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六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四

又經中說。業有四種。謂或有業黑黑異熟。或復有業白白異熟。或復有業黑白黑白異熟。或復有業非黑非白無異熟能盡諸業。其相云何。頌曰。

 依黑黑等殊  所說四種業
 惡色慾界善  能盡彼無漏
 應知如次第  名黑白俱非

論曰。佛依業果性類不同所治能治殊說黑黑等四。諸不善業一向名黑。染污性故。異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業一向名白。不雜惡故。異熟亦白。是可意故。何故不言無色界善。傳說若處有二異熟謂中生有。具三種業謂身語意。則說非餘。然契經中有處亦說。欲界善業名為黑白。惡所雜故。異熟亦黑白。非愛果雜故。此黑白名依相續立。非據自性。所以者何。以無一業及一異熟是黑亦白。互相違故。豈不惡業果善業果雜故。是則亦應名為白黑。不善業果非必應為善業果雜。欲善業果必定應為惡業果雜。以欲界中惡勝善故。諸無漏業能永斷盡前三業者名為非黑。不染污故。亦名非白。以不能招白異熟故。此非白言是密意說。以佛於彼大空經中告阿難陀。諸無學法純善純白一向無罪。本論亦言。云何白法。謂諸善法無覆無記。無異熟者不墮界故。與流轉法性相違故。諸無漏業為皆能盡前三業不。不爾。云何。頌曰。

 四法忍離欲  前八無間俱
 十二無漏思  唯盡純黑業
 離欲四靜慮  第九無間思
 一盡雜純黑  四令純白盡

論曰。於見道中四法智忍。及於修道離欲染位前八無間聖道俱行有十二思唯盡純黑。離欲界染第九無間聖道俱行一無漏思。雙令黑白及純黑盡。此時總斷欲界善故。亦斷第九不善業故。離四靜慮一一地染。第九無間道俱行無漏思。此四唯令純白業盡。何緣諸地有漏善法。唯最後道能斷非餘。以諸善法非自性斷。已斷有容現在前故。然由緣彼煩惱盡時方說名為斷彼善法。爾時善法得離系故。由此乃至緣彼煩惱餘一品在。斷義不成。善法爾時未離系故。頌曰。

 有說地獄受  餘欲業黑雜
 有說欲見滅  餘欲業黑俱

論曰。有餘師說。順地獄受及欲界中順餘受業如次名為純黑雜業。謂地獄異熟唯不善業感。故順彼受名純黑業。唯除地獄餘欲界中異熟皆通善惡業感。故順彼受名黑白業。有餘師說。欲見所斷及欲界中所有餘業。如次名為純黑俱業。謂見所斷無善雜故名純黑業。欲修所斷有善不善故名俱業。又經中說有三牟尼。又經中言有三清淨。俱身語意。相各云何。頌曰。

 無學身語業  即意三牟尼
 三清淨應知  即諸三妙行

論曰。無學身語業名身語牟尼。意牟尼即無學意。非意業。所以者何。勝義牟尼唯心為體。謂由身語二業比知。又身語業是遠離體。意業不然。無無表故由遠離義建立牟尼。是故即心由身語業能有所離故名牟尼。何故牟尼唯在無學。以阿羅漢是實牟尼諸煩惱言永寂靜故。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淨。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說此二者為息有情計邪牟尼邪清淨故。又經中說有三惡行又經中言有三妙行。俱身語意。相各云何。頌曰。

 惡身語意業  說名三惡行
 及貪瞋邪見  三妙行翻此

論曰。一切不善身語意業。如次名身語意惡行。然意惡行復有三種。謂非意業貪瞋邪見。貪等離思別有體故。譬喻者言。貪瞋邪見即是意業。故思經中說此三種為意業故。若爾則應業與煩惱合成一體。許有煩惱即是意業斯有何失。毘婆沙師說。彼非理若許爾者。便與眾多理教相違成大過失。然契經說是意業者。顯思以彼為門轉故。由此能感非愛果故。是聰慧者所訶厭故。此行即惡。故名惡行。三妙行者。翻此應知。謂身語意一切善業。非業無貪無瞋正見。正見邪見。既無故思欲益他損他。如何成善惡。能與損益為根本故。又經中言有十業道。或善或惡。其相云何。頌曰。

