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六

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釋論中分別世間品第三

今當說此義。由決定欲界色界無色界故。已分別心等諸法。此中何法名欲界色界無色界。為答此問故。偈曰。地獄鬼畜生。人道及六天。名欲界。釋曰。四道及六天聚。六天者。一四天王天。二三十三天。三唱樂天。四善知足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是名欲界及器世界。此欲界復有幾處。偈曰。二十。由地獄洲異。釋曰。云何十四成二十。大地獄有八。一更生。二黑繩。三眾磕。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燒然。七大燒然。八無間。是名地獄異。洲有四。一剡浮洲。二東勝身。三西牛貨。四北勝生。是名洲異。前說有六天。合數欲界成二十處。若約眾生世。從他化自在天乃至無間地獄。若兼取器世界乃至風輪。從此欲界。偈曰。向上十七處。名色界。釋曰。云何偈曰。各各定三地。釋曰。此中初定二定三定。各各有三地。偈曰。於中四定有八地。釋曰。此中初定三地者。一梵眾。二梵先行。三大梵。二定三地者。一小光。二無量光。三遍光。三定三地者。一小淨。二無量淨。三遍淨。四定八地者。一無雲。二福生。三廣果。又一無大求。二無熱。三善現。四善見。五無下。如此十七處名色界。及於中住眾生。罽賓國師說。但有十六。何以故。於梵先行處有處。高廣最勝。如別層起。唯有一主名大梵處。非有別地。偈曰。無色界無處。釋曰。云何無處。無色法無有處。何以故。過去未來有教等無色法。不住於處。此義決定。偈曰。由生有四種。釋曰。若無處云何有異。由生差別故。無色界成立四種。一空無邊入。二識無邊入。三無有無邊入四非想非非想入。此四不由處立為高下差別。何以故。是處得無色定人死墮。即於此中生。復從此後死墮。於此處中陰即起。如有色眾生依色色相續生。於無色界何所依相續得生。偈曰。聚同分及命。依此心相續。釋曰。眾生聚同分及命根。依此二彼心相續生。阿毘達磨師說如此。若爾有色眾生。云何不依此二心相續生。此力弱故。彼力云何強。從定差別生故。何以故。此定能伏滅色想。若爾由定力最強。依定心相續起何用立別依。此義應說。如有色眾生。依色聚同分及壽命得生。無色眾生依何法此二法得相續生。此二互相依。若爾有色眾生。此二何故不自相依生。由二力弱故。若爾於無色二法云何力強。從定差別生故。此二如前。與心相續應同。或同心及心法。是故無色眾生心相續。無別依止。經部師說如此。復次先所生能引心相續。因於色未離愛慾。此心相續。必與色共起。是故此相續依色得生起。是先所生能引無色心相續。因於色無復愛慾故。心相續不觀色生。以棄背色故。云何說此三。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界以持為義能持自相故。或性為義如前。此界與欲相應故名欲界。與色相應故名色界。除相應言。譬如金剛耳璫及彌梨遮飲。於此界中色非有故。不可顯現故。不可變壞故。是故名無色界。復次此界是欲界家。界能持欲故。餘二界應知亦爾何。法名欲。若略說與段食相應欲。與淫相應欲。故於中名欲。如偈言。

