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淨土十要

2017/09/0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講)

從今天開始,因為非常欣喜的,我們又是新一學期的第一次課程。那麼今天開始,眾緣所成就,這可不是咱們選擇的,不是我,也不是在座的諸位,是我們共同過去培植的善根,我們共同曾經發過的願力,今天開鍋了,成熟了,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推動中,因緣現行了,我們今天開始講淨土宗的一部根本的論典輯集,叫《淨土十要》。各位都已經拿到法本了,《淨土十要》。因為這門課程非常的重要,可以說不管從內容上也罷,從它的出處上也罷,乃至從它的流通影響,和自打這個開始流通受用的行者也罷,可以都說是,可以說是一個核心的根本法本。

那麼我想,我們把這個法本先放一下,今天既然是第一堂課,我們依照慣例,要先我們來共同地分享一下這個緣起,也就是說這個因緣是怎麼顯現的。說到因緣,就是從我的這個視野中,跟大家說一下,就是確實有大善知識的成就和點化。因為一直在講經,一直在講經,這可以追溯到,現在是2017年,那麼慢慢地我可以差不多追溯的就有十年了,一不小心就十年了,從那個時候開始發願,說只要有地方,只要有時間,只要有人,不管多少人來聽,就去講。那麼這個算一個初心吧,我們學佛不是都有初心嘛。去年《楞嚴經》將要結束的時候,同步在福慧慈緣,講《無量壽經》也要圓滿了,那我回到普陀山,去見我心目中也是非常敬仰的普陀山的首座和尚叫道生長老,不知道諸位可能常聽法的有聽過,今年已經九十六歲了,每次回去一定要去拜見長老,那麼因為長老他自己的平常的法務是什麼呢?除了常受持《妙法蓮華經》之外,就是說用這個書法,跟來普陀朝山的有緣人去結緣,寫字。那我們身為弟子嘛,回去有時候會跟老人家要一張,或者有人求到我這兒了,我回去替他們要一張。一般情況下,因為九十多的人了,每天寫寫寫,有時候就心疼,覺得太累了,太辛苦了,就不再要了。所以後來回去就是只是去頂禮一下,供養一下,幾乎不要字了。但是就是那次回去見他的時候,磕完頭,供養畢,坐在旁邊的時候,好多人不是來寫嘛,寫完了,他回過頭來問, 說你這次要寫個什麼呀?

我說,哎呀,老和尚,我也沒啥要寫的,反正那老和尚說出來了嘛,我說,那您就看著給開示一下吧,結果呢,大筆一揮,四個字:不忘初心,寫到我手裡,現在還在我那裡,這是一宗,一樁子因緣。結果呢,上一學期開始,這邊的法務快結束的時候,佛學院的法務又開始因緣顯現了,讓我去這個,這麼多年了,一直我在佛學院教研處,原來叫研究部,就負責我們那個佛學院論文的編輯和出版。第一次讓我上講檯,我心裡說實在的,還有些發怵,因為這個跟我們在這裡這樣泛講和精講是不一樣的,不是說質量上有差別,是風格上,那你得經呀教呀得嚴謹,他這個教法上談得多,因為是給法師們講嘛。結果呢,教務處我們的有一位法師叫理證法師,他主管這個教務。他找我去說完以後,說那微信加一下,以後可以隨時有教務要溝通要聯繫呀,我說那就加一下,這個微信一掃,完了法師說,我點一下你吧,我說可以,點一下,我就把你放在前面,首位的這個可以優先聯繫,結果他點,一點,給我發一張圖片,理證法師也會寫書法,同樣又是四個字:不忘初心,當時我心裡就一怔,第二樁。最近,這是放了假,普陀山,我的另外一位師叔輩的人物,叫惟航法師,你們去過普陀山,有一個第四大寺,叫寶陀講寺,以後可以去,他在那裡做當家。那麼他平常也是寫書法,他還會畫畫,他這個人非常的有才情,也很飄逸的一位法師,也是我們佛學院的老學長嘛。他天天給我打電話,打了兩次了親自,說你怎麼還不回普陀山來呀,說你師父天天這個,因為我師父在普陀山普濟寺嘛,說你師父天天這個旁邊又沒有人,你都不回來,自己的師父你都不幫,你天天在外面,你北京有什麼好待的,空氣又不好。大家知道普陀山,舟山的空氣質量第一,說你在都市里面太苦了,說你房間裡連個衛生間都沒有。他這樣試我,打了兩次電話,第二次的時候我就動心了,當然我不知道以後的因緣怎麼樣,不許認為這次我是在做吹牛,現在的情形是這樣的。

當時我就動心了,動心了以後,他說我給你寫,上次我跟他求個字嘛,他說你不是要字嗎,下一次我讓另外一個法師給你寄過來。結果寄到北京,我一打開,對,還多了四個字:做好佛事,不忘初心,這是第三宗。所以為什麼今天開始在這裡講這三次勸誡,我們今天又再續前緣呢,大家不要聽了說,這主角是我,不要以為因緣中故事中,這個我是唯一的主角,我只是一個中轉站,這三幅不忘初心也是給在座的諸位寫的,我今天告訴大家了,不管以後的因緣如何,但凡有一次因緣,一次機會,那我們都要莫忘初心,來聞思修佛陀的教法。不能忘初心,否則就沒救了,要來聞思修。而且我們常說的,從今天的教法開始,我們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個三摩地在哪裡呀?告訴諸位,不是在這裡,在哪裡?在西方極樂淨土,那是真三摩地,最清淨無染的三摩地,入三摩地。所以這是我們講這部《淨土十要》的第一因緣。那麼第二因緣,還記得我們在此講《楞嚴經》嗎,講到最後有一段的時候,我非常的法喜充滿,為什麼呢?就講到說,能於末法中開示這個《楞嚴經》裡面的這個法門章句,能夠重罪,特別重的罪,無量劫來的,都能夠消除。那我們今天聽者也是這樣的,重罪消除,業消智朗,福報現前,才正好契機契理求生西方。

所以大家還記得有的人也是來勸請轉法 輪,他說:師父呀,這個楞嚴講完了,開悟的楞嚴,該講什麼呀,該講成佛的法華了。當時我還覺得這倒是應該順理成章,後來發現想法錯了,為什麼呀?還記得我們在每一次講《楞嚴經》章節,一個大段完了以後,有一個什麼概念呢,導歸淨土,真導過來了,沒有白導!現在從業餘的旁講,現在成了正講了,願力實現了,你看是不是因緣真實不虛?說實在的,這些年講經,其他地方都講淨土,還就是居士林沒有開正講淨土的課程。那會兒從開中觀班,後來到《楞嚴經》,中間的一些開示也罷等等,都沒有講過淨土,那麼今天算是成功地現行,要導歸淨土。第三個因緣,就是說這個《淨土十要》,大家不要以為淨土法門,特別就是念佛很簡單,好像沒有教法,沒有理論支撐,特別是強大的玄妙的理論支撐,不是這個樣子的。那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沒上去,沒有融會貫通的能力。大家要知道,就這部《淨土十要》,是所有能夠把三藏教典能夠掀翻以後,再稱性,想怎麼發揮就怎麼發揮的,這個縱橫教派的人稱性流露出來的,沒有一句不是出自佛經,沒有一個開示不是契機契理,所以大家一定要殷重這部《淨土十要》。

我知道有的人看過,有的人在此其中看過一篇,就是一要兩要有的,但是我們能夠系統地,不管以後怎麼樣,今天開始我們發心能夠系統地講,現在還幾乎沒有,《淨土十要》。特別是有一點要跟大家說的,大家不要以為說《楞嚴經》學起來難學,因為有的人已經領略過了,搞不懂,或者說玄妙,好像念佛求生淨土,就是這麼一回事了,肯定講起來好學嘛。我告訴大家,《淨土十要》,就是淨土的法,要比《楞嚴經》要難學難聽。為什麼這麼說呢?《楞嚴經》,你看那一個章節一個章節,一個版塊一個版塊,對不對?什麼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四科,如來藏性,五十種陰魔,都是層出不窮的,就像一個交響樂一樣,那你聽起來就覺得有血有肉有料呀!大家知道吧,你可以參與進來去悟,你聽不懂了,你還可以當個精神糧食,說哎呀就跟聽演唱會一樣,雖然我沒有上去唱,但是我坐在台下還聽得也滋滋有味的,是可以進行下去的。但是要告訴諸位啊,《淨土十要》沒有交響,只有一個旋律,就是希望你要信願行,沒有其他的旋律。

你要想把這個演唱會給聽到從始至終聽圓滿了,不是你光坐在台下就可以了,那你就坐不住了,要什麼呀?要你一起來唱,一起來旋到這個律上,否則你進行不下去,我今天就可以告訴諸位,給你們「授記」,你進行不下去,不如《楞嚴經》那麼好像多姿多彩,聽起來過癮。但是在根本的本命元辰上,也許還動不了這個真正的功德力。所以這是第三個緣起,就是大家要深入淨土教法,然後才能夠深入,再把它淺出出來,要參與,要念佛。不念佛可怎麼辦呢,步步逼近呀,日日漸老呀!我這一個假期轉了一圈回來,頭髮也白了,鬍子也白了,真的!一不小心照鏡子,當然我這是又講到,隨處有善知識,那天我照了一下鏡子,說這鬍子也白了。結果旁邊就有大德說,你找誰呢?看見我鏡子,他說你找誰呢。你們每天去問問,照鏡子的時候,你找誰呢?這兒沒有我,大家都在極樂世界。第四個緣起是什麼呢?就是真的是知恩報恩。我要發心報恩,其他不報,就報這部寶典的恩。就這個《淨土十要》對我的修學生涯中來,是有質的飛躍的,幫助上。雖然不客氣地講,到現在我也沒有說把它怎麼樣深入地研究,精讀,可是就這樣翻,翻來覆去,翻來覆去,每一次都有別開生面,都有耳目一新,而且恰恰就是最危難之處顯身手的時候。所以這部《淨土十要》對於我學習淨土的根本經論來講,它是一個非常大的後補、補處。所以我自己這次咱們林裡,吳林長跟我溝通的時候,當時我就不假思索,脫口就說,就講《淨土十要》,開啟了我們今日的這個學修課程,這是幾個緣起。