 所說十業道  攝惡妙行中
 麁品為其性  如應成善惡

論曰。於前所說。惡妙行中若麁顯易知攝為十業道。如應若善攝前妙行。不善業道攝前惡行。不攝何等惡妙行耶。且不善中身惡業道。於身惡行不攝一分。謂加行後起餘不善身業。即飲諸酒執打縛等。以加行等非麁顯故。若身惡行令他有情失命失財失妻妾等說為業道。令遠離故。語惡業道於語惡行不攝加行後起及輕。意惡業道於意惡行不攝惡思及輕貪等。善業道中身善業道於身妙行不攝一分。謂加行後起及餘善身業。即離飲酒施供養等。語善業道於語妙行不攝一分。謂愛語等。意善業道於意妙行不攝一分。謂諸善思。十業道中。前七業道為皆定有表無表耶。不爾。云何。頌曰。

 惡六定無表  彼自作淫二
 善七受生二  定生唯無表

論曰。七惡業道中。六定有無表。謂殺生不與取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如是六種若遣他為。根本成時自表無故。若有自作彼六業道。則六皆有表無表二。謂起表時彼便死等。後方死等與遣使同。根本成時唯無表故。唯欲邪行必具二種。要是自身所究竟故。非遣他作。如自生喜。七善業道若從受生。必皆具二。謂表無表。受生尸羅必依表故。靜慮無漏所攝律儀名為定生。此唯無表。但依心力而得生故。加行後起如根本耶。不爾。云何。頌曰。

 加行定有表  無表或有無
 後起此相違

論曰。業道加行必定有表。此位無表或有或無。若勐利纏淳淨心起則有無表。異此則無。後起翻前。定有無表。此位表業或有或無。謂若後時起隨前業。則有表業。異此便無。於此義中如何建立加行根本後起位耶。且不善中最初殺業。如屠羊者將行殺時。先發殺心從床而起。執持價直趣賣羊廛。[捐-口+左]觸羊身酬價捉取。牽還養飯將入屠坊。手執杖刀若打若刺。或一或再至命未終。如是皆名殺生加行。隨此表業彼正命終。此剎那頃表無表業。是謂殺生根本業道。由二緣故。令諸有情根本業道殺罪所觸。一由加行。二由果滿。此剎那後殺無表業隨轉不絕名殺後起。及於後時剝截治洗。若稱若賣或煮或食讚述其美表業剎那。如是亦名殺生後起。餘六業道隨其所應三分不同。准例應說。貪瞋邪見才現在前。即說名為根本業道。故無加行後起差別。此中應說。為所殺生住死有時能殺生者彼剎那頃表無表業即成業道。為死後耶。若爾何失。二俱有過。若所殺生正住死有能殺生者業道即成。即能殺者與所殺生。俱時命終應成業道。然宗不許彼業道成。若所殺生命終以後。能殺生者業道方成。是即不應先作是說。隨此表業彼正命終。此剎那頃表無表業。是謂殺生根本業道。又應違害毘婆沙師釋本論中加行未息。謂本論說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曰有。如已斷生命彼加行未息。毘婆沙者釋此文言。此中於後起以加行聲說。應言於根本說加行聲。許命終後根本未息故。如無有過此中應說。此中說何名為無過。謂於根本說加行聲。若爾於時所有表業如何可成根本業道。何為不成。以無用故。無表於此有何用耶。故業道成非由有用。但由加行果圓滿時。此二俱成根本業道。又諸業道展轉相望容有互為加行後起。今且應說殺生業道以十業道為起加行。謂如有人欲害怨敵。設諸謀計合搆殺緣。或殺眾生祈請助力。或盜他物以資殺事。或淫彼婦令殺其夫。或為乖離彼親友故起語四過令生猜阻。設有勢力無救護心。或於彼財心生貪著。或即於彼起瞋恚心。或起邪見長養殺業然後方殺。如是名為以十業道為殺加行。殺怨敵已復於後時誅其所親收其財物淫彼所愛。乃至復起貪瞋邪見。次第現前。此十名為殺生後起。所餘業道如應當知。貪等不應能為加行。非唯心起加行即成。唯起心時未作事故。又經中說。苾芻當知。殺有三種。一從貪生。二從瞋生。三從癡生。乃至邪見有三亦爾。此中應說。何相殺生名從貪生。問餘亦爾。非諸業道一切皆由三根究竟。然其加行不與彼同。云何不同。頌曰。

