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五

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釋論中分別根品之四

為不如此耶。是因於他生有分皆是無常。由此言此無為法唯不遮為能故立為因。此義已撥。於餘經中說所緣境不說不能遮為因。於經中無為法因義不成。以不說故。雖復不說亦不正撥。無量餘經能顯此義。皆已磨滅。云何決執此義。非經所說。若爾何法名離滅。為於前不已說耶。擇滅謂永離。各各對諸結。於前問何法為擇滅。答是離滅。今問何法為離滅。答是擇滅。此釋更互相依。終不能顯自性。是故應引別義顯其體性。諸聖人能自證此法體性。若欲說如此等相。亦可得說。謂常住善有別物。若思量即是離滅擇滅。經部師說。一切無為法皆是無物。何以故。此法不如色受等有別體物。云何無別物。唯無有觸。說名虛空。何故如此。於闇中彼人不得礙。逆說為虛空。由簡擇力。現在隨眠惑及生離滅。後餘集苦不更生。說名擇滅。離此簡擇。由緣不具故。諸法不更生。說名非擇滅譬如聚同分殘於中間死不更生。餘部師說。於隨眠惑不更生中。般若有功能。唯此名擇滅。此中後苦不更生。由隨眠惑滅壞生緣不具故。此法得成。於中般若無功能。說此滅名非擇滅。此法若離簡擇則不得成。是故此滅即是擇滅。有餘師說。若法先已生後滅。是自味滅。說名非擇滅。於此執中非擇滅應成無常。若法未滅未有非擇滅故。為不如此耶。是汝擇滅同前難不異。以簡擇為先故。若我等不執擇滅在簡擇後。何以故。非先簡擇後方未生諸法不得生。所執云何。先時已有諸法無生。若離簡擇是法應生。簡擇起時後永不生。於此中是簡擇功能。謂先未有生障。今為生障。若汝執唯不生為涅槃。云何會釋此經文句。經言若信等五根。被事被修被數習。為離滅過去未來現世眾苦故。生起離滅即是涅槃。不生但約未來。於過去現世無不生義。實有如此。雖然能緣三世惑滅故。世尊說名苦滅。云何判如此。如別經言。於色貪愛汝等應除滅。若貪愛已滅。此色於汝等則滅則離。廣說如經。乃至識亦爾。若爾於三世苦離滅亦爾。若有如此執。為除過去未來現世惑故說此經。解釋道理悉應如此。若有如此執。過去惑在過去生。現世惑在現世生。譬如貪愛行中說十八貪愛行。約過去世謂約過去生。乃至現世亦爾。由此二世惑。於今相續中。已安立種子。為生未來惑。由種子滅故說彼亦滅。譬如由果報盡故亦說業盡。是未來苦。及未來惑。無種子故。永不更生。說名離滅。若執異此過去及現世。有何可滅。於已滅及定向滅。是滅功用復有何果。若無為實無有物。是佛世尊所說經云。所有諸法。謂有為無為。於中說離欲法無等。云何於無中無法說無等。若我等不說無為無。我說如此有。如我所說。如說聲有先不有有後不有。雖有有言非有物。終不成有。應知無為法亦爾。有無所有。最可稱嘆。謂一切。災橫永不復有。此不有於餘。不有最勝無。等故可稱嘆。為令應受化弟子樂求此法。若無為唯無所有。滅離則非聖諦。何以故。此無所有故。若爾諦有何義。為不如此耶。無倒為義。此二亦無倒。如聖人所見苦如苦。苦無所有。如無所有。若爾於聖諦有何相違。君云何無所有。成第三聖諦。成聖諦義。已說第二次無間聖所見所說。故成第三。君若無為唯無所有。緣虛空涅槃為境識。應成無境界。此義於過去未來實有思量中當決判。君若許無為法實有別物。有何所有。復何所有。毘婆沙本義。則便被護。諸天應護。若彼知此。必應可護。此執非真實。云何非真實。此無為不如色受等自性可證。不如眼根等可以事證。此離滅是惑苦離滅。如此安立。云何可成。何以故。此離滅與惑等不相關。因果等義不有故。唯遮撥彼。是義可然。謂某甲某甲不有。若執實有別物。由惑至得斷至得此離滅故。說此是惑離滅。復有何因。能決定此法至得。經中說。比丘已至得現法涅槃。若無所有。云何至得。由至得對治故。至得煩惱及後生永相違依止故。故說至得涅槃。諸阿含顯此法。唯無所有為義。阿含雲。是眾苦無餘滅。棄捨無際。盡離欲離滅。寂靜斷沒。