那麼另外再說一下,這個講法次第呀,肯定是先要說一下人嘛。我們法的內容無非就兩個,一個是人,人物;一個是法,道理。那麼我們現在先說一下人,為什麼,因為人能弘道。這些法都是由人稱性發揮出來的。那麼再說法,當然反過來,非道弘人了,我們還是要以法為本。那我們先說人的因緣,就是說因為有人發心,才成就這部法寶的流通。因為有人去修證,才成就這部法本的次第。所以我們今天的課程,第一個就是要了解一下這部論典,它不是一個人寫的,是輯集起來的,那麼它的輯集背景,這是第一個內容。希望大家今天聽清楚。還有一點我要說,第二個大的版塊,就是說要介紹一下這個《淨土十要》是哪十要,以防萬一,這也是我現在講法的訣竅,在第一次的時候,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一個概述。因為我深知,有的人可能就今天一節課,下次再來不了了,因緣就斷了。那麼今天我也算是把《淨土十要》要給你講完了。今天要做到這個功德。那首先我們要看一下,《淨土十要》就是我們手上拿的這部論典,它是怎麼來的。第一因緣中的人物就是誰?蕅益大師。這個說起來,大家都已經早就是如雷貫耳。

蕅益大師,是蓮宗的多少代祖師呀?蓮宗九祖,號稱八不道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八,不是否定的這個不。為什麼叫八不道人?我們先了解他這個號,就知道他的奇人奇事,他的奇性格了。他當時認為說什麼呢,說古代,在他之前,有儒學、有禪、有律、有教。儒學嘛屬於外學,對吧,世間的,倫理道德學問;那麼在佛教來講有禪宗,悟道的;有戒律,持戒的;還有教法,講理的。但是大師就當時非常自謙地說:哎呀,在我之前也有學儒的、學禪的、學律的、學教的,我都不敢跟他們比肩。什麼意思?就我沒法跟人家比,所以說跟古代我不敢比。跟他當時和以後的來講,他說我現在身處的時代呢,也有儒家、也有學儒的、也有學禪的、也有學律的、也有學教的,但是都已經入不了他的法眼了。也就是不管是內學外典都怎麼樣?都衰落了,在他的時代開始。他說我不屑為伍,不想跟他們在一起。前面的我不能跟人家比,後面的我不想跟他們在一起,所以說,前四後四稱之為八不道人,聽明白了嗎?所以由這點來講,我們就看到他是位非常有風骨,有才情,也是特別有智慧的這樣一位大成就的祖師。那麼我們今天能夠拿到手裡這部法寶的話,就第一個是要感恩蕅益大師,他輯成了這部《淨土十要》,那我們想想,他輯成這部《淨土十要》的前提是什麼呢?前提多虧他幹一行,愛一行。我們自己,你要是不相應這個法門,你不想深研這個教法,那你就不會幹這個事。那麼蕅益大師當時輯集這部典還是經歷了一些風雨。為什麼呢?因為他這個出生呀,他在現在的蘇州,去過靈岩山嗎?靈岩山在哪裡?在蘇州的什麼鎮?對,木瀆鎮。木瀆鎮,現在江蘇蘇州的木瀆鎮就是蕅益大師的故鄉,他就出生在那個地方。現在木瀆鎮修得非常好,你們如果有時間去朝拜一下靈岩山,那是我們淨土宗的第四祖庭嘛。

那麼朝拜靈岩山下來的時候,整個木瀆鎮修的還是江南的這個特色,小橋流水呀,吳越文化,到處這個氣息非常濃。那麼生在這樣人傑地靈的地方,而且他的出生呢,是他父親持了整整十年的《大悲咒》,母親夢見觀音菩薩給他送子生出來的蕅益大師。就這樣的因緣注定了以後,開始他不信佛,剛開始學儒家,就覺得佛家,道家講的都是瞎說。自己又吃肉又喝酒,還做滅佛論,闢佛論,說佛教講的不對。後來到了十七歲的時候,讀了他的前輩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希望大家以後有機會去看一看《竹窗隨筆》。讀了《竹窗隨筆》以後,痛改前非,開始走入佛教。第一部經典結的什麼緣?《地藏菩薩本願經》,跟我們在座的好多一樣,開始結緣的《地藏經》。後來由於進一步對心性上的這種參究呀,讀到《楞嚴經》聽講的時候,聽到一句話說:世界在空,空生大覺。他就弄不懂這個事情,越弄不懂越想弄,一定要今天把這個問題給搞清楚,最後開始參究,二十四歲出家。拜憨山大師,他夢裡邊夢到好幾次憨山大師,這也是跟他同時期,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夢到憨山大師,最後因為憨山大師離得遠,他不能夠找到他,最後依著他的弟子叫雪嶺法師出家,這是他的出家前的因緣。

那麼出家以後也是很曲折的,大家要了解一下。為什麼呢?他出家的時候,就是發了一個大願。說如果說他這輩子證不到無生法忍,他不收徒弟;第二個,他不登座說法,不登高座說法,他認為自己沒法;第三個,說寧願餓死凍死,也不去化緣,也不去做經懺,就是做超度佛事呀,賺點經懺以養活自己的這個身。發了這個三個誓,後來他也說了,說另外兩個全如法執持,只有這個不登高座,因為眾生祈請轉法輪嘛,他沒有堅持下來,因為慈悲心。所以說他當時一開始出家的時候呢,他就已經知道當時佛法流傳的弊病呀。大家要知道,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它文化上的弊病,包括佛教,佛法。不是法壞了,是人的誤區,所以也出現了這種。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先開始出家是去參禪的,參禪參得有所悟了。後來了又開始學律,為什麼呢?因為他當時覺得說,參禪的人呢空腹高心,好說那狂話:什麼腳踏如來頂上行呀,什麼……反正就是那些妄談般若,我們常說的狂禪。包括這部《淨土十要》為什麼輯集呢,在明朝的時候,佛教的流行中,狂禪的這個現象特別嚴重,隨著我們學習的深入大家就知道,所以他當時開始以弘揚戒律為自己的任務。開始還說,受戒容易守戒難,莫將戒律等閑看。我們現在好多時候好說那痛快直接的話,不喜歡持戒,因為枯燥,還要捨,痛苦,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幹。你看前幾天,這不是昨天還在,我在馬連道現在有一個小道場,受八關齋戒嘛,八關齋戒一直在受。

有的就受就問我說:哎呀,冬天了風也大,我輕輕地抹點潤膚霜行不行?我說你一定要抹嗎?你又想擔這個持戒的清淨名,你又想自己的皮膚滋潤,那哪有這麼兩全的呀。你想修行就得放棄世間的,我說你連點兒霜都,抹點霜你都放不下,你還想往生西方?所以沒有辦法,當時他就認為說以弘揚戒律為己任。可是大家要知道,眾生的福報不夠,是特別讓人無可奈何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為了弘揚正法,在律典裡面也講到,只要有五個比丘,五個出家人同時共住地來持戒,就代表正法久住。他當時想結集五個比丘志同道合,沒辦法結集,一人一套,各說各的,志不同道不合!這就等於說法已經衰到這個地步了。所以後來他又到了三十二歲的時候,又開始想學教了,要為弘揚教法嘛。那麼他當時學教的時候是怎麼學的呢,他不知道自己走哪條路線,哪個宗派,他做了四個鬮。寫了說: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或者自立宗,就這四個情況,他看看自己到底是怎麼去走。結果在佛前抓鬮抓到什麼了?抓到了天台宗。所以我們下一次來學,《彌陀要解》是十要中的第一要,就是以天台的教法特色來註釋的《佛說阿彌陀經》。抓到了天台宗以後,他就開始研究天台宗的教譜。可是他不敢以天台宗的子孫,就是學人,門人自居。為什麼呢?就當時學華嚴的說天台不好,學天台的說唯識不好,然後學教的說禪不好,學禪的說教麻煩,就這樣,來回就是相互是非,這個門戶之見不能和合,你看看當時的這個佛教的教法。

所以他後來又只弘了天台宗。為什麼?他說只有天台的教法能救禪宗狂禪的這個詬病,這就到了這個時期了。最後怎麼樣呢?弘揚天台弘著弘著,弘揚戒律弘著弘著,都因緣不具足。最後也就是他有一個弟子,也就是我們《淨土十要》後來的點評者,叫做成時法師,成功的成,時代的時。他第一次見成時法師的時候,是在五十歲的時候。說起他弘法的工作,他說本來一開始是想弘揚比丘戒法,恢複比丘戒法,後來又講教,最後現在說我什麼也不想了,徹底就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大家要知道,這可是一代,這是歷史長河中淘練出來的一代祖師呀,你說他為什麼在明朝的時候就這樣。他的弟子就很詫異,說師父你應該著力地弘揚住持正法,你應該弘揚佛在世的時候就讓大家持戒,你應該恢復佛事的方軌,你怎麼能就管自己了道呢?他說,哎呀你不知道呀,現在就是說修禪的人呢,不注重戒法,本來他想以戒律匡救佛教的時候呢,五個比丘他都一塊住不了,就是因緣不到,五個人湊不齊嘛。結果後來湊不齊的時候呢,他說:眾生的福報無可奈何,我現在只好一心一意乘佛本願求生西方,等到仗佛的力量圓滿以後,再到此土來興隆佛法。所以你看大家知道,由於他的這樣的一個心路歷程,到最後,什麼時候呢?五十五歲那一年講的《彌陀要解》,五十六歲那一年,把《淨土十要》這十個論部給湊齊了。在此之前還是淨土九要,最後把楚石大師的《西齋淨土詩》給加進去,圓滿了十要,是在五十六歲那一年,五十七歲圓寂的。所以從這個因緣來講,我們就可以知道說,蕅益大師的這一生來了,他的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呢?

