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三

如是已辯隨眠並纏。世尊說為漏瀑流等。為唯爾所。為復有餘。頌曰。

 由結等差別  復說有五種

論曰。即諸煩惱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義差別故。復說五種。且結云何。頌曰。

 結九物取等  立見取二結
 由二唯不善  及自在起故
 纏中唯嫉慳  建立為二結
 或二數行故  為賤貧因故
 遍顯隨惑故  惱亂二部故

論曰。結有九種。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此中愛結謂三界貪。餘隨所應當辯其相。見結謂三見。取結謂二取。依如是理故。有說言。頗有見相應法為愛結系非見結系。非不有見隨眠隨增。曰有。云何。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滅道所斷二取相應法。彼為愛結為所緣系非見結系。遍行見結已永斷故。非遍見結所緣相應二俱無故。然彼有見隨眠隨增。二取見隨眠於彼隨增故。何緣三見別立見結二取別立為取結耶。三見二取物取等故。謂彼三見有十八物。二取亦然。故名物等。三等所取。二等能取。故名取等。所取能取有差別故立為二結。何故纏中嫉慳二種建立為結非餘纏耶。二唯不善自在起故。謂唯此二兩義具足。餘皆不然。故唯立二。若纏唯八此釋可然。許有十纏此釋非理。以忿覆二種亦具兩義故。由此若許具有十纏。應言嫉慳過失尤重。謂此二種數現行故。又二能為賤貪因故。遍顯慼歡隨煩惱故。惱亂出家在家部故。或惱亂天阿素洛故。或惱人天二勝趣故。或惱亂他及自部故。佛於餘處依差別門。即以結聲說有五種。頌曰。

 又五順下分  由二不超欲
 由三復還下  攝門根故三
 或不欲發趣  迷道及疑道
 能障趣解脫  故唯說斷三

論曰。何等為五。謂有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恚。何緣此五名順下分。此五順益下分界故。謂唯欲界得下分名。此五於彼能為順益。由後二種不能超欲界。設有能超由前三還下。如守獄卒防邏人故。有餘師說。言下分者。謂下有情即諸異生。及下界即欲界。前三能障超下有情。後二能令不超下界。故五皆得順下分名。諸得預流六煩惱斷。何緣但說斷三結耶。理實應言斷六煩惱。攝門根故但說斷三。謂所斷中類有三種。唯一通二通四部故。說斷三種攝彼三門。又所斷中三隨三轉。謂邊執見隨身見轉。見取隨戒取轉。邪見隨疑轉。說斷三種攝彼三根。故說斷三已說斷六。有作是釋。凡趣異方有三種障。一不欲發。二迷正道。依邪道故。三疑正道。趣解脫者亦有如斯相似三障。謂由身見怖畏解脫不欲發趣。由戒禁取依執邪道迷失正路。由疑於道深懷猶預。佛顯預流永斷如是趣解脫障故說斷三。佛於餘經如順下分。說順上分亦有五種。頌曰。

 順上分亦五  色無色二貪
 掉舉慢無明  令不超上故

論曰。如是五種若未斷時。能令有情不超上界。順益上界故名順上分結。已辯結。縛云何。頌曰。

 縛三由三受

論曰。縛有三種。一貪縛。謂一切貪。二瞋縛。謂一切瞋。三癡縛。謂一切癡。何緣唯說此三為縛。由隨三受說縛有三。謂於樂受貪縛隨增。所緣相應俱隨增故。於苦受瞋。於捨受癡。應知亦爾。雖於捨受亦有貪瞋非如癡故。約自相續樂等三受為縛所緣作此定說。已分別縛。隨眠云何。頌曰。

 隨眠前已說

論曰。隨眠有六。或七或十或九十八。如前已說。隨眠既已說。隨煩惱云何。頌曰。

 隨煩惱此餘  染心所行蘊

論曰。此諸煩惱亦名隨煩惱。以皆隨心為惱亂事故。復有此餘異諸煩惱染污心所行蘊所攝。隨煩惱起故亦名隨煩惱。不名煩惱非根本故。廣列彼相如雜事中。後當略論纏煩惱垢攝者。且應先辯。纏相云何。頌曰。