 世間希有不名欲  於中分別愛名欲
 世間希有住不異  智人於中唯除欲

尼乾子對舍利弗。說偈言。

 世間希有若非欲  汝說分別愛名欲
 比丘恆應受塵欲  若起染污塵覺觀

大德舍利弗答。

 世間希有若是欲  分別愛著若非欲
 汝師恆應受塵欲  若見可愛色等塵

若有諸法。於欲界色界無色界起行。是諸法為與欲界色界無色界相應。不。非何者欲界等。欲若於法隨眠名欲界等相應。何法名欲界等欲。是法能隨眠於欲色無色界中。是名欲界等欲。此答同縛馬答。如問縛馬者。誰是馬主馬主是誰是能縛。此二悉不可解。不同縛馬答。何以故。此三處前已於欲界等中分別顯了。於中未離欲人所有欲。是名欲界欲。若欲界欲隨眠於此法中。此法名欲界相應。如此色無色界欲。若人已離欲下界。如理應知。復次若欲有色。以非寂靜為地。名欲界欲於有色定及無色慾。名色界無色界欲。餘言如前。於變化心中所起欲。云何名欲界欲。於中若有欲則名為信。由噉此味若退墮定。隨變化於能變化人心上欲。亦是欲界欲。復次若變化為香味。即是欲界相應。由此二非色界心所變化故。為唯一三界耶。三界無邊。譬如虛空。三界亦爾。是故無先未有今有。眾生生對對。諸佛出世時。無量眾生般涅槃。無眾生有盡難。譬如虛空。世界云何住。傍住。經中說譬如車軸渧天雨時。水渧從上空落無間無缺。如此於東方世界正壞正成。無間無缺亦爾。如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亦爾。不說有上下方。於別部經言有上有下。從阿迦尼吒上更有欲界。欲界下更有阿迦尼吒。若人離欲一欲界。是人即離欲一切欲界。色無色界亦爾。若人依初定起通慧。隨所生處世界起通慧。由此通慧得往自世界梵王處。非餘處。如前所說三界。偈曰。於中地獄等。名說有五道。釋曰。於三界中說有五道。如前所立名。謂地獄畜生鬼神天人。由此自名說道有五。欲界中有四道及第五道一分。色界無色界中。唯天道一分。為有諸界出此道不。由說於界中有諸道。說有善染污器世界。中陰為性。是界非道。五道者偈曰是無覆無記。眾生非中陰。釋曰。道以無覆無記為性。若不爾。道應相雜但眾生名是道。亦非中陰為性。假名論中說。四生攝五道盡。非五道攝四生盡。何者非攝。即是中陰。法陰阿毘達磨說。何者眼界。依四大及四大所造清淨色。是眼根眼入眼界。謂地獄畜生鬼神天人。修得及中陰。於經中說。於道卻中陰。此經何名七有。經云有七有。謂地獄有畜生有。鬼神有。天有。人有。業有。中陰有。此經中說五道共因共行。是故道定唯無覆無記。由卻彼因業。有出彼外故。罽賓國師說。經大德舍利弗說。淨命是地獄。或流現前故。即起即長地獄受報業。淨命身口意諂曲憎忿麁澁業。於地獄色受想行識果報熟。果報已起得名地獄眾生。淨命此中除色等法。地獄眾生皆不可得。是故五道定是無覆無記。若爾應救分別道理論。彼論雲。於五道一切隨眠惑緣起。託五道心有五種。由共前分執道故。是故不相違。譬如說郊外為國土。餘部說。諸道不。但無記有善有。染污是汝所。說由於道。卻業有出外故不由別。立業有於道成外譬如於。五濁惑濁見濁。亦有別說。諸見非非惑。如此業有亦入道攝。亦有別說。為顯道因故。於中陰亦應如此論。是義不然。非道理故。眾生往於彼。是故彼名道。中陰非所往。即於死墮處起故。若爾無色界不應成道。即於死墮處起故。若爾由中間有故。故立中陰。非道在二道中間故。若此成道。不應說為中有。復次大德舍利弗說。果報已起得名地獄眾生。有說。果報已起。不說即是果報復說淨命。此中除色等法地獄眾生皆不可得。此言但撥能行五道人故說除色等陰地獄人不可得。不撥餘陰。毘婆沙師說。五道定是無覆無記。果報為性。有餘師說。增長為自性。於五道三界中。此義次第應知。偈曰。身異及想異。身異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復有三無色。故識住有七。釋曰。經中說。有有色眾生身異想異。如人道及諸餘天。是第一識住。何者餘天。欲界天。初定天。除劫初生天。云何彼身異。色相形不同故。云何彼想異。樂想苦想非樂非苦想不同故。有色眾生身異想一。