一部《彌陀要解》,這裡邊的第一要,另外輯集這部《淨土十要》。乘願再來,乘願再來,乘的就是這個願力。所以我們現在才能拿到手上學,這是第一因緣。所以我們讀到的時候一定要殷重,生起珍貴感,幾個人能夠把這本法本拿起這樣開始講開始學?這是第一因緣第一人,蕅益大師。那麼再講第二因緣,大家要了解一下,我們在講背景啊,否則你過程中學得你也不知道個所以然。第二因緣就是他的弟子成時法師了,成時法師做了什麼工作?你看我們現在有時候學習這些大部頭的論啊,一定是說誰誰誰主講或者口述,對不對?哪位大師,然後後面是什麼,什麼門人,怎麼慚愧門人,或者說不肖門人怎麼怎麼樣,什麼什麼弟子,某某什麼呀,筆錄或者說執筆。就是說一定大師在講法的時候呢,有他的弟子在旁邊給記錄下來,輯集才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論典。因為有時候不是說他自己在那寫啊,這個論典有的是叫著論,是一筆一筆寫的,有的是講論,在那講法的時候他的弟子給記錄下來的,成時法師就在蕅益大師座下充當了這個角色。但是他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方面我們感恩他整理流傳下來這個法本,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隨喜他曾經在這個上面妄動手術刀,就是在那亂點亂評亂刪,所以以致當時《淨土十要》呢,就有一些失去了本來面目。所以這個我們也要了解一下,為什麼呢?因為大家想,畢竟他是門下的弟子,沒有開這個圓解的,還是凡夫知見,所以他沒辦法用他的心去揣測大師。大師當時講他的用意,他的攝受眾生的根機,他的深度和廣度,每一位大圓滿者他講法絕不是說,現場就利益現場的的這點人,他還要關注到他的時節因緣、身後的流傳啊,一定會照顧到這個。所以你看我們上次在網上講的時候,你看為什麼鳩摩羅什法師譯的經典,到現在我們讀起來還是那麼流暢。

你說《彌陀經》你們是不是一讀就懂嗎,為什麼呢?那是魏晉南北朝在隋唐以前的人,唐朝的人寫的著作,你看那史書的話我們就基本上看不懂,可是為什麼《法華經》、《金剛經》、《彌陀經》還這樣流暢,為什麼?這就叫什麼啊?就叫神力,一般人做不到,而且是越留得久越留得深,大家都相應。所以後來他自己也反省了,他說他受蕅益大師師恩什麼啊,他說受恩最深!因為他在座下聽法一定是什麼呀,就像阿難一樣,如果蕅益大師是釋迦牟尼佛,他就跟阿難一樣。但是他負恩,就是辜負師父的恩德最重,他自己也意識到了。可是為什麼呢?可能當時有一些時節因緣吧,你比如說還有一部《靈峰宗論》,他也是在上面大肆地刪改,那麼導致後來就面目全非了。為什麼呢?當時有一個功利心就是要入藏,大家知道藏經藏經,那一般都是皇帝下詔怎麼怎麼樣,可能他是為了讓入藏。那麼當時《淨土十要》是為什麼呢,印光法師,這要我們講到我們今天學《淨土十要》的第三個因緣的主要人,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把這個講了,為什麼呢?說:大師逝後,其門人成時,欲遍界流通,恐文言繁長,卷帙博大,費巨而難廣佈,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我們後邊學習的時候大家也能看到,就是說他的弟子覺得《淨土十要》太多了,那麼你要去流通的時候說,古代流通可不是咱們現在電子版一弄嘩嘩嘩就出來了,是要幹什麼啊?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刻呀,那個功夫那個工程是非常的浩大,就是費的這個經濟,首先從經濟上來講就要很大的支持。所以印祖就說什麼啊,就說他以這個上面開始,就開始點評的同時也開始刪了好多。這是在《淨土十要》印祖寫的發刊序裡面就提到這個事,但是他的效果非常的差,是怎麼回事呢?大家看,說他加以點評,實煞費苦心,就是他的發心來講算是為大眾,為了流通他師父的法寶,對不對?可是呢他惜其自恃智能圓照,這四個字,自己以為自己什麼呀,智慧和能力是圓滿的,能夠隨時在這大師的這個論著上,他可以隨時增刪都不會違大師原來的圓滿的見解和法義,自己以為是這樣。而實際上是什麼呢?他隨便地看隨便地刪,刪完了以後也不再加進一步的校對,就直接就這樣付諸刊刻,刻版就流通去了。所以印祖就講到致使什麼,文多隱晦,有口氣錯亂詞不達意之處,這就是他出現的負面效果,口氣錯亂是什麼概念呢,就是你聽的說連蕅益大師這樣的人,怎麼會連個話都說不周全啊,詞不達意。說有可能這樣講的話讓人走入誤區。為什麼讓大家告訴這個?因為有可能我們將來你學著學著會聽到一種見解嘛,說這個《淨土十要》曾經被他沒有智慧的徒弟在上面隨便增刪,那麼這部寶典值不值得信賴和我們所皈依呢?在聞思上它會不會有漏呢?大家不要有疑情,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福報還是夠啊,我們的因緣還是具足的,又有第三個,剛才講的什麼,有印光法師從中又給把他的不好的效果給他去掉以後,又把正知見給扳回來。

所以我們現在拿到這部《淨土十要》,你可以放心地去學,而且要像學佛經一樣去學。為什麼這麼講呢?首先從蕅益大師來講,蕅益大師在圓寂的時候給他的門人說: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什麼意思?就是我的知見已經跟佛是一模一樣了,那說明什麼呢?說明說一個是他寫的《彌陀要解》,我們可以當做佛經一樣去恭敬和學習,這是第一。第二個,那麼他以佛的知見這種水平去輯集的這十部論典,我們也可以把它當做佛經去學,這個你放心。那麼其次盡管有他的弟子成時法師在這上面有過不如法的刪改,但是沒關係,為什麼?因為又有印光法師,是第十三代祖師,也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又以他的這個對於教法的這種閱藏幾十年的資歷,和他在修行上入了念佛三昧的證量,又給我們改回來了,所以大家盡可放心,還是如同佛經一樣去學習就可以。為什麼說改回來?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啊,我們可以把法本先拿一下,我們看到,比如說我們翻到《彌陀要解》,翻到第十三頁,《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先給大家舉個例子,以使我們放開了心去恭敬和殷重和學習。

為什麼?大家看到了,找到了沒有?十三頁,我們數一下,從正文開始第一大段的最後一行開始往上數,倒數第三行: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看到了嗎?找到了嗎?那麼這裡邊講到,我們再看,往上數到第七行,第七行這裡,其實蕅益大師,這是蕅益大師所做的著作,原文,蕅益大師這裡講到的是什麼,你看,說這個講這部彌陀經啊,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但是呢,世遠就湮,所存無幾,就是時代流遠呢,沒個好的版本註釋的,學習彌陀經。然後他就什麼呢,可是《彌陀經》當時有另外兩部最著名的註釋,一個是蓮池大師就是雲棲和尚著為叫疏鈔,《彌陀疏鈔》,這個可能大家有的學習過,叫做廣大精微。那麼幽溪師伯述圓中鈔,幽溪傳燈大師給《彌陀經》講過叫《彌陀圓中鈔》,你看他讚歎叫什麼,高深洪博。所以他讚歎說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說學習《彌陀經》有這兩部註釋已經足夠了,完善了,但是怎麼樣呢,因為文富義繁,就是一般的人看不進去,不是說寫的不好,是你學的沒這個能力;或怎麼樣啊,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由這個原因我才寫的這個《彌陀要解》。大家看到了嗎,這是一個前提,但是大家知道後面的話,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大家看這個比喻多麼妙啊,對不對?就是說,我的前輩特別是他叫幽溪傳燈大師,你看他尊稱他為師伯啊,師伯大家都知道,依照佛門的輩分,那我們,你師父的師兄他才叫師伯,對吧。那麼已經有這樣的兩位前輩在這裡,那麼我才講到說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然後打了比喻,好像就是什麼,我們到了廬山裡面,你橫看吧叫做什麼?

橫看成嶺側成峰,雖然看不到廬山的真面貌,但是只要我觸目皆是廬山的真境而已。多妙的比喻啊!一句話就把整個我們怎麼去看待這三部著述,對吧?怎麼去側重的學習,就給點破了,一觸即通。可是大家要知道就這幾句話,如果沒有印光法師我們就看不到,為什麼呢?一個,他就把這個廬山的這個比喻給它刪掉了,在成時法師的版本中,刪掉了以後還做了什麼一個改呢,他讓什麼啊,這個刪掉了以後本來語句就不圓融,他又把這個改成什麼呢?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他把前面的一句刪掉了,又給改成亦不敢與二翁強同,就只剩這麼一句。就是說前面兩位長者有註釋,但是我不敢與兩位強同,大家聽出來這個口吻了嗎,就等於說什麼呢,把「不必」給改成「不敢」,詞意就完全大變了呀!為什麼?因為我們理解說我不敢苟同嗎,對不對?我們說我不敢苟同你的想法,就是說我不買你的賬,對不對?根本不同意你的意思!所以大家你看啊,這樣的話把這個「不必」改成「不敢」的話就成了我慢了,就藐視他的兩位前輩了,就成了這個傳達的信息了。所以你看這裡就說意思就是說前面的兩位作者呀,他一定是有違這個經義我不敢依從,所以我才自己又得寫這本《彌陀要解》,就這麼一個微細的篡改,就等於說把蕅益大師給有點冤枉了誣陷了。

而且會延誤後學,大家都覺得說這前人的著作有啥了不起,印光法師就又把這段給什麼,又給改回來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第一個不敢與二翁競異是什麼呢?說我寫的這個呀,不是說為了跟前面的兩位前輩去比個高低,對不對?所以叫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是什麼意思呢?我也不要強行追求好像一定要跟他們靠攏或怎麼樣,個人個人的見解。這就既沒有我慢又什麼呀,又沒有過度的謙虛,對不對?這就等於說不卑不亢正正好。所以你看一字之差就出現了什麼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所以你看多虧有印祖又給我們在這裡把這個有關輯集校勘沒有小視呀,事關我們的法身慧命,印祖又把這個是非給改過來了!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到這個《淨土十要》的第三因緣,主要人物印光法師。所以我們雖然中間有成時法師的一些小閃失,但是呢我們有蕅益大師,前有蕅益大師後有印祖,印光大師的兩個大菩薩再來,那我們不必擔心了。這部《淨土十要》拿在手裡一點兒問題都沒有,正知正見圓滿的教法。給大家這麼交待一下我們就心裡有個底兒了。那麼特別是這裡講到說,印祖最後說,改完了以後,一共成為五冊,希望大家能夠閱讀學習的能夠深知,淨土法門為一切諸法的歸宿。你看這個話說的,為一切諸法的歸宿,那說明什麼呢?這就是我們學習淨土法門,學習《淨土十要》最後要所達到的效果,你要知道淨土法是總持法,是核心法,是諸佛的心要之法,不可小看,不可忽略,不可遠離,特別是在當今時代。我講這個大家能聽得懂嗎?好 我們上半場就到這裡,大家先了解一下,這個三個,一個是我們講《淨土十要》的緣起,二一個主要人物,主要時代因緣,好,我們現在是九點四十五,大家休息一刻鐘,回來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我們大家把心靜下來,繼續第一講下半場的講解,下半場的內容有兩個版塊:一個是我們為什麼要學《淨土十要》,剛才我們講到為什麼要講,緣起,這是我們就輾轉回過頭來看,講為什麼要學;那麼第二個內容就是題解《淨土十要》—《淨土十要》這四個字的內容,我們要把它貫論一遍。請大家發心,集中注意力。那麼首先第一個點,這個我們要跟大家做一個碰撞。其實我認為為什麼要學《淨土十要》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問題始終解決不了的,剛才講到了,淨土聽來就一個旋律,而且這是一個永恆的旋律,也是一個永恆的問題,所有的問題就出在這個主線上,老生常談,走哪兒都說,今天必定要還說,這個我一直要說到我死的時候,就是「信願行」,只能這麼講。但是我們要學了《淨土十要》要知道,真正什麼叫信之真,願之深,行要穩。說實在的,我現在號稱專弘淨土,我有時候覺得這個外在的環境始終讓我跌跌撞撞,容易麻痹自己,蒙蔽自己,不小心就著道。你不要看好像佛法似乎在(興盛),其實不容樂觀!特別是現在,我們一些根本法門、核心法門,為什麼?因為大家的心力不夠,知見太多,不斷在把它擊碎修剪,就剩那麼一點一點,最後都面目全非了。所以首先我們來,比如說信之真,我們來勘驗一下自己的信心。首先我們都念佛,都是淨土行人,那我們捫心一下,我們是不是一個真正的淨土行者?是不是?真的想往生西方?真的相信有極樂世界?當然了,是這樣的。

