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八

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分別聖道果人品之三

復次如凡夫生初定地以上。由捨欲界惑滅離至得。與彼惑不更相應。於彼亦爾。是故此執非證。復由何地。從何地得離欲。偈曰。由無流非至。離欲一切地。釋曰。若依非至定地。修無流道。能離欲一切地乃至有頂若人依近分定。得下地離欲。為如無間道一切解脫道亦從近分定起不非。何為。偈曰。從定近分後。脫道三地勝。釋曰。一切眾生生地有九種。謂欲界四色定四無色定。此中從欲界離欲。乃至第二定離欲。名三地勝。於此三地中。最後解脫道。或從近分定起。或從根本定起。偈曰。非上近分。釋曰。從三地勝以上。一切最後解脫道。皆從根本定起。悉不從近分定起。捨根平等故。於三定中近分及根本。由受根異故。有餘人不能得入根本定。通修行根難成故。是故於離欲三地。最後解脫道。亦得從近分定起。由無流非至定得離欲一切地。此義已說。由餘地未說故今應說。偈曰。聖由八自上滅。釋曰。若由八種無流定得離欲。謂色定中間定無色定。從自地及上地。皆得離欲。非從下地。先已離欲故此中出世無間道解脫道緣四諦為境故。如諦十六相起。此義自成。偈曰。解脫無間道。世間如次第。寂靜麁重等。想上下地境。釋曰。解脫道起。寂靜等為相。無間道起。麁重等為相。此二道如其次第。第一緣上地為境起。第二緣下地為境起。若解脫道思量上地。則緣寂靜美妙出離隨一相故。若無間道思量下地。則緣麁重逼惱厚壁隨一相故。由不寂靜。故名麁重。由大功用所成非美妙。故名逼惱。由多過失能違逆故。不得出離此地。故名厚壁。譬如罪人不離牢獄重障故。翻此相應知寂靜美妙出離相義。說隨本應餘義已。復次從盡智無間後。何智得生。偈曰。若不壞盡智。後無生不生。盡智或無學。正見。釋曰。若人成不壞法阿羅漢。從盡智無間後。無生智必生。非盡智無學正見生。若非不壞法人。從盡智更生盡智。或生無學正見。非無生智有退墮故。復次此無學正見。於不壞阿羅漢。為必不生耶。偈曰。此通應。釋曰。若不壞法阿羅漢。從無生智後。有時無生智更生。有時無學正見生。何以故。此正見於一切阿羅漢。皆通無差別。是前所說四果。此果屬何法。是沙門若果。何法名沙門若。偈曰。沙門無垢道。釋曰。若道是無流稱為沙門若。由此道人成沙門那。由能寂靜惑故。如經言。此人能寂靜多種惡法。不應慧法。染污法隨順生死能感後有。乃至老死故。名沙門那。凡夫非必定能寂靜眾惡故。非真實沙門那。復次此沙門若。何法為果。偈曰。有為無為果。釋曰。有為無為法。是沙門若果。此果於前已說有四種。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如經言。比丘沙門若果有四。廣說如經。復次此果有幾種。偈曰。彼一減九十。釋曰。此沙門若。沙門若果。有為無為。各八十九。此是何法。偈曰。解脫道與滅。釋曰。為滅見惑。有八無間道八解脫道。為滅修惑。於九地各有九品無間道。各滅九品惑。各有九品解脫道。此中一切無間道。名沙門若。一切解脫道。名有為沙門若果。是無間道等流果。及功力果故。諸惑滅離。名無為沙門若果。由如此義。有為無為果各有一減九十。若爾於佛世尊此義應合分別。不可分別。若果甚多。偈曰。成立四種果。由五因具有。釋曰。於滅道位中。若具有五因。於此位中佛世尊安立沙門若果。何者五因。偈曰。捨前得別道。得通滅果果。及至得八智。修習十六行。釋曰。一先捨離前道。二至得未曾得道。由捨離至得向道道果故。三合數至得滅。由一至得。至得一切滅故。四一時得八智故。五四法智及類智。修習十六諦相。謂無常等相。如此五因。果果皆有此五因。不可於佛果中立。若唯無流道名沙門若。云何世道所得二種果。名沙門若果。偈曰。世道得離故。得無流持果。釋曰。於二果中不唯以世道滅為果。謂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云何見道果滅於中相離。同一至得。攝一切滅。為一一果故。是故經中說。何者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滅離。及欲瞋癡薄弱。何者為阿那含果。調五下分結滅離。由無流道至得滅離故。故此道被持。由無流道力。至死不退失故。是故此滅如理應成沙門若果。是前所說名沙門若果。復次此偈曰。