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心所,分成六位。第一是遍行心所,什麼叫遍行心所呢?它描述了我們的心理活動是怎樣開始的。比如說,我看到這個杯子,首先是從哪兒開始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直接看得到這個杯子?能不能直接認識它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我們只能間接地認識到它,今天的生理學也是這樣講的:這個杯子的影子通過眼球(眼球是個透鏡),然後在眼球後面的視網膜上留下影像。
遍行心所講的就是這樣認識的過程:首先是認識的境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佛法上把它叫「作意」,然後我們的認識功能就通過認識的載體接觸認識的境,比如剛才提到的那個杯子,就是我們的眼識通過眼眶裡的眼珠而形成的眼光,最終落在杯子上。佛法上講識與根接觸到境的過程叫「觸」。
既然眼睛接觸了杯子,就會立刻升起覺知反應感受,這就是「受」。通過「受」採集來的簡單信息再做綜合判斷,這就是「想」。在了知是杯子之後再去進一步做對杯子的取捨的判斷,這種行為趣向的思考,就是「思」。
我們再整理一下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和思構成了我們整個認識的過程。之所以在這裡跟大家講這幾個心所,主要目的是要大家意識到認識的複雜性,從而了解人性的複雜性。
比如某人看到有個和尚戴眼鏡,或者是看到人家坐車打的,就盲目地作些草率的判斷,甚至還升起謗佛的念頭,這就不應該了。我們現在了解了遍行心所,知道認識的最後一個過程是「思」,那麼我們就應該在審定事物的時候謹慎的對待這個「思」了。如果大家真的能夠謹慎而「思」,對於人性的判斷就會簡單多了。當然,我這個簡單是建立在能夠謹慎而思的基礎之上的哈!它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由單一的某個器官對事物的單一的認識。
第二是別境心所,有五個,因為跟今天講座的內容沒多大關係,在這裡就不一一跟大家介紹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百法明門論》,裡面有詳盡的解釋。
第三是善心所,有十一個,分別是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和不害。這些心所,是讓我們升起信心、升起正念、抵制誘惑、刻苦學習的良善心所,是值得提倡的,這也是前面講的需要、也應該認真有效地開發的。
而我們的人性為什麼不能什麼都開發,什麼都張揚,什麼都解放出來的原因,就在於下面要說的這幾十個壞的、不良性的心所。也就是排在第四的六個根本煩惱心所和第五的二十個隨煩惱心所,其中隨煩惱心所大多由根本煩惱衍生而成。
第六是說不清好壞、善惡的不定心所,又叫無記心所。
學佛法的人,大概都知道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這六個根本煩惱。其中貪是對慾望的不滿足,嗔是對不順心的過激的發泄。
說到貪,諸位,我們自己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就沒有慾望嗎?說到嗔,我們不妨再問問,我們自己的內心真的很平靜嗎?
以前看到一則新聞,說在國外某學校發生了槍擊事件,造成幾個學生無辜喪命。像這樣的事件,在西方國家來說簡直是不稀奇的,為什麼?因為他們張揚個性啊!他們不提倡謙遜,提倡強勢,你看西方的文化藝術都在宣揚表現強勢才能夠彰顯個性,甚至認為謙遜是懦弱的表現。
各位,這就是讓人痛心的地方啊,如今優良的傳統變成了缺點,而強力反而變成了彰顯個性的優點!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個術語——暴力美學!雖然這個「暴力美學」說的好像是拍電影的美學,但是諸位,想想看,電影作為傳播的媒介,對當今一代的年輕人,當然也包括在座的諸位,是有巨大的影響力的,道理很簡單,近墨者黑嘛!天天都接觸這些信息,還不保存在你的硬盤——阿賴耶識裡嗎?
諸位你們看,這暴力都上升到美學了。如果真的要拯救目前這種心性的狀態,應該要從我們每一個人做起,做什麼呢?努力斷掉上面所說的這些邪惡的心所啊!而不是像有些人提倡的那樣,開放人性,張揚個性。
跟大家講這些心所的目的,是要大家認識到:其實我們人的內心世界裡,惡的、不良性的心性遠遠多於良性的心性。明白之後,我們才能夠有效的發掘自己的良善的品性,抵制、束縛自己邪惡的、不良善的習性。
了解了內心世界,了解了人性的構成,才能夠全面、正確地認識人的自由和權利。在中正平和的心態下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