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

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中分別業品第四

前已說眾生世及器世。差別有多種不同。如此不同何因所作。非隨一作者。以知為先所造。若爾云何諸眾生。偈曰。業生世多異。釋曰。若世間多種差別皆從業生。云何因眾生業。欝金旃檀等生極勝可愛。而彼身不爾。是彼業種類。如此作雜業眾生。彼身有九瘡門。甚可厭惡。外具生極可愛。以對治此身。諸天等不造雜業。此二悉可愛。若爾此業是何法。偈曰。故意及所作。釋曰。經中說。業有二種。一故意業。二故意所造業。此所造但故意所作。非身口所作。此二業或成三業。謂身口意。云何安立此三。為由依止。為由自性。為由緣起。若由依止但一身業。一切依止身故。若由自性但一口業。於一切中但口是業故。若由緣起但一意業。一切皆故意所起故。次第由此三因安立三業。毘婆沙師說如此。此中偈曰。故意即心業。釋曰。心業者但故意故。意何相。謂心思已決。偈曰。故意生身口。釋曰。如此故意依身口門起。即以身口還顯故意。應知此名身口二業。偈曰。二有教無教。釋曰。是身口業。應知一一各有二類。謂有教無教為性。此中偈曰。說身有教相。釋曰。由隨故意。是身如此如此相貌。說名有教。有餘師說。行動名有教。若身行動。必由業行動故。行動是身業。對向彼說。偈曰。非動剎那故。釋曰。一切有為法。與剎那相應。何法名剎那。得體無間滅。是名剎那。隨法有如此名剎尼柯。譬如有杖人。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從得體後即不有。是時生是時即壞故。執此法得度餘處。則非道理。是故身業非行動。此義亦可然。若一切有為皆是剎尼柯。汝今應知。此義成實。謂有為剎那剎那滅。云何知。偈曰。最後滅盡故。釋曰。諸有為法。滅不由因。何以故。因緣者為生有法。滅非有法。若非有此因何所作。此滅既無所有。故不須因。有法生時次若無滅。後時亦應無有法無異故。若汝言此法變異方有滅。此法即非此變異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此法自體由自體變異。無如此理。若證見薪等由火相應故。滅不顯現。善友為與火相應。薪等滅盡故不可見。為自然滅。餘不更生故不可見。譬如與風相應故燈滅。與手相應故鈴聲滅。是故此義由比量得成。此中何法為比量。已說由滅非因。所作故。復次偈曰。無不從因生。釋曰。若滅必由因則無滅。無因所生故。剎那生滅法。如智聲光等。見此滅無因。是故知一切滅皆不觀因。若有人執由別智故餘智滅。由別聲故餘聲滅。是義不然。二智不俱起故。疑智及決智。無道理得俱起。苦樂瞋欲亦爾。若明瞭智及聲生。次第不明瞭智及聲生。云何不明瞭等類法。能滅明瞭等類法。若有人執。燈光於餘位中無依處故滅。或由隨法非法故滅。此執不然。何以故。此無不應成因。所執法非法。為生滅因無道理。於剎那中起如此功能。於一切有為中。可作如此分別餘因。且置此諍。若言薪等滅以火相應為因。此執中熟所生德。少熟中熟最熟生中。偈曰。生因成能滅。釋曰。此熟中生因即成滅因。何以故。由從火相應熟德生從此不異。後中熟生時。少熟即滅。是彼生因即是滅因。或此滅由因不異。是義不然。偈曰。於決無證故。釋曰。從如此因彼先得生復從此因彼更成滅。偈曰。於地等寧有。釋曰。於光差別且得分別彼因有異。於灰汁雪酢曰水地相應故。熟德差別生時於中何所分別。是義不然。何以故。水被煮則減盡。於中火相應何所作。由此勢力。生長火界。由火界勢力。水聚漸漸減少。乃至極減位。不更接後相續。於中此事是火相應所作。是故諸有法滅皆無有因。