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六

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分別聖道果人品第六之一

此義已說。謂如滅得名永斷智。復次此義。偈曰。煩惱滅已說。由見修四諦。釋曰。諸煩惱有二種。一由見諦所滅。二由修道所滅。此義於前已廣說。彼滅亦爾。見修二道今當說。此二道為是有流。為是無流。是故說此言。偈曰。修道有二種。見道唯無流。釋曰。云何修道有二種。由依世修及依出世修故。見道一向是出世。能對治三界惑故。復能一時滅見諦所滅九品惑故。何以故。世道無如此能。由惑強道弱故。前已說由見四諦。何法名四諦。偈曰。已說諦有四。釋曰。何處說。於分別有流無流法中。云何說。如偈言。無流法聖道。此約自名說。滅諦亦已說。如偈言。擇滅謂永離。各各對諸結。苦諦集諦亦已說。如偈言。苦集諦世間。見處及三有。四諦次第為如前所說不。說非。雖然復有別義。偈曰。謂苦諦集諦。滅道諦亦爾。釋曰。此中是彼次第。如前所說。四諦體性。今說亦爾。為顯此義故有爾言。不復重釋。偈曰。對正觀次第。釋曰。若觀先緣此諦起。依觀立此諦為先。後三亦爾。若不爾應先說因次後說果。何以故。有餘法隨生立次第。譬如念處及定等。有餘法隨顯相說次第。如說正勤。何以故。無此定義。謂先起欲為滅已生。後起欲為令未生不生。有餘法隨正說立次第。譬如八分聖道等。今說四諦。隨修對正觀次第。復有何因。修觀有如此次第。是愛著處於處能縛。能所縛解脫。因此求解脫。觀察位中初發觀次第如此故。先簡擇苦。此苦以何法為因。故次簡擇集。此苦以何法為滅。故次簡擇滅。此滅以何法為道。故次簡擇道。譬如先觀病次尋思病因緣及滅病藥。於經中。佛世尊所顯。四諦譬如此於何經中。醫譬經中。經言。若醫與四分德相應。能拔治他刺。何者四分德。一識病。二識病因緣。三識病滅。四識治病藥。廣說如經。如觀察位中次第。簡擇四諦。修觀位中。見四諦次第亦爾。由先習利故。譬如於己所見地無礙縱馬令走。對正觀者。此句何義。趣向正覺為義。云何此唯無流非有流。由此趣向於涅槃緣真實境起故名正。未曾知知故名覺。如實能通清淨境故。此中是果取陰名苦諦。因取陰名集諦。從此聚集苦生故。是故此二諦。由果因義異故名有異不由物異。滅道二諦不但由名異。亦由物異。於經中說有四聖諦。此說有何義。此法唯是聖人諦。是故經說名聖諦。若爾此四於餘人是妄。不於一切人皆是諦。以無顛倒故。此中如聖人觀。彼餘人不能如此觀故。說此唯於聖人是諦。於非聖人則非。由顛倒觀故。如偈言。

 聖人說是樂  餘人說為苦
 餘人說是淨  聖人說為苦

有二諦唯聖諦。有三諦聖非聖諦。餘師說如此。若受一分是苦自性。云何說一切有為有流皆名苦諦。偈曰。苦由三苦應。如理皆無餘。可愛非可愛。及餘有流行。釋曰。苦類有三。一苦苦類。二行苦類。三壞苦類。無餘與二苦如理相應故。是故一切有為有流皆是苦。此中可愛由壞苦故苦。非可愛由苦苦故苦。異此二所餘由行苦故苦。何者為可愛非可愛非二。謂三受如次第。由三受相應故。一切有為有流。得可愛非可愛等名。何以故。此樂受變異即是苦。如經言。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苦受由性故苦。謂生時苦住時苦。不苦不樂受。由行故苦。因緣所生起故。如經言。若無常即是苦。如受與受相應有為法。亦應說如此。有餘師說。苦受唯由苦類故苦。樂受唯由壞故苦。乃至行苦亦爾。由可愛非可愛不遍故。故此二名不具分苦。一切有為由行苦故皆是苦。前二受亦由行苦故苦。故此一名具分苦。此苦唯聖人能見。此中說偈。