但是為什麼總是覺得缺斤少兩呢?經不起震動,甚至好多時候,如果是一個有反思能力的人都覺得誇大得很,虛假得很,自欺欺人,反正我自己反省,有時候確實是這樣的。因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全身心地投心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上,也沒有死心踏地念佛念得完全這樣的不知有生,生起,不知有世,世間。我怎麼還有那麼多的想法,那麼多的愛好,甚至在修學佛法上的愛好,為什麼這麼多呢?可是在念佛上我連基本的功課都完成不了!為什麼會這樣,信心哪兒去了?如果有機會正好往生的話,是否會心甘情願呢?我們感恩世尊,感恩兩土世尊,謝謝本師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全憑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那麼阿彌陀佛這個大慈悲父,真的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嗎?他就是個人呀,你有把他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念總是想起他,一有緊急情況,我常說不叫媽呀,總叫佛呀。沒有,真的不能自欺欺人,沒有。我們下意識地總是怎麼樣,我們還是想來生怎麼樣,將來要怎麼樣,那你把極樂世界放到怎麼樣呀?因為真的一個淨土行人他不想再來。

一點兒都不想再來了,我們往往會堂而冠冕的,加了一個等我乘願再來的時候,將來我們一起怎麼。我常說這個話,可是你要仔細地要思查一下,也許我們發的是真實輪迴的心,不是真的說往生鍍金回到這裡。往生鍍金回來不想後世,只想往生,這有次第和秩序的,你秩序亂了就把頭安在腳上了。歸根結底說了這麼多,為什麼?還是不信嘛。那好吧,我們顧不了頭,我們再顧個尾。如果說你信,好,經典裡面明文規定十念一念即可往生。就乘佛願力做為巨大的增上因緣,這輩子就往生了,你已經具足了往生的資糧了,你就等著往生,不管什麼時候,打保票到時候來接你,你敢信嗎?你又承擔不了呀,你又害怕我資糧不夠,就我這修行恐怕還不行。所以東也靠不上西也靠不上,前瞻也不行後顧也不行,還是就是信之不真,兩頭你都靠不死!這兩頭都可能,就你敢不敢!要麼你信的真切,生怕有一念落在娑婆,你就念。要麼你就篤定往生,決定信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你看就拉開了,擰住了,這個信心都不結實。可是問題是淨土的緣就是這樣,你有信緣就在,你沒有信緣就不在,就惡業就開始障道,善業被障住,顯發不了。

你的緣深就說明你的信深,信到什麼樣,信到簡直就是說,這個往生最輝煌的時刻就是呼之欲出,時時刻刻。我們常說的步步求生,念念可死!緣深。如果你的緣淺的話,那麼就是虛浮度日,虛浮度日是什麼呢?很可能淨土也罷,學佛也罷,阿彌陀佛也罷,只充當了你這輩子的一個精神食糧而已,你沒有把本命元辰給全身心地撲上去,沒有!所以第一個我們學《淨土十要》,你要深入淨土,紮下去,信之真,願之切這就更不用說了。你如果真的學習,就是這個教法學了以後,你怎麼都能說服自己,要不然我們這個世界的迷惑性太大了,大家知道嗎?本能的這些貪慾,貪瞋癡就不用說了,這就是我們幾乎沒有人能夠抵抗得了的,這個粗重煩惱就不用說了。就是你駕馭在佛法上的人生中,你都時時刻刻陷入到這個窠臼裡,你看我自己啊。我自己打個比喻給大家說,兩個例子,前段時間我也是去共修,共修坐地鐵,要到馬連道七號線,就跟他們四號線的一樣。我坐地鐵進去以後,人都坐滿了,那麼有一個差不多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吧,他就見了,就很友好禮貌地這樣點一下頭,說要不你坐吧。

當時我就心裡忽的一熱,就覺得,因為我說哎呀阿彌陀佛,我的發心確實當時我說,不是我想坐,說實在的,我到地鐵我還不愛坐,那麼我就想成就他這個善心,好因緣。那我就說:謝謝,阿彌陀佛。結果我們倆交換的時候,他起身我坐下,他也跟著:阿彌陀佛,但是我從直覺上覺得他不是個佛教徒,他是出於對這種僧人可能這個身份的一種莫名的恭敬和一種崇仰吧,我是這麼定位的啊。後來我觀察他不是佛教徒,為什麼,一個是溝通,二一個他沒有像咱們居士見了,哎呀師父,或者請法怎麼怎麼樣,他就再沒有理我,禮貌性的這樣。可是這個事情,我當時微信上發了一下。哎呀,我說自打我出家以來沒這個遭遇,在非宗教場合,受到非佛教徒,那大家對我的恭敬,這沒的說了,對吧,見了合掌、頂禮、問訊等等,但是在這個主流社會裡面,我沒有這樣的待遇。請大家理解啊,不是說我這個心容易動,我真的沒有。出家近十七年,將近二十年的僧侶生涯中,在公共場合永遠都是異樣的眼光,不解的神情,你為什麼要出家?你不正常。一直是這麼過來的,你們不是出家人,不會有這個心路歷程。我告訴你,你再怎麼聽,也不是一種設身處地,永遠體悟不到,這個動作對於我來講就溫暖得不得了,大家知道嗎?就沒受過這種待遇,當時就心動得簡直就軟得不行了,就覺得我做為出家人的身份,我這麼好的人生觀,在主流社會裡還有這麼一絲的認可,不叫恭敬,就算認可。

當時我就說:哎呀,這可能是我們佛法、佛教馬上要興盛的一個好緣起了。所以當時,你看看,可是我想到了說,你看在我們這個神州大地上,原來佛法如此的偏遠,非主流和不被人理解、了解,就佛法太衰了,可以說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來講,都未必興盛到怎麼樣。那想到這份上,你說呆在這世界上幹什麼?這麼個世界,弘揚這麼難,出家這麼另類,就時時刻刻逼迫著你無意在此流連。你不要想說,哎呀這真的是佛法興盛或者怎麼樣,這就陷入到什麼,又入夢了!這就叫知見,你要往這個上面會說,你看在我們佛法原來這麼的衰,這麼的敗,那這個國土是惡世染土呀。好,那好像是我們漢傳佛法現在是這樣,時代的烙印導致現在這樣,現在正在恢復如初。那我到藏地去走一圈,過年的時候我去了拉薩,大昭寺那兒,拉薩叫日光之城,佛國淨土,確實如此,大家知道,全藏民都信教。那種感染,那種修行的氣息,每天你映入眼簾的都是磕大頭,都是修曼紮,都是繞經行,持咒,念佛,轉經輪,不斷在恭敬,不斷在膜拜,不斷在獻哈達,不斷在上供品。就你生活的所有的世界都是這樣,這多好呀,大家一聽,哎呀真的是佛國淨土,確實如此。後來我就沒事了,我就天天在大昭寺那兒隨著他們磕大頭,磕幾下我氣不夠用了,然後我就坐在那兒看著他們磕,念佛。就是這樣,真的加持力大,好像那這不是佛法興盛的情景嗎?可是你要知道,當時我想的是什麼:太苦了!真的不能在這個地方。

說這麼有信仰充滿的地方,這麼修行還得這樣修,天天在那兒磕,不斷地重複一個修曼紮,只有這樣才能修嗎,為什麼要付出這麼多的苦修呢?因為在我們這個國土,不這樣修就修不出來。可是極樂世界不是這樣的,極樂世界不必這樣,任運而修啊。所以你不要一下子,好像,這裡佛法衰,這裡佛法盛,就以為好大喜功似的,不是的。始終如一地要厭離娑婆,這叫願之深。你至少現在厭不起來,你的知見,就是你的想法上要擺正了,千萬不要被它迷惑,任何迷惑,包括宗教信仰和虔誠修行的迷惑,一念都不生,這算是願。你頂什麼用啊,你說磕大頭為什麼?積功累德要資糧,要功德嘛,那大家想想到極樂世界要功德幹什麼呀,你天天修行,念這個咒,持那個經,還害事兒呢,為什麼?增知見。任運就自如的,全體的當體就是般若,就是萬法皆空,就是緣起因果,就是這樣的境界。不增不減不垢不淨,這才是佛法,這才是法性呀。我們這就怎麼住不到這個法性裡面,只不過是個因緣中,為了弘揚佛法而揀出來的這個平台。在這個角度上是重要的。所以一個真正的淨土行人,就是在這種情境中,你絲毫都不能夠誤入歧途,就這樣子的,這就叫厭離娑婆。那從行的穩上來講,我們更要知道,就是憶念這尊佛號這個名號呀,大家知道我們得念上來得念進去。什麼叫念上來?你得有增進,每天有進步呀,這段時間,你不進的話,你就幹的枯的燥的不行嘛。你沒有味了,你怎麼幹這個事情呢!什麼叫念上來?就跟我們說,爬山爬山爬山,你沒爬到頂,至少你到一個相對緩的一個地方,使勁地爬上去,就跟電影裡邊的鏡頭一樣,爬著爬著,蹭地一蹭,頭探出來了,看見一點,曾經沒見到的不一樣的風景這才好,對不對?

