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一

前言世別皆由業生。業由隨眠方得生長。離隨眠業無感有能。所以者何。隨眠有幾。頌曰。

 隨眠諸有本  此差別有六
 謂貪瞋亦慢  無明見及疑

論曰。由此隨眠是諸有本故業離此無感有能。何故隨眠能為有本。以諸煩惱現起能為十種事故。一堅根本。二立相續。三治自田。四引等流。五發業有。六攝自具。七迷所緣。八導識流。九越善品。十廣縛義。令不能越自界地故。由此隨眠能為有本。故業因此有感有能。此略應知差別有六。謂貪瞋慢無明見疑。頌說亦言。意顯慢等亦由貪力於境隨增。由貪隨增義如後辯。及聲顯六體各不同。若諸隨眠體唯有六。何緣經說有七隨眠。頌曰。

 六由貪異七  有貪上二界
 於內門轉故  為遮解脫想

論曰。即前所說六隨眠中分貪為二。故經說七。何等為七。一欲貪隨眠。二瞋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欲貪隨眠依何義釋。為欲貪體即是隨眠。為是欲貪之隨眠義。於餘六義徵問亦爾。若爾何失。二俱有過。若欲貪體即是隨眠。便違契經。如契經說。若有一類。非於多時為欲貪纏纏心而住。設心暫爾起欲貪纏尋如實知出離方便。彼由此故於欲貪纏能正遣除並隨眠斷。若是欲貪之隨眠義。隨眠應是心不相應。便違對法。如本論說。欲貪隨眠三根相應。毘婆沙師作如是說。欲貪等體即是隨眠。豈不違經。無違經失。並隨眠者並隨縛故。或經於得假說隨眠。如火等中立苦等想。阿毘達磨依實相說。即諸煩惱說名隨眠。由此隨眠是相應法。何理為證知定相應。以諸隨眠染惱心故。覆障心故。能違善故。謂隨眠力能染惱心。未生善不生。已生善退失。故隨眠體非不相應。若不相應能為此事。則諸善法應無起時。以不相應恆現前故。既諸善法容有起時。故知隨眠是相應法。此皆非證。所以者何。若許隨眠非相應者。不許上三事是隨眠所為。然經部師所說最善。經部於此所說如何。彼說欲貪之隨眠義。然隨眠體非心相應。非不相應。無別物故。煩惱睡位說名隨眠。於覺位中即名纏故。何名為睡。謂不現行種子隨逐。何名為覺。謂諸煩惱現起纏心。何等名為煩惱種子。謂自體上差別功能。從煩惱生能生煩惱。如念種子是證智生能生當念功能差別。又如芽等有前果生能生後果功能差別。若執煩惱別有隨眠心不相應名煩惱種。應許念種非但功能別有不相應能引生後念。此既不爾。彼云何然。差別因緣不可得故。若爾六六契經相違。經說於樂受有貪隨眠故。經但說有。不言爾時即有隨眠。何所違害。於何時有。於彼睡時。或假於因立隨眠想。傍論且止。應辯正論。言貪分二。謂欲有貪。此中有貪以何為體。謂色無色二界中貪此。名何因唯於彼立。彼貪多託內門轉故。謂彼二界多起定貪。一切定貪於內門轉故。唯於彼立有貪名。又由有人於上二界起解脫想。為遮彼故。謂於上界立有貪名。顯彼所緣非真解脫。此中自體立以有名。彼諸有情多於等至及所依止深生味著故。說彼唯味著自體。非味著境。離欲貪故。由此唯彼立有貪名。既說有貪在上二界。義准欲界貪名欲貪。故於頌中不別顯示。即上所說六種隨眠。於本論中複分為十。如何成十。頌曰。

 六由見異十  異謂有身見
 邊執見邪見  見取戒禁取

論曰。六隨眠中見行異為五。餘非見五積數總成十故於十中五是見性。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五非見性。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又即所說六種隨眠。於本論中說九十八。依何義說九十八耶。頌曰。

