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九

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中分別世間品之四

復次夜摩等天宮其量云何。上四天如須彌婁山量。餘部說如此。復有餘師說。向上倍倍廣。復有餘師說。初定地量。同一四洲世界。第二定地量。同小千世界。第三定地量。同二千世界。第四定地量。同三千世界。復有餘師說。初定等三地量同一千等世界。第四定無復量。復次何義名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偈曰。四洲及月日。須彌婁欲界。梵處各一千。名小千世界。釋曰。一千剡浮洲。乃至一千北鳩婁。一千月日。一千須彌婁山。一千四大王天。乃至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處。說此名小千世界。偈曰。千倍此小千。名二千中世界。釋曰。更千倍小千世界。名二千中世界。偈曰。千倍三大千。釋曰。更千倍二千中世界。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此一切。偈曰。共同一壞成。釋曰。如此等世界同有小大三災。此大千世界同壞同成。此義後當廣說。如器世界量不同。於中住眾生身量亦有差別。不有。此中偈曰。剡浮洲人量。四肘三肘半。釋曰。剡浮洲人從多身長三肘半。或有人長四肘。偈曰。後後倍倍增。東西北洲人。釋曰。東毘提訶人身長八肘。西瞿陀尼人身長十六肘。北鳩婁人身長三十二肘。若天云何。偈曰。身量四分增。乃至俱舍半欲界。釋曰。四大王天身長一俱盧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身長四分之二。夜摩天身長四分之三。兜帥多天身長四分。化樂天身長五分。他化自在天身長一俱盧舍半。偈曰色界。初半由旬次第。釋曰。色界諸天於初處梵眾天身長半由旬。從此次第。偈曰。半半增釋曰。於三處半半增。梵先行天身長一由旬。大梵天身長一由旬半。少光天身長二由旬。偈曰。向上從少光。上身倍倍增。唯除無雲三由旬。釋曰。無量光天身長四由旬。遍光天身長八由旬。如此倍增由旬。乃至遍淨天身長六十四由旬。無雲天倍增減三由旬。身長一百二十五由旬。從此後福生等天更倍增。乃至阿迦尼師吒天身長十六千由旬。身量向後有如此差別。壽量亦有差別不有。偈曰。北鳩婁千年。於二離半半。釋曰。北鳩婁人定壽千年。於西東二洲壽量半半減。西瞿陀尼壽五百年。東毘提訶壽二百五十年。偈曰。此不定。釋曰。於剡浮洲壽量不定。有時極多有時極少。多少云何。偈曰。最後十歲。釋曰。此壽漸減。最後唯有十歲。偈曰。初叵量。釋曰。劫初生眾生。壽命不可量。由千等數不能計量故。說人壽已。今當說天壽。若先安立日夜。方得計諸天壽。天日。夜云何偈曰。人中五十年。彼天一。日夜。欲下天。釋曰。人中五十年。於欲界最下天。謂四大王天。是一日一夜。偈曰。以此彼壽五百年。釋曰。以此三十日夜立為一月。以十二月立為一年。以此五百年為彼天壽量。偈曰。向上後倍增。釋曰。上地諸天倍增為日夜。以此日夜計彼壽量。彼壽云何。人中一百年。是三十三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一千年。為彼天壽量。應知夜摩天等次第如此。人中二百四百八百十六百。為彼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二千四千八千十六千。天年次第為上天壽量。從由乾陀羅。向上無日月諸天云何安立日夜。用明光事。云何得成。由花開花合。謂俱牟頭花。波頭摩花等。諸鳥有鳴不鳴。睡有來去。以此等事判日夜。用光明事者。身自然光不須外光。說欲天壽量已。偈曰。色界無日月。由劫判彼壽。劫數如身量。釋曰。於色界中若有諸天。身量半由旬。壽量則半劫。若身量一由旬。壽量則一劫。如此彼身隨由旬數。彼壽量劫數皆隨身量。乃至阿迦尼師吒天。以十六千大劫為壽量。偈曰。無色二十千。劫後二二增。釋曰。於空無邊入。壽量二十千。劫識無邊入。更增二十千劫。無所有入。更增二十千劫。有頂更增二十千劫。此壽量二十四十六十八十千劫。此中應知。云何為劫。為是別劫。為是壞劫。為是成劫。為是大劫。偈曰。從少光大劫。從此下半劫。釋曰。從少光梵處。應知壽量約大劫。從此下半大劫說名劫。以分別大梵等壽量。云何如此。是時世間二十別劫成。二十別劫成已住。二十別劫散集。是六十別劫。於大梵處說名一劫半。分別如此。已是半劫。謂四十別劫。立為一劫。說彼壽量。說善道壽量已。惡道壽量今當說。偈曰。與欲界天壽。日夜次第等。於更活等六。壽量如欲天。釋曰。如所說六欲天壽量。於六地獄日夜。應知次第皆等。六者謂更活黑繩聚磕叫喚大叫喚燒然。於彼由旬日夜等。六欲天壽量。應知於彼壽量。亦等六天壽量。云何如此所說。四天王壽量。於更活地獄是一日一夜。以此日夜立月立年。以此五百年為其壽量。三十三天壽量。於黑繩地獄是一日一夜。以此日夜於中壽量足一千年。如此於餘處次第應知。乃至他化自在天壽量。於燒然地獄是一日一夜。以此日夜於中壽量足十六千年。偈曰。於大燒半劫。阿毘指別劫。釋曰。於大燒燃地獄。壽量半別劫。於無間地獄。壽量足一別劫。於畜生壽量無定。偈曰。畜生極別劫。釋曰。若畜生中最極長壽。但一別劫。謂諸龍難陀優波難陀阿輸多利等。何以故。佛世尊說。比丘有八部龍名大龍。皆一劫住持於地輪。廣說如經。偈曰。鬼日月五百。釋曰。人中一月。於鬼神是一日夜。以此日夜壽量五百年。於寒地獄壽量云何。偈曰。從婆訶百年。除麻盡為壽。頞浮陀二十。倍倍後餘壽。釋曰。約譬喻佛世尊說。寒地獄壽量如經言。比丘。譬如此中二十佉梨。是摩伽陀量一。婆訶麻遍滿高出從。此有人一。百年度除一粒麻。比丘。如此二十佉梨。一婆訶麻。由此方便。我說速得減盡。我未說於頞浮陀生眾生壽量得盡。比丘。如頞浮陀壽量。更二十倍為尼剌浮陀壽量。乃至比丘。二十倍波頭摩壽量。為分陀利柯壽量。如此等壽量。為有未具足於中間死不。一切處有。偈曰。除鳩婁中夭。釋曰。於北鳩婁洲。一切人壽量皆定必具壽量盡方得捨命。於餘處壽命不定。若約別人。於中間多不得死。謂住兜帥多天。一生補處菩薩。最後生菩薩。佛所記。佛所使。信行法行。菩薩母。轉輪王母。正懷胎。如此等由由旬量說。處所及身量已由年量。說壽命量已。此二齊量未說。如此一切用名分別。此名窮量。亦應顯說。為說此三。是故初立方便。偈曰。隣虛字剎那。色名時最極。釋曰。若分分析色極於隣虛。故隣虛是色極量。時量亦爾。極於剎那。名量亦爾。極於輕字如伊短音。復次剎那者何量。若因緣已具足。隨時法得一生。是時名剎那。復次是法若行度一隣虛。是時名剎那。復次若有強力丈夫一彈指頃。經六十五剎那。阿毘達磨師說如此。於此中偈曰。七隣虛阿羺塵鐵塵水兔羊。牛隙塵蟣虱。麥指節應知。後後七倍增。釋曰。以隣虛為初。應知後後皆七倍增。七隣虛為一阿羺。七阿羺為一鐵塵。七鐵塵為一水塵。七水塵為一兔塵。七兔塵為一羊塵。七羊塵為一牛塵。七牛塵為一隙光中塵。七隙光中塵為一蟣。七蟣為一虱。七虱為一麥。七麥為指一節。三節為一指。是世間所解故。偈中不說。若橫並指。偈曰。二十四指量一肘。四肘一弓。五百弓俱盧舍。此名阿練若。釋曰。十二指為一[月*桀]手。二十四指為一肘。四肘名一尋。亦名一弓。五百弓為一俱盧舍。亦名村亦名阿練若。偈曰。此八一由旬。釋曰。此八俱盧舍為一由旬。說由旬量已。年量今當說。偈曰。百二十剎那。怛剎那。釋曰。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偈曰。六十說名一羅婆。釋曰。六十怛剎那。說名一羅婆。偈曰。後三三十增。是一牟休多。及一日夜月。釋曰。三十羅婆。為一牟休多。三十牟休多。為一日夜夜。有時長有時短有時等。三十日夜為一月。偈曰。十二月一年。一年共減夜。釋曰。寒際有四月。熱際有四月。雨際有四月。如此十二月。立為一年共減夜。何以故。有六減夜入一年中。云何如此。

