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孫繼忠集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孫繼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四明沙門比丘知禮。謹用為法之心。問義於浙陽講主昭上人(左右)五月二十六日。本州國寧寺傳到上人。答十義書一軸云云。答釋未善讀文。縱事改張終當乖理。始末全書於妄語。披尋備見於諂心毀人。且容壞法寧忍欲敷後難恐溷前文。故且於十科立二百問。蓋恐上人仍前隱覆不陳已墮之愆。更肆奸諛重改難酬之問。故先標問目後布難詞。必冀上人依數標章覽文為答。母使一條漏失。欲令正理分明希不延時庶塞顒望。

問辨訛雲。觀有二種。一曰理觀。二曰事觀。今文不須附事而觀。蓋十法純談理觀。故且二種觀法各能觀境顯理。既不附事相而觀。乃是直於陰入觀理。此則正是約行理觀。今那云是事法理觀耶。

問夫名事法為理觀者。須託事附法入陰心用觀。顯理方名理觀。今文既不附事託陰而觀於理。何顯而名理觀耶。

問附事顯理乃是一種觀法。何得標列雲觀有二種。一曰理觀。二曰事觀。豈以所附事自為一事。所顯理更立為一理觀耶。

問約教明三法對觀心。三法但名為事。今文既非約觀三法。那名為所顯三諦耶。

問辨訛雲。今文理觀事事全成於法界。心心成顯於金光。既不附事相法相。則是直體陰入事事成不思議境。則十乘心心顯於金光既爾。得不是約行理觀耶。

問十法若非約行理觀。那得便是普賢端坐念實相耶。

問答疑書。既雲普賢觀法證前圓談。理觀示可修義。何故釋難書轉雲念念相續。及念實相令依止觀修證耶。

問若非約行理觀焉。得念念相續焉。得入理證果耶。

問答疑書雲。此玄直顯心性義同理觀。若少帶事法且非直顯心性。唯約行理觀直觀陰心顯性。此玄既直觀心顯性。那非行約理觀耶。

問今文既是約行理觀。那無揀陰及十乘耶。

問本立十法是約行理觀。故廢後附法觀心。約行觀既不成。後文觀心如何廢那。

問此玄十種三法。乃是正談果法。何得是直顯心性耶。

問所引五章但稱涅槃。只是佛性乃是正談果法。該於因人佛性。豈是直顯眾生佛性耶。

問如雲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乃是直顯心性該得佛法。豈名直顯佛法耶。

問誥難書特問此玄正談佛法。那名直顯心性因。何不答何得二三處。改雲予不許直顯法性耶。

問今既牽率而答。何得言心性處。不言直顯。言直顯處不言心性。豈非四字全書恐義乖返耶。

問答疑書雲。此玄文直顯心性。今何改雲學者備覽妙玄。已知心性遍生遍佛。故觀此果法知是心性。此豈非妙玄自顯心性。此玄不顯心性。何得雲此直顯心性耶。

問予雲。良師取意講授義合諸文。仁尚不伏。仁立學者先解妙玄。方尋此部出何文耶。

問既此玄直顯心性。故十法皆以理融。妙玄不直顯心性。故十法不以理融學者解彼心性尚能融於他部何不自融當部。而更觀心融之耶。

問此玄十法文顯標雲為未有智眼。約信解分別。那雲純被妙玄深達心性人耶。

問秖為此玄附於如來所游十法。廣示心觀故至經文不論觀解。何得據被廢此觀心耶。

問此玄大師被在日。當機故須即示修法。涅槃玄是滅後私制既。非當眾策觀。故且缺如以託講者倣諸部授人。那雲學者自知耶。

問妙經文疏雖敘偏小。本被習圓之人。故附文作觀多分在圓。令一一文不違所習。據何文證知是久習止觀之人。豈大師講妙經時。預為玉泉寺修止觀人示觀心耶。

問所據觀心銷開等。欲成觀心銷文是要。且開等具於四釋最後旁用觀心銷之。觀銷若要何不居初。又何文雲觀心銷是要耶。

問大師說玄疏時。尚未說圓頓止觀。何得純為久習圓頓止觀人。示事法觀耶。

問妙玄觀心。令即聞即修不待觀境。那雲指示行人。須依止觀中修耶。

問若廢此文觀心。何以稱久修者。本習耶。

問本習既是揀境修觀。今文亦揀恰稱本習。豈以太稱而以為非耶。