 纏八無慚愧  嫉慳並悔眠
 及掉舉惛沉  或十加忿覆
 無慚慳掉舉  皆從貪所生
 無愧眠惛沉  從無明所起
 嫉忿從瞋起  悔從疑覆諍

論曰。根本煩惱亦名為纏。經說欲貪纏為緣故。然品類足說有八纏。毘婆沙宗說纏有十。謂於前八更加忿覆。無慚無愧如前已釋。嫉謂於他諸興盛事令心不喜。慳謂財法巧施相違令心悋著。悔即惡作。如前已辯。眠謂令心昧略為性。無有功力執持於身。悔眠二纏唯取染污。掉舉惛沉亦如前釋。除瞋及害於情非情令心憤發說名為忿。隱藏自罪說名為覆。於此所說十種纏中無慚慳掉舉是貪等流。無愧眠惛沉是無明等流。嫉忿是瞋等流。悔是疑等流。有說。覆是貪等流。有說。是無明等流。有說。是俱等流。有知無知如其次第。餘煩惱垢其相云何。頌曰。

 煩惱垢六惱  害恨諂誑憍
 誑憍從貪生  害恨從瞋起
 惱從見取起  諂從諸見生

論曰。惱謂堅執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諫悔。害謂於他能為逼迫。由此能行打罵等事。恨謂於忿所緣事中數數尋思結怨不捨。諂謂心曲。由此不能如實自顯。或矯非撥。或設方便令解不明。誑謂惑他。憍前已釋。如是六種從煩惱生。穢污相麁名煩惱垢。於此六種煩惱垢中。誑憍是貪等流。害恨是瞋等流。惱是見取等流。諂是諸見等流。如言何曲謂諸惡見。故諂定是諸見等流。此垢並纏從煩惱起。是故皆立隨煩惱名。此垢及纏為何所斷。頌曰。

 纏無慚愧眠  惛掉見修斷
 餘及煩惱垢  自在故唯修

論曰。且十纏中無慚等五通見修斷。由此通與二部煩惱相應起故。隨與見此諦所斷相應。即說名為見此諦所斷。餘嫉慳悔忿覆並垢自在起故唯修所斷。唯與修斷他力無明共相應故名自在起。此隨煩惱誰通何性。頌曰。

 欲三二餘惡  上界皆無記

論曰。欲界所繫眠惛掉三皆通不善無記二性所餘一切皆唯不善。上二界中隨應所有一切唯是無記性攝。此隨煩惱誰何界系。頌曰。

 諂誑欲初定  三三界餘欲

論曰。諂誑唯在欲界初定。寧知梵世有諂誑耶。以大梵王匿己情事。現相誑惑馬勝苾芻。此二於前雖已分別義相應故今復重辯。惛掉憍三通在三界。所餘一切皆唯在欲。謂十六中五如前辯。所餘十一唯欲界系。已辯隨眠及隨煩惱。於中有幾唯在意地。有幾通依六識地起。頌曰。

 見所斷慢眠  自在隨煩惱
 皆唯意地起  餘通依六識

論曰。略說應知。諸見所斷及修所斷。一切慢眠隨煩惱中自在起者。如是一切皆依意識。依五識身無容起故。所餘一切通依六識。謂修所斷貪瞋無明及彼相應諸隨煩惱即無慚愧惛掉及餘大煩惱地法所攝隨煩惱依六識身皆容起故。如先所辯樂等五受根。今此所明煩惱隨煩惱。何煩惱等何根相應。於此先應辯諸煩惱。頌曰。

 欲界諸煩惱  貪喜樂相應
 瞋憂苦癡遍  邪見憂及喜
 疑憂餘五喜  一切捨相應
 上地皆隨應  遍自識諸受

論曰。欲界所繫諸煩惱中。貪喜樂相應。以歡行轉遍六識故。瞋憂苦相應。以慼行轉遍六識故。無明遍與前四相應。歡慼行轉遍六識故。邪見通與憂喜相應。歡慼行轉唯意地故。何緣邪見歡慼行轉。如次先造罪福業故。疑憂相應。以慼行轉唯意地故。懷猶預者求決定知心愁慼故。餘四見慢與喜相應。以歡行轉唯意地故。已約別相說受相應。就通相說受相應者。一切皆與捨受相應。以諸隨眠相續斷位勢力衰歇必住捨受。欲界既爾。上地云何。皆隨所應遍與自地自識俱起諸受相應。謂若地中具有四識彼一一識所起煩惱各遍自識諸受相應。若諸地中唯有意識即彼意識所起煩惱遍與意識識受相應。上諸地中識受多少如前已辯。故不別說。已辯煩惱諸受相應。今次復應辯隨煩惱。頌曰。