如梵眾天劫初受生。是第二識住。何以故。是劫初生。一切梵眾同起一想。謂我等是大梵所生。大梵亦作此想。謂彼是我所生。由同思想大梵為一因故。故言想一。大梵王身量高大。異於彼眾相貌威德言語光明衣著等亦異彼眾。故言身異。於經中說。是諸梵眾有如此思想。我等見此眾生長壽於久時住。乃至起如此心。願餘眾生於我同類中生。是眾生起如此心願。我等即於此處受生。是彼云何見此眾生。餘師說。彼住遍光天處。見此眾生。何以故。是梵眾從彼處墮故。梵眾已不得第二定三摩跋提。云何能憶第二定地宿住事。若得云何緣大梵為境。起戒執取。有餘師說。諸梵眾在中陰得見。是義不然。於中陰無道理為得久住。無障礙故。云何彼起如此心。我等見此眾生長壽久住此中。是故諸梵眾在此處憶昔時事。昔時已見此眾生長壽久住。後時更見。是故起如此心。有有色眾生身一想異。如遍光天。是第三識住。此中復由執上邊處。應知具足取二定。若不爾。小光無量光。何處識住可得安立。於彼天色相形不異故身一。有樂想不樂不苦想故想異。彼說是諸梵。於根本定地厭極喜根。從方便地。引捨根令現前。於方便地厭極捨根。從根本地更引喜根令現前。譬如大富人厭極欲樂別受法樂。厭極法樂更受欲樂。若爾於遍淨天為不同此義耶。遍淨天由彼樂不生厭極。何以故。是樂最寂靜。喜樂非寂靜。為沒重心故。經部師說。有經顯彼想不一。經言。有諸眾生於遍光天上新得受生。未明瞭世間壞聚。未明瞭世間成散。見下地火光焰。怖畏起厭離心。謂火光焰勿燒空梵王處。已從下至於我處。有諸眾生。於遍光天上先舊受生。已明瞭世間壞聚。已明瞭世間成散。見彼眾生起驚怖心。慰喻之言。勿畏淨仙。勿畏淨仙。昔時此光燒空梵處竟。自然滅靜。是故於火光有來不來想故。怖不怖想故。故說想異。不由樂不樂不苦想。有有色眾生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想一者。同一樂想。此中於初定由染污想彼一想。於第二定由善想彼不一想。於第三定由果報生想彼一想。無色界三識住。如經所顯。是七名識住。此中何名識住。於七處相應五陰及四陰。如理應知。是識住所餘何故非識住。偈曰。所餘有變異。釋曰。所餘是何法。謂諸惡道第四定及有頂。何以故。於中識有諸變異。故非識住。云何變異。於惡道中苦受是變異。由損害識故。於第四定無想定是變異。於有頂滅心定是變異。能斷識相續故。復說住於餘處眾生。是欲住處。若住於此處不欲更動。說名識住。於惡道無此二義。於第四定中眾生恆有動求出心。若凡夫欲見無想天。若聖人欲見五淨居。有頂心細昧故。彼非識住。如所說是七識住。偈曰。有頂無想天。眾生居有九。釋曰。於九處中眾生如欲得住。偈曰。不欲住餘非。釋曰。何者為餘。謂惡道。何以故。於中眾生不欲住業。羅剎逼之令住。不由自欲住。是故非眾生居。譬如牢獄。於餘經說七種識住。復有餘經說。偈曰。復有四識住。釋曰。何者為四。愛色識住。愛受識住。愛想識住。愛行識住。此四體相云何。此次第。偈曰。謂有流四陰。釋曰。是陰。偈曰。自地非餘地。釋曰。此四陰是自地陰。非餘地陰。何以故。住者定著為義。於不同地陰中。識隨貪愛故。不能得住。云何不說識為識住。由離能住立住故。不說識住。非能住為住。譬如非王為王所使。復次若識乘策此法。此法名識住。由船人道理故。說諸法為識住。非識自乘策識故。不說識為住。毘婆沙師說如此。若爾經中說。於識食有愛有欲。若於中有愛有欲。於中識即乘住。此經云何。七種識住五陰為性。此經復云何有如此。雖然不分別。生處所攝五陰中有受樂識生時。亦說識為識住。若如色等。各各能起識染污。若單識不能為如此。是故於四識住不說單識為識住。復次佛世尊說四識住為田。一切有取識為種子。不可安立種子為種子田。佛世尊意可了別如此。偈曰。住等眾生名。釋曰。是法為共生識好最勝田。是法說之為識住。為以七識住攝四識住不。為以四識住攝七識住不。偈曰。各異。釋曰。七不攝四。四不攝七。偈曰。四句攝。釋曰。若思量應知四句相攝。有法七所攝非四所攝等第一句者。七識住中識。第二句者。惡道第四定有頂識所離諸陰。第三句者。謂七識住四陰。第四句者。除前三句。

