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六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空品第四之三

亦如月上童女所問經云。爾時月上童女見諸人等欲來親近。即時住虛空中高一多羅樹。為諸人等說伽陀曰。汝當觀我身。晃耀真金色。非因染欲心。感斯清淨質。欲生於境界。如火坑焰然。忍欲調六根。淨修諸梵行。設見他婦女。皆生母妹想。後獲端正身。他人常喜見。我諸毛孔中。妙香遍城郭。不從貪染心。薰修斯善果。貪心本不生。無慾何生欲。牟尼現證明。如實不虛誑。汝昔或我父。我或為汝母。迭為父母身。情何生染欲。我或甞害汝。他復害我來。怨朋互殺讎。情何生染欲。端正非貪得。貪非生善趣。貪非出離因。是故皆棄捨。又此貪慾因。速墮三惡道。夜叉毘舍闍。及阿修羅眾。鳩盤茶鬼等。皆由貪慾故。或聾盲瘖瘂。跰攣丑陋身。世間諸過患。皆由貪慾行。或得轉輪王。及帝釋天主。梵王大自在。廣因修梵行。若象馬牛虎。駝驢豬狗等。性本瞢親疎。而常希染欲。剎利及王臣。或信士長者。豐饒富樂門。廣因修梵行。若枷鎖系閉。水火諸苦難。或挑目截耳。及斷於手足。乃至為奴僕。此由貪慾故。又曰子王所問經訶欲義偈云。說是著欲者。如蠅見瘡血。亦如豬犬等。奔臭肉不淨。無知樂女人。奔馳亦如是。愚童不明瞭。舌舐於穢惡。如癡樂女人。具足諸黑闇。現住魔境界。死當墮惡道。又若廁中蟲。著味生樂想。猶如畫屎瓶莊嚴觀外相。亦如風槖中。滿盛諸穢惡。謂眵洟涎唾。及便利不淨。身如臭漏囊。愚夫謂為美。舉身唯有骨。皮肉之所覆。唯生一面門。譬若大癰疽。亦如瘡孔中。種種諸蟲滿。及餘不淨器。此身相亦爾。腹如犬疱等。內生藏熟藏。及頭骨肋脈。塗污諸血髓。有八萬種蟲。潛處於身內。墮癡網籠中。故愚夫不見。又於九竅中。流臭惡不淨。或若見若言。愚夫生取相。一切穢惡處。由樂不覺知。涎涕以為食。斯愚夫境界。或兩腋汗流。穢惡實可厭。樂斯訶厭事。如蠅見瘡等。於下劣法中。嗜欲斯最下。造斯惡業者。死當墮惡道。墮無間獄已。受諸大苦報。佛說諸女人。臭中極臭惡。是故於合集。破斯下劣想。又若起執著。唯愚者奔競。造斯惡業故。當獲如是果。彼經又云。如是行相苦求所須。以自活命封著不捨。乃至衣弊貧窮乞丐飲食。為諸女人之所降伏所持所魅。譬若僮僕自在役使。由於女人貪樂養育。必不能修佈施持戒及餘善品。又復為諸女人惡罵要勒繫縛。由心取著悉能忍伏。或詣女人裡捨。起貪很[仁-二+戾]審觀姿貌。由欲因緣自在而轉。佛言。大王。嗜欲愛者是不清淨。是極臭惡於。世間行尚為過失。乃至偈云。於女人合集。見作共隨喜。聞已意樂觀。彼人無出離。親近諸苦欲。說此實厭賤。由聞是法故。善說及癡說。是心奔女人。無異鼠逐貓。或聞佛所說。暫時得省解。後復於是貪。如喝羅羅毒。又如豬見糞。發生於愛樂。暫得須臾間。轉復生厭怖。著樂諸愚夫。遠離於佛教。親近下劣欲。死當墮惡道。樂耽湎醉欲。毀戒破淨命。造作諸罪業。死當墮惡道。若於是正法。了知諸欲境。不生放逸心。常生淨天趣。於無上菩提。此不為難得。若聞是法已。剎那獲正慧。悟出家法門。遠離諸欲事。

