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五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根品第二之三

如是已辯得非得相。同分者何。頌曰。

 同分有情等

論曰。有別實物名為同分。謂諸有情展轉類等。本論說此名眾同分。此復二種。一無差別。二有差別。無差別者。謂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有差別者。謂諸有情界地趣生種姓男女近事苾芻學無學等各別同分。一類有情各等有故。復有法同分。謂隨蘊處界。若無實物無差別相名同分者。展轉差別諸有情中。有情有情等無差別。覺及施設不應得有。如是蘊等等無差別覺及施設如理應知。頗有死生不捨不得有情同分。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是處死還生是處。第二句者。謂入正性離生位時。捨異生同分。得聖者同分。第三句者。謂是趣死生餘趣等。第四句者。謂除前相。若別有實物名異生同分。何用別立異生性耶。非異人同分別有人性故。又非世間現見同分。以非色故亦非覺慧所能了別無別用故。世雖不了有情同分。而於有情謂無差別。故設有體亦何所用。又何因不許有無情同分。諸穀麥豆金鐵菴羅半娜娑等。亦有自類互相似故。又諸同分展轉差別。如何於彼更無同分。而起無別覺施設耶。又應顯成勝論所執。彼宗執有總同句義。於一切法總同言智由此發生。彼復執有同異句義。於異品類同異言智由此發生。毘婆沙師作如是說。彼執與此義類不同。以說一物於多轉故。又縱於彼若顯不顯。然此同分必有實物。契經說故。如世尊言。若還來此得人同分。乃至廣說。雖有是說而不說言別有實物名為同分。若爾所說同分是何。即如是類諸行生時。於中假立人同分等。如諸穀麥豆等同分。此非善說。違我宗故。已辯同分。無想者何。頌曰。

 無想無想中  心心所法滅
 異熟居廣果

論曰。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是實有物。能遮未來心心所法令暫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異熟果。誰之異熟。謂無想定。無想有情居在何處。居在廣果。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彼為恆無想為亦有想耶。生死位中多時有想。言無想者。由彼有情中間長時想不起故。如契經說。彼諸有情由想起故從彼處沒。然彼有情如久睡覺。還起於想。從彼沒已必生欲界。非餘處所。先修定行勢力盡故。於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盡便墮。若諸有情應生彼處必有欲界順後受業。如應生彼北俱盧洲必定應有生天之業。已辯無想。二定者何。謂無想定及滅盡定。初無想定其相云何。頌曰。

 如是無想定  後靜慮求脫
 善唯順生受  非聖得一世

論曰。如前所說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如是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無想者定名無想定。或定無想名無想定。說如是聲。唯顯此定滅心心所與無想同。此在何地。謂後靜慮。即在第四靜慮非餘。修無想定為何所求。謂求解脫。彼執無想是真解脫。為求證彼修無想定。前說無想是異熟故。無記性攝。不說自成。今無想定一向是善。此是善故。能招無想有情天中五蘊異熟。既是善性為順何受。唯順生受。非順現後及不定受。若起此定後雖退失。傳說現身必還能起。當生無想有情天中。故得此定必不能入正性離生。又許此定唯異生得非諸聖者。以諸聖者於無想定如見深坑不樂入故。要執無想為真解脫。起出離想而修此定。一切聖者不執有漏為真解脫及真出離故。於此定必不修行。若諸聖者修得第四靜慮定時。為如靜慮亦得去來無想定不。餘亦不得。所以者何。彼雖曾習以無心故。要大加行方便修得。故初得時唯得一世。謂得現在。如初受得別解脫戒。得此定已。第二念等乃至未捨。亦成過去。以無心故。無未來修。次滅盡定其相云何。頌曰。

