

前面是講到大地的本體是琉璃地,內外通徹。那麼這個琉璃地下面有什麼東西呢?它的下面有金剛七寶所成的黃金幢。這個幢就是八角的、立體的,叫幢。平面的叫作幡。這個幢是幹什麼用呢?「擎琉璃地」,它支撐著琉璃地。這個幢有八個角,「八楞具足」,八楞就是八角具足,每一個角都是有許多的珍寶所構成的。每一個珍寶放出千種光明,每一個光明有八萬四千色,由下往上去照耀琉璃地,就好像是千億個太陽的光明,不可以去詳細地說明跟了解。

你看琉璃地,當然裡面的金剛幢不可能只有一個,它是取一個單位。可能一段的距離、一個單位,下面就有一個八角的金剛幢撐著。這個八角的幢上有很多的珍寶,放出光明就照耀琉璃地。我們娑婆世界的光明主要是從上面來的,太陽。極樂世界的光明是四面八方的,下面也出光明,中間也出光明,上方也出光明。地下有各式各樣的所謂的八萬四千的色,一一色有種種的光明來照耀琉璃地。這個是講地下。

我們看地上。在琉璃地上面有黃金繩,這個繩就是街道。這個黃金所成的街道,「雜廁間錯」,有縱的,有橫的,橫縱交錯。在街道跟街道中間,用七寶所成的界限來分判彼此的街道的差別。

這個地方講到,黃金是道路,大地是琉璃地。

再往下看。

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台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

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這個大地,在經典裡面講到三種莊嚴,地下莊嚴、地上莊嚴,第三個講空中莊嚴,這個大地的空中有什麼東西。在種種的寶物當中,具足五百色的光明。大地上面有七寶,七寶所成的界限。那麼這個七寶的界限,它放光明幹什麼呢?它放出像花的光明,在空中出現花朵的光明。或者,這個七寶放出的光明在天上,好像天上的星星、月亮一樣的這種形狀的光明。或者說,這個七寶就在空中形成一個光明的平台。

平台上面有什麼東西呢?「樓閣千萬」,有很多的莊嚴的樓閣,就安住在這個平台上面,當然這個樓閣也是百寶所成。在這個樓閣的兩邊就掛了很多很多的花幢,乃至於掛了無量的樂器。當然,這個樂器是有功能的,這是準備說法的,來莊嚴這些光明平台上的樓閣。所以,這個大地上有七寶作為一個界限,這個七寶放光。放光幹什麼呢?現出花朵,現出星星,現出月亮,現出光明台上的樓閣等等。

這個時候,「八種清風」,四面八方吹來清風。這個清風是怎麼來的呢?就從這各種光明裡面出來,這光明裡面變現的風。風,當然就動態的。我們前面都說的靜態,到這個風一出現的時候就變動態了。這個風乾什麼呢?就鼓動這些所謂的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這個大地的莊嚴,我們這樣一路讀過來,會發現一些事情。我想,我們研究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的人,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叫作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不退轉是很關鍵了。娑婆世界的快樂也好,莊嚴也好,跟聖道基本上是違背的。諸位!在娑婆世界,你要追求快樂,你只能犧牲來生的解脫。你想要解脫,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我不管你福報有多大,請你乖乖地都攝六根,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沒有例外。

也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快樂跟解脫是互相衝突的,你只能夠選一個。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在娑婆世界,你可千萬不要說是,哦,既要腰纏十萬貫,又要騎鶴下揚州。沒有這回事情!娑婆世界不可能說,你又想要享受人生,來生又想解脫,沒有這回事情。

