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二

諸有情類於此事中隨眠隨增名系此事。應說過去現在未來何等隨眠能系何事。頌曰。

 若於此事中  未斷貪瞋慢
 過現若已起  未來意遍行
 五可生自世  不生亦遍行
 餘過未遍行  現正緣能系

論曰。且諸隨眠總有二種。一者自相。謂貪瞋慢。二者共相。謂見疑癡。事雖有多此說所繫。如應未斷流至後門。若此事中有貪瞋慢。於過去世已生未斷。現在已生能系此事。以貪瞋慢是自相惑。非諸有情定遍起故。若未來世意識相應貪瞋慢三遍於三世乃至未斷皆能繫縛。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可生唯系未來世。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不生亦能系三世。所餘一切見疑無明去來未斷遍縛三世。由此三種是共相惑一切有情俱遍縛故。若現在世正緣境時。隨其所應能系此事。應辯諸事過去未來。為實有無方可說系。若實是有則一切行恆時有故應說為常。若實是無如何可說有能所繫及離系耶。毘婆沙師定立實有。然彼諸行不名為常。由與有為諸相合故。為此所立決定增明應略標宗顯其理趣。頌曰。

 三世有由說  二有境果故
 說三世有故  許說一切有

論曰。三世實有。所以者何。由契經中世尊說故。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過去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於過去色勤脩厭舍。以過去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於過去色勤脩厭舍。若未來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於未來色勤斷欣求。以未來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於未來色勤斷欣求。又具二緣識方生故。謂契經說。識二緣生。其二者何。謂眼及色。廣說乃至意及諸法。若去來世非實有者。能緣彼識應闕二緣。已依聖教證去來有。當依正理證有去來。以識起時必有境故。謂必有境識乃得生。無則不生。其理決定。若去來世境體實無。是則應有無所緣識。所緣無故識亦應無。又已謝業有當果故。謂若實無過去體者。善惡二業當果應無。非果生時有現因在。由此教理。毘婆沙師。定立去來二世實有。若自謂是說一切有宗決定應許實有去來世。以說三世皆定實有故。許是說一切有宗。謂若有人說三世實有。方許彼是說一切有宗。若人唯說有現在世及過去世未與果業。說無未來及過去世已與果業。彼可許為分別說部。非此部攝。今此部中差別有幾。誰所立世最善可依。頌曰。

 此中有四種  類相位待異
 第三約作用  立世最為善

論曰。尊者法救作如是說。由類不同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由類有殊非體有異。如破金器作餘物時。形雖有殊而體無異。又如乳變成於酪時。舍味勢等。非舍顯色。如是諸法行於世時。從未來至現在。從現在入過去。唯舍得類非舍得體。尊者妙音作如是說。由相不同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過去正與過去相合。而不名為離現未相。未來正與未來相合。而不名為離過現相。現在正與現在相合。而不名為離過未相。如人正染一妻室時。於餘姬媵不名離染。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由位不同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至位位中作異異說。由位有別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名一置百名百置千名千。尊者覺天作如是說。由待有別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前後相待立名有異。如一女人名母名女。此四種說一切有中。第一執法有轉變故。應置數論外道朋中。第二所立世相雜亂。三世皆有三世相故。人於妻室貪現行時。於餘境貪唯有成就。現無貪起何義為同。第四所立前後相待。一世法中應有三世。謂過去世前後剎那。應名去來中為現在。未來現在類亦應然。故此四中第三最善。以約作用位有差別。由位不同立世有異。彼謂諸法作用未有名為未來。有作用時名為現在。作用已滅名為過去。非體有殊。此已具知。彼應復說。若去來世體亦實有應名現在。何謂去來。豈不前言約作用立。若爾現在有眼等根彼同分攝有何作用。彼豈不能取果與果。是則過去同類因等既能與果。應有作用。有半作用世相應雜。已略推徵。次當廣破。頌曰。

