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三

已辯住果未斷修惑名為預流生極七返。今次應辯斷位眾聖。且應建立一來向果。頌曰。

 斷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斷至五二向  斷六一來果

論曰。即預流者進斷修惑。若三緣具轉名家家。一由斷惑。斷欲修斷三四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頌中但說初後緣者。預流果後說進斷惑。成能治彼諸無漏根。義准已成。故不具說。然復應說三二生者。以有增進於所受生。或少或無或過此故。何緣此無斷五品者。以斷第五必斷第六。非一品惑能障得果。猶如一間未越界故。應知總有二種家家。一天家家。謂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證圓寂。或一天處或二或三。二人家家。謂於人趣生三二家而證圓寂。或一洲處或二或三。即預流者。進斷欲界一品修惑乃至五品。應知轉名一來果向。若斷第六成一來果。彼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名一來果。過此以後更無生故。此或名曰薄貪瞋癡。唯餘下品貪瞋癡故。已辯一來向果差別。次應建立不還向果。頌曰。

 斷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間
 此即第三向  斷九不還果

論曰。即一來者進斷餘惑。若三緣具轉名一間。一由斷惑。斷欲修斷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餘一生故。頌中但說初後二緣不說成根。義如前釋。如何一品惑障得不還果。由彼若斷便越界故。前說三時業極為障。應知煩惱亦與業同。越彼等流異熟地故。間謂間隔。彼餘一生為間隔故。不證圓寂。或餘一品欲修所斷惑為間隔故。不得不還果。有一間者說名一間。即斷修惑七八品者。應知亦名不還果向。先斷三四七八品惑入見諦者。後得果時乃至未修後勝果道。仍不名曰家家一間。未成治彼無漏根故。若斷第九成不還果。必不還來生欲界故。此惑名曰五下結斷。雖必先斷或二或三。然於此時總集斷故。依不還位。諸契經中以種種門建立差別。今次應辯彼差別相。頌曰。

 此中生有行  無行般涅槃
 上流若雜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歿  餘能往有頂
 行無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論曰。此不還者總說有七。且行色界差別有五。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此於中間般涅槃故。說此名曰中般涅槃。如是應知。此於生已此由有行此由無行。般涅槃故名生般等。此上流故名為上流。言中般者。謂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言生般者。謂往色界生已不久便般涅槃。以具勤修速進道故。此中所說般涅槃者。謂有餘依。有餘師說。亦無餘依。此不應理。彼於捨壽無自在故。有行般者。謂往色界生已長時加行不息。由有功用方般涅槃。此唯有勤修無速進道故。無行般者。謂往色界生已經久加行懈息不多功用便般涅槃。以闕勤修速進道故。有說。此二有差別者由緣有為無為聖道。如其次第得涅槃故。此說非理。太過失故。然契經中先說無行。後說有行般涅槃者。如是次第與理相應。有速進道。無速進道。無行有行而成辦故。不由功用得。由功用得故。生般涅槃得最速進最上品道。隨眠最劣故生不久便般涅槃。言上流者是上行義。以流與行其義一故。謂欲界歿往色界生。未即於中能證圓寂。要轉生上方般涅槃。即此上流差別有二。由因及果有差別故。因差別者。此於靜慮由有雜修無雜修故。果差別者。色究竟天及有頂天為極處故。謂若於靜慮有雜修者。能往色究竟方般涅槃。即此復有三種差別。全超半超遍歿異故。言全超者。謂在欲界於四靜慮已具雜修。遇緣退失上三靜慮。以初靜慮愛味為緣。命終上生梵眾天處。由於先世串習勢力。復能雜修第四靜慮。從彼處歿生色究竟。最初處歿生最後天。頓越中間是全超義。言半超者。從彼漸次生下淨居乃至中間能越一處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為半超。聖必不生大梵天處。僻見處故。一導師故。言遍歿者。從彼漸次於一切處皆遍受生。最後方能生色究竟。一切處死故名遍歿。無不還者於已生處受第二生。由彼於生容求勝進。非等劣故。即由此故不還義滿。必不還生曾生處故。尚不生本處。況有生於下。應知此謂二上流中由有雜修靜慮因故往色究竟般涅槃者。餘於靜慮無雜修者。能往有頂方般涅槃。謂彼先無雜修靜慮。由於諸定愛味為緣。此歿遍生色界諸處。唯不能往五淨居天。色界命終於三無色次第生已。後生有頂方般涅槃。二上流中前是觀行後是止行。樂慧樂定有差別故。二上流者於下地中得般涅槃見不違理。而言此往色究竟天及有頂天為極處者。由此過彼無行處故。如預流者極七返生。此五名為行色界者。行無色者差別有四。謂在欲界離色界貪從此命終生於無色。此中差別唯有四種。由生般涅槃有差別故。此並前五成六不還。復有不行色無色界即住於此能般涅槃名現般涅槃。並前六為七。於行色界五不還中復有異門。顯其差別。頌曰。

