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一

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中分別業品之二

分別說無教已。偈曰。復一切與教。正作與中應。釋曰。一切人於護不護及中住。乃至造有教業未竟。是時中與現世有教相應。偈曰。剎那後與過。至捨。釋曰。從初剎那後乃至捨。與過去有教相應。偈曰。非來應。釋曰。無人與未來有教相應。偈曰。與有覆無覆。過去不相應。釋曰。若有教或有覆或無覆。與過去不相應。未來亦爾。若法勢力弱。至得亦弱。不得相續。此勢力弱。何法所作。心所作。若爾心所作有覆無記。勿勢力弱。是義不然。身口業昧鈍故。依他成故。心則不爾。此無覆有教。亦由弱力故意所起。是故其力最弱。於前已說。有人住於不護。何法名不護。偈曰。不護及惡行。惡戒或業道。釋曰。如此等是不護眾名。此中不能禁製惡中身口。故名不護。聰慧人所訶故。得非可愛果報故。故名惡行。善戒對治故。故名惡戒。身口所造故名業。根本所攝故。名業道。有人與有教相應。不與無教相應。此義有四句。此中偈曰。但與教相應。中住下心作。釋曰。若故意弱。或作善或作惡。此人住於非護非不護。但與有教相應。不與無教相應。何況作無記。除有攝福德業處及業遠。偈曰。捨未生有教。餘無教聖人。釋曰。但與無教相應。不與有教相應者。若聖人已易生。若未作身口業。或已捨身口業。與二相應者。若人住波羅提木叉護。起身口業。或住非護非非護。由最上品故意。或作善或作惡。與二不相應者。除前三句。說住護不護及中人。安立至得有教無教義已。云何能得此護。偈曰。定生由定地得。釋曰。是時若得有流定地心。或根本定或近分定。是時即得定生護。以一時俱起故。偈曰。由聖依此無流。釋曰。若得此定地無流所依。即得無流護。此中有六定地。或皆無流。謂四定非至中間。此義後當說。偈曰。波木叉。由互令他等。釋曰。波羅提木叉護者。由令他方得。若他令彼彼亦令他。此或從大眾得。或從一人得。從大眾得者。謂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護。從一人得者。謂所餘諸護。有毘那耶。毘婆沙師說。受大戒有十種。為攝此故說等。何者為十。一由自然得大戒。如佛婆伽婆及獨覺。二由入正定聚得大戒。如憍陳如等五比丘。得苦法智忍時。三由呼善來比丘得大戒。如耶舍等。四由信受大師得大戒。如摩訶迦葉。五由答問難得大戒。如須陀夷。六由信受八尊法得大戒。如大瞿耽彌。七由遣使得大戒。如達摩陳那比丘尼。八由能持毘那耶為第五。於邊地國得大戒。九由十部於中國得大戒。十由三說三歸得大戒。如六十賢部共集受戒。是諸人波羅提木叉護。非定隨有教。此波羅提木叉護。若欲受幾時應受。偈曰。隨有命善受。正護或日夜。釋曰。七部所持波羅提木叉護。隨有命應受。優波婆娑護。一日一夜受時決定。如此護時邊有二。種謂壽命邊。日夜邊。於日夜重說。故成半月護。何法名時。此名顯有為法義。於四洲是光位說名曰。闇位說名夜。此義可然。謂從命終後。雖復有受護不得生。依止非同分故。由此依止於中不能起加行故。不能令憶本行故。若人一日一夜後。或五日或十日。受優波婆娑護。於多優波婆娑護生中。何法能遮。應有法能遮。由如來於經中說。優波婆娑護。但一日一夜。此義今應思。為如來見一日一夜後優波婆娑護不得生故。但說優波婆娑護一日一夜為。為安立難調伏根眾生。正受優波婆娑護。止於一日一夜中。如此事云何可思度。此時若護得生。與何道理相違。此事後不曾見如來為一人說故。毘婆沙師。非如來所說則不敢說。不護決定時云何。偈曰。無日夜不護。釋曰。由此人樂一期作惡業。是故不護生。不得止一日一夜。不如優波婆娑護。何以故。如彼執。偈曰。由不受如此。釋曰。無人受不護。如受優波婆娑護。願我一日一夜中。受持不護。由此業是聰慧人所訶。若爾亦無如此受持。願我一期中受持不護。是故勿一期得不護。雖不受持如此。由一向違善。故意作此惡事。故得不護。不由暫時違善故意得。是故皆得一生不護。優波婆娑護。雖心不一向。由求受故意力。是故一日一夜。得隨所求故。若有人求得不護。暫時受不護。必得不護。此義非所曾見故。不可立如此。經部師說。如護無教非有實物。不護亦爾。非有實物。此不護以求惡事故意為體。共隨續事。因此若人雖起善心。猶說有不護。以不棄捨此故。復次此優波婆娑護。若人欲一日一夜受。受法云何。偈曰。晨朝從他受。下坐隨後說。布薩護具分。離莊飾晝夜。釋曰。晨朝者。謂日初出時。此護時最促。唯一日一夜故。若人先已作求受意。謂我恆於第八日等時。必應受優波婆娑護。若食已亦得受。亦應從他受。不得自受。由此觀他故。若有犯因緣。為不犯故。下坐者。或蹲或跪下心合掌。除病時若人無恭敬心。諸善護則不生。隨施戒人語。後說勿前勿俱。若爾可說從他受。若不爾受施皆不成。若受必須具分受。不可減。分離莊飾者。離非舊莊飾。何以故。若常所用莊飾。不生極醉亂心如新莊飾。若受必須盡一日夜。至明旦若不如此法受。但生善行。不得優波婆娑護。此善行能感可愛果報。若執如此行。獵行邪淫人。於夜於日受優波婆娑護。必有果報不違道理。優波婆娑者何義。由此護此人近阿羅漢邊住。由隨學阿羅漢法故。又近隨有命護邊住故。或說名布沙他。生長單薄善根眾生。復淨善根故。名布沙他。如偈言。