問若廢此文觀心將何以指示。令於止觀中修耶。

問止觀既揀境修觀。今文預揀示之。有何乖違耶。

問發揮本據十法有六即義。故不觀心。妙玄十法一一細示六即。何故卻雲彼文須有觀心。觀於十法耶。

問此玄十法以一法性貫之。故不須觀心。妙玄十法豈不以一理貫之。何故須有觀心耶。

問仁以此三法欲類淨名疏。法無眾生具觀心義。彼約研心修觀辨三法。此談果證三法。那具觀心義耶。

問仁立十法。只是三諦異名故具觀心義。既類法無眾生。彼約所觀所顯。能觀能顯能破。能破助道正道自行利物。論三法此既一向是所顯諦。理安類彼文具觀心義耶。

問又云此三法具修性義。故具觀心義釋毘耶離城。具論修性三德。何故更示觀心耶。

問此十法從三德至三道。而辨妙玄十法。從眾生心性三道辨至極果。一一皆具六即。何故卻須用觀心觀之。此文何故不用觀之耶。

問攝事入陰用觀顯理。方名攝事成理。故妙玄五義正觀心文俱明觀陰。仁何但云攝事歸理。不雲入陰觀理耶。

問今十法文既不攝入陰心。又無觀法顯理。那名事法理觀耶。

問辨顯立十法。純是理觀。修證之法同普賢觀。何故改雲只有理觀義耶。

問常坐雖觀三道事境。既非起心末事。又非借事立觀。乃是直顯心性。那名事觀耶。

問觀於一念及三道。皆是直附事境觀。只是一種理觀那名事理二觀耶。

問常行觀相好是立事境。三觀依之顯理方成一種觀法。那名事理二觀耶。

問隨自意推於末事四運叵得。只是一種事觀。那名事理二觀耶。

問今約四三昧。論事理二觀辨訛。既云不須附事而觀。即是不附三道相好。旛壇白象起心等事。乃是一念法界觀空之理觀既爾。十法那無一念。等十乘耶。

問辨訛既立十法純談理觀。遂問何無理觀揀陰十乘。仁既不立純是事觀。那責不問事觀。揀境並十乘耶。

問大意與正修。事儀與理觀。互有廣略。舉四行必帶正修觀法。予將常坐為難。已攝正修何得枉。雲常坐唯在大意耶。

問予雲。若依五略修行證果能利他者。一是聞師取意教授。二是宜略即能修證。那得枉。雲五略自具十乘耶。

問若諸經與妙經觀體全同。何故妙樂雲此示觀解異於他經。他經豈無圓觀耶。

問前時圓教欲修觀人。既未聞開於聲聞。那能自用開顯之理為觀體耶。

問若二經圓理是同。妙玄十法。那無理融耶。

問妙玄一心成觀。那類方等懺儀未成之觀耶。

問若執王數相扶觀。王必觀數何故約識心修觀。後更歷四陰觀耶。觀時既然悟時那不然耶。

問王城耆山房宿。萬二千數皆觀陰入。那雲事法觀。不立陰入為陰境耶。

問既雲又諸觀境不出五陰。今此山等約陰便故山等。約陰既便故立陰名。則顯諸境雖無陰名。而體皆是陰故云不出五陰。那據此句判諸觀境非陰耶。

問所云以諸文中。直雲境智者。蓋以諸文既對陰不便。故輟陰名而但以一念心。及因緣生心等為境。以三觀為智。即是直雲境智也。若不爾者有何觀解。但立境智兩字耶。

問諸文觀一念心。及因緣生心。若非陰心謂是何物。如仁之意豈不謂是清淨真如耶。

問大意妙境雲觀心性。諸文事法多觀心性。止觀既是陰識之性。諸文那不是耶。

問山城觀中妙樂。令於此辨方便正修。講人還須於此辨否。若不辨者則違尊教。若具辨之學者還可修否。

問妙樂於山城觀中。令於此揀境及心。若非揀陰為揀何境。若不揀思議取不思議。為揀何心耶。

問阿難觀中妙樂。令具述觀相。若不述揀境十乘。何名具述。豈獨此中具述驗知凡指止觀。皆令具述那違教耶。

問婆多觀中妙樂。令廣引般舟三昧。仁於講時還曾引否。

問山城之外只合直雲境智。今文既立陰境以驗。是訛者山城之外房宿。亦立陰境。不異山城。萬二千人立十二入為境。豈亦後人添耶。

問諸文觀一念心與此棄三觀一何異。縱諸數相扶。豈不的以心王為主耶。

問今文因雲棄三觀一。驗是訛者。據何教雲附法觀心。不得揀陰耶。

問十二入各具千如。則已結成妙境。諸文但云陰等。未結妙境乃於此。境示乎三觀。三觀若立境自成妙。故云但寄能觀觀耳。今文棄三觀一方當示陰。未結妙境故於此境示乎三觀。顯金光明豈非寄能觀耶。那將示陰便為妙境。那云不是寄能觀觀耶。