 譬如一睫毛  在掌人不覺
 此若落眼中  作損及不安
 凡夫如手掌  不覺行苦睫
 聖人如眼睛  由此生厭怖

何以故。凡夫眾生於阿毘指五陰生苦怖意。亦不及聖人於有頂諸陰生苦怖意。若爾於道諦應立行苦義。由是有為故。是義不然。何以故。苦是違逆意為相。故道非苦。何以故。此道生起。不違聖人意故。能引得一切苦滅盡故。若聖人由寂靜相觀察涅槃。是法由苦相聖人觀之為苦。唯此法滅聖人觀為寂靜。於諸法中若有樂受。云何說唯苦聖諦。由樂少故。譬如烏豆聚中亦有綠豆而說為烏豆聚。餘師說如此。何以故。何智慧人。由以冷水稍稍澆癰所生輕樂。計癰為樂。此中餘部師說偈。

 由能為苦因  與眾苦雜故
 由苦所愛故  故說樂為苦

一切有苦樂聖人觀為苦。由行苦同一味故。是故立苦為聖諦。不立為樂。云何以苦相。觀喜樂自性受為苦。由有流無常能違意故苦。譬如彼以苦相觀色想等。色等亦非苦如苦受。是汝所言。由苦因故苦。是義不然。何以故。此執是集相非苦相。諸聖人於色無色界生中。云何起苦想。何以故。於彼眾生五陰非復苦因故。復次於經中說。行苦何用。若聖人於樂由無常故觀苦。無常相苦相有何差別。由生滅為法。是故無常。由有流能違意。是故為苦。若見無常此所見即能違意。是故無常想能引苦想。有餘部說。決定無樂受一切受唯苦。云何知然。由阿含及道理。云何由阿含佛世尊說。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復有別說。應以苦相觀樂受。復有別說。於苦計執樂想說名顛倒。由阿含證如此。云何由道理。樂因不定故。何以故。隨所有飲食冷熱等。眾生計為樂因。若過量用非時用。此因復成苦因。此義不應然。謂由樂因增長。或由平等於非時悉皆生苦。是故彼從初皆為苦因。非是樂因。後時此苦漸漸增長。方得顯了。威儀差別亦應如此。於苦對治。及於苦差別。由起樂想故。何以故。隨世間所有飲食等生具。乃至未為別苦所逼。若受則不許為樂。別苦者。謂飢渴寒熱疲惓。愛慾所生苦。是故愚人於苦對治起樂想。非於樂於苦差別亦爾。一切凡夫於中起樂想。譬如擔重易肩。是故由此道理。定知無樂。阿毘達磨師說決定有樂。此執應理。云何知然。此中應問撥無樂人。何法名苦。若汝言逼惱為體名苦。此樂云何逼惱。若汝言。損害為苦。樂能增益。云何損害。若汝言非所愛為苦。此即是所愛云何為苦。是所愛後於聖人更非所愛。謂於離欲時。是故此樂不成就。不成就故非所愛。不由餘義。何以故。若受由自體性是所愛。此受由自體性。無時無因成非所愛。此義應然。何以故。由聖人以別過失相厭惡此受故。彼觀此受。是放逸處。大功力所成易變異無常。由如此義故。非所愛不由自體相。若此受由自體本非所愛。於中無有人生起愛慾。不應為離欲。此受以別道理觀察過失。是故知由自體相定有樂受。是汝所言。佛世尊說。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此經世尊自顯了其義。經云阿難陀。我依諸行無常及有為變異故說。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是故知不依苦苦說此經。此義自然成。復次若由自性。一切受皆是苦。何用淨命。阿難陀問佛如此。問云何世尊說。受有三種。謂樂苦不苦不樂。世尊復說。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世尊依何義說此言。謂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若如汝所執。是理淨命。阿難陀應問佛如此。世尊依何義說此言。謂受有三佛世尊應答阿難陀言。阿難陀此說是由別意說。謂受有三。佛世尊既不說如此。是故由體性實有三受。故知此經言依別意說。謂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是汝所言。應以苦相觀樂受。是義不然。何以故。此受中有二性。一有樂性。由自性是所愛故。二有苦性。由別道理。是變異無常法故。若以樂相觀此受。則生他繫縛。由有欲眾生樂噉此味故。若以苦相觀此受。則能解脫。有縛眾生由於此得離欲故。如理所見能令解脫。諸佛世尊隨如此理。善教眾生令修學此觀。云何得知。此受由自性故樂。由此偈言。