 由此能長養  自他淨善心
 故佛如來說  此名布沙他

云何受此護。必須具八分。由此義偈曰。戒分無放逸。分修分次第。前四一後三。釋曰。前四名戒分。從離殺生乃至離妄語。此四離性罪故。次一名不放逸分。謂離飲酒。若人善受具戒。由飲酒醉亂。能擾動諸學處海。由放逸故。後三名修分。乃至離非時食。能隨助厭離心為功德故。若不受無放逸分及修分。有何過失。偈曰。由此失念醉。釋曰。若人飲酒。即忘失是事非事念。若人受用高勝臥處及舞歌音樂等。心醉亂即生。於此二中。隨用一處。破戒不遠。若人依時食。由離先所習非時食。憶持優波婆娑護。即起厭離心亦生。若無第八。此二則不有。有餘人說。唯離非時食。於此八中。說名優波婆娑。所餘八。為此分開。觀聽舞歌著香花等分為二。若執如此。則為經所違。經云由離非時食。是第八分。我今隨學隨行諸聖阿羅漢。若爾何別法。名優波婆娑。以此八為分。是聚處隨一一法說名分。譬如車分及四分軍五分散。應知八分優波婆娑亦爾。毘婆娑師說。離非時食。是優波婆娑。亦是優波婆娑分。譬如正見是聖道亦是聖道分。擇法覺分是覺亦是覺分。三摩提是定亦是定分。宿舊諸師說。不可立正見等為彼分。若前生正見等。於後生成分。初剎那生聖道不應成八分。為唯優婆塞有優波婆娑護。為餘人亦有。亦有。偈曰。餘人有布薩。若無三歸無。釋曰。若人非優婆塞。於一日夜中。歸依佛法僧已。後受優波婆娑護。此人則得此護。異此則不得。除不知。經中說。佛言摩訶那摩。若人在家白衣丈夫。與男根相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亦說此言。願大德憶持。我今是優婆塞摩訶那摩。唯由此量。此人成優婆塞。為由受三歸即成優婆塞。為不爾。外國諸師說非。罽賓國師說。離五戒則不成優婆塞。若爾經中說云何。此中無相違。由此言五戒發故。是故偈曰。由稱優婆塞護。釋曰。由信受自稱名。是優婆塞。此人則發優婆塞護。是時信受已自稱言。大德憶持。我是優婆塞。從今時隨有命我離命。離奪命等事。由除中間語故。但言離命。已得戒人。為令識可持非可持故。後為說戒。偈曰。說如比丘護。釋曰。已得具戒更令受學處。沙彌亦爾。為令識戒相。從此從彼汝今應護。優婆塞亦爾。離五護無別優婆塞。偈曰。一切若有護。一處等云何。釋曰。若一切優婆塞。皆住優婆塞護。云何佛婆伽婆。說四種優婆塞。一持一處。二持少處。三持多處。四持具處。偈曰。能持故說爾。釋曰。若人能持。隨所應持。於中說此人為能持故。說一切優婆塞本有護。今此執違經起。云何違經。由信受稱言即得五護。謂彼說離命。此言云何違經。經言不爾。經言云何。如摩訶那摩經說。於中是明優婆塞相。於餘處則無。是處說如此文。隨有命至於命。我今專信願尊憶持。於此文中。見四諦人。顯示見知種類。由壽命信受正法。若為救壽命。我亦無義更捨正法。此文不為顯優婆塞相。如汝所說文句。謂為離命。於餘處非所曾見。何人能從此不明瞭文。持一處等文。若依破戒人。說此文句。於中問亦不相應。何況答。何以故。何人已解優婆塞護。不解如此若人不破此戒是人持此戒。若人不識優婆塞護量。依能持如此護量人故問。此問則應理。問言世尊幾量為優婆塞持一處。乃至幾量。為優婆塞持具處。毘婆沙師說。若離護亦成優婆塞。若不具受護。亦應成比丘及沙彌。猶如優婆塞。優婆塞等護份量。決定云何。隨大師分別所立。分別決判立優婆塞等異。汝亦應許。由隨大師分別所立。何以故。若未有護。如世尊安立優婆塞安立沙彌比丘。則不如此。罽賓國師。不許此義。一切護偈曰。下中上如意。釋曰。八部所持護。有下中上品。云何得成。由求受故。意有差別。若作如此執。阿羅漢波羅提木叉護。應最下劣。凡夫應最上品。若唯受護。不受三歸。得成優婆塞不。不得。除無知。若人歸依佛法僧。此人歸依何法。偈曰。能成佛僧法。無學及二種。歸依及涅槃。歸依佛法僧。釋曰。若人歸依佛。必歸依能成佛無學諸法。何者能成法。由彼法勝故此身說為佛。或由得彼法。於一切覺中。有勝能故。說此人為佛。此法何相。盡智等共伴類。色身前後無差別故。若歸依佛。為歸依一佛。為歸依一切佛。若依道理。歸依一切佛。道相不異故。若人歸依僧。此人即歸依能成僧。有學無學諸法。由得彼法。八道果人成僧。不可破故。若歸依僧。為歸依一僧。為歸依一切僧。若依道理。歸依一切僧。道相不異故。經中說於未來世中當有名僧。此人亦歸依此僧。此言為顯現在僧寶最勝功德。若人歸依法。此人即歸依涅槃。所謂擇滅自他相續中。惑及苦。寂靜為一相故。若定以無學法為佛。云何於如來邊。起恶心出佛身血。得無間業。由損害依止故。彼法亦被損害。毘婆沙師說如此。阿毘達磨藏不說如此。唯無學法是名佛說。云何成佛諸法名佛。不遮依止為佛故。是故此難不成難。若不爾。佛在世心。則不成佛。僧亦應爾。唯戒能成比丘。是故戒是比丘。如人供養比丘。則供養能成比丘戒。如此若人歸依佛。則唯歸依能成佛無學法。有餘師說。若人歸依佛。此人即歸依十八不共法。歸依體性云何。有教言語為性。歸依者何義。救濟為義。由依止此三。永解脫一切苦故。如佛世尊所說偈。

 多人求歸依  諸山及密林
 園苑樹支提  怖畏所逼惱
 此歸依非勝  此歸依非上
 若至此歸依  不解脫眾苦
 若人歸依佛  歸依法及僧
 四種聖諦義  依慧恆觀察
 苦及苦生集  一向過離苦
 具八分聖道  趣向苦寂靜
 此歸依最勝  此歸依為上
 若至此歸依  則解脫眾苦