前所說三界有五道等差別。於中應知。偈曰。於中有四雜。眾生謂卵等。釋曰。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雜者何義。雜生為義。於中眾生相雜生。由生等故。何者卵生。是眾生從卵出。如鵝鶴孔雀鸚鵡舍利等。何者胎生。是眾生從胎出。如像馬牛驢駝等。何者濕生是眾生從四大氣所生。如蟲蚊蜻蛉等。何者化生。是眾生不減具根圓。得是及身份一時俱生。如天地獄中陰等。復次於一一道中有幾種生。偈曰。人畜具四生釋曰。人道有四生。卵生者。如世羅優波世羅二比丘從鶴鳥生。又彌伽羅母。三十二子。又如般遮羅王生五百子。胎生者。如今世人。濕生者。如頂生王。遮婁優波遮婁王。迦富多摩梨尼夫人。菴羅夫人等。化生者。如劫初生人。畜生亦有四種。可見有三種。若化生如龍伽婁羅鳥等。偈曰。地獄但化生。中陰及諸天。釋曰。一切地獄眾生。中陰眾生諸天。皆是化生。偈曰。鬼神亦胎生。釋曰。亦言即顯有化生。胎生者。如女餓鬼白淨命目乾連雲。

 我夜生五子  晝時亦生五
 生已皆食盡  如此我無飽

何生於一切中最勝。化生。若爾云何。最後生菩薩。已至得。生自在唯受胎生。若作如此見大利益。利益者。由親屬相關故。令無量大家釋迦種得入正法。此人是轉輪王種姓。但由此名欲生他恭敬尊重。及背邪歸正。在於人道。亦得如此希有勝利。我等今云何下心。為起受化眾生正勤心。若不爾。家姓則不可識。世間應作此計。此眾生是何幻惑。為天為鬼。外道亦說此言。一百劫盡如此幻惑人出於世。作幻化事噉食世間。為離此謗故受胎生。有餘師說。為安立身界尸履故受胎生。於中人及餘眾生。作供養事竟。由此福德過於千遍。恆受天生後得解脫。何以故。化生眾生無外種子故。若死身不得住。如燈光已滅靜無復餘。化生亦爾。若是人信世尊。有成願通慧。此救不然。從別問更生別問。若化生眾生。尸骸不可得。經中云何說。化生伽婁羅取化生龍為食。不解故無失。復有食乃至未死。若死無復飽。何生於一切中最多。唯化生。何以故。此具二道。三道中一分。一切中間悉化生何法名中陰。偈曰。死有及生有。在中間五陰。釋曰。前死有後生有。於中間所得身。為至餘處。說此身名中有。在二道中間故。若身已有。云何非生。偈曰。未至應至故。未生名中有。釋曰。若至所應至處。方得名生。此眾生已離本生。未至應至處。於中間雖有未得名生何處。是此眾生應往是處。業所引果報。明瞭顯現及究竟。是所住處。若至此處名生。餘部說。生有與死有斷絕。此執非可許。何以故。由道理及阿含故。此中依道理說。偈曰。似穀相續故。無間於後生。釋曰。諸法次第相續生。由不斷故。於餘處生。此可證見。譬如穀相續。是故眾生相續次第無斷絕。於餘處生。此義可然。若爾諸法斷絕於餘處生。此可證見。譬如於鏡等中從本生影。亦可證見。如此從死有生有斷絕生。此亦可然。偈曰。影非成實故。不等故非譬。釋曰。影是何法。有別物生。是色中一類。是義不然。非成實故。若成實有物不相似故。故亦不堪為譬。云何非成實。偈曰。共一處二無。釋曰。於餘一處見鏡色及影色。此一處中無道理二影俱有。依止四大異故。復次別方定故。於一水處互向自面。所有諸色互對生影。於一色中二人共看。不應有俱時各見此中餘色得生。是義不然。復次影及光。不曾見於一處俱有。曾見鏡在影中日光顯然。若影是實有。光不應得於中生以相違故。復次共一處二無者。