 六行部界異  故成九十八
 欲見苦等斷  十七七八四
 謂如次具離  三二見見疑
 色無色除瞋  餘等如欲說

論曰。六種隨眠由行部界有差別故成九十八。謂於六中由見行異分別為十。如前已辯。即此所辯十種隨眠。部界不同成九十八。部謂見四諦修所斷五部。界謂欲色無色三界。且於欲界五部不同乘十隨眠成三十六。謂見苦諦至修所斷。如次有十七七八四。即上五部。於十隨眠一二一一如其次第。具離三見二見見疑。謂見苦諦所斷具十。見集滅諦所斷各七。離有身見邊見戒取。見道諦所斷八。離有身見及邊執見。修所斷四。離見及疑。如是合成三十六種。前三十二名見所斷。才見諦時彼則斷故。最後有四名修所斷。見四諦已後後時中數數習道彼方斷故。如是已顯。十隨眠中薩迦耶見唯在一部。謂見苦所斷。邊執見亦爾。戒禁取通在二部。謂見苦見道所斷。邪見通四部。謂見苦集滅道所斷。見取疑亦爾。餘貪等四各通五部。謂見四諦及修所斷。此中何相見苦所斷。乃至何相是修所斷。若緣見此所斷為境名見此所斷。餘名修所斷。如是六中見分十二。疑分為四。餘四各五。故欲界中有三十六。色無色界五部各除瞋。餘與欲同。故各三十一。由是本論以六隨眠行部界殊說九十八。於此所辯九十八中八十八見所斷。忍所害故。十隨眠修所斷。智所害故。如是所說見修所斷為決定爾。不爾云何。頌曰。

 忍所害隨眠  有頂唯見斷
 餘通見修斷  智所害唯修

論曰。忍聲通說法類智忍。於忍所害諸隨眠中有頂地攝唯見所斷。唯類智忍方能斷故。餘八地攝通見修斷。謂聖者斷唯見非修。法類智忍如應斷故。若異生斷唯修非見。數習世俗智所斷故。智所害諸隨眠。一切地攝。唯修所斷。以諸聖者及諸異生。如其所應。皆由數習無漏世俗智所斷故。有餘師說。外道諸仙不能伏斷見所斷惑。如大分別諸業契經說。離欲貪諸外道類有緣欲界邪見現行。及梵網經亦說。彼類有緣欲界諸見現行。謂於前際分別論者。有執全常。有執一分。有執諸法無因生等。非色界惑緣欲界生。於欲界境已離貪故。定是欲界諸見未斷。毘婆沙師釋彼經義。起見時暫退。如提婆達多。由行有殊分見為五。名先已列。自體如何。頌曰。

 我我所斷常  撥無劣謂勝
 非因道妄謂  是五見自體

論曰。執我及我所是薩迦耶見。壞故名薩。聚謂迦耶。即是無常和合蘊義。迦耶即薩名薩迦耶。此薩迦耶即五取蘊。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要此想為先方執我故。毘婆沙者作如是釋。有故名薩。身義如前。勿無所緣計我我所。故說此見緣於有身。緣薩迦耶而起此見。故標此見名薩迦耶。諸見但緣有漏法者。皆應標以薩迦耶名。然佛但於我我所執摽此名者。令知此見緣薩迦耶。非我我所。以我我所畢竟無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諸有執我等隨觀見一切。唯於五取蘊起。即於所執我我所事執斷執常名邊執見。以妄執取斷常邊故。於實有體苦等諦中。起見撥無名為邪見。一切妄見皆顛倒轉並應名邪。而但撥無名邪見者。以過甚故。如說臭酥惡執惡等。此唯損減。餘增益故。於劣謂勝名為見取。有漏名劣。聖所斷故。執劣為勝總名見取。理實應立見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見取。於非因道謂因道見。一切總說名戒禁取。如大自在生主。或餘非世間因妄起因執。投水火等種種邪行。非生天因妄起因執唯受持戒禁。數相應智等。非解脫道妄起道執。理實應立戒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是謂五見自體。應知。若於非因起是因見。此見何故非見集斷。頌曰。

 於大自在等  非因妄執因
 從常我倒生  故唯見苦斷

論曰。執大自在生主或餘為世間因生世間者。必先計度彼體是常一我作者方起因執。才見苦時於自在等。常執我執永斷無餘故。彼所生因執亦斷。若爾有執投水火等種種邪行是生天因。或執但由受持戒禁等便得清淨。不應見苦斷。然本論說有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士夫補特伽羅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淨解脫出離。永超眾苦樂至超苦樂處。如是等類非因執因。一切應知。是戒禁取見苦所斷。如彼廣說。此復何因是見苦斷。迷苦諦故有太過失。緣有漏惑皆迷苦故。復有何相別戒禁取。可說彼為見道所斷。諸緣見道所斷法生。彼亦應名迷苦諦故。又緣道諦邪見及疑。若撥若疑無解脫道。如何即執此能得永清淨。若彼撥無真解脫道。妄執別有餘清淨因。是則執餘能得清淨。非邪見等。此緣見道所斷諸法。理亦不成。又若有緣見集滅諦所斷邪見等執為清淨因。此復何因非見彼斷。故所執義應更思擇。如前所說。常我倒生。為但有斯二種顛倒。應知顛倒總有四種。一於無常執常顛倒。二於諸苦執樂顛倒。三於不淨執淨顛倒。四於無我執我顛倒。如是四倒其體云何。頌曰。