 何礙用云何  無異世便壞
 有誰未生滅  此法性甚深

論曰。應說若法自體恆有。應一切時能起作用。以何礙力令此法體所起作用時有時無。若謂眾緣不和合者。此救非理。許常有故。又此作用云何得說為去來今。豈作用中而得更立有餘作用。若此作用非去來今而復說言作用是有。則無為故應常非無故不應言作用已滅及此未有法名去來。若許作用異法體者。可有此失。然無有異。故不應言有此過失。若爾所立世義便壞。謂若作用即是法體。體既恆有用亦應然。何得有時名為過未。故彼所立世義不成。何為不成。以有為法未已生名未來。若已生未已滅名現在。若已滅名過去。彼復應說若如現在法體實有去來亦然。誰未已生誰復已滅。謂有為法體實恆有。如何可得成未已生已滅。先何所闕。彼未有故名未已生。後復闕何。彼已無故名為已滅。故不許法本無今有有已還無則三世義。應一切種皆不成立。然彼所說恆與有為諸相合故。行非常者此但有虛言。生滅理無故。許體恆有說性非常。如是義言所未曾有。依如是義。故有頌言。

 許法體恆有  而說性非常
 性體復無別  此真自在作

又彼所言世尊說故。去來二世體實有者。我等亦說有去來世。謂過去世曾有名有。未來當有。有果因故。依如是義說有去來。非謂去來如現實有。誰言彼有如現在世。非如現世彼有云何。彼有去來二世自性。此復應詰。若俱是有如何可言是去來性。故說彼有。但據曾當因果二性。非體實有。世尊為遮謗因果見據曾當義說有去來。有聲通顯有無法故。如世間說有燈先無有燈後無。又如有言有燈已滅非我今滅。說有去來其義亦應爾。若不爾者去來性不成。若爾何緣世尊依彼杖髻外道說業過去盡滅變壞而猶是有。豈彼不許業曾有性。而今世尊重為說有。依彼所引現相續中與果功能。密說為有。若不爾者。彼過去業現實有性過去豈成。理必應爾。以薄伽梵於勝義空契經中說。眼根生位無所從來。眼根滅時無所造集。本無今有有已還無。去來眼根若實有者。經不應說本無等言。若謂此言依現世說此救非理。以現世性與彼眼根體無別故。若許現世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是則眼根去來無體義已成立。又彼所說。要具二緣識方生故。去來二世體實有者。應共尋思。意法為緣生意識者。為法如意作能生緣。為法但能作所緣境。若法如意作能生緣。如何未來百千劫後當有彼法。或當亦無為能生緣生今時識。又涅槃性違一切生立為能生不應正理。若法但能為所緣境。我說過未亦是所緣。若無如何成所緣境。我說彼有如成所緣。如何成所緣。謂曾有當有。非憶過去色受等時。如現分明觀彼為有。但追憶彼曾有之相。逆觀未來當有亦爾。謂如曾現在所領色相。如是追憶過去為有。亦如當現在所領色相如是逆觀未來為有。若如現有應成現世。若體現無。則應許有緣無境識。其理自成。若謂去來極微散亂有而非現。理亦不然。取彼相時非散亂故。又若彼色有同現在。唯有極微散亂為異。則極微色其體應常。又色唯應極微聚散竟無少分可名生滅。是則遵崇邪命者論棄背善逝所說契經。如契經說。眼根生位無所從來。乃至廣說。又非受等極微集成。如何可言去來散亂。然於受等追憶逆觀。亦如未滅已生時相。若如現有體應是常。若體現無。還應許有緣無境識。理亦自成。若體全無是所緣者第十三處應是所緣。諸有達無第十三處。此能緣識為何所緣。若謂即緣彼名為境。是則應撥彼名為無。又若緣聲先非有者。此能緣識為何所緣。若謂即緣彼聲為境求聲無者應更發聲。若謂聲無住未來位。未來實有如何謂無。若謂去來無現世者。此亦非理。其體一故。若有少分體差別者。本無今有其理自成。故識通緣有非有境。然菩薩說世間所無我知我見無是處者。意說。他人懷增上慢亦於非有現相謂有。我唯於有方觀為有。若異此者則一切覺皆有所緣。何緣於境得有猶豫。或有差別。理必應然。以薄伽梵於餘處說善來苾芻。汝等若能為我弟子。無諂無誑有信有勤。我旦教汝令暮獲勝。我暮教汝令旦獲勝。便知有是有。非有是非有。有上是有上。無上是無上。由此彼說。識有境故有去來者。亦不成因。又彼所言。業有果故有去來者。理亦不然。非經部師作如是說。即過去業能生當果。然業為先所引相續。轉變差別令當果生。彼我品中當廣顯示。若執實有過去未來則一切時果體常有業於彼果有何功能。若謂能生則所生果本無今有其理自成。若一切法一切時有。誰於誰有能生功能。又應顯成雨眾外道所黨邪論。彼作是說。有必常有。無必常無。無必不生。有必不滅。若謂能令果成現在如何令果成現在耶。若謂引令至餘方所則所引果其體應常。又無色法當如何引。又此所引應體本無。若謂但令體有差別。本無今有其理自成。是故此說一切有部。若說實有過去未來。於聖教中非為善說。若欲善說一切有者。應如契經所說而說。經如何說。如契經言。梵志當知。一切有者。唯十二處或唯三世。如其所有而說有言。若去來無如何可說有能所繫及離系耶。彼所生因隨眠有故。說有去來能系煩惱。緣彼煩惱隨眠有故。說有去來所繫縛事。若隨眠斷得離系名。毘婆沙師作如是說。如現實有過去未來。所有於中不能通釋。諸自愛者應如是知。法性甚深非尋思境。豈不能釋便撥為無。有異門故此生此滅。謂色等生即色等滅。有異門故異生異滅。謂未來生現在世滅。有異門故即世名生。以正生時世所攝故。有異門故說世有生。未來世有多剎那故。傍論已了。今應思擇。諸事已斷彼離系耶。設事離系彼已斷耶。若事離系彼必已斷。有事已斷而非離系。斷非離系其事云何。頌曰。