何者為二。謂鏡面及月圓。於別處見鏡面。於別處見鏡中月圓。如井中水。此月影若於中生。不應見在餘處。是故此影實無所有。諸法聚集有如此勢力。謂非有顯現似有。何以故。諸法功能差別。難可思議。如此不成實故。不堪為譬。云何由不相似故不堪為譬。偈曰。無相續。釋曰。影非本物相續。與鏡相續相應故。與本俱有故。如生有約死有成。相續無間無絕。生於餘處故。影無如此相續。是故影譬不等。偈曰。二生。釋曰。從二種因影得生。謂從本物及鏡。依此最勝二因影得生。生有不爾。從二因生。謂從死有及從餘勝法。復由此義影譬不等。不應說如此。有外色無意赤白為勝因。若化生眾生。於空中受生。複分別何因如此。由道理不可許。從死陰斷絕無相續生陰得起。由此道理。是故有。中陰。偈曰。由經。釋曰。由經知有中陰。經中說七種有。地獄有。畜生有。鬼神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此經非彼受誦。復由別經說有中陰。偈曰。乾闥婆。釋曰。三處現前故。於母胎中眾生得受生。何者為三。一母四大調適有時。二父母互起愛心和合。三乾闥婆正至欲託生。若除中陰。此中何法名乾闥婆。若此經非彼所受誦。故執如此。云何陰壞得至其中。復次若汝執無中陰。云何會釋阿輸羅耶那經。經云汝等能知不。是乾闥婆正至於中。為剎帝利。為婆羅門。為鞞捨。為首陀羅。為從東方來南西北方來。廣說如經。此中何法名乾闥婆。五陰破壞。云何得來。如此之經汝可不讀耶。若汝言我不受此經。此義復云何。偈曰。說五。釋曰。佛世尊說有五種阿那含。中滅生滅無行滅有行滅上流滅。若無中有。云何得名中滅。有諸天名中。至於彼般涅槃。故名中滅。若爾亦應有天名生等。至於彼般涅槃。汝等亦應作如此執。是故此非好執。復次偈曰。行經故。釋曰。於經中說有七種賢聖行。於中說中滅人有三。由時節處所勝負差別故。譬如有鐵小火星才出即滅。初人亦爾。譬如有鐵火星出遠方滅。第二人亦爾。譬如有鐵火星出去最遠墮未至地而滅。第三人亦爾。如汝所執。若有天名中則無如此三品。時節處所勝負差別。是故此執唯漫分別。有餘師說。於壽量中間立三人。或執近諸天邊。若人滅盡諸惑。說名中滅。此人或行入界般涅槃。或行入想般涅槃。或行入覺般涅槃。是故成三。復次初人於色界中。攝聚同分已般涅槃。第二人受富樂已般涅槃。第三人入誦法藏堂已般涅槃。若爾生滅何相。此人入多時相應誦法藏堂已方般涅槃。多故減壽命。然後般涅槃。非初受生即般涅槃。如此一切與火星譬皆不相應行處所無勝負差別故。若爾於無色界。亦應說有中滅人。亦於壽量中間般涅槃故。由不說故。是故此執惟自分別。若汝不讀誦如此等經。我今何所作。大師已般涅槃。正教無主。已多種分破乃至今時。於文於義隨欲分破。此猶不息。若人受如此等阿含。為證為量。中陰於此人得成。若爾云何說頭師魔。由現身入大阿毘指獄。此魔正生未死。地獄火焰已來燒身。方捨壽命。由中有身乃入地獄。經意如此。何以故若業最劇。圓滿此業。不得待捨身。是故此魔現報先熟。生報後熟。復次此義今云何可會釋。有五無間業。若人已作已長。次第無間必生地獄。不往餘道。此是經意。於中為顯此業必受生報。若如文分別。但應稱五業。不得說餘句。應至如此。若作業無間命即應斷。無暫活義。何人不許中有生義。雖然從死有無間。由中有生於地獄趣。向生有故。是故不說為生有。若爾云何。釋此偈。