 四顛倒自體  謂從於三見
 唯倒推增故  想心隨見力

論曰。從於三見立四倒體。謂邊見中唯取常見以為常倒。諸見取中取計樂淨為樂淨倒。有身見中唯取我見以為我倒。有說。我倒攝身見全。我倒如何攝我所見。如何不攝。由倒纏故。諸有計我。於彼事中有自在力是我所見。此即我見由二門轉。是我屬我。若是別見由我為我見亦應別。何故餘惑非顛倒體。要具三因勝者成倒。言三因者。一向倒故。推度性故。妄增益故。謂戒禁取非一向倒。緣少淨故。斷見邪見非妄增益。無門轉故。所餘煩惱不能推度。非見性故。由具三因勝者成倒。是故餘惑非顛倒體。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於無常計常。有想心見倒。於苦不淨無我亦然。理實應知。唯見是倒。想心隨見亦立倒名。與見相應行相同故。若爾何故不說受等。彼於世間不極成故。謂心想倒世間極成。受等不然。故經不說。如是諸倒預流已斷。見及相應見所斷故。有餘部說。倒有十二。謂於無常計常倒中有想心見三種顛倒。乃至於無我計我倒亦爾。於中八唯見斷。四通見修斷。謂樂淨想心。若謂不然。未離欲聖離樂淨想。寧起欲貪。毘婆沙師不許此義。若有樂淨想心現行。便許聖者有樂淨倒。聖者亦起有情想心。是則亦應許有我倒。非於女等及於自身離有情想心有起欲貪故。由契經說。若有多聞諸聖弟子。於苦聖諦如實見知。乃至爾時彼聖弟子。無常計常想心見倒皆已永斷。乃至廣說。故知想心唯取見倒相應力起。是倒非餘。然聖有時暫迷亂故。率爾於境欲貪現前。如於旋火輪畫藥叉迷亂。若爾何故尊者慶喜告彼尊者辯自在言。

 由有想亂倒  故汝心燋熱
 遠離彼想已  貪息心便淨

故有餘師復作是說。八想心倒學未全斷。如是八種纏。由如實見知聖諦方得永斷。離此無餘永斷方便。故此所說不違彼經。為唯見隨眠有多差別。為餘亦有。慢亦有。云何。頌曰。

 慢七九從三  皆通見脩斷
 聖如殺纏等  有脩斷不行

論曰。且慢隨眠差別有七。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令心高舉總立慢名。行轉不同故分七種。於劣於等如其次第謂己為勝謂己為等令心高舉總說為慢。於等於勝如其次第謂勝謂等總名過慢。於勝謂勝名慢過慢。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令心高舉名為我慢。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於多分勝謂己少劣名為卑慢。於無德中謂己有德名為邪慢。然本論說慢類有九。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類。九無劣我慢類。如是九種從前七慢三中離出。從三者何。謂從前慢過慢卑慢。如是三慢若依見生行。次有殊成三三類。初三如次即過慢慢卑慢。中三如次即卑慢慢過慢。後三如次即慢過慢卑慢。於多分勝謂己少劣卑慢可成。有高處故。無劣我慢高處是何。謂於如是自所愛樂勝有情聚雖於己身知極下劣而自尊重。如是且依發智論釋。依品類足釋慢類者。且我勝慢從三慢出。謂慢過慢慢過慢三。由觀劣等勝境別故。如是七慢何所斷耶。一切皆通見修所斷。諸脩所斷聖未斷時為可現行。此不決定。謂有脩所斷。而聖定不行。如殺生纏是脩所斷。而諸聖者必不現行。殺生纏者。顯由此惑發起故思斷眾生命。等言為顯盜淫誑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無有名何法。謂三界無常於此貪求名無有愛。有愛一分謂願當為藹羅筏拏大龍王等。此諸纏愛一切皆緣脩所斷故唯脩所斷。已說慢類等。有是脩所斷。何緣聖者未斷不起。頌曰。