是故信受歸依行。於一切受護為入門。復有何因。佛於餘護中。立遠離淫欲。為學處。於優婆塞護中。立遠離邪淫。為學處。偈曰。邪淫最可訶。易作得不作。釋曰。邪淫於世間最可訶。為侵壞他婦故。能引惡道業故。淫欲不爾。若在家人。遠離邪淫。此事易作。遠離淫欲。此事難作。由不能行難行事故不出家。諸聖人於邪淫性得不作護。於餘生自性不犯故。於淫欲不爾。是故於優婆塞護中。立離邪淫為學處。勿別轉生聖人犯優婆塞護分。何以故。決定不作。名不作護。若人已成優婆塞。方娶妻妾。此人於彼為得護不。說得。勿於一處得護。云何於彼不破壞護。偈曰。如受意得護。非於相續得。釋曰。如彼受護故意得護亦爾。受護故意云何。謂我今永離邪淫。非於彼相續。謂我今不應作淫欲。是故受五戒人。以彼為依止。於離邪淫分得護。不從於彼離淫欲得。是故由成自婦行淫欲。不違破護。云何唯離妄語。於優婆塞護。立為學處。不立離兩舌等。由前三證。謂妄語最可訶。易作得不作。偈曰。通起妄語故。過一切學處。釋曰。於一切違犯學處中。若被檢問妄語即起。謂我不作。如此由妄語。通起墮犯無更起義。故大師約此義。謂云何犯戒人。如實發露顯示自失故。立離妄語為護。復有何因。於假制罪中護。不立為優婆塞學處。彼說立。偈曰。假制罪中唯。離酒釋曰。何因唯離酒為戒不離餘。偈曰。為護餘。釋曰。何以故。若人飲酒。則不能守餘護分。云何知飲酒是假制罪。無自性罪相故。性罪相者。若起染污心。方犯此罪。是名性罪。有時唯作對治病。意飲酒如量不令醉。若爾此心已成染污。本知此能令醉而故飲。非染污。由知如量不令醉故飲。一切毘那耶藏師說。飲酒是性罪。如律文言。世尊云何應治病人。佛言。優波離。除性罪。何者性罪。是我為優婆塞所立學處。復次釋迦病時。世尊不許飲酒。復次經言。比丘若人說我為師。由茅端酒亦不應飲故。知飲酒是性罪。復次聖人已轉別性。本性不犯此故。如殺生等。復次由說此是身惡行。阿毘達磨師說。不爾。何以故。有時為病人許開假制罪。而重遮飲酒。此何所以為離非所許應至故。能令醉量不定故。是故由茅端飲亦不許。非聖人所犯者。由諸聖人慚羞失念事。因此失念。是故一滴亦不許飲。以量不定故。譬如惡毒。說身惡行者。放逸依處故。是故於中立放逸依處名於餘處不立。彼處自性罪故。若過量數習。世尊說由此入惡道。是義云何。由愛習此數數惡行相續生故。能引感惡道業故。得生惡道。酒酒類令醉放逸依處。此句有何義。酒謂飲酒。酒類謂餘物酒。此二有時未至及已度令醉位。不名令醉。為除此故。說令醉檳榔子。及俱陀婆穀。亦能令醉。為除此故。說酒及酒類。雖是假制罪。為顯因緣。令殷重急除。故說放逸依處。一切惡行所依故。是三種戒。謂波羅提木叉。定生。無流。從此因若得一戒。為得餘二戒不。說非。若爾云何。偈曰。欲從一切二。現得木叉護。釋曰。欲界戒。謂波羅提木叉護。從一切者。謂前分根本後分。從二者。謂眾生名非眾生名。又性罪處假制罪處。從現者。謂現世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從此得波羅提木叉戒。何以故。緣眾生為境起故。是故不從過去未來。得去來二世非眾生數故。偈曰。從根本恆時。得定無流護。釋曰。從根本業道。得定生護及無流護。不從前分及後分生。何況從制罪生。從一切時陰入界所得。謂過去現世未來。因此故立四句。有陰入界從彼得波羅提木叉戒。不得定生及無流戒。應如此廣說。第一句者。從現世前分後分從制罪處。第二句者。從過去未來根本業道。第三句者。從現世根本業道。第四句者。從過去未來前分後分。此護不護。為皆從一切境一切分一切因得為有異。