 寒熱雨三際  中月半已度
 於餘半月中  智人知減夜

說年量已。劫量今當說。偈曰。說劫有多種。釋曰。別劫壞劫成劫大劫。此中偈曰。壞劫地獄盡。乃至器世滅。釋曰。於諸地獄中。從無復眾生。乃至器世界滅。是名壞劫。何以故。壞有二種。一道壞。二界壞。復有二種壞。一眾生壞。二器世界壞。有如此時。於此時中地獄眾生。但死無復受生。此時是壞劫之初。是時世間二十別劫。成已住。此住劫應知已度。更二十別劫。世間應壞。是壞此時應知次第復至。若是時於地獄中無一眾生為餘。由此時量世間已壞。由地獄壞故。於此時中。若眾生有定業。必應於地獄受報。未盡業引此眾生。於餘世界地獄受報。畜生壞劫。鬼神壞劫。亦應作如此說。住大海畜生先壞。共人行畜生後壞。復有如此時。於人道中隨有一人。自然無師法爾。所得修入初定。此人從初定出。說如此言。善人從離生喜樂最美妙。善友從離生喜樂微細寂靜。餘人聞此言。復各修學此定。如此等人捨命後皆生梵處。若是時於剡浮洲。無一眾生為餘。由此時量世間已壞。由剡浮洲壞敗。如此東毘提訶。西瞿陀尼。北鳩婁壞。亦應作如此說。若是時於人道。無一人為餘。由此時量。世間已壞。由人道壞故。北鳩婁人捨命生欲界天。於自地中無離欲故。如此於四大王天。修習初定已生於梵處。若是時於四大王天。無一天為餘。由此時量。世間已壞。由四大王天壞故。如此乃至他化自在天壞。亦應作如此說。若是時於欲界天。無一天為餘。由此時量世間已壞。由欲界壞故。於梵處隨一眾生法爾所得修入第二定。從此定出說如此言。此樂最美妙。謂定生喜樂。此樂最寂靜。謂定生喜樂。餘人聞此言。復各修學此定。如此等天。捨命後皆生遍光天處。若是時於梵處無一眾生為餘。由此時量世。間已壞由眾生壞故是時器世界皆空。從此時初定道所起。能感器世界業。悉已謝滅。七日次第出。乃至燒大地及諸須彌婁山無復餘。從此勐火風吹光焰上燒梵處。如此光焰。應知是初定地同類。何以故。若災非同類則不能壞。由相應發故。故說此火能燒。何以故。是欲界火能接色界火故。此義於餘災。如理應知亦爾。從地獄中。由眾生死不更生。乃至器世界盡。經如此時說名壞劫。偈曰。成劫先於風。乃至地獄有。釋曰。從初風起。乃至於地獄有眾生。是名成劫。何以故。世間如此已壞。唯空為餘。於長時住。乃至後眾生業增上故諸世界器先相初起。謂於空中有微細風。漸漸而動。是時世間二十別劫壞已住。此壞劫應知已度。更二十別劫。世間應成。此成是時應知。次第復至。從是時諸風漸漸增大。乃至成就如前所說風輪。如前所說次第事。一切皆成。謂水輪及大地金輪地輪。乃至諸洲。須彌婁山等。初成大梵天宮殿。次第乃至成夜摩天宮殿。從此後風輪起。由此時量應知世間已成。由器世界成故。是時隨有眾生。應作大梵王。從遍光天墮於大梵宮殿受生。餘諸眾生從彼次第墮。有生梵先行處。有生梵眾處。有生他化自在處。如此次第。乃至於北鳩婁。西瞿陀尼。東毘提訶。剡浮洲。鬼神道。畜生道。地獄道處受生。此是法爾。謂後世間壞。先世間成。是時若一眾生。於地獄處受生。由此時量。世間二十別劫已成。此成劫應知已度。更二十別劫。世間應住。此住是時應知次第復至。偈曰。別劫從無量。乃至成十歲。釋曰。從世間初成。十九別劫。於無量壽時中已度。此無量壽眾生。壽命漸減乃至十歲。世間已成及住。是住初別劫。偈曰。初下一別劫。次上下十八。釋曰。從此初住。後有十八上十八下。為十八別劫。云何如此。從此十歲眾生壽命。若轉增上乃至八萬歲。復轉減下乃至十歲。是第二別劫。如此乃至十八。偈曰。後上一別劫。釋曰。最後一上別劫。即住劫第二十別劫。如此若下從八萬乃至十歲。若爾增上至幾量為究竟。偈曰。乃至壽八萬。釋曰。過此無復上。於十八劫中。如一上一下時量。初住下劫時量亦爾。最後上劫時量亦爾。是故一切時量平等。偈曰。世間如此成。住經二十劫。釋曰。由此別劫道理。世間二十別劫成已住。如成住時量。於如此等時。偈曰。劫成及破壞。壞住皆平等。釋曰。二十別劫世間成。二十別劫世間壞。二十別劫壞已空住。雖於此三時無上下量劫。然此劫量皆平等。若算數平等故。此中由一別劫。器世界成。由十九別劫。此處成所住。由一別劫。器世界被離。由十九別劫。器世界空無眾生。如此別劫。有四種二十合成八十。偈曰。八十名大劫。釋曰。若大劫其量如此。此劫以何法為自性。五陰為自性。於經中說。由劫三阿僧祇。諸佛得無上菩提果。此三阿僧祇。於四劫中為是何劫。此中所說是大劫。以此偈曰。大劫三僧祇。釋曰。由三劫阿僧祇。所求佛果方成。阿僧祇既無數邊。三數云何成。不應如此知。若爾云何。雖然有六十數處名一阿僧祇。於餘經中說如此。何者為六十。有第一數無第二數。是處名第一。十此第一。名第二處。十第二處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十萬名洛沙。十洛沙名阿底洛沙。十阿底洛沙名俱胝。十俱胝名末持訶。十末持訶名阿由多。十阿由多名摩訶由多。十摩訶由多名那由多。十那由多名摩訶那由多。十摩訶那由多名波由多。十波由多名摩訶波由多。十摩訶波由多名欝僧伽。十欝僧伽名摩剡僧伽。十摩剡僧伽名婆訶那。十婆訶那名摩訶婆訶那。十摩訶婆訶那名知知婆。十知知婆名摩訶知知婆。十摩訶知知婆名醯兜。十醯兜名摩訶醯兜。十摩訶醯兜名柯羅婆。十柯羅婆名摩訶柯羅婆。十摩訶柯羅婆名因陀。十因陀名摩頭陀。十摩頭陀名婆末多。十婆末多名摩訶婆末多。十摩訶婆末多名伽知。十伽知名摩訶伽知。十摩訶伽知名絍婆。十絍婆名摩訶絍婆。十摩訶絍婆名物陀。十物陀名摩訶物陀。十摩訶物陀名婆羅。十婆羅名摩訶婆羅。十摩訶婆羅名社那。十社那名摩訶社那。十摩訶社那名毘休多。十毘休多名摩訶毘休多。十摩訶毘休多名婆洛沙。十婆洛沙名摩訶婆洛沙。十摩訶婆洛沙名阿僧祇。間中有八處忘失。