婆羅門梵輪。說此梵轉故。釋曰。由能遣蕩諸惑故。說名婆羅門。或說名梵輪。由梵轉故。與無上梵法相應故。說佛世尊名夫嵐摩。如經中說。世尊是夫嵐摩。如此寂靜。如此清涼。廣說如經。故佛世尊名夫嵐摩。此輪是佛世尊輪。故名梵輪。唯佛世尊所轉故。偈曰。法輪名見道。釋曰。輪者何義。因此得行故說名輪。由見道似輪故。說此法名輪。云何相似。偈曰。疾行等輻等。釋曰。由疾行故似輪。由捨此趣彼故。由未伏能伏已伏鎮令不失故。由從下向上從上向下故。由此疾行等義故言似輪。由輻等義者。八分聖道。由輻等義似輪故。大德瞿沙說此名輪。正見正覺正進正念。此四法似輻。正語正業正命。此三法似轂。正定此一法似輞。是故見道說名法輪。立此見道為法輪。以何法為證。於聖憍陳如見道生時。由說言世尊已轉法輪故。云何三轉十二相。此法是苦聖諦。此諦必應知。此法已知。如此三轉。於一一轉中。法眼成智成明成慧成。如此三轉及四相。諦諦皆有。由同三及十二故。說三轉十二相。譬如說聰慧於二處七處。由此轉見道修道無學道。如數已顯現。毘婆沙師說如此。若執如此。不但見道有三轉十二相。云何安立此為法輪。是法門本名法輪。此中亦具有三轉十二相。若爾云何三轉。於中三番轉四諦故。云何十二相。三番思想四聖諦故。謂此法名苦聖諦及集滅道聖諦。此法必應知。必應滅。必應證。必應修。此法已知已滅已證已修。云何說名轉。由行度他相續令彼解此義故。復次一切聖道皆是法輪。由能行度於弟子相續故。此法於他相續。由生見道故。正被轉說已轉。復次於何界中得幾沙門若果。偈曰。欲三三界後。釋曰。唯於欲界中得三果。於餘無。最後沙門若果。謂阿羅漢。此果於三界通得。此前二果。未離欲人所得故。於上不得。此義應理。第三果云何於上不應得。偈曰。上界無見道。釋曰。於欲界上無見道。若離此道。已得離欲人。至得阿那含果。無有是處。由此義。是故但於欲界有三果。由何因於上地無見道。於無色界正聞無故。不能緣下界境故。故無見道。於色界中。偈曰。無厭故此作。彼究竟經故。釋曰。色界凡夫。由愛著三摩跋提樂。由無苦受故。不生厭恶心。若離厭惡。無別道理能引生聖道。如此等名道理。亦有阿含為證。經言有五人。於此造作於彼究竟。何者為五。中滅乃至上流。造作者。謂初發修見道。是涅槃正方便故。究竟者。謂至得阿羅漢果。由此經故。知於上界無見道。前已說此義。若不壞法阿羅漢。盡智後必生無生智。阿羅漢為有差別不。說有。偈曰。阿羅漢有六。釋曰。於經中說。阿羅漢有六性。一退墮法。二自害法。三守護法。四住不動法。五應通達法。六不壞法。偈曰。前五信樂性。釋曰。除不壞法一人。所餘五人信樂得為先。偈曰。彼脫依時愛。釋曰。此五人應知。彼解脫依時得成。及最所愛恆守護故。是故說彼有時解脫。彼觀時得解脫故。由除觀字故。說時解脫。譬如酥甕。何以故。彼人現前修三摩提。必觀時成時者。謂命緣無病住處時等。觀此時彼俱解脫成故。偈曰。不壞法無壞。釋曰。若不壞阿羅漢所得解脫。則恆成無破壞。由無退墮故。偈曰。故非時解脫。釋曰。是故說此人不依時解脫。何以故。此人不觀時。恆解脫如意。能現前修習三摩提故。復次由蹔時永時解脫故。立彼為有時解脫無時解脫。由有退失不退失義故。偈曰。此先見至類。釋曰。此不壞法阿羅漢。於學位中應知見至為性。此六阿羅漢。為從初有六性。為後得六性。偈曰。有餘本得性。有餘練根得。釋曰。有人從初本以退墮為性。有人從初本以自害為性。所餘性亦爾。復次有人。先以退墮法為性。後由修練根行。更進得自害法為性。乃至進得不壞法為性。應知亦爾。此中退墮法者。若人必定從所得法退墮。不能得自害法為性。自害法者。若人必定應殺害自身。守護法者。若人隨自所得必定應守護。住不動法者。若人離最強退墮因緣。雖不恆守。必定應住於所得不動。無退墮故。離加行故。不得增進。通達法者。若人後時必定通達不壞法為性。不壞法者。若人必定不如前人有退墮。前二人於有學位中。無恆修及尊重修。但根有異。第三人恆修加行根鈍。第四人尊重修加行根利。第五人具二修但根鈍。第六人具德二修慧根最利。第一退墮法人。非必定應有退墮。乃至通達法人。非必定應通達。不壞法但約有義。故說此名。若人執如此。於三界中皆具六阿羅漢。此義不相違。若人執彼必定有退等事乃至通達。於彼人欲界中有六阿羅漢。色無色界唯有二。謂住不動法及不壞法。此二人更退自害。修練根行。此事不有故。此六人中何人得退。從何法退為從果。為從性。偈曰。退性有四人。五退果。釋曰。自害等四人從性退。何以故。退墮法人。無更從自性退墮。退墮法等五人。