你都不停地上,一點都沒有這樣上的感覺,那你接不下去了。念進來也是,真的每時每刻,只要想起就說服自己,眼睛一睜就要說服自己。這種業習的慣性,這種跟娑婆的緊密因緣,就是把我們綁得死死的,你能發起來這麼一個知見,擺脫,不服,先要掙扎。我想諸位修得好了,我這是就自己的視野而說。所以這個就是要念進去,要進去,要心到彌陀身上,彌陀身要到我心來。所以說這樣的話,我們就是要切實解決問題。比如說存在什麼問題呢?第一個為什麼說從發心上來看。為什麼我們念佛的效果不好?還是對娑婆有罣礙。對娑婆一切的人與事都放不下,念佛的效果就不是很好。所以我們常要對自己的發心要進行安檢,要說服自己,要承認攀緣到淨土的功德利益,這個法門殊勝,而且你要害怕娑婆。你知道,本煥老和尚都講了,我們害怕你們娑婆世界,我不想在這兒呆了,害怕,這是魔鄉呀。你們能起到這樣的正思維嗎?這叫魔鄉,我們這裡叫魔鄉。再一個就是說,通常出現的問題,我們要表這個老實念佛法。有時候這些方面也會出現問題,因為不管從開始學佛,到淨土入心,開始多少也都有一些信誓旦旦的話,激情的態度,可是呢,你們要知道其他的法都比不上淨土,就是修淨土需要的善根和福報,需要太大太大這個儲存量了。

所以你一過這個激情期,這個相應期就鬆散退化。這是每個修行人必然要遭遇的,有的就退下來了,有的能夠掙扎著,泥濘地走著,能夠過得去。為什麼?因為你一天到晚念佛他真不容易呀,他不容易呀!念一句佛這不容易,為什麼?這個道理還是覺得不好,沒弄明白,在心裡沒有紮下根來。特別是我們現在,說是學佛學佛,學著學著,就把大量這種習氣毛病。所以這個善友呀,也要抉擇。大量的習氣毛病帶到學佛後的生活中來,一開始是用佛法對治自己的毛病,後來就用毛病找佛法的合理。都是這樣子的,那麼這樣,漸漸漸漸,好像是開口閉口都是一句阿彌陀佛,越來越會說佛話帶佛氣,渾身都佛氣,可是呢,可能說的越來越近,走的越來越遠,走的越來越遠了。所以希望大家,縱然最好要專修,至少要主修,主修淨土法門。特別是現在我們的這個福報水平,還要注意從助修和正修上來簡別。什麼叫助修正修呢?正修就是唯念一句阿彌陀佛,很少人有這個福報。就是再怎麼說,他還是想這個偷心不死,想兩邊多佔點地兒,好像不知道這個地盤佔下一樣,將來就是,到了極樂世界你的蓮花就大嗎?地盤廣嗎?他就專不起來,那麼我們至少在這個上面要有助行和正行,要簡別。一個比如說淨業三福呀,對吧。六度呀,就是佈施呀,持戒呀,忍辱呀等等這些,你就暗暗在生活中要去磨自己,多去發心。那麼切莫只修正行不修助行。幾乎是成就不了,不是不能成就,是我們現在有時候成就不了。

為什麼呢?好多人念佛念著看上去是專修,可能最後弄成佛精了,妖精的精。為什麼這麼說呢,他特別專心虛偽地也是說念佛,淨土阿彌陀佛,但是他由這個開始就什麼呢,就開始一切善法因緣顯現的時候,他不發心,逃避,藉口,號稱專修,這是一種誤區。還有一種誤區是只修助行不修正行。就是好像一切善法,一切護持,一切就是這種發心道場什麼他真的能張羅,渾身撲進去就是,可是慢慢慢慢,他就完全淡化了自己的重要頭等大事是念佛往生法他沒有,那就轉成人間福報。人間的人事他可以,而且這些特別在道場也罷,在共修團體中,他還主事,他能夠拿事主事等等這些,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最好是在助行的因緣中去發心,然後不要忘了正行念念要正助雙修,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兩邊不要漂,這是又一個。再一個有時候我們還從效果上來講,這是從效果上來講的,有的人呢念著念著,走著走著。你說看破吧,他也沒有;他也沒有真的說如夢幻泡影,你說是沒看破吧,他又覺得說生活中什麼都沒有意義,提不起神,啥也不想幹。好像也不想活,又不想死,這種狀態也有。我告訴大家,不要說這個什麼,這是一個過程,要到這個地步,肯定有這樣一段過程是對的。但是呢,始終住在這個上面,就不對了成了病了,為什麼呢?就是說明你沒有住在法性中,念佛不得力,沒有把這個生死法給抓住。在這個上面,這個時候你還要回過頭來,要真切才能親切我們常說。你要當真,你如果說夢幻沒到這個境界的話,那你真要把阿彌陀佛就當真,就跟人一樣,他住的極樂世界就跟地方一樣,然後你就要執著起來地追求一樣,要把這個心勁練起來,否則就這個越來越頹廢了。今天就給大家一個任務,你不是覺得修行厲害嗎?你覺得功夫,還每天的精力充沛嗎?那你給我修呀,修什麼呀?修你不要把往生時放在死時呀,這個搞清楚喲,往生時可以不放在死的時候。

你不要以為說死跟往生一定是脗合的,一定是同步的,你可以把往生時提前呀。現前當來,可以提前在現前見佛,不要死就往生,你有本事你往這兒修。所以大家要知道,你發心憶佛念佛,那我們念佛人因為他不是修這個心地上的,或者觀空遣相,說來了境界時說,念佛憶佛,那麼佛來了應現,這是因果相符,不是魔境。是阿彌陀佛來的話,會來。當然你不是說求這個境界,是你念著念著心開花見佛了,這種境界。所以大家學淨土十要法,就往這兒靠。這裡面就有這個法,生即無生無生即生法,非常妙,非常深,非常微,幽微難至,這是一個。再一個,特別是最後一個,跟大家說幾句,從知見上來講,現在的佛法貌似是興盛的,可是呢,在某些方面來講對淨土(行人)是險象環生的,我告訴諸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法的龐大呀,我們對於這個教法,就包括你學了一部《楞嚴經》,你如果沒有老是依著這個想,你又看這個經又看那個…你看不完呀。三藏十二部教典,你連有的經的名字你都沒有聽過呀,大法師們,大堪布們都這麼說呀。那我們就是就著一部就路回家,可是現在的情形是碎片多呀!你把那手機拿出來,劈裡啪啦,在你的佛友圈裡,全是每天的說教,這個修心、應當如此、怎麼功德、怎麼不對怎麼對就是這些。有的就是雞湯,那麼有的時候他要是徹底的說一些世間的這個殺盜淫妄,還算好,你知道這不對。有一些,你依著某一點點東西,你還感受到一點似是而非的法味,然後你就以為這就是佛法的全部。吃了喝了一段時間,又覺得不究竟了,一扔,再去找另一段,就不斷地這樣的去妄想中貪求。你要知道,現在呢,一個是在法上各自為主,擅做佛法之主,管他懂不懂,他就開始說了。他說不必負責的呀,他管呢,現在的人哪管負責呢。

好了,我說邪知邪見微信上你聽了,到時候你打官司告我嗎,法院也不受理這個呀,但是你的法身慧命就斷了。有的又好各自為政,大大小小的人現在出來都想立個山頭。你要知道我們弘揚佛法是只照著佛菩薩和經得起勘驗的祖師說。一定要這個脈絡,自己一點都不能亂說,不能亂說亂想。但是這個現在我們這個聖義的法門總是受到衝擊。你看比如說我說個例子哈,你們會常聽到這樣的話,在微信圈裡,就會說,哎呀念那麼多經有什麼用,持那麼多咒有什麼用,念佛拜佛有啥用,你的心地一點都沒有改,你的性格還是那樣,煩惱起來了還是那樣,有沒有這樣的話?馬上人一聽了以後就說,念佛不對,就死念了!怎麼樣,這就叫不是過來人,瞎在那兒指路!知道嗎?當然我們說,你在六塵煩惱中磨性子這是對的,一點一點地改性格或者什麼,可是你知道,這叫做什麼呀,這叫做修心不在修法。就是歷緣對境是可以的,但是我們淨土法門,這在修法,大家知道,這個法就是直接就要,搞定你這一輩子所有盡未來際的煩惱法。你說你念了多少佛,拜了多少佛,你給我一天念十萬你試試。你不要多念,你念十天你試試,你看心改不改,你看性顯不顯現!

所以有時候,有些大德說你讀多少部經,念多少畢竟往生,是有道理的,這叫識途老馬,告訴你。你不要以為這裡就覺得,好像說,哎呀一似是而非,從此以後,你們這些死念經死什麼,讓他死死地念,你一天不要多念,你一天念五萬,你念三年念下來,你看看是什麼效果。沒有念光在這兒站著說,那不對呀,所以不要被這些知見,一定不要被這些知見給轉了。那我們學習《淨土十要》,就是要嵌在心中。這我就不能夠太多耽擱時間了,泛泛地講一下。學習《淨土十要》,我們要解決一些問題。想起的問題,我們把這些問題要自己捫心對照,每天反思。說實話,這個修行心性呀,就跟網兜裡面裝水呀,你知道嗎?兜不住呀,你要不斷地這兒、這兒、這兒不斷地要往住攔,否則一會兒就漏,一會兒就漏。那我們學習這麼重要的經典、論典,就是要補漏,補漏啊。好這是前一部分。

後一部分我們開始,既然講《淨土十要》,大家看到了這四個字,這部論典拿在手中,那大家想,我們現在沉甸甸的這部論典拿在手中,這是多少劫,無量劫來修的善根福德,才換來這個聖言量,這個文字。所以說切莫作等閑想。印光法師多次講到,印祖說《淨土十要》為淨土法門最要之書。這本書一共有十卷,後來蕅益大師流通以後,現在大正續藏中,收在一百零八冊,它的全名有時候也叫做《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一般我們現在四個字《淨土十要》,靈峰是指的蕅益大師當時所住的地方,你看他的另一部著作叫《靈峰宗論》,蕅益大師他的法名叫智旭,我們剛才講到的八不道人,下面我們講彌陀要解還講到他叫什麼,西有,大家能理解他為什麼叫西有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有,所以他叫西有。