 已知行無常  復觀彼變異
 故說諸受苦  正遍覺智者

是汝所言。於苦計執樂想。說名顛倒。故知無樂。是義不然。何以故。此言是不了義說。世間有樂想。於受欲塵及生處中。此中樂受。由別道理有苦。若見此一向樂。是見名顛倒。欲塵少樂多苦。一向觀有樂名顛倒。生處亦爾。是故由此證撥無樂。此義不成。若由自性一切受皆苦。復說受有三。此言有何功德。若汝言由隨順世間故說。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受皆苦。此言由別意說故。復次由說真實言。如經云。是樂根是喜根。應見此名樂受。是苦根是憂根。應見此名苦受。如此廣說已。若人如此。由如實正智觀察五根。此人即滅離三結如此等。云何世間分別苦受有三品。若汝言於下上中品中。如次第世間起樂受等意。是義不然樂亦有三品故。於輕品得苦中。應起最上品樂意。若人正受香味觸等勝類所生樂。是時受何苦。正受輕苦。於輕苦中起樂心。若爾此輕苦受未生時及滅時。應生最上品樂意。由苦滅無餘故。欲塵樂現前時。應說如此。復次此執云何與理相應。謂於輕品苦受中明瞭最重領起。於中品苦受中而不分明。復次於三定樂受是輕苦。從第四定以上非苦非樂受。是中苦此執云何如理。謂於輕品等苦中分別樂受等。佛世尊說雲。摩訶那摩。若色但苦非樂。非樂所隨。廣說如經。是故知有樂受。但不成就。不可由如汝所引經無樂受義得成。是汝所言。由樂因不定故無樂。是義不然。由不解因義故說此言。何以故。諸塵觀依止位差別。成為樂因。或成苦因。不但唯塵。若至此依止位差別。諸塵必成樂因。無時至此不成樂因。是故可立樂因為定。譬如火勢。觀應熟飲食位差別成為美熟因。此火勢即是美熟因。若至此應熟飲食位差別必成美熟因。無時至此不成美熟因。於定中樂因云何不定。是汝所言。於苦對治由起樂想者。是義不然此執於前已破。若人是時正用勝品香等。差別所生樂受。是人於對治中生樂想。若此苦未生及以滅。此樂想應最分明起。於定樂中若生樂想。是何對治。於擔重易肩中別位所生必有樂受。乃至如此相身位未滅。若不爾最後樂想。應最重起。如此疲極人轉威儀中。應知亦爾。是汝所言。後時云何起苦想。若不從初漸漸生苦。是義不然。由身變異差別。譬如酒等初味甜後味酢。是故樂受定有。此義應成。由三苦相應故。一切有流皆苦。是所說集諦即是苦諦。此言與經相違。何以故。於經中說唯貪愛為集。由貪愛勝故。經中說為集。不撥所餘諸法為集。此義云何可知。由於餘處亦說別法為集故。佛世尊說偈云。

