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卄/幹]喻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諡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薩摩訶薩眾。

爾時慧命舍利子往至慈氏菩薩摩訶薩經行處。其慈氏菩薩與舍利子俱坐盤石上。時慧命舍利子問慈氏菩薩摩訶薩言:「今日世尊觀見稻[卄/幹],告諸苾芻而說是語:『汝等苾芻!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見佛。』婆伽梵如是說已,默然而住。如來所說是經當有何義?云何是緣生?云何是法?云何是佛?云何見緣生,即見法?云何見法,即見佛?」

說是語已,慈氏菩薩摩訶薩告舍利子言:「薄伽梵常為苾芻說如此義:『若見緣生,即見法;若見法,即見佛。』緣生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來說此是為緣生。云何是法?如來略說八支聖道果得涅槃,是名為法。云何是佛?覺悟一切法故,以聖慧眼證於涅槃,見作菩提所學之法,是名為佛。

「云何見緣生?如來說此緣生常住、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命、不顛倒、無生、無作、無為、無對、無礙。見自性寂靜,即見法。若見如是種類常住、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命、不顛倒、無生、無對、無礙,是即見法。從此已後,即見法身,得見如來,現證正智。」

又問:「緣生者是何義?」

答言:「有因、有緣,非無因緣,名為緣生,而於此中如來略說緣生之相。由是因故,能生是果。若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法住、法位、順於緣生、真如、不顛倒如、不異如、真實不異、實不顛倒、不錯謬,為如是等。

「復次緣生者,由二種因起。云何為二?一者系屬因,二者系屬緣。其緣生法應知二種,所謂外、內。外緣生者,係屬因云何?所謂從種子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枝,從枝生莖,從莖生幹,從幹生花,從花生菓。若無種子,芽無從生,乃至無花果亦無所從生。有種故生芽,乃至有花生果,其種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從種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果。』果亦不作是念:『我從花生。』然有種子故生芽,乃至有花生果。如是外緣生,應知系屬於因。

「云何外緣生系屬於緣?所謂六界和合緣生系屬於緣。云何六界?地、水、火、風、空、時和合緣生系屬於緣。云何地界、水、火、風、空、時界?令種子攝持,名為地界;令種子滋潤,名為水界;令種子成就,名為火界;令種子增長,名為風界;令種子作無障礙,名為空界;令種子變易,名為時界。若無眾緣,子不生芽。若不闕地界,不闕水、火、風、空、時界,則一切和合,種子生芽。其地界不作是念:『我能攝持種子。』水界不作是念:『我能滋潤種子。』火界不作是念:『我能成就種子。』風界不作是念:『我能增長種子。』空界不作是念:『我能令種子作無障礙。』時界不作是念:『我能變易種子。』其種子亦不作是念:『我從眾緣而得生芽。』然假如是緣種子生芽,其芽不自作、不他作、不二俱作、不自在天作、不時變易作、不自性生、不系屬作者無因得生。如是種子以地、水、火、風、空、時和合故而生。

「此外緣生法,應知五種:不常、不斷、不移轉、因少果多、相似相續不生異物。云何不常?種子、芽異故,不即是種是芽,亦不以壞種而得生。芽實種壞故而生,以種壞芽生故名不常。云何不斷?先不壞種而生芽,亦非不壞。如是種壞,和合生牙,名為不斷。不移轉者,種子、芽為異故。因少果多者,種子少,果實多。相似相續者,隨其植種,收果亦爾。如是外緣生法五種應知。

「云何內緣生?有二種得生。云何為二種?一者系屬因,二者系屬緣。內緣生法系屬於因云何?所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無無明,則無行,然有無明,即有行,乃至有生緣老死得生。其無明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不作是念:『我從無明生。』乃至生不作是念:『我能生老死。』然有無明即有行生,乃至有生即有老死生。如是內緣生法系屬於因。

「云何內緣生法系屬於緣?六界和合生。云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和合緣生系屬於緣。云何地界?令身聚合堅體,名為地界。云何水界?令身作攝持,名為水界。云何火界?令身中食飲成就,名為火界。云何風界?令身中作出入息,名為風界。云何空界?令身中成竅隙,名為空界。云何識界?令轉名色如束蘆,五識相應有漏意識,名為識界。若無六界,則不成身。若不闕內地界,不闕水、火、風、空、識界,則一切和合能生其身。其地界不念:『我能令身聚合堅體。』水界不念:『我能令身作攝持。』火界不念:『我能令身中食飲成就。』風界不念:『我能令身作出入息。』空界不念:『我能令身中成竅隙。』識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轉名色猶如束蘆。』其身亦不作是念:『我被眾緣所生。』然有如是眾緣而生其身。是地界無我、無人、無命、無壽者、無意生、無儒童、無女、無男、無非男女、無吾我、亦無餘。水、火、風、空、識界亦無我、無人、無命、無壽者、無意生、無儒童、無女、無男、無非男女、無吾我、無餘。