 滅盡定亦然  為靜住有頂
 善二受不定  聖由加行得
 成佛得非前  三十四念故

論曰。如無想定滅定亦然。此亦然聲為例何義。例無想定心心所滅。如說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如是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定。如是二定差別相者。前無想定為求解脫。以出離想作意為先。此滅盡定為求靜住。以止息想作意為先。前無想定在後靜慮。此滅盡定唯在有頂。即是非想非非想處。此同前定性唯是善非無記染。善等起故。前無想定唯順生受。此滅盡定通順生後及不定受。謂約異熟有順生受。或順後受。或不定受。或全不受。謂若於下得般涅槃。此定所招何地幾蘊。唯招有頂四蘊異熟。前無想定唯異生得。此滅盡定唯聖者得。非異生能起。怖畏斷滅故。唯聖道力所能起故。現法涅槃勝解入故。此亦如前。非離染得。由何而得。由加行得。要由加行方證得故。又初得時唯得現在。不得過去不修未來。要由心力方能修故。第二念等乃至未捨亦成過去。世尊亦以加行得耶。不爾。云何。成佛時得。謂佛世尊盡智時得。佛無一德由加行得。暫起欲樂現在前時。一切圓德隨樂而起故。佛眾德皆離染得。世尊曾未起滅盡定。得盡智時云何得成俱分解脫。於起滅定得自在故。如已起者。成俱解脫。西方師說。菩薩學位先起此定後得菩提。云何此中不許彼說。若許彼說便順尊者鄔波毱多理目足論。如彼論說。當言如來先起滅定後生盡智。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說。非前起滅定後方生盡智。所以者何。傳說。菩薩三十四念得菩提故。諦現觀中有十六念。離有頂貪有十八念。謂斷有頂九品煩惱起九無間九解脫道。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三十四。一切菩薩決定先於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復須斷下地煩惱。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同類心。故諸菩薩學位不應起滅盡定。外國諸師作如是說。若中間起不同類心。斯有何過。若爾便有越期心過。然諸菩薩不越期心。理實菩薩不越期心。然非不越無漏聖道。若爾期心如何不越。謂我未得諸漏永盡。終不解斯結加趺坐。決定不越如是期心。唯於一坐時諸事究竟故。前說為善我所宗故。雖已說二定有多同異相而於其中復有同異。頌曰。

 二定依欲色  滅定初人中

論曰。言二定者。謂無想定及滅盡定。此二俱依欲色二界而得現起。若有不許亦依色界起無想定。便違此文。謂本論言。或有是色有此有非五行。謂色纏有情或生有想天住不同類心。若入無想定。若入滅盡定。或生無想天已得入無想。是謂是色有此有非五行。由此證知。如是二定俱依欲色而得現起。是名同相。言異相者。謂無想定欲色二界皆得初起。滅定初起唯在人中。此在人中初修起已由退為先方生色界。依色界身後復修起。此滅盡定亦有退耶應言亦有。若不爾者即便違害鄔陀夷經。經言。具壽有諸苾芻先於此處具淨尸羅具三摩地具般羅若能數入出滅受想定斯有是處。應如實知。彼於現法或臨終位。不能勤修令解滿足。從此身壞超段食天。隨受一處意成天身。於彼生已複數入出滅受想定亦有是處。應如實知。此意成天身。佛說是色界。滅受想定唯在有頂。若得此定必無退者。如何得往色界受生。有餘部執第四靜慮亦有滅定。依彼所執滅定無退。此義亦成。第四靜慮有滅盡定義必不成。所以者何。九次第定契經說故。此若必然如何得有超越定義。此定次第依初學說。得自在時隨樂超入。如是二定有多種異。謂地有異。第四靜慮有頂地故。加行有異。出離止息想作意為先故。相續有異。異生聖者相續起故。異熟有異。無想有頂異熟果故。順受有異。順定不定生二受故。初起有異。二界人中最初起故。二定總以心心所滅為其自性。何緣但說名為無想滅受想耶。二定加行中唯厭逆此故。如亦知受等唯名他心智。今二定中心久時斷。如何於後心復得生。毘婆沙師許過去有前心為後等無間緣。有餘師言。如生無色色久時斷。如何於後色復得生。彼生定應由心非色。如是出定心亦應然。由有根身非由心起。故彼先代諸軌範師咸言。二法互為種子。二法者。謂心有根身。尊者世友問論中說。若執滅定全無有心可有此過。我說滅定猶有細心故無此失。尊者妙音說。此非理。所以者何。若此定中猶有識者三和合故必應有觸。由觸為緣應有受想。如世尊說。意及法為緣生於意識。三和合觸俱起受想思。則此定中受想等法亦應不滅。若謂如經說受緣愛。然阿羅漢雖有諸受而不生愛。觸亦應爾。非一切觸皆受等緣。此例不然。有差別故。經自簡言。若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曾無有處簡觸生受故有差別。由此道理。毘婆沙師說。滅定中諸心皆滅。若都無心如何名定。此令大種平等行故說名為定。或由心力平等至此故名為定。如是二定為是實有。為是假有。應言實有。能遮礙心令不生故。有說。此證理不應然。由前定心能遮礙故。謂前定心與所餘心相違而起。由此起故。唯令餘心暫時不轉。此能引發違心所依令相續故。唯不轉位假立為定。無別實體。此唯不轉分位假定。入前出後兩位皆無。故假說此是有為攝。或即所依由定心引令如是起。假立為定。應知無想亦復如是。謂由前心與所餘心。相違而起。由此起故。唯令餘心暫時不轉。唯不轉位假立無想。餘說如前。此非善說違我宗故。已辯二定。命根者何。頌曰。