 業貪愛無明  此三於未來
 能為諸有因

復有經說。五種種子類。是有取識別名。地界是四識住別名。是故經中此言。由別意說。故不了義。阿毘達磨教中。言依法相。復次佛世尊。欲說有為法相續恆有因故。說貪愛為集。佛欲說生因有因故。於偈中說餘法。謂業貪愛無明。如經言。業於生是因。貪愛於有是因。復次由經中有因有緣有發起次第故。佛世尊安立種子及田。說識等亦為因。何法名生。何法名有。界道生等品類差別故。取此身名生。無差別接續後有說名有。此二次第以業及有愛為因。譬如舍利麥等種子。由品類有差別故。能為差別芽生因。水等無差別故。通能為一切芽生因。業及貪愛譬喻如此。貪愛為有因。此中有何道理為證。無貪愛人不受生故。何以故。有愛無愛二人俱死。唯見有愛更生。不見無愛更生。由離貪愛無生故。是故知貪愛為有因。復次由轉變相續故。若是處中有貪愛見心相續於彼數數轉變。是故於未來中由比量應知亦如此。復次更無餘惑能執取此身。猶如貪愛。譬如浴散分中燥摩須羅屑。無有餘因如此堅著。如我愛此即道理。有處佛世尊說諦有四。有處說諦有二。謂俗諦真諦。此二諦何相。偈曰。若破無彼智。由智除餘爾。俗諦如瓶水。異此名真諦。釋曰。若物分分被破。物智則不起。此物名俗有。譬如瓶等。此瓶若破成瓦。緣此瓦瓶智則不起。是故瓶等。諸物由形相假有。復次於此物中由智析除餘法。此物智亦不起。此物名俗有。譬如水等。此水若由智析除色大等法。水智則不起。是故水等諸物。由聚集假故有。由名句字門顯示真實義。緣名句字於真義起智。若入觀時不能緣名等。若出觀時不能緣真義。是故名等及此智。由顯示假故有。於此三法以何法為俗。但名所作無體是俗。由隨順世間。說有瓶水名等。稱為實語不說為妄。是故立此為俗諦。離此三所餘名真諦。若物分分被破。物智起不異。若由智析除餘法。物智亦不異。若離名等。於境界智亦不異。說此法名真實。譬如色等。若約隣虛析此色。及由智除味等餘法緣色智起不異。如色受等。應知亦爾。此名世間真諦。如此等法由於世間實有故故立為真諦復有餘師說。若法是出世智所緣。或是出世後智所緣。如此亦說名真諦。謂境界真果真道真。若餘法異此三。說名俗諦。略說諸諦已。若廣說應知。如六勝智論說。修何方便能入四諦觀。應說此義。是故從初發行次第今當說。偈曰。住善行有聞。思後學修慧。釋曰。若人求欲觀四諦。從初先學持戒。次取學隨順四諦觀文句。次聽文句正義。聽聞已如理正思義。無倒思已。後修習觀行。令成修慧。此人依聞慧生思慧。依思慧生修慧。此三慧何相。偈曰。名二義境界。聞思修三慧。釋曰。彼言聞慧。緣名為境。思慧緣名義為境。有時由文句引義。有時由義引文句。修慧但緣義為境。何以故。此慧已成故。不觀文字。唯緣義起。譬如有人未曾學泅。不離浮物。若已學未成。或離或捉。若學已成。不依浮物。自能得渡。三慧譬如此。毘婆沙師說如此。於此分別中。思慧不成就。若思緣名起。則成聞慧。若緣義起。則成修慧。若立三慧相。如此則無過失。依聖言量。所生決定智名聞慧。依聖教簡擇道理。所生決定智名思慧。依三摩提。所生智名修慧。此三慧皆約因得名。因聞生名聞慧。思修慧亦爾。譬如說食為命。說草為牛。若人勇勐求得修觀。此修觀云何得成。是故應說此義次第。偈曰。有二離人。釋曰。若人由身由心。能遠離住。謂遠離群雜及蓋覺觀等惡法。此二遠離。於何人可易善成若人有知足有少欲。偈曰。無。不知足大欲。釋曰。若人不知足有大欲。於此人此二遠離。則難得成。若成亦不清淨。此不知足及大欲。別相云何。偈曰。前已得求多。後未得求得。釋曰。彼說已得可愛衣服等緣。更求多得。說名不知足。求得未得。說名大欲。阿毘達磨師說如此。為不爾耶。此求多得。於未得起。非於已得。若爾此二何異。汝等應說。若執如此。是義可然。由已得非可愛非多衣服等緣。心憂不安。說名不知足。未得可愛及多求得。說名大欲。偈曰。翻此二對治。釋曰。翻此不知足及大欲。應知二種法為對治。謂知足及少欲。偈曰。或三界無流。釋曰。此二種對治。或屬三界。或屬無流界。不知足及大欲。唯屬欲界。此知足少欲。自性云何。偈曰。無貪類。釋曰。無貪善根為性。偈曰。聖種。釋曰。是知足少欲。無貪為性故。是故入聖種攝。由聖人從彼生故。說彼為聖種。是聖種已無貪為性故。偈曰。前三知足體。釋曰。前三謂隨得衣服飲食住處知足。此三知足。是前三聖種體。第四聖種。謂修滅樂戲。云何此第四。以無貪為性。由背有欲生故。復次由四聖種。佛世尊顯示何義。偈曰。後顯業三生。釋曰。佛世尊既為法主。弟子棄捨生具及業基出家。依佛求解脫。法主立二正事。一生具二業基。由前三聖種。安立生具。由第四聖種。安立業基。依此生具。汝等作如此業基。不久應至得解脫。云何法主安立如此生具及業基。偈曰。愛生對治故。釋曰。於經中說貪愛生有四。如經言。比丘因衣服貪愛慾生生。欲住住。欲取取。因飲食及住處。貪愛慾生生欲住住。欲取取。比丘因如此有非有。