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五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三

此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從彼得一亦餘二不。不爾。云何。頌曰。

 從一切二現  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恆時  得靜慮無漏

論曰。欲界律儀。謂別解脫。此從一切根本業道及從加行後起而得。從二得者。謂從二類。即情非情性罪遮罪。從現得者。謂從現世蘊處界得。非從去來。由此律儀有情處轉。去來非是有情處故。若得靜慮無漏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尚不從彼加行後起得此律儀況從遮罪。從恆時者。謂從過去現在未來蘊處界得。由此差別應作四句。有蘊處界從彼唯得別解律儀非餘二等。第一句者。謂從現世加行後起及諸遮罪。第二句者。謂從去來根本業道。第三句者。謂從現世根本業道。第四句者。謂從去來加行後起。非於正得善律儀時可有現世惡業道等。是故應言從現處得。理應但說防護未來。定不應言防護過現。諸有獲得律不律儀。從一切有情支因有異不。此定有異相云何。頌曰。

 律從諸有情  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  有情支非因

論曰。律儀定從一切有情得。無少分理。支因說不定。支不定者。有從一切得謂苾芻律儀。有從四支得謂所餘律儀。唯根本業道名律儀支故。因不定者。謂或有義從一切因。或約餘義唯許從一。從一切者。謂從無貪瞋癡。必俱起故。唯從一者。謂從下中上心。不俱起故。此中且就後三因說。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事勤策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及一切因。謂以三心受近事勤策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因非一切支。謂以三心受近事近住勤策戒。無有不遍。於諸有情得律儀者。以於一切諸有情所住善意樂方得律儀。異則不然。以惡意樂不全息故。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得別解律儀。謂有情支處時緣定。有情定者。念我唯於某類有情當離殺等。言支定者。念我唯於某律儀支當持不犯。言處定者。念我唯住某類方域當離殺等。言時定者。念我唯於一月等時能離殺等。言緣定者。念我唯除鬪戰等緣能離殺等。如是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於非所能境如何得律儀。由普於有情發起增上不損命意樂故得律儀。毘婆沙師有作是說。若謂一向於所能境方可受得別解律儀。則此律儀應有增減。以所能境與非所能二類有情有轉易故。如是便有別解律儀離得捨緣有得捨過。彼說不然。如生草等先無後起或起已枯於彼律儀無增無減。能不能境所得律儀。境轉易時例亦應爾。彼言不爾。所以者何。以諸有情前後性等草等前後性不同故。若爾有情般涅槃已。如前性類今時既無。於彼律儀如何無減。故如是釋於理不然。前所說因於理為善。若爾前佛及所度生已涅槃者。後佛於彼既不發得別解律儀。如何尸羅無減前過。以一切佛別解律儀皆從一切有情處得。設彼有情今猶在者。後佛從彼亦得律儀。故後尸羅無減前過。已說從彼得諸律儀。得不律儀定從一切有情業道。無少分境及不具支不律儀者。此定無有由一切因。下品等心無俱起故。若有一類由下品心得不律儀。後於異時由上品心斷眾生命。彼但成就下不律儀。亦成殺生上品表等。中品上品例此應知。此中何名不律儀者。謂諸屠羊屠雞屠豬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龍煮狗及罝弶等。等言類顯王典刑罰及餘聽察斷罪等人。但恆有害心名不律儀者。由彼一類住不律儀。或有不律儀名不律儀者。言屠羊者。謂為活命要期盡壽恆欲害羊。餘隨所應當知亦爾。遍於有情界得諸律儀其理可爾。由普欲利樂勝阿世耶而受得故。非屠羊等不律儀人於己至親有損害意。乃至為救自身命緣亦不欲殺。如何可說普於一切得不律儀。由彼至親若為羊等於彼亦可有損害心。既知至親現非羊等。如何於彼可有害心。又聖必無作羊等理。如何於彼得不律儀。若觀未來羊等自體。於現相續得不律儀。是則羊等於未來世亦有至親及聖自體。於彼決定無損害心。是則應觀未來自體。不於現在得不律儀。於羊等現身既有害意。如何不於彼得不律儀。於母等現身既無害意。如何亦於彼得不律儀。於等事中應求異理。又屠羊等不律儀人。於一生中不與不取。於己妻妾住知足心。瘂不能言無語四過。如何彼亦得具支不律儀。彼遍損善阿世耶故。雖瘂不言而身表語所欲說義故得具支。若爾彼人或時先受二三學處。後但受殺。於餘不損善阿世耶。如何具發七支惡戒。毘婆沙者作如是言。必無缺支及餘一分可得名住不律儀人。經部諸師作如是說。隨所期限支具不具及全分一分皆得不律儀。律儀亦然。唯除八戒。由隨彼量善惡尸羅性相相違互相遮故。已說從彼得不律儀。得不律儀及餘無表。如何方便未說當說。頌曰。