 命根體即壽  能持煖及識

論曰。命體即壽。故對法言。云何命根。謂三界壽。此復未了。何法名壽。謂有別法能持煖識說名為壽。故世尊言。

 壽煖及與識  三法捨身時
 所捨身僵仆  如木無思覺

故有別法。能持煖識相續住因說名為壽。若爾此壽何法能持。即煖及識還持此壽。若爾三法更互相持。相續轉故。何法先滅。由此滅故餘二隨滅。是則此三應常無謝。既爾此壽應業能持。隨業所引相續轉故。若爾何緣不許唯業。能持煖識而須壽耶。理不應然。勿一切識從始至終恆異熟故。既爾應言業能持煖煖復持識。何須此壽。如是識在無色界中應無能持。彼無煖故。應言彼識業為能持。豈得隨情數為轉計。或說此識唯煖能持。或復說言唯業持識。又前已說。前說者何。謂前說言。勿一切識從始至終皆是異熟。是故定應許有別法。能持煖識說名為壽。今亦不言全無壽體。但說壽體非別實物。若爾何法說名壽體。謂三界業所引同分住時勢分說為壽體。由三界業所引同分住時勢分相續決定隨應住時。爾所時住故。此勢分說為壽體。如穀種等所引乃至熟時勢分。又如放箭所引乃至住時勢分。有謂有行是德差別依箭等生由彼力故。乃至未墮恆行不息。彼體一故。無障礙故。往趣餘方急緩至時分位差別應不得有。又應畢竟無墮落時。若謂由風所障礙故。應初即墮或無墮時。能障礙風無差別故。有別實物能持煖識名為壽體。是說為善。為壽盡故死為更有餘因。施設論說。有壽盡故死非福盡故死廣作四句。第一句者。感壽異熟業力盡故。第二句者。感富樂果業力盡故。第三句者。能感二種業俱盡故。第四句者。不能避脫抂橫緣故。又亦應言捨壽行故。壽盡位中福盡於死無復功能。故俱盡時有死說為俱盡故死。發智論說。此壽當言隨相續轉。為復當言一起便住。欲纏有情不入無想定不入滅盡定。當言此壽隨相續轉。若入無想定若入滅盡定及色無色纏一切有情。當言此壽一起便住。彼言何義。若所依身可損害故壽隨損害。是名第一隨相續轉。若所依身不可損害如起而住。是名第二一起便住。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言。初顯有障。後顯無障。由此決定有非時死。故契經說。有四得自體。謂有得自體唯可自害非可他害。廣作四句。唯可自害非他害者。謂生欲界戲忘念天意憤恚天。彼由發起增上喜怒。是故於彼殞沒非餘。又應說諸佛自般涅槃故。唯可他害非自害者。謂處胎卵諸有情類。俱可害者。謂餘多分欲界有情。俱非害者。謂在中有色無色界一切有情及在欲界一分有情。如那落迦北俱盧洲。正住見道慈定滅定。及無想定王仙佛使。佛所記別達弭羅嗢怛羅。殑耆羅長者子耶舍鳩磨羅時婆。最後身菩薩。及此菩薩母懷菩薩胎時。一切轉輪王。及此輪王母懷輪王胎時。若爾何故契經中言。大德何等有情所得自體非可自害非可他害。舍利子。謂在非想非非想處受生有情。傳說。所餘無色靜慮所得自體。可為自地聖道所害亦上他地近分所害。有頂自上二害俱無。是故說為俱非可害。豈不有頂亦為他地聖道所害應名他害。如是應說舉後顯初。如或有處舉初顯後。或復有處舉後顯初。云何有處舉初顯後。如契經說。如梵眾天是名第一樂生天。云何有處舉後顯初。如契經說。如極光淨天是名第二樂生天。彼經如聲顯譬喻義。可作是說。舉一顯餘。喻法舉一顯同類故。此無如聲不可例彼。若顯喻義方得有如聲。是則如聲餘經應不有。如餘經說。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故知非喻亦有如聲。傍論且止。已辯命根。諸相者何。頌曰。