 已度四位至衰耄  二生汝今近閻魔
 於其中間必無住  路中資糧咄不有

此偈顯於人道中無中間住。生滅次第無礙故。復次於中有中無住。為至生處行無礙故。偈意如此。若如此是意。若如此非意。此分判依何道理得成。汝亦同此難。是故於此二義。如前所說經。無相違故。故不可偏以此偈證無中陰義。復次證名言者。是行無行何道是所應往。中有若起有何相。偈曰。由一業引此。當先有相貌。釋曰。此業能引生諸道。此業能引顯中有。為至此道。是故此道必所應往。於此道中是應來先有相。此即中陰相。若爾狗等眾生。於一胎中應生五道中陰。若地獄中陰即燒母腹。於先有時。地獄眾生火亦不恆然。若行於園中。何況在中陰。設許火燒然。如不可見亦不可觸。由體性細故。是故非難。諸中陰於胎中亦互不相觸故。為業遮故。故不能燒。身量云何。如六七歲小兒。而識解聰利於小兒。若菩薩在中陰。如圓滿少壯人。具大小相。是故雖在中有。正欲入胎。而能遍照百俱胝剡浮洲。若爾云何菩薩母。於夢中見白象子欲入右脇。母所見但是夢相不關中有。菩薩久已離畜生故。譬如柯枳王見十種夢。謂象井麨旃檀林小象衣爭瓔珞蓮華。於事前得此夢。中陰眾生非破腹入胎。云何得入。從生門入。是故雙生。若在後生為大。若在前生為小。若爾大德達磨須部吼底說偈。云何會釋。

 變身作白象  六牙四足飾
 入母胎臥住  念如仙入林

此言不必須會釋。何以故。此言非經非律非阿毘達磨。但是集言。聰慧人欲集義為論。有餘諸法攝為增益。若言必須會釋。此是母於夢中見子入胎相。大德說偈意如此。色界中有身量圓滿。有衣共生。慚羞最重故。諸菩薩中有衣著具足。復有叔柯羅比丘尼。由本願力故。於中有著衣入胎出胎。乃至般涅槃後共衣俱燒。所餘皆裸。欲界眾生無慚羞多故。復次何法名先有。偈曰。復有先於死後於生剎那。釋曰。有者若約通義。謂五取陰。此有離為四分。一中有。如前說。二生有。謂於道託生初剎那。三從此後除死剎那。是別先有。此中說名先有。四最後剎那名死有。從此後有中有。若生有色眾生中。此中有。偈曰。同生淨天眼。可見。釋曰。若同生道中陰。定互相見。若人有天眼最清淨。是一通慧類。此人亦得見。彼若生得天眼則不能見。以最細故。餘師說。天道中陰能見一切中陰。謂人鬼畜生地獄中陰。除前除前得見。偈曰。業通疾。釋曰。通慧者謂行虛空。此通從業得。此通速疾云何。不可及迴故名疾。若人應生他方。修得通慧人所不能及。佛世尊亦不能遮迴。由業力最強故。偈曰。具根無障礙。釋曰。此有具足五根。金剛等所不能礙。此義應然。曾聞破燒赤鐵塊。見蟲於中生。中有眾生。若應生此道中從此道。一切方便。偈曰。不轉。釋曰。云何人道中陰。無時可轉令成天道中陰及餘道中陰。此眾生若為此道成中陰。決定應生此道中。不生餘道。復次欲界中陰為食段食不。答爾。不食麁段。何故。偈曰。此食香。釋曰。故名乾闥婆。若福德小食臭氣若福德大食妙香。眾生於此有中得住幾時。大德說無定。乃至未得生緣聚集。此中壽命無別業引之。一聚同分攝故。若不爾。此中由命根盡。應別立死有。若有肉聚等須彌山。此肉聚至夏時一切成蟲。彼中陰為住待夏時不。復從何方來。此問未曾至經中。亦未曾至阿毘達磨中。若爾可然。微細眾生貪著香味。壽命短促。無有邊際。此眾生聞氣貪著香味。於捨命時覺悟先業能感蟲生報。由此貪愛受於蟲生。復次昔已有業能感彼道。是時彼緣最多。於生果報得具事能非餘時。此義必然。何以故。已有宿業能感轉輪王報。世間壽八萬歲時。或過此壽。有多轉輪王生非餘時。是故世尊說眾生業報不可思議。大德婆須蜜多羅說。七日得住。若不得生緣和合。此中死墮死墮更生。復有餘師說。七七日住。毘婆沙師說。但促時住。以樂受生故。疾行結生。若因緣聚集未具。若其於此道中必應受生。是時宿業自和合眾緣。若不定生此處。於餘處此道中皆得受生。餘師說。若於此眾生類中不得生。則於餘相似類眾生中受生。譬如牛於夏時欲事偏多。狗於秋時。熊於冬時。馬於春時。野牛野干豹等欲事無時。是時此眾生應生牛中。若非夏時則生野牛中。若應生狗中非時則生野干中。若應生馬中非時則生驢中。若應生熊中非時則生豹中。為不如此耶。若眾生在別聚同分中陰中。於餘聚同分則不得受生。一業所引故是故此執有失可訶。此中有為行至應生道處故起。偈曰。顛倒心行彼。生處由欲戲。釋曰。此中有眾生。由宿業勢力所生眼根。雖住最遠處。能見應生處。於中見父母變異事。若應成男。於母則起男人欲心。若應成女。於父則起女人欲心。到此心起瞋。於分別論中有如此文。乾闥婆於二心中隨一心應起現前。或欲相應起。或瞋相應起。此中有眾生。由二起顛倒心故。求欲戲往至生處。是事樂得屬己。是時中不淨已至胎處。即生歡喜仍託彼生。從此剎那。是眾生五陰和合堅實。中有五陰即滅。如此方說受生。若胎是男。依母右脇面向背蹲坐。若胎是女。依母左脇面向母腹住。若胎非男非女。如欲類託生住。亦如此無中有異男女。皆具根故。是故或女或男託生如處而住。後時在胎中增長。或作黃門。此義應思。為即以赤白四大成胎中眾生根及依止。為由業力故別有四大宿業所生成根等。但依止赤白四大。有餘師說。即是赤白四大。何以故。此赤白先無根。共中陰俱滅。有根後生。由種子滅芽生道理故。是時說此名柯羅邏。若作如此思。則善順此經。經云父母不淨和合所生。復有經云。比丘汝等長夜增長貪愛攝取血滴。餘師說。別有四大。譬如葉蟲依止葉糞。蟲依止糞。由說柯羅邏依止不淨生。是故與柯羅邏經不相違。若託胎卵生道理如此。於餘生如理應說。此中是道理應知。偈曰。餘愛樂香處。釋曰。若眾生欲受濕生。由愛樂香故至生處。此香或淨或不淨。隨宿業故。化生由愛樂處所故至生處。若爾地獄眾生。云何愛樂處所。由心顛倒故。此眾生見寒風及冷雨觸惱。自身見地獄火勐盛可愛。欲得暖觸故往入彼。復見自身為熱風熱光及火焰等所炙。苦痛難忍。見寒地獄清涼。愛樂冷觸故往入彼。如位造作能感如此生業。見自身是如此位。見彼眾生亦爾。是故往彼。先舊諸師作如此說。復次此中天中陰。一向上昇如從坐起。人畜生鬼神中陰如人等。偈曰。地獄腳向上。釋曰。如偈言。