 於見苦已斷  餘遍行隨眠
 及前品已斷  餘緣此猶系

論曰。且見道位。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諸事已斷。見集所斷遍行隨眠若未永斷能緣此者於此猶系。及脩道位隨何道生。九品事中前品已斷。餘未斷品所有隨眠能緣此者於此猶系。斷非離系。如是應知。何事有幾隨眠隨增。若隨事別答。便費多言論。是故應造略毘婆沙。由此雖勞少少功力。而能越渡大大問流。謂法雖多略為十六種即三界五部及無漏法。能緣彼識名數亦然但應了知何法何識境。易思何事何隨眠隨增。此中且應知何法何識境。頌曰。

 見苦集脩斷  若欲界所繫
 自界三色一  無漏識所行
 色自下各三  上一淨識境
 無色通三界  各三淨識緣
 見滅道所斷  皆增自識行
 無漏三界中  後三淨識境

論曰。若欲界系見苦見集脩所斷法。各五識緣。謂自界三即如前說。及色界一即脩所斷。無漏第五。皆容緣故。若色界系即前所說三部諸法各八識緣。謂自下三皆如前說。及上界一即脩所斷。無漏第八。皆容緣故。若無色系即前所說三部諸法各十識緣。謂三界三皆如前說。無漏第十皆容緣故。見滅見道所斷諸法。應知一一增自識緣。此復云何。謂欲界系見滅所斷為六識緣。五即如前。增見滅斷。見道所斷為六識緣。五亦如前。增見道斷。色無色界見滅道斷。隨應為九十一識緣。若無漏法為十識緣。謂三界中各後三部。即見滅道脩所斷識。無漏第十。皆容緣故。為攝前義。復說頌言。

 見苦集脩斷  欲色無色系
 應知如次第  五八十識緣
 見滅道所斷  各增自識緣
 無漏法應知  能為十識境

如是了知十六種法為十六識所緣境已。今應思何事何隨眠隨增。若別疏條恐文煩廣。故我於此略示方隅。且有問言。所繫事內樂根有幾隨眠隨增。應觀樂根總有七種。謂欲界一即脩所斷。色界五部。無漏第七。一切無漏非諸隨眠之所隨增。如前已說。此中前六隨其所應欲脩所斷及諸遍行色界一切隨眠隨增。若有問言。緣樂根識復有幾種隨眠隨增。應觀此識總有十二。謂欲界四除見滅斷。色界五部。無色界二。即見道諦及脩所斷。無漏第十二。皆能緣樂根。此隨所應欲界四部。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部。及諸遍行隨眠隨增。若復有問言。緣緣樂根識復有幾種隨眠隨增。應觀此識總有十四。於前十二更加二種。即無色界見苦集斷。如是十四識能緣緣樂根。此隨所應欲色如上。無色四部隨眠隨增。准此方隅餘應思擇。若心由彼名有隨眠。彼於此心定隨增不。此不決定。或有隨眠。謂與心相應。及緣心未斷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依此義門應作是說。頌曰。