你要享受人生,那你就要犧牲來生的快樂,因為娑婆世界的快樂會讓你放逸。很奇怪,你一接觸快樂,就會帶動你的慾望,它就這麼回事。娑婆世界就是這樣子,幾乎沒有例外。你說,我這個人「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你沒這個本事!你接受娑婆世界的快樂,你一定會起貪愛、瞋恚的煩惱,一定會的,然後你就把來生給毀掉了,就這樣子。只有一種例外,就是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的力量,既然能夠把互相矛盾的安樂道跟解脫道放在一起(這對我們凡夫太重要),當然這個就是為凡夫設計的。我們常常說極樂世界,「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那是就著凡夫來說的,聖人沒有什麼安樂不安樂的。聖人,初地以上的菩薩,說實在的,他沒有什麼第不第一,因為聖人的心跟外境接觸,他根本是無住。所以,聖人,快不快樂對他來說無所謂,他心中有大般涅槃的攝持。而凡夫,對我們來說快樂很重要,我們某種程度要仰仗外境的資持。所以,極樂世界的「阿彌陀第一」,是因為阿彌陀佛特別考慮到帶業往生的這些生死凡夫。因為我們離不開快樂,但是我們又想要增上,所以阿彌陀佛只能夠這樣去做,他創造出各種莊嚴,就在我們享受快樂的時候,在不知不覺當中,向我們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所以,極樂世界的莊嚴,其實是包括了功德。所以你看,《阿彌陀經》就是這樣講,「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其實諸位!娑婆世界的莊嚴跟功德是不畫等號的,娑婆世界的莊嚴一定是雜染的、放逸的。極樂世界的莊嚴那叫作功德莊嚴,只是依報多分來說偏重莊嚴,正報來說偏重功德。其實嚴格來說,它是莊嚴中有功德,功德中有莊嚴。我們從經文裡面可以讀得出來,就是所有的快樂一定有增上的功德。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讀出的一點消息。

己二、地觀

再往下看,地觀。前面只是一個前方便,這以下就正式講到大地莊嚴。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

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這個地觀是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作漸想,一個叫作實觀。什麼叫漸想呢?就是「此想成時」。前面是透過水觀,然後水變成冰塊,冰塊又變成琉璃,琉璃以後就開始分成所謂的——琉璃地有地下的八角的幢,地上的黃金為地,乃至於空中的各式各樣的樓閣,乃至於種種的說法。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一一觀之,極令了了」,從水到冰,冰到琉璃地,琉璃地到街道,然後到虛空的各式各樣的樓閣千萬。「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吃飯的時間,都恆常地憶念這個所緣境,能作「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土」。

這個粗見跟實觀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剛開始在觀極樂世界的時候是單一單一的。我們觀極樂世界的地上莊嚴,就會忽略極樂世界的地下莊嚴;我們觀極樂世界的樓閣,我們可能就暫時忽略了樓閣上面所吹的風。所以我們一般來說,在漸想觀的時候是單一的所緣境。

但是你如果成功以後那就不一樣了。我們往下看。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一開始叫作假想觀,但是真正到你成熟以後,成就三昧以後,它是同時現前,沒辦法去形容。那不可思議境界,不可形容。「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就是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是點點滴滴地這樣想、想、想、想,想久以後就「弄假成真」。等到極樂世界真正出現的時候,臨命終出現的時候,或者在三昧中出現的時候,它出現的時候可不是像你這樣點點滴滴,那叫作同時現前,「不可具說」,是這個概念。

我們看總結。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

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一段是把整個大地觀做一個總結。佛告阿難,你應該好好地受持佛陀的法語,為未來一切的末世眾生,想要離開三界生死輪迴的痛苦者,說此大地的觀法。

為什麼作此大地觀法呢?有什麼功德呢?這以下講出兩種功德:

第一個,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是說,極樂世界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那麼這個相狀可不是一般的相狀。諸位!我們前面講,你順著這個文去觀的時候,這個相狀是怎麼來的?那叫作「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那是佛陀的金口流露出來的。所以,這個相狀進入到你的心中以後,它會滅罪。

第二個,「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你不斷地照這個文字隨文入觀以後,你的每一句佛號,除了離苦得樂以外,會創造一種往生的力道出現,會把你帶到淨土去。

就是,現世消除罪障,臨終往生淨土!你照這個文去觀就產生兩種功德。

所以佛陀做總結:「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觀想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老老實實地照佛陀的開示,一句話一句話片段片段地這樣觀下去。你不可以自己捏造一個所緣境去打妄想,那就是邪觀了。你一旦離開了經文,就是邪觀了。所以,淨土宗的修學,傳承很重要。