 加行三根起  彼無間生故
 貪等三根生

論曰。不善業道加行生時。一一由三不善根起。依先等起故作是說。殺生加行由貪起者。如有為欲得彼身份或為得財或為戲樂或為拔濟親友自身。從貪引起殺生加行。從瞋起者。如為除怨發憤恚心起殺加行。從癡起者。如有祠中謂是法心起殺加行。又諸王等依世法律。誅戮怨敵除剪兇徒。謂成大福起殺加行。又波剌私作如是說。父母老病若令命終得免困苦便生勝福。又諸外道有作是言。蛇蠍蜂等為人毒害。若能殺者便生勝福。羊鹿水牛及餘禽獸。本擬供食故殺無罪。又因邪見殺害眾生。此等加行皆從癡起。偷盜加行從貪起者。謂隨所須起盜加行。或為別利恭敬名譽。或為救拔自身親友。從貪引起偷盜加行。從瞋起者。謂為除怨發憤恚心起盜加行。從癡起者。謂諸王等依世法律奪惡人財。謂法應爾無偷盜罪。又婆羅門作如是說。世間財物於劫初時。大梵天王施諸梵志。於後梵志勢力微劣。為諸卑族侵奪受用。今諸梵志於世他財若奪若偷。充衣充食或充餘用。或轉施他皆用己財無偷盜罪。然彼取時有他物想。又因邪見盜他財物。皆名從癡起盜加行。邪淫加行從貪起者。謂於他妻等起染著心。或為求他財名位恭敬。或為救拔自身他身。從貪著心起淫加行。從瞋生者。謂為除怨發憤恚心起淫加行。從癡生者。如波剌私讚於母等行非梵行。又諸梵志讚牛祠中有諸女男受持牛禁吸水齧草或住或行。不簡親疎隨遇隨合。又諸外道作如是言。一切女人如臼花果熟食階隥道路橋船。世間眾人應共受用。此等加行從癡所生。虛誑語等語四業道從貪瞋生。類前應說。然虛誑語所有加行從癡生者。如外論言。

 若人因戲笑  嫁娶對女王
 及救命救財  虛誑語無罪

又因邪見起虛誑語離間語等所有加行。當知一切從癡所生。又諸吠陀及餘邪論。皆雜穢語攝。加行從癡生。貪瞋等三既無加行。如何可說從貪等生。以從三根無間生故。可說貪等從三根生。謂或有時從貪無間生貪業道。從二亦然。瞋及邪見從三亦爾。已說不善從三根生。善復云何。頌曰。

 善於三位中  皆三善根起

論曰。諸善業道所有加行根本後起。皆從無貪無瞋無癡善根所起。以善三位皆是善心所等起故。善心必與三種善根共相應故。此善三位其相云何。謂遠離前不善三位離惡加行即善加行。離惡根本即善根本。離惡後起即善後起。且如勤策受具戒時。來入戒壇禮苾芻眾。至誠發語請親教師。乃至一白二羯磨等。皆名為善業道加行。第三羯磨竟一剎那中表無表業名根本業道。從此以後至說四依及餘依前相續隨轉表無表業皆名後起。如先所說。非諸業道一切皆由三根究竟。何根究竟何業道耶。頌曰。