「云何無明?於此六界起一想、合想、常想、堅想、常恆想、樂想、靜想、眾生想、命想、壽者想、意生想、儒童想、吾我作者想。生如是種種無知,名為無明。於如是有無明境界生貪、瞋、癡,於彼貪、瞋、癡生行。於彼事施設,名為識,其識生四蘊。彼名色所依諸根則六處。三法和合名為觸。觸生受。受耽著,故生愛。愛廣大,故名為取。取復生有。業有作因生蘊。蘊熟,故名老;蘊壞,故名死;於愛迷惑、貪著、熱惱,故名愁;追感往事、言音,哀慼,名為嘆;五識身相應,名為苦;意不悅,故名憂;隨煩惱,故名為惱。愚闇,名無明;造作,名為行;了別,名為識;互相攝持,名為名色;依處所,故名為六處;觸境,故名為觸;領納,故名受;渴愛,故名為愛;取著,故名為取;取復生有,故名為有;能生,故名生;根熟,故名老;滅壞,故名死;哀慼,故名愁;悵怏,故名嘆;意不悅,故名憂;逼迫身,故名為苦;不稱情,故名惱。不修真實行,名邪行;無知,名無明。有無明故,種種造作福近行行、非福近行行、不動近行行。起福近行行、非福近行行者,故名為識,是故名為無明緣行。起非福近行行、非福近行行者,亦即是識,是故名行緣識。起不動近行行、不動近行行者,亦是於識,是故名為識緣名色。名色增長作六處門,是故名為名色緣六處。六處身轉,是故名為六處緣觸。同類觸生同類受,是故觸緣受。於受差別耽著喜悅,是故名為受緣愛。愛耽著樂,故愛不捨,數數忻求,故名為愛緣取。如是營求,復生有起業於身、於語、於意,是故名為取緣有。從業生五蘊轉,名為有緣生。從生蘊令熟壞滅,名生緣老死。如是名為十二緣生。迭互為因,不常、不造作、無思,亦無緣生、無盡法、無離欲法、無滅法,無始來流轉不間斷隨轉,如河駛流。

「設使緣生不間斷隨轉如河駛流,是十二支緣生,四支和合而作轉因。云何為四?所謂無明、愛、業、識。是識種子自性為因,業田自性為因,無明、愛、煩惱自性為因。業、煩惱、識能生種子。如是業、識作種子,田,愛、識作種子沃潤,無明、識令種子開發。其業不作是念:『我與識種子作田。』愛不作是念:『我與識種子作沃潤。』無明不作是念:『我令識種子開發。』識種子亦不作是念:『我從眾緣而生。』然實識種子安立業、煩惱,以愛令沃潤,以無明土覆,生名色芽。其名色芽不自作、不他作、不二俱作、不自在天作、不時變易作、不從自性生、不系屬因、無因亦不生,然復從父母和合時相應,及餘緣相應相續生。是識種子於母腹中名色芽生。

「於無主、無我授、法如幻相因緣不闕,從五種緣生眼識。云何五種?眼緣色、明、虛空,從彼生作意。眼識作依止,色作所緣,光明以為照,虛空作無礙,從彼生作意以為審慮。若無眾緣,眼識不生。若闕內眼處,如是色、光明、虛空、作意,則眼識不生。如是五緣不闕,則一切和合,能生眼識。其眼不作是念:『我與眼識作所依。』其色不作是念:『我與眼識為所緣。』光明不作是念:『我與眼識作照緣。』虛空不作是念:『我與眼識為無礙緣。』所生意不作是念:『我與眼識作審慮。』又眼識不作是念:『我為眾多緣所生。』然有眾多緣而生眼識。餘四根者應如前知。

「實無有法不從此世移轉至於彼。有業報施設,因緣不闕故。譬如明鏡現其面像,其面像不移轉至於鏡中,而此鏡中有其面像,因緣不闕故。如是不從此滅至於餘處。有業果感招,因緣不闕故。譬如月輪去地四萬由旬,於全器中而有少水則現月像,而實不從彼謝至於全器少水中現,然有眾緣和合,影現如是。不從此滅生於餘處,有業報相感,因緣不闕故。譬如無薪,火則不生;有薪,則火生。業、煩惱所生識種子,從彼生處相續,名色芽轉。如是無主、無我法、無所攝法,互為因緣,如幻相、自性法,因緣不闕。