若約決定得。偈曰。於眾生得護。由分因不定。釋曰。護從一切眾生得。不從一分眾生得。從分不定。有人從一切分得護。謂受比丘戒。有人從四分得護。謂受所餘諸戒。業道是一切護分。由因有義從一切得。有義不從一切得。若立無貪無瞋無癡為護生因。即從一切得。彼不相離故。若立下中上故意。為護生因。則不從一切得。三品不俱起故。今定立後因為生因。應論此義。有住護人。於一切眾生有護。不由一切分。不由一切因。若人由下品或中上品故意。受優婆塞及沙彌護。有人於一切眾生有護。由一切分。不由一切因。若人由下品或中上品故意。受比丘戒。有人於一切眾生一切分一切因得護。若人由三品故意。受三種護。有人於一切眾生。由一切因得護。不由一切分。若人由三品故意。受五戒八戒十戒。若不從一切眾生。如此護則無。何以故。由此人隨遍一切眾生。於善故意中住方得護。異此不得故。云何如此。惡意不絕故。若人不作五種定分別。乃得波羅提木叉護。五定分別者。謂眾生分處時緣。於某眾生我離殺等。是名眾生定分別。於某分我持。是名分定分別。於某處我持。是名處定分別。我持此護乃至一月等。是名時定分別。除鬪戰事。是名緣定分別。若人作如此受。唯得善行不得護。於非所能境。云何得護。由不損害一切眾生命。善故意受得故。若從是所能境得護。此護則有增減。所能非所能互相轉故。若爾離得捨護因緣得護捨護。此義自成。毘婆沙師說如此。有餘師說。此義不應爾。何以故譬如草等未有有時或時枯。滅護無增減義。於所能非所能眾生。互相轉時。無增減義亦爾。是義不然。眾生前後有故。草等不有。若眾生般涅槃永不有。云何護增減義不成。是故此救義不可然。前言義則為善。若爾於前佛所一切已般涅槃眾生。後出世諸佛。從彼不得波羅提木叉護故。云何後佛戒減前佛戒。此義不成。從一切眾生得故。若彼眾生設在。從彼亦應得說。能令得護因義已。不護云何得。偈曰。不護從一切。一切分非因。釋曰。不護者。從一切眾生得。從一切業道得。何以故。無不護人由不具不護。成不護不由一切因。一時下品等不俱起故。若人由下品心得不護。此人由上品心。亦得斷眾生命。此人與下品不護相應。亦與上品殺生等無教相應。由中上。品心亦爾。此中是人名不護人。謂殺羊。殺雞。殺豬。捕鳥。捕魚。獵鹿。偷盜行。刑戮人。獄卒。縛像人。煮狗人。網捕人。主將軍。斷事人。如此等人。約義皆是不護。住於不護故。名不護人。彼有不護故。名不護人。此義可然。謂諸護從一切眾生得。於一切眾生。由善利故意受持故。殺羊等人。於母父妻子等中。無損害心。為救自壽命。亦不樂損。彼云何言從一切眾生得。至親等若轉生成羊等。彼亦能殺。何以故。知彼未成彼等。是故不殺。若至親等成聖人更為畜生。無有是處。從彼云何得不護。若由觀未來世事從現世相續生不護。羊等於未來應成兒等。從一向不殺。云何於現世相續得不護。若人於眾生恆起損害意。從彼無不護。此執有何義。此義於至親等同。此人於彼無損害意。而從彼得不護。此義復云何。若有殺羊等人。於一生中不與不取。於自妻知足。於妄語瘖瘂。云何由一切分得不護。善故意壞故。若義應由言語得顯。彼能以身顯示。若爾有人受學處。或二或三。此義云何。一向無不具分不護及一處不護。毘婆沙師說。如此隨求受故意。不具分及一處。皆得不護。受護亦爾除八分護。經部師說如此。由如此量。遮防善戒惡戒故。說從此得不護已。云何得不護。此義未說。今當說。偈曰。得不護由二。自作及求受。釋曰。不護由二因得。若生彼家。由自行殺生等事。若生餘家。由求受此業。謂我等應行此業。為立資生。由此二因故。不護得生。偈曰。得所餘無教。由田受重行。釋曰。有如此相田。