 慢類等我慢  惡作中不善
 聖者而不起  見疑所增故

論曰。等言為顯殺等諸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此慢類等我慢惡悔。是見及疑親所增長。雖脩所斷而由見疑背已折故。聖不能起。謂慢類我慢有身見所增。殺生等纏邪見所增。諸無有愛斷見所增。有愛一分常見所增。不善惡作是疑所增。故聖身中皆定不起。九十八隨眠中幾是遍行幾非遍行。頌曰。

 見苦集所斷  諸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遍行自界地
 於中除二見  餘九能上緣
 除得餘隨行  亦是遍行攝

論曰。唯見苦集所斷見疑及彼相應不共無明力。能遍行自界地五部故。此十一皆得遍行名。謂七見二疑二無明十一。如是十一於自界地五部諸法遍緣。隨眠為因遍生五部染法。依此三義立遍行名。此中所言遍緣五部。為約漸次。為約頓緣。若漸次緣餘亦應遍。若頓緣者誰復普於欲界諸法頓計為勝能得清淨或世間因。不說頓緣自界地一切。然說有力能頓緣五部。雖爾遍行亦非唯此。以於是處有我見行。是處必應起我愛慢。若於是處淨勝見行。是處必應希求高舉。是則愛慢應亦遍行。若爾頓緣見脩斷故。應言此二何所斷耶。應言脩所斷。雜緣境故。或應見所斷。見力引故。毘婆沙師作如是說。此二煩惱自相非共。無頓緣力故非遍行。是故遍行唯此十一。餘非。准此不說自成。於十一中除身邊見。所餘九種亦能上緣。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顯無有緣下隨眠。此九雖能通緣自上。然理無有自上頓緣。於緣上中且約界說。或唯緣一或二合緣。故本論言。有諸隨眠是欲界系緣色界系。有諸隨眠是欲界系緣無色界系。有諸隨眠是欲界系緣色無色界系。有諸隨眠是色界系緣無色界系。約地分別准界應思。生在欲界若緣大梵起有情見。或起常見。如何身邊見不緣上界地。不執彼為我我所故。邊見必由身見起故。若爾計彼為有情常是何見攝。對法者言。此二非見是邪智攝。何緣所餘緣彼是見。此亦緣彼而非見耶。以宗為量故作是說。為遍行體唯是隨眠。不爾。云何並隨行法。謂上所說十一隨眠並彼隨行皆遍行攝。然除彼得。非一果故。由此故有作是問言。諸遍行隨眠皆遍行因不。答言。於此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未來世遍行隨眠。第二句者。謂過現世彼俱有法。第三第四如理應辯。九十八隨眠中。幾緣有漏。幾緣無漏。頌曰。

 見滅道所斷  邪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六能緣無漏
 於中緣滅者  唯緣自地滅
 緣道六九地  由別治相因
 貪瞋慢二取  並非無漏緣
 應離境非怨  靜淨勝性故

論曰。唯見滅道所斷邪見疑彼相應不共無明。各三成六。能緣無漏。餘緣有漏准此自成。於此六中緣滅諦者。各以自地滅為所緣。滅互相望非因果故。謂欲界系三種隨眠。唯緣欲界諸行擇滅。乃至有頂三種隨眠。唯緣有頂諸行擇滅。緣道諦者緣六九地。謂欲界系三種隨眠。唯緣六地法智品道。若治欲界若能治餘皆彼所緣。以類同故。色無色界八地各有三種隨眠。一一唯能通緣九地類智品道。若治自地若能治餘皆彼所緣。以類同故。何故緣滅自地非餘。緣道便通六九同類。以諸地道互相因故。雖法類品亦互相因。而類智品不治欲界。故類智品道非欲三所緣。法智品既能治色無色。應為彼八地各三所緣。非此皆能治色無色。苦集法智品非彼對治故。亦非全能治色無色。不能治彼見所斷故。二初無故。非彼所緣。即由此因顯遍行惑有緣苦集諸地無遮。境互為緣因。非能對治故。何緣貪瞋慢戒禁取見取見。無漏斷非無漏緣。以貪隨眠應捨離故。若緣無漏便非過失。如善法欲不應捨離。緣怨害事起瞋隨眠。滅道非怨故非瞋境。緣麁動事起慢隨眠。滅道寂靜故非慢境。於非淨法執為淨因名戒禁取。滅道真淨故不應為戒禁取境。於非勝法執為最勝名為見取。滅道真勝故亦不應為見取境。是故貪等不緣無漏。九十八隨眠中。幾由所緣故隨增。幾由相應故隨增。頌曰。