如此大劫。次第數至第六十處。說名一阿僧祇。度一更如此數名第二。第三亦爾。故說三阿僧祇。非一切方便所不能數。故名阿僧祇。眾生先已發願云何復須此最長時修行。方得無上菩提。如此事云何不應有。何以故。由大福德智慧資糧行。由六波羅蜜百萬難行道。於大劫三阿僧祇中。無上正覺果諸菩薩方得。若由別方便。有解脫理何用久修此大難行道。為他故須如此大功用。云何我等從大苦流。有能為拔濟他。由此意故久劫修行。由他利益。於己有何自利。是己自利。謂他利益。是己所樂故。君此事今何人能信。此事實難可信。若人荷負自身為重。於他無慈悲。若具智慧慈悲人。此事易信。譬如於世間有諸餘人。恆習惡過失。於中雖無自利益。欣樂他損惱事。眾所共見。如此復有餘人。恆習大悲。於中無自利益。欣樂行利益他事。是故此事可比。復次譬如世間凡夫。由長時數習故。於諸行法實非自我。不能了別諸行體相。於諸行中生起我愛。因此我愛恆荷負眾苦如此。復有餘人。於長時由數習智慧。於自相續棄捨自愛。於他增長自愛。因此愛故。為他荷負眾苦。是故應知。此義不異。復次有別性。如此種類起。由他苦故苦。由他樂故樂。不由自身故。彼不見他利益事異自利益。此中說偈。

