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三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四

此四聖諦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二是斷遍知所遍知。二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二應斷二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應修一不應修。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應修或不應修。云何應修。謂善苦諦。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苦諦。集聖諦亦爾。幾染污等者。二不染污。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染污或不染污。云何染污。謂有覆苦諦。云何不染污。謂無覆苦諦。集聖諦亦爾。幾果非有果等者。三是果亦有果。一是果非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二無執受。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有執受或無執受。云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苦諦。云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苦諦。集聖諦亦爾。幾大種所造等者。一非大種所造。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或大種所造。或非大種所造。云何大種所造。謂九處及二處少分。云何非大種所造。謂一處及二處少分。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三有上一無上。幾是有等者。二是有二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因不相應。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是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聖諦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攝二諦及二諦少分。二諦及二諦少分亦攝六善處。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五不善處攝二諦少分。二諦少分亦攝五不善處。與七無記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是無記處非諦。謂虛空非擇滅。或是諦非無記處。謂二諦及二諦少分。或是無記處亦諦。謂二諦少分。或非無記處非諦。是事不可得。與三漏處相攝者。三漏處攝二諦少分。二諦少分亦攝三漏處。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攝二諦。二諦亦攝五有漏處。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是無漏處非諦。謂虛空非擇滅。或是諦非無漏處。謂二諦。或無漏處亦諦。謂二諦。或非無漏處非諦。是事不可得。幾過去等者。三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幾善等者。二是善。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云何善。謂苦諦所攝善五蘊。云何不善。謂苦諦所攝不善五蘊。云何無記。謂苦諦所攝無記五蘊。集聖諦亦爾。幾欲界系等者。二不系。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云何欲界系。謂苦諦所攝欲界五蘊。云何色界系。謂苦諦所攝色界五蘊。云何無色界系。謂苦諦所攝無色界四蘊。集聖諦亦爾。幾學等者。三非學非無學。一應分別。謂道聖諦或學或無學。云何學。謂學五蘊。云何無學。謂無學五蘊。

此四聖諦幾見所斷等者。二非所斷。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見所斷或修所斷。云何見所斷。謂苦諦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苦諦。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云何修所斷。謂苦諦學見跡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苦諦。並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苦諦。集聖諦亦爾。幾非心等者。一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非隨心轉非受相應。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色心不相應行。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非隨尋轉非伺相應。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苦諦。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心所苦諦。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色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並無尋無伺心心所苦諦。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並無尋無伺心心所法。幾見非見處等者。一非見非見處。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或見亦見處。或見處非見。或見亦見處者。謂眼根五染污見世間正見。餘皆見處非見。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二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苦諦。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苦諦。亦除未來有身見因相應苦諦。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苦諦。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苦諦。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苦諦。集聖諦亦爾。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非業非業異熟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四句。或業非業異熟。謂身語業及業異熟所不攝思。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生苦諦。或業亦業異熟。謂業異熟生思。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生苦諦。諸餘苦諦。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非業非隨業轉。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身語業及思。或隨業轉非業。謂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隨業轉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苦諦。諸餘苦諦。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思或隨業轉非業。謂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非所造色非有見色。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三句。或所造色非有見色。謂八處及二處少分。或所造色亦有見色。謂一處。或非所造色非有見色。謂一處及二處少分。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聖諦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非所造色非有對色。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四句。或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少分。或有對色非所造色。謂一處少分。或所造色亦有對色。謂九處及一處少分。或非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及一處少分。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是善非善為因。一是善亦善為因。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有三句。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苦諦。或是善亦善為因。謂善苦諦。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苦諦。諸餘無記。及不善苦諦。集聖諦亦爾。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二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有三句。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苦諦。及欲界係有身見邊執見。並彼相應俱有等苦諦。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苦諦。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苦諦。及除欲界係有身見邊執見並彼相應俱有等苦諦。諸餘無記。及善苦諦。集聖諦亦爾。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二非無記非無記為因。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有三句。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苦諦。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苦諦。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苦諦。集聖諦亦爾。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三是因緣亦有因。一非因緣非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苦諦。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苦諦。並已生正起無想滅定。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苦諦。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所苦諦。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苦諦。諸餘未來心心所苦諦。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色苦諦。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道諦。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心心所道諦。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道諦。諸餘未來心心所道諦。及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道諦。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諸餘苦諦。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諸餘道諦。皆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是增上緣非有增上。三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非暴流非順暴流。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是暴流亦順暴流。或順暴流非暴流。是暴流亦順暴流者。謂四暴流。諸餘苦諦。是順暴流非暴流。集聖諦亦爾。四靜慮者。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此四靜慮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或有漏或無漏。云何有漏。謂靜慮所攝有漏五蘊。云何無漏。謂靜慮所攝無漏五蘊。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靜慮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靜慮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靜慮。四靜慮亦攝五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有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有漏五蘊。或靜慮非有漏處。謂無漏四靜慮。或有漏處亦靜慮。謂有漏四靜慮。或非有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無漏五蘊。及無為法。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無漏五蘊。及無為法。或靜慮非無漏處。謂有漏四靜慮。或無漏處亦靜慮。謂無漏四靜慮。或非無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有漏五蘊。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系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色界系。若無漏是不系。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云何學。謂靜慮所攝學五蘊。云何無學。謂靜慮所攝無學五蘊。云何非學非無學。謂靜慮所攝有漏五蘊。