不續餘苦不取不生。是法寂靜美妙。謂捨一切餘愛。盡離欲離滅名涅槃。云何不許如此於彼不生故名無生。我等見此義與理不相應。此文何所顯。若與已有相應。本來應無生。涅槃常住故。若與已至得相應。從此至得可分別此法已有惑已得。汝應許若不生。是譬喻最與理相應。譬如光涅槃心解脫亦爾。如光涅槃非有物。世尊心解脫亦爾。阿毘達磨藏。亦說如此。彼藏云何者無類法。答無為法。無類謂無體。此言顯無自性。毘婆沙師說。文句義不如此。若爾何義。類有五種。一自性類。如經言。若已得此類。是人必與其相應。二境類。如經言。一切法如類智慧所知。三結類。如經言。若於此類中與欲結相應。即與瞋結相應不。四因類。如經言。何者有類法。一切有為法。五攝類。如經言。田類宅類等。此文中是因以類名顯之。是故一切無為實有別物。毘婆沙師說如此。無為法無因無果。說三無為已。果有五種。於中此果何因。此因何果。偈曰。後因果報果。釋曰。果報因最後說故稱後。此因以果報果為果。偈曰。前因增上果。釋曰。隨造因最初說故稱前。此因以增上果為果。此因唯不能遮為性。有何增上。即此是增上。隨造因復有助功能。譬如於五識十入有功德。又於器世界諸業有功能。耳等諸根。於眼識生中。傳傳有增上。由聞欲見生故。如此等應思。偈曰。同類及遍行。等流。釋曰。此二因果皆似因故。悉以等流果為果。偈曰。二功力。釋曰。二謂俱有因相應因。同以功力果為果。不過丈夫能故名功力。此功力即是其果。何法名功力。此法於餘法所有功能。此功力如丈夫能故名功力。如世間言鴉足草藥醉象將軍。為餘因亦有功力果。為唯此二餘因亦有。餘果報因由功力果或俱生。或無間生。果報果不爾。此果報因。亦有遠功力果。譬如農夫所應得稻。何法名果報果。乃至何法名增上果。偈曰。果報無記法。釋曰。是無覆無記法。此果報為非眾生名耶。偈曰。眾生。釋曰。此法唯屬內。非共得故。稱眾生名。此法為增長為等流。偈曰。有記生。釋曰。善惡二法。於果報可記故說有記。從此後時生非無間生。是名果報。果報相如此。非眾生名法。亦從業生。云何不名果報。共所得故。此法餘人亦能如此共用。果報無共得。何以故。是彼所作業果報。此得共用。無有是處。增上果亦是業所生。云何共用。從共業生故。偈曰。等流似自因。釋曰。若果與因相似。是名等流果。如同類遍行因果。若同類遍行因果皆同類。云何不許皆是同類因。由此果約地約染污同本因。不由一切類。若法由一切類與果相似故。許此法是同類因。為此義故立四句。若法於此法是同類因。於此法亦是遍行因不。有四句。第一句者。非遍行因。但是同類因。第二句者。別部遍行因。第三句者。一部遍行因。第四句者。除前三句。偈曰。離滅由智盡。釋曰。盡謂永離滅。智謂三道中三根。因此智苦集次第盡故。名永離滅。即是擇滅。說名離滅果。偈曰。若由法力生。是果名功力。釋曰。若由此法功能彼法生。彼法是此法功力果。如下地加行心。上地三摩提有流無流定心變化心。如是等擇滅者。由道功能。應但說至得。偈曰。先未有有為。有為增上果。釋曰。從先已生有為法。別生有為法。名增上果。功力果與增上果其異云何。能作所得果名功力果。非能作所得果名增上果。如工巧師所得名功力果亦增上果。若餘所得但是增上果。復次如此六因中。何因何時能取果及能與果。偈曰。五現世取果。釋曰。離隨造因。所餘五因。在現世能取自果。非過去果已取故亦非未來無功力故。隨造亦爾。此因不定有果。是故不說。偈曰。二是時與果。釋曰。俱有相應二因。亦在現世能與果。何以故。此二因取果與果同在一時故。偈曰。二現世過去。釋曰。與果同類遍行二因。此二因若過去與果。此義可然。云何此二因於現世與等流果。由次第生故。若果已生此二因即謝過去。若與果已後不更與。有同類因。但能取果不與果不。此中有四句。第一句者。若人斷善根。最後所斷至得。第二句者。若人還接善根。最初所得至得。應說如此是人還接前至得。第三句者。不斷善人於所餘位。第四句者。除前三句。若惡同類因。第一句者。是人正得離欲。欲界最後。所捨至得。第二句者。若人退欲界離欲。最初所得至得。