問義例二種觀法雖不雲陰。而雲入一念心。心之與陰雖能造能覆少殊其體。豈異託事則山城觀。陰既令揀境。那執二種不立陰耶。

問答疑書雲。此玄文十境不足既無修發九境。驗知只有陰境。既是十境中辨須是揀陰之境。且今十法何文是揀陰境耶。

問妙玄心如幻焰等。既在觀心科中。須作境觀而說。故釋籤雲。今銷一一文俱入觀門。仍須細釋令成妙觀。何得謗云是通途法相耶。

問指要本立先解諸法皆妙。然欲立行須論起觀之處。乃立不變隨緣陰識為境。觀之顯理。仁曾破之今那枉予解。則唯妄觀方了真耶。

問予據金錍大意立不變隨緣。名心為所觀境。豈是獨頭之妄。那斥同外道耶。

問予據止觀念處懺儀。立陰識妄心一念無明為境。此諸教文既單就妄立未雲即真。豈是外道說耶。

問所觀之心。是無明染緣所成。佛界心是十乘淨緣所成。詰難書定所觀心。那責不說淨緣佛界心耶。

問金錍立不變隨緣。名心本示妄染色心有果佛性。若是隨淨緣佛界心者。豈是佛界色心有佛性耶。

問輔行引心造如來。本證妄染陰識能造一切因何抝作非染非淨心耶。

問若云妄心即真故。立非染非淨心者。豈大師不知即真。那但云陰識。應不及仁之所說耶。

問大意本示止觀陰識是隨緣心。輔行乃指隨緣所成陰識能造如來。那作四句分之雲大意。是隨緣染淨心。止觀是非染淨心耶。

問若轉計雲妄心即理故。雲非染非淨者。何獨止觀。論即大意不即耶。若皆即者何故約句定分之耶。

問若約染淨兩緣所成十界心。論所觀境者十境之中。那無佛心耶。

問示珠雲一念常靈寂體。一念真知等顯。是以真性釋一念耶。

問示珠若知一念是妄。何不仰順妙玄釋籤。以迷因法釋心。那雲心非因果。約理能造事以釋心是因耶。

問大意雖將陰境在修觀文中。揀繁取要與大部不殊。豈見文在一處便不分陰境。理境所破所顯耶。

問大意雲異故分於染淨緣。緣體本空空不空此論所顯。能破三諦三觀。那得引此而難所破心境耶。

問仁既自云濁成本有之語此示本迷。今了迷心當體即理。染淨不二等。且所觀陰心為約本迷說。為約今了說二義。若溷則將賊不分。那名觀法耶。

問雖雲三無差別乃是陰心攝他生佛。豈可攝佛便令能攝。之心屬果耶。若便屬果何故。釋籤雲生佛在心亦定屬因耶。

問仁立鑽火之喻。意執於火唯是所鑽所出。而不知出已燒木。復是能燒觀陰顯理。本欲滅陰理顯。陰滅理非能滅耶。

問輔行既用器械權謀。及以將身喻止觀及以諦理。此三俱運方破三賊。因何身力獨非能破耶。

問仁執了陰是理所以觀之。不知此是妙解。若欲立行須且立陰觀陰顯理。豈雲觀理顯理鑽火出火耶。

問辨訛雲。三千是妄法今云是所顯之理因誰解耶。

問初棄於陰明具三千。後依妙境起誓安心等。豈非妙境對。陰為能對九為所耶。

問仁執心具三千色無三千。且心與色皆是真如隨緣而造。豈一片具德真如造心。一片不具德真如造色。不爾何故心具色無耶。

問若色不具三千。何故妙經疏十二入各具千如耶。