貪愛慾生生。廣說如經。為對治此四種貪愛故。說四聖種。偈曰。我所我類愛。為暫永除滅。釋曰。是前所說義復有別意。故須更說。我所類謂衣服等三。我類謂自身。於此二生愛。此中為暫滅我所類愛故。立前三聖種。為永滅四愛。謂我所類愛。我類愛。故立第四聖種。此義已說。由因此義。觀行人得善調伏。後修觀得成。若人已調伏。堪為道器。於修中緣何法門。得入修觀偈曰。入修由二因。不淨觀息念。釋曰。何人因不淨觀入修。何人因阿那波那念入修次第。偈曰。多欲多覺觀。釋曰。若人欲行恆起或重起。此人由不淨觀。得入於修。若人由多覺觀行。起散亂心。此人由阿那波那念。得入於修何以故。此念由不緣多種境故。是故生起能作滅離覺觀對治不淨觀。由緣多種差別色形為境能引生覺觀。餘師說如此。又餘師說。由不緣外門起故。不生覺觀。不淨觀如眼識緣外門起故。引生覺觀。由觀察彼境故。此中欲有四種。一色慾。二形貌欲。三觸欲。四威儀欲諸師說。為對治第一欲。修觀行人。應緣壞黑等色為境作不淨觀。為對治第二欲。應緣膖脹被食分散為境作不淨觀。為對治第三欲。應緣赤筋相連骨為境作不淨觀。為對治第四欲。應緣不動死尸為境作不淨觀。諸師說。若欲修通對治。偈曰。骨觀通欲治。釋曰。於相連骨聚中四種欲境品類皆悉不有。若緣此骨聚為境修習不淨觀。通能對治四種欲。由不淨觀皆假想。一處思量為體故。不能永滅諸惑。但能伏滅諸惑。觀行人修習不淨觀有三種。一初發觀行。二已數習成行。三已過思量行。此中偈曰。骨量遍至海。增減名初發。釋曰。若觀行人。欲修習不淨觀。從初於自身份中。安置於心。或在腳指。或在額上。隨所樂處。心已隨事。後於身份作假想。除皮肉血等。次第治骨令淨。心見具足骨聚相。如見一骨聚假想見第二亦爾。如此次第漸漸增長。滿於房寺伽藍國內。乃至遍滿大地。以海為邊。假想見如此。骨聚遍滿。為增長意樂故。後更縮減前觀。乃至假想。唯見自身骨聚。為漸略麁廣心故。心由如此量。自在不淨觀得成。於此位中。是人名初發觀行。偈曰。除腳頭骨半說名數習成。釋曰。復為漸略。細心量差別故。於骨聚中。除腳骨思惟餘骨。是名下略。如此次第乃至除半身。及除半頭骨。思惟餘半頭骨。是名中上二略。由於略自在究竟故。於此位中。是人名已數習成行。偈曰。安心於眉間。說名過思量。釋曰。此觀行人。除所餘半頭骨。唯安心於自眉間。或緣骨及餘境。一心得住。於此位中。是人名已過思量行。有不淨觀。由境界小故小。不由自在小故小。此中有四句。已熟未熟思惟。未熟已熟思惟。緣自身乃至海邊骨聚為境故。復次此不淨觀。何法為性。幾地何法為境。何處得生此義次第應知。偈曰。無貪性十地。欲見境人生。釋曰。此觀無貪為性。地有十。謂四定及四近邊定中間定欲界。以欲界所見法為境。所見謂色及形。是故此定以義為境此義可然。此觀唯於人道中生。餘道則無。何況餘界。於人道中。除北鳩婁。由如此義。是故此觀名不淨觀。隨觀世境界亦爾。若無生為法。緣三世為境。由假想思惟故。但是有流。有離欲得。有加行得。由曾得不曾得故。說不淨觀相及差別已。阿那波那念今當說。偈曰。阿那波那念。慧五地風境。依欲身。釋曰。若風向身入名阿那。若風背身出名波那。緣二為境憶持。名阿那波那念此念以智慧為性。而說為念者。譬如念處。此慧因念力得成故。故說為念。此念依五地生。謂三近邊定初定中間及欲界。由說與捨相應故。由苦樂隨順覺觀起。此定既是覺觀對治故。與苦樂不相應。復次苦樂是定心怨對故。此觀是定心所成故。與苦樂不相應。有餘師執。觀行人入四定觀。皆有捨受。於彼師此觀則有八地。過此於餘地非入出息地故。此定緣風為境。從欲界依止生於人天有此觀。或由離欲得或由加行得。此觀是真實思惟。屬正法內觀行人。偈曰。外道無。釋曰。於外道教無此觀。無正說故。自不能覺微細正法。此觀偈曰。六由數等。釋曰。此觀若具與六因相應。方得圓滿。六因者。一數。二隨。三安四相。五轉。六淨此中於入出二息中。不作功用。與心捨身心相唯由念數。一二乃至十。由畏心略及亂。是故不少不多。於此數中有三失。一減數。謂若二數一。二長數。謂若一數二。三雜亂數。謂若入數出。若出數入。若離三失。是名正數。中間若亂。更從初數。乃至得定。隨者不作功用。隨逐入出息行。此息入若遠出若遠。如息行心亦隨行。此息為遍行身內。為行身一分。如息行心亦隨行。若息入行。至喉心臍臍下髀脛。由如此處所。次第乃至腳心。亦隨行息。若出行。或一搩手。或一尋乃至風輪。及鞞嵐婆風。心亦隨行。由此觀思惟真實故。是義不然。安者或於眉間。或於鼻端。隨所樂處。乃至腳指。堅念於中住。譬如摩尼依縷。相者觀視此息。為益為損。為冷為熱等。此觀不但以風大為境。四大及所造色。心及心法。以彼為依具。以五陰為境界。轉者轉緣風境慧。安置此念於上上品善根處。乃至世第一法。淨者此念已入見道脩道中。有餘師說。從念處為初。金剛心為後名轉。盡智無生智名淨。此中說偈。

