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七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念處品第十三之餘

論曰。此略說受念處。次明心念處者。如寶積經說。佛言。迦葉波。謂於此心或生愛樂或起厭患或多封著。於彼三際云何伺察。若過去則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非內非外亦非中間。皆不可得。又此心者不可色見。非所詮表亦非對治。非觀非照無住無著。然此心者一切如來尚無所見。餘何能觀。無別境界唯法想轉。迦葉波。是心如幻遍計不實。由所取故種種得生。心如虛空為諸煩惱及隨煩惱客塵所覆。心如河流生滅不住。心如燈光因緣所起。心如擊電剎那不住。心如惡友能生諸苦。心如漁師苦為樂想。心如鬼魅作諸嬈惱。心如藥叉伺噉精氣。心如狂賊壞諸善根。心如燈蛾常眄其色。心如鼙鼓唯警鬪戰。心如婢僕貪嗜殘味。是心如蠅觸羶膩器。是心如豬於不淨中謂為香潔。佛言。迦葉波。求是心者了不可得。由不可得故無所得。於過現未來皆不可得。則能超越三世有非有等。又寶髻經云。然此心者非外所有。故不可見。於蘊處界亦不可見。如是尋求不可見者。由何所緣數數得起。謂彼彼心緣如是事。云何說為心不可見。應知是心如利劍刃何能自斷。又復此心亦如指端指豈能說。心不可見亦復如是。乃至如人遠行其身輕轉迅疾如風。所至境界無能障礙。善男子。若人於此六處境界自他系屬。心無愛著身不散亂。則於奢摩他心一境性得無障礙。是為心念處。又無盡意經說。以相應行修習莊嚴。於法性心而不減失。云何莊嚴彼法性心同於幻化。謂若自捨一切所有。而能迴向彼法性心。是為嚴淨諸佛剎土。法念處者。亦如彼說。菩薩於法不觀法行法無可觀故。若非佛法非菩提道。則一切法皆非出離。了知此已得大悲三摩地。於一切法非有煩惱非無煩惱。得三輪無想。所以者何。了諸法性無有二相。是諸煩惱無積聚性。無貪性無瞋性無癡性。若能如是悟菩提者。了煩惱性即菩提性。是為法念處。又寶髻經云。善男子。菩薩以法觀法念處。若法起即生。法謝即滅。謂於法爾我人眾生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生老死等。若集即集行。若不集即不集行。若善不善及不動行。未有少法無其因緣而得生起。乃至於是法處深所伺察。不捨一切智菩提心故。如大戲樂經云。此有為行唯心造作。猶若坯瓶無常散壞。行如空城為雨沮壞。泥塗不堅漸當磨滅。亦如河岸積沙所成自性怯弱為水流蕩。行如風燈生滅不住。行如聚沫不可撮持。行如芭蕉中無有實。復如空拳誑示愚騃。乃至或草葛等搓捻為繩。依瓶轆轤而能汲引。未嘗獨一有彼作用。一切有支互相依止聚集而轉。是前後際亦不可得。如人鑽火二手與木勤劬不息火乃得生。眾緣若離火勢隨滅。於如是行印所印已。若自若他即能超越斷常等行。如智商人於諸險道。所至方隅而得通達。

論曰。由無明愛等煩惱業緣之所招集成蘊處界。於勝義中皆不可得。

自性清淨品第十四

論曰。說念處已。次復入解補特伽羅。決定成就相應空性斷根本已。餘煩惱等不復集行。又如來秘密經云。佛言。寂慧。譬如有樹名缽羅奢。若斷其根即一切枝葉悉皆枯瘁。寂慧。此亦如是。若斷身見即能除滅一切煩惱。

論曰。分別空性有無量行相。如月燈經偈云。

 若人信解如來教  於佛戒學無毀犯
 悉能遠離諸女人  知法自性常空寂
 拔除一切憂苦箭  或施醫藥令安穩
 速得成斯二足尊  知法自性常空寂
 若於身命斷支節  杖木捶打無恚惱
 忍力最上人中月  知法自性常空寂
 設百生中墮惡道  常得任持妙色相
 亦復獲是五神通  而常安住諸佛所