皆從果退。此五人雖退。偈曰。非先。釋曰。若人先所得性。此人不從此性退。由有學無學道成就令堅實故。若有學性。世出世道所成就。亦無有退。由修練根行。後所得性。此性有退。若人得初果。此人從初果無退。從餘果得退。是故從須陀洹果。無有退墮。若作如此執。退法有三人。一在退墮性中般涅槃。二修練根所得性退。三退墮有學。自害有四。三如前。第四更還退性。如此餘三增一一品。如次第應知。成五六七人。是本所得性。若退成有學人。於中得住不住餘性。若不爾。由得增長性。轉增不成退。復有何因從初果不退。偈曰。見惑無類故。釋曰。云何無類。一切見諦所滅惑。依我生起故。彼以身見為根本故。此所依我。必定永無。故說無類。若爾彼應成緣無為境。非緣無為境。由緣諦為境故。於諦中不如分別為境。若爾何惑不然。有差別。何以故。我見於色等類。由作者受者自在者分別故。增益非實有我性起。以身見為依止。所餘邊見等惑生起。是故說無類。修道所滅惑。欲瞋慢無明。於色等類中。愛增上起。不了為自性生起。是故說有類。何以故。彼有微淨等境。由緣此故。彼得起我等皆無髣髴。復次隨道所滅惑。有境類各各相對。謂可愛不可愛等。一切見諦所滅惑。通以我等相為境。是故無各相對境類。復次見道所緣境。謂無常苦無我空。真實是有故。非世道所緣故。於無始生死。先未曾所證見故。是故初果無退事。復次聖人。若不至心觀察。由念忘失修惑則起。若至心觀察則不得起。譬如於藤起蛇想。若人不至心觀察。我見等惑則不得生起。諸見由明瞭決度故。是故聖人。從見諦惑。無有退義。經部師說。從阿羅漢果。無有退義。此義真實可然。云何可知。由阿含及道理。此中是何。阿含經云。比丘此是真滅。若由聖智所滅。復次偈曰。說無放逸事。釋曰。經云有學人。於無放逸中。我說必有無放逸事。於阿羅漢我不說。若汝言。於阿羅漢亦有無放逸事。如經言。阿難。於阿羅漢人。利養讚歎等事。我說亦能為障礙。是義不然。此經所說。退但說從現法安樂住退。是不壞心解脫。本來身所證。我說從此無別因緣能令阿羅漢退墮。若汝言。從依時解脫有退。是義可然。我等亦說。如此此依時解脫義。應須思量。為是阿羅漢果。為是九定是根本定及根本三摩提。云何知依時現前故。說名依時解脫。為於現世安樂住數數所尋修故。說名所愛。有餘師說。是應所噉味故。說名所愛。阿羅漢解脫恆相隨逐故。不可立為依時。非復所愛故。不可立為所愛。若從阿羅漢果有退墮。理云何。佛世尊說。唯從依心學現世安樂住有退。是故應知此義。謂一切阿羅漢解脫。必是不壞法。從現世安樂住。阿羅漢有退。由利養讚歎等心散亂故。由自在退失故。由根鈍故。有人亦不退。若利根人。此中若有退說名退法阿羅漢。若不退說名不退法阿羅漢。自害法等義應如此思。不退法住。不動法。不壞法。此三人有何異。不退法者。非練根至。不壞法者。由練根至。此二人隨所修得三摩跋提差別。從此無退墮。住不動者。彼於隨所得功德中住。從此功德必定不退。亦不增進生餘功德。若生餘功德從此得動。如此應知三人差別。偈曰時解脫瞿提。釋曰。淨命瞿提柯在學位中。由數數噉定味故。由根鈍故。從依時解脫退墮。生憂悔心。欲捨身命。執仗自害。於將死時得阿羅漢。即般涅槃。是故瞿提柯非退阿羅漢果。於十增經中說此言。有一法必定應生。謂依時所愛心解脫。復有一法必定應證。謂不壞法心解脫。若依時所愛心解脫。是阿羅漢果。云何於十中作兩番說。於餘處不曾聞說阿羅漢後更應生。云何文必定可證。若汝言。鈍根所攝阿羅漢果必應更生。此經文欲證何義。若汝言。欲顯於生果有能故。以此文為證。若爾於餘果亦可以此為證。若汝言。此果應生故。故說應生。餘果最應生。是故依時解脫。非阿羅漢果。若爾云何說阿羅漢依時解脫。若阿羅漢人由鈍根故。現前修三摩提觀時得成。說此為依時解脫。翻此為非時解脫。阿毘達磨藏說。有由三處欲界隨眠欲生起上心。何者為三。一欲界隨眠欲未得滅離。二隨欲界上心欲法對根現前三。於中起不如思惟若。汝言此。文依具因生惑故說。何惑由不具因得生。依阿含證不退義如此。云何由道理。若阿羅漢人。已得如此對治。由此一切惑至得永不生為法。云何更退。若此對治未生。云何諸流得盡。由未永拔除惑種子。更生為法。若流未盡。云何稱阿羅漢。依道理證不退義如此。偈曰。由火聚譬退。釋曰。若爾火聚譬經汝宜應救。此經言。多聞聖弟子。如此行如此住。有時有處。由念忘失故。更生惡不應慧覺觀。是義不然。何以故。此文中不定顯現阿羅漢。云何知。由此經言。阿羅漢心長時歸向空寂。乃至垂墮涅槃。由此言故。知前非證。復有餘經中說。