 下人求自樂  作種種方便
 中人求滅苦  非樂苦依故
 上人由自苦  樂他得安樂
 及他苦永滅  他苦自苦故

為於劫上時諸佛出世。為於劫下時諸佛出世。偈曰。成佛於劫下。減八萬至百。釋曰。世間人壽八萬歲時。壽減正發。乃至人壽百歲。於此中間諸佛世尊出現於世。云何不於劫上時出。於此時中眾生難教厭離故。云何不於百下時出。於此時中五濁熾盛。何者為五濁。一命濁。二劫濁。三惑濁。四見濁。五眾生濁。下劫將末命等五最麁最下。已成滓故。說名為濁。由前二濁。次第損減壽命。及損減樂具。復由二濁損減助善。何以故。因此二濁。有諸眾生。多修習欲塵樂行及自苦行。能損在家出家助善。由後一濁損減自身身量。色無病力智念正勤不動。此德壞故。獨覺於何時出世。偈曰。上下時獨覺。釋曰。獨覺於上劫及下劫時。皆得出世。何以故。獨覺有二種。一部行二犀角喻此中部行者。先是聲聞或名獨勝。有餘師說。有先是凡夫後成部行獨覺。若此人於前世。已修抉擇分能善根。今生自然覺悟聖道。云何得知。於本行經中說。有一山處。有五百外仙。修難行苦行。乃至有一獼猴。與獨覺共住。後至外仙所。現獨覺威儀莊飾。五百外仙皆成獨覺。若先是聖人。不得修難行苦行。犀角喻者。謂獨自住。二種獨覺中。偈曰。犀角喻百劫。釋曰。足一百大劫。修行菩提資糧。方成犀角喻獨覺。云何名獨覺。離師正教。於一自身如理覺悟。故名獨覺。何以故。諸獨覺但調伏一身。不調伏他故。云何名犀角喻。於人天道最勝品中。貞實無等故。何因不覺悟他。諸獨覺非無能為他說法。具得四無礙解故。彼亦有能。能憶持往昔諸佛所說正教。及為他說故。彼亦非無慈悲為利益他。恆現通慧故。不由眾生不感聖果故不為說。何以故。是時亦有修世道離欲諸仙。雖然亦由宿世修習故。由喜樂少求故。是故不能說正教令他受甚深法。何以故。隨愛流行世間。難可引濟令其逆流故。為離雜行攝部眾故。怖畏散亂雜談說故。