 殺麁語瞋恚  究竟皆由瞋
 盜邪行及貪  皆由貪究竟
 邪見癡究竟  許所餘由三

論曰。惡業道中殺生麁語瞋恚業道由瞋究竟。要無所顧極麁恶心現在前時。此三成故。諸不與取欲邪行貪。此三業道由貪究竟。要有所顧極染污心現在前時。此三成故。邪見究竟要由愚癡。由上品癡現前成故。虛誑離間雜穢語三許一一由三根究竟。以貪瞋等現在前時一一能令此三成故。諸惡業道何處起耶。頌曰。

 有情具名色  名身等處起

論曰。如前所說四節業道。三三一三隨其次第於有情等四處而生。謂殺等三有情處起。偷盜等三眾具處起。唯邪見一名色處起。虛誑語等三名身等處起。有起加行定欲殺他。而與所殺生俱死或前死亦得根本業道罪耶。頌曰。

 俱死及前死  無根依別故

論曰。若能殺者與所殺生俱時命終。或在前死。彼定不得根本業道故。有問言。頗有殺者起殺加行及令果滿而彼不為殺罪觸耶。曰有。云何。謂能殺者與所殺生俱死前死。何緣如是。以所殺生其命猶存不可令彼能殺生者成殺罪故。非能殺者其命已終可得殺罪。別依生故。謂殺加行所依止身今已斷滅。雖有別類身同分生。非罪依止。此曾未起殺生加行。成殺業道理不應然。若有多人集為軍眾欲殺怨敵。或獵獸等。於中隨有一殺生時。何人得成殺生業道。頌曰。

 軍等若同事  皆成如作者

論曰。於軍等中若隨有一作殺生事。如自作者一切皆成殺生業道。由彼同許為一事故。如為一事展轉相教。故一殺生餘皆得罪。若有他力逼入此中。因即同心亦成殺罪。唯除若有立誓自要救自命緣。亦不行殺。雖由他力逼在此中。而無殺心故無殺罪。今次應辯成業道相。謂齊何量名曰殺生。乃至齊何名為邪見。且先分別殺生相者。頌曰。

 殺生由故思  他想不誤殺

論曰。要由先發欲殺故思於他有情他有情想作殺加行不誤而殺。謂唯殺彼不漫殺餘。齊此名為殺生業道。有猶豫殺亦成殺生。謂彼先於所欲殺境心懷猶豫為生非生。設復是生為彼非彼。後起決志若是若非我定當殺。由心無顧。若殺有情亦成業道。於剎那滅蘊如何成殺生。息風名生。依身心轉。若有令斷不更續生。如滅燈光鈴聲名殺。或復生者即是命根。若有令斷不續名殺。謂以恶心隔斷他命。乃至一念應生不生。唯此非餘殺罪所觸。此所斷命為屬於誰。謂命若無彼便死者。既標第六非我而誰。破我論中當廣思擇。故薄伽梵所說頌言。

 壽煖及與識  三法捨身時
 所捨身僵仆  如木無思覺

故有根身名有命者。無根名死。其理決然。離系者言。不思而殺亦得殺罪。猶如觸火設不先思亦被燒害。若爾汝等遇見他妻。或誤觸身亦應有罪。又善心者拔離系發。或師慈心勸修苦行。或因施主宿食不消。此等皆應獲苦他罪。又胎與母互為苦因。應母與胎有苦他罪。又所殺者既與殺合。亦應如火能燒自依。不應但令能殺得罪。又遣他殺殺罪應無。如火不燒教觸火者。又諸木等應為罪觸。如捨等崩亦害生故。又非但喻立義可成。已分別殺生。當辯不與取。頌曰。

 不與取他物  力竊取屬己

論曰。前不誤等如其所應。流至後門故不重說。謂要先發欲盜故思。於他物中起他物想。或力或竊起盜加行。不誤而取令屬己身。齊此名為不與取罪。若有盜取窣堵波物。彼於如來得偷盜罪。以佛臨欲入涅槃時哀愍世間總受所施。有餘師說。望守護者。若有掘取無主伏藏。於國主邊得偷盜罪。若有盜取諸迴轉物。已作羯磨於界內僧。若羯磨未成。普於佛弟子得偷盜罪。餘例應思。已辯不與取。當辯欲邪行。頌曰。