 行色界有九  謂三各分三
 業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別

論曰。即行色界五種不還總立為三。各分三種故成九種。何等為三。中生上流有差別故。云何三種各分為三。且中般涅槃分為三種。速非速經久得般涅槃。由三火星喻所顯故。生般涅槃亦分三種。生有行等般涅槃故。此皆生已得般涅槃。是故並應名為生般。於上流中亦分三種。超半超等有差別故。然諸三種一切皆由速非速經久得般涅槃故。更互相望無雜亂失。如是三種九種不還。由業惑根有差別故。有速非速經久不同。且總成三。由造增長順起生後業差別故。如其次第下中上品煩惱現行有差別故。及上中下根差別故。此三一一如其所應亦業惑根有差別故。各有三別故成九種。謂初二三由惑根別各成三種。非由業異。後三亦由順後受業有差別故。分成三種。故說如是行色不還業惑根殊成三九別。若爾何故諸契經中。佛唯說有七善士趣。頌曰。

 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無別
 善惡行不行  有往無還故

論曰。中生各三。上流為一。經依此立七善士趣。有上流法故名上流。由此義同且立為一。何獨依此立善士趣。不依所餘有學聖者。趣是行義。所餘有學皆行善業無差別故。唯此七種皆行善業不行惡業。餘則不然。又唯七種行往上界不復還來。餘則不爾。故獨依此立善士趣。若爾何故契經中言。云何善士謂若成就有學正見。乃至廣說。諸餘有學若就異門亦可說為有善士性。以諸有學於五種惡皆獲得畢竟不作律儀故。不善煩惱多已斷故。立善士趣不就異門約唯行善不行惡故。唯託勝因往上界故。諸在聖位曾經生者。亦有此等差別相耶。不爾。云何。頌曰。

 經欲界生聖  不往餘界生
 此及往上生  無練根並退

論曰。若在聖位經欲界生必不往生色無色界。由彼證得不還果已。定於現身般涅槃故。若於色界經生聖者。容有上生無色界義。如行色界極有頂者。然天帝釋作如是言。曾聞有天名色究竟。我後退落當生於彼。毘婆沙師作如是釋。彼由不了對法相故。為令喜故。佛亦不遮。即此已經欲界生者及已從此往上界生諸聖必無練根並退。何緣不許經欲界生及上生聖者有練根並退。以必無故。何緣必無。經生習根極成熟故。及得殊勝所依止故。何緣有學未離欲貪無中有中般涅槃者。以彼聖道未淳熟故。未易能令現在前故。所有隨眠非極劣故。毘婆沙者作如是釋。諸欲界法極難越故。彼尚有餘多所作故。謂應進斷不善無記二煩惱故。及應進得若二若三沙門果故。並應總越三界法故。住中有位無如是能。前說上流雜修靜慮為因能往色究竟天。先應雜修何等靜慮。由何等位知雜修成。復為何緣雜修靜慮。頌曰。