 有隨眠心二  謂有染無染
 有染心通二  無染局隨增

論曰。有隨眠心總有二種。有染無染心差別故。於中有染或有隨增。謂相應緣隨眠未斷。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仍說有隨眠。以恆相應故。若無染者。唯局隨增。緣此隨眠必未永斷。此唯據隨增名有隨眠故。如上所說十種隨眠次第生時。誰前誰後。頌曰。

 無明疑邪身  邊見戒見取
 貪慢瞋如次  由前引後生

論曰。且諸煩惱次第生時。先由無明於諦不了。不欲觀苦乃至道諦。由不了故。次引生疑。謂聞二途便懷猶豫。為苦非苦。乃至廣說。從此猶豫引邪見生。謂邪聞思生邪決定撥無苦諦乃至廣說。由撥無諦引身見生。謂取蘊中撥無苦理。便決定執此是我故。從此身見引邊見生。謂依我執斷常邊故從此邊見引生戒取。謂由於我隨執一邊便計此執為能淨故。從戒禁取引見取生。謂計能淨已必執為勝故。從此見取次引貪生。謂自見中情深愛故。從此貪後次引慢生。謂自見中深愛著己。恃生高舉[夌*欠]蔑他故。從此慢後次引生瞋。謂自見中深愛恃己。於他所起違己見中情不能忍必憎嫌故。有餘師說。於自見解取舍位中起憎嫌故。見諦所斷貪等生時。緣自相續見為境故。如是且依次第起。說越次起者前後無定。諸煩惱起由幾因緣。頌曰。

 由未斷隨眠  及隨應境現
 非理作意起  說或具因緣

論曰。由三因緣諸煩惱起。且如將起欲貪纏時。未斷未遍知欲貪隨眠故。順欲貪境現在前故。緣彼非理作意起故。由此力故便起欲貪。此三因緣如其次第即因境界加行三力。餘煩惱起類此應知。謂此且據具因緣說。或有唯託境界力生。如退法根阿羅漢等。即上所說隨眠並纏。經說為漏瀑流軛取。漏謂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言瀑流者。謂四瀑流。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見瀑流。四無明瀑流。軛謂四軛。如瀑流說。取謂四取。一欲取。二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語取。如是漏等其體云何。頌曰。

 欲煩惱並纏  除癡名欲漏
 有漏上二界  唯煩惱除癡
 同無記內門  定地故合一
 無明諸有本  故別為一漏
 瀑流軛亦然  別立見利故
 見不順住故  非於漏獨立
 欲有軛並癡  見分二名取
 無明不別立  以非能取故

論曰。欲界煩惱並纏除癡四十一物總名欲漏。謂欲界系根本煩惱三十一併十纏。色無色界煩惱除癡五十二物總名有漏。謂上二界根本煩惱各二十六。豈不彼有惛沉掉舉二種纏耶。品類足中亦作是說。云何有漏。謂除無明餘色無色二界所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今於此中何故不說。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言。彼界纏少不自在故。何緣合說二界隨眠為一有漏。同無記性於內門轉。依定地生。由三義同故合為一。如前所說名有貪因。即是此中名有漏義。准此三界十五無明義至已立為無明漏。何緣唯此別立漏名。無明能為諸有本故。瀑流及軛體與漏同。然於其中見亦別立。謂前欲漏即欲瀑流及欲軛。如是有漏即有瀑流及有軛。析出諸見為見瀑流及見軛者。謂勐利故令住名漏。如後當說。見不順彼。性勐利故。由此於漏不獨立名。但可與餘合立為漏。如是已顯二十九物名欲瀑流謂貪瞋慢各有五種疑四纏十。二十八物名有瀑流。謂貪與慢各十疑八。三十六物名見瀑流謂三界中各十二見。十五物名無明瀑流。謂三界無明各有五。應知四軛與瀑流同。四取應知體同四軛。然欲我語各並無明。見分為二與前軛別。即前欲軛並欲無明三十四物總名欲取。謂貪瞋慢無明各五疑有四並十纏。即前有軛並二界無明三十八物總名我語取。謂貪慢無明各十疑有八。於見軛中除戒禁取餘三十物總名見取。所除六物名戒禁取。何緣別立戒禁取耶。由此獨為聖道怨故。雙誑在家出家眾故。謂在家眾由此誑惑計自餓等為天道故。諸出家眾由此誑惑計舍可愛境為清淨道故。何緣無明不別立取。能取諸有故立取名。然諸無明非能取故。謂不了相說名無明。彼非能取。非勐利故。但可與餘合立為取。然契經說。欲軛云何。謂諸欲中欲貪慾欲欲親欲愛慾樂欲悶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隨欲著纏壓於心。是名欲軛。有軛見軛應知亦爾。又餘經說。欲貪名取。由此故知。於欲等四所起欲貪名欲等取。如是已辯隨眠並纏。經說為漏瀑流軛取。此隨眠等名有何義。頌曰。