 諸得不律儀  由作及誓受
 得所餘無表  由田受重行

論曰。諸不律儀由二因得。一者生在不律儀家。由初現行殺等加行。二者雖復生在餘家。由初要期受殺等事。謂我當作如是事業。以求財物養活自身。當於爾時便發惡戒。得餘無表由三種因。一者由田。謂於如是諸福田所施園林等。彼善無表初施便生。如說有依諸福業事。二者由受。謂自誓言。若未禮佛不先食等。或作誓限。於齋日月半月及年常施食施。三由重行。謂起如是殷重作意行善行惡。由此三因起餘無表。如是已說得律儀等。捨律儀等未說當說。具云何捨別解律儀。頌曰。

 捨別解調伏  由故捨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
 有說由犯重  餘說由法滅
 伽濕彌羅說  犯二如負財

論曰。言調伏者意顯律儀。由此能令根調伏故。唯除近住所餘七種別解律儀。由四緣捨。一由意樂對有解人發有表業捨學處故。二由棄捨眾同分故。三由二形俱時生故。四由所因善根斷故。捨近住戒由前四緣及由夜盡。是故總說別解律儀由五緣捨。何緣捨戒由此五緣。與受相違表業生故。所依捨故。所依變故。所因斷故。過期限故。有餘部說。於四極重感墮罪中。若隨犯一亦捨勤策苾芻律儀。有餘部言。由正法滅亦能令捨別解律儀。以法滅時一切學處結界羯磨皆止息故。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言。犯根本罪時不捨出家戒。所以然者。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捨故。非犯餘罪有斷尸羅。然有二名。謂持犯戒。如有財者負他債時名為富人及負債者。若於所犯發露悔除名具尸羅。不名犯戒。如還債已但名富人。若爾何緣薄伽梵說犯四重者不名苾芻。不名沙門非釋迦子。破苾芻體害沙門性。壞滅墮落立他勝名。依勝義苾芻密意作是說。此言凶勃。凶勃者何。謂於世尊了義所說以別義釋令成不了。與多煩惱者為犯重罪緣。寧知此言是了義說。由律自釋有四苾芻。一名想苾芻。二自稱苾芻。三乞匃苾芻。四破惑苾芻。此義中言非苾芻者。謂非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非此苾芻先是勝義。後由犯重成非苾芻。故知此言是了義說。然彼所說。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捨者。彼言便是徵詰大師。大師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諸苾芻等犯重亦然。大師此中喻顯何義。意顯於戒隨犯一邊根本重罪。令餘所受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謂彼毀犯諸重罪時。違越苾芻根本行故。與極勐利無慚無愧共相應故。行根既斷。理應遍捨一切律儀。又犯重人世尊不許食僧祇食下至一摶。踐毘訶羅一足跟地。擯出一切苾芻事業。大師依彼說如是言。應速拔除稻禾稗莠。應速簡棄腐朽棟樑。應速簸颺種中穅秕。如是應速驅擯眾中實非苾芻稱苾芻者。彼苾芻體其相如何。隨相是何體必應有。以世尊說准他當知有四沙門。更無第五。所言四者。一勝道沙門。二示道沙門。三命道沙門。四污道沙門。雖有此說而彼唯有餘沙門相故名沙門。如被燒材假鸚鵡[此/束]涸池敗種火輪死人。若犯重人非苾芻者。則應無有授學苾芻。不說犯重人皆成他勝罪。但成他勝罪。定說非苾芻。謂或有人相續殊勝。雖犯極重戒而非他勝罪。由彼無有一念覆心。法主世尊制立如是。若犯他勝便非苾芻。何不重令出家受戒。由彼相續已為極重無慚愧懷。無力能發出家律儀。如蕉種故。非觀彼有苾芻律儀故。不重令出家受戒。所以然者。設彼後時謂是苾芻更捨所學亦不許彼重出家故。於此無義苦救何為。若如是人猶有苾芻性。應自歸禮如是類苾芻。正法滅時雖無一切結界羯磨及毘奈耶。未得律儀無新得理。而先得者無有捨義。靜慮無漏二律儀等。云何當捨。頌曰。