於中由唯施阿藍摩等生善無教。如有攝福德業處說。復次自誓受善行。若未禮佛。我誓不食不眠。若齋日及半月一月中。我當恆施他食。如此等。由此受善行無教恆流。有如此故重心行善惡諸業。從此更生無教。說由此能得護不護已。捨護不護今當說。此中偈曰。捨護木叉調。由捨學處死。由二根轉生。由根斷時盡。釋曰。木叉調者謂波羅提木叉護。能調伏身口業故。有四因能捨波羅提木叉護。除優波婆娑護。一由故意。於有解人邊捨所學處。二由捨聚同分故捨。三由一時二根俱起故捨。四由善根斷故捨。優波婆娑護。由前四因故捨。復由夜盡故捨。合此為五。故說捨因有五。何因由此五故捨。由生有教與求受故意相違故。依止不住故。依止變異故。緣起斷故。引如此量故。偈曰。餘記感大燒。釋曰。有餘部說。有四種感大燒燃罪。由隨犯一罪。即捨比丘及沙彌護。偈曰。或由正法盡。釋曰。有餘師說。由正法滅盡時。一切學處戒壇羯磨一切捨離。偈曰。罽賓師說犯。有二如負財。釋曰。罽賓國毘婆沙師執說如此。若人犯根本罪。不捨比丘戒。何以故。由動壞一處捨一切護。此不應然。犯別學處。餘學處斷。無如此義。雖然此人有二種。有戒有破戒。譬如有人有財物而負他債。發露顯示此罪已。還得具清淨戒。無復破戒。譬如有人還他債已更具財。若爾云何。佛世尊說。此人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從比丘護沙門義斷。墮滅退故。說名波羅夷。約真實比丘故說此言。今不計命大過事起。何者不計命大過事。是佛世尊立為了義。汝翻此為不了義。於破戒與緣。於多煩惱人。為作犯緣。云何知此言是了義。此言於毘那耶中是決判說。毘那耶雲。比丘有四種。一名比丘。二自稱比丘。三乞者比丘。四破煩惱比丘。於此義中白四羯磨受戒。說為名比丘。此人先是真實比丘。後成非比丘。無如此義。是汝所言。由犯一處。所餘不失。此中大師已與決判。譬如多羅樹。於頭被斫。更不生荑。不應成老。不應成長。不應成大。世尊作如此譬。欲顯何義。如此由破一分根本故。所餘護無更生起義。若人犯根本罪最重。能破一切比丘行。與最重無慚羞相應故。此人即斷一切護根本。是故捨一切護。此義應然。何以故。於大眾食及住處。佛不許此人噉一段食。踐一腳跟地。此人大師所擯出一切大眾事用外。約此人佛復說言。汝等應滅除甘蔗栽。拔棄空腹樹。簸卻無實穀。汝今應遮斷。非比丘自稱為比丘。於此人比丘法何相。如相是相。雖然不無比丘法。何以故。佛世尊說。准陀沙門但四。無有第五。四者。一道生。二說道。三道活。四污壞道。有如此說。此人唯相貌為餘故。說為沙門。譬如燒木枯池鸚鵡嘴壞種子火輪死眾生等。若由破戒成非比丘。不應成與學比丘。我等不說。一切犯戒人。由犯戒事。即成波羅夷。若波羅夷人。必定非比丘。有餘人由相續勝異。雖犯而非波羅夷。由一心不敢覆藏故。法主安立律義如此。若波羅夷非比丘。云何不更許出家。由相續為最重無慚羞所壞。於護不能感生故如焦種子。不由觀有比丘法故。何以故。此人若已捨戒。亦不許更出家故。於此毀損。功用何益若人已成如此。猶名比丘。勿然此為比丘義。由正法滅盡毘那耶羯磨無故。不更得新護。若已得不捨。復次定生護及無流護。棄捨云何。偈曰。由度地及退。棄捨定得善。釋曰。一切定得善法。由二因緣捨離。或由受上地生度餘地。或由退上定墮下地。或由捨聚同分。復次如色界定得善。由度餘地退及棄捨。偈曰。無色亦爾。釋曰。於無色界定得善。約度餘地及退亦爾。唯無定戒。偈曰。聖得果練根退。釋曰。無流善由三因緣故棄捨。由得果棄捨前道。由練根棄舍下劣根道。由退棄捨上品道。或果或於果勝道。