 未斷遍隨眠  於自地一切
 非遍於自部  所緣故隨增
 非無漏上緣  無攝有違故
 隨於相應法  相應故隨增

論曰。遍行隨眠。普於自地五部諸法所緣隨增。以能遍緣自地法故。所餘五部非遍隨眠。所緣隨增唯於自部。唯以自部為所緣故。此據總說。別分別者。六無漏緣九上緣惑於所緣境無隨增義。所以者何。無漏上境非所攝受及相違故。謂若有法為此地中身見及愛攝為己有。可有為此身見愛地中所有隨眠所緣隨增理。如衣潤濕埃塵隨住。非諸無漏及上地法為諸下身見愛攝為己有故緣彼下惑非所緣隨增。住下地心求上地等。是善法欲非謂隨眠。聖道涅槃及上地法與能緣彼下惑相違故。彼二亦無所緣隨增理。如於炎石足不隨住。有說。隨眠是隨順義。非無漏上境順。諸下隨眠故。雖是所緣而無隨增理。如風病者服乾澁藥病者於藥非所隨增。已約所緣辯隨增義。今次應辯相應隨增。謂隨何隨眠於自相應法由相應故於彼隨增。諸說隨增。謂至未斷故。初頌首標未斷言。頗有隨眠不緣無漏不緣上界而彼隨增但於相應非所緣不。有。謂緣上地諸遍行隨眠。九十八隨眠中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上二界隨眠  及欲身邊見
 彼俱癡無記  此餘皆不善

論曰。色無色界一切隨眠唯無記性。以染污法若是不善有苦異熟。苦異熟果上二界無。他逼惱因彼定無故。身邊二見及相應癡欲界系者亦無記性。所以者何。此與施等不相違故。為我當樂現在勤脩施戒等故。執斷邊見能順解脫。故世尊說。於諸外道諸見趣中此見最勝。謂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又此二見迷自事故。非欲逼害他有情故。若爾貪求天上快樂及起我慢例亦應然。先軌範師作如是說。俱生身見是無記性。如禽獸等身見現行。若分別生是不善性。餘欲界系一切隨眠與上相違皆不善性。於上所說不善惑中。幾是不善根。幾非不善根。頌曰。

 不善根欲界  貪瞋不善癡

論曰。唯欲界系一切貪瞋及不善癡不善根攝。如其次第世尊說為貪瞋癡三不善根。性唯不善煩惱為不善法根立不善根。餘則不爾。所餘煩惱非不善根。義准已成。故頌不說。於上所說無記惑中。幾是無記根。幾非無記根。頌曰。

 無記根有三  無記愛癡慧
 非餘二高故  外方立四種
 中愛見慢癡  三定皆癡故

論曰。迦濕彌羅國諸毘婆沙師說無記根亦有三種。謂諸無記愛癡慧三。下至異熟生亦無記根攝。何緣疑慢非無記根。疑二趣轉。慢高轉故。彼師謂疑二趣相轉。性動搖故不應立根。慢於所緣高舉相轉。異根法故亦不立根。為根必應堅住下轉。世間共了故彼非根。外方諸師立此有四。謂諸無記愛見慢癡。無記名中遮善惡故。何緣此四立無記根。以諸愚夫脩上定者不過依託愛見慢三。此三皆依無明力轉。故立此四為無記根。諸契經中說十四無記事。彼亦是此無記攝耶。不爾。云何。彼經但約應捨置問立無記名。謂問記門總有四種。何等為四。頌曰。

