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念三寶品第十八之四

論曰。謂諸菩薩或以因緣遇諸難事。正念對治不生驚怖。如般若經說。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設於惡獸難中。不生驚惱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即作是念。我當利益諸眾生故一切皆捨。若諸惡獸慾噉我者。我當施與速得圓滿施波羅蜜。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諸惡蟲獸之名。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怨賊難中不生驚惱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若己所有皆悉能捐。即作是念。若諸怨賊來欲所須。我當與之。乃至劫取斷我命根。身語意業亦無瞋恨。速得圓滿戒波羅蜜。及得具足忍波羅蜜。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如是怨賊之名。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渴乏難中。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得法利益而無憂惱。即作是念。我今當為一切眾生宣說法要斷除渴愛。設我此身為渴所逼趣命終者。復於後世起大悲心。嗟此眾生薄福德故。還復生此無水難中。令修正行具足勝惠。而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願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如是渴乏之名。其中眾生具足福德。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饑饉難中。不生驚怖。何以故。是菩薩被精進鎧堅固無懈。作如是念。今此眾生受饑饉苦深可憐愍。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土無有饑饉之名。所化眾生適悅安隱。如忉利天自然快樂。一切所欲隨心即現。壽命堅固安住寂靜。

論曰。如是所作。則能增長廣大福因最上境界。亦同清淨經中所說。若以法施不生希望所獲勝報。見深心教戒經。若人不希名聞財利。能以法施獲二十種慈心功德。一者安住正念。二者能生覺悟三者發趣勝道。四者任持諸善。五者增長惠命。六者達出世智。七者除貪過失。八者除瞋過失。九者除癡過失。十者魔不得便。十一者諸佛加持。十二者諸天守護容色光澤。十三者非人惡友不得其便。十四者善友知識常所愛敬。十五者所言真實。十六者得無所畏。十七者意常悅豫。十八者善名流佈。十九者明記無忘。二十者常樂法施此說是名慈心功德。又般若經云。復次阿難。若聲聞人。以聲聞法普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如其所證而為演說。悉令獲得阿羅漢果。阿難。若菩薩摩訶薩。能以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句義。為一眾生開示演說過前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證阿羅漢所得功德。又復於彼諸阿羅漢積集佈施持戒功德。於意云何。是為多不阿難白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阿難。彼福雖多不如菩薩以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門為他演說其福勝彼。又菩薩摩訶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門。能一日中為人分別。如是乃至一時一刻一須臾頃善宣說者。阿難。彼菩薩如是法施。不可以聲聞緣覺所有善根而相比喻。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故。又以法施。如妙法蓮華經偈云。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除懶墮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是經復說。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又月燈經偈云。

 若耆宿請問  欲求於法施
 應先謂彼言  我學習不廣
 又復作是說  尊者甚聰惠
 豈於大德前  而能輒宣說
 說時勿倉卒  當擇器非器
 既審其機已  不請亦為說
 若於大眾中  見諸毀禁者
 勿復嘆持戒  當嘆施等行
 若見少欲者  與持戒相應
 起於大悲心  讚少欲持戒
 得彼勝儔侶  便可讚持戒

論曰。如是法師。應當澡浴著新淨衣。以慈脩身為眾演說。一切魔羅不得其便。見海意經陀羅尼。

怛[寧*也](切身)他(引一)設彌(引二)設摩嚩底(三)設彌多設咄嚕(二合四)盎酤哩(引五)摩(引)囉[口*爾]底(六)葛囉(引)膩(引七)枳(引)踰哩(引八)烏朅嚩底(九)烏呼(引)葛野底(十)尾輸(引)馱儞(十一)儞哩摩(二合)梨(引十二)摩羅(引)缽那曳(引十三)烏渴哩(引十四)渴嚕(引)誐囉(二合)細(引十五)缽囉(二合)薩儞(引十六)係(引)目契(引十七)阿(引)目契(引十八)設曳多(引)儞薩哩嚩(二合)怛囉(二合)誐囉(二合)賀滿馱那(引)儞(十九)屹哩(二合)係(引)多薩哩嚩(二合)波囉缽囉(二合)嚩(引)禰那(二十)尾目訖多(二合引)摩(引)囉播(引)捨(二十一)塞他(二合引)必多(引)沒馱母捺囉(二合引二十二)三母捺伽(二合引)底多薩哩嚩(二合)摩囉(二十三)阿都黎多缽捺缽哩戍[亭*夜](切身引二十四)尾誐蹉底薩哩嚩(二合)摩(引)囉葛哩摩(二合引)尼(二十五)

彼說法師。以此真言作持誦已。處於法座。普觀眾會廣運慈心。當於己身起醫王想如法藥想。於聽法者起病人想。於諸如來起正士想。於正法眼起久住想。由此真言現前施作於正理法如應為說。是時周匝百由旬內。諸魔天眾悉不能來作諸魔事。設諸魔王至法會所。亦復不能作諸障難。