阿羅漢有如此力。由一切流處諸法。阿羅漢恆時清涼。恆時寂靜。由此言故前非證。有如此言。乃至未棄捨行。若爾有學人在行中。亦有此義。於或生中火聚譬經。由依有學位說故。於阿羅漢無如此失。毘婆沙師說。諸阿羅漢人。從果得退。為唯阿羅漢有六性。餘人亦有。偈曰。凡學人六性。釋曰。不但阿羅漢有六性。凡夫及有學人。皆有六性。何以故。是阿羅漢六性。以彼次第為前。復次偈曰。見道無練根。釋曰。於異見道處。有修練根行。於見道中則無。修加行不及故。有人於凡夫位中。修度餘根。有人於信樂得位中。修練根行。經中說言。是人所得四種依心現法安樂住。從此隨一我說有得退墮。是不壞心解脫。唯一阿羅漢人。本來身所證。我說無別因緣能令阿羅漢從此退墮云何不壞法阿羅漢。從現世安樂住得退。偈曰。退墮有三種。已得未得用。釋曰。已得退者。若人從已得功德退墮。未得退者。若人不能得應得功德。受用退者。若人所得功德。不令現前。此三種退墮中。偈曰。最後佛不壞。中間餘有三。釋曰。佛世尊但有受用退無餘。由如來一向行利益他事。不壞法阿羅漢。有受用退及未得退。謂從勝人法差別。未至得故。餘諸阿羅漢。亦有已得退未得退受用退。此二可知。由經依受用退。說退。立不壞法阿羅漢不退。此不違經。是故一切無流解脫。皆不可壞。如所說安立不壞法阿羅漢義。此義如非不如。是故此義不可難。謂阿羅漢。皆以不壞為法。此名顯不壞義。復次如毘婆沙言。若有阿羅漢。退阿羅漢果。此阿羅漢。為更受生不。不更受生。云何得知。偈曰。退位不死故。釋曰。無有一人從聖果退在退位中捨命。何以故。如經言。比丘聖弟子。若忘失憶念皆悉遲緩。雖然若滅此忘失。速得滅盡。由此經言。是故無有死義。若不爾此正梵行。非可安息。若人從此果退。是昔所住果非所作事。為更作不。偈曰。不作非所作。釋曰。若人已退。不更作與本果相違事。譬如健人雖趺不躄。若人修練根行。有幾無間道及解脫道。偈曰。無間解脫九。不壞。釋曰。若人求通達不壞法性。是通達法人所修。有九無間道九解脫道。譬如人求得阿羅漢果無間解脫道。云何如此。是軟根性。偈曰。由久事。釋曰。此人於長時已數習軟根性。此根由少分功用不可迴轉。由有學無學道所成堅實故。偈曰。於見至一一。釋曰。若人欲通達見至性。修無間道唯一。解脫道亦一。於中方便道亦一。是一切無間道解脫道。偈曰。無流。釋曰。何以故。由有流道修練根行。無有是處。根無流故。道所緣境皆真如故。何處根可練令增進。偈曰。人道增。釋曰。於人道中得修練根行。於餘處則無。無退墮故。復次何人依何地得修練根行。偈曰。無學依九地。有學但依六。釋曰。若無學人依止九地修練根行。謂未至地中間定四色定及三無色定。若有學人。依六地修練根行。離三無色。何以故。由此義偈曰。捨有差別果。得勝果道增。釋曰。若人修練根行。捨果及果勝軟根道。即得利根性果及道。無阿那含果是無色界攝。由此因故。有學於無色界無練根行。是故一切阿羅漢。唯有九人。由根差別故。云何如此。偈曰。二佛聲聞七。有九由九根。釋曰。何者七聲聞。退墮法等人有五。不壞法人有二。一由練根至。二從本。是不壞法性。於本不壞性中有差別。謂二佛。一獨覺二大正覺。此九人由軟軟中軟上軟等根差別故。是故成九阿羅漢。一切聖人唯有七人。謂由信隨行。由法隨行。信樂。得見至。身證。慧解脫。二分解脫。如此七人。偈曰。加行根滅定。解脫二故成。七人。釋曰。若由加行成二人。謂由信隨行。由法隨行。於前由信受他教。及由法修行。於義修加行故。若由根成二人。謂信樂得見至。由軟鈍堅利根故。一由信樂勝。二由般若勝。若由三摩跋提成一人。謂身證。由身證得滅心定故。若由解脫成二人。謂慧解脫二分解脫。由慧及定解脫惑障及定障故。此人由名成七。偈曰。或六人。三道人雙故。釋曰。若由實義唯有六人。何以故。於見道中有二人。謂由信隨行。由法隨行。此二人若於修道中成別二人。謂信樂得見至。此二人若於無學道中。成別二人。謂時解脫非時解脫。此中若由根差別。由信隨行人成三人。若由性更成五人。若由道成十五人。住於八忍及七智故。若由離欲成七十三人。一具縛人。於離欲欲界有九人。乃至離欲無所有無色處。各有九人。由依處有九。謂三洲及六欲天生。由根性道離欲依處。合數成百千四十七千八百二十五人。所餘諸聖人。如義及理。應如此數。是所說名。二分解脫。此是何人。慧解脫復是何人。偈曰。得滅定俱脫。餘人慧解脫。釋曰。若人先得滅心定。後於無學位。名二分解脫。由般若及三摩提。解脫惑障及八解脫障故。所餘但由般若力。一向解脫惑障故。佛世尊所說偈。