是壞性故自然而滅。若生即滅。是故彼剎那剎那滅義得成。由剎那滅故無行動。諸有法。於餘處無間生中。世間起行動妄執。譬如草光等。行動既無相貌為身業。此義得成。經部師說。相貌非實有物。何以故。偈曰。向一方聚生。執色假說此。相貌由比量。約色相決判。釋曰。若色多生於一方假說名長。觀此色於餘色少假說名短。若於四方色多生假說名方。若一切處色生等。假說名圓。所餘亦爾。譬如火薪。疾向一方。於餘處見無間則執為長。若於一切處見則執為圓。是故相貌與色無別類。何以故。若有別類。偈曰。二根取無入。決是意塵故。釋曰。若眼見此分別為長。若身觸亦爾。是故此相貌。應成二根所取。無有色入為二根所取。偈曰。由分別堅等。長等智生故。釋曰。如於觸中執長等相貌。汝於色中應知亦爾。於相貌中唯有憶念起。與觸相應故。無有證取。譬如人見火色。於火熱觸生念。聞花香於花色生念。此中是義應理。由彼實有不相離故。是故互得相比。偈曰。於大聚集有。復決定相貌。不同相違故。釋曰。無有觸塵於相貌中。定因此定故。於二中更互相比知。決定得成。若無定相應取觸。比相貌決定成。於色比亦定應成。或如於色於相貌不定故。比不應成。此二義悉不成。是故由觸比相貌。是義不然。於有眾多相貌物。如氍毺等。由見眾多相貌故。隨一所見。是眾多相貌所成一分。若是實物。此義不成。譬如顯色。是故相貌無有實物。復次隨有有礙色。此色必定有隣虛。相貌色無別隣虛。是故多色如此聚集。假說長等名。若汝言。是相貌隣虛聚集如此得長等名。此執一向墮偏助。相貌隣虛不成就故。若彼別相成就。彼聚集可然。相貌隣虛如色等隣虛。自性既不成就。云何得有聚集。若汝言色同不異。但見相貌有異。謂土器等。是義不然。前為不已說耶。若色起如此相。於中假立為長等。譬如蟻等。無有差別。而說有行輪等異。相貌亦爾。復次若汝言。於闇中遠不見色。如杌等但見長等相。故相異色。是義不然。何以故。是所見即是色。於此中不明瞭故。分別為長等。譬如行軍等。由如此理。此義必應然。有時不可分別差別。唯眾物聚集。見不明瞭。若爾汝等經部師。除身行動及相貌。此中汝立何法為身業。但立相貌。為身有教業。不由實有故。若汝假說相貌。云何立為身業。以身為依止。此業為身業。若故意能引身。於種種處即立此故意為身業。如此口意二業。如理應知。若爾於前已說。業有二種。一故意業。二故意所造業。此二有何異。分別故意先起。謂我等應作如此如此。是名故意業。故意分別已。後引事故意起。能引身作種種事。是名故意所造業。若爾則無有教業。是有教業於欲界亦無。是故隨此執有大過失起。若爾對此過失。復有別對治起。若無教業。從如向所說名身業。故意差別生。何所有此應隨從故意起。譬如定無教。此過失不應有。由隨本故意差別所引及依事。故意差別生故。若有教起。亦觀本能引故意勢力故。此方得生。由昧鈍故。何況無教。毘婆沙師說。身相貌實有物。身有教業以此為體。偈曰。言教語音聲。釋曰。是聲言語為性。是名有教。言業無教。於前已說。經部師說。此亦非實有物。何以故。先已信求。唯定不作為量故。彼師依過去四大。成立此義故。過去四大已無為性故。由執此色為相故。毘婆沙師說。此無教實有物。云何得知偈曰。三無流色長。不作說道等。釋曰。於經中說。色有三種。有三處能攝諸色。有色有顯有礙。有色無顯有礙。有色無顯無礙。佛說有無流色。如經言。何者無流法。若色過去現世未來。於中欲不起瞋不起。乃至於識亦爾。說此名無流法。若除無教色。則無無顯無礙色及無流色。經中又說增長。如經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信根與七種有攝福德業處相應。若行若住若臥若覺。恆時平等。福德增長。福德相續。與無攝相應亦爾。若離無教。異緣心人。福德業處不應有增長。