 眾生墮地獄  腳上頭向下
 誹謗諸仙人  護精進行者

前已說顛倒心行彼。為一切中陰眾生皆有此事入母胎。為不皆爾亦不無。此經中說。有四種託胎。何者為四。偈曰。一正入有覺。釋曰。有眾生多善根聚集。護持正念。死時不失正念故有覺。乃至入母胎。亦不失正念。住時出時則失正念故無覺。偈曰。餘住。釋曰。有眾生住母胎。亦不失正念故有覺。先入亦爾。偈曰。復餘出。釋曰。復有眾生出母胎。亦不失正念故有覺。先入住亦爾。偈曰。餘三位。釋曰。有餘眾生在三位中。皆失正念故無覺。若入無覺。住出必無覺。是名四種託胎。此是逆說。由隨順首盧柯結故說。偈曰。一切卵生則無覺。釋曰。若卵生眾生。恆於三處無覺。云何卵生眾生。說名託胎。此眾生亦先託胎。或由當來名說。如經言能作有為。是故名行。如世人言煮飯磨麨。是故無失。云何不覺悟入母胎及住出。復云何覺悟入住出。若眾生小名位。正欲入母胎時。即起顛倒想欲。或見勐雨洪注疾風飄鼓。或見大陰寒。或見多人沸撓。自謂我今入密草稠林草屋葉屋中。我今匐行住樹根下壁根下。若住亦起顛倒。謂我今於此等中住。若出亦起顛倒。謂我今從此等中出。若大名位眾生亦起顛倒想欲。我今當入園入遊戲處。登上高樓及大殿堂。坐於床座。若住謂住其中。若出謂從此出。如此不覺悟入住出。若覺悟者了解分別。謂我今正入母胎。正住母胎。正出母胎。無顛倒想欲。此中更分別說。偈曰。說託胎有三。輪王及二佛。釋曰。轉輪王獨覺大正覺。此三人次第應知託胎三義。第一託胎謂轉輪王。何以故。此人正入胎時有覺悟。非住出時。第二託胎謂獨覺。此人入住二時有覺悟非出時。第三託胎謂大正覺。此人入住出三時皆有覺悟。此中三人悉由當來名所顯。云何三事不同。偈曰。業智慧及二。次第勝能故。釋曰。業勝能者。能作大福德行人。由福德有業勝能。故立第一。修習多聞多思人。由智慧有勝能。故立第二。能作大福德行及修習多聞多思。人由福慧有勝能故。立第三。是轉輪王等三人如此次第。所餘為第四。此義應爾。