問若執入義帶心。妙樂那雲界亦各具耶。

問既許不情體遍無情體。既遍已具那不遍。豈有一分不具德體遍於無情。不爾那執色無三千耶。

問金錍本立無情有佛性。豈獨有不具三千之性。若爾不名有果人之性也莫違宗否。

問能造之心既由全理而起。故能具三千。色是全理之心而起。那不具三千能生樹根。既具四微所生枝條。豈不具四微耶。

問他約能造論於唯識。故無唯色之義。今既約具論於唯識。故有唯色之義。既許唯色那無三千耶。

問豈以色不造心等。故便不得雲色具三千。便不名法界中道。及不名唯色耶。豈以波結為氷暫不流動。便謂不具波性耶。

問心具於色色是妙色。既是妙色那無三千耶。

問觀陰為妙境。攝彼無情同為佛乘蓋顯法法皆具三千。若無情不具那為佛乘耶。

問四念處內外二觀之後結歸心者。蓋捨旁從正。捨難從易。外觀破於內著。豈全不觀外耶。

問荊溪雲。四教中圓。奚甞不雲三處具法。邪師執此立頓頓觀。卻抑四教中圓。唯論心具二處不具。仁立心具三千色無三千。是不及彼師所見。以彼元知隨觀即具。但不合立為頓頓耳。仁全不知此義。望彼邪師千里萬裡。更何分疎耶。

問予據破於著內著外之文。遂立恐心外向。復遵唯識唯色之教。乃雲心具色具。何得以樏隔見。誣獨頭為謗耶。

問內心遍攝觀成。更論歷外者。猶居因位故也。雖約理融寧無事境。唯遍遊歷而任運見理。既雲任運那以巡檢覆察釋於歷耶。

問內外不二門標列牒釋。二種境觀文義顯然。何得但對義例淨心外歷。及止觀例餘陰入國土方等。歷旛壇等耶。

問若色心門明內觀畢。何故次門方標列二境。逐一牒釋耶。

問若先了等文為結前生後者。既雲先了外色心一念無念。則結前已泯合畢。因何內體三千即空假中。生後之文又對泯合是何道理。

問示珠以外觀豁同真淨是六根淨位。則成結前外觀至六根已。方乃生後令修內觀。豈名字全無內觀耶。

問內外門立二境觀。乃加功研習之義。那對任運泯合之文耶。

問色心門無修觀相。那對內心正觀。內外門二種觀境分明。因何卻對傍歷外觀耶。

問仁執色心門明內觀對實相觀。內外門明外觀對唯識觀。且義例實相唯識二觀。既且約內心修之。則二觀俱在色心門。豈非內外門全不明觀法耶。

問四念處令著外者。修唯識觀。著內者。修唯色觀。豈得特違教文將唯識為外觀耶。

問仁今議論特扶先師之義。示珠既判色心門未論觀法。內外門方對境明觀。今何違彼自立色心門。明內心正觀。內外門但示外境旁歷之觀耶。

問示珠判外觀豁。同真淨名六根觀成位。則外已泯合。仁何違彼自立。次文內觀方是泯合耶。

問示殊自於外境。明觀成相於義無虧。仁何乖義苦破師耶。

問若示珠釋不二門。有乖發揮廢觀心自敗。何故拌入地獄強諍非義耶。

問心佛眾生既是事用故分高下廣狹。初心修觀遂有難易去取。若三種三千本來融攝。因何內觀但觀已之三千未攝。生佛三千外觀但觀彼彼三千。未與己心三千泯合。至第二再觀內境。方得彼此泯合此之邪曲之見還與一家觀法合否。