 應一向分別  反詰捨置記
 如死生殊勝  我蘊一異等

論曰。且問四者。一應一向記。二應分別記。三應反詰記。四應捨置記。此四如次。如有問者。問死生勝我一異等。記有四者。謂答四問。若作是問。一切有情皆當死不。應一向記一切有情皆定當死。若作是問。一切死者皆當生不。應分別記有煩惱者當生非餘。若作是問。人為勝劣。應反詰記。為何所方。若言方天應記人劣。若言方下應記人勝。若作是問。蘊與有情為一為異。應捨置記。有情無實故一異性不成。如石女兒白黑等性。如何捨置而立記名。以記彼問言此不應記故。有作是說。彼第二問亦應一向記非一切當生。然問者言一切死者皆當生不。理應分別記彼所問。總答不成。雖令總知仍未解故。又作是說。彼第三問亦應一向記。人亦勝亦劣。所待異故如識果因。然彼問者一向為問。非一向記故應成分別記。但此應詰問意所方故此名為應反詰記。又作是說。彼第四問既全不記蘊與有情若異若一。云何名記。然彼所問理應捨置。記言應捨置。如何不名記。對法諸師作如是說。一向記者。若有問言世尊是如來應正等覺耶。所說法要是善說耶。諸弟子眾行妙行耶。色乃至識皆無常耶。苦乃至道善施設耶。應一向記契實義故。分別記者。若有直心請言。願尊為我說法。應為分別。法有眾多。謂去來今。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過去法。應複分別。過去法中亦有眾多色乃至識。若請說色。應分別言。色中有三。善惡無記。若請說善應分別言。善中有七。謂離殺生廣說乃至離雜穢語。若彼復請說離殺生。應分別言。此有三種。謂無貪瞋癡三善根所發。若彼請說無貪發者。應分別言。此復有二。謂表無表。欲說何者。反詰記者。若有諂心請言願尊為我說法。應反詰彼。法有眾多欲說何者。不應分別。乃至令彼默然而住。或令自記無便求非。豈不二中都無有問唯有請說亦無有記唯反詰言欲說何者。如何此二成問記耶。如有請言為我說道。豈非問道。即由反詰記彼所問。豈非記道。若爾應俱是反詰記。不爾。問意直諂有殊。記有分別無分別故。捨置記者。若有問言。世為有邊為無邊等。此應捨置不應為說。今依契經辯問記相。如大眾部契經中言。苾芻當知。問記有四。何等為四。謂或有問應一向記。乃至有問但應捨置。云何有問應一向記。謂問諸行皆無常耶。此問名為應一向記。云何有問應分別記。謂若有問諸有故思造作業已為受何果。此問名為應分別記。云何有問應反詰記。謂若有問士夫想與我為一為異耶。應反詰言。汝依何我作如是問。若言依麁我。應記與想異。此問名為應反詰記。云何有問但應捨置。謂若有問。世為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世為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如來死後為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為命者即身。為命者異身。此問名為但應捨置。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九

 

上篇:阿毗達磨俱舍論

下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

薩婆多宗五事論

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番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於甘州修...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 如是...

佛說稻芉經

佛說稻芉經 闕譯附東普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

【註音版】五母子經

五母子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華嚴念佛三昧論

華嚴念佛三昧論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述 念佛法門。諸...

佛說三品弟子經

佛說三品弟子經 吳月氏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一卷) 比丘僧善導撰 敬...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卷上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如是我聞: 一...

【佛教詞典】百濟觀音

指安置於日本法隆寺大寶藏殿的飛鳥時代之觀音立像。造...

【佛教詞典】後說

(術語)因明之語,宗支(宗因喻三支之隨一)中聲為先...

富人和動物的奇緣

很久以前,有個非常富有的人,雖有萬貫家財,但心地仁...

九華山大興和尚往生記

大興和尚,字了維,俗名朱毛和,又名朱萬全。 1894年,...

等待我們明天的是什麼

我曾經在南山寺,見到過一個坐輪椅的人,他是因為車禍...

彌陀即是毗盧師,極樂即是華藏界

同一法身 《華嚴經》以盧舍那佛為教主,極樂世界以阿彌...

無意識下死亡能否往生

問: 在無意識狀態下死亡,是否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慧...

真心被六塵所覆蓋的八個原因

真心被埋沒,真心給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塵所覆...

五戒都修不好,憑什麼得出世間的聖果

十惡止了就是十善。心有三種,貪、嗔、癡,要把它斷除...

如何來對治散亂心呢

當年老子曾經預言,過度沉溺於物質刺激,人會昏迷、散...

學佛之人的四種感應

佛法是妙法,絕定兌現,兌現是兌現但要符合因果,你不...

以不生滅心提起佛號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

夢參老和尚《佛七開示》

第一日 上:念佛的障礙 念佛的障礙 我們念佛,要先把...

夢境對現實有沒有某種隱喻的意義

佛陀很少給人析夢。析夢就是解夢,對所夢之境的分析。...

【視頻】《佛說咒小兒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咒小兒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晚課(法鼓山)

佛說阿彌陀經晚課(法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