那麼今天呢我們就從書本上做一個總括性的了解,題解《淨土十要》,那無非這四個字,我們首先來看淨,這是一個道人的核心人生觀就是為了淨,修證的總綱就是為了淨,淨到極致以後,我們就一個就是證真理,二一個得神通,第三個圓滿法界,再一個事事無礙,都在這個淨上。我們現在淨土極樂這麼難信,因為我們有礙,我們不圓滿,得不到通,通不到那兒,所以大家知道,不管在哪兒修,都圍繞著我們說淨到極致就是轉凡成聖,那麼為什麼要有土呢?土是怎麼出現的?世界是怎麼出現的?一旦我們落入到凡夫的二元對待的時候呢,因為我們有自己的身,就妄想外在承載我們的是個土,這個土呢還有染有淨。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叫染,你看我長的這個身體叫正報,那麼外在的環境就叫依報,就叫國土。十方三世諸佛都有自己的土,所有諸佛之土都是清淨莊嚴之土,那麼依照著從凡到聖的路途中,各修各證到了什麼水準呈現什麼國土,依照著自己的內心所招感外在的世界,就叫國土。那麼國土裡面有染有淨,我們現在在染,極樂世界在淨,染土裡面住的是凡夫為主流,混進來一些聖人,淨土裡面住的全部是聖人,全是佛菩薩。那麼我們這個淨土是怎麼,講淨土、淨土從淨到土,那麼這個淨土是怎麼出現的?一個路線,修證。

那我們概括地講一下,修什麼呢?就是五個字:心淨國土淨,這叫做一般的方法。還有怎麼讓這個淨土出現成就呢?往生,往生到淨土,國土淨讓心來淨。那我告訴諸位,我們這裡的《淨土十要》指的是什麼呀?往生的這個路線,是後者,那麼往生的國土非常多呀,你們知道的都有什麼呀?兜率內院算一個對吧,東方琉璃世界也是,還有阿閦佛國的這個妙喜,阿閦佛國是妙喜世界嗎,反正還有一個妙喜世界,十方三世諸佛國土多了去了,唯有我們今天講的,只就著娑婆世界的這個本位,它跟極樂世界的因緣最深,所以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淨土,特指、單指、只指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在其他上論。就是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修了無量劫最後成就的這個國土,現在已經在西方十劫了,然後還有不斷的眾生一直在那兒往生。我們要去這個淨土,想要往生,那麼你得有訣竅啊,對吧?訣竅就是過來人,到了那兒的人告訴你怎麼去,怎麼成功,你得實踐,實踐就得有教法,教法有兩種:一個是經法,一個是論法。經法就是淨土五經,《無量壽》、《觀無量壽》、《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論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淨土十要》裡面的這十篇論文,所以大家記住,我們今天在講往生論法就是這個淨土法。這是我們把淨土大概這樣先貫一下,因為在此之前已經講的多了就不細講了。但是下面要講的是這個「十」,這個字兒,就這個數字,就是一個數詞。但是這個數詞呢,從一到十誰都會數,一個,這個數量是圓滿的,二一個,這個排列大有講究,就是我們學這十,這跟學法也是下了苦心的呀,蕅益大師也罷,印光大師也罷,就特別注重這個十,你看我們世間說十全十美,這個佛法裡面常說十玄門呀,十如是呀,都是十,就代表圓滿,所以當時輯了《淨土十要》。這個十的排列呀,首先我們從內容上做一個流程的了解,這就是給大家今天講全了淨土十要,這十包括哪十?這是下面主要內容大家要聽,我希望你們把目錄翻開,就是翻到第一頁,跟著走,因為它的次第非常嚴謹,我們好多時候不是好說有傳承得有次第,得有修法的次第,再沒有比《淨土十要》裡面的這個教法修法次第嚴謹、完善和圓滿的。

大家翻到了嗎?一頁,開始講啊,十要裡面的第一要,就是蕅益大師的不朽名作彌陀要解—《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這個是排在第一的。那麼這部註釋放在首位,是有他的緣由的,在序裡面講到了,定十要以《彌陀要解》為上首有三個理由,這個我們明確一下,為什麼?第一個是遵這個佛說之經,因為《彌陀經》是佛說的,所以這裡首先定為上首是什麼啊,這個小本,小本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的《佛說阿彌陀經》比《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內容短,所以叫小本,明白吧,小本為淨土經裡面的最要故,最要的原因,所以首先要學《彌陀要解》,是解這個經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為什麼要放在首位呢,因為在末法時期呢,修行念佛法門有好多種,你可以觀想也可以觀像,但是在現在的時代來講以持名為根本,執持名號,而《彌陀經》、《彌陀要解》大力的就是講執持名號的心要和它的功德利益,所以放在首位。第三個,講這部《彌陀經》的所有的註釋裡面,確確實實,雖然蕅益大師這麼謙虛,覺得他不如前兩位前輩,但是印光法師怎麼讚歎呢,說《彌陀要解》,給《阿彌陀經》註釋的這個要解,佛再來了也不能超過他,就這麼圓滿究竟。所以非常歡喜我們第一部開講,就是下一次開始就講《彌陀要解》,所以說這樣三個理由來講,他認為《彌陀要解》是要中之要,我們學習這《淨土十要》,以《彌陀要解》為主,以另外的九部論典為伴,這是給大家定調的,明白吧?所以放在首要。

那麼我們再來看淨土的第二要,叫做《往生淨土懺願儀》和《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兩部著作,那麼這兩部著作為什麼要放在要解之後呢?這就是祖師們的良苦用心了,為什麼?因為你只有教沒有行,是萬萬不能的。教和行,教就是這個道理,《彌陀要解》已經講全了,行就是你的行為得跟上去,你有教沒有行,就等於什麼呢?什麼都懂,就是不走,有腿就是不走。你有行沒有教,就等於說你眼是瞎著的,你走哪兒你都是瞎子,能明白哈,所以有了教以後,緊緊地就跟著行,否則我們會說食數寶,就是數錢但是自己沒權力花,那麼這兩部,你看,這叫往生淨土一個叫《懺願儀》,懺就是懺悔,其實裡面主要講的就是說一個是禮懺,就是禮拜,怎麼去拜,特別嚴謹,就包括我們,這個內容裡邊啊,你怎麼先要把道場佈置的像極樂世界一樣,然後你怎麼進去、怎麼開始修,怎麼拜、怎麼念等等這些,都有詳盡的講說。這兩部的作者叫做宋代的遵式法師,遵式法師又有一個名字你們肯定聽過,叫慈雲懺主,我給大家弘揚的十念法就出自《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十念法,朝晨十念法就是那個。所以你看,這裡說從妙理入到實行,屬於解行並進,所以在《彌陀要解》之後緊緊地跟隨就是這兩部,它是有次序由來的。

那麼再往下看,淨土的第三要就是《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和《受持佛說阿彌陀佛行願儀》,這是蕅益大師我們剛才講到的,成時法師他依照著兩部經典,這不是他作的,所以我們也放心地去實施,這不是他自己作的,是他依照著《觀無量壽經》裡面寫出來的觀佛的一個觀法,一個修法,又依著第二個是依著《佛說阿彌陀經》裡面寫出來的一個執持名號的執持法,也是講實修的。所以,雖然他的資歷比較淺,但是念在他,本來這個第三要是放在倒數第二,原來是放在倒數第二,《西方合論》之前,但是因為什麼呀,它比較容易讓我們入道。因為他講到禮拜呀,發願呀,正修呀特別全面,一絲不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話,就把它放在第三個,安在第二行門的之後第三行門,這叫解行並進。

那麼解和行講完以後,大家看,淨土的第四要就是《淨土十疑論》。這個時代追溯到了隋朝,因為前面的是講解行,後面從第四要開始到第十要,是按照什麼呀?按照時代羅列的,就是誰在先就排在先,誰在後就排在後,那麼這個《淨土十疑論》,這位人物呢,他是響噹噹的,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有個名號叫什麼呀,叫做東土釋迦。所以你看為什麼他說《淨土十疑論》闡揚淨土的話,他把這一切的問題都給統攝在這十個問答之中。我們對淨土有什麼疑問,《淨土十疑論》裡邊就有回答。比如說, 佛法是自利利他都要同步進行的,你往生西方不是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嗎,對吧。還有一個比如說淨土那麼多,為什麼就要偏只說西方呢。還有一個問題說什麼一切法沒有差別,不是說如夢幻泡影不生不滅嗎,為什麼要求生呢?難道這不是有生嗎,這都是矛盾的嗎?這就在《淨土十疑論》裡邊告訴我們。所以《淨土十疑論》學的效果是什麼呢,信這十個問題,一切都信了。懷疑這十個問題,淨土你信不起來,一切都疑了。這是第四要,教的經典排在首位,行的經典居第二第三,那麼這個第四個是幹什麼的,就是斷疑生信的,叫《淨土十疑論》。

好,我們再往上看,第五要,淨土第五要就是《念佛三昧寶王論》,一共是上中下三卷。這部論典的來頭呀,也是非常曲折。你看有時候我們都說你們在接觸藏傳佛教都會常會聽到一個詞兒叫做伏藏,聽過沒有?說伏藏,就是有的大德用神力把哪裡的這個聖跡啊,或者聖物法器,或者寶典給取出來。我告訴大家,不僅僅藏地有,咱們漢地同樣到處都是伏藏,只不過是更加巧妙,特別矜持。非常,你看什麼呀,就是這個《念佛三味寶王論》,他是唐朝的叫飛錫法師寫的。當時蕅益大師在世的時候,特別仰慕飛錫法師的這部《寶王論》,但是他見不到這個書,他知道他見不到。是有一位大德特別的因緣中,在什麼,在雜亂的書堆裡邊,突然間拿到這麼一本。大家想想這是不是叫神開伏藏啊,這就叫伏藏你明白嗎。就是原來深隱在這個,雖然在因緣中,可是大家見不到,藏(cang)在哪兒,藏(zang)在哪兒。那麼你把他因緣啟動了,這不就是用神力把伏藏取出來了嗎,這就叫做時節因緣到了。所以,蕅益大師當時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只有什麼呀,只有這個書墨的一個淡影,就是這本書古人不是寫嘛,就淡淡的墨影已經幾乎看不清楚了。後來他讓它刻板印行,收在《淨土十要》中。這部論典呢,文,就是比較特別的廣大,但是確實學習起來,就看我們的進度了。學習起來也比較什麼呀,要刻苦。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唐朝的文字,就比較艱澀,特別艱澀,有時候我們斷句都斷不明白。但是這部論典放在《十疑論》之後呢,是因為他具足了兩種信願資糧。讀完這部論典,就為了讓我們具足信願資糧,是修淨土的最要之事,最重要的事情。