 相謂諸有為  生住異滅性

論曰。由此四種是有為相法。若有此應是有為。與此相違是無為法。此於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異。能壞名滅。性是體義。豈不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於此經中應說有四。不說者何。所謂住相。然經說住異。是此異別名。如生名起滅名為盡。如是應知。異名住異。若法令行三世遷流。此經說為有為之相。令諸有情生厭畏故。謂彼諸行生力所遷。令從未來流入現在。異及滅相力所遷迫。令從現在流入過去。令其衰異及壞滅故。傳說。如有人處稠林。有三怨敵欲為損害。一從稠林牽之令出。一衰其力。一壞命根。三相於行應知亦爾。住於彼行攝受安立。常樂與彼不相捨離。故不立在有為相中。又無為法有自相住。住相濫彼故經不說。有謂。此經說住與異總合為一名住異相。何用如是總合說為。住是有情所愛著處。為令厭捨與異合說。如示黑耳與吉祥俱。是故定有四有為相。此生等相既是有為。應更別有生等四相。若更有相便致無窮。彼復有餘生等相故。應言更有。然非無窮。所以者何。頌曰。

 此有生生等  於八一有能

論曰。此謂前說四種本相。生生等者。謂四隨相。生生住住異異滅滅。諸行有為由四本相。本相有為由四隨相。豈不本相如所相法一一應有四種隨相。此復各四展轉無窮。無斯過失。四本四隨於八於一功能別故。何謂功能。謂法作用或謂士用。四種本相一一皆於八法有用。四種隨相一一皆於一法有用。其義云何。謂法生時並其自體九法俱起。自體為一相隨相八。本相中生除其自性生餘八法。隨相生生於九法內唯生本生。謂如雌雞有生多子有唯生一。生與生生生八生一其力亦爾。本相中住亦除自性住餘八法。隨相住住於九法中唯住本住。異及滅相隨應亦爾。是故生等相復有相。隨相唯四無無窮失。經部師說何緣如是分析虛空。非生等相有實法體如所分別。所以者何。無定量故。謂此諸相非如色等有定現比或至教量證體實有。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有為之起亦可了知。盡及住異亦可了知。天愛汝等執文迷義。薄伽梵說義是所依。何謂此經所說實義。謂愚夫類無明所盲。於行相續執我我所。長夜於中而生耽著。世尊為斷彼執著故顯行相續體是有為及緣生性。故作是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非顯諸行一剎那中具有三相。由一剎那起等三相不可知故。非不可知應立為相。故彼契經復作是說。有為之起亦可了知。盡及住異亦可了知。然經重說有為言者。令知此相表是有為。勿謂此相表有為有如居白鷺表水非無。亦勿謂表有為善惡如童女相表善非善。諸行相續初起名生。終盡位中說名為滅。中間相續隨轉名住。此前後別名為住異。世尊依此說難陀言。是善男子善知受生。善知受住及善知受衰異壞滅。故說頌言。