若人自不作但教他作。若無無教業道不應成。何以故。令他教業非是業道。非自所作業故。若已作此性無差別故。亦非佛世尊說。比丘諸法是外入。非十一入所攝。謂無顯無礙。不說無色。此言則成無用。若不見無教色在法入攝。若離無教色。聖道不成八分。若人入觀正語正業正命。不相應故。若爾此經所說云何經言。若人如此知如此見。正見至修習圓滿。正覺正進正念正定。先時正語正業正命。已清淨離染污。此言約先循世道離欲。故作此說。若無無教色。波羅提木叉戒亦不應成。何以故。從受戒後此戒即無。謂能成異緣心人。為比丘比丘尼等。於經中說。遠離戒為塘。能遮邪戒故。若此無不應成塘。由此等證故知實有無教色。此中經部師說。此證甚多種種希有。理實不然。何以故。是汝所說。由三種色故。有無教色。此中先舊觀行師說。諸觀行人有定境界。色由定威力生起。此色非眼境故說無顯。不遮處所故說無礙。若汝言。此云何名色。此難於無教亦同。是汝所說。由說無流色故。有無教色。此義同前。此色由定威力生。在無流定中。為境界故。觀行人說。此為無流色。有餘師說。阿羅漢色及外色名無流色。非流依止故。若爾經中云何說。何者有流法。謂一切眼一切色。廣說如經。此色非流對治故。說名有流。由此別義。此色可說有流。可說無流。若爾何有相雜過失。由此相此色成有流。不由此相更成無流。於中有何相雜。若色入一向有流。此經中云何簡別說。經言有流色者。若色有取心堅覆藏所依。廣說如經。是汝所說。由福德增長者。此中先舊師說。此是法爾。如如施主。所施財物。受者受用。如此如此。由受者功德勝劣故。由財物利益勝劣故。若施主心異緣。由先緣施故意所熏修故。是時相續至得微細轉異勝類。由此於未來時。為生多少果報相續功能。約此義故。說福德增長福德相續。若汝言。由別相續勝劣。於異緣心人別相續轉異。今云何得成。此執與無教同。由別相續勝劣。於別相續中有別法名無教。此云何得成。於無攝福德業處。此云何有。由數數修習。能緣此為境故意故。於夢時此亦得隨相續並起。若人說有教。於無攝福德業處。於中既無有教業。云何得有無教。有餘師說。於有攝福德業處。由數數修能緣此為境故意故。無教得生。若爾云何。於經中說。若比丘。有戒有善法。食施主一食已。修無量心定。由身證觸依。此中住因。此生能施施主無量福德無量善流。安樂之食。應信求如此。此中是時有何故意差別。是故相續轉異勝類。此義如理。是汝所說。若人教他業道。云何成者。此中經部師說。由此人立教損害他差別成故。於能教人相續中微細轉異勝類得生。由此轉異。於未來中此相續為生多少果報。則有功能。若人自作事果究竟時。應知此義如前。此相續轉異勝類。說名業道。於果立因名故。說此為身口業者。是身口二業果故。譬如說有無教人。於無教立身口業名。大德說。於所取陰中。由三時故意起故。此人為殺生罪所觸。謂我今必應殺正殺已殺。若此故意生。由此量業道不得成就。何以故。勿自父母等未被害。由妄分別殺故無間業成。若自殺起如此等故意。業道則成。若作如此意則應道理。汝何憎嫉心偏撥無教。信受相續轉異勝類。二俱非所解。無憎嫉心雖然由隨故意身加行業道究竟故。若已成此別法。異於二依能行人生。此義不生愛樂。若由故意起加行事生究竟。因此事相續轉異勝類。成此義則生愛樂。從心心法相續。未來果報生故。是汝所說。由無有教業故。無教則無。如此等義於前已答。是汝所說。由不說法入非色。此言已答。無顯無礙是定境色即法入攝。是汝所說。八分聖道不應成者。善友請汝。為說此義。若人入觀修道。正語正業正命。云何應有此人說言。作業求覓衣食不。不爾云何此人得如此相無流無教。由得此分。後時出觀。則不更行邪語等事。必能恆行正語等分。是故由於因立果名。說無教為正語等分。若爾此中云何不執如此。若人入觀修道。離無教得如此相。謂故意及依止。