問若心佛眾生事相。既別三處理性。又殊則人人各住法法不融。約何義說三無差別。獨頭樏隔推與誰耶。

問大意約三無差別染淨明其假觀。此假空中明三諦觀。仁何違彼內觀不觀生佛三千。違文違義何可言耶。

問事境暫隔。故扶宗雲。初觀內心未涉外境。仁何破雲理境本融生佛同趣。內觀如何作意去取耶。

問今執內觀未觀生佛三千。何故辨訛更令內觀託彼色心依正。豈非其時全不識內外二境耶。

問仁於前書。數將止觀例餘界入國土。及方等旛壇以為外觀。豈此外境非己依正。尚違自語寧會圓宗耶。

問義例本論色心不二之觀。先觀內心約心融色明不二觀。次歷色等任運各融。本既不論三法之觀。何以初觀己心次歷生佛。豈非不解看讀耶。

問仁於前書。堅執內外二觀並修。方名事理不二。今那改雲內心理觀。自說事理不二。豈非竊予之義為己見耶。

問實相唯識。用觀雖殊妙解無別。那雲觀唯識者。未能即了一切唯心。但隨自意四運推檢。若爾與通教觀心何異耶。

問辨訛既將揀境中。心造諸法便為妙境中一念三千。又以託外依正色心便為內觀之境。還是不分事理二造內外二境耶。

問既遭問疑書難。便改轉雲所造諸法者。理具名造實非事造。又云所言三千者。即是所具三千名造。實非外境事造。此是欺心轉計否。

問辨訛難於恐心外向之義。云何不恐心外向。但云託彼心即空即中。彼心既是生佛之心。豈託彼心便非外向耶。此時還知二境否。

問辨訛雲。色心之境俱觀。此時還知揀境之意耶。

問仁今轉雲。觀理攝事者乃是甘伏。予雲。但觀理具自然攝於事造。不可遍將事造諸法為觀所託境。前那頻難未涉二修事造耶。

問仁今復雲遍攬諸法。專觀能造之心。意以遍攬之言。欲成色心之境俱觀之義。且遍攬諸法乃是妙解。總攝諸法歸心。若論修觀須的揀陰境。而觀用觀遍攬。豈免俱觀之失耶。

問義例先了萬法唯心方可觀心。仁前定雲先了屬解。觀心是行今之遍攬那非解耶。

問仁今復雲。若了一心即見諸法。意成色心內外俱為觀境。既雲若了一心。顯是初唯觀心未涉他境。即見諸法者。乃是了悟一心具攝諸法。豈是所託事境耶。

問若觀內心理具攝一切法。便為色心之境。俱觀內外之法皆託者。或修內觀不入。更將何法為境觀之顯理耶。

問若言觀內心理具。雖攝外境事造。不妨修外觀時。的就外境事造。觀之顯理。若爾者正合予之所立非初作觀。便觀依正諸法。及未涉二修事相。何頻妄破耶。

問若不暫分內外二境。但以理攝便雲俱觀者。或用正觀歷眾緣時。何異未歷時耶。

問仁立外觀只是觀色歸心。仁立內觀亦是攬外歸內。二觀如何分耶。

問義例本為邪解之師。錯謂止觀釋名已下。皆是漸圓乃將十二部經觀心之文。立頓頓觀修道即得。既謂九章帶漸。終不取彼方便正修。十境十乘度入。事法觀中修習。此師又云頻將二頓問人人無答者。終不肯諮稟良師口訣。只據見文一句為頓頓觀修道即得。遂斥之為壞驢車也。若稟師氏取彼止觀方便。十境十乘細釋成乎妙觀。豈是驢車餘文。或有此斥皆潛防此計。乃言止觀一部為妙行者。皆為防於不取大部。銷通便以一句為足者也。那例破事法觀心不得修習。儻得知識決通。豈亦成壞驢車耶。