再來看《淨土十要》的第六要,叫《淨土或問》。有讀過的嗎,有沒有讀過?你只有讀了《淨土或問》,這是元代的啊,叫天如惟則老人寫的。我告訴大家,就是讀了《淨土或問》,裡面信息量非常大。你會知道什麼叫做禪,什麼叫做淨。你會知道什麼叫禪宗門下開悟了,再轉弘淨土,用禪來弘淨土。大家知道,這個天如惟則老人,是最著名的一位禪師,叫中峰禪師門下最得力的弟子,所以他回答這個淨土的問題,這裡面所有的問題都是問什麼什麼,然後答什麼什麼。不跟你在那兒扯皮。他怎麼樣呢,他就是說,要麼用禪鋒,一句就把你的疑情給你奪了。什麼叫做奪了,說你瞎想什麼呢,就這樣子的。你懷疑什麼呢,你業障現前,這就叫奪破。你只要有問題,馬上讓你不成為問題。禪宗非常淋漓,特別痛快直接。還有一些問題,他可以鋪開講的,娓娓道來,婆心切切,說到究竟無比之處,而且還沒有一句廢話。就是讓你真的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覺得呀,就是這麼一個事情。我就沒有想對,沒有想好。這是《淨土或問》。特別我在《淨土或問》裡邊受用的一句話,這是天如惟則老人講到的說,世間事業,如夢如幻,哪一件有實效?哪一件能替得過生死?當時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就真的有時候,這就叫聖言量啊。就是馬上就把你一切的煩惱就摧破了,就清涼了。所以大家知道《淨土或問》,可以說放在第六要,非常適合。為什麼呢?一方面前面學著學著有點懵了,有點文義太繁,信息又大,這個貫文都貫不過來,《淨土或問》就突然間像及時雨一樣給你開雲見日。又能夠引發後面的什麼呀,引發後面的一個宗教情懷。

所以大家來看,淨土的第七要是什麼呢?就是《西齋淨土詩》,這已經到了明代了,是叫做什麼,楚石梵琦法師。楚石梵琦法師,他在弘揚淨土的時候寫的一個詩。那我想給大家說的,可能我們說,就講著講著,怎麼又寫開詩了呢。這個《淨土西齋詩》呢,本來是排在第八的,是後面的第八要妙葉大師的《念佛直指論》排在第七。但是後來這就是成時法師的心太粗了,是印祖又發現了這個問題,說按照時代的話,楚石大師要早於妙葉大師,所以把他換了個個兒,排在第七了。那麼這裡講到的,為什麼排在第七,大家要知道啊,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道理講多了,宗教情懷就淡,是不是這樣子。很多學佛人就是這樣,不是說不讓大家學經教,很多時候你經教,經教看的多了,你不往心性上會,執著於文字,就開始天天在那兒,推比、思辨、邏輯,就越推越遠,只相信邏輯,不相信直覺了。要知道,真理是直覺不是邏輯,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你往生就生,你要生不生,你不信拉倒。這是後面法講的。所以說,《淨土詩》呢,因為前面講的,不斷地在說理體,就失去了淨土是以事相為修的重要的入手的一個宗旨。你看我們修淨土,就是相信阿彌陀佛就在西方嘛,對不對。可是你道理呀,心性呀,空性,講的多了,他就開始琢磨,你知道嗎,他不是空掉了,他是琢磨,琢磨呢,也可以呀,你琢吧。問題是什麼,你又琢磨不明白。極樂世界都是不思議的六根六塵六境。這麼不思議的法,你用思議的理去琢磨,能琢磨通嗎,所以,你只有用宗教情懷去仰信,否則最後就事是事,理是理,現象和本質真理就分開了,不信了。所以在這個節骨眼上,開始講到什麼呀,《西齋淨土詩》裡邊盡情地描繪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呀,佛土的美妙,佛身的莊嚴,讓人生起極度的這個真切的嚮往之心,就起這個作用。激盪我們的宗教情懷,事相上去追求,去執取。所以這個安立的非常妙,我們一邊學,你以後粗淺的去翻的時候,大家啊,你就會發現這個奧妙。這是第七要。

那麼《淨土十要》的第八要就是妙葉法師的《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我們有時候俗稱叫做《念佛直指》,是明代的,這裡邊講的內容呢,有一些非常的,就是說,後來被摘出來流通了。當然,這個念佛直指,你比如說,有一個著名的內容,就是十大無礙行。大家聽過嗎?念佛十大無礙行聽過沒有?就是那個,我一說你們就知道。就是說什麼呢,就是念生不求無病,對吧,處事不求無難,這個修行不求無魔障,做一件事情不求容易成,跟人家打交道不求一定要對我有利益,十不求行。對吧。見了利益,我不求趕緊要分一半,被人家冤枉了,我不求聲名,不求辯解,這叫十不求行。就在這部論典裡面講的。特別是他的這個十不求,我們這麼一講,好像大家,那我就是要觀想十求去了。那我就觀想我有病吧,反正我不求,不是這樣子的啊。後邊的祖師,他就講說,這十個如果一旦發生的時候,都是修道的障礙。所以我們應當先把心居在這個障礙中,就是先設想,做準備明白吧,假如果有一天身體真的有病了,你就不會急糟糟的,沒抓沒撓的一下就法也不修了,佛也不念了,就徹底認為修行沒用了。所以他告訴你說,念生不求無病,不是讓你求病去了。我遇過這樣的人說,那我就天天讓他病來吧,這叫顛倒了啊。你想想,如果你沒有障礙出來的時候,你把心先設在那個障礙中,那麼到障礙來的時候,就不叫障礙了。為什麼,因為你已經修過來了。那麼在障礙中你都能順境,何況沒障礙,自然無礙的到境界,你不是進得更快嘛。所以這就在這個論典裡講的。給大家講一下,叫淨土第八要。

那麼淨土的第九要就是,這個傳燈大師,就前面《彌陀要解》裡面說的,幽溪傳燈大師,他講到了《淨土生無生論》。所以大家顧名思義都不難理解,這部教典呢,這部論典講到的就是生而無生,無生而生的圓滿見解來修學淨土。後面還有清朝的這個道霈法師,也給他寫了一部《續淨土生無生論》,續他的後塵,是一樣的體裁。為什麼,因為他總是前面說四句偈,然後再進行一番解釋。這兩部論典,都是一樣的這樣一個形式。後面還有一小部《淨土法語》也是傳燈大師的,這裡面就提出了說,往生憑藉的是自力他力,還有本有的功德力,或者我們說的正行呀,助行呀等等。在他裡邊有講到,這就是落實到實處了,到第九要。

最要給大家推出的是《淨土十要》的第十要,叫做《西方合論》。如果大家先去預習的話,你就翻開這個《西方合論》呀,你才能知道什麼叫做自己採摘,到了這個教海里邊,整個把它遨遊教海三藏,然後自己想怎麼採摘怎麼採摘。摘個草莓就摘個草莓,弄幾個花生就弄幾個花生,吃個蘋果就吃個蘋果,摘個桃就摘個桃,就這樣。而且還是左右開弓,信手拈來,就這種感覺,《西方合論》。特別是這種感覺的論有的是,往往容易陷入一個什麼呀,賣弄文采,大家知道吧。就是誇我自己讀了多少經書,然後把他拼湊出來,一段一段的,看我引經據典,對不對,會出現這種狀況。可是這個《西方合論》啊,全是提倡的真修實幹,稱性流露出來的,力挽狂禪。可能我們現在說到狂禪,我告訴大家,我們現在連狂禪都沒有。那會兒說狂禪,還至少裝模作樣地在那兒擺弄,我們現在擺弄都擺弄不來。你都知道什麼叫禪嗎?啊,知道呀,禪茶一味呀,最近又去修禪了。現在的禪就聽了一個字,最後弄成,都被弄成經濟效應了,都被弄成小資生活了。你連個禪,你都裝模作樣都裝不了,不要說狂禪了,我們現在都狂不起來呀,狂也算你有本事。可是在這裡邊,力挽狂禪了。《西方合論》就立足於三藏背景下,把淨土教理講的是最為有序合理,這是我的感受。最大的要推出的是什麼呀,就是這一部著作,是淨土十部著作《淨土十要》中唯一的一部,你們要引以為豪,居士著作。不是出家人寫的。所以蕅益大師在點評的時候,他就說,哎呀,字字是從真實悟門中流出來的,沒有一個字是杜譔的,是抄襲的。但是他也有過批評,說什麼呢,說雖然這個居士的名字叫袁宏道。說雖然這個居士,對於天台宗他還沒有悟到究竟,但是他對於禪宗來講,對於其他的教理來講,已經悟得沒有餘地了。他就想到說,哎呀怪得說,這個袁宏道寫《西方合論》的時候特別年輕呀,住在山裡邊修淨土。