 諸隨煩惱中  嫉悔忿及惱
 害恨憂俱起  慳喜受相應
 諂誑及眠覆  通憂喜俱起
 憍喜樂皆捨  餘四遍相應

論曰。隨煩惱中嫉等六種。一切皆與憂根相應。以慼行轉唯意地故。慳喜相應。以歡行轉唯意地故。歡行轉者。慳相與貪極相似故。諂誑眠覆憂喜相應。歡慼行轉唯意地故。歡慼行者。謂或有時以歡喜心而行諂等。或時有以憂慼心行。憍喜樂相應。歡行唯意故。在第三靜慮與樂相應。若在下諸地與喜相應。此上所說諸隨煩惱一切皆與捨受相應。相續斷時皆住捨故。有通行在唯捨地故。捨於一切相應無遮。譬如無明遍相應故。餘無慚愧惛沉掉舉四皆遍與五受相應。前二是大不善地法攝故。後二是大煩惱地法攝故。所說煩惱隨煩惱中。有依異門。佛說為蓋。今次應辯。蓋相云何。頌曰。

 蓋五唯在欲  食治用同故
 雖二立一蓋  障蘊故唯五

論曰。佛於經中說蓋有五。一欲貪蓋。二瞋恚蓋。三惛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此中所說惛掉及疑。為如欲貪瞋恚眠悔唯在欲界。通三界耶。應知此三亦唯在欲。以契經說如是五種純是圓滿不善聚故。色無色界無有不善。然此五種純不善故。唯在欲界非色無色。何故惛眠掉悔二蓋各有二體合立一耶。食治用同故合立一。食謂所食。亦名資糧。治謂能治。亦名非食。用謂事用。亦名功能。由此經中作如是說。惛眠雖二食非食同。何等名為惛眠蓋食。謂五種法。一[夢-夕+登]瞢。二不樂。三頻申。四食不平性。五心昧劣性。何等名為此蓋非食。謂光明想。如是二種事用亦同。謂俱能令心性沉昧。掉悔雖二食非食同。何等名為掉悔蓋食。謂四種法。一親裡尋。二國土尋。三不死尋。四隨念昔種種所更戲笑歡娛承奉等事。何等名為此蓋非食。謂奢摩他。如是二種事用亦同。謂俱能令心不寂靜。由此說食治用同故惛眠掉悔二合為一。諸煩惱等皆有蓋義。何故如來唯說此五。唯此於五蘊能為勝障故。謂貪恚蓋能障戒蘊。惛沉睡眠能障慧蘊。掉舉惡作能障定蘊。定慧無故於四諦疑。疑故能令乃至解脫解脫智見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為蓋。若作如是解釋經意。掉悔理應惛眠前說。以必依定方有慧生。定障亦應先慧障故。依如是理。有餘師言。此五蓋中。惛眠掉悔如次能障定蘊慧蘊。由此契經作如是說。修等持者怖畏惛眠。修擇法者怖畏掉悔。有餘別說。唯立五因。彼說云何。謂在行位。先於色等種種境中取可愛憎二種相故。後在住位由先為因。便起欲貪瞋恚二蓋。此二能障將入定心。由此後時正入定位於止及觀不能正習。由此便起惛眠掉悔如其次第障奢摩他毘缽舍那令不得起。由此於後出定位中思擇法時疑復為障。故建立蓋唯有此五。今應思擇。他界遍行及見滅道斷有漏緣諸惑於彼斷位不知彼所緣。知彼所緣時而彼不斷。如是諸惑斷由何因。非要遍知所緣故斷。若爾斷惑總由幾因。由四種因。何等為四。頌曰。