由得此二。後出觀時。不更行邪語等事。恆行正語等分。是故由於因立果名故。得安立聖道八分。有餘師說。此中唯不作為量。說名三分。由此聖道勢力。此人必得定。不更作邪語等。此定不作。由得無流道為依止。說名無流。何以故。於一切處。不定應數實有體法。譬如八世法。一得二不得三好聞四惡聞五讚六毀七樂八苦。此中不得衣服等。非實有別物。亦被數於餘處亦爾。波羅提木叉戒等亦爾。有信求心人。由故意先作受方便。於如所遮業。護持身口。若汝言。心異緣時。即無復戒。是義不然。由數習此。故意欲犯惡事時。是人憶本故意護持。即起塘義。亦有憶持。先不作惡誓。起慚羞心故。不破禁戒。此即塘義。是故依師受不作惡。若如汝所言。唯無教業。能遮斷犯戒失則應無人忘念破戒。且止廣諍。毘婆沙師說。有別物。色為性。名無教。此若有前已說。此依止四大生。為依有教四大生。為不爾。依別四大生。何以故。此一和合。有細麁二果。無如此義。無教所依四大。與有教四大同時起。不一切所造色。若現世若未來。多依過去四大生。此所依云何。偈曰。剎那後無教。欲過去大生。釋曰。從初剎那後。欲界無教。依止過去四大生。是四大作此生依止。是身現世四大為相續依止。是二四大。次第為此生流因故。譬如輪行於地。以手轉之。以地為依處。所依止四大是何地。能依止身口業是何地。偈曰。依止自四大。身口業有流。釋曰。欲界身口業。但依欲界四大生。如此乃至第四定身口業。依止第四定四大生。偈曰。無流隨生處。釋曰。若無流身口業。隨地受生人所得。應知即依此地四大生。由不墮於界故。無流四大無故。由彼力生故。此中有教無教二業應知。偈曰。無教非心取。流果眾生名。流心取大生。釋曰。無教者其相云何。非心心法。依止等流果。似因故。眾生法故。等流果心心法所取四大。依此無教生非定地。無教品類如此。定地云何。偈曰。定生增長果。無取異大生。釋曰。定無教無流無教。皆從定心生。依定所生增長。非心所取。不異四大生。不異者。若依止此四大。離殺生無教生。即依此四大。乃至離無義語無教生。云何如此。如心四大不異故。於波羅提木叉戒中。各各依四大。七無教戒。生有教色等流。若屬身是心所取。此有教色若生。為破前相貌相續起為不。若爾何有。若破前後生果報色。已斷由更相續故。則違毘婆沙執。若不破而生。云何於一四大聚中。有二相貌起。是時有別等流四大生。依此有教色生。若爾依隨一身份。有教色生。此分則應大本。彼四大所遍滿故。若不遍滿。云何由具分起有教色。由身空故。故彼有處。此業由別義說。有二種三種五種。此中無教有二種一善二惡。偈曰。無無記無教。釋曰。云何如此。無記心力弱。是故不能引生有力業。若因已滅。此等流果恆相續起。偈曰。餘三釋曰。餘業有三種。謂善惡無記。何者是餘。謂有教及故意。偈曰。復不善欲中。釋曰。若惡業應知唯於欲界中非餘界。三惡根及無慚無羞滅故。若善無記一切處有。以不遮故。偈曰。色無教。釋曰。若色界有無教。何況欲界。於無色界無。無四大故。若是處有身口生。此中有身口護戒。若爾若人身在欲色界。入四無色定。應有無教。譬如無流無教。是義不然。此不墮三界故。通無色界無教。不應依止不等類四大生。背一切色故。故無色界定不能引生色。制伏色相故。持戒為對治破戒。破戒但是欲界法。於欲界由四種遠。無色界最遠。謂依止取相境界對治故。是故於中無無教。毘婆沙師說如此。偈曰。有教有觀二。釋曰。是有教色。於有觀二地中有。謂欲界及初定。上去皆無。偈曰。欲無無記教。釋曰。於欲界無有覆無記有教。於梵處則有。何以故。曾聞大梵王有語從諂曲生。此於自大集中。為避淨命阿輸實難讚歎自身。若爾從第二定以上。若無言說云何有聲入。以外四大為因故有聲入。餘師說。於第二定等亦有言語。但是無覆無記。無善無染污何以故。若人生彼處。如此類下地心。不能引令現前。為生身口。