 欲邪行四種  行所不應行

論曰。總有四種行不應行。皆得名為欲邪行罪。一於非境行不應行。謂行於他所攝妻妾或母或父或父母親乃至或王所守護境。二於非道行不應行。謂於自妻口及餘道。三於非處行不應行。謂於寺中制多逈處。四於非時行不應行。非時者何。謂懷胎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設自妻妾亦犯邪行。有說。若夫許受齋戒而有所犯方謂非時。既不誤言亦流至此。若於他婦謂是己妻。或於己妻謂為他婦。道非道等但有誤心雖有所行而非業道。若於此他婦作餘他婦想行非梵行成業道耶。有說亦成。以於他婦起淫加行及受用故。有說不成。如殺業道於此起加行於餘究竟故。於苾芻尼行非梵行。為從何處得業道耶。此從國王不忍許故。於自妻妾受齋戒時尚不應行。況出家者。若於童女行非梵行。為從何處得業道耶。若已許他於所許處。未許他者於能護人。此及所餘皆於王得。已辯欲邪行。當辯虛誑語。頌曰。

 染異想發言  解義虛誑語

論曰。於所說義異想發言。及所誑者解所說義。染心不誤成虛誑語。若所誑者未解言義。此言是何。是雜穢語。既虛誑語是所發言有多字成言。何時成業道。與最後字俱生表聲及無表業成此業道。或隨何時所誑解義。表無表業成此業道。前字俱行皆此加行。所言解義定據何時。為據已聞正解名解。為據正聞能解名解。若爾何失。若據已聞正解名解。言所詮義意識所知。語表耳識俱時滅故。應此業道唯無表成。若據正聞能解名解。雖無有失然未了知。如何正聞可名能解。善言義者無迷亂緣。耳識已生名為能解。如無失者應取為宗。經說諸言略有十六。謂於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事中言實見等或於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事中言不見等。如是八種名非聖言。若於不見乃至不知言不見等或於所見乃至所知言實見等。如是八種名為聖言。何等名為所見等相。頌曰。

 由眼耳意識  並餘三所證
 如次第名為  所見聞知覺

論曰。毘婆沙師作如是說。若境由眼識所證名所見。若境由耳識所證名所聞。若境由意識所證名所知。若境由鼻識舌識及身識所證名所覺。所以然者。香味觸三無記性故如死無覺。故能證者偏立覺名。何證知然。由經理證。言由經者。謂契經說。佛告大母。汝意云何。諸所有色非汝眼見。非汝曾見。非汝當見。非希求見。汝為因此起欲起貪起親起愛起阿賴耶起尼延底起耽著不。不爾。大德。諸所有聲非汝耳聞。廣說乃至諸所有法非汝意知。廣說乃至。不爾。大德。復告大母。汝於此中應知所見。雖有所見應知所聞所覺所知。唯有所聞所覺所知。此經既於色聲法境。說為所見所聞所知。准此定於香等三境。總合建立一所覺名。若不許然何名所覺。又香味觸在所見等外。於彼三境應不起言說。是名為理。此證不成。且經非證。經義別故。非此經中世尊為欲決判見等四所言相。然見此經所說義者。謂佛勸彼於六境中。及於見等四所言事。應知但有所見等言。不應增益愛非愛相。若爾何相名所見等。有餘師說。若是五根現所證境名為所見。若他傳說名為所聞。若運自心以種種理。比度所許名為所覺。若意現證名為所知。於五境中一一容起見聞覺知四種言說。於第六境除見有三。由此覺名非無所目。香等三境言說非無。故彼理言亦為無理。先軌範師作如是說。眼所現見名為所見。從他傳聞名為所聞。自運己心諸所思構名為所覺。自內所受及自所證名為所知。且止傍言應申正論。頗有由身表異想義不由發語成虛誑語耶。曰有。故論言。頗有不動身殺生罪觸耶。曰有。謂發語。頗有不發語誑語罪觸耶。曰有。謂動身。頗有不動身不發語二罪所觸耶。曰有。謂仙人意憤及布灑他時。若不動身亦不發語。欲無無表離表而生。此二如何得成業道。於如是難應設劬勞。已辯虛誑語。當辯餘三語。頌曰。