 相續初名生  滅謂終盡位
 中隨轉名住  住異前後別

復有頌言。

 本無今有生  相續隨轉住
 前後別住異  相續斷名滅

又有頌言。

 由諸法剎那  無住而有滅
 彼自然滅故  執有住非理

是故唯於相續說住。由斯對法所說理成。故彼論言。云何名住。謂一切行已生未滅。非生已不滅名剎那法性。雖發智論作如是說。於一心中誰起謂生。誰盡謂死。誰住異謂老。而彼論文依眾同分相續心說。非一剎那。又一一剎那諸有為法。離執實有物四相亦成。云何得成。謂一一念本無今有名生。有已還無名滅。後後剎那嗣前前起名為住。即彼前後有差別故名住異。於前後念相似生時。前後相望非無差別。彼差別相云何應知。謂金剛等有擲未擲。及強力擲與弱力擲速遲墮落時差別故。大種轉變差別義成。諸行相似相續生時。前後相望無多差別。故雖有異而見相似。若爾最後聲光剎那及涅槃時最後六處無後念故應無住異。是則所立相應不遍有為。此不說住為有為相。其義云何。謂住之異故。若有住亦必有異。由此立相無不遍失。然此經中世尊所說。有為之相略顯示者。謂有為法本無今有。有已還無及相續住。即此前後相望別異。此中何用生等別物。云何所相法即立為能相。如何大士相非異於大士。角犎[古*頁]蹄尾牛相非異牛。又如堅等地等界相非異地等。遠見上升知是煙相非異煙體。此有為相理亦應然。雖了有為色等自性。乃至未了先無後無相續差別。仍未知彼體是有為故非彼性即有為相。然非離彼性有生等實物。若離有為色等自性。有生等物復何非理。一法一時應即生住衰異壞滅許俱有故。此難不然。用時別故。謂生作用在於未來。現在已生不更生故。諸法生已正現在時。住等三相作用方起。非生用時有餘三用。故雖俱有而不相違。且應思擇。未來法體為有為無。然後可成生於彼位有用無用。設許未來生有作用。如何成未來。應說未來相。法現在時生用已謝。如何成現在應說現在相。又住等三用俱現在應一法體一剎那中即有安住衰異壞滅。若時住相能住此法。即時異滅能衰壞者。爾時此法為名安住為名衰異為名壞滅。諸說住等用不同時。彼說便違剎那滅義。若言我說一法諸相用皆究竟名一剎那。汝今應說。何緣住相與二俱生而住先能住所住法非異非滅。若住力強能先用者。後何成劣而並本法。俱遭異滅所衰壞耶。若言住相已起作用不應更起猶如生者。生應可然。夫生用者。謂引所生令入現在已入不應復引入故。住不應爾。夫住用者。謂安所住令不衰滅。已住可令永安住故。由斯住相用應常起。不可例生令無再用。又誰障住用令暫有還無。若言異滅能為障者。異滅力應強。何不於先用。又住用息。異滅本法自然不住。異滅二相何處如何而起作用。復有何事須二用耶。由住攝持諸法生已暫時不滅。住用既捨法定不住即自然滅。故異滅用更無所為。又應一法生已未壞名住住已壞時名滅。理且可然。異於一法。進退推徵理不應有。所以者何。異謂前後性相轉變非即此法可言異此。故說頌言。

