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淨界法師  2023/04/1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二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四面,我們講怨習。

這一科都是在談:我們從一念的清淨本性,怎麼就會有這麼多的因緣果報出現呢?

原來我們在多生多劫當中,有很多很多習氣的種子,乃至到了今生,我們又不斷的去增長它的勢力,不斷的生起現行、不斷的隨順它;因為種子跟現行的交互作用,就把很多很多痛苦的果報,自己創造出來了。所以我們常說:自作自受,你自己把果報創造出來,還得由自己來承受這一切的果報;六道的果報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也由自己去承當這些果報。

怨 習

怨──就是隱藏在心中的怨恨。怨恨跟瞋有什麼差別呢?瞋心是直接表現出來,你刺激我…我馬上就發脾氣,這個叫瞋;怨是當下並沒有發脾氣,而是把心中的恨隱藏起來、把它累積起來,恨累積久了就叫怨!

總 標:

【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

別 明:

【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

勸 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怨的特點就是嫌──心中有很多、很多的不滿;因為不滿,他就會造很多很多的業,這個業是嫌恨之業。也就是說,他經常在暗中想要去傷害別人…找機會。因為它累積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他已經懷很多的恨,而這些恨,他一再的等待機會去採取行動,就是發於銜恨。

因為他因地當中,經常想要去報復別人,所以得果報的時候,故有飛石投礰──恨本身也是一種躁動不安的相狀,所以他會看到空中有很多的飛石;這些飛石是大石頭,在空中飛來飛去;投礰,礰是小石頭,空中很多小石頭,比較尖銳的小石頭;就是一種很躁動不安的相狀。或者匣貯車檻──匣就是一個密閉的箱子;檻是一個密閉的車子;他發覺自己被關閉密閉的箱子跟車子當中。甕盛囊撲──或者他會發覺自己被關在一個大的缸中,甕就是缸,我們講水缸,大的缸中;囊撲就是被綁在大的布袋當中…都不得自在!

怨的相貌是什麼呢?佛陀講出一個譬喻:如陰毒人,懷抱畜惡。就是這個人陰毒,他心中一直想要去報復某人、暗中要去傷害某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心中已經累積很多很多的怨恨。在過去的種子跟今生的習氣相互作用之下…故有投擲,投擲──被人以石頭來丟擲;擒捉──就是被抓到大的缸中,或者是被抓到大的布袋當中,不得自在;或者擊射──被用很尖銳的利器來加以擊射;或者拋撮──在空中被拋來拋去等等諸事。

所以十方一切如來,以智慧眼看到這個怨恨之心,就像危害鬼;危害鬼他不是公然的傷害你,他是躲在黑暗的地方,突然間跑出來傷害你。菩薩見到怨恨之心,就像一個人飲鴆酒,表面上好像是一個甜美的酒,其實是有毒害的。

怨──它是恨的累積,它跟瞋不同。

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馬上發脾氣;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積在心中。不過現在的醫學已經證實,從一個身心靈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經常累積負面的能量,對你身體是很不好的。你不要小看我們內心是無形無相的,《楞嚴經》一再強調,我們心中會創造相狀出來。所以你心中的恨會產生細胞病變,因為它的那一種力量,是無形相的。我們在觀內心的時候──即空、即假、即中──它沒有形狀,但是它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我們一定要適當的把自己負面的能量化解掉!

蕅益大師他提出了:如何來化解心中的怨恨?

第一個、隨緣消舊業想:這是我們一般常用的方法。我對你這麼好,你還不把我當一回事……那就是欠你的!前生欠你的,來還債!一個人經常去做一件好事情,但是你所得到的果報,卻是跟你所做的因地不相符合,你的果報非常的差,那就是有兩種情況:(一)你本身有罪業,先把罪業逼出來。有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善法,它不是先表現善法,它先進入阿賴耶識,先把惡法逼出來,就是你本來有三惡道的果報…重報輕受。(二)你真的欠他,沒辦法,沒得說!隨緣消舊業,這是比較消極的看法。