他說這麼一個年輕人,而且他還沒有修成聖者,說他五欲都沒有除掉呀,是一個凡夫啊。說這樣的一個資歷,怎麼能做出這麼精彩的論,淨土的文章呢,他說,哎呀,看來這個多生的熏習決不是偶然的。所以大家知道,這叫多生的熏習呀。不僅是,你就算沒有真實的修證,你多生的熏習,自然就噴發出來了,《西方合論》真的特別精彩。裡邊講到的部類門,講到淨土,有多少種種類。最後他就把極樂世界這個淨土歸為什麼呢,叫做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他說這是個畢竟不思議,不思議,你就不要想了,你根本想不明白,你信就可以了。因為他的國土的這個眾生也不思議,國土也不思議。你怎麼往生到那兒的,這個因果,從凡夫往生到極樂,這個因果也不思議。你怎麼去的,又怎麼乘願再來的也不思議。就這麼個不思議。所以你就不要思,不要議了。就跟牙齒為什麼是硬的,眉毛是橫著長,頭髮是豎著上,就這個樣子的,你信就對了,就講到了極致,大家知道吧,這才叫從言教講到無言之教。淨土也是這樣子的,這跟禪宗一模一樣。所以蕅益大師說,哎呀,聽說,因為這個袁宏道呀,還有兩位,他們兄弟三個人。他說,聽說三袁是三蘇的後身,三蘇是誰知道吧,就是那父子三人嘛,不要把蘇小妹給數進去啊。父子三人,蘇東坡什麼呀,是當時佛教,學佛學得最好的,那都被一屁打過江了嘛,不在金山寺,他功夫不行嘛。可是他都是禪師,一會兒出家,一會兒在家,等到這一世的時候,明朝了嘛到。他說,哎呀聽說這個袁家的三兄弟,是蘇家那父子三人的後身,說這個袁宏道就是蘇東坡的後身。他說果真如此的話,這個蘇東坡的佛法的進度,進步是太大太大了。所以大家看,這部《西方合論》可以說是蕅益大師在《淨土十要》裡面的特別推薦之處。講到部類門,講到修持門,怎麼去修,怎麼去信,你在什麼地方修,什麼地方不應該待,什麼地方要離開,什麼人你打交道,什麼人不要理。都是這樣來勸誡。最後說到什麼呢,說到就天天像咱們這兒,光說不練就在這兒講法,不念佛的,這種地方你都離得遠遠的,不要在這兒待著,只管念去。所以說痛徹心髓,《西方合論》。

總共我們剛才講的,這十部論典,我現在算是把《淨土十要》給講了一遍了啊,到此為止,就叫做十,就是這個十的內容。那我們再看一下,淨土之,雖然淨土書多,最要就是十要。我跟你講啊,這是印光法師不止一次的,《給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的裡面也講到,他說你要斷疑生信,那麼你就看《淨土十要》裡面的《淨土或問》,《淨土直指》,還有《西方合論》。你要修,你就看那個《禮懺》,《二疑》,你要這個建立圓滿見解,你就要去看《彌陀要解》,你要飽嘗教法,就要看這個《寶王三昧論》和《西方合論》,同樣也是如此。就是所有這裡邊可以說是淨土教法的百科全書。我們能把《淨土十要》,真的你要能讀一遍就是大大的福報了。何況我們今天開講呢,所以真是知足常樂。你要知足啊,不要小看自己啊。這是淨土。

我們再把這個要字講一下。為什麼這裡叫淨土十要?講這些都是為了給大家建立信心。首先這個要是什麼呢?重要之要。什麼叫做重要之要呢?你想嘛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曆史長河有多長呀,對不對。這十部論都是在他們當時的背景中脫穎而出的,那你想想歷朝歷代佛法大興之際,多少人給經典做論呀,註釋呀,修行的心路歷程寫出來。就那麼多的著作它能夠脫穎而出,它是當時最重要的法本。為什麼,因為你想想它要流通到我們這樣,在當時的時代中,第一個就是要受歡迎,不受歡迎沒人去流通它呀。那會兒要硬生生地抄寫嘛,對不對。一定是要受歡迎,而且要正知正見。還要有切中時弊。再一個不違佛原意啊。因為你經歷大家去看,去閱的都是一些正知正見有修有證的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首肯你,你才能流通起來呀。何況那個時候還是得手抄或者木刻版。所以你如果說非常的平庸的話,怎麼讓人去相應呢,對不對。所以第一個就是從橫的角度來講,是每個時代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二個要是主要,這就從什麼呀,主要之要就是從縱度來講。我們聽過歷史的長河這句話嗎,滾滾長江東逝水,埋沒了多少英雄豪傑呀。註釋也是同樣如此,你在當時代能夠脫穎而出,你經歷史長河的洗禮,依然能夠歷久彌新,對不對,那你是更大的難度了。就是讓這個時代的潮流來洗禮。那說實話,一定意義上這一定要有諸佛菩薩來應現護持流通,才能到我們此時此刻。所以第二個就是主要之要。在歷史上縱度來講,橫度來講都是從這裡邊,縱橫時代中最出色的開示、聖言。這就更不一般了。所以我們弘揚學習淨土呀,以此為準。我可以不吹牛地告訴大家,你真的把《淨土十要》學一遍。在一切人面前去稱性發揮,淨土上沒有問題,能夠講得過去,能夠講透,能夠說服自己。所以我講《淨土十要》我還有一個最低水平是什麼呢?你們修不修我不管,那是自己的事兒。

就是因為文字開示太精彩了,我要告訴你們。你們修不修是自己的事,可是什麼呀,就是這些著述太重要太主要了,橫縱交叉過來都一直是重要的。那為什麼它能稱之為重要和主要呢?就是第三個,十要之要它是心要,諸佛之心要。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就是淨土法門。這是十方三世諸佛之心要。你如果學習這些論典裡面你就看著,不論於事於理,說信願說修證,破斥邪知邪見,勸誡深信切願,都是恰似其分正中下懷的。諸佛之心要契機契理。所以說我們不管是,我們說的《法華經》裡面說的大事因緣佛之知見,我們說的唯一佛乘,或者說九界同歸,整個佛的心要度化眾生,全在這一心之中,在這個法門裡。所以第三個十要之要就是心要。讀了這個十要,我們才能知道說,確實淨土法門是廣大無礙利鈍全收的,可以帶業往生的,決定受他力的攝持的,往生後是圓證三不退的,必然要一生成佛的,全是諸佛之心要,就這麼一個要。當然最後一個要就是必要之要,由於它這麼重要,這麼主要,它是諸佛的心要,那麼我們淨土行人必讀的教科書,就是《淨土十要》。我相信大家,如果學習完《淨土十要》。哪怕說《彌陀要解》我們聽完,你就可以從一個初機變為一個深機,就可以久修淨土的知見就具足了。你可以從這個淺信變成堅信深信,因為它這個破疑生信的功能太大了。就是最後你都覺得說,哎呀找個茬兒吧給自己,說服一下自己,哪怕你沒有修,說服一下自己說我不想信了,我不願意信了,你說服不了。因為你已經深深地嵌在你的阿賴耶識八識心中說,分明的領悟和理解了,原來淨土就是這樣的,從事從理圓過來了,所以這叫必要之要。說實在的啊,咱們勢力一點說,縱然你不知道修行之事,不曉得往生之理,你也不要解脫生死,就光學這個文采,你的文章見地都能夠增進。以後再讀文言,稱性發揮看開示,那你都覺得說,哎呀真的是,既學習了知識,也種下了無比殊勝的菩提種姓。所以我們知道這就叫《淨土十要》。這是給大家第二個,題解《淨土十要》。我們把整個的內容也嵌進去,也知道什麼叫做淨和土,淨土之所以然。特別是這個要,我們要從這幾方面入手去認知,這樣的話才不辜負蕅益大師,成時法師和印光法師的一片末法苦心。

那麼今天首開這個十要之講。希望大家呢不要這個虎頭蛇尾。我剛才再給大家重複一次,聽《淨土十要》要比聽《楞嚴經》難聽多了,你得準備好。然後如果說你不念佛,每天沒有定課,沒有求生西方,沒有願力,你是聽不下去的,我這是給你「授記」,你是聽不下去的,因為它沒有知識,只有實修,只有圓滿的見解。所以在此呢給大家先做這麼一個陳述。那麼下一次來,我們就開始首講這個註釋《佛說阿彌陀經》的第一書,蕅益大師的千古名作《彌陀要解》。好今天我們就學修到這裡,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大家。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極樂世界的四種國土

(一)凡聖同居土: 娑婆世界雖屬穢土,亦有佛菩薩二乘...

淨土往生者的宿命通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第五願】 生者皆得宿命願: 【設...

十種往生法門

一者觀身正念,常懷歡喜,以飲食衣服,施佛及僧,往生...

為何念佛人臨終時,仍執著自己身體

問: 一些臨命終的人,不論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師父...

李炳南居士:憶佛念佛

在佛學中,本沒有什麼宗派,因為末法時期,眾生根器薄...

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念佛念法念侶僧伽

圓瑛大師是中國近代非常卓越的一位宗教領袖,值得我們...

臨命終時,唯此十大願王不相捨離

普賢者,梵雲邲輸跋陀。據《悲華經》所載,阿彌陀佛往...

蔑視佛國往生,可謂欺天誑人

原文: 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為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道業未成,白白吃了常住這麼多東西

佛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講的因果,大乘經講的都是因果。...

純素最常見的誤區

我一直都是實事求是的人。談及純素,我也總是如實說來...

譏呵僧眾過失,說僧團是非,將自失善利

若見是非之事,不得譏訶。若發言嫌責者,自失善利,非...

不是佛號有問題,而是你的心有問題

淨土宗的修學是本尊相應的法門,就是說,我們臨命終是...

梵網經菩薩戒和其他菩薩戒有何區別

問: 梵網經菩薩戒和其他菩薩戒有何區別? 大安法師答...

素食火鍋的做法

現代人重視養生與健康,一般火鍋的高葷高熱量,雖然美...

長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上中專時,我們班主任老師長得很丑:一半臉兒白一半臉...

這一句佛號是方便,也是究竟

這個息滅貪瞋癡,它很重要的,諸位要有一個很正確的觀...

分析導致我們失敗的原因

所有的事,無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方面的,失敗原因: 首先...

宗舜法師:出家為什麼要剃髮

宗舜法師: 這個剃髮的風俗在古代印度對於重犯,就是...

不是老僧定力大,便落凡間做馬駒

把眼睛收起來!眼睛像老鼠一樣骨碌骨碌轉地,只管跑到...

如何處理修行中生起的種種妄想

同參道友們來問話,不要客氣,直道些好。本來諸方叢林...

在繁忙工作中如何尋回專注力呢

問: 現在常見的工作環境是,電腦螢幕同時開了好幾個...

持戒與作善,功德果報天壤之別

戒法跟善法的差別。這是論它的性質,要是討論它所成就...

沒有修持的人能燒出舍利子嗎

問: 一個完全沒有修持的人死後,能燒出舍利子嗎? 大...

功德迴向的原理和意義是什麼

問: 功德迴向的原理和意義是什麼?各種不同的功德偈...

【佛教詞典】聲聞乘

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聲聞果之四...

【佛教詞典】愚癡離欲

何等愚癡離欲?謂諸愚夫於涅槃界生厭背性。...

【視頻】顯明法師《摩訶止觀述記》MP3

顯明法師《摩訶止觀述記》MP3

【視頻】大安法師《莊稼打農藥的問題》

大安法師《莊稼打農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