 若捨此五結  不壞法具學

有幾量此人成具分有學。偈曰。由定根果故。說圓滿具學。釋曰。有學人由三義故稱具學。一由果。二由根。三由三摩跋提。但由果者。謂信樂得阿那含人非身證。但由根者。謂見至未離欲。由果由根者。謂見至阿那含未得身證。由果由三摩跋提者。謂信樂得阿那含已得身證。由果根三摩跋提具學者。謂見至身證阿那含。但由三摩跋提。及但由根三摩跋提不由果為具有學人。無有是處。偈曰。無學圓滿德。由二。釋曰。圓滿無學者。唯由二。一由根。二由三摩跋提。若果未圓滿成無學。無有是處。是故於果不論圓滿不圓滿。但由根圓滿。不由三摩跋提者。謂非時解脫。慧解脫人。若但由三摩跋提圓滿。不由根者。謂依時解脫。二分解脫人。由根及三摩跋提圓滿者。謂非時解脫。二分解脫人。所說道差別有多種。謂世出世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或說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增進道等。若略說此道有幾種。偈曰。略說道四加行無間。解脫增進道。釋曰。加行道者。若從此道無間道生。無間道者。若由此道能除惑障。解脫道者。從已解脫無間道所滅惑障。後次最初所生道。增進道者。從解脫道後所生餘道。謂三摩提通練根等道。此四種云何說名道。由此法是般涅槃路故。說名為道。若人發行此路。必定得至涅槃故。復次由此法觀行人尋求涅槃。故說名道。解脫增進云何名道。由是前道種類故。由最上品故。由能令至後有故。說前為後道。由是入無餘涅槃方便故。故此四皆是道。復次此道有時說名行。由此行至涅槃故。此行有四種。如經言。有行苦遲智。有行苦速智。有行樂遲智。有行樂速智。此中偈曰。依定道樂行。釋曰。於四定中此四種道。說名樂行。由攝分故。奢摩他毘缽舍那。平等起故。此道不由功用成故。說名樂行。偈曰。於餘地苦行。釋曰。於餘地。謂非至定中間定無色定中。此道說名苦行。由不攝分故。奢摩他毘缽舍那不具故。大功用所成故。說名苦行。何以故。非至定及中間定。此定由奢摩他不具。未至初定及二定故。無色定由毘缽舍那不具。思想心細故。此樂苦行。復有二種。偈曰。遲智軟根人。速智約利根。釋曰。若人根鈍。或樂或苦行。此行名遲智。若人根利此行名速智。復次於此行中智遲故。說名遲智。速智亦爾。復次此行是遲人行故。說名遲智。速智亦爾。復次此道或名覺助覺助法有三十七品。謂四種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此中偈曰。盡無生二智。菩提。釋曰。是盡智無生智。由人差別故。成三種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正遍菩提。由無餘無明滅故。是已利如實能覺。已作不應更作故。偈曰。由順此。三十七覺助。釋曰。由彼法為菩提生方便生住受用故。故三十七得覺助名。偈曰。由名實義十。釋曰。此覺助法。若由名說三十七。若由實物。一切菩提助法。則唯有十。何者為十。偈曰。信精進憶念。三摩提智慧。喜捨及輕安。戒覺。釋曰。信者於七處心澄淨。精進者於境界心勇勐。念者於所緣境心明不忘。定者於境界一心寂靜。慧者如理解。喜者心安樂。捨者心無功用。輕安者身心隨事。戒者能平身口。覺者能思量。如此十物。云何安立於七處。偈曰。慧念處。精進名正勤。如意足名定。釋曰。於中四念處正勤如意足。智慧精進定為自性。次說五根。如根力亦爾。由執名有異何以故。信精進念定慧五物。是根即是力。於中念處擇法覺分正見。即是慧。正勤精進覺分正精進。即是精進。如意足定覺分正定。即是定。覺分正念。即是念。何法為餘。喜輕安捨覺分正覺及戒分。此五為餘。如此助覺法。唯有十物。苦依毘婆沙師執。有十一物。身口二業不相通故。是故戒分成二物。