 遍知所緣故  斷彼能緣故
 斷彼所緣故  對治起故斷

論曰。且見所斷惑斷由前三因。一由遍知所緣故斷。謂見苦集斷自界緣。及見滅道斷無漏緣。二由斷彼能緣故斷。謂見苦集斷他界緣。以自界緣能緣於彼。能緣若斷彼隨斷故。三由斷彼所緣故斷。謂見滅道斷有漏緣。以無漏緣能為彼境所緣若斷彼隨斷故。若修所斷惑斷由後一因。謂但由第四對治起故斷。以若此品對治道生則此品中諸惑頓斷。何品諸惑誰為對治。謂上上品所有諸惑。下下品道能為對治。至下下品所有諸惑。上上品道能為對治。如是義門後當廣辯。所言對治總有幾種。頌曰。

 對治有四種  謂斷持遠厭

論曰。諸對治門總有四種。一斷對治。謂無間道。二持對治。謂此後道。由彼能持此斷得故。三遠分對治。謂解脫道後所有道。由彼道能令此所斷惑得更遠故。有餘師說。亦解脫道。以解脫道如彼能令此所斷惑得更遠故四厭患對治。謂若有道見此界過失深生厭患。然此對治若欲善說。理實應為如是次第。一厭患對治。謂緣苦集起加行道。二斷對治。謂緣一切起無間道。三持對治。謂緣一切起解脫道。四遠分對治。謂緣一切起勝進道。諸惑永斷為定從何。頌曰。

 應知從所緣  可令諸惑斷

論曰。應知諸惑得永斷時。不可令其離相應法。但可令彼遠離所緣。令於所緣不復生故。斷未來惑理且可然。容令於境不復生故。過去諸惑云何說斷。若謂頌說從所緣言意顯遍知所緣故斷。此亦非理。不決定故。由此應說煩惱等斷定何所從。自相續中煩惱等斷由得斷故。他相續中諸煩惱等及一切色不染法斷。由能緣彼自相續中所有諸惑究竟斷故。所言遠分遠性有幾。頌曰。

 遠性有四種  謂相治處時
 如大種尸羅  異方二世等

論曰。傳說。遠性總有四種。一相遠性。如四大種。雖復俱在一聚中生以相異故亦名為遠二治遠性。如持犯戒。雖復俱在一身中行以相治故亦名為遠。三處遠性。如東西海。雖復俱在一世界中方處隔故亦名為遠。四時遠性。如過未世。雖復俱依一法上立時分隔故亦名為遠。望何說遠。望現在世。無間已滅及正生時與現相隣。如何名遠。由世性別故得遠名。非久曾當方得名遠。若爾現在亦應得遠名。以望去來世性亦別故。若謂去來法無作用離作用故名為遠者。諸無為法作用說無。云何名近。若謂由現遍得無為故名近者。去來二世例亦應然。虛空無為如何名近。若謂過未更互相望由隔現在故名為遠。現望二世俱極相隣。無為無隔故皆近者。則應去來隣現在世。相望有隔故具二名。不應一向說名為遠。若依正理應說去來離法自相故名為遠。未來未得法自相故。過去已捨法自相故。等言為明舉事未盡。前言惑斷由治道生。道勝進時所斷諸惑為再斷不。所得離係有重得耶。頌曰。

 諸惑無再斷  離係有重得
 謂治生得果  練根六時中

論曰。諸惑若得彼能斷道。即由彼道此惑頓斷。必無後時再斷惑義。所得離系雖無隨道漸勝進理。而道進時。容有重起。彼勝得義。所言重得總有幾時。總有六時。何等為六。謂治道起得果練根。治道起時。謂解脫道。得果時者。謂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練根時者。謂轉根時。此六時中諸惑離系隨道勝進重起勝得。然諸離系隨應當知。有具六時起勝得者。乃至亦有唯具二時。謂欲界系見四諦斷及色無色見三諦斷所有離系具六時得。色無色界見道諦斷所有離系唯五時得。由治生時即得果故。不應於此分為二時。欲界修斷五品離系亦五時得。除預流果。第六離系唯四時得。謂於前五又除一時。得果治生時無異故。第七八品亦四時得。得果四中除前二故。第九離系唯三時得。謂於前四又除一時。亦治生時即得果故。色無色界修所斷中。唯除有頂第九離系所餘離系亦三時得。得果四中除前三故。有頂第九唯二時得。謂前三內又除一時。亦治生時即得果故。如是且說容有理說。以利根者前諸位中一一皆除練根得故。諸有超越入聖道者隨應有除預流等故。即諸離系彼彼位中得遍知名。遍知有二。一智遍知。二斷遍知。智遍知者。謂無漏智。斷遍知者。謂即諸斷。此於果上立因名故。為一切斷立一遍知。不爾。云何。頌曰。