論曰。復說是難。寂靜決定神變經云。佛告文殊師利。設若有人於閻浮提一切有情。劫諸財寶悉壞命根。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於菩薩所斷一善心即近墮傍生趣。於所取時如同彼墮。斷善根故是罪過前阿僧祇數。所以者何。斷善根者。即是斷滅佛出世故。佛告文殊師利。又他種類於菩薩所起慳嫉時。以是因緣應知即是求三種怖。何等為三。謂墮地獄怖。及生盲怖。邊地難怖。彼經又云。若得為人語不誠實而樂誹謗。惡口憤恚嬈惱於人。後復於此身壞命終墮大地獄。生無足身受諸苦惱。宛轉五百踰繕那量。為諸小蟲咂食其肉。是蛇可畏具五千頭。由誹謗故。彼一一頭有五百舌。彼一一舌口出五百熾焰鐵犁。是語業罪。為勐火聚熾然燒煮。又若起不調柔逼惱菩薩者。是人於畜生道尚為難得。墮大地獄經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於彼死已為大毒蛇慘惡可畏。飢渴所逼造眾惡業。設得飲食而無飽足。於此死已。設生人中亦復生盲。無有智慧恶心不息。惡言訶毀不敬聖賢。人中死已復墮惡道。經千俱胝劫生不見佛。彼經又云。文殊師利菩薩於菩薩所乃至發明淨心時。而心或輕易。乃至多劫住大地獄如被鎧甲。文殊師利。是菩薩業必不能墮。唯除誹謗。是菩薩者。文殊師利。譬若金剛摩尼寶。無有木石能破壞者。文殊師利。是菩薩業亦復如是。必不能墮。唯除誹謗是菩薩者信力財入印經中亦作是說。佛告文殊師利。若復有人於十方一切世界諸眾生等起瞋恚縛。墮黑暗處。文殊師利。若於菩薩所遠住其前。屈伸臂頃起瞋恚心。是罪過前阿僧祇數。文殊師利。又若有人於諸閻浮提一切財物剽掠皆盡。若於菩薩所輒生罵辱。是罪過前阿僧祇數。彼經又云。佛告文殊師利。設若有人以殑伽沙等諸佛塔廟。悉皆焚燬。若於信解大乘菩薩摩訶薩起瞋恚心。加諸罵辱或增誹謗。是罪過前阿僧祇數。所以者何。從諸菩薩。出生諸佛世尊故。從彼諸佛有塔廟故。生諸利樂及諸天等。若輕毀諸菩薩者。即是輕毀諸如來故。若有恭敬諸菩薩者。即是恭敬諸如來故。欲求最上供養者。應當供養諸菩薩等。即是供養諸如來等。

論曰。此供養福報。如寂靜決定神變經云。若人護法及說法者。即是遠離一切惡道。獲天帝釋及梵世主夜摩兜率自在天等。後生人中為轉輪聖王長者居士。具大財寶念慧相應。安隱無畏。

論曰。何等菩薩於菩薩所於善作中起恶心故。謂異生等。又如信力財入印經云。文殊師利。設若有人於一切世界微塵數眾生。日日以天百味飲食及天衣服。於殑伽沙劫海如是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成就十善◎供養如是。說聲聞者。說辟支佛者。說大乘者。住大乘人戒德相應樂說辯才與彼無智戲論之者。而為諮稟聽受皆應供養。乃至得幾罪滅。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以初日分滿閻浮提諸大珍寶施佛弟子。以中日分及後日分亦復如是。滿百千歲如是佈施。是人彼所得福寧為多不。白言。甚多世尊。是人福聚無量無數。於是福聚無有能稱量者。唯除如來乃能知之。佛言。善男子。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如前所說。彼所得福寧為多不。如是廣略過前福報無量阿僧祇數。佛言。於後五百歲護正法眼。善護自他及護他世。於我教中作弟子者。是器非器剃除鬚髮被袈裟衣皆應善護勿生惱害。乃至自他國土皆得豐樂滅除罪垢。諸天諸仙增益守護壽命長遠。自他煩惱亦皆殄滅。住正覺道六波羅蜜離諸罪惡。於輪迴海不久沉溺。常離惡友近善知識。共事諸佛大菩薩眾。樂諸佛剎。非久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爾時眾中一切◎業道一優婆塞。於一日中能施飲食。於佛弟子如是佈施。過前福報阿僧祇數。文殊師利又若於一切世界微塵數成就十善業道諸優婆塞。日日以天百味飲食及天衣服。於殑伽沙劫海如是佈施。若復有人於一比丘。若一日中能施飲食。過前福報阿僧祇數。入定不定印經云。佛告文殊師利。假使十方一切世界諸有情類。皆被挑目至滿一劫。復有善男子善女人於諸有情起慈愍心。令眼平復還滿一劫。文殊師利。若復有人於信解大乘菩薩所。以清淨心而往瞻覲。過前福報無量阿僧祇數。文殊師利。假使有人能令十方一切牢獄系閉眾生皆得脫已。復受轉輪聖王妙樂或梵天樂。若復有人於信解大乘菩薩所。以清淨心瞻覲讚歎。過前福報無量阿僧祇數。又地藏經云。世尊。若真善剎帝利王。真善居士。真善宰官。真善沙門。真善婆羅門等。自護護他及護他世。於佛弟子是器非器乃至剃除鬚髮被少分袈裟衣者。皆應守護天主及天眷屬乃至畢舍遮主。與其眷屬皆從座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若未來世乃至後五百歲真善剎帝利王。真善居士。真善宰官。真善沙門。真善婆羅門等。如是守護正法紹三寶種皆令熾盛。以要言之。所有我諸眷屬。真善剎帝利王。真善居士宰官等。於十種事守護增長。何等為十。一者增益壽命。二者廣持正法。三者常無病惱。四者眷屬廣多。五者倉庫盈溢。六者壽命無乏。七者富貴自在。八者名稱普聞。九者得為善友。十者智慧具足。是名十種廣如彼說。