 先雜修第四  成由一念雜
 為受生現樂  及遮煩惱退

論曰。諸欲雜修四靜慮者。必先雜修第四靜慮。以彼等持最堪能故。諸樂行中彼最勝故。如是雜修諸靜慮者。是阿羅漢或是不還。彼必先入第四靜慮多念無漏相續現前。從此引生多念有漏後復多念無漏現前。如是旋還後後漸減。乃至最後二念無漏次引二念有漏現前無間復生二念無漏。名雜修定加行成滿。次後唯從一念無漏引起一念有漏現前無間復生一念無漏。如是有漏中間剎那前後剎那無漏雜故。名雜修定根本圓成。前二剎那似無間道。第三剎那似解脫道。如是雜修第四定已。乘此勢力隨其所應亦能雜修下三靜慮。先於欲界人趣三洲如是雜修諸靜慮已。後若退失生色界中。亦能如前雜修靜慮。雜修靜慮為三種緣。一為受生。二為現樂。三為遮止起煩惱退。謂不還中諸利根者。為現法樂及生淨居。諸鈍根者。亦為遮退。彼畏退故。如是雜修令味相應等持遠故。諸阿羅漢若利根者。為現法樂。若鈍根者。亦為遮防起煩惱退。雜修靜慮為生淨居。何緣淨居處唯有五。頌曰。

 由雜修五品  生有五淨居

論曰。由雜熏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淨居唯五。何謂五品。謂下中上上勝上極品差別故。此中初品三心現前便得成滿。謂初無漏次起有漏後起無漏。第二品六。第三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十五。如是五品雜修靜慮如其次第感五淨居。應知此中無漏勢力熏修有漏令感淨居。有餘師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淨居。經說不還有名身證。依何勝德立身證名。頌曰。

 得滅定不還  轉名為身證

論曰。有滅定得名得滅定。即不還者若於身中有滅定得轉名身證。謂不還者由身證得似涅槃法故名身證。如何說彼但名身證。以心無故。依身生故。理實應言。彼從滅定起得先未得有識身寂靜。便作是思。此滅盡定最為寂靜極似涅槃。如是證得身之寂靜故名身證。由得及智現前證得身寂靜故。契經說有十八有學。何緣於中不說身證。依因無故。何謂依因。謂諸無漏三學及果依彼差別立有學故。滅定非學亦非學果。故不約成彼說有學差別。不還差別麁相如是。若細分析數成多千。其義云何。且如中般約根建立便成三種。下中上根有差別故。約地建立則成四種。往初定等有差別故。約種性建立則成六種。退法種性等有差別故。約處建立成十六種。梵眾天等處差別故。約地離染成三十六。色界具縛乃至已離第四靜慮八品染故。約處種性離染根建立總成二千五百九十二。云何如是。且於一處種性有六。一一種性約離染門差別成九。謂隨何地具縛為初乃至已離八品為後。如是六九成五十四。以十六處乘五十四成八百六十四。以根乘之復成三倍故總成二千五百九十二。諸離下地九品染者。即說名為上地具縛。為成一一地離染數等故。如是乃至上流亦爾。總計五種積數合成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已辯第三向果差別。次應建立第四向果。頌曰。