 斷遍知有九  欲初二斷一
 二各一合三  上界三亦爾
 餘五順下分  色一切斷三

論曰。諸斷總立九種遍知。謂三界系見諦所斷煩惱等斷立六遍知。所餘三界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三遍知。且三界系見諦所斷煩惱等斷立六云何。謂欲界系初二部斷立一遍知。初二部言即顯見苦見集所斷。次二部斷各立一遍知。次二部言顯見滅道斷。如是欲界見諦所斷煩惱等斷立三遍知。如欲界三上界亦爾。謂色無色二界所繫。亦初二斷一二各一合三。是見苦集見滅見道所斷法斷合立三義。如是名為三界見諦所斷法斷六種遍知。餘三界系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三云何。謂欲界系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一遍知。應知即是五順下分結盡遍知。並前立故。色界所繫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一遍知。應知此即是色愛盡遍知。無色界系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一遍知。即一切結永盡遍知。此亦並前合立一故。如是名為三界修道所斷法斷三種遍知。以何因緣色無色界修道所斷煩惱等斷別立遍知非見所斷。以修所斷治不同故。如是所立九種遍知。應辯於中幾何道果。頌曰。

 於中忍果六  餘三是智果
 未至果一切  根本五或八
 無色邊果一  三根本亦爾
 俗果二聖九  法智三類二
 法智品果六  類智品果五

論曰。於此九中且應先辯與忍智道為果差別。忍果有六。謂三界系見斷法斷六種遍知。智果有三。謂順下分色愛一切結盡遍知。由此三遍知是修道果故。如何忍果說為遍知。諸忍皆是智眷屬故。如王眷屬假立王名。或忍與智同一果故。今次應辯與靜慮地眷屬根本為果差別。未至靜慮果具有九。謂此為依能斷三界見修所斷煩惱等故。根本靜慮果五或八。所言五者。毘婆沙師說。根本地唯能永斷色無色攝煩惱等故。欲界所繫煩惱等斷彼唯許是未至果故。所言八者。尊者妙音說。根本地亦與欲界諸煩惱等為斷對治。諸有先離欲界染者。依根本地入見諦時。於欲界系見斷法斷許別道引無漏得故。由此亦是彼見道果。除順下分結盡遍知。以彼唯是未至果故。無容修彼斷對治故。中間靜慮如根本說。今次應辯與無色地眷屬根本為果差別。無色邊地果唯有一。謂依空處近分地道得色愛盡遍知果故。前三根本果亦唯一。謂依無色前三根本得一切盡遍知果故。今次應辯與世俗道及諸聖道為果差別。俗道果二。謂俗道力唯能獲得順下分盡及色愛盡遍知果故。聖道果九。謂聖道力遍能永斷三界法故。今次應辯與法類智為果差別。法智果三。謂法智力能斷三界修所斷故得後三果類智果二。謂類智力但能永斷色無色界修所斷故。得後二果。今次應辯與法類智同品諸道為果差別。法智品果六。謂即是前法智法忍所得六果。類智品果五。謂即是前類智類忍所得五果。品言通攝智及忍故。何故一一斷不別立遍知。唯就如前九位建立。頌曰。

 得無漏斷得  及缺第一有
 滅雙因越界  故立九遍知

論曰。有漏法斷雖多體位。而四緣故立九遍知。且由三緣立六忍果。謂得無漏離系得故。缺有頂故。滅雙因故。諸斷要具如是三緣立遍知名。闕則不爾。如異生位有滅雙因無無漏斷得。未缺有頂故。雖亦得斷不名遍知。若聖位中從入見諦至苦類忍現行以前。雖有已得無漏斷得未缺有頂未滅雙因。至苦類智集法忍位。雖亦缺有頂猶未滅雙因。未滅見集斷諸遍行因故。至後法智類智位中諸所得斷。三緣具故。於一一位建立遍知。具由四緣立三智果。謂於前三加越界故。言越界者。謂此界中煩惱等法皆全離故。有立離俱系亦是一緣故。立遍知緣總有五種。離俱系者。謂此雖斷未立遍知。要離所餘緣此境。或方可建立。此離俱系與滅雙因及越界緣。用無別故。雖義有異而不別說。雖諸越界位皆滅雙因而滅雙因時非皆越界故。滅雙因外別立越界緣。滅三地雙因未立遍知故。誰成就幾遍知。頌曰。