 捨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捨聖由得果  練根及退失

論曰。諸靜慮地所繫善法由二緣捨。一由易地。謂從下地生上地時。或上地沒來生下地。二由得退。謂從已獲勝定功德還退失時。等言為顯捨眾同分亦捨少分殊勝善根。如色界中所有善法由易地退捨。無色界亦然。唯無律儀與色界異。無漏善法由三緣捨。一由得果謂得果時捨前向道及果道故。二由練根。謂練根位由得利道捨鈍道故。三由退失。謂得退時退失果道勝果道故。如是已說捨諸律儀。不律儀云何捨。頌曰。

 捨惡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論曰。諸不律儀由三緣捨。一者由死捨所依故。二由得戒。謂若受得別解律儀。或由獲得靜慮律儀惡戒便捨。由因緣力得律儀時。諸不律儀一切皆斷。以善惡戒其性相違。善戒於中勢力強故。三由相續二形俱生。以於爾時所依變故。住惡戒者。雖或有時起不作思捨刀網等。若不受得諸善律儀。諸不律儀無容棄捨。譬如雖避發病因緣。不服良藥病終難愈。不律儀者。受近住戒至夜盡位捨律儀時。為得不律儀。為名處中者。有餘師說。得不律儀。惡阿世耶非永捨故。如停熱鐵赤滅青生。有餘師言。若不更作無緣令彼得不律儀。以不律儀依表得故。處中無表捨復云何。頌曰。

 捨中由受勢  作事壽根斷

論曰。處中無表捨由六緣。一由受心斷壞故捨。謂捨所受。作是念言。我從今時棄先所受。二由勢力斷壞故捨。謂由淨信煩惱勢力所引無表。彼二限勢若斷壞時無表便捨。如所放箭及陶家輪。弦等勢力盡時便止。三由作業斷壞故捨。謂如所受後更不作。四由事物斷壞故捨。事物者何。謂所捨施寺舍敷具制多園林。及所施為罝網等事。五由壽命斷壞故捨。謂所依止有轉易故。六由善根斷壞故捨。謂起加行斷善根時。便捨善根所引無表。欲非色善及餘一切非色染法捨。復云何。頌曰。

 捨欲非色善  由根斷上生
 由對治道生  捨諸非色染

論曰。欲界一切非色善法捨由二緣。一斷善根。二生上界。三界一切非色染法捨由一緣。謂彼但由對治道起。若此品類能斷道生。當捨此中所有煩惱及彼助伴。非餘方便。善惡律儀何有情有。頌曰。

 惡戒人除北  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  唯人具三種
 生欲天色界  有靜慮律儀
 無漏並無色  除中定無想

論曰。唯於人趣有不律儀。然除北洲唯三方有。於三洲內。復除扇搋及半擇迦具二形者。律儀亦爾。謂於人中除前所除。並天亦有。故於二趣容有律儀。復以何緣知扇搋等所有相續非律儀依。由經律中有誠證故。謂契經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是名曰鄔波索迦。毘奈耶中亦作是說。汝應除棄此色類人。故知律儀非彼類有。復由何理彼無律儀。由二所依所起煩惱於一相續俱增上故。於正思擇無堪能故。無有極重慚愧心故。若爾何故無不律儀。彼於惡中心不定故。又若是處有善律儀。則惡律儀於彼亦有。由此二種相翻立故。北俱盧人無受及定。及無造惡勝阿世耶。是故彼無善戒惡戒。勐利慚愧惡趣中無。故律不律儀於彼亦非有。與勝慚愧相應相違。方有律儀不律儀故。又扇搋等如醎鹵田故不能生善戒惡戒。世間現見諸醎鹵田。不能滋生嘉苗穢草。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有卵生龍半月八日。每從宮出來至人間。求受八支近住齋戒。此得妙行。非得律儀。是故律儀唯人天有。然唯人具三種律儀。謂別解脫靜慮無漏。若生欲天及生色界。皆容得有靜慮律儀。生無色界彼必非有。無漏律儀亦在無色。謂若生在欲界天中及生色界中。除中定無想皆容得有無漏律儀。生無色中唯得成就以無色故必不現起。因辯諸業性相不同。當釋經中所摽諸業。且經中說。業有三種。善惡無記。其相云何。頌曰。