棄捨諸護法如此。偈曰。捨不護得護。死二根生故。釋曰。有三因緣。能斷除不護。一由得護。謂受持護。或得定生護。由昔因緣力故得定。一切不護皆斷絕。對治力大故。二由死棄捨不護。由依止破滅故。三由二根俱起棄捨不護。依止變異故。若人捨杖網等。由不欲作意故。雖捨離緣起。若不受對治護。不護無斷義。譬如離病緣起。不服良藥重病不差。前義亦爾。是不護人。若受優波婆娑護。為從護入不護。為從護入非護非不護。有餘師說。還入不護。以捨意不定故。譬如赤鐵更還青色。毘婆沙師說。是義不然。若人更行先事。還入不護。由此至得隨屬有教故。復次異護不護無教云何棄捨。偈曰。疾心受行物。命根斷捨中。釋曰。由善心強疾。或由煩惱必強疾。能引無教生。此心若斷無教即斷。譬如陶師轉輪及放箭等行。由受心斷無教亦爾。若人捨受心。謂勿如此受由行事斷此亦斷。如本所作事即若不更行。由具物斷此亦斷。何者具物。謂支提園眠坐具延多羅網等具類。由壽命斷。或由善根斷。此亦即斷。若人作斷善根方便。由此六種因即棄捨。此中無教偈曰。欲界無色善根斷上生捨。釋曰。若欲界中一切非色性善。由二種因棄捨。謂善根斷。及生色無色界。偈曰。由對治生故。捨無色染污。釋曰。一切非色性染污。由對治故棄捨。是惑種類應除。是對治種類能滅。由此對治生即棄捨。染污及伴類不由別方便。復次何眾生中有不護有護。偈曰。人道不護除。二黃門二根。鳩婁。釋曰。唯人道有不護。於餘道無。於人道中除生成黃門橫成黃門二根。及北鳩婁。偈曰。護亦爾。天亦。釋曰。護於人道有除。如前所除。於天道亦有護。故二道有護。云何得知黃門等無護。由經及律。經言摩訶那摩。若人在家白衣丈夫。與男根相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亦說此言。願大德憶持。我今是優婆塞。摩訶那摩。唯由此量。此人成優婆塞。於律亦有文。律言如此等相人。汝等必應除。復由何因故。於彼無護。二依止惑過量故。正思簡擇相續無能故。下品慚羞亦無故。是故無護。若爾何故無不護。於惡中依止不定實故。若是處有護。是處則有不護。二相對治故。北鳩婁人。求受及定心不有故。於惡無慾作故意故。是故無護亦無不護。於惡道云何無護無不護。無極重慚羞故。由與此二相應及壞故。方得護不護。復次彼依止。有如此失。轉成瘠田。謂二黃門二根。惡道眾生於此依止。護不生。不護亦不生。譬如於醎澁瘠田苗嘉不生穢草亦不生。於經中云何言。比丘有卵生龍。於半月八日。從龍宮出。受八分相應優波婆娑。此行但是善行。於彼無護故。是故唯於人天道有護。復於中偈曰。人具三。釋曰。人道中一切三護皆具有。謂波羅提木叉等三護。偈曰。生欲色界天。定護。釋曰。若諸天生欲色界。有定生護。於上界則無。偈曰。復無流。除中定無想。天及無色界。釋曰。無流護生欲色界天有。除中間定無想天及無色界。若生無色界諸天。由至得有定護及無流護。不由現前有。從此向後。由依分別說業故。如經中略說業。今當廣分別說業有三種。謂善惡無記。此中偈曰。平不平異業。善不善異二。釋曰。此是善等相。若業平安立為善。若果報可愛。若能令至涅槃。是名平安。暫永二時能救濟苦故。若不平安。說名不善。為對治平安故。若業果報。非可愛及能障解脫。異前二業。非平安非非平安故。是故應知。非善非非善。此言何義。以無記為義。復次偈曰。福非福不動。苦受等復三。釋曰。復有三業。謂福德業。非福德業。不動業。復有三業。謂有樂受業。有苦受業。有不樂不苦受業。此中偈曰。欲善業福德。釋曰。於欲界善業。由能清淨故。由能數引可愛報故。說名福德。偈曰。上界善不動。釋曰。