是前所說四念處等。智慧精進定為自性。此中應知。偈曰。由隨勝立名。一切加行得。釋曰。於中由隨勝故。說如此名。一切加行所得法。皆是念處正勤如意足。云何說精進名正勤。由彼能安立身口意業令勝。云何說三摩提。名如意足。一切勝德。以彼為依止故。若有人說。唯三摩提名如意足謂欲等。於彼人道品成十三物。長欲心故。若執如此。即與經相違。經云比丘。我今為汝說如意及如意足。乃至言何者為如意。於正法中有比丘。證用多種如意境界。謂本是一即成多種廣說如經。云何前說名根。後說名力。由軟上差別故。由可勝伏不可勝伏故。根者雖於修觀中增上。在下劣位中。所對治惑。能勝伏故。故是根非力。力者於修觀中在勝上位。所對治惑不能勝伏故。故是力非根。云何立次第。若人信此行有勝果。為求得此果故修正勤。若人恆修正勤。憶念得住。若人專念境界。心不散亂故。即便得定。若心得定。則見知如實。因如此義。故立次第。復次於何位中。何菩提助法所應顯現。偈曰。初發行抉擇。分中所分別。於修位見位。七部次第知。釋曰。初發行位中。為了持身等境界。是故先修四念處。由為得增勝生長精進故。故於暖位修四正勤。由能入不應退善根故。故於頂位修四如意足。由不更退故至增上位。是故於忍位修五根。非惑可勝伏故。是故。於世第一位。修五力。又世間餘法。亦不能勝伏。由近菩提位故。是故於修道中修覺分。由發行。所顯故。是故於見道中修聖道。是彼所隨逐故。為隨數次第故。先說七後說八。若隨修次第。先修八後修七。此中擇法覺分者。此是覺亦是覺分。正見是道亦是道分。毘婆沙師說如此。有餘師不破此次第。說助覺法次第。初發行者。為制伏於多種境界散亂偏倒諸智故。修四念處。四念處是觀行人系錄心處。為滅除一切依貪憶念分別。由此經言故。知四念處為發行初。由念處力故。能生長精進。為成四事故。能正安立心令勝故。次四念處。修四正勤。由此正勤心安無憂悔故。治心成三摩提故。次四正勤修四如意足。由依止定信等諸根成出世法增上緣故。次四如意足修五根。此根最能制伏所對治法。起行由自功能。離同類因。能生出世法故。次五根修五力。於見道中修覺分。於見修道中修聖道分。何以故。經中說此言。於八分聖道中。一切應修至修圓滿。謂四念處至修圓滿。乃至七覺分至修圓滿。復有經言。比丘宣示如實言者。謂為四聖諦觀。譬如自所行路。更如此行。為修八分聖道譬。是故應知。於二位中修八分聖道。此等次第皆成。說次第已。此義今當說。於覺助法中幾法是有流。幾法是無流。偈曰。無流覺道分。釋曰。由安立彼於修道見道中。是故覺分道分。皆是無流。於世間亦有正見等法。此法不得聖道名。偈曰。餘法有二種。釋曰。所餘覺助法。有有流有無流。復次於何地。有幾覺助法。偈曰。於初定具足。釋曰。於初定地中具有一切三十七菩提助法。偈曰。非至定除喜。釋曰。云何無喜。諸近分定勢力所將故。復於下地疑怖未息故。偈曰。第二定離覺。釋曰。於第二定中正覺所離。唯有三十六。於彼無覺觀故。偈曰。於二二所離。釋曰。第三第四定中覺助法。喜覺二法所離。唯有三十五。偈曰。及中定。釋曰。於中間定亦二所離同三十五偈曰。離戒前二三無色。釋曰。於三無色界。正語正業正命喜正覺所離。唯有三十二。偈曰。於欲界有頂。離覺聖道分。釋曰。於此二處。唯有二十二菩提助法。何以故。於此二處。非無流道器故若人正在三十七覺助法觀位中。於何位應知得正解淨信。偈曰。見三諦得戒。及法正解信。於見道信佛。及信弟子眾。釋曰。若人正見苦集滅聖諦。於法得正解淨信。及得聖所愛戒。由見道聖諦。於佛世尊及聖弟子眾。得正解淨信。何以故。是於二正解淨信。即於能成佛無學。獨得法中生正解淨信。於能成僧有學無學法中。生正解淨信復得戒。及於法正解淨信。偈曰。法謂三諦。及菩薩獨覺道。釋曰。是故若人正觀四諦。於法得正解淨信。此法由信依處。及名差別故。說四正解淨信。偈曰。若約物唯二。信戒。