又般若經云。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佛身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種好者。於一切生中當念菩提心無令損壞。於菩薩行得無忘失。離惡知識及諸過咎。親近一切佛菩薩眾善知識等。為欲降伏諸天魔眾。淨諸業障。於一切法得無障礙。當學般若波羅蜜多。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發一念心。悉能超越東方殑伽沙等世界一切方所當學般若波羅蜜多。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設住十方佛剎當學般若波羅蜜多亦如是說。乃至廣如諸法無我。滅業障縛則見諸法自性無滅。如父子合集經云。佛言。大王。如是六界及六觸處十八意所伺察。是補嚕沙為緣得生。云何六界。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云何六觸處。謂眼觸處而見於色。若耳觸處得聞其聲。若鼻觸處能嗅於香。若舌觸處悉嘗於味。若身觸處親覺其觸。若意觸處則知於法。云何十八意所伺察。謂眼見色已。若生適悅若生憂惱若住於捨。如是六根各各緣彼適悅等三。是名十八意所伺察。大王。云何為內地界。謂於內身所生硬澁發毛爪齒等若內地界不生亦無有滅則無集行。大王。若時女人而於內身如所思惟彼補嚕沙。彼補嚕沙亦生愛樂。由二和合羯邏藍生。又復如所思惟相似和合而得生者。無有是處。若二女人無有是處。二補嚕沙亦無是處。若彼彼思惟而得生者。亦無是處。自體無實非相應故。云何說此為堅硬性。大王。此堅硬性相似而立。畢竟此身潰爛散滅。唯塚壙間是所歸趣。彼堅硬性從何所來。亦非四方上下而去。大王。此內地界應如是知。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七

 

上篇:大乘集菩薩學論

下篇:集大乘相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解脫道論

解脫道論卷第一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

大乘起信論

新譯大乘起信論序 夫聲同則應道合自隣。是以法雄命宗...

如實論

如實論反質難品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反質難品中無道...

【註音版】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國清百錄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序 終南山釋氏道宣撰 惟夫幔幢...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弟子死復生經

弟子死復生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祇...

佛遺教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述 歸命常住大悲尊 應病與藥權實法...

菩薩訶色慾法經

菩薩訶色慾法經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女色者,世間之枷...

【註音版】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佛教詞典】百丈懷海

(720~814)唐代僧。福州長樂人,俗姓王(一說姓黃)...

【佛教詞典】三應供養

(名數)世有三種宜供養者,一、如來所應供養,自利利...

成為一棵大樹的五個條件

一、成為一棵大樹的第一個條件:時間 沒有一棵大樹是樹...

唐代中原著名高僧一行和尚

一千二百六十年多前的唐開元年間,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

誑者,為護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

隨煩惱二十:言誑者,為護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

夢參老和尚:占察善惡業報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7講 第8講 第...

防護六根,斷除淫慾

當年佛陀住世的時候,要求出家人防護六根,並示言若縱...

世尊降兜率入胎因緣

兜率天宮中,一生補處菩薩──護明菩薩,即將降生娑婆...

三界的果報都是不安穩的

橋陳那比丘先講出一個譬喻說:世尊!這就好像是一個從...

散念佛號要做迴向嗎

問: 對平時的散念佛要做迴向嗎?應如何正確迴向發願...

不是念了幾聲佛號,就是念佛人

我們要思惟自己夠得上夠不上念佛人,不是泛泛悠悠念了...

慧律法師:勿在道場說是說非

說是說非是極不可取的行為。你如何知道事情的始末、對...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總而言之,大白牛車的啟動,我們講過有三個次第:安住...

如何解決工作中的困惑

問: 師父慈悲,弟子在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困惑。如果...

【視頻】《佛說如幻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如幻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慧普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慧普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