 一數二隨行  三安四佔相
 五轉六清淨  說名息念觀

此中。應知入出息法。偈曰。入出息隨身。釋曰。隨身所依地。入出息與身同地。由息是身一分故。此息依止身心差別生起生無色界眾生。及在柯羅邏等位。於中不有故。入無心定。及在第四定。於此人亦不有故。何以故。若身中已有空。入出息地。心若正現前。此息必生起。若人出第四定觀風。則先入若死。若入第四定觀風。但出不入。偈曰。眾生名。釋曰。假立眾生法聚中一分故。偈曰。非取。釋曰。與根相離故。非心心法所取為依止。偈曰。等流。釋曰。非增長非果報。若身增長。此不增長故非增長。已斷更續故非果報。何以故。無果報色有如此相。故是等流。偈曰。非下心。所緣非餘心。釋曰。此二息同地心及上地心。能緣此為境。非下地心能緣。亦非威儀及變化等心能緣。說入修二法門已。由此二法門。若已得。三摩提。偈曰。修觀已成就。方修四念處。釋曰。為成就四諦觀故。次說修四念處。何以故。四念處通攝一切法故。能對治四倒故。云何作四念處觀。偈曰。身受及心法。由簡擇二相。釋曰。先由別通相簡擇身。次簡擇受心法。別相者。是彼各各自性。通相者。譬如一切有為以無常為相。一切有流以苦為相。一切法以無我空為相。復次身有何別相。四大四大所造為相。異前三名法。復次彼說。若人正入修觀。觀身由隣虛分及剎那滅正見。如此身念處得成。餘念處亦爾。復次念處復有何性。念處有三。謂自性念處。相應念處。境界念處。此中自性念處者。偈曰。性慧。釋曰。是何慧。偈曰。聞思修。釋曰。聞思修三慧。是自性念處故。約慧念處成三。偈曰。餘相應境故。釋曰。所餘諸法。若與慧共生。說名相應念處。與自性念處相應故。能緣境界念處故。是二念處境界。說名境界念處。自性念處是慧。云何可知。於身觀身別通身相。名身念處。由此經言故。何法名觀智慧。何以故。若人有慧於內身中。能觀通別二相故。云何說慧為念處。毘婆沙師說。由念多故。說名念處。義判雲。由念力安立成故。譬如破木堅持於楔。若執如此。是義可然。由慧念得住故。慧名念處。如所見不忘故。如淨命阿尼婁馱說。此觀行人。若住觀中。觀身別通二相。念緣身為境。即生住長佛世尊。自說。觀行人。若住觀中。觀身別通二相。念住不忘。由此經故。知慧是自性念處。是處說如此義。比丘是四種念處。云何生集。云何滅離。是食生集。即是身生集。是食滅離。即是身滅離。此經但說境界念處。於中念止住故。如境界彼名亦如此。由緣自他及二相續為境界故。四念處各有三種。偈曰。次第如生。釋曰。彼次第隨生。生云何如此。如麁先觀察故。由身是麁愛慾依止。此由受愛慾。此由心不調伏。此由惑不滅。故立次第。偈曰。四。對治倒等故。釋曰。能對治淨樂常我。是故說念處次第有四。不增不減。此四念處中。前三境界無相雜。第四有二種。若但見法境界。則不相雜。譬如身等。若通觀二三四。同一道理。同一境界。此則相雜。如此數數修習。身等為境四種念處已。偈曰。此人法念中。總攝境界住。觀法無常苦空無我相故。釋曰。此修觀人。住相雜境界。於法念處中。一切身等四法。總攝為一境。由四相觀察。謂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偈曰。從此暖行生。釋曰。從此法念處。如此次第數數修習。至最上上品。有善根名暖行即生起。是如暖行名暖行。是能燒惑薪。四聖道火前起相故。故說名暖。偈曰。具四諦為境。有十六種行。釋曰。此暖善根由位長故。具緣四諦為境有十六行。以四相觀苦。謂無常苦空無我。以四相觀集。謂因集生緣。以四相觀滅。謂滅靜妙離。以四相觀道。謂道如行出。十六行差別後當說。如於暖行前亦如此。偈曰。從暖頂亦爾。釋曰。是暖由軟中上品次第增長。從暖上上品。有善根名頂即生起。此善根應知如暖。具緣四諦為境。有十六行。由是最上上品勝彼故立別名。由是善法頂故。故說名頂何以故。從此有墮有過故。偈曰。於二由法念。安相。釋曰。於暖頂二善根中。由法念處安相。何法名安相。於四諦初安立十六相。