 上界修惑中  斷初定一品
 至有頂八品  皆阿羅漢向
 第九無間道  名金剛喻定
 盡得俱盡智  成無學應果

論曰。即不還者進斷色界及無色界修所斷惑。從斷初定一品為初。至斷有頂八品為後。應知轉名阿羅漢向。即此所說阿羅漢向中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亦說名為金剛喻定。一切隨眠皆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實有能破一切功能。諸能斷惑無間道中。此定相應最為勝故。金剛喻定說有多種。謂斷有頂第九品惑無間道生。通依九地故說此定智行緣別。未至地攝有五十二。謂苦集類智緣有頂苦集各有四行相應有八。滅道法智各有四行相應有八。滅類智緣八地滅一一各有四行相應合三十二。道類智緣八地道總有四行相應有四。以治八地類智品道同類相因必總緣故。如未至攝有五十二中四靜慮應知亦爾。空處二十八。識處二十四。無所有處二十。以依無色無有法智及緣下滅滅類智故。然緣下地對治道者。以同品道互為因故。有說。此定智行緣別。未至地攝有八十種。謂道類智緣八地道亦各別有四行相。應由此於前增二十八。如未至攝有八十種中四靜慮應知亦爾。空處四十。識處三十二。無所有處二十四。復有欲令金剛喻定智行緣別。未至地攝總有一百六十四種。謂滅類智緣八地滅有別有總各四行相。應由此於初增百一十二。如未至攝百六十四中四靜慮應知亦然。空處五十二。識處三十六。無所有處二十四。若就種性根等分別。更成多種。如理應思。此定既能斷有頂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盡得俱行盡智令起。金剛喻定是斷惑中最後無間道所生。盡智是斷惑中最後解脫道。由此解脫道與諸漏盡得最初俱生故名盡智。如是盡智至已生時便成無學阿羅漢果。已得無學應果法故。為得別果所應修學此無有故得無學名。即此唯應作他事故。諸有染者所應供故。依此義立阿羅漢名。義准已成前來所辯四向三果皆名有學。何緣前七得有學名。為得漏盡常樂學故。學要有三。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以戒定慧為三自體。若爾異生應名有學。不爾。未如實見知諦理故。彼容後時失正學故。由此善逝再說學言。如契經中。佛告憺怕。學所應學學所應學。我唯說此名有學者。為令了知學正所學無有退失名有學者故。薄伽梵重說學言。聖者住本性。如何名有學。學意未滿故。如行者暫息。或學法得常隨逐故。學法云何。謂有學者無漏有為法。無學法云何。謂無學者無漏有為法。云何涅槃不名為學。無學異生亦成就故此復何緣不名無學。有學異生亦成就故。如是有學及無學者。總成八聖補特伽羅。行向住果各有四故。謂為證得預流果向乃至所證阿羅漢果名雖有八事唯有五。謂住四果及初果向。以後三果向不離前果故。此依漸次得果者說。若倍離欲全離欲者住見道中名為一來不還果向。非前果攝。如前所說。修道二種。有漏無漏有差別故。由何等道離何地染。頌曰。

 有頂由無漏  餘由二離染

論曰。唯無漏道離有頂染。非有漏道。所以者何。此上更無世俗道故。自地不能治自地故。自地煩惱所隨增故。若彼煩惱於此隨增。此必不能治彼煩惱。若此力能對治於彼。則彼於此必不隨增故。自地道不治自地。離餘八地通由二道。世出世道俱能離故。既通由二離八地染。各有幾種離系得耶。頌曰。

 聖二離八修  各二離系得

論曰。諸有學聖用有漏道離下八地修斷染時。能具引生二離系得。用無漏道離彼亦然。由二種道同所作故。有餘師釋。以無漏道離彼染時。何緣證知亦生有漏離系得者。有捨無漏得煩惱不成故。謂有學聖以無漏道離彼染時。若不引生同治有漏離系得者。則以聖道具離八地。後依靜慮得轉根時。頓捨先來諸鈍聖道唯得靜慮利果聖道。上惑離系應皆不成。是則還應成彼煩惱。此證非理。所以者何。彼聖設無有漏斷得亦不成就上地煩惱。如分離有頂得轉根時及異生上生不成惑故。謂如分離有頂地染後依靜慮得轉根時。無漏斷得既已頓捨。彼地離系無有漏得。而彼地惑亦不成就。又如異生生二定等。雖捨欲界等煩惱斷得而不成就欲界等煩惱。此亦應然。故不成證。既說聖者二離八修各能引生二離系得。義准。異生用有漏道唯能引起有漏斷得。並諸聖者用無漏道離見斷惑及有頂修唯能引生無漏斷得。由何地道離何地染。頌曰。