色界無色界善業。說名不動為不爾耶。佛世尊說。三定有動。於中是覺是觀。所餘諸行。諸聖說名動。廣說如經。約彼定有過失。故說如此。是三定等。於不動經中。約能成不動善緣道。或說名不動。復有何因。此定實有動。有時說為不動。偈曰。由業於自地。約報不可動。釋曰。若欲界業。約果報有動義。云何動報。於處無定故。是業已感別道。於餘道亦得熟。復有業已感別天聚同分。於餘天聚同分亦得熟。何以故。是業能感量力色樂欲塵等。於天上應熟。此業有時。由隨別緣。於人畜生鬼神道中熟。若色無色界業。於餘地無因緣得熟。由果報於處定故。是故說名不動。非福業者。於世間明瞭。謂非善若義世間所成。於中何須作功用。分別說福德等業已。有樂受等業今當說。偈曰。樂善至三定。釋曰。若業是善。說於樂受好。此業乃至三定。何以故。樂受地但極於此。是故欲界及三定是彼地。過此偈曰。向上善非二。釋曰。過第三定向上。一切善業。於不苦不樂好。於中無苦樂果報故。偈曰。於欲界惡業。立名有苦受。釋曰。欲界言。為顯唯於欲界有。餘處定無。此等業不但受為果報。受資糧亦是果報。偈曰。餘說下有中。釋曰。有師說。是中業能感不苦不樂受。從第四定以上有。於下地亦有。何因知有。偈曰。中間定報故。釋曰。若不爾。中間定業應無果報。或於中間定有別類業。於中無苦無樂故。中間定業。於定樂根是其報。餘師說如此。復有餘師說。此業決無定為報。此執與阿毘達磨藏相違。何以故。於彼藏有如此文。文言。為有如此不。由此業以心法為體受。為此業熟果報不。有。謂無覺善業。偈曰。無前後報熟。由佛說三業。釋曰。於經中由說此文。有三業果報熟無前無後不。有。有樂受業色熟為果報。有苦受業心及心法熟為果報。有不苦不樂受業非心相應法熟為果報。是故於下地有不苦不樂業。若離欲界。於餘處此三業無一時俱熟。此業為善為非善。是善而體羸弱。若爾前說樂善至三定。復說若果報可愛。若能令至涅槃。是名善。則與此言相違。此說應知從多。此業不以受為性。云何說有樂受等。於樂受等好故。說有樂受等。復次是此業樂必應受。此受受何法。是樂報應受報。樂於此業中有故。復次由此業應受樂報故。說此業有樂受。譬如欲散有苦受業。有不苦不樂受業。應知亦爾。偈曰。自性及相應。境界與果報。或由令現前。受義有五種。釋曰。受若約義有五種。一自性受。謂苦樂等。二相應受。謂觸。如經言。應受樂觸。三境界受。謂六塵。如經言。由眼見色。是人受色不受色慾。如此等。何以故。由受故緣此境界。故說受此境。四果報受。謂業受。如經言。現法受業。生受業。後受業。不定受業。五現前受。謂隨與一相應。如經言。是時受樂受。是時中二受皆滅離。何以故。是時樂受生。餘受不得生。由彼應受此受。若現前可說能受此受。是故由應受果報。說應受樂業。苦等亦爾。偈曰。此或定不定。釋曰。此應受樂受等三業。應知各有定不定。由此不必應受故。偈曰。復定受有三。現等受報故。釋曰。定業有三。謂現法應受。生應受。後應受。此三種定業。合不定受業。故成四種。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一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我聞如是。釋迦牟尼佛悲門三昧...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序 終南山豐德寺律師道宣撰 觀夫...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五苦章句經