偈曰。長由餘。釋曰。此二善根已生。更修四念處故得增長。若人增長已。於前所得無復現前。由不恭敬故。偈曰。從彼忍。釋曰。從軟中上次第增長。頂善根忍善根得生。最極能忍四聖諦理故。無退墮故。此忍亦有三種。謂軟中上。此中偈曰。二忍。同彼。釋曰。如前說。頂軟中二忍亦爾。由安相故。一切忍。偈曰。法念長。釋曰。是三品忍。同用法念處為增長。不由餘念處。偈曰。欲界苦為境增上品。釋曰。是最上品忍。為引世第一法故。故緣欲界苦起。是故暖等善根。緣三界苦等為境。此義自成。由不說決定義故。是時能滅色界無色界。對治一一諦相境界。乃至由二剎那心。思惟欲界苦。如此一切說名中忍。若一剎那緣欲界苦為境。此名上品忍。偈曰。一念。釋曰。此上品忍但一剎那無長時。偈曰。世第一亦爾。釋曰。如上品忍緣欲界苦為境。一相一剎那。世第一法亦爾。緣欲界苦為境。一相一剎那。此法是世間法。由有流故。於世間法中最勝故。說世第一勝者。離同類因。由此功力。能引聖道故。是故暖等念處為性故。同是慧性。偈曰。諸五陰離至。釋曰。是一切皆以五陰為性。由攝伴類故。但離至得。至得非暖等所攝。何以故。勿聖人由現前至得故。更現前暖等善根。此中緣三諦為境。暖位安相中。修法念處現在同類四。若緣滅諦為境。此有二種。一切中諸行同類。若於增長中。四念處現世修隨一。未來具四。若緣滅為境。增長中但修最後念處同類四。復修四念處。及一切行。由已得性。若安相於頂中。雖緣四諦。修最後念處。緣滅諦增長中。但修最後念處。未來具四。及一切行。若緣三諦。增長中四念處。現世修隨一。未來具四。及一切行。若安相於忍中。於一切位中。修最後念處。未來具四。及一切行。若安相於世第一中。但修最後念處未來具四行亦四。由無後分故。由似見道故。偈曰。如此抉擇分。能四。釋曰。如此有四種抉擇分能善根。謂暖頂忍世第一。於四中前二是軟品。動故。由有退墮故。忍是中品。世第一是上品。抉擇分能有何義。決以無疑為義。擇以分別法相為義。此二即是聖道義。由聖道能滅一切疑故。能分別四聖諦相故。謂此法是苦。乃至此法是道。是故一切聖道。名抉擇分者。於見道中。隨約一道故名分。若法能引此令生。說名抉擇分能善根。偈曰。修慧類。釋曰。此四皆屬修位。非聞思位故。偈曰。未來中間定。地。釋曰。未來定中間定四根本定。是此善根所依地。六地所攝故。於下地無。以無定故。於上地無。由是見道伴類故。故於彼無。不緣欲界故。此欲界應先知先滅離故由此二地。互不具奢摩他毘缽舍那故。此二是見道伴類。於二地無故。二地非抉擇分能善根所依處此四善根。以色界中五陰為果報。但能圓滿不能引生。由背憎生死起故。偈曰。說二下地。釋曰。大德瞿沙說。前二抉擇分能善根。以七地為依處。或依欲界地起。是一切暖等四善根。偈曰。欲依三。釋曰。前三於人道中。生於三洲。若先已生。於天道亦得現前。第四於天上亦得生。前三男女二人得。依男女身生。偈曰。第一。女得由二依。釋曰。若女人得世第一。必由二依方得。若男人得但由男人依得。何以故。由先已得女人類非擇滅故。云何捨抉擇分能善根。偈曰。由捨地聖捨。釋曰。隨所依地。聖人得此四善根。若聖人捨此地。即捨此善根。不由別因捨地。云何由得度勝地故。不由餘因。偈曰。非聖捨由死。釋曰。若凡夫人。必由捨聚同分故捨。若有若無得度勝地。偈曰。初二由退捨。釋曰。前暖頂二善根。凡夫人由退墮捨。及由死捨。聖人於二無退捨。從忍及世第一。凡夫人亦不退。偈曰。由本中見諦。釋曰。若人依根本定。生暖等善根。於今生若未見四諦必見四諦。厭恶心極重故。偈曰。退已得非先。釋曰。若人退前二後還得。是得未曾得。非得先所捨。譬波羅提木叉護。非曾熟修。功用所成故若位各有餘。從此餘更修接之。若無從根本修。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六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