論曰。應知此廣大報如是入聖地者。故觀音經云。發正覺心者善利一切眾生故。若唯右繞佛塔。我猶說此功德廣大。汝諸佛子。若人不愛諸天遠離善人。是地獄境界。廣如前說。

論曰。未能於餘開示。且止此分別。淨諸業障經云。凡說障礙皆名為難。佛告文殊師利言。云何說名障礙。謂貪為障瞋為障癡為障。佈施為障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為障礙。所以者何。愚夫異生於佈施時為慳惜者不起淨信。由不淨信發損害心。由損害故生悔惱罪墮大地獄。彼護戒者。為破戒人加諸誹謗不為稱讚。令諸人等聞過失已。不生淨信。由不信故即墮惡道。彼修忍者由忍倨傲。是忍惛醉渾濁於心。由忍惛醉為放逸本即墮苦處。發精進者便起我慢。雲餘比丘修行懈怠。不共信施之食及飲水具。由發精進起我慢故。輕賤於他如彼愚夫。安禪定者。由於淨慮三摩缽底發生愛樂。彼便如是我得三摩地行。餘諸比丘心行散亂。由何得佛。廣如彼說又隨轉諸法經云。教招菩薩除業障罪。遠得菩提。教招威儀。遠得菩提。教招威儀道行。遠得菩提。然彼菩薩於菩薩所生下劣想。己身發高大想。謂我少除業障故。此菩薩於彼菩薩或說教令應住佛想。菩薩於菩薩所勿起毀訾之心。彼不捨菩提故。佛言。天子。菩薩如是不斷少分善根。如菩薩不二行中。設不發菩提心者。下至聰利菩薩。尚不起於陵蔑。何況發菩提心者。如首楞嚴三昧經云。佛語堅意菩薩言。云何未發菩提心者而與授記。若人得生五趣輪迴或天人傍生地獄琰魔羅界。是人諸根勐利廣大信解。如來於彼了知是人乃至若干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如是百千阿僧祇劫得菩提果。以要言之。佛言。堅意。說此菩薩名未發菩提心者而與授記。爾時尊者大迦葉波前白佛言。世尊。從是已後當於一切眾生起世尊想。所以者何。我等無有如是智慧。何等眾生此有成熟菩提根者。何等是無。世尊。我等不知如是行相。若於眾生起下劣想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大迦葉波。快說此語。以是義故。自在正觀。我於所說如是法中。不妄稱量出家在家男子女人。若妄稱量則自傷也。唯有如來應量眾生等者。大迦葉波若諸聲聞及菩薩。說當於一切眾生起世尊想。

論曰。菩薩於諸補特伽羅。何有少分不作化度不護身者。見有如是。幖相決定得菩提故。於彼佛子不應陵蔑。應當守護。如妙法蓮華經云。或有起石廟。旃檀及沉水。木櫁並餘材。塼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乃至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又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譬如漁師為得魚故。於大水池中安置鉤餌。令魚吞食。魚吞食已。所以者何。然知此魚尚在池中不久當出。復如是知為彼堅鉤竿繩所中系岸樹上。時捕魚師既到其所。即驗竿繩知得魚已。便拽鉤繩敷置岸上。如其所欲而受用之。佛告阿難。我今亦復如是。令諸眾生於佛世尊心生淨信植諸善本。乃至以一信心。彼諸眾生雖餘惡業之所覆障。剎那墮落。若佛世尊於彼眾生。以菩提智執攝事繩。於輪迴海拔諸眾生置涅槃岸。