 微細二隨增  隨逐與隨縛
 住流漂合執  是隨眠等義

論曰。根本煩惱現在前時行相難知故名微細。二隨增者。能於所緣及所相應增惛滯故。言隨逐者。謂能起得恆隨有情常為過患。不作加行為令彼生。或設劬勞為遮彼起而數現起故名隨縛。由如是義故名隨眠。稽留有情久住生死。或令流轉於生死中。從有頂天至無間獄。由彼相續於六瘡門泄過無窮故名為漏。極漂善品故名瀑流。和合有情故名為軛。能為依執故名為取。若善釋者應作是言。諸境界中流注相續泄過不絕故名為漏。如契經說。具壽當知。譬如挽船逆流而上。設大功用行尚為難。若放此船順流而去。雖舍功用行不為難。起善染心應知亦爾。准此經意。於境界中煩惱不絕說名為漏。若勢增上說名瀑流。謂諸有情若墜於彼。唯可隨順無能違逆。湧泛漂激難違拒故。於現行時非極增上說名為軛。但令有情與種種類苦和合故。或數現行故名為軛。執欲等故說名為取。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二十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舍利弗阿毗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 釋道摽撰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說四品法門經

佛說四品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法鏡經

法鏡經序 夫心者,眾法之原、臧否之根,同出異名,禍...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上並序 祖燈相繼數百年間。出類邁...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王...

持心梵天經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一(一名莊嚴佛法諸義,又名佛說等...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道行般若經

道行般若經序 釋道安撰 大哉智度!萬聖資通,咸宗以成...

虛堂和尚語錄

虛堂和尚語錄卷第一 嘉興府興聖禪寺虛堂和尚語錄 參學...

【註音版】大品善生經

大品善生經...

【佛教詞典】增上慧學

【增上慧學】 p1315 如三勝學中說。 二解 無性釋一卷六...

【佛教詞典】六種羅漢

一、退法羅漢,即一旦得羅漢果,遇些惡緣,便退失所得...

聖嚴法師《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心?》

曾經有一位居士問我: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都很快,在日常...

如何用善巧勸導別人修習淨土法門

問: 我朋友有這樣一個問題,她說她經常遇到有緣人就...

微小的供養,便能獲得巨大的果報

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 《雜譬喻經》中記載:...

晝夜十萬佛號如何理解

世傳永明大師晝夜念彌陀十萬。予嘗試之,自今初日分,...

淨業行人的戒律觀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這種三無漏學,戒又叫毗尼,波...

老子論企業家的三寶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體悟病的價值

人食五穀雜糧焉有不生病之理?人病了,經過醫治之後,...

富貴使人更加貪婪

財富毀滅愚癡的人,但無法摧毀追求彼岸的人,愚癡的人...

寶筐鏡影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

要如何化解情緒呢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日常生活中,...

一把石頭換來每一生的富貴

舍衛國中有位富翁,他的夫人為他產下了一個胖嘟嘟的男...

百千方便,惟有放下一著最省力

知老居士,為己躬下一著,決志甚急。此念生死事大,當...

【視頻】《佛說七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七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大般若經》妙印法師念誦 MP3

《大般若經》妙印法師念誦 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