應說如此是退人前至得。第三句者。不離欲欲界。於所餘位。第四句者。除前三句。如此有覆無記同類。因至得阿羅漢果及退。於中如理應思。無覆無記無後句。若因能與果必能取果。有能取果不能與果。如阿羅漢最後陰。若約有境界同類因。隨剎那判。有善同類因。但取果不與果不。此中有四句。第一句者。若從善心次第起染污無記心現前。第二句者。翻前。第三句者。善心次第起善心。第四句者。除前三句。如善不善等四句。亦應如理思。偈曰。一過去與果。釋曰。果報因在過去能與果。何以故。果報無俱起。無無間起故。有餘師說。有四種果。一依止果。譬如水輪為風輪果。乃至草等為地果。二加行果。譬如不淨觀無生智。三集果。譬如眼等眼識等。四修習果。譬如色界道變化為果。此四種果。屬增上果功力果攝。說因及果已。何者為法。由何因生。由幾因生。若略說法有四種。一染污法二果報生法。三初無流法。四前二殘法。何者為殘法。離果報所餘無記。離初無流所餘善法。此四種法。偈曰。染污果報餘。初無流次第。除果報遍行。二同類餘生。釋曰。染污法除一果報因。從餘五因生。果報生法。除一遍行因。從餘五因生。所餘法除果報遍行二因。從餘四因生。初無流法。除果報遍行二因。又除同類因。從餘三因生。此四法是何法。偈曰。心及心法。釋曰。此四法從餘因生。但是心心法。若爾非相應法及色。此云何。偈曰。如餘相應所離。釋曰。除一相應因。是染污等餘法。如心心法如此生。此中染污法從四因生。果報生法從四因生。所餘法皆從三因生。初無流法從二因生。無一法從一因生。廣解因究竟。緣是何法有幾種。偈曰。說緣有四種。釋曰。何處說。於經中說。經云有四緣類。一因緣類。二次第緣類。三緣緣類。四增上緣類。此中類者。是緣自性。此中因緣者。偈曰。因緣是五因。釋曰。除一隨造因。所餘五因說名因緣。偈曰。心心法非後。已生次第緣。釋曰。除阿羅漢最後心心法。已生餘心心法。名次第緣。云何名次第緣。此法等無間緣故。名次第緣。是故色非次第緣。生不等故。何以故。從欲界色。後時次第欲界色界無教色生。後時欲界色無流色生。後時三種色生。是色現前亂過因生。次第緣無過亂。是緣生義。大德婆須蜜多羅說。於不相違一相續增長。後二生故。大德說。後從因最少最多生故。後時從大色小色生。譬如稻穰生灰。或從小色大色生譬如貝多核中人。次第生乃至垂條繁茂。轉成尼瞿盧陀樹。為不如此耶。心心法有時生多有時生少。謂於善惡無記位。有覺觀等位。於三定。有如此約別類。不約自類無時受多生。想等亦爾。為約自類立次第緣不。無如此義。何以故。具足一聚。於具足二。為次第緣。非從少受等法多受等生。此義已如前說。說相續同類部。作如此執。自類是次第緣非餘類。譬如心為心次第緣。受等亦爾。如廣應知。若從無染污。次第生染污法。以先滅染污。為今染污次第緣。如入無心定心於出定心。今不弘此執。非相應行法。亦由現前亂過因生故。不成次第緣。屬三界法及無系屬法。一時現前生故。云何不許未來法為次第緣。次第緣雜亂故。未來世無前後差別故。若爾云何世尊得如此智。此未來法應在前生。次此法應在後生。約一切眾生。乃至窮生死際。次第皆知。由約過去現在比知故。彼言佛世尊。見過去世。從如此類業。如此類果報已生。從法法生亦爾。今世亦有如此類業。從此類業如此類果報。來世當生。從法法生亦爾。得知如此如此。是如來願智非比智。由過去現世比。世尊於未來世眾物散亂相雜證見已。生如此智。此人作如是業已。必應攝如是等未來果報。若爾世尊未見前際。應不能知後際。有餘師說。於一切眾生相續中。有與心相應有為差別法。為當來果相。世尊觀此。知未來果。若未現前諸定及通慧。若爾如來則是觀相故知。不能更證。是故世尊一切境界。隨欲正遍知。經部說如此。何以故。世尊說。諸佛境界不可思議。若未來法。無次第成立。云何世第一法次後苦法智忍生。非餘法生。乃至金剛譬心次後盡智生。非餘法生。若法能礙餘法生。從此法無間餘法得生。譬如從種子等芽等無次第緣。云何阿羅漢最後心非次第緣。不與餘心相應故。若爾無間滅心為意不。何以故。無間後識不生故。