 即前異不成  異前非一法
 是故於一法  立異終不成

雖餘部說遇滅因緣滅相方能滅所滅法。而彼所說。應如有言服瀉藥時天來令利。即滅因緣應滅所滅。何須別執有滅相為。又心心所許剎那滅。更不須待餘滅因緣。應滅與住用無先後。是則一法於一時中亦住亦滅不應正理。故依相續說有為相。不違正理善順契經。若生在未來生所生法。未來一切法何不俱生。頌曰。

 生能生所生  非離因緣合

論曰。非離所餘因緣和合唯生相力能生所生故諸未來非皆頓起。若爾我等唯見因緣有生功能。無別生相有因緣合。諸法即生無即不生。何勞生相。故知唯有因緣力起。豈諸有法皆汝所知。法性幽微甚難知故。雖現有體而不可知。生相若無應無生覺。又第六轉言不應成。謂色之生受之生等。如不應說色之色言。如責無生乃至無滅。皆如是責隨其所應。若爾為成空無我覺法外應執空無我性。為成一二大小各別合離彼此有性等覺應如外道法外執有數量各別合離彼此有等別性。又為成立第六轉言。應執別有色之聚性。又如說言色之自性。此第六轉言何得成。是故生等唯假建立無別實物。為了諸行本無今有假立為生。如是本無今有生相。依色等法種類眾多。為簡所餘說第六轉言色之生受之生等。為令他知此生唯色非餘受等。餘例亦然。如世間說栴檀之香石子之體。此亦應爾。如是住等隨應當知。若行離生相而得生者。虛空無為等何故不生。諸行名生由本無今有。無為體常有。何得言生。又如法爾不說一切皆有生。如是應許非一切法皆可生。又如有為同有生相而許因緣望有為法。或有功能或無功能。如是應許一切有為及無為法同無生相而諸因緣望彼二法一有生用一無生用。毘婆沙師說。生等相別有實物其理應成。所以者何。豈容多有設難者。故便棄所宗。非恐有鹿而不種麥。懼多蠅附不食美團。故於過難。應勤通釋。於本宗義應順修行。如是已辯諸有為相。名身等類其義云何。頌曰。

 名身等所謂  想章字總說

論曰。等者等取句身文身。應知此中。名謂作想。如說色聲香味等想。句者謂章。詮義究竟。如說諸行無常等章。或能辯了業用德時相應差別。此章稱句。文者謂字。如說[褒-保+可]阿壹伊等字。豈不此字亦書分名。非為顯書分製造諸字。但為顯諸字製造書分。云何當令雖不聞說而亦得解。故造書分。是故諸字非書分名。云何名等身。謂想等總說。言總說者是合集義。於合集義中說嗢遮界故。此中名身者。謂色聲香等。句身者謂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等。文身者。謂迦佉伽等。豈不此三語為性故用聲為體色自性攝。如何乃說為心不相應行。此三非以語為自性。語是音聲。非唯音聲即令了義。云何令了。謂語發名。名能顯義。乃能令了。非但音聲皆稱為語。要由此故義可了知。如是音聲方稱語故。何等音聲令義可了。謂能說者。於諸義中已共立為能詮定量。且如古者於九義中共立一瞿聲為能詮定量。故有頌言。