論曰。如是平等法施。則能增長大菩提心。如寶篋經云。文殊師利。譬如林木枝葉繁茂。皆因四大而得生長。文殊師利。如是菩薩以種種門集諸善根。一切皆攝在菩提心。於一切智迴向菩提以為增長。

論曰。若諸菩薩為欲廣大顯示修學佛之境界。最初安住正念正知。如是則能成就正斷及不放逸謂由發起精進樂欲。而於未生惡不善法防護不起。於其已生惡不善法。則能永斷使令清淨。未生善法令其發起。已生善法更復增長。於不放逸而常安住。諸善法中此為根本。如月燈經偈云。

 如我所說諸善法  謂戒聞捨及忍辱
 以不放逸為根本  是名善逝最勝財

云何名放逸。謂於邪教及惡朋友。虛妄推求而得生起。如人執持王所飲藥。盛滿器中行險滑路。當知是人恐怖憂惱。何有放逸。又如來秘密經說。云何不放逸謂能最初調攝諸根。眼見色等不取於相不著於好。如是乃至意法亦然。了知是已皆不取著不生染愛常求出離。又於自心善調伏已。亦能隨應攝護他心。善能息彼煩惱染愛。此名不放逸。若人信解不放逸法。則能隨順諸精進事。亦復積集淨信功德。由修淨信及不放逸精進法故。則能修作正念正知。以正念正知故。則於一切菩提分法而不壞失。若具淨信不放逸精進正念正知者。則能勤修深固之法。菩薩若於深固法中善了知者。則能於有於無如實覺了。乃至於世俗諦中說眼等為有。彼經偈云。

 常不放逸甘露法  利眾生髮菩提心
 深固寂靜心亦然  諸樂根本無所取

論曰。若能積集諸相應行。則於自他增長勝福。而說頌曰。

 學自他平等  堅固菩提心
 對自成於他  展轉無有實
 亦猶立彼岸  由此而對待
 彼既本來無  我性何所有
 若苦不防護  則為苦所著
 如是行法者  云何而不護
 起邪妄分別  執我以為常
 若我本如然  何現有生滅
 彼若別有生  為誰修福業
 營求於財利  及受諸快樂
 現見身衰老  不久而殞滅
 復生為孾兒  童子及年少
 於剎那時分  速朽而變壞
 何處名為身  爪髮皆離散
 初識託母胎  生已為孩孺
 盛年衰老相  最後為灰燼
 此明身自性  分位假安布
 畢竟無一塵  形相那久住
 又復此身者  不說當自知
 為異相所遷  思惟我何有
 由分位和合  世俗而顯現
 於佛正理中  隨相應所斷
 彼若無有識  則不能建立
 亦無貪恚癡  云何有功德
 餘九種世間  各各有三種
 無識與衣等  何能生彼樂
 衣不能生樂  當知從因生
 若樂生於衣  彼相何曾有
 是故正教理  說諸行無常
 現證及思惟  由因緣和合
 見自己眷屬  云何說有常
 於方所推求  無一微塵許
 如燃燈油盡  彼油知何往
 如是觀察已  剎那不可住
 聚集諸眷屬  嚴飾而行列
 妄計為我有  於樂他可知
 了知彼眾生  無一可積集
 自他既有殊  於苦亦無得
 如是不相應  彼我何處有
 或如自力能  數數而開示
 世間諸眾生  多苦常逼切
 當起大悲心  為憐愍於彼
 善作是觀察  平等而救度
 假使入阿鼻  如鵝泛蓮沼
 為令諸有情  常處歡喜海
 自不樂解脫  救彼常無厭
 作是利益已  而不生恃賴
 亦無有疲勞  不希於果報
 若十方福聚  彼我定獲得
 不生嫉妬心  他樂同己想
 又復若自他  同修於懺悔
 勸請佛世尊  及隨喜福業
 作如是迴向  平等無差別
 隨其福所施  無盡眾生界
 菩薩行是行  則多所饒益
 增長大悲心  獲最上安隱
 得彼金剛手  及諸佛世尊
 常作於護持  群魔咸驚悸
 是法王之子  諸天咸讚揚
 住菩提心車  善游履勝道
 眾生善修習  息除自他苦
 故我無所著  一切皆當捨
 若人為愛縛  則苦無窮極
 煩惱由之生  損壞徒後悔
 若火燒眾生  熾然皆普遍
 下至爪份量  於己亦無樂
 謂一切我愛  第一之苦本
 燒然使無餘  為利諸含識
 樂妻子眷屬  畢竟皆棄捐
 思惟因緣生  於身亦無愛
 諸有具智人  於彼二皆捨
 了知身與心  剎那差別起
 謂常無有常  離垢本無垢
 自得於菩提  彼亦成正覺
 不思以世法  而利於眾生
 法藥及佛像  如是我當施
 以惠自揀擇  所作事相應
 攝護於己財  積已而能散
 或自身他身  若少苦多苦
 如是皆令得  諸上妙快樂
 眾生於欲境  防護生障惱
 如蛇處窟穴  畢竟令清淨
 猶如淨良田  成熟諸稼穡
 能除饑熱惱  滿足其福報
 若人不遠離  名利及五欲
 所說亦無誠  於彼不須怒
 彼既失自利  怒之忍何有
 於是不生瞋  利他而不斷
 善行真實忍  如觀麝有香
 己物為他侵  返遭獵者損
 以方便思惟  無主宰快樂
 自既非受用  彼何無教誨
 如是彼佛子  念念除煩惱
 了諸根境界  譬若大瘡疱
 念彼忿恚者  饒益而開誘
 自性離調柔  處苦樂何得
 又彼五大種  示之以強名
 乃至住有情  皆成於義利
 若利生無懈  則不造諸惡
 故我勤修習  六界無衰惱
 至虛空究竟  及世間邊際
 我住利眾生  令智心成熟
 身為阿闍梨  善學離諸苦
 不問自力能  何所非防護
 若自作苦惱  何因生恐怖
 隨自師了知  我慢諸過失
 住大悲境界  不貪於果報
 常近事修學  平等何有我
 見癡狂盲者  行步多錯悞
 或墮險道中  自他常憂惱
 為尋求彼故  同難而救護
 如是行相應  則見大功德
 我過失非一  其深如巨海
 若自他復造  何由得解脫
 若彼善教誡  羞恥諸過咎
 常頂受他言  一切皆當學
 聞彼冤生怖  慎勿於餘說
 彼我心命同  若喜則無恥
 諸煩惱冤敵  我獨能鬪戰
 若此於心中  損壞無安隱
 歸命觀自在  大悲無與等
 紺髮簇旋螺  復如鬘垂下
 於十方剎土  指端流乳海
 救地獄鬼趣  輪迴諸極苦
 復於善眾生  亦尋聲救護
 婆雉阿修羅  得脫彼冤害
 極最勝莊嚴  世所未曾覩
 愚智諸有情  瞻奉咸忻慶
 又復虔信禮  妙吉祥大士
 所集正法藏  能利樂世間
 無比大醫王  善消諸毒難
 施樂及壽命  故我今稽首
 無邊苦熱惱  現廣大清泉
 令眾悅其心  當除諸渴愛
 十方諸世界  各現劫羅波
 眾生滿所求  普現青蓮目
 無量諸菩薩  稱讚身毛聳
 歸命文殊尊  最勝無過上
 一切希有菩薩行  結集所有諸功德
 自他當獲福無窮  皆作文殊真佛子
 書寫此正法  我所有微善
 為愍有情故  令增長勝惠
 諸法從緣生  緣謝法即滅
 我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五