第二個、當善知識想:這是積極的!欸!這個是菩薩示現來考試的,我必須通過這個惡因緣來增長我止觀的力量、來增長我忍辱的功夫。忍辱的功夫不是在順境完成的,忍力是從逆境的觀照當中,點點滴滴的,不斷的調整自己,失敗了不放棄,不斷的調整,慢慢、慢慢,你的忍力才會培養出來,是從逆境中培養。

第三個、代眾生受苦想:這更難了!代眾生受苦想,就是我們從逆境當中學吃虧,從吃虧當中培養一種慈悲的胸懷、菩提心的胸懷。

懺公師父說:一個菩薩你不學吃虧,你很難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的根本在學吃虧,這個吃虧就是──忍讓。

不過也有人說: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唱唱爐香讚也不錯,欸對了!妙境長老就這麼講:有時候我們在修念佛止觀的時候,欸!很順暢,這車子開得很順,路上沒有什麼石頭;有時候你怎麼修,就是都不得力,挫折感很重,欸…唱唱爐香讚…真的有效。你就在山中哼個爐香讚,唱完再去打坐,欸不同…整個情緒有變化…總而言之,你一定要把負面的能量,把它釋放出來。

有一個法王說:一個人經常把負面的情緒隱藏在心中,你很難去關心別人,你就很難發菩提心。

因為:你自己都不可能快樂,你不可能給別人快樂,這是個很重要的思考!你自己就悶悶不樂了,你怎麼去幫助別人呢!所以我們要知道怎麼去化解自己的障礙,我們內心本來是沒有障礙的——心本無生,因境有。

我們學習《楞嚴經》一路走來,得到一個訊息:我們心中是什麼都沒有的。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因緣假相顯現出來的,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

一個東西──它會假借因緣生,它一定可以假借因緣而滅。

你有本事把它創造出來,你就有本事讓它還滅,它本來就沒有的。所以佛教是講雙向的,你能夠讓它緣起,你就有本事讓它還滅。如果說:煩惱是本來就有的,那就糟糕。本來就有你怎麼消滅呢?所以菩薩要有善巧──你要怎麼去化解…人生的確是充滿了不圓滿,因為我們過去造了很多的善業,但也累積了很多的罪業;在得罪業果報的時候,的確是有一些困境,我們應該要不斷的去化解它,不要繼續讓它產生一個怨恨。

見 習

見:是指心中的邪知邪見,對於宇宙真理的一種錯誤認知。

總 標: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

別 明:

【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

勸 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臨毒壑。】

我們看邪見因果的相貌——

八者見習交明,邪見為什麼叫明呢?因為一個有邪見的人,他是要假借語言文字來發明他心中的想法,他要表達出去的這叫明。

關於邪見的相貌,以下提出了三個(應該是有五個,後文再補充):

第一個、最重要就是薩迦耶見。這叫身見或者我見,這是我們一般凡夫最容易產生的邪見,我們認為在這剎那、剎那生滅的五陰身心當中,有一個真實的自我,由這個我來造業,也由這個我來得果報,這個思想是錯誤的!我們這個身心世界,完全是假借因緣所生,等到因緣結束的時候,完全覓之了不可得,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

第二個、邊見或者斷見、常見。斷見就是人死如燈滅;常見就是人死了之後繼續做人,豬死了以後繼續做豬,這是一種常見。

第三個見──見取見。是指非果計果,把無想天的果報當作涅槃,就是見取見。

戒禁取——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戒禁取見──非因計因。比方說,外道持牛戒、持狗戒,把無益的苦行當作生天之因。

邪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邪見──撥無因果。說:造善業不可能得到安樂的果報,造罪也不可能得到痛苦的果報,生命是沒有章法的,人生只是個偶然,既然是偶然,那就實時行樂了,完全不重視自己的罪業,這就是邪見。

因為五種的邪見,他內心當中就發於違拒,出生相反──他對真理會產生抗拒,而且會產生一種違背真理的想法;出生相反就是相反於真理的一個知見;佛陀說諸法是因緣生,他卻說一切法是真實有…相反。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他臨命終時,就遇到閻羅王,或者是善惡童子的審判,乃至於種種許多證明文件的東西,在臨終的時候顯現出來,使令他無法爭辯。這個王使,就是閻羅王。

很多人都問這個問題:到底有沒有閻羅王?答案是不一定!

