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一

法稱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集佈施學品第一之一

 我聞地獄大險怖  無窮勐苦鎮燒然
 謂昔曾無寂靜心  故樂多聞親大法
 聞已遠離諸罪惡  悔先所造盡無餘
 我於善利未甞獲  斯少分中幾減失
 菩薩妙樂勝無盡  唯佛具證平等理
 希有難思法寶中  願樂剎那聽我說
 三有所來成就主  龍天八部諸眷屬
 咸生渴仰起慈心  歡喜諦受安隱語
 如來正法及佛子  善入佛戒所生身
 我今集解大仙言  遍樂投誠恭敬禮
 我於往昔無少解  無教無言非善巧
 亦無利樂及含生  唯自一心為法友
 然我意樂清淨法  為令長養諸善根
 如我等比覩斯文  於義未習應為說

論曰。謂欲成就士夫義者。於剎那頃具足難得。若不思惟是安隱處。此正等行當云何有。如華嚴經云。善財於勝熱婆羅門。而作是念。得人身難。脫諸難難。得無難難。剎那具足清淨難。值佛出世難。諸根具足難。聽聞佛法難。得遇善人難。逢真實善知識難。受如理正教難。得正命難。

論曰。此若干種正行知已。若有大士如是觀察。我意於他脫諸苦怖。不樂己身斯何殊妙。唯護尸羅盡有情界拔諸苦本。希妙樂行竪菩提因。發堅固意不壞信根。如寶光明陀羅尼所說偈云。信順諸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信於無上大菩提。菩薩以斯初發心信為先導功德母。長養一切勝善法。斷除疑網竭愛流。信能顯示安忍行。信無濁染令心淨。棄除我慢恭敬本。信如淨手攝持因。七聖法財無上行。信能一切歡喜捨。由信喜故入佛法。是信出生智功德隨佛所說皆通達。信根光淨極鋒銳如實永斷煩惱本。信力堅固無能壞。唯一諦信佛功德。信於相應非相應剎那遠離諸染著。信能超出諸魔境顯示最上解脫道。信為不壞功德種。謂能增長菩提苗。信為出生勝智門。應現十方諸覺者。若常信重於佛寶。非戒非學皆遠離。若能遠離非戒學。是人深讚佛功德。若常信重於法寶。則聞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於法信解不思議。若常信重於僧寶。則於淨眾無懈退若於淨眾無懈退。則於信力無能動。若於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彼人遠離諸惡友。若人遠離諸惡友。為善法友之攝受。若善法友攝受已。則常脩習廣大善。若常脩習廣大善。則得成辦大因力。若得成辦大因力。彼人信解最殊勝。若得信解最殊勝。即為諸佛常護念。若為諸佛常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若能發起菩提心。於佛功德勤脩習。若佛功德勤脩習。則得生在如來家。若得生在如來家。於著無著俱解脫。於著無著解脫已。則得深心信清淨。若得深心信清淨。則得最上最殊勝。若得最上殊勝已。常行深妙波羅蜜。若行深妙波羅蜜。則能悟入摩訶衍。若能悟入摩訶衍。則知如法供養佛。若知如法供養佛。則得念佛心無動。若得念佛心無動。則常觀佛不思議。若常觀佛不思議。於佛無生無所住。若佛無生無所住。則知是法永不滅。

論曰。是中初發信根功德廣大無量。於總聚中少略而說。又諸有情異生生身等。於如是法難生信解。若深心清淨植福資糧。是信因力得住十佛剎微塵數眾生劫。受諸妙樂勝善福報。於如是法當生信解。如十法經所說偈云。信為最勝乘。運載成正覺。是故信等事。智者應親近。若人無信根。不生諸白法。譬如焦穀種。亦不生芽莖。又大善誘經云。爾時如來勅阿難言。於信法中如其了知。應當奉行。

論曰。行是信者於剎那頃得信根堅固。即菩提心堅固而能攝受一切福報。如師子王所問經云。爾時星賀那太子白佛言。世尊。云何令諸眾生在所生處常得愛樂攝受諸法。佛言。欲解脫諸眾生者。常生謙敬發菩提心。是則名為常得愛樂攝受諸法。又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猶如大地。一切世間所依持故。乃至菩提心者猶如慈父。訓導守護諸菩薩故如毘沙門。能斷一切貧窮苦故。如摩尼珠。成就一切諸義利故。菩提心者猶如賢缾。圓滿一切善希求故。如獨鈷杵。畢竟能摧煩惱冤故。猶如正法。能斷深心諸作意故。猶如利劍。能斷一切煩惱首故。菩提心者猶如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樹故。猶如兵仗。防禦一切極苦難故。猶如鉤竿。於輪迴海拔眾生故。如大風輪。能疾飄偃一切障礙雲霧草故。菩提心者猶如叢林。積集菩薩諸行願故。如佛塔廟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所尊重故。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殊勝功德。