復次轉輪王於二時中何時出世。偈曰。減八萬歲時。無轉輪王生。釋曰。人壽無量時。乃至壽八萬歲。轉輪王生於世間。不減八萬時。何以故。若人壽減八萬。是人非此吉祥富樂器故。由輪成王位為法故。名轉輪王。此王有四種。偈曰。金銀銅鐵輪。釋曰。若人以金為輪。此人是上上品。以銀為輪是上品。以銅為輪是中品。以鐵為輪是下品。偈曰。四隨下次第。一二三四洲。釋曰。若人以鐵為輪。此人為一洲王。以銅為輪為二洲王。以銀為輪為三洲王。以金為輪為四洲王。分別世中說如此。於經中由偏顯勝故。但說金輪。經言。若王生剎帝利種。已受灌頂位。於布薩時。白半十五日。王從頭次第洗竟持八戒。布薩昇上高樓。大臣等集皆悉圍繞。於東方有輪寶出現。千輻具足有轂有輞。一切莊嚴無不圓備。如善巧工匠所作。一切皆金。來至王所。應知此王必是轉輪王。若餘轉輪王生亦爾。偈曰。非二俱如佛。釋曰。於經中說。無處無位。謂無前無後二如來阿羅呵三若三佛陀出現世間。有處有位。若一如來二如來。二轉輪王亦爾。此中是義應思。是所許處。為約大三千世界。為約一切世界。餘部說。諸佛世尊但一處出餘處則無。何以故。勿許諸佛世尊功能有闕是一世尊。於一切處具有能故。若於一處一佛。不能荷負一切受化弟子。餘佛於中亦無有能。於經中說雲。舍利弗。若有一人。來至汝所問汝言。大德於今時為有沙門婆羅門與瞿曇沙門平等平等於無上菩提不。汝若被問。當云何答。世尊。若有一人來至我所。作如此問。我若被問。應如此答。於今時無有沙門婆羅門與我世尊平等平等於無上菩提。何以故。世尊。我從世尊吉祥口證聞此言。證持此言。無處無位。謂無前無後。二如來阿羅訶三若三佛陀出現世間。有處有位。若一若爾佛世尊。於梵王經說。此義云何。經言。梵王於三千大千世界中。我自在成此言。是不了說義。說何義不了。若如來約自性心。不作別故意。正說利益他等。於此境界皆自然成。若如來作別故意境界則隨意無邊。有別部說。於餘世界各有諸佛如來。何以故。見多人共俱修菩提資糧。有多佛世尊。於一處一時出現無如此理。若出現餘處則無有礙。是故必於餘世界等成正覺。若爾此義中前所引經云。無處無時。謂無前無後。二如來出現於世。此義今云何。將此義今應思量。此經為約一世界說。為約一切世界說。若約一切世界說。轉輪王不應出餘世界。由遮俱生故。譬如如來。若汝忍如此。此義云何不忍。諸佛出現世。是大吉祥福。若多佛出多世界。無有過失。於世間無量眾生。得與大福德己利相應。若爾於一佛田。云何二如來不俱出世。無用故。隨本願故。故諸菩薩發如此願。於盲世間無將導無救無依。願我於中成佛。為眼及依。為令敬恭及疾行故。何以故。若一佛則生他極重恭敬。又令他思惟如此。餘佛最難可得。是故如所立教速疾修行。勿大師去已及般涅槃。我等無依止。復次是四種轉輪王。由金輪等制伏天下。云何能制伏次第。偈曰。他迎自往彼。爭伏勝。釋曰。若王得金輪為具。剡浮洲諸國王。各自來迎候。各雲我等國土。富樂平安豐壤。遍多人眾。皆屬天尊。願天尊教勅。我等皆是天尊翼從。若王得銀輪為具。王自往彼土。諸王皆下心歸伏。若王得銅輪為具。王往近彼土。遣使去還與共討爭。然後諸王方下心歸伏。若王得鐵輪為具。王自往彼土。擐甲捉仗示攻伐相。然後諸王方下心歸伏。一切轉輪王。偈曰。無害。釋曰。若捉仗制伏他土尚無殺害。何況餘王。伏天下已。一切眾生住王國土。王悉教令受持十善法。是故諸王死定生天。經中說。由轉輪聖王出現於世。世間則有七寶現生。何者為七。一輪寶。二象寶。三馬寶。四摩尼寶。五女寶。六長者寶。七大臣寶。象等諸寶。是眾生類。云何由他業生。若無一眾生由他業生。此人先共造諸業。能感互相應報。此人若受生。餘眾生由自宿業生。與此人相應。此轉輪王與餘王。為唯七寶有差別。為更有餘差別。有餘差別。謂此四轉輪王有三十二大人相。餘王則無。譬如諸佛。若爾王與佛何異。於中偈曰。處正明瞭圓。佛相餘無等。釋曰。佛三十二相有三德。與王相不同。三德者。一處極正不偏。二極明瞭不隱昧。三極圓滿無減缺。劫初諸人。為有王。