有教業最麁下故。已棄捨故。前義是彼所說。復有何因。離梵處於上無有教業。於欲界無有覆無記有教業。偈曰。緣起無有故。釋曰。若有覺觀心。能起身口有教業。此心於第二定等則無。此若起必由修道所滅心起。見諦所滅心。依內門起故。是故於欲界中。無有覆無記身口二業。為由隨發起。應知諸法善惡性為不爾非。云何。由四種因。一真實。二自性。三相應。四發起。此中偈曰。解脫真實善。釋曰。涅槃者。一切苦寂靜。最極平安故。是真實善。譬如無病。偈曰。自性根慚羞。釋曰。根謂三善根慚及羞。此法由自性是善。不觀別相應發起因故。譬如良藥。偈曰。相應彼雜故。釋曰。與三善根及慚羞。相應諸法。由相雜故是善。若彼不與此相應則無善性。譬如良藥雜水。偈曰。發起有教等。釋曰。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與善根等相應法所發起。由發起故是善。譬如煮良藥汁所成乳。諸至得等非同類心所發起。云何是善性。由此義故善。如所說四種善。偈曰。翻此四名惡。釋曰。云何名四惡。生死名真實惡。生一切苦為體。最極不平安故。譬如有疾。三惡根及無慚無羞。名自性惡。不觀餘因成故。譬如惡毒。與彼相應諸法由相應故名惡。譬如惡毒雜水。彼法所發起。身口二業。生等及至得。由發起故名惡。譬如煮惡毒汁所成乳。若爾無一有流法應成無記或成善。皆入生死內故。如汝所言。實皆如此。若有流法。於果報不可記。說名無記。若有流法。於可愛果報有記說名善。若真實無記。必應尋求。偈曰。實無記二常。釋曰。二種無為法。非有別方便成無覆無記。謂虛空及非擇滅。此義應思。若身口業。由隨發起成善惡性。四大云何。非善惡性。作者於業中有故意。非於四大。若爾入定觀人。於無教無故意。非寂靜心。不能發起無教非同類故。云何無教成善。天耳天眼。應立為善性。於中故意所發起故。此中汝應作功力。是汝所說。見諦所滅心。不能發起身口有教業。此義若爾。云何佛世尊說。從邪見邪覺觀。生邪語邪業等亦爾。如此等此義不相違。何以故。偈曰。緣起有二種生因剎那起。釋曰。有教無教緣起有二種。一生因緣起。二共剎那緣起。於一剎那共起故。偈曰。於二初能生第二隨彼起。釋曰。生因緣起者。唯能生能引。未有令有故。共剎那緣起者。唯能隨共生。於事時不相離故。此心於此事中有何能。雖先被引。若離此心事則不起。譬如死人。若爾若人無心。於生無教戒。此心云何有。若人有心此身口業則明瞭起。是此心功能。此中偈曰。能生見諦滅意識。釋曰。若見諦所應滅心。能為身口業生因。何以故。能發起彼覺觀生資糧故。不能隨起緣。外門起心事時。此心已無故。是色若以見諦心為緣起生。此色亦是見諦滅。斯有何失。則違阿毘達磨。彼藏雲。與明無明不相違故。無色見諦所滅。此立未成。何以故。是四大應成見諦滅。同心所起故。此失不應有。如其非善非惡。若成如此復云何。此亦不可。何以故。此色無道理成見諦滅。亦不成非所滅。與明無明不相違故。是故依生因緣起。於經中說無相違。偈曰。修道滅生隨起具能。釋曰。若修道所滅意識有二種。謂能生及能隨。偈曰。五識唯隨起。釋曰。五識無分別故。但與身口業共一剎那起。不能為引生因。此中有四句。見諦心但是生因緣起。五識但是共剎那緣起。修道所滅意識具二種。一切無流。無二種如能生緣起。共剎那緣起亦爾不。此義不定。偈曰。於能生善等。隨起有三種。釋曰。生因緣起若善。共剎那緣起。或善惡無記。生因緣起若惡無記亦爾。偈曰。於佛等或善。釋曰。於佛世尊一人。生因緣起共剎那緣起。此二必同。若善同善。若無記同無記。或善者。有時生因緣起無記。共剎那緣起或善。無時生因緣起是善。共剎那緣起是無記。何以故。諸佛正說。無時萎歇。餘部師說。諸佛世尊。無無記心。何以故。佛世尊相續。一向自性是善。恆寂靜故。於經中說。