論曰。是故皆作佛想禮敬。應知此尚意中作禮。若初發菩提心者以身禮敬。如善財童子於寶雲大菩薩所初發道意以身敬禮。一切斯為了義。如深心教誡經云。為諸菩薩於所度生恭敬作禮。而或所說何一處所禮不禮故而無相違。於是禮敬展轉系屬。不如是禮者而無福報。由何一禮得覩諸佛。無有是處。

論曰。謂此是菩薩學處此非菩薩學處。俱謗正法說為是難。故集諸法方廣經中說言。佛告文殊師利。云何於如來所說少分法中。或起淨想及不淨想。俱謗正法。謗正法者。即是譭謗輕慢諸佛法僧。又說此是解脫。此非解脫。俱謗正法。我非別說有法屬聲聞乘屬緣覺乘屬於大乘。彼愚癡者於我此法中種種施作說言此是聲聞。此是緣覺。此是菩薩。由起種種想故便謗正法。雲此是菩薩學處。此非菩薩學處。謗正法者。雲此說法師有是辯才。無是辯才。亦名謗法。又說此是法說。此非法。俱名謗法。雲過去佛出世無有總持可得。亦名謗法。於說法師亦無總持。悉名謗法。於說法師是過失行。亦名謗法。謂說法師無此具足辯才。是名謗法。教示放逸。是名謗法。教示威儀道行。亦名謗法。教不正戒。是名謗法。缺減辯才。是名謗法。於光明法而不了知。亦名謗法。於持明召請不悟所說。是名謗法。於如來教唯文字想而無入解。皆名謗法。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六

 

上篇:大乘集菩薩學論

下篇:集大乘相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密跡力士大權神王經偈頌

密跡力士大權神王經偈頌序 古汴龍華寺住持沙門智昌述...

釋摩訶衍論

釋摩訶衍論序 天冊鳳威姚興皇帝製 蓋聞月鏡日珠。居爰...

辟支佛因緣論

辟支佛因緣論卷上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波羅[木*柰]國王...

大宗地玄文本論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一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歸依德...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佛地經

佛說佛地經...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一 終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門釋...

寶女所問經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問慧品第一...

淨業痛策

淨業痛策附刻序 淨業痛策者。乃涔陽空靈大師。諱照瑩...

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 比丘善導集記  依...

佛說摩達國王經

佛說摩達國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誦經結誦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佛教詞典】世間出世間法

【世間出世間法】 p0513 瑜伽一百卷十七頁云:若法、有...

【佛教詞典】不說四眾過罪戒

(術語)梵網經所說菩薩十戒之一。禁止說優婆塞優婆夷...

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計數,變裝飾; 佛像是恭敬供養,卻變藝...

文殊菩薩為如馨律師受衣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如馨律師,字號古心,是溧陽楊氏之子。在明...

功夫到了程度,啥東西他都清清楚楚

我給你們說幾個聖境,像延恩老和尚,過去是高旻寺的老...

勇敢面對人生,無論到遭遇什麼困難

落榜、失戀、失業現實中,你是否四處碰壁、傷痕累累?...

18種抗癌果蔬英雄榜

最新科學研究證明,以下18種果蔬因為分別含有針對性的...

淨土念佛什麼時候成就呢

問: 淨土是念佛往生成佛,密宗是現今成佛。請問淨土...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印光大師說:道德仁義,乃吾人本具性德;因果報應,實...

西方極樂淨土是真的存在嗎

問: 西方極樂淨土是真的存在嗎?只有修得正果才能看...

見到了文殊菩薩,卻當面錯過

在《雜譬喻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以前有位大居...

每天一萬聲佛號是淨業行人的底線要求

每天念一萬聲佛號是對我們淨業行人的底線要求。雖然有...

宋代高僧圓照宗本禪師

好,各位有緣,阿彌陀佛。話說北宋的時候,杭州太守想...

南亭和尚《地藏菩薩化度事蹟》

地藏菩薩的大悲、大願,我相信,只要是佛門弟子,沒有...

【視頻】《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聆志居士念誦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十善業道經》慧平法師念誦

《佛說十善業道經》慧平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