為無王。無王雖然偈曰。初生如色界。釋曰。劫初生人。如色界眾生。各自在住。經中說。劫初生人。有色意生。具身身份。具根無減。色形可愛。自然光明。能飛行空中。喜樂為食。依喜樂於久長時住。偈曰。眾生漸貪味。為嬾惰儲畜。由財僱守田。釋曰。眾生已如此成。地味漸出。其味甘美勝細蜂蜜。於中有一人貪愛為性。聞地味香試取嘗之。遂便噉食。餘人次第隨學此事。初發段食在於此時。是時諸人由數習此食。於身生堅重二觸。失先光明。從此有黑暗起。是時日月出現。由貪味故。是彼地味次第滅盡地皮乾起。以此為食。於中起貪又失此食。次生林虅以此為食。於中起貪又失此食。次生舍利。不由耕種自然而有。以此為食。此食最麁變異有殘。為除此殘生大小便道。此道與男女根俱生。相貌亦異。是時彼人互相瞻視。由隨先惑習氣起邪思惟。由邪思惟羅剎所吞。淫欲變異於心勐盛。即便犯罪。是淫欲鬼。初發入心在於此時。是時彼人晚時為瞑食。曉時為晝食。相要共取舍利。於中有一人嬾惰為性。長取舍利儲宿為食。餘人學之亦各儲宿。是時於中即生我所。因此我所後取舍利。將已即盡不復更生。是時彼人即共分田。於自分田生重貪惜。於他所得作侵損事。初發偷盜在於此時。為遣此失皆共集聚。其中有一勝人。諸人各以所得六分之一。共僱此人為守田主。彼說此人為差(廁知反)多羅莎未(亡履反)差多羅莎未故。得剎帝利名。大人眾所許。能染世間心。是故初生名摩訶先摩多王。一切王相傳。此王為初。於中若有人心出家外。是人得名婆羅門。後時有一王。由貪惜財物。於民不行分施恩事。諸人由貧乏故。多行盜事。王於此罪人好行刀杖。治罰事初發。殺害在於此時。是時罪人覆藏說言。我不作此事。初發妄語在於此時。偈曰。次由十惡增。壽減至十歲。釋曰。次第由此方便業道增長。故壽命漸減。於最後時。一切人皆壽十歲。是故一切災橫。二法為根本。謂貪味及嬾惰。是時人壽十歲。是別劫出盡。云何出盡。偈曰。是劫由杖疾。及餓災故出。釋曰。別劫有三因緣故出盡。一刀杖。二疾疫。三飢餓。別劫出盡時。是十歲人非法欲所染。不平等貪所逼。邪法所遍。是人瞋毒轉增上。若互相見即起極重瞋殺心。譬如今時獵鹿人見野鹿。是時諸人隨有所捉或木或草。於彼人悉成極利刀仗。彼人作是思惟。我今必應在前。是故更互相殺。由此皆死。復有別劫出盡時。是十歲人由罪過多故。鬼神起憎恶心。於彼作諸災橫。是故處處遭阿薩闍病。由此皆死。復有別劫出盡時。是十歲人由罪過多故。天神龍起憎恶心。不復降雨。是故處處飢餓窮困。由此皆死。是時有三糧。一栴遮糧。二白骨糧。三籌糧。名旃遮糧者。此有二因。今時聚集彼時名旃遮。又奩子名旃遮。是時諸人飢羸所逼。聚集聚集。皆飢餓死。又為護惜來歲糧。及憐愍眷屬。於將來時藏舉少糧及種子。置奩子中。故名旃遮糧。白骨糧者。亦有二因。是人身燥澁既久。死後少時骨即白色。又無食飢餓。取此白骨煮汁飲之。籌糧者。亦有二因。是時諸人由次第傳籌。家家分張糧食。今日家主食。明日婦食。如此次第。復次昔時曾有穀處。開圻以籌挑取。隨得穀粒。以多水煮之飲以為糧。於經中傳說如此。若人能於一日護離殺生。或能施一訶梨勒。或於大眾起恭敬心能施一食。是人於刀杖疾疫飢餓劫時。不於中生。刀杖疾疫飢餓三災起各幾時。偈曰。七日及七月。七年次第盡。釋曰。由杖殺害眾生災。於七日內起。疾疫災於七月七日內起。飢餓災於七年七月七日內起。是時於二洲人。亦有似三災事起。瞋恚於彼增長。至重黑瘦惡色。及身羸弱於彼亦起。飢渴亦起。是各各所說三災。於諸災中應知。次第皆有。偈曰。散集劫有三。由火水風起。釋曰。於一一定處。眾生下散上集。故名散集劫。由七日出故有火災。由大雨水故有水災。由大風相違故有風災。由此三災。器世界極細分皆盡無餘。此中有餘外道師執說。如此隣虛常住。於此時中以此為餘。云何彼樂執此義。諸餘大物。後更生時。勿彼生無種子。為不如此耶。是眾生業勢力所生風。由功能勝說為種子。復次災頭風。亦為種子因。彌嬉沙塞部經中說。風從餘現成世界。引載彼種子來。雖然諸外道師。