 方獸地光言  金剛眼天水
 於斯九種義  智者立瞿聲

諸有執名能顯義者。亦定應許如是義名。謂共立為能詮定量。若此句義由名能顯。但由音聲顯用已辦。何須橫計別有實名。又未了此名如何由語發。為由語顯。為由語生。若由語生。語聲性故。聲應一切皆能生名。若謂生名聲有差別。此足顯義。何待別名。若由語顯。語聲性故。聲應一切皆能顯名。若謂顯名聲有差別。此足顯義。何待別名。又諸念聲不可聚集。亦無一法分分漸生。如何名生可由語發。云何待過去諸表剎那。最後表剎那能生無表。若爾最後位聲乃生名。但聞最後聲應能了義。若作是執語能生文文復生名名方顯義。此中過難應同前說。以諸念文不可集故。語顯名過。應例如生。又異語文諸明慧者注心思擇莫辯其相。又文由語若顯若生。准語於名皆不應理。又若有執名如生等與義俱生。現在世名目去來義不應得有。又父母等隨意所欲立子等名。云何可言名如生等與義俱起。又無為法應無有名。無生義故而不應許。然世尊說頌依於名及文生者。此於諸義共立份量。聲即是名。此名安布差別為頌。由如是義。說頌依名。此頌是名安布差別。執有實物不應正理。如樹等行及心次第。或唯應執別有文體即總集此為名等身。更執有餘便為無用。毘婆沙師說。有別物為名等身。心不相應行蘊所攝。實而非假。所以者何。非一切法皆是尋思所能了故。此名身等何界所繫。為是有情數。為非有情數。為是異熟生為是所長養。為是等流性。為善為不善。為無記。此皆應辯。頌曰。

 欲色有情攝  等流無記性

論曰。此名身等唯是欲色二界所繫。有說。亦通無色界系。然不可說。又名身等有情數攝。能說者成非所顯義。又名身等唯是等流。又唯無覆無記性攝。如上所說。餘不相應所未說義今當略辯。頌曰。

 同分亦如是  並無色異熟
 得相通三類  非得定等流

論曰。亦如是言。為顯同分如名身等通於欲色有情等流無覆無記。並無色言顯非唯欲色。言並異熟顯非唯等流。是界通三。類通二義。得及諸相類並通三。謂有剎那等流異熟非得二定唯是等流。唯言為明非異熟等。已說如是所未說義。無想命根如前已辯。何緣不說得等唯是有情數攝。已說有情所成等故。何緣不說相通有情非有情數。已說一切有為俱故。餘所未說隨應准知。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五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

薩婆多宗五事論

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番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於甘州修...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上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濟法師金總...

淨土疑辨

《淨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陳 所蘊撰 蓮池禪師作《...

毗婆尸佛經

毘婆尸佛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失譯人名今附涼錄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

【註音版】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前涼月氏國優婆塞支施侖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無極寶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佛教詞典】掌中庵摩羅果

(譬喻)楞嚴經二曰: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

【佛教詞典】二種出家

出家之類別有二,即:(一)身出家,僅形體出離在家之生...

至誠供佛齋僧,種下殊勝福田

昔日,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時,當時城中有一位長...

趴身鋪路 所求為何

「慈」,佛陀就是以慈度化人群。為了使眾生人人幸福快...

圓瑛法師《勸修念佛法門》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念佛最為穩當第三...

沉香燒炭

世間低廉的東西人人都買得起,欲取之得之比較容易。高...

求觀音菩薩來解決我們的煩惱和疾病

南無觀音菩薩,今天觀音佛七正式起七了。這次觀音七因...

飽食的危害

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

念佛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我們念佛的最大障礙,是把它想得太難了,好像生極樂世...

春節是吉祥的節日,應以皆大歡喜的方式來慶祝

在這新春佳節之際,大地上人們喜氣洋溢。為了慶祝春節...

凡夫靠自力修行,在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我們再看一段:丁三的臨終加持。這個地方講到淨土宗的...

離了妄想,你在什麼地方

初發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說你們這...

我們應當向佛菩薩學習什麼精神

到寺院之後,我們拜佛、拜菩薩。我們應當向佛菩薩學習...

臨終開示的技巧

還有一件事要提醒大家的:我們常常會勸臨終人萬緣放下...

【視頻】《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視頻】《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

《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