外道本執說我義。於此中執我。言爭事起。彼言若汝立義眾生從別世度餘世。我等本義則成。謂實有我。今破此義。偈曰。無我。釋曰。此我何相。能捨此陰能受彼陰。如彼所分別。此我實無。謂於內作者人。何以故。非二量境界故。如色塵及眼等根。佛世尊亦說。有業有果報。作者不可得。由無故。故不可說。此我能捨此陰受彼陰。若離法假名。此中法假名者。謂若此有彼有。由此生彼生。廣說十二緣生。此我何相。謂非所破。偈曰。唯諸陰。釋曰。若假說唯諸陰名我。此我非所破若爾諸陰從此世到餘世。此義應至諸陰不度餘世。云何此諸陰。偈曰。煩惱業生起。由中陰相續。入母胎如燈。釋曰。諸陰剎那剎那滅。彼於度無能。煩惱所攝業。所變異故。唯有諸陰。由中有相續往入母胎。譬如燈雖念念滅由相續得至餘處。諸陰亦爾。是故無失。實無有我。但煩惱業所引諸陰相續得入母胎。此義得成。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六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論

鞞婆沙論卷第一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舍利弗阿毗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 釋道摽撰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

佛說千佛因緣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佛說千佛因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已申如實不空義 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 融...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序 朝奉郎守司農少卿致仕輕車都尉長興縣開...

【註音版】佛說八師經

佛說八師經...

四明尊者教行錄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陳隋...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附後漢錄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佛教詞典】五十一心所

大乘唯識家所立心所之數。即觸、作意、受、想、思(以...

【佛教詞典】正見與擇法覺支四句分別

【正見與擇法覺支四句分別】 p0507 發智論七卷五頁云:...

樂觀是可以傳染的

有這樣一位女士,她已經六十多歲了。在農村應該是滿臉...

萬境本閑,唯心自鬧

【原文】 人苦日在煩惱中,尚不知是煩惱;若知是煩惱,...

如何面對人生毀譽得失而不動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章、雜誌,可見輿論紛紜,人生百態,大...

聖嚴法師:空性與孤獨

心與物質真實存在嗎?如果仔細去分析它們,我們就會發...

憨山大師示參禪切要

禪宗一門,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始自達磨西來,立單...

禪宗與牛的因緣

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貴的動物,具足威儀與德行。《勝...

大安法師:如何不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

問: 怎樣才能做到時時快樂,天天快樂?我很在乎別人...

有了這個觀念,就能消解憤怒的情緒

相信因果,就會有對一種生命的際遇那種逆來順受。以前...

溫暖的擁抱比耳光更有力量

球王貝利出生在巴西海岸線附近一個貧困的小鎮裡,父親...

祖孫仨的素食生活

若以素食來修養身心,淨化人生,那吃素的行為就具有更...

佛弟子需要學《周易》來免過嗎

問: 請問法師,孔子晚年尚學《易》以免大過,作為一...

一念彌陀,頭上便放光

明朝萬曆年間的蓮池大師,淨土宗的第八祖。蓮池大師還...

【視頻】《觀世音普門品 心經》慧平法師讀誦

《觀世音普門品 心經》慧平法師讀誦

【視頻】《菩薩行五十緣身經》風柯月渚讀誦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