我們看這個大地莊嚴,整個結構基本上分成三塊:

第一個,它是一個清淨相。極樂世界大地是清淨的。當然,我們娑婆世界的大地都是很多的泥土,污穢的東西很多。那這個清淨相是怎麼取的呢?是從一盆乾淨的水去取這個清淨相。這第一個。我們講借相修心,它第一個相是什麼相呢?就是清淨相。

第二個,莊嚴相。極樂世界的結構沒有什麼所謂的水泥、木頭,都是寶物所成。這是莊嚴相。

第三個,也就是最重要的,光明相。極樂世界沒有什麼太陽,它不需要太陽,它每一個東西自己放光。當然,光明,我們要注意,它有靜態的光明,有動態的光明。靜態的光明大概也沒什麼事情會出現,但是你一看到極樂世界開始放光的時候,那肯定有事了,準備說法了。

所以,這個大地莊嚴分成三塊,清淨相、莊嚴相、光明相。你再把這三個結合在一起,就是大地莊嚴。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略述淨土法門之殊勝

諸佛如來以慈悲利物為本懷。故示現人間,說無量法門,...

佛現前先不要太高興,你繼續念佛

這個祖師有講過,魔王可以模仿阿彌陀佛,有可能。但是...

三位高僧的自在往生事蹟

在古來高僧大德之中,有很多去留自在的情況,《高僧傳...

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

我以闡提出家,自己揣摩根性庸劣,罪業洪深。因此於禪...

犯邪淫戒後,信願持名還能往生嗎

問: 請問犯五戒中邪淫戒的在家居士信願持名能往生嗎?...

維則大師《淨土或問》白話文

元師子林天如維則述 五濁佛子釋法宣淺譯 天如老人,正...

【推薦】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的關係

在華藏世界海世界種裡面有二十重世界,第十三層就包含...

善太郎的故事

日本有個善太郎,這個人是修淨土的,專念阿彌陀佛,他...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善用其心就在當下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華嚴經淨...

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是我們出家人的自恣日。佛陀規定...

【推薦】整個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

我們再看第三個,業果的問題。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

抱年輕女人與抱一條死狗的感覺一樣嗎

若受離一切所應遠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芻律儀,一切不...

寺院敲幽冥鐘的由來

辛棄疾曾經在他的《浪淘沙山寺夜半聞鐘》中寫道:身世...

怎樣持名念佛

方便門中,凡是佛所說的法門,統統是方便法門,而最容...

有這樣一個女人

不管是上班,是打工,還是在外奔波,或者只是出去遊玩...

念佛時常見佛像放光,這個該怎麼處理

問: 念佛時常見佛像有放光現象怎麼處理? 大安法師答...

素食可以讓人活得更健康

時至今日,人們逐漸認識到,素食可以讓人活得更健康。...

惡口罵人變丑女 見佛歡喜轉莊嚴

波斯匿王有一位女兒,名叫賴提公主,有十八種丑,都不...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決定臨終往生的力量

佛教認為人過世之後,是依四種原則決定他的去處。 一是...

人生七種無形的財富

人生有許多無形的財富。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追求物質財...

大安法師:怎樣才能生生世世都不墮落

問: 今生有幸聞到佛正法,遇到善知識,發大菩提心,...

佛教四大名山與十小名山

一、五台山 清涼聖地 風光獨秀 五台山,又稱清涼山,為...

時時刻刻勿令暫忘

我們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在念阿彌陀佛,但是在我們遇到...

【佛教詞典】酪味

(譬喻)五味之第二,台家以喻第二時之小乘教。...

【佛教詞典】多寶塔

(堂塔)釋迦佛於靈鷲山說法華經,既終跡門三週之正宗...

【視頻】求那跋陀羅尊者的故事

求那跋陀羅尊者的故事

【視頻】淨界法師《人生要盡量思維光明面》

淨界法師《人生要盡量思維光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