 無漏未至道  能離一切地
 餘八離自上  有漏離次下

論曰。諸無漏道若未至攝。能離欲界乃至有頂。靜慮中間及四靜慮三無色攝。隨其所應各能離自及上地染。不離下離已故。諸有漏道一切唯能離次下地。非自地等。自地煩惱所隨增故。勢劣故。已離故。諸依近分離下地染。如無間道皆近分攝諸解脫道亦近分耶。不爾。云何。頌曰。

 近分離下染  初三後解脫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論曰。諸道所依近分有八。謂四靜慮無色下邊。所離有九。謂欲八定。初三近分離下三染。第九解脫現在前時。或入根本或即近分。上五近分各離下染。第九解脫現在前時。必入根本非即近分。近分根本等捨根故。下三靜慮近分根本受根異故。有不能入。轉入異受少艱難故。離下染時必欣上故。若受無異必入根本。諸出世道無間解脫前既已說。緣四諦境十六行相義准自成。世道緣何作何行相。頌曰。

 世無間解脫  如次緣下上
 作麁苦障行  及靜妙離三

論曰。世俗無間及解脫道。如次能緣下地上地為麁苦障及靜妙離。謂諸無間道緣自次下地諸有漏法作麁苦等三行相中隨一行相。若諸解脫道緣彼次上地諸有漏法作靜妙等三行相中隨一行相。非寂靜故說名為麁。由大劬勞方能越故。非美妙故。說名為苦。由多麁重能違害故。非出離故。說名為障。由此能礙越自地故。如獄厚壁能障出離。靜妙離三翻此應釋。傍論已了。應辯本義。盡智無間有何智生。頌曰。

 不動盡智後  必起無生智
 餘盡或正見  此應果皆有

論曰。不動種性諸阿羅漢。盡智無間起無生智。非更有盡智無學正見生。除不動法餘阿羅漢。盡智無間有盡智生。或即引生無學正見。非無生智。後容退故。前不動種性無正見生耶。有正見生而不說者。一切應果皆有此故。謂不動法無生智後有無生智起。或無學正見。前說四果是誰果耶。此四應知是沙門果。何謂沙門性。此果體是何。果位差別總有幾種。頌曰。

 淨道沙門性  有為無為果
 此有八十九  解脫道及滅

論曰。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如契經說。以能勤勞息除種種惡不善法。廣說乃至。故名沙門。異生不能無異究竟趣涅槃故非真沙門。有為無為是沙門果。契經說此差別有四。理實就位有八十九。皆解脫道擇滅為性。謂為永斷見所斷惑有八無間八解脫道。及為永斷修所斷惑有八十一無間八十一解脫道。諸無間道唯沙門性。諸解脫道亦是沙門有為果體。是彼等流士用果故。一一擇滅唯是沙門無為果體。是彼離系士用果故。如是合成八十九種。若爾世尊何不具說。果雖有多而不說者。頌曰。

 五因立四果  捨曾得勝道
 集斷得八智  頓修十六行

論曰。若斷道位具足五因。佛於經中建立為果。言五因者。一捨曾道。謂捨先得果向道故。二得勝道。謂得果攝殊勝道故。三總集斷。謂總一得得諸斷故。四得八智。謂得四法四類智故。五能頓修十六行相。謂能頓修無常等故。於四果位皆具五因。餘位不然。故佛不說。若唯淨道是沙門性。有漏道力所得二果。如何亦是沙門果攝。頌曰。

 世道所得斷  聖所得雜故
 無漏得持故  亦名沙門果

論曰。以世俗道得二果時。此果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擇滅為斷果性。兼以見道所得擇滅於中相雜總成一果。同一果道得所得故。由此契經言。云何一來果。謂斷三結薄貪瞋癡。云何不還果。謂斷五下結。又世俗道所得擇滅。無漏斷得所任持故。由此力所持退不命終故。亦得名為沙門果體。此沙門性有異名耶。亦有。云何。頌曰。