 安不安非業  名善惡無記

論曰。如是名為善等業相。謂安隱業說名為善。能得可愛異熟涅槃。暫永二時濟眾苦故。不安隱業名為不善。由此能招非愛異熟。與前安隱性相違故。非前二業立無記名。不可記為善不善故。又經中說。業有三種。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頌曰。

 福非福不動  欲善業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動
 約自地處所  業果無動故

論曰。欲界善業說名為福。招可愛果益有情故。諸不善業說名非福。招非愛果損有情故。上二界善說名不動。豈不世尊說下三定皆名有動。聖說此中有尋伺等名為動故。由下三定有尋伺等災患未息故立動名。不動經中據能感得不動異熟說名不動。如何有動定招無動異熟。雖此定中有災患動。而業對果非如欲界有動轉故立不動名。謂欲界中餘趣處業。由別緣力異趣處受。以或有業能感外內財位形量色力樂等。於天等中此業應熟。由別緣力所引轉故。於人等中此業便熟。色無色界餘地處業。無容轉令異地處受。業果處定立不動名。又經中說。業有三種。順樂受等。其相云何。頌曰。

 順樂苦非二  善至三順樂
 諸不善順苦  上善順非二
 餘說下亦有  由中招異熟
 又許此三業  非前後熟故
 順受總有五  謂自性相應
 及所緣異熟  現前差別故

論曰。諸善業中始從欲界至第三靜慮名順樂受業。以諸樂受唯至此故。諸不善業名順苦受。過三靜慮上地諸善業。說名為順不苦不樂受。此上都無苦樂受故。非此諸業唯感受果。應知亦感彼受資糧。受及資糧此中名受。有餘師說。下諸地中亦有第三順非二業。由中定業招異熟故。若異此者。中間定業應無異熟。或應無業。以無苦樂異熟果故。有餘師說。此業能感根本地中樂根異熟。有說。此業不感受果。二說俱與本論相違。故本論言。頗有業感心受異熟非身耶。曰有。謂善無尋業。又本論說。頗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耶。曰有。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乃至廣說。由此證知下地亦有順非二業。非離欲界有此三業俱時熟故。此業為善為不善耶。是善而劣。若爾便與所說相違。謂善至三名順樂受。得可愛果名為善業。應知彼據多分為言。此業與受體性既殊。如何說為順樂受等。業與樂受體性雖殊。而能為因利益樂受。或復此業是樂所受。彼樂如何能受於業。樂是此業異熟果故。或復彼樂是業所受。由此能受樂異熟故。如順浴散。此亦應然。是故名為順樂受業。順餘二業應知亦爾。總說順受略有五種。一自性順受。謂一切受。如契經說。受樂受時如實了知受於樂受。乃至廣說。二相應順受。謂一切觸。如契經說。順樂受觸。乃至廣說。三所緣順受。謂一切境。如契經說。眼見色已。唯受於色不受色貪。乃至廣說。由色等是受所緣故。四異熟順受。謂感異熟業。如契經說。順現受業。乃至廣說。五現前順受。謂正現行受。如契經言。受樂受時二受便滅。乃至廣說。非此樂受現在前時有餘受能受此樂受。但據樂受自體現前即說名為受於樂受。此中但說異熟順受。由業能招受異熟故。雖業與受體性有殊。而得名為順樂受等。如是三業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頌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順現等
 或說業有五  餘師說四句