問仁執金錍須善一家宗途。方可委究行門始末之語。謂須讀止觀者。且妙境最邃尚於言下開通。儻再請餘乘。豈聞說不解。而執須讀止觀部帙耶。

問懺儀既雲。不入三昧但誦持故。南嶽雲。散心誦法華。不入禪三昧。亦見普賢身。那雲於誦持時修十乘耶。請細看廣難一一答之。

問荊溪自云。面授口訣非後代所堪。今懸敘私記。決事法觀道有何失耶。

問妙玄觀心一釋令即聞即修。何得以聲聞悟入稍難而便不許委銷事法勸人修觀耶。

問大師說禪門六妙門。小止觀既各有人修。說諸文事法觀門。何獨無人修耶。

問大師在日聞事法觀既能修行。滅後聞之豈不能即修耶。

問若據陳都機緣減少。豈獨今日無機。抑亦玉泉虛唱傳法本令誘物。而卻約時退人還善為師否。

問輔行雲。若依五略修行證果。能利他者自是一途。此指不須廣聞為自是一途。何得類同頑境。踏心之一途耶。

問若執方便純解無行者。或習方便時欲蓋數起。還須用圓觀呵棄否。或因慈悟理還入位否況雲初心即可修習仍結六即耶。

問夫論法門需求其意。不可以名相多少。為論釋名等四章三觀名相雖多。意謂生於止觀之解釋。法無眾生名相雖少。意成中道生空之觀。得意之師依章善消。豈不成乎解行耶。

問仁用違文背義各十段文難。子不尋止觀即修附法。若得良師取意決通何須尋讀止觀。既蒙勸進可不即修此義。既成更問何耶。

問始從發揮至答疑書。皆以談於妙性真理便為觀心。因何改雲觀六識妄心。成三諦真心。此義因誰解耶。

問始從扶宗觀。於一念識心及諸義狀。皆立因心為境。那枉抑予不許觀於妄心。仁於何時說觀妄心予不許耶。

問示珠既雲心非因果。還是偏指清淨真如否。

問若轉計雲色由心造。但示心即妙理者。自己報色且由心造。生佛各有能造之心。何不皆即妙理。何故定作因果事釋耶。

問予立三法各具二造。何文謂生佛約色論造。豈非三各二造。示珠全無此義。仁欲翻為己見說之。遂先加誙色造之失。作偷義之計。便自約心各論二造此之賊心。仁當自省謂無報耶。

問示珠何文。曾言生佛約心論能造耶。

問三法各論二造。互具互攝方名無差。示珠於六義中心之事造尚不全。以約心論能造故。餘之五義本非擬議還甘伏否。

問示珠設問本定經中三無差語。為就三人論。為約一人說答中約心迷悟論生佛畢。即明判雲示本末因果不二。故云三無差別豈非定判。經中三法在於一人。那得抵諱翻轉作了己知他救之耶。

問既不約因心。論乎二造則不善了已。若例他亦以真心造事則不善知他。如此了知有何益耶。

問妙玄三法皆判屬事。示珠何故作一理二事判耶。

問止觀二境觀法。全在名字中。示因何答疑書五番言修二觀。皆在觀行五品位中。偶一迴雲五品初心便自歸觀行。那於今來改轉。將五品初心卻為名字。既朗自結歸觀行。如何翻改為名字耶。