 所說沙門性  亦名婆羅門
 亦名為梵輪  真梵所轉故
 於中唯見道  說名為法輪
 由速等似輪  或具輻等故

論曰。即前所說真沙門性。經亦說名婆羅門性。以能遣除諸煩惱故。即此亦說名為梵輪。是真梵王力所轉故。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獨應名梵。由契經說佛亦名梵亦名寂靜亦名清涼。即於此中唯依見道。世尊有處說名法輪。如世間輪有速等相。見道似彼故名法輪。見道如何與彼相似。由速行等似彼輪故。謂見諦道速疾行故。有捨取故。降未伏故。鎮已伏故。上下轉故。具此五相似世間輪。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如世間輪有輻等相。八支聖道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寧知法輪唯是見道。憍陳那等見道生時。說名已轉正法輪故。云何三轉十二行相。此苦聖諦。此應遍知。此已遍知。是名三轉。即於如是一一轉時。別別發生眼智明覺。說此名曰十二行相。如是三轉十二行相諦諦皆有。然數等故。但說三轉十二行相。如說二法七處善等。由此三轉如次顯示見道修道無學道三。毘婆沙師所說如是。若爾三轉十二行相非唯見道。如何可說唯於見道立法輪名。是故唯應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為法輪可應正理。如何三轉。三週轉故。如何具足十二行相。三週循歷四聖諦故。謂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此應遍知。此應永斷。此應作證。此應修習。此已遍知。此已永斷。此已作證。此已修習。云何名轉。由此法門往他相續令解義故。或諸聖道皆是法輪。於所化生身中轉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已至轉初故名已轉。何沙門果依何界得。頌曰。

 三依欲後三  由上無見道
 無聞無緣下  無厭及經故

論曰。前三但依欲界身得。得阿羅漢依三界身。前之二果未離欲故非依上得理且可然。第三云何非依上得。由理教故。且理云何。依上界身無見道故。非離見道已離欲者可有超證不還果義。何緣上界必無見道。且無色中無正聞故。又彼界中不緣下故。色界異生著勝定樂。又無苦受不生厭故。非無有厭能得見道。教復云何。由經說故。經言。有五補特伽羅。此處通達彼處究竟。所謂中般乃至上流。此通達言唯目見道。是證圓寂初加行故。由此見道上界定無。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註音版】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三摩竭經

佛說三摩竭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枯樹經

佛說枯樹經一卷 僧伽尼城北,迦葉佛時偷婆,陷在下方...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

【註音版】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六位心所

心所乃從屬於心王而起之心作用,依其性質,可分類為六...

【佛教詞典】性心

全稱自性清淨心。即眾生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妄...

三界如糞坑 應早求出離

如果今生錯過了念佛往生一法,那就無量劫都難以再逢到...

3種讓吃貨們不寒而慄的高檔「美食」

作為高檔美食,鵝肝、燕窩、魚翅往往被用於重要的宴席...

播放念佛機播經機,度無形眾生可以嗎

問: 我們佛友都在家中二十四小時播放念佛機、VCD,開...

住處供地藏菩薩像,就能得十種好處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

大安法師:如何把佛法介紹給家人

問: 弟子一接觸到淨土法門,就歡喜信受,並想方設法...

以佛像為對境修恭敬

現在處於商業化時代,好像佛教徒的用品也不可避免地商...

佛也有壽命的嗎

問: 佛有壽限嗎?如何理解此佛壽命多少多少劫?劫後...

如何鍛煉我們的心

今天講的題目是「鍛煉心」,也就是討論怎麼來鍛煉我們...

修行者為什麼必須節制淫慾

從此大文第二,便顯餘義。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諸天...

財佈施也可得相貌莊嚴的果報

救濟貧苦離不開錢財送貧者,買米油糧食以及各種食品施...

佛學常見辭彙(一畫)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塊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

兩土世尊一個遣一個接,為我們保駕護航

善導大師在給《觀無量壽經》著疏的時候,對一個修淨土...

【視頻】《吉祥經》(女聲讀誦)

《吉祥經》(女聲讀誦)

【視頻】普門品偈(蓮歌子)

普門品偈(蓮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