 染心壞他語  說名離間語
 非愛麁惡語  諸染雜穢語
 餘說異三染  佞歌邪論等

論曰。若染污心發壞他語。若他壞不壞俱成離間語。解義不誤流至此中。若以染心發非愛語毀呰於他名麁惡語。前染心語流至此故。解義不誤亦與前同。謂本期心所欲罵者。解所說義業道方成。一切染心所發諸語名雜穢語。所以者何。染所發言皆雜穢語故。唯前語字流至此中。有餘師說。異虛誑等前三種語所有一切染心發言名雜穢語。此謂佞歌及邪論等。佞謂諂佞。如有苾芻邪命居懷發諂佞語。歌謂歌詠。如世有人以染污心諷吟相調。及倡妓者為悅他情以染污心作諸詞曲。言邪論者。謂廣辯說諸不正見所執言詞。等謂染心所發悲嘆。及諸世俗戲論言詞。但異前三染心所發一切皆是雜穢語收。輪王現時亦有歌詠。如何不是雜穢語收。由彼語從出離心發能引出離非預染心。有餘師言。爾時亦有成嫁娶等所發染言。由過輕故不成業道。已辯三語。當辯意三。頌曰。

 惡欲他財貪  憎有情瞋恚
 撥善惡等見  名邪見業道

論曰。於他財物惡欲名貪。謂於他財非理起欲。如何令彼屬我非他。起力竊心耽求他物。如是惡欲名貪業道。有餘師言。諸欲界愛皆貪業道。所以者何。五蓋經中依貪慾蓋佛說應斷此世間貪。故知貪名總說欲愛。有說。欲愛雖盡名貪。而不可說皆成業道。此惡行中攝麁品故。勿輪王世及北俱盧所起欲貪成貪業道。於有情類憎恚名瞋。謂於他有情慾為傷害事。如是憎恚名瞋業道。於善惡等惡見撥無。此見名為邪見業道。如經說。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世間無沙門。或婆羅門是阿羅漢。彼經具顯謗業謗果謗聖邪見。此頌舉初等言攝後。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六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註音版】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觀心論

觀心論(並序)(亦名煎乳論) 天台修禪寺沙門智者述 問曰...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浴佛儀軌

一、迎請太子佛像 法會開始前,先在大殿內擺設香湯盆...

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宋沙門釋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勝幡瓔珞陀羅尼經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旨在闡明...

【佛教詞典】圓談

(術語)談諸法實相圓融之理。金光明玄義上曰:法性之...

善有善報

有一位非常富有的老人家,與妻子、兒子、兒媳以及孫子...

【打禪七】與【打佛七】的異同

打七是佛教主要修行方式之一。七指時間,以七天為一週...

真理法寶勝於金銀財寶

達摩祖師本名叫菩提多羅,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貴族,...

知恩感恩報恩的人生觀

用心思惟──知恩感恩 佛法言: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不怕犯錯,怕不改過

佛陀走到一處鄉村聚落,遠遠地看到了一位比丘,態度散...

因地時有菩提心的攝持,所以每個法都堅固

我們以前沒有發菩提心,是活在個人的慾望中。我們為什...

碰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要不要扶

問: 受過菩薩戒的居士,在路上碰到摔倒在地的老人,...

不傷蟲蟻、使蟲蟻遠離的妙法

接手書,備悉。汝所附問之事,實為貴地沐佛法之漸。 以...

《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真身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

文珠法師《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各位法師、居士、聽眾,今晚本人...

眾生云何發菩提心

善生言:世尊,眾生云何發菩提心? 善男子,為二事故...

低調才能長遠

低調,是一種品格、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謀略。職場中低...

【視頻】《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

《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