 住見諦位無  或成一至五
 修成六一二  無學唯成一

論曰。異生定無成遍知理。若諸聖者住見諦位。從初乃至集法忍時。於諸遍知亦未成就。至集法智集類忍時唯成就一。至集類智滅法忍時便成就二。至滅法智滅類忍時便成就三。至滅類智道法忍時便成就四。至道法智道類忍時便成就五。住修道位道類智為初。乃至未得全離欲界染及離欲退皆成就六。至全離欲色愛未盡。或先離欲從道類智未起色盡勝果道前。唯成一遍知。謂順下分盡。從色愛盡及無學位起色纏退亦一如前。有色愛者從色愛永盡先離色者從起色盡道至未全離無色愛前成下分盡色愛盡二。從無學退起無色纏成二遍知。名如前說。住無學位唯成就一。謂一切結永盡遍知。何緣不還阿羅漢果總集諸斷立一遍知。頌曰。

 越界得果故  二處集遍知

論曰。具二緣故。於一切斷總集建立為一遍知。一者越界。二者得果。唯彼兩位具足二緣。故彼遍知總集為一。誰捨誰得幾種遍知。頌曰。

 捨一二五六  得亦然除五

論曰。言捨一者。謂從無學及色愛盡全離欲退。言捨二者。謂諸不還從色愛盡起欲纏退。及彼獲得阿羅漢時。言捨五者。謂先離欲後入見諦道類智時得下分盡捨前五故。言捨六者。謂未離欲所有聖者得離欲時。得亦然者。謂有得一得二得六。唯除得五。言得一者。謂得未得。及從無學起色纏退。言得二者。謂從無學起無色界諸纏退時。言得六者。謂退不還。因辯隨眠分別斷竟。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佛說佛大僧大經

佛說佛大僧大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佛在王捨國。國有富...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說道神通足無極變化經

佛說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卷第一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 聞...

佛說太子刷護經

佛說太子刷護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

禪行法想經

禪行法想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註音版】摩利支天母陀羅尼念誦法(麗藏本)

(麗藏本)...

如淨和尚語錄

如淨禪師語錄序 五家宗派中。曹洞則機關不露。臨濟則...

【佛教詞典】漏盡阿羅漢

(術語)斷盡一切煩惱而住於阿羅漢之位者。法華經序品...

【佛教詞典】取歸婦估客食過限戒緣起

亦名:歸婦賈客食戒緣起 含注戒本·九十單提法:「佛在...

菩薩戒是盡未來際永為道種

盡未來際,不是盡形壽。盡形壽是指聲聞戒。 盡未來際,...

永遠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在這個世界上,會有很多人沒你混的好,但是也有很多人...

當你感知念佛妄念紛飛,這就是一個進步

從這裡我們要了解到它是一個過程,如果到了以念佛心入...

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無上的密咒

現在在家居士,你別看他愚夫、愚婦、老太太,他們真正...

以心燈來照亮一切迷茫的人

佛教的典籍中有一個故事。持世菩薩有一天在靜坐時,有...

淨業行人的戒律觀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這種三無漏學,戒又叫毗尼,波...

三種佈施為修道積攢福德資糧

為什麼要以財物濟施貧窮呢?就是說,人在修行中必須得...

五蓋

1.貪慾蓋: 指貪愛五欲妙境,能使眾生心性迷惑,令善...

讀誦楞嚴咒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很多在問,讀誦楞嚴咒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答案是:能...

【東林原創漫畫】夫婦間的解怨妙法

【東林原創漫畫】夫婦間的解怨妙法...

怎樣知道自己的功課和使命

問: 人此生都有自己在這世間的功課和使命,怎樣知道...

攀緣心是怎麼生起的

再看欻然,就是起火的助緣。當我們人壽越來越少,進入...

【視頻】王菲念誦《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王菲念誦《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視頻】《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男聲念誦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男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