不許芽等從種子生。若爾彼執云何。從自分生。乃至自分從自隣虛生。若爾種子等。於芽等中有何功能。離安立隣虛無別功能。由芽隣虛從種子出故。何因彼許如此。從非同類因果生。此不應理。云何不應理。若爾一切物生則應不定。是義不然。由功能定故。無不定義。譬如穀熟等。若是義不然。何以故。求那法種種不同。踏臘脾(蔽也反)法不爾。若物慾生必從同類物生。譬如從竹笪生從縷衣生。今不相應義起。此中何義不相應。引不成就義證不成就義。此中何義不成就。笪異竹衣異縷。此義不成就。何以故。是竹是縷。如此聚集故得別名。譬如蟻行。云何得知。於一縷和合中不見衣故。何以故。於中若衣實有。何法能障令不顯現。若不具有。但有衣分。此則非衣。何以故。唯聚集為衣故。復有何一分衣異於此縷。若由觀多依和合故衣成。唯縷和合中已應見衣。時無見有此衣。初中後不對根故。故知離縷無有別衣。若衣分分次第對根。不應說由眼由身證得為有分。由次第決證有分故。是故衣智但緣分起。譬如火輪。若縷有別色類事。衣無色等故。則衣不可得。若衣有種種色等別類。不生別類。此義不成。於無種種色等別邊。不應見衣。或應即於此邊見種種色。衣縷有種種事。衣應無種種異。是故知衣無有別物。復次火光燒照等有差別。此光於初中後。不應有色觸及事等隣虛。雖過根若聚集則可證。如彼能作事。眼等諸根若生膚曀等。則不見散發等。但見聚發等。何以故。一發等於彼過根故。譬如隣虛。是故知。汝但於色等假立隣虛名。由此義故。色等滅時隣虛即同滅。若隣虛是物實異色等。不應與色同滅。若同滅異義則不成。隨愚智類不可分別。此物是地水火風。此物中色聲香味觸。是德汝執言。諸物是眼耳所證。毛古貝紅花欝金。若被燒彼智即無故。知彼智但緣色等起。熟所生德起時。由形貌相似故。瓶智更生。譬如色行。何以知然。若人不見形貌。不能知故。於嬰兒言何足可重。今且止破彼執。復次於三災中。何災何為頭。偈曰。三定二定等。次第三災頭。釋曰。諸災有三。火災以第二定為頭。下地燒然。水災以第三定為頭。下地爛壞。風災以第四定為頭。下地散滅。隨諸災上地說名災頭。何因三定地。由火水風破壞。偈曰。由等彼內災。釋曰。於初定地覺觀為內災。此覺觀能起心燋熱。與外火同。於第二定喜為內災。此喜與輕安觸相應。能令依止軟滑。與外水同。於此定中一切身強違觸滅故。說是苦根滅處。於第三定出入二息為。內災此即。是風於定於三摩跋提。若如實有此內災。於此定等必有如此外災。云何無地災。地名器世。此地與火水風相違。不與地相違。若爾於第四定有何災。偈曰。四無不動故。釋曰。於第四定離內災故。佛世尊說。彼名不動。是故於中諸災不起。故彼無災餘部說。由淨居天威力故無災。何以故。彼無復能得入無色界及住餘處受生。定於彼般涅槃故。於彼無災。若爾第四定器。應是常住。偈曰。無常眾生共。宮殿生滅故。釋曰。第四定不共一地相應。云何各各地住。與他不共。譬如眾星。於中若有眾生。生及死墮。宮殿與彼俱生俱滅故。此地非常住。此三災起次第云何。若無間。偈曰。七火一水災。釋曰。先七災由火起。後一災方由水起。如此次第。更七災由火起。隨七火災後各一水災起。偈曰。七水災已度。後復七火災。釋曰。由此次第七水災已度。後復七火災更次第起。偈曰。然後風災起。釋曰。從此後一風災起。何因如此。於彼眾生由定勝德。如自身住差別。所居處亦爾。此住幾時經五十六火災一風災。若作如此義。分別立世論。則被隨順。彼論雲。六十四劫是遍淨天壽量。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九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舍利弗阿毗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 釋道摽撰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道行般若經