若不立為次第緣。亦應不立最後心為意。意依止性所顯。非功能所顯。故有依義。由餘緣不具故。餘識不生不。由彼非依止故識不生。次第緣是功能所顯。若有法此緣所取為果。此法一切餘法及諸眾生。無能遮礙令彼不生。若法與心有次第。可說與心無間不。此中有四句。第一句者。從無心定出觀心。及第二三摩跋提剎那等。第二句者。初三摩跋提剎那。於後心位及生等。第三句者。初三摩跋提剎那。及有心位。第四句者。第二三摩跋提剎那等。及生等於出定心。若法與心次第。與三摩跋提為次第不。此中有四句。前第三第四句。即是此中第一第二句。前第一第二句。即是此中第三第四句。出滅定心。於前心斷隔極遠時。今云何從前心。說為次第。無別心隔故。說次第緣已。緣緣相云何。偈曰。緣緣一切法。釋曰。一切法即五聚。此中如理應知緣緣相。譬如眼識及相應法。以色為緣緣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一切法亦爾。若法是此法緣緣。此法無時非此法緣緣。若非所緣。亦是緣緣。體相一故。譬如薪非所燒亦名薪。體相一故。心及心法。由定入物剎那。於如自所緣境定。為由依止定為不定。爾定若生必與依止相應。未生及已過去。與依止相離。餘師說。若過去亦依止所立。說緣緣已。偈曰。隨造增上緣。釋曰。隨造因即是增上緣。故增上緣即是緣緣。何以故。一切法是緣緣故。此二緣何者廣。俱有法為緣緣。無有是處。有是處。得為增上緣。故增上緣廣。由緣義廣故名增上。此緣於一切有為法離自性。皆是增上緣。有法於餘法。由四緣成緣。不有謂自性於自性。他性於他性。無為於有為。無為於無為。此四緣若起功能。於何位法中起功能。因緣者已說五種。偈曰。於正滅二因。作功能釋曰。正滅者。謂現世法。何以故。現世法已得生。今向滅故。此位中俱有因。及相應因作功能。何以故。於俱生果中此因有功能。偈曰。三因。於正生。釋曰。正生者。謂未來法。何以故。未來法未得生。今向生故。此位中同類因。遍行因果報因。作功能。因緣功能如此。偈曰。二緣。翻前有功能。釋曰。由功能道理。分因緣為二。翻此功能。應知即是次第緣緣緣功能位。次第緣。於正生作功能。為與彼位故。緣緣。於正滅作功能。現世心心法所取故。增上緣於一切位。由不遮故成緣。即是其功能。說諸緣及功能已。復次何者為法。由幾緣得生。偈曰。由四緣心法。釋曰。此中心及心法。因緣者有五因。次第緣者。在前心心法。非餘心心法所間。緣緣者。如應色等五塵及一切法。增上緣者。離自性一切餘法。偈曰。二定由三緣。釋曰。滅心定無想定無緣緣。此二定不緣境起故。此中因緣者。有二因。謂俱有因。即生等。同類因。即先已生同地善法。次第緣者。謂共相應法三摩跋提心。增上緣如前。此二定由心功用生故。故以心為次第緣。由能遮心生故。自外非次第緣。偈曰。餘法由二生。釋曰。餘法。謂與心不相應法及有色法。由因緣增上緣生。從如前所立六因四緣。一切有生法得生。一切世間。不如自在我勝性等為一生因。此中以何因為證。若汝執一切成立事因。緣所作。為不如此耶。由此執則乖棄汝所說本義。謂一自在等。為一切世間因。復次偈曰。非自在次故。釋曰。世間不從自在等生。次第生故。若汝執唯一自在是一切世間生因。或執餘因。一切世間應一時俱起。一切次第生。皆明瞭可見。若汝執此次第隨自在欲成。願此法於今生。願此法於今滅。願此法在後生滅。由欲有異。此義得成。謂因不一。是欲有異。應一時俱起。有欲自在。非有異故。若觀餘因差別故成。則非自在為因。是欲次第生中。若觀別因。則有無窮過失。若不觀別因。則無次第義。是因傳傳無邊差別。由信無始故。此人樂執自在為因。不過釋迦弟子所顯道理。若汝言。自在欲雖復俱起。世間不俱起。隨欲生故。是義不然。是自在欲於後世無所以故。由如此大功用化生世間。自在得何利益。若汝言常喜樂為用。是義不然。此樂若離方便自在則不能得故。於樂自在非自在。於餘亦爾。復次若自在。見地獄等世間多為抂苦之所逼惱。由此故生樂。咄哉何用此麁惡自在。依自在天。世間首盧柯。則成善哥。