釋曰。佛法僧正解淨信。信為自性。是一法聖所愛。戒是戒一法。故約實物彼唯二物。此二為有流為無流。一切正解淨信一向。偈曰。皆無流。釋曰。正解淨信有何義。如實覺了四諦已。於四處得無流信。說名正解淨信。此信由無流智所成。通於二人。此人正出觀時。如現前生起。四信如此次第。云何出觀現前生起。知世尊是正覺遍知。是世尊正法正教於正說中第一。是世尊聖弟子眾。於正行中無等。似醫師方藥安養病人三類故。是心淨信所作名戒淨信。或說第四雲。若人得淨信已。如此正行名戒淨信。此似無病類故。或說此四似道路師似路似宗侶似乘。經中說。有學人與八分相應。無學人與十分相應。云何不說有學人有正解脫正解脫知見。偈曰。解脫非學分有系故二種。釋曰。有學位中人正有系。由未能免離煩惱縛故。若正有系。云何立彼為解脫。若解脫一分縛。不可說為已解脫。若無解脫。云何得立解脫知見。無學人已永解脫一切煩惱縛故。可說有解脫。由依自二證智所顯故。此言如理。何法名解脫。此解脫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此中偈曰。惑滅是無為。心淨了有為。釋曰。無為解脫。謂諸惑滅盡。有為解脫謂無學心淨了。偈曰。此分。釋曰。此有為解脫。說名無學分。諸分有為故。偈曰。即二脫。釋曰。此有為解脫。經中說為二種解脫。謂心解脫及慧解脫。應知此二於無學人是解脫分。若爾於餘經中云何說此言。毘耶伽何者為解脫。謂心永圓淨。此中有比丘。於欲心離欲及解脫。於瞋癡心離欲及解脫。如此若未圓滿解脫聚為圓滿。若已圓滿。為攝持是欲及精進等。廣說如經。是故不應但以心了為解脫。此云何真慧。已遣欲等諸惑。是心一向無垢。餘師說名解脫。說正解脫已。正解脫知見。異於正見。此是何類。偈曰。慧如說菩提。釋曰。是前所說名菩提。此法於今應知說名正解脫知見。謂盡智無生智。復次何心得解脫。為是過去現在未來。偈曰。解脫正生心。無學從惑障。釋曰。未來心說名正生。此心屬無學人。從此惑障得解脫。阿毘達磨雲知此。此心何法為障。煩惱至得為障。能礙彼生故。何以故。於金剛譬定時。此至得即滅。滅時此無學心正生。此生時即是解脫。此至得已滅。此無學心已生。說名已解脫。若爾未生心。及世間心。此心亦解脫。云何說正生及無學。若生必定解脫。此心是今所說。世間心從何惑解脫。從障生解脫。若人未解脫。解脫心為不生耶。生不如今所論解脫心。此心何如。與惑至得相應故。此道在何位。能除自生障。偈曰。正滅道能滅能障道諸惑。釋曰。若道正在現世。能損前惑。為未來惑作次第緣。力於未來惑引擇滅為永遮令不更生。是故道正在現世。損現在遮未來將起時。是前所說無為解脫。經中所說界有三種。謂滅界離欲界永除界。此法有何異。偈曰。無為解脫界。釋曰。此無為解脫即是三界。此中偈曰。離欲謂欲滅。釋曰。欲煩惱滅說名離欲界。偈曰。滅界餘惑滅。釋曰。異欲餘煩惱滅。說名滅界。偈曰。永除別類滅。釋曰。離惑類所餘諸法滅。說名永除界。此三界即是無為解脫。若由此類心起厭惡。為由此類心得離欲不。此中有四句。云何作四句。偈曰。厭離由苦集。忍智故。釋曰。由苦集忍及智心。但生厭惡。不由餘法。何以故。此二是憂惱境界類故。偈曰。離欲。釋曰。由滅道忍及智心。但得離欲。不由餘法。何以故。此二是喜樂境界類故。偈曰。二由一切滅。釋曰。是一切苦集滅道忍及智。能滅諸惑。由彼心得厭惡。亦得離欲。非二由餘法若彼不能滅惑。此中若已離欲人。重觀四諦。由法智忍。不能滅惑。若智加行解脫增進道所攝。此智亦不能滅惑。偈曰。此中立四句。釋曰。是故應知四句義如此。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八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牟尼世...