對啊…一般來說佛教徒不太可能遇到閻羅王,一個人臨終發現閻羅王一定是外道,邪見的人;我們的心本來沒有閻羅王,閻羅王是怎麼創造出來,諸位知道嗎?是邪見,看經文就知道。所以我們看到那些把閻羅王講得頭頭是道的人,這個人一定是外道種性,佛教徒不可能有閻羅王,有閻羅王表示你這個人沒有正知正見,狡辯的人,才會產生閻羅王。

我們的內心——本來清淨,但是你打什麼妄想,它就會出現什麼相貌出來!

這個閻羅王就是邪知邪見創造出來的,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不過我們一般民間傳說有十殿閻羅,本經講到主要有五個階段──五殿(待會說明)。

如行路人,來往相見。這個邪知邪見的人,他平常用語言文字來狡辯、來為他自己的邪見辯護,但是到臨命終的時候,就不是這樣子,就像一個人在道路行走,完全沒有遮障,這時候你的所作所為,完全被別人看見了…來往相見。

一個經常生起邪見──現行跟種子作用的人,他臨終的時候,要經過五個程序:

第一、勘問:他死亡之後,先到閻羅王的地方,作初步的審問──閻羅王親自審問。

第二、權詐考訊:如果不認罪,閻羅王就用種種的嚴刑拷打,來使令你認罪。

第三、推鞫察訪:如果再不認罪,閻羅王用各種方式旁敲側擊,來證明你的過失。

第四、披究照明:再不認罪,用一種很特殊的業鏡,把你今生所造的罪業,從鏡子中把它顯現出來!

第五、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再不認罪,就請善惡童子出來,就是我們頭頂上面的善惡童子,拿著記載的文簿,把你在什麼地方、做過什麼事講出來,而且配合文辭,加以詳細的解釋你當時的心態,使令你無法抵賴。邪知邪見特別重的人,他臨終就有五個階段的勘問審查。

所以十方如來看到邪知邪見,就像一個人掉入到坑洞一樣,爬不出來。菩薩見諸不實的遍執,就像一個人墮落到一個充滿毒蛇的深坑,是必死無疑的。

我們都知道──在貪瞋癡當中,癡造罪是最重的,但是癡心造罪,還比不上邪見。

諸位要把愚癡跟邪見分清楚:

愚癡是這個人完全沒有概念;邪見是說他有概念,但是他的觀念是錯的。換句話說:愚癡他對真理不會排斥,他什麼都不知道,你講真理,它有可能會相信;邪見的話,他是發於違拒,出生相反,他對真理是抗拒的。

諸位看《菩薩戒》裡面,佛陀是很嚴重的警告初心菩薩:你沒有通達諸法實相,你不可以學外道法門,因為你先入為主。一個人邪知邪見,那就糟糕,你永遠沒辦法回頭了,沒有人可以導正你。你有過失,你還會產生自覺,一個正知正見的人,最可貴的就是他自我反省,他隨著他生命的成長,他不斷的自我反省,自覺就會產生自審、然後自調;一個人邪知邪見,他自我反省的功能喪失了,你看這個糟不糟糕!變成外道種性了。

我們學《楞嚴經》的特點:

沒有錯,我們現在煩惱很重,我們罪業也很深,但起碼我們的方向是對的。就是你啟動一個正知正見的方向,你從今以後依止現前一念心性開始修學,你不斷的返妄歸真,你的生命不斷、不斷的進步,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邪知邪見就不是,你根本不可能調整自己,所以這個邪見的過失是很可怕的,因為他問題在無慚無愧!