 由能燒嶮利  可畏恆苦他
 樂食肉血髓  令啼稱律他

若汝信受自在等為世間一因。有餘法以所證見。人功為因。則被棄捨。若汝分別執。自在共餘因成因。此執但為愛敬故說。何以故。離眾因。自在功能不可見故。諸因必須與餘因和合故。能作自在。若爾則非自在。復次若初化作。以自在為因。此不觀餘因故。應成立如自在無初。於我及勝性等。立及破亦爾。是故世間無一因義。是自所造業。於道於雜能生世間。不學慧人。良足可悲。自受自果報果。及自受功力果。而起邪分別。謂自在等為因。此義已去。前雲餘法由二生。此言云何。若大於大成因緣。偈曰。二種大大因。釋曰。若立四大為四大因。則有二種因。謂同類因。俱有因。偈曰。於所造五種。釋曰。若四大是所造色因。則成五種因。云何成。一能生故。二能為依止故。三能持故。四令住故。五令增長故。是隨造因。由此義分為五種。一能生因。從此生故。二依止因。已生隨逐此故。三持因。為此所持故。譬如畫色與壁。四住因。此令彼相續不斷故。五增長因。此令彼圓滿故。如此四大。於所造色。為生變異持住長因。五義得顯。偈曰。所造互三種。釋曰。若所造色作所造色。由三種因。謂俱有因。同類因。果報因。隨造因平等起故。不恆數之。此中俱有更互因者。隨心變身口二業。非餘所造色。同類因者。一切前生。於後同類。果報因者。若身口二業。感眼等根為果報。偈曰。所造大因一。釋曰。若所造色造四大但一因。謂果報因。若身業口業。以四大為果報。前已總說。心及心法。為次第緣。未說決定。何心為次第緣。何心從次第緣生。今當說此義。此中若略說有十二心。云何十二。偈曰。欲界心善惡。有覆及無覆。釋曰。欲界中心有四種。謂善惡。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偈曰。於二界除惡。餘有。釋曰。於色界無惡有餘三。無色界亦爾。如此十心皆是有流。偈曰。無流二。釋曰。謂有學無流。無學無流。由如此心合成十二。此中偈曰。於欲從善九。釋曰。次第言後應說。於欲界中所有善心。從此九心次第得生。於自地有四心。色無色界有二心。若正入觀是善心。若託生是有覆無記心。無色界但有有覆無記心。謂託生時最遠故無善。無色界由四遠。於欲界最為遠。謂依止取相境界對治遠故。及有學無學心。偈曰。此善從八生。釋曰。復次此欲界善心。從八心次第生。自地四心。色界二心善心。謂出定時。有覆無記心。謂為有染污定所逼。還依下地善心。有學無學心。謂出觀時。偈曰。從十恶心生。釋曰。除有學無學心。何以故。若人於欲界託生。從一切欲界色界無色界心次第得生。恶心偈曰。從此四。釋曰。從欲界恶心。但自地四心次第生。如說於欲界恶心。偈曰。覆爾。釋曰。欲界有覆無記心。亦從三界十心次第生。從欲界有覆無記心。亦但自地四心次第生。偈曰。從五無覆心。釋曰。於欲界所有無覆無記心。從五心次第生。自地四心。色界善心。謂生欲界變化心。偈曰。復從此七心。釋曰。從欲界無覆無記心。七心次第生。自地四心。色界二心善心。謂從變化心次第生染污心。謂託生時。無色界染污心。謂託生時。偈曰。從色善十一。釋曰。從色界所有善心。十一心次第生。除無色界無覆無記心。偈曰。從九此復生。釋曰。色界善心。從九心次第生。除欲界二染污心。及無色界無覆無記心。偈曰。從八有覆生。釋曰。色界有覆無記心。從八心次第生。除欲界二染污心。及有學無學心。偈曰。此六。釋曰。從色界有覆無記心。六心次第生。自地三心。欲界三心。除無覆無記。偈曰。三無覆。釋曰。色界無覆無記心。但從自地三心次第生。偈曰。此六。釋曰。從色界無覆無記心。