五苦章句經(一名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一名諸天五苦經...

金色童子因緣經

金色童子因緣經卷第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失譯 佛在舍衛祇桓阿難邠坻阿藍。...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僧祐錄中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如是我聞...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坐禪三昧經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導師說難遇, ...

【佛教詞典】真宗

(流派)真實之宗旨,是各稱自所信之宗也。又明真如法...

【佛教詞典】二種世俗梵志

【二種世俗梵志】 p0035   瑜伽九十二卷五頁云:復次...

有這樣的姿態才叫學佛

到佛門裡來,第一個破的就是這個我,就是為破這個我來...

五戒都修不好,憑什麼得出世間的聖果

十惡止了就是十善。心有三種,貪、嗔、癡,要把它斷除...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過

心光明,照己之過 曾國藩說: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

以不生滅心提起佛號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

極忙之人的修行法門

【淨土起信二: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

在道場裡要懂禮儀守規矩

在道場裡要尊重三寶,要懂禮儀,要守規矩。站有個站的...

佛教中夫妻相處守則

為佛弟子,若欲成為和睦相處的夫妻,應如何相待呢? 一...

美國人的50個觀點看素食

1.倘若人們能改吃素食,美國所使用的石油數量,將會...

用覺悟奉獻來提升我們人生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今天,我們相聚洗心禪寺,這是緣...

我們什麼時候因為別人而改變過

平心而論,每一個人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他自己要...

此間猶如火宅,趕緊移民極樂

信願持名的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阿彌陀經》中...

學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

一誠長老說,學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比如佛教說的...

【視頻】《地藏經》旃檀居士念誦

《地藏經》旃檀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女聲讀誦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