枉 習

枉就是用不真實的言詞來嫁禍於對方,他明明沒有做,你冤枉說他有做,這叫做枉習。

總 標: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

別 明:

【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諸事。】

勸 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枉習的煩惱──就是種子跟現行的交互作用引生的;這個人過去很喜歡誣謗別人,今生也有這樣的習氣,沒有自我反省、自我調伏,他所造的業就是誣謗,經常用不真實的言詞,來譭謗陷害對方。

我們知道──譭謗對方,會給對方產生壓力,因為他明明沒有做,你一定說他有做,對方就會產生一種冤屈,就有壓力!所以我們自己得果報時,就給自己產生壓力。在《楞嚴經》上說,你釋放出的任何東西,最後一定回到你的身上,所以最後是合山合石,你就會遇到這些山、大石頭,當你走進去之後,就馬上合起來——來壓迫你。碾磑耕磨,碾是用火熱的鐵輪,在頭頂當中來壓迫這個罪人;磑是尖銳的小石頭,在你的身上來壓迫你;耕是用犁來耕你的舌頭;磨就是用大石頭壓在你身上,不斷的研磨。

這種枉習的情況——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一個諂媚的盜賊,用暴力的方式來逼迫善良的人,這樣種、現相互的作用,來生就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諸事;押是你經常被東西押在身上;捺是重物在身上不斷的左右揉捺;槌是上下的震動;按是壓著不動;蹙漉是身體被捆綁在布袋當中,然後上面有一塊石頭,把他壓住;衡度是整個人被懸空吊掛起來。因為我們在因地的時候,去誣謗別人,給人家產生很多、很多的傷害,很多、很多的壓力,所以得果報時,就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壓力在壓迫我們。

所以:十方一切如來,看到怨謗,以怨恨心來譭謗對方,就像讒虎──就像一隻老虎去傷人一樣,當然最後是傷到自己。所以菩薩見到枉——如遭霹靂,就像一個人被閃電莫名其妙電擊到一樣,這種突如其來的傷害叫做枉。

枉有很多的因素,是因為嫉妒心而來的,嫉妒別人的功德,所以就用不實的言詞來譭謗對方。

訟 習

訟就是本身有了過失,卻用言詞上的爭辯,來隱瞞自己的過失叫做訟。

總 標: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

別 明:

【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勸 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這裡的煩惱相是──訟習交諠,就是在言詞上的爭辯。那他為什麼爭辯呢?因為他要覆藏自己的過失。他的內心當中,因為不斷的爭辯,要覆藏自己的過失,最後就有鑒見照燭──他就會不安。為什麼不安呢?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總是覺得好像…內心有一個眼睛,在看他一樣;就像一面鏡子…他經常感覺到有一面鏡子在看他一樣,這就是鑒見照燭,使令他內心不安穩。

比方說:如於日中,不能藏影。這就像太陽出現時,他再也沒辦法隱藏,因為真如本性不同意的!

當我們造了惡業之後,內心會不安穩。為什麼?表示西方有人不肯!

真如本性是良善的,你在真如的心中,不斷塞髒東西,佛性當然不同意!

當我們造了惡業以後,夜深人靜時,我們心中會不安穩,這個《大乘起信論》叫做真如內熏──真如在警告你,你不可以這樣子了!所以說是如於日中,不能藏影。

二習相陳──種子、現行相互的作用,所以臨命終時,有惡友──過去跟你共同造罪的同伴,來和你對質;業鏡──顯現善、惡造業的情況;火珠──明亮的水晶球,來顯現你當初的想法;披露宿業──就是前面的惡友、業鏡跟火珠,來彼此的對照,披露這個造罪人的過失,依此來加以對照檢驗,使令我們無法逃避。

所以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的過失就像陰賊,躲藏在暗處的賊,他並沒有真正的消失,隨時會跑出來。菩薩看到覆藏,就像一個人戴著高山,要通過生死大海;覆藏的人,內心很沉重、很不安,你要通向解脫生死的大海就很難,因為你的負擔太大了。

以上十習因──我們看經文,都是種現相熏。不是說你今天人家刺激你,你生氣了就馬上墮地獄,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你輾轉相續、無慚無愧,沒有加以對治,然後產生這樣的結果。

圓瑛老法師在十習因這段文,講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大家要注意──

他說:十習因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的,但是站在淨土宗──帶業往生的角度,他提出一個重要的思考模式,這是合乎唯識學的。