「內緣生法五種應知:不常、不斷、不移轉、因少果多、相似相續生。云何不常?從此邊蘊死,於餘處邊蘊生;非即死邊蘊,是彼生邊蘊;然死邊蘊滅,於彼生邊蘊起,是故不常。云何不斷?不先滅於死邊蘊,而起生邊蘊;亦非不滅於死邊蘊,即於彼時而生中有蘊,如秤不低昂,名為不斷。云何不移轉?然於異類轉先,名不移轉。云何因少果多?於此身作少善、惡業,於來生身多受善、惡報。云何相似相續?猶如現受身作業,即於來生受報。若是此緣生法如實,以正慧眼長時修,無人、無我、不顛倒、不生、不滅、無作、無為、無礙、無所緣、寂靜、無畏、無奪、無盡、如幻、自性空寂、不堅、如痛、如癰、質礙、無常性、苦性、空性、無我性,則前際不流轉,謂:『我於過去為曾有耶?誰為我過去曾為有耶?我於過去云何有耶?』復於後際流轉,謂:『我於未來當有耶?誰謂我未來當有耶?我於未來當云何有耶?我於未來不有耶?誰謂我於未來不有耶?我於未來云何不有耶?』復於中際不流轉:『我於今有耶?誰謂我今有耶?云何謂我今有耶?此有情於此歿復往何處?』所有沙門、婆羅門、世間中異見——所謂我見系、眾生見系、壽者系、諸見系、希望、吉祥系——,若以正見相應,於此時悉斷諸結,證得遍知。如斷多羅樹,無所有性,入於勝義,於諸趣長時悟不生、不滅,得成就忍,廣作無邊利樂有情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若須臾頃審諦觀察緣生義理者,即能頓滅無始時來極重業障,廣集福德,智慧通達,永斷耶見,說法無畏。大德舍利子!婆伽梵與彼善男子、善女人授無上等覺大菩提記。」

具壽舍利子,並天、龍、藥叉、彥達嚩、阿蘇囉、蘖嚕拏、緊那囉、摩護囉誐、人及非人,聞慈氏菩薩說是經已,心大忻悅,深生隨喜,從此而起,禮慈氏菩薩足,歡喜奉行。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卄/幹]喻經


上篇:佛說稻芉經

下篇:大乘捨黎娑擔摩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註音版】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讚

觀彌勒菩薩上兜率天經題序 大慈恩寺基撰 原夫性質杳冥...

【註音版】彌勒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薩羅國經

佛說薩羅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大國名曰薩羅,...

佛說四無所畏經

佛說四無所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長爪梵志請問經

長爪梵志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說不增不減經

佛說不增不減經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說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 比丘道略集 雀離寺師將沙彌下喻 聖王生九百...

佛說薩羅國經

佛說薩羅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大國名曰薩羅,...

【註音版】佛七圓滿日佛前大迴向後禮祖儀

此文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大師...

佛說四無所畏經

佛說四無所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

曹洞語錄序 荊山之璞。非逢明世與和氏。則空藏荊石之...

佛說帝釋所問經

佛說帝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長爪梵志請問經

長爪梵志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教詞典】生經

凡五卷。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冊。本生經之一...

【佛教詞典】大地法

又名遍大地法,一切善惡的心,名為大地,大地的心所有...

念佛人斷氣後遭遇違緣能往生嗎

問: 末法眾生若命終、未命終,家中眷屬即為其穿衣,...

大安法師:淨土同修如何面對五欲六塵的幹擾和誘惑

問: 面對五欲六塵的幹擾和誘惑,念佛同修應從哪些方...

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無念,許多修行人很熟悉這個詞,但並不確定什麼才是無...

出入息的修法和注意事項

佛門中關於修止的方法有很多,而觀呼吸就是其中的一種...

寧生邊地疑城,不去六欲天宮

唐代的道昂法師、慧光法師、壽洪法師,他們確實在修道...

圓瑛法師為什麼能從禪堂裡穿門而出

佛法是不二法門。怎麼叫不二呀?《心經》大家都會背誦...

聖嚴法師《佛教與心靈環保》

《增一阿含經》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可...

言行舉止就是我們的介紹信

一位知名企業的總經理登了一則廣告,他想要僱一名助理...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間上的人,常常將挫折災難歸咎於自己的命運不好,或...

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

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因為要改造你的想像力。其實布...

應該鼓勵受菩薩戒嗎

問: 應該鼓勵受菩薩戒嗎? 大安法師答: 本人鼓勵受...

在家居士淨土早晚課的內容

一、印光大師教導的方法: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視頻】《佛說阿含正行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阿含正行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解空頌

解空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