此四靜慮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靜慮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靜慮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靜慮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靜慮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三非隨尋轉非伺相應。一應分別。謂初靜慮。應作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初靜慮所攝身語業。及隨尋轉心不相應行並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初靜慮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初靜慮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初靜慮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初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靜慮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四靜慮。或見亦見處。謂靜慮所攝有漏慧。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四靜慮。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靜慮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靜慮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靜慮所攝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靜慮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靜慮。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初靜慮。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心心所法。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諸餘未來心心所法。及身語業心不相應行。第二第三靜慮亦爾。第四靜慮。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及已生正起無想定。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心心所法。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諸餘未來心心所法。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並身語業。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四無量者。謂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此四無量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有漏。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有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無量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是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是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無量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無量。四無量亦攝五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少分攝四無量。四無量亦攝五有漏處少分。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系等者。一切色界系。幾學等者。一切非學非無學。

此四無量。幾見所斷等者。一切修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無量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無量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無量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無量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無量所攝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慈無量。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慈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慈無量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慈無量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慈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慈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慈無量所攝尋不相應伺。並慈無量所攝無尋無伺心心所法。悲捨無量亦爾。喜無量。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喜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同。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喜無量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喜無量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喜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喜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喜無量所攝無尋無伺心心所法。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或是見亦見處。或是見處非見。是見亦見處者。謂無量所攝慧。餘皆是見處非見。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無量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是業非隨業轉。謂無量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無量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無量所攝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無量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無量所攝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無量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三

 

上篇: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下篇:阿毗曇八犍度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宋沙門釋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註音版】佛說伏淫經

佛說伏淫經...

【佛教詞典】有過去色有未來色有現在色

【有過去色有未來色有現在色】 p0562   瑜伽六卷七頁...

【佛教詞典】善人禪

為九種大乘禪之第五種。能含攝一切善法,為大善根眾生...

名稱女的成佛因緣

佛陀在毘舍離獼猴河岸的重閣講堂,一日搭衣持缽,帶領...

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

人的相貌本來很好看,但是一起瞋恚心,馬上就變了,對...

聖嚴法師《幫忙保平安》

有次我去拜訪一位相當有錢的居士,他家門口有保鑣站崗...

觀機說法

有一次,目犍連尊者收了兩個弟子,他們都跟目犍連尊者...

咬舌自盡的狗

有一次,帶家裡的狗看醫生,坐上一輛計程車。 由於狗...

純素最常見的誤區

我一直都是實事求是的人。談及純素,我也總是如實說來...

憂波毱多尊者的前世因緣

禪宗二祖阿難尊者將入涅槃之際,付法予商那和修尊者,...

心念改變命運就會改變

佛是從哪裡產生的?佛是由我們心成的。是心是佛,是心...

不是佛號有問題,而是你的心有問題

淨土宗的修學是本尊相應的法門,就是說,我們臨命終是...

徹悟大師「十信」解讀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眾生對於至極圓頓、唯佛與佛乃能...

人死了不是燒點紙就能解決問題

鬼的定義是什麼呢?鬼類中的餓鬼比較多,鬼當中也有大...

【佛學漫畫】曠世一人:傅大士

大士之意,本為菩薩,是勇士,是慈悲。傅大士以白衣之...

【視頻】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

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

【視頻】十六羅漢禮供文

十六羅漢禮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