問止觀八種觀成顯雲初品。因何答疑書五番。言觀成皆在相似。況五番說五品方修二觀。卻言初品觀成。誰不知之得非彰灼欺誑耶。

問不二門結境智行。三法相符設位簡濫。豈非六即之位揀三法之濫。況證果起用不離三法。仁何抑之但在凡位耶。

問若境智行局在初住前位。因何妙樂通果說耶。

問若智局在名字不通後位。豈可行時全無於目。若二凡無智。則名字無境。豈非五即皆無佛性耶。

問若位位中以正行為智。將助行為行明智妙。既至極果行妙。因何更明正行。又妙樂智三既在妙覺。豈等覺來唯修助行耶。

問仁執正釋三法全無修二性一。今那自許八種三法是修二性一耶。

問不二門本論一切三法離合。仁堅執只約三因說離合。今那八種有離合耶。

問今觀心前。先約離明觀識。次約合示曆法。豈須就前離論於後合。如正釋三智約離。次釋三因約合。豈雲離則三智。合則緣了。豈智唯空行惟假耶。

問若合三智之解為了。三脫之行為緣。顯發性三為正。如此約開論合有何等過。那得枉雲開則三觀合則空假耶。

問妙玄雲。生佛高廣難觀觀心則易。此玄十種果法正當太高。那雲談此便不用觀心耶。

問諸文事法之後所明觀心。豈非捨難取易。仁廢觀心自以果法為理觀。豈非捨易取難耶。

問十義書引淨名玄。約教明三身三脫為事解。後更約觀心明三身三脫。仁但謂彼之事解。與今三涅槃惑畢竟不生等不齊。何不具說不齊之義耶。

問仁今又云。淨名玄三身與法無眾生義齊否。未知欲與彼事釋觀釋何義論齊不齊何不顯說耶。

問此玄十法約乎果證。該及迷因其間。具示自行化他。若智若行何得名為於諸佛法邊。直談理性耶。

問妙玄起五心中乃先出觀心。一解之意觀心解中既皆約陰論觀。何得以不待陰境銷。於起五心中不待觀境之文。

問釋籤不待觀境方名修觀。乃是預出觀解之意。實未正明觀解。何得輒謂是觀心之式樣耶。

問若轉計雲自道不待揀雲陰境。不道不待通示陰境且釋籤。今消示陰之文皆入觀門。若不揀陰那得入於觀門耶。

問彼觀心文雲。三界無別法皆是一心作。止觀大意皆以此示揀陰。妙玄觀心何獨非耶。又既在觀心文中。豈以願境及生解銷之耶。

問仁轉計雲。自是久修止觀行人。攝法入於三千三諦。心中不待玄文揀示陰境。此說甚違釋籤自令講者銷入觀門。乃是宗師取意揀示故不待止觀教文故云即聞即修。那雲學者自能。

問仁又報雲。未習止觀。即聞事法乃知。須依止觀修之。此則固違妙玄即聞即修之說。既須待止觀揀境示妙教文。豈非又違釋籤。不待觀境之語耶。

問若不攝事法入乎陰。心修觀顯發。何名攝事成理耶。

問若云不待觀境之文。是觀心式樣者。縱云不待陰境。豈不待精進而修耶。

問諸事法觀未明。揀境尚須精進修之。此玄觀心既揀那不可修耶。

問既許不二門。撮乎十妙為止觀大體。那不許諸得意。師將十門妙意入事法中為觀體耶。

問大師說此十法開解之。後即合策眾觀心故有觀法。章安制大經玄義。既非對眾時節。又艱但宣教義託後師氏。比望餘部示人。學者因茲諳練。豈是自尋諸部耶。

問初習玄疏事法之觀人師取其止觀通釋。如引眾經說乎止觀修入者。豈名眾經修入耶。

問若先習止觀未悟。今歷事法觀門得悟。如將無生觀法度入生門。豈名無生門悟耶。

問予引義例唯達法性不雲達陰。既是端坐十乘。豈不達陰為法性。用例攝事成理雖不雲入陰。後觀解中既立陰境。驗須攝事入陰觀理。方名攝事成理。仁那枉雲意謂法性不關三千耶。

問仁答疑書中引此文。正圓談法性義同理觀。理觀既不達陰驗。仁當時不知約行須觀陰心。若不爾者。何故。引此證無陰理觀耶。

問妙玄以三軌通十法。此玄以無量甚深法性貫十法。因何此中獨得雲以法性融法耶。

問若妙玄尚不以法性融圓果十法。何能融餘因果。又何能開二乘耶。

問答疑書明說彼玄不以法性融故。故用觀心觀前十法。今那轉雲觀三教三軌。及援引文相耶。

問妙玄三教三軌。既雲從一開三。又一一皆以如來藏攝。何得卻用觀心融之。此玄三教十法。未雲從實開出未成藏理融攝。何以卻不用觀心融耶。

問義例自云託事導情。何得自撰附法觀情耶。

問若託事一嚮導情全無修相。何故耆山觀中。令於此明方便正修耶。

問縱雲附汝遣執教忘行之情者。妙玄十法皆以一念。用六即辨至極果。何故更用觀心示行。此玄但約信解說四教法相。何能自遣忘行之情。那無觀心示行耶。

問妙玄十法附妙法題那非理融。此玄十法附世金喻。卻得是理融耶。

問止觀結題說為結文相。事法觀心處處言為行立。令即聞即修安輒類之耶。

問發心中觀心約自己心數。眾生明乎與拔之觀。那自撰為結其文相及示行耶。

問仁元執雲。此玄所談十法。純是理觀直顯心性超過妙玄。故廢附法觀心。今何全同法界次第。列諸法數卻是學三觀者。自用觀法融之則成。此玄全不談理觀全不顯心性。乃自發揮至今義狀所說一時傾敗。此文觀心自成真說。