 

上篇:大乘集菩薩學論

下篇:集大乘相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一 法稱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

七佛讚唄伽他

七佛讚唄伽他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傳教大師三...

菩提心觀釋

菩提心觀釋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臣...

金剛針論

金剛針論 法稱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

佛說清淨心經

佛說清淨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曹魏西域沙門白延於洛陽白馬寺譯 聞如是:...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大樓炭經

大樓炭經卷第一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 閻浮利品第一...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咒目經

佛說咒目經...

菩薩十住行道經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曇昧摩提菩薩持...

【註音版】天王太子辟羅經

天王太子辟羅經...

入定不定印經

大周新翻三藏聖教序 御製 蓋聞: 大乘奧典,光秘賾於...

【佛教詞典】逆觀還滅觀至無明

【逆觀還滅觀至無明】 p0929   大毗婆沙論二十四卷十...

【佛教詞典】法王家

指諸佛之國土。法王為佛之尊稱;佛於法得自在,能教化...

70%以上的疾病與情緒有關

恐懼、焦慮、內疚、壓抑、憤怒、沮喪每個人的身體裡,...

念佛越念越沒滋味,那就糟糕了

念佛人啊,如果你去年是念三千聲,今年變成二千聲,明...

40道寺院素菜譜(圖)

...

念佛為何也易招魔事

有人問省庵大師:參禪一門,全仗著自己的力量,所以常...

我是個修得不好的在家居士

問: 師父,我皈依佛門多年,是個修得不好的在家居士。...

練氣功後經常出現幻覺幻聽該怎麼辦

問: 我爸爸十多年前練氣功後經常出現幻覺幻聽,神智...

夢參老和尚:般舟三昧的問答

【問】:有一部經叫《般舟三昧經》,尼眾能不能行般舟...

如何證得念佛三昧

【原文】 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

供養三寶獲福無量

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一日,波斯匿王來見...

只念一句佛號夠嗎,需不需要再加經咒

問: 師父您好,弟子覺得只念一句佛號是不足夠的,必...

活著沒有意思嗎

剛才,來了位中年人。一進門,他就對我說:前幾天,差...

為什麼凡夫的世界都是種種障礙

我們看經文。這個是答相隨性遍,以釋相違性難。這個地...

【視頻】《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

《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