六心次第生。自地三心。欲界二染污心。無色界染污心。如說於色界無覆無記心。於無色界道理亦爾。偈曰。無色如是理。釋曰。無色界無覆無記心。於自地亦但從三心次第生。從此六心次第生自地三心。下地三染污心。偈曰。從善九。釋曰。從無色界善心。九心次第生。除欲界善心及欲界色界無覆無記心。所餘心得生。偈曰。此從六。釋曰。無色界善心。從六心次第生。自地三心。色界善心有學無學心。偈曰。有覆七。釋曰。從無色界有覆無記心。七心次第生。自地三心。色界善心。及染污心。欲界二染污心。偈曰。此爾。釋曰。此無色界有覆無記心。從七心次第生。除欲界色界染污心及有學無學心。從所餘心生。偈曰。從此四。有學。釋曰。此有學心。從四心次第生。三界善心及有學心。偈曰。從此五。釋曰。從此有學心。五心次第生。即前四及無學心。偈曰。無學亦從五。釋曰。此無學心。從如前所說五心次第生。偈曰。從無學四心。釋曰。從無學心。四心次第生。三界善心及無學心。說十二心已。今復作偈曰。十二作二十。釋曰。云何作。偈曰。加行及生得。分三界善二。釋曰。於三界中善心。各分為二心。一加行得。二生得。偈曰。果報及威儀。工巧並變化。欲界四無記。釋曰。欲界無覆無記心分為四。一果報生心。二作威儀心。三工巧處心。四變化心。偈曰。色界除工巧。釋曰。於色界無覆無記心分為三。除工巧處心。於彼無工巧故。如此十二心。更分成二十心。善有六心。無覆無記有八心。威儀等心。於無色界中。無威儀等事故。色香味觸四塵。是三心境界。工巧心亦以聲為境。此四心唯是意識。是五識於威儀工巧處亦加行心所引。餘師說有意識威儀所引起。以十二入為境界。如此二十心中。何心為次第緣。何心從次第生。欲界八心中。從加行心。十心次第生。於自地有七心。除變化心。色界加行心。及有學無學心。此心從八心次第生。從自地善心染污心。色界加行心染污心。有學無學心。從生得心。九心次第生。自地七心。除通果心。色無色界染污心。此心從十一心次第生。從自地七心生如前。色界加行心。及染污心。有學無學心。從恶心及有覆無記心。七心次第生。謂自地心如前。此二心從十四心次第生。自地七心。色界四心。除加行心及通果心。無色界三心。除加行心。從威儀心果報心。八心次第生。自地六心。除加行心及通果心。色無色界二染污心。此二心從七心次第生。謂自地七心如前。從工巧心。六心次第生。謂自地六。心除加行心及通果心。此心從七心次第生。謂自地七心。除通果心。從變化心。二心次第生。謂自地通果心。及色界加行心。此心亦從二心次第生。即前二心。今當約色界說六心次第。從色界加行心。十二心次第生。欲界二善心通果心。自地六心。無色界加行心。有學無學心。此心從十心次第生。欲界加行心通果心。自地四心。除威儀心果報心。無色界加行心。染污心。有學無學心。從生得心。八心次第生。欲界二染污心自地五心。除通果心。無色界染污心。此心從五心次第生。謂自地五心。除通果心。從染污心。九心次第生。欲界四心。善心染污心。自地五心。除通果心。此心從十一心次第生。欲界生得心。威儀心果報心。自地五心。除通果心。無色界三心。除加行心。從威儀心。七心次第生。欲界二染污心。自地四心。除加行心通果心。無色界染污心。此心從五心次第生。自地五心。除通果心果報心亦爾。從通果心。二心次第生。謂自地加行心通果心。此心亦從二心次第生如前。今當約無色界說四心次第。從無色界加行心。七心次第生。色界加行心。自地四心。有學無學心。此心從六心次第生。色界加行心自地三心。除果報心有學無學心從生得心。七心次第生。自地四心。下地染污心。此心從四心次第生。