論曰。此上所說順樂受等。應知各有定不定異。非定受故立不定名。定復有三。一順現法受。二順次生受。三順後次受。此三定業並前不定總成四種。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有二種。謂於異熟有定不定。並定業三合成五種順現法受者。謂此生造即此生熟。順次生受者。謂此生造第二生熟。順後次受者。謂此生造從第三生後次第熟。有餘師說。順現法受業。餘生亦得熟。隨初熟位建立業名為順現等。勿強力業異熟果少。毘婆沙師不許此義。以或有業果近非勝。或有相違。譬如外種經三半月葵便結實。要經六月麥方結實。譬喻者說業有四句。一者有業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非定得異熟。二者有業於異熟定時分不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三者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四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彼說諸業總成八種。謂順現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種。於此所說業差別中。頌曰。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諸處造四種  地獄善除現
 堅於離染地  異生不造生
 聖不造生後  並欲有頂退

論曰。順現法受等三業唯定並不定為四。是說為善。此中唯顯時定不定。釋經所說四業相故。頗有四業俱時作耶。容有。云何。遣三使已自行邪欲俱時究竟。幾業能引眾同分耶。能引唯三。除順現受。現身同分先業引故。何界何趣能造幾業。諸界諸趣或善或惡。隨其所應皆容造四。總開如是若就別遮。於地獄中善除順現。無愛果故餘皆得造。不退姓名堅。彼於離染地。若異生類除順生受可造餘三。聖者雙除順生順後可造餘二。異生不退無次更生。後還生下。不退聖者必無還生下諸地故。隨所生地容造順現受。造不定業一切處無遮。然諸聖者若於欲界及有頂處已得離染。雖有退墮而亦不造順生後業。從彼退者必退果故。諸退果已必不命終。如後當辯。住中有位亦造業耶。亦造。云何。頌曰。

 欲中有能造  二十二種業
 皆順現受攝  類同分一故

論曰。於欲界中住中有位。容有能造二十二業。謂中有位及處胎中。出胎以後各有五位。胎中五者。一羯剌藍。二頞部曇。三閉尸。四鍵南。五缽羅奢佉。胎外五者。一嬰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住中有位能造中有乃至老年定不定業。應知如是中有所造十一種定業。皆順現受攝。由類同分無差別故。謂此中有位與自類十位。一眾同分一業引故。由此不別說順中有受業。即順生等業所引故。諸定受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重惑淨心  及是恆所造
 於功德田起  害父母業定

論曰。若所造業。由重煩惱或淳淨心。或常所作。或於增上功德田起。功德田者。謂佛法僧。或勝補特伽羅。謂得勝果勝定。於此田所雖無重惑及淳淨心亦非常行。若善不善所起諸業。或於父母隨輕重心行損害事。如是一切皆定業攝。餘非定受。現法果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田意殊勝  及定招異熟
 得永離地業  定招現法果

論曰。由田勝者。聞有苾芻於僧眾中作女人語。彼於現世轉作女人。此等傳聞其類非一。由意勝者。聞有黃門救脫諸牛黃門事故。彼於現世轉作丈夫。此等傳聞事亦非一。或生此地永離此地染。於此地中諸善不善業。於異熟定位不定者。此業必能招現法果。若有餘位順定受業。彼必定無永離染義。必於餘位受異熟果。若於異熟亦不定者。永離染故不受異熟。何田起業定即受耶。頌曰。

 於佛上首僧  及滅定無諍
 慈見修道出  損益業即受

論曰。於如是類功德田中為善惡業定即受果。功德田者。謂佛上首僧。約補特伽羅差別有五。一從滅定出。謂此定中得心寂靜。此定寂靜似涅槃故。若從此定初起心時。如入涅槃還復出者。二從無諍出。謂此定中有緣無量有情為境。增上利益意樂隨逐。出此定時。有為無量最勝功德所熏修身相續而轉。三從慈定出。謂此定中有緣無量有情為境。增上安樂意樂隨逐。出此定時。有為無量最勝功德所熏修身相續而轉。四從見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一切見所斷惑得勝轉依。從此出時淨身續起。五從修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一切修所斷惑得勝轉依。從此出時淨身續起。故說此五名功德田。若有於中為損益業。此業必定能招即果。若從餘定餘果出時。由前所修定非殊勝修所斷惑未畢竟盡故彼相續非勝福田。異熟果中受最為勝。今應思擇。於諸業中頗有唯招心受異熟。或招身受非心受耶。亦有。云何。頌曰。