【註音版】佛說施燈功德經

佛說施燈功德經...

佛說八部佛名經

佛說八部佛名經 元魏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聞如是...

大方廣三戒經

大方廣三戒經卷上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如是我聞:...

佛說因緣僧護經

佛說因緣僧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 一時...

蕅益大師文選

《序》 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又必有非常之事...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佛教詞典】一顆明珠

(一)以明珠比喻真如、佛性、正法,能顯示此世界之真實...

【佛教詞典】法處所攝色

(術語)總括諸法為十二處,攝屬於法處而為意處之所對...

佛門的教學藝術(圖)

如果我們懂得佛門的表法意義,你在寺院裡面走一圈,整...

如何防治禪病

人身四大所成,生老病死人人難免。人的一生就是被老病...

新春祈福要念哪些經咒才好

一、新春祈福:佛號咒語 1、十法界萬咒之王:南無阿彌...

你有自我概念後,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後,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為...

多為別人想時,業障就消除了

修道要反過來。世間人認為,我一直為自己努力,我就可...

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念佛念法念侶僧伽

圓瑛大師是中國近代非常卓越的一位宗教領袖,值得我們...

蓮池大師《西方淨土發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佛經前為何要安立「如是我聞」

經典前為什麼要安立如是我聞呢?因為當時佛滅度的時候...

千萬不要讓你不經意的話成為咒語

中國的古話:為人莫做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暗室虧...

受持《金剛經》,前世重罪變輕賤報

讀誦、抄寫、宣揚《金剛經》的人,在別人輕慢你的時候...

佛陀所說的孝道

世人所認為的孝,都以物質為主,以為在日常活中能供給...

平淡對人心清淨的重要

一個人從小到大常常有很多慾望,為了實現這些慾望,他...

【視頻】早課(法鼓山)

早課(法鼓山)

【視頻】《佛說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