謂自地四心。從染污心。八心次第生。自地四心。色界加行心染污心。欲界二染污心。此心從十心次第生。自地四心。欲界色界。生得威儀果報心。從果報心六心次第生。自地三心。除加行心。下地染污心。此心從四心次第生。謂自地四心。從有學心。六心次第生。三界加行心。欲界生得心。有學無學心。此心從四心次第生。三界加行心。有學心。從無學心五心次第生。如有學五心。除有學心。此心從五心次第生。三界加行心。有學無學心。復有何因。從加行心。次第生果報威儀工巧心。而此心不從彼生。由加行力能引威儀工巧故。羸弱心相續。不能引將加行故。是故不隨從加行心。出觀心不由功用起。從加行心後此生可然。若爾從染污心不應得生加行心。無德故。雖然若人厭極。或逼行加行心。能令相離故。從染污心後。得生加行心。欲界生得心。由明瞭故。從有學無學心。色界加行心次第得生。不由功用起故。從此彼心不得生。從色界染污心。欲界生得心得生。由明瞭故。從無色界染污心。色界生得心不得生。由不明瞭故。思惟有三種。一自相思惟。如色以變壞為相。乃至識以了別為相。如是等名自相思惟。二通相思惟。謂四諦十六取相相應思惟。三欲樂思惟。不淨觀。無量。解脫。制入。遍入等思惟。從三思惟。次第能生聖道令現前。從聖道生思惟亦爾。若爾此言相應不相違。謂觀行人。修習念覺分。與不淨觀相應。餘師說。通相思惟現前即是聖道。從此亦得次第生三思惟。若人由不淨觀調伏心已。從通相思惟。次第生聖道。約此傳傳故。說此言。修習念覺分與不淨觀相應。有餘師說。從聖道次第但生通相思惟。此義亦可然。若依止非至等三地。入正定聚。從三地聖道。次第生欲界通相思惟。若依止第二定等入正定聚。此義云何。何以故。此欲界心無能應此道。以地最遠故。欲界地通相思惟。非第二定地所得。除抉擇分能。復次聖人更生抉擇分。能令現前。無有是處。何以故。若人已至得果。更令加行果向現前。此義亦不相應。若爾此言云何相應。有別通相思惟。與彼同類八聖道後之所修習。謂一切有為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必應令此現前。毘婆沙師不說此義若人依止非至定。得阿羅漢果。後出觀心。或以非至定為地。或以欲界為地。若依無所有處為地。得阿羅漢果。後出觀心。或以無所有處為地。或以有頂為地。於所餘地出觀。唯依自地。於欲界有三種思惟。一聞慧思惟。二思慧思惟。三生得慧思惟。於色界亦有三種思惟。謂聞修生得。無思慧。何以故。若彼人作功用思惟。即入三摩提。於無色界有二種思惟。謂修得生得。此中從五思惟。得次第生聖道令現前。除三生得。由聖道屬加行故。從聖道但得次第生一生得思惟。謂欲界生得。以明瞭故。前所說十二心。於中何心現前。應得幾心。偈曰。三界染心中。得六六二心。釋曰。欲界染污心。正起現前。應得六心先與六心不相應。後還得故欲界善心先已相離。由疑惑還接善根故。由退還下界。更得不善心有覆無記心。又得色界染污心。由退還故。復由退定故。又得無色界染污心及退定故。又得有學心。色界染污心正起現前。亦得六心。得色界三心。又得欲界無覆無記心。由退還下界故。又得無色界染污心。及有學心。由退定故。無色界染污心。正起現前得二心。由退定故。得染污心及有學心。偈曰。於色界善三。釋曰。色界善心。正起現前得三心。得自地善心。又得欲界色界無覆無記心。偈曰。學四。釋曰。有學心正起現前得四心。謂有學心。欲界色界無覆無記心。無色界善心。由聖道離欲欲界色界時。偈曰。餘准此。釋曰。若有處不說得心。於中應知準得此心。有餘師說。不分別得心。如偈言。