論曰。云何復知諸異生等發菩提心。是中引聖言量非一經所明。如維摩詰所說經云。雖起身見如須彌山。猶能發起大菩提心生佛法矣。又寶篋經說此異生菩薩義雲。佛告文殊師利。譬如迦陵頻伽鳥鶵未出卵時。已能作於美妙音聲文殊師利。是菩薩亦復如是。雖未斷我見不出三界處無明[穀-禾+卵]。已能作於諸佛妙音。所謂空無相無願解脫等音。又隨說諸法經云。爾時勝慧菩薩於地龕中入涅槃時。於大城邑而獲受生。彼於空性信解作對治故。又入定不定印經云。佛告文殊師利。云何名羊車行菩薩。譬如有人欲過五佛剎微塵數世界。是人乘彼羊車隨路而去。過久遠世行百踰繕那遇大風輪。以是緣故卻退八萬踰繕那。後是人於彼世界乘是羊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能越一世界不。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佛言。若大乘者發菩提心已。不應受持讀誦聲聞乘教。或與諸聲聞共住修習於聲聞乘。或自深心為他所教於如是乘。乃至悟解得彼智慧以是緣故於無上道即便退失。是菩薩於菩提心所得慧根慧眼彼悉破壞。文殊師利。我說是名羊車行菩薩。

論曰。若菩薩愛樂大乘信解空性。於信解行而獲圓滿。此聖言量唯信解行菩薩見如是事。如寶雲經說。以無數總持三摩地門神通遊戲解脫智明無邊法聚。平等超越一切愚夫行報。乃至後際不為利養。於俱胝劫世間所得受用資具。心無貪著亦不分別。如蓮華敷具足莊嚴。又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安住大乘照了勝義。福智資糧希無減失。於其出離先所修習百千相應行門皆悉具足。

論曰。云何了義。謂初發菩提心者說住此地。不了義者少分標相得無疑惑。此聖言量信解行法所生言義。如中廣略了信解行。復次如來秘密經云。爾時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彼菩提心當云何發。佛言。大王。謂深心不退。王言。世尊。云何深心不退。佛言。大王。謂能發起大悲。王言。世尊。云何能發大鈷。佛言。大王。謂於諸眾生不起厭捨之心。王言。世尊。云何於諸眾生得無厭捨。佛言。大王。謂若不著己樂得無厭捨。

論曰。是中菩提心者。謂勸發大悲。歡喜敬愛義故。若不依如來教中相應。是人無有出離。此菩提心見可呵厭。如是不名發菩提心者。如十法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體性發菩提心時。得值如來及聲聞眾教化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最初喜樂發菩提心相。若聞說菩提及菩提心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名第二喜樂發菩提心相。若彼眾生無歸無救見是二種住大悲心。乃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名第三喜樂發菩提心相。若見如來眾相圓滿即生敬愛。乃至是名第四發菩提心相。

論曰。菩提心者。此有二種。一者願菩提心。二者住菩提心。如華嚴經云。善男子。復有眾生於眾生界願證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眾生住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曰。一者願證作佛。一者願住受生。又首楞嚴經說。因於某甲佛所發菩提心。云何復作少善根耶。如賢劫經云。昔星宿王如來於施音如來所初發菩提心時。為牧牛人以耽步羅葉施彼佛故。無量名稱如來於電光如來所初發菩提心時。為織[疊*毛]師以上妙衣施彼佛故。焰光如來於無量光如來所初發菩提心時。住城邑中以草燈炬施彼佛故。難勝如來於堅固步如來所初發菩提心時。為採樵者以少齒木施彼佛故。功德幢如來於妙吉祥稱如來所初發菩提心時。為攻醫師以一菴摩羅果施彼佛故。

論曰。此初發菩提心非滿足行。此阿厭事猶能解脫輪轉得無量樂如慈氏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有寶名曰金剛。能斷一切貧窮苦故。善男子。此一切智心亦復如是。能斷一切輪迴苦故。

論曰。唯此發菩提心者得近彼果。應如是知。又善諫經云。佛言。大王。汝若謂多種作中能多種作者未。若我一切行中行一切行。一切處中利一切處。謂學佈施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學般若波羅蜜多。大王。是故汝於三藐三菩提亦復如是。樂欲發生淨信意願利他。行住坐臥。若夢覺時。若飲食時。而常具足隨念作意。觀察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異生身等積集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善根。稱量已和合已。應隨喜者而自現前隨喜。乃至遍虛空界遍涅槃界亦自隨喜。又復隨喜一切諸佛菩薩緣覺及聲聞眾供養事業。平等迴向一切眾生。乃至令諸眾生得一切智智。普皆圓滿諸佛善法。日日三時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汝以如是正行得名王者。不捐寶位求菩提行亦獲圓滿。說是報者。大王。汝於彼時由發菩提心故。善根業報經無量數常生天上。於諸天中作天帝釋。或生人間為人中王。大王。唯一發菩提心善根力故。餘無別業。應知圓滿或未圓滿。以要言之。佛言。大王。唯一發菩提心者救度一切眾生故。解脫一切眾生故。安隱一切眾生故。究竟令諸眾生至涅槃故。得生無量無數諸善根故。大王。復何說是多種作中能多種作耶。