 諸善無尋業  許唯感心受
 惡唯感身受  是感受業異

論曰。善無尋業。謂從中定乃至有頂所有善業。於中能招受異熟者。應知但感心受非身。身受必與尋伺俱故。諸不善業能感受者。應知但感身受非心。以不善因苦受為果心俱苦受。決定名憂憂非異熟。如前已辯。有情心狂何識因處。頌曰。

 心狂唯意識  由業異熟生
 及怖害違憂  除北洲在欲

論曰。有情心狂唯在意識。若在五識必無心狂。以五識身無分別故。由五因故有情心狂。一由有情業異熟起。謂由彼用藥物咒術令他心狂。或復令他飲非所欲若毒若酒。或現威嚴怖禽獸等。或放勐火焚燒山澤。或作坑穽陷墜眾生。或餘事業令他失念。由此業因於當來世感別異熟能令心狂。二由驚怖。謂非人等現可怖形來相逼迫。有情見已遂致心狂。三由傷害。謂因事業惱非人等由彼瞋故傷其支節遂致心狂。四由乖違。謂由身內風熱痰界互相違反大種乖適故致心狂。五由愁憂。謂因喪失親愛等事。愁毒纏懷心遂發狂。如婆私等。若在意識方有心狂。復許心狂業異熟起。如何心受非異熟耶。不說心狂是業異熟。但言是業異熟所生。謂惡業因感不平等異熟大種。依此大種心便失念。故說為狂。如是心狂對於心亂應作四句。謂有心狂而非心亂。乃至廣說。狂非亂者。謂諸狂者不染污心。亂非狂者。謂不狂者諸染污心。狂亦亂者。謂諸狂者諸染污心。非狂亂者。謂不狂者不染污心。除北俱盧所餘欲界。諸有情類容有心狂。謂欲天心尚有狂者。況人惡趣得離心狂。地獄恆狂。多苦逼故。謂諸地獄恆為種種異類苦具傷害末摩勐利難忍。苦受所逼尚不自識。況了是非。故地獄中怨心傷嘆。猖狂馳叫世傳有文。欲界聖中唯除諸佛。大種乖適容有心狂。無異熟生。若有定業必應先受後方得聖。若非定業。由得聖故。能令無果亦無驚怖。超五畏故。亦無傷害以諸聖者無非人等憎嫌事故。亦無愁憂證法性故。又經中說。業有三種。謂曲穢濁。其相云何。頌曰。

 說曲穢濁業  依諂瞋貪生

論曰。身語意三各有三種。謂曲穢濁。如其次第應知依諂瞋貪所生。謂依諂生身語意業名為曲業。諂曲類故。若依瞋生身語意業名為穢業。瞋穢類故。若依貪生身語意業名為濁業。貪濁類故。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五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論

鞞婆沙論卷第一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註音版】佛說文殊尸利行經

佛說文殊尸利行經...

【註音版】佛說分別佈施經

佛說分別佈施經...

伽耶山頂經

伽耶山頂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

心銘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 往返無端...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宋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說解憂經

佛說解憂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

明覺禪師語錄

明覺禪師語錄卷第一 參學小師惟蓋竺編 住蘇州洞庭翠峯...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羅雲忍辱經

佛說羅雲忍辱經...

【佛教詞典】中夭

又作中殃、夭命、橫死。謂定命不全,中途而亡。北本涅...

【佛教詞典】赤體金剛

為密教中,位列於阿闍梨所傳曼荼羅金剛部院中之金剛。...

日常如何修行淨土

這是從《印光大師文鈔》裡摘下來的開示淨業學人日常如...

學佛就是要出離苦惱

現在常有很多人來找師父開示,我問開示什麼?他說他要...

跟大勢至菩薩學念佛

國人一般比較熟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以其大慈大悲...

百千萬劫難遭遇——佛法難聞

各位有緣,今天是我們這個這次福慧慈緣一直舉辦的這個...

大乘的空觀與小乘的空觀有什麼不同

這個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這個空觀。幾乎所有的調伏煩...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

沒有這四劑預防針,我們還真生不起信心

原文 【解】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

談感應

有些初入佛門的人對佛理的追求遠不及對感應的追求。那...

平常心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

持咒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斷除妄想,去除思慮。持咒,要注意三...

人怎樣才能夠清除自己的慾望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為地處偏僻,香火一直不旺。...

努力活出自己的生命

在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

【視頻】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視頻】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