此之義目並是自來廢立觀心之意。儻於此問不能酬答。及答不盡理則顯妄破觀心正文。仍以上人心行多奸言詞無准。已墮之義隱覆不言縱答之文。復多輒改使鑑覽。稍分於得失討論未息於往來。故今列數於前。冀答無缺略演義於後知。問有因由請上人。只將所列問詞實書前項。用所陳答語即寫次文。休將己義前書如不善消文之類。莫謂後科兼答如直顯心性之流。庶邪正之甄分俾勝負之明白。須臻極理必見所歸。唯願上人正直修心流通勗念。莫顧一期之虛譽。仰扶千載之真宗。使教觀之不空見說行之並運。損益即大罪福不輕。須取證於神明豈強行於咒詛。若心無諛諂任咒之無徵。或意有誑欺必言之速驗請揣。尋昔見比對今。言儻用實解以廢教文罪應少薄。或縱欺心而毀方等禍必不遲切。宜審思莫侮聖法。悟與未悟酬與不酬。速望迴音即有徵索(或作徵索)也。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上篇:國清百錄

下篇:四明十義書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仰惟釋迦啟運。弘...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

博山警語序 警乃醒覺之義。或云驚也。譬有賊瞰巨室。...

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並序)(清省庵) 實賢譾劣庸僧,褊卑陋器。本無大...

【註音版】五母子經

五母子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華嚴念佛三昧論

華嚴念佛三昧論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述 念佛法門。諸...

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世間...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並序 隋祖智者說摩訶止觀。約...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佛說三品弟子經

佛說三品弟子經 吳月氏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迴忌

(雜語)為死者回來之一定忌日。如三迴忌七迴忌等。...

【佛教詞典】三宗二諦

指南齊隱士周顒於其所著三宗論中,立真、俗二諦之說,...

無量劫來造了那麼多罪業,為何還能往生淨土

我們是有罪,所以才來輪迴,這是事實。但是有罪,有些...

和尚也需要與時俱進嗎

為什麼和尚也需要和時代同步? 不同的人,會給佛教下...

象護比丘以何因緣感得金象相隨

過去,佛陀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摩竭國中,有...

對娑婆的愛取調伏到最低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招感,就是...

老做小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裡拜訪住持。這位年輕的住持對身旁...

【佛學漫畫】禪宗五祖弘忍大師

弘忍大師雖然距今已有千年的歲月,但他的行止生平與智...

中國十大名寺佛教文化

一、靈隱寺 去過杭州的人都知道,杭州有座靈隱寺,是古...

世間之道不能了生死

我們講道,它有世間之道與出世間之道之分。 一、世間之...

偷懶實際是損了自己的福報

在《閱微草堂筆記》裡面,清朝的紀曉嵐記載了一個公案...

捉賊啊

寺院裡剛來了一批小沙彌。有天夜裡,當新來的小沙彌們...

何為有淨土,何為戲論

什麼叫淨土?這個話好說,但是淨土可不是簡單的。這是...

對我們功德最破壞的兩件事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

【視頻】《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釋大力讀誦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釋大力讀誦

【視頻】《金剛經》廣行法師念誦

《金剛經》廣行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