 染污心起時  說得九種心
 於善得六心  於無記准此

此中於善心應說得七心。一得欲界善心。由正見接善根時。得欲界色界無覆無記心。由得離欲故。得色界無色界善心。由得彼定故。得有學無學心。由入正定聚。及證阿羅漢果時。是所餘由此解釋。應自思惟。為攝前義故說此偈。

 託生入觀時  離欲退定時
 接善時得心  是非先所得

分別四緣義究竟。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五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金色童子因緣經

金色童子因緣經卷第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失譯 佛在舍衛祇桓阿難邠坻阿藍。...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僧祐錄中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如是我聞...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坐禪三昧經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導師說難遇, ...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佛教詞典】演道俗業經

(經名)佛說演道俗業經,一卷。乞伏秦聖堅譯。佛為給...

【佛教詞典】受僧伽梨法

亦名:僧伽梨受法、大衣受法、上衣受法、九衣受法、二...

久病不念佛,生日變忌日

【原文】 一僧瘵疾經年,久憊枕蓆,眾知必死,而彼無死...

過午不食有何好處

問: 佛製定過午不食戒,有何好處?修行到何種境界,...

出家比丘有五種邪命不應該做

在佛陀的戒律當中,講到出家比丘,有五種邪命是不應該...

去聖時遙,人根陋劣該如何解脫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

持誦《金剛經》的功德與靈驗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論述佛教般若...

真正的佛化家庭是什麼

真正的佛化家庭是什麼,佛者覺悟,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有...

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事情

佛號是一個廣大的無量光無量壽,但是問題是,是誰去念...

十二因緣

一、前言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

真正令我們受盡折磨的,是自己內在的魔王

在佛陀的教言裡,經常會提到四魔中的天魔。通常,人們...

邪的一定要遠離,現在假冒的越來越多

問: 請問,有的寺院的法師要求居士只到他的寺院,只親...

閉關的意義

閉關,又稱掩關,這個名詞和風氣在印度沒有,中國也是...

婚姻的暴力

婚姻暴力不是現在才有,在中國歷史上,古小說中,都有...

【視頻】《藥師經》平興寺僧眾念誦

《藥師經》平興寺僧眾念誦

【視頻】《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道證法師念誦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道證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