 那伽行寂靜  那伽倚寂靜
 那伽臥寂靜  那伽坐寂靜

若不由諸佛意欲。餘心不起故。故說如此。非有如來無記心。謂果報威儀變化心。毘婆沙師說如此。前已說。若修道所滅意識。能作生因緣起。及作共剎那緣起。應知此一切善惡無記。偈曰。果報生無二。釋曰。若果報心。不能作生因緣起。亦不能作共剎那緣起。不由功用生及起相續故。今為如能生緣起身口業生。為如共剎那緣起。若爾何有。若如能生。於欲界中應有有覆無記有教業。身見邊見所生起故。若爾一切見諦惑。亦無但能生此中應說差別道理。若如共剎那。若人起恶心或無記心有教。波羅提木叉不應成善。如能生有教亦爾。不如見諦所滅。修道所滅心為隔故。若不由隨共剎那緣起。判有教善惡等。不應說如此。於經中佛世尊依生因緣起說。非依共剎那緣起說。是故於欲界無有覆無記有教業。若爾應說。如此依別法所攝生因緣起說。此諍已竟。如前所說。有二種無教。今說偈曰。無教應知三。護不護異二。釋曰。此無教。一名護。二名不護。三異此二。謂非護非非護。能遮能滅破戒相續。故說名護。偈曰。護波羅提木叉。定生及無流。釋曰。此護有三品。波羅提木叉護者。若生此界。謂欲界戒。定護者。謂色界戒。無流護者。謂無流戒。偈曰。木叉戒八種。釋曰。何者為八。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那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優波婆娑戒。此八種護說名波羅提木叉戒。由名此護有八。若約實物其數云何。偈曰。由實物有四。釋曰。四者謂比丘戒。沙彌戒。優婆塞戒。優波婆娑戒。此波羅提木叉護。若約實物唯有此四。體相定同故。比丘尼戒與比丘戒不異。式叉摩那戒沙彌尼戒與沙彌戒不異。優婆夷戒與優婆塞戒不異。何以知然。偈曰。由根名異故。釋曰。根者是相。能別男女異故。由此根故。比丘比丘尼等立有別名。云何如此。若轉根比丘成比丘尼。比丘尼成比丘。沙彌成沙彌尼。若沙彌尼式叉摩那成沙彌。優婆塞成優婆夷。優婆夷成優婆塞。於轉根時無有因緣。為捨前戒。無有因緣。更得新戒。是故四種護體性不異於三。若人從優婆塞戒受沙彌戒。從沙彌戒受比丘戒。為此護由遠離增長故。說各各不同。譬如五十二十。及如陀那羅婆底羅等。為諸護各各具生。偈曰。彼各。釋曰。此三種戒不相雜。各有別相生起。於三戒中有三種離殺生護。乃至三種離飲酒護。所餘亦爾。三種遠離有何差別。由緣起異故。遠離有差別。如如求欲受持多種學處。如此如此。遠離醉亂放逸處。能遠離最多殺生等因緣。於遠離緣起恆能得住。是故由緣起異。遠離有差別。若無如此義。若人捨比丘戒。應即捨三戒。前二入第三。攝故此義非所許。是故三護各有別體。偈曰。不相違。釋曰。此三共生。不由受後護棄捨前護。何以故。勿由捨比丘所受護。即非優婆塞。云何成優婆塞。云何成優波婆娑。乃至云何成比丘。偈曰。五八十一切。惡處受離故。優婆塞布薩。沙彌及比丘。釋曰。此說應知如次第。於五種所應遠離法。受持遠離故。是人即住優婆塞護。五所應遠離者。謂殺生不與取邪淫行妄語飲酒類醉處。於八種所應遠離法。受持遠離故。是人即住優波婆娑護。八所應遠離者。謂殺生不與取非梵行妄語令醉飲。著香花觀聽舞歌等眠坐高勝臥處非時食。於十種所應遠離。法受持遠離故。是人即住沙彌護。十所應遠離者。是前所說八。又受畜金銀等著香花觀聽舞歌等。分為二故成十。一切所應遠離身口二業。由受持遠離故。是人即住比丘護。此波羅提木叉戒。偈曰。尸羅善行業。或說守護等。釋曰。能平不平等事故名尸羅。若依尼六多論。由冷故名尸羅。如佛說偈。