宗鏡錄(100卷)

宗鏡錄卷第一 宗鏡錄卷第二 宗鏡錄卷第三 宗鏡錄卷第...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大乘百福相經

大乘百福相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華嚴五十要問答

鍥華嚴五十要問答序 五十要問答二冊者。華嚴第二祖雲...

大哀經

大哀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諸菩薩所生莊嚴大...

佛說無上處經

佛說無上處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 一時,...

佛說舊城喻經

佛說舊城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

【佛教詞典】界內教

指對三界中的眾生說如何斷除見思惑,以便將來出離三界...

【佛教詞典】異安心

(術語)異於正統派之安心也。毀斥之語。為真宗之常語...

福報有淡化業障的力量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

弘一大師自述「不堪迴首」的人生

他是20世紀中國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前半生,他學貫東...

復無錫尤惜陰居士書講記

在講這封信之前,首先要講講唐朝古靈神讚禪師度他師父...

佛學常見辭彙(十四畫)

【像末】 像法與末法。見正像末條。 【像法】 正像...

地藏菩薩能滅眾生一切重罪

【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 地藏菩薩...

輪迴真相與處理方法

眾生有兩種緣起。佛陀在大乘經典中,把我們生命的緣起...

大安法師:二力與他力法門是否一體的兩面

問: 請問師父,二力法門與他力法門雖說法不同,但是...

《淨土十疑論》白話譯文

第一疑 問:諸佛菩薩以大慈大悲為事業,如果想救度眾生...

「我見」是怎麼產生的

這個見就是我們凡夫種種的知見,當然以我見為根本。這...

學佛的四大因緣,你屬於哪一種呢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在輪迴中不知道漂泊了多久,...

永離女身的兩種捷徑

信樂永離女身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

在淨土法門如何發菩提心?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裡面...

【視頻】法鼓山禪修晚課

法鼓山禪修晚課

【視頻】《佛說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釋大力讀誦

《佛說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釋大力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