道行般若經序 釋道安撰 大哉智度!萬聖資通,咸宗以成...

虛堂和尚語錄

虛堂和尚語錄卷第一 嘉興府興聖禪寺虛堂和尚語錄 參學...

【註音版】大品善生經

大品善生經...

佛說九色鹿經

佛說九色鹿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言:「昔者,菩薩...

佛說諸法本經

佛說諸法本經(出《中阿含》別翻)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佛說無上依經

佛說無上依經卷上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校量功德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逝童子經

佛說逝童子經...

原人論

原人論序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萬靈蠢蠢皆有其本,...

淨土證心集

淨土證心集卷上 傳天台古和 卍蓮 述 淨土緣起 佛之...

【佛教詞典】佛後普賢

在成佛之後,再修像普賢菩薩一樣利益眾生的行法。...

【佛教詞典】涅槃門

(一)指極樂淨土。極樂淨土乃證得涅槃妙果之處,故稱為...

女兒的禮盒

一個母親懲罰了自己5歲的女兒,因為她把一整卷精美而...

身體不是「我」,那「我」在哪裡啊

如果我們諸位道友害病也好,或者受到傷害、感覺到痛,...

今暫做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

整個大乘佛法的止觀修學,有二個重點:第一個云何應住...

一個惡念使親人生不如死

有一次,末學到某醫院為某甲病人助念,忽然間,附近病...

黃泉路上無老少,能有幾人活到老

原文: 問曰,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又無退轉...

我們執著的只是心中的假相

佛陀把五陰的相貌講出來,讓我們提高警覺。五陰的真實...

如何看待你家的小菩薩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礎,家庭成員關係的...

把佛號跟四十八願做連結

問: 憶佛念佛和心想佛號相不相同? 淨界法師答: 佛號...

控制住散亂心,做自己心的主人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一個奧秘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如...

太虛大師的志行和悲願

太虛大師精通三藏,學貫古今,智慧圓融,悲心廣大。不...

謙恭價值觀箴言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尚書》 君子不自大其...

少一個念頭,則少一個業,多一個解脫

對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平常就對任何事不掛...

【視頻】齊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齊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視頻】《佛說療痔病經》潮語讀誦

《佛說療痔病經》潮語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