 受持戒最樂  名色無燒熱

聰慧人所稱讚故名善行。所造為性故名業。於前為不說耶。無教者稱無作。云何名業。由善受此有慚羞人。約惡法說名無作。此故意教業所作故說名業。餘師說。是業因業果。故說名業。如此由通義。立波羅提木叉護等別名。復次偈曰。初有教無教。波木叉業道。釋曰。若人正善受戒。初剎那有教無教。說名波羅提木叉。能受者因此解脫眾惡故。解脫者棄捨為義。此亦名波羅提木叉護。從初乃至後時。皆能遮防身口惡業故。從第二剎那以去。但名波羅提木叉護。不得名波羅提木叉。根本業名波羅提木叉。非後分業。業道亦爾。復次如此等護。何護何人互相應。偈曰。應波木叉八。釋曰。與波羅提木叉護相應有八部。謂比丘比丘尼。乃至優波婆娑住為第八。外道為無所受戒耶。有戒非波羅提木叉護。何以故。彼戒非一向為解脫眾惡起。愛著三有故偈曰。定生護得定。釋曰。從定生於定生。是護名定生護。若人與定相應。是人必與定生護相應。此中近分定。立為定故說定生。譬如郭邑近處亦名郭邑。如世言。於此郭邑有舍利田。有餘穀田。偈曰。無流護聖人。釋曰。一切聖人與無流護相應。聖人謂有學無學。於前俱有因中。已說二護隨心生滅。於彼說何。二護於三中。偈曰。後二隨心起。釋曰。定護無流護。隨心生住滅。波羅提木叉護則不爾。何以故。若異緣心人。此亦得生。後二不爾。復次此二或名滅護。此名在何位。偈曰。於未來二滅。九次第道生。釋曰。於未來定中定護無流護。若在九次第道中說名滅護。何以故。此二能滅破戒。及能滅發起破戒諸惑故。是故有定護非滅護。此有四句。第一句者。除未來定。及無間道有流定護。第二句者。非至定及無間道無流護。第三句者。非至定及無間道有流護。第四句者。除非至定及無間道無流護。如此有無流護非滅護。亦有四句。如理應知。若爾佛世尊所說偈。