圓瑛老法師說:什麼叫帶業往生呢?有因無緣,苦果不生這八個字。

什麼叫做因呢?就是我們過去累積的種子,我們沒辦法去控制過去,所以當我們覺悟的時候,我們對於過去,只有概括承受,你不可能回到過去去懺悔,懺悔只能夠懺悔現在,過去都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的種子,因是不能改變的,從唯識的思考,的確是這樣。但是改變在緣,你要注意你的現行──你不能讓它增長廣大;你從緣來斷,它就不能得果報,所以苦果不生。有因無緣,苦果不生這是淨土宗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這個思想跟唯識學是相合的。

唯識學它提出業有兩種:一個叫增長業,一個叫不增長業。

我現在問大家關於業果的問題────比方說:

一、某甲:某甲去做一個罪業的事情,他第一天造一次,第二天造兩次,第三天造三次,第七天造七次,他造業是不斷增加的,這是某甲。

二、某乙:他第一天造了七個罪業,第二天造六次,第三天造五次,第七天造一次,這是某乙。

兩個人造罪的次數完全一樣,你們看哪一個業比較重?某甲?某乙?…

對啦!有智慧!某甲比較重!

為什麼?因為他在造增長業,某乙在造不增長業,因為他開始在抗拒了。

諸位要知道:業的可怕就是你放縱它;一旦放縱,它就有氣勢,你絕對不能讓業的氣勢增長起來!

我們講造勢、造勢,你看選舉很喜歡造勢對不對?他本來是選票落後,但是他那個勢力越造越旺、越造越旺;一開始你本來領先,結果你不斷的節節敗退,因為你的勢頭在衰退中,他的勢頭正在提升中。

春秋戰國有一場戰役叫長勺之戰,從這個故事你就了解業的消長。長勺之戰是齊桓公小白,他那時候還沒有回國做國君之前,是公子小白,在外面流浪,因為他跟父親不合,他爸爸要殺他,所以他往外逃,後來他父親死了之後,他就回國去做國君。他在流浪諸侯國的時候,魯國對他很不客氣…羞辱他,所以公子小白回到齊國登位以後,得到管仲的扶持,軍事強大,齊桓公相管仲,九會諸侯一匡天下,他要報魯國一箭之仇,就派鮑叔牙領著大軍攻打魯國;魯國那時候只是個小國,怎麼經得起齊國大軍壓陣呢,當然節節敗退,打到了魯國的京城,在春秋的戰爭很少這樣,分出勝負就應該停止了,沒有人說一直逼攻的,幾乎要把魯國滅掉。魯國國君非常緊張,苦無對策,好不容易在民間找到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叫曹劌…把他請出來。這個曹劌本來是隱居山林的一個修行者。曹劌說:好吧,看在魯國即將滅亡的份上,我幫你打這一戰。這就是長勺之戰。

曹劌到了戰場上看──哦,對方是鮑叔牙領著大軍,當齊國大軍攻擊的時候,曹劌就說退兵,第二次再擊鼓攻擊,又退兵;第三次又退兵…退到第三次的時候,曹劌才擊鼓開始攻擊,結果一下子把齊國打得落花流水。魯國國君就很奇怪說:哎呦…他們的軍隊將近我們的十倍,你是怎麼打的。他說:打仗不是看人數,打的是氣勢,曹劌用軍重在氣勢。他說:他氣勢旺的時候,我們退嘛──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打到最後他自己沒有氣勢了,我們氣勢正旺,就把他打敗了。

諸位要知道:造業也是這樣──

你看你念佛,你以前念一萬聲,後來變三千,現在變一千…欸這樣糟糕了!越念越沒有氣勢,你這樣念佛在造不增長業;你最好是今天念一百聲,明天念兩百聲,後天念…欸,這樣不錯啊!因為你那個勢頭越造越旺,到臨命終的時候,剛好是你勢頭最旺的時候,這個最好。

什麼叫帶業往生呢?