論曰。此菩提心行相者。經說。過現緣起。如是願菩提心說入何地菩薩得戒。有云。九地。虛空藏經云。名聞利養是諸罪本。十地經云。說初地中於彼利養無有少分親近希求若諸眾生來至我所。一切所須倍多給與。

論曰。如其所言則極喜地菩薩得善住不動相應。復說生如來家。決定趣向成等正覺。又虛空藏經說。聲聞乘而不能得如是。唯除樂大乘者。如最上授所問經云。是慳嫉法正說名縛。具表此學說極喜地。遠離我想我執不起。云何復執一切所須。如說施頭目等。

論曰。如是等經。入地已去正表此學。若遍論菩薩彼相應修習中。或復遮止不應頓作。菩薩未能學故。應知此二種遍諸學處。又一種學於成就作用不能學故。雖不修習亦無過失。無盡意經云。行廣大佈施時。捨淨尸羅不為懈怠。以先未說亦不集行。如力親近故。又十地經說。設犯欲邪行戒惑染輕微。由樂菩提心故。舍利子。說菩薩別解脫戒成就四法。謂是菩薩於修習中得真實語。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志樂精進勤求善法。習諸議論堅持禁戒。於菩薩學具足修習。由親近於他如是戒學。或時違越輕毀師尊。極慚愧故起大怖懼。彼復受用尊重愛樂。圓成如是平等戒法。是菩薩於諸佛如來現前戒學發生樂欲正行應別授學。彼或無有善知識者。向十方現在佛菩薩前。專念作觀隨力稱量。已堅持是戒。勿復欺誑十方一切佛菩薩眾及彼世間諸天人等。正法念處經說。先少思惟已後競不施墮餓鬼趣。語已不施墮地獄趣。況復無上菩提具足許施。無餘世間諸眾生故。如法集經云。善男子。菩薩應當尊重實諦。何以故。善男子。以集實諦名為法集。善男子。云何名實諦。若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棄捨身命不捨是心。不捨諸眾生故。是名菩薩實諦。若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復於後時棄捨是心。及捨諸眾生者。是菩薩為大妄語。實可呵厭。又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云。佛言。海意。譬如世間若王王臣欲餉一切城邑人民。集已棄捨。若飲若食不為辦設。於諸人民則為虛誑。而於飲食少不可得。高聲呵責忿恚而出。佛言。海意。是菩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未度者令度。不應但修捷語利辯。乃至而不勤修多聞積集諸善菩提分法。彼菩薩者則為虛誑諸天世人。如先佛說。是聖所呵厭。於智大智無上勝智俱極難得。是故當知。菩薩不應但以語言虛誑一切天人世間。復次海意。或有人來勸請說法施作義利時。彼菩薩隨言為說。乃至棄捨己身修菩薩行不復虛誑一切眾生。當如是知。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一

 

上篇:大乘寶要義論

下篇:集大乘相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梵網經菩薩戒本

【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發菩提心經論

發菩提心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卷上 善寂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

因明正理門論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 大域龍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 此頌是龍樹菩薩...

佛說七處三觀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一) 聞如...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達摩多羅禪經

達摩多羅禪經卷上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夫三業之...

【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等集眾德三昧經

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佛教詞典】安居受日十八緣

亦名:受日十八緣 羯磨疏·諸眾安居篇:「四分緣中十八...

【佛教詞典】遮止門

遮止門者,謂若處顯示依止此事遮止此事,如斤柯喻經中...

學佛要以智慧斷煩惱,不要著相修行

修普賢行願法門,發廣大的菩提心,盡虛空、遍法界,盡...

惟賢長老《三皈五戒是善因善緣善果之路》

一、四種因緣果的性質 在佛法來講,有染因、染緣、染...

把心帶回到心性時,應該怎麼修

當我們把心帶回到心性的時候,應該怎麼修呢?全修在性...

接受佛心

鶴林玄素禪師,俗姓馬,時人皆稱他為馬素,後來的人更...

出家人,其實一點也不閑

《禪林寶訓》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衲子守心城,奉戒律。...

志公和尚十二時頌

平旦寅 狂機內有道人身 窮苦已經無量劫 不信常擎如...

文珠法師《改善自己的命運》

我們皈三寶,堅定信仰,盡形壽修學佛法,一定可以改善...

為什麼睡著時念佛好像和白天念佛一樣

問: 請問法師:晚上睡著時有時候好像也在念佛,能把自...

落實在動真格的行為中,命運就能改變

《了凡四訓》,我想學佛的人大概都比較明白。這裡我們...

昌臻法師《七佛通戒偈》淺釋

這首偈語是過去七佛教化眾生用的,非常重要。實際上只...

既然諸法都空,為什麼還要去度眾生

有人問:既然般若系經典講諸法的空性,畢竟空、無所有...

白居易《念佛偈》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捨三萬兩...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李姍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李姍殷

【視頻】《文殊菩薩獻佛陀羅尼名烏蘇吒》男聲念誦

《文殊菩薩獻佛陀羅尼名烏蘇吒》男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