 由身護善哉  口護亦善哉
 依意護善哉  一切護善哉

復有別說。比丘眼根善護所守護住。此意護根護自性云何。此二非無教戒性。云何。偈曰。合善慧正念。各說意根護。釋曰。為顯二護各具二性故。合離說欲顯次第。意護以善慧正念為性。根護亦爾。此義今應思。何人與何有教無教。幾時得相應。此中偈曰。若住波木叉。與現應至捨。與無教相應。釋曰。若人住波羅提木叉護。乃至未捨無教。於中間恆與現世無教相應。偈曰。前念後與過。釋曰。從初剎那後。與過去無教亦得相應。乃至棄捨。此句應知一切處如說。住波羅提木叉護人。偈曰。住不護亦爾。釋曰。若人住於不護。乃至未捨不護。於中恆與現世不護無教相應。從初剎那後。亦與過去相應。偈曰。有定護相應。與過去未來。釋曰。若得定生護。恆與過去未來無教相應。乃至未棄捨。何以故。若過去生中。所棄捨過去定生護。於初剎那中即得。偈曰。聖初非與過。釋曰。若聖人與無流護亦爾。此是聖人差別。謂若初得無流護。則不與過去相應。於前世未曾得無流道故。偈曰。住定及聖道。與現世相應。釋曰。若人與定護無流護相應。若入定觀及聖道觀。是人次第與現世無教相應。若出觀則不爾。若人住於護不護。此事已說。若約中住人云何。偈曰。中住若有二初中。釋曰。若人不住於護不護。說此人名中住。此人不必定有無教。若有惡戒及戒分所攝無教。於初與中相應。此現世在過去未來中故名中。偈曰。後二時釋曰。從初剎那後。則與過去相應。又與現世相應。乃至棄捨。若人住於不護。為有時與善無教相應不。若人住於護。為有時與惡無教相應不。若相應復幾時。偈曰。住不護與善。住護復與惡。與無教相應。乃至淨污疾。釋曰。若人住於不護。由善信心強疾作禮塔等事。則生善無教。若人住於護。由煩惱心強疾作打縛他等事。則生惡無教。此二乃至相續未斷。無教於此時恆相續生。此人於初剎那。與現世無教相應。於餘剎那與過去亦相應。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禪要經

禪要經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訶欲品第一 行者求道欲修定...

【註音版】不空羂索神咒心經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

佛說如來興顯經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註音版】佛說淨業障經

佛說淨業障經...

二諦義

補刻二諦章敘 嘉祥藏大師所譔二諦義章三卷。傳流吾國...

佛說應法經

佛說應法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闕譯人名附東晉錄 佛至拘羅懼國,...

【註音版】金光明經空品

金光明經空品...

【佛教詞典】五家所共

(術語)世之財物,為王與賊、火、水、惡子等五家之共...

【佛教詞典】正法念處經

梵名 Saddharma-smrty-upasthāna-sūtra。凡七十卷。...

曾為浪子偏憐客

在我們教內每一位信眾可能對《安士全書》都不陌生了,...

禪話禪理30則

1。甜酸苦辣嘗遍,方知清淡滋味最美;萬水千山走過,...

佛法看身體健康的原因

昨天有人問:請問師父個問題,我一個同事也學佛,說幾...

第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障礙我們學佛修道的五住煩惱

苦與樂是沒有一定分界線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何謂...

念佛消業的故事

當我們的心靈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我們未來...

普勸修持淨土法門

孟子云: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云:塗之人可以為禹。常...

蓮宗十祖截流大師畫傳

一、父夢憨山,友成兒郎 截流大師(公元16261680年),...

依止不生滅心,不要跟著感覺而走

佛陀在前面的經文當中,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同時存在...

業障並不是障礙我們的關鍵

其實我們不能怪業力給我們痛苦,業力它只做了一件事情...

見月老人《一夢漫言》

千華寺繼任主持見月老人自述 弘一律師 批註 後學大光 ...

與敵人做朋友

曾看過一則故事,美國的林肯總統在選舉前,到參議院演...

【視頻】華嚴普賢行願懺

華嚴普賢行願懺

【視頻】觀世音菩薩聖誕紀念日(佛光山唱誦)

觀世音菩薩聖誕紀念日(佛光山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