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二

此四證淨。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是所造色非有對色。三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幾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三應分別。謂佛證淨。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云何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佛證淨。云何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佛證淨。云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佛證淨。諸餘未來佛證淨法僧證淨亦爾。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三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四沙門果者。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此四沙門果。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是無漏。幾有為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或有為或無為。云何有為。謂預流果所攝五蘊。云何無為。謂預流果所攝擇滅。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爾。幾有異熟等者。一切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若無為沙門果。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心意識。是內處攝。餘皆是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沙門果。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應修。若無為沙門果。不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果亦有果。若無為沙門果。是果非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有上。若無為沙門果是無上。幾是有等者。一切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擇滅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沙門果。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少分攝四沙門果。四沙門果亦攝六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八無漏處相攝者。八六無漏處少分攝四沙門果。四沙門果亦攝八六無漏處少分。幾過去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沙門果。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系等者。一切是不系。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或學或非學非無學。云何學。謂有為預流果。云何非學非無學。謂無為預流果。一來不還果亦爾。阿羅漢果。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云何無學。謂有為阿羅漢果。云何非學非無學。謂無為阿羅漢果。

此四沙門果幾見所斷等者。一切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擇滅。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若受蘊想蘊。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若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預流果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預流果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預流果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預流果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預流果攝心不相應行及擇滅。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爾。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除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預流果所攝身語業。及隨尋轉心不相應行。並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預流果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預流果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預流果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預流果所攝心不相應行及擇滅。一來果亦爾。不還果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不還果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及隨尋轉心不相應行。並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不還果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不還果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不還果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不還果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不還果所攝尋不相應伺。若無尋無伺心心所法。並擇滅。阿羅漢果亦爾。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所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一來不還果亦爾。阿羅漢果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預流果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預流果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預流果所攝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預流果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預流果所攝心不相應行。及擇滅。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爾。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沙門果。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善亦善為因。若無為沙門果。是善非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若有為沙門果。是因緣亦有因。若無為沙門果。非因緣非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諸餘未來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及身語業心不相應行。並擇滅。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擇滅。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增上緣亦有增上。若無為沙門果。是增上緣非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

四通行者。謂有苦遲通行。有苦速通行。有樂遲通行。有樂速通行。此四通行。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是無漏。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通行。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通行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通行。四通行亦攝五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五無漏處攝四通行。四通行亦攝五無漏處。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系等者。一切是不系。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四通行。或學或無學。云何學。謂學五蘊。云何無學。謂無學五蘊。

此四通行幾見所斷等者。一切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若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若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通行。各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通行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通行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通行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除通行所攝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苦遲通行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苦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苦遲通行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苦遲通行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苦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苦遲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並無尋無伺心心所法。苦速通行亦爾。樂遲通行亦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樂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樂遲通行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樂遲通行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樂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樂遲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無尋無伺心心所法。樂速通行亦爾。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通行。各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通行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通行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通行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通行所攝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通行。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通行。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通行所攝心心所法。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通行所攝心心所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通行所攝心心所法。諸餘未來通行所攝心心所法。及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

四聖種者。謂隨所得衣喜足聖種。隨所得食喜足聖種。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樂斷樂修聖種。此四聖種。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有漏。或無漏。云何有漏。謂聖種所攝有漏五蘊。云何無漏。謂無漏五蘊。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此四聖種。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聖種。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聖種。四聖種亦攝五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有漏處非聖種。謂聖種所不攝有漏五蘊。或聖種非有漏處。謂無漏四聖種。或有漏處亦聖種。謂有漏四聖種。或非有漏處非聖種。謂虛空及二滅。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漏處非聖種。謂虛空及二滅。或聖種非無漏處。謂有漏四聖種。或無漏處亦聖種。謂無漏四聖種。或非無漏處非聖種。謂聖種所不攝有漏五蘊。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系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或不系。云何欲界系。謂聖種所攝欲界五蘊。云何色界系。謂聖種所攝色界五蘊。云何無色界系。謂聖種所攝無色界四蘊。云何不系。謂無漏五蘊。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云何學。謂學五蘊。云何無學。謂無學五蘊。云何非學非無學。謂聖種所攝有漏五蘊。

此四聖種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聖種所攝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聖種所攝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聖種所攝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聖種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聖種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聖種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聖種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聖種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聖種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並無尋無伺心心所法。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四聖種。或見亦見處。謂聖種所攝世間正見。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四聖種。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除聖種所攝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聖種所攝身語業及思。或隨業轉非業。謂聖種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聖種所攝隨業轉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聖種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聖種所攝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聖種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聖種所攝心心所法。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聖種所攝心心所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聖種所攝心心所法。諸餘未來聖種所攝心心所法。及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如四聖種。四正斷四神足亦爾。

四念住者。謂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身念住云何。謂緣身善有漏無漏慧。受念住云何。謂緣受善有漏無漏慧。心念住云何。謂緣心善有漏無漏慧。法念住云何。謂緣法善有漏無漏慧。此四念住。幾有色等者。一切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諸緣身慧。或有漏。或無漏。云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緣身慧。云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緣身慧。緣受心法慧亦爾。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一

 

上篇: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下篇:阿毗曇八犍度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

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 後漢天竺三藏支曜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昔佛在世時...

緣起聖道經

緣起聖道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

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大乘十法經

佛說大乘十法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

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洞山大師語錄序 東西道邈。二三親傳。傳也已漸。真間...

【佛教詞典】入重玄門

(術語)成佛果之前,更重修習無始凡夫地已來所作之事...

【佛教詞典】理即佛

(術語)六即佛之一、理即位之佛也。即理佛。惟具天然...

慧律法師:說僧過惡,犯大重罪

【佛陀不允許任何人造口業、譭謗出家僧眾,若說僧尼過...

佈施飲食獲得五種福報

過去,佛陀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裡。當時,佛陀為比...

西方極樂世界在當下

《彌陀經》上釋迦佛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往生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婆藪槃頭菩薩 造 元魏菩提流支 譯) 世尊我一心,歸命...

聖嚴法師《互信的建立》

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建立在誠懇的基礎上,有誠意才能得...

鴿子的未來世

西邊天際的夕陽,放射出最後的餘暉,將與大地吻別。就...

對經典不尊重和褻瀆,都會有後果的

把這個經典作為枕頭,你去這樣作的話,就會損你的福報...

虔誠一念包含無限

《阿含經》裡有一則故事,是記載小小一粒米飯的力量相...

念佛普攝華嚴法界

原文 : 又問:華嚴法界,密義重重,以無量修多羅而為...

如何才能生起厭離心

一、厭離心來自智慧的觀照 信、願、行,願這個科目就是...

一碗面給予的啟發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館老闆正準備關門之時,一個...

藥師法門的特質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唐玄奘、義淨法師等譯...

【視頻】《金光明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金光明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視頻】《佛說彌勒下生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彌勒下生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