你要去抗拒!你不能讓業的氣勢,越造越重──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不能這樣子。比方說,你造了某一種業──殺盜淫妄業,你一定要讓那個業,越來越少…越來越少,這個業力就很難主導你;只要保證它的次數是越來越少,它那個氣勢被你破壞了,你就可以帶業往生。我們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業,哪一個得果報,當然是強者先牽。

什麼是強業呢?唯識學說增長業叫強業。

我們要讓佛號的力量,對阿彌陀佛的皈依,是與日俱增,每一天不斷的進步;我們要讓罪業不斷的在減損,你一定可以往生的。因為你罪業的勢力,被你破壞了,你的罪業變成不增長業了,而你念佛的業是增長業;就像這個齊國跟魯國打仗一樣,它的氣勢衰,你的氣勢旺,所以打仗跟修行一樣,重在氣勢。有些人念佛沒有氣勢,念得好像有念,又好像沒有念一樣,這個就很糟糕,沒有那種皈依的力量。

我們常說懺悔業障,其實很多人誤解這一句話,我們不是在懺悔業障,我們是在懺悔我們的心念——斷相續心。

業障你懺不完的,你怎麼懺得完呢?如虛空一樣這麼多。懺悔業障的根本精神在斷相續心,懺悔惡念的相續,把那個相續心破壞掉,它的氣勢也被你破壞了,這個業由增長業轉成不增長業,就很難得果報。這就是圓瑛老法師所說的──淨土宗的修學者,一定要讓自己的煩惱跟罪業變成有因無緣,苦果不生就是在這八個字,說穿了就是斷相續心──破壞你的現行。

丁三、結勸(分二:戊一、顯妄果本空。戊二、示妄因顛倒)

戊一、顯妄果本空

首先佛陀先顯示:這六道的果報其實是不真實的,它的本性是空寂的。

依妄而成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

本無所有

【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佛陀說:這六道的果報當中,比方說地獄、餓鬼、畜生、人跟仙道;這個『仙道』是從人道開出來的,我們一般講六道,《楞嚴經》講七道,就是修仙術的人;修仙道的人,有點像道家;天、(洎就是及)阿修羅,總共是七趣。

七趣的果報是怎麼來?

就是:一念的攀緣心而產生的,所謂的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依照次第應該是妄想隨業,妄想受生──由妄想而產生業力,由業力而去受生這個果報。

當我們把這一切法,回歸到一念的妙圓明──微妙圓滿光明的心性當中,這個不生滅心當中,我們站在心性的角度來看六道輪迴,就像空中的華;空中應該沒有華,華應該長在陸地上,因為你眼睛有毛病,才看到空中有華,所以它根本是元無所著──沒有真實的體性,只就是一種虛妄的假相,根本沒有來處。所以我們看到有:人天的果報、三惡道的果報,就像空中的華;當你眼睛有毛病,你看到空中有一個華,你說有?還是沒有?

如果我們沒有學佛,六道輪迴對一個顛倒眾生來說──就真實有,因為你找不到回家的路,對你是如此的真實。

對一個覺悟的人來說──它是沒有的,我們講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

你說:六道輪迴到底是有?還是沒有?答案是:很難講…我怎麼知道有沒有?你是顛倒的,那當然就是有;你覺悟了…你找到一個回家的路,你就可以慢慢的有因無緣,苦果不生,有辦法讓它不得果報。所以有沒有六道輪迴,是看你的心,你要繼續顛倒下去,那是沒完沒了的,那肯定是有的;你開始迴光返照,它會慢慢消失,你開始在治療眼睛了,華是因為你有毛病,才創造出來的──攀緣的心;我們因為真如不守自性、向外攀緣,就是妄想隨業,妄想受生。所以六道輪迴是你一念的妄想創造出來的,當你開始消滅妄想的時候,這個果報已經慢慢在消失當中……

既然六道輪迴是妄想創造出來的,那怎麼就有妄想呢?妄想是怎麼來的呢?

戊二、示妄因顛倒

妄想就是一念的顛倒想,自己的顛倒想創造出來的。

迷真起妄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

輾轉相續

【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前面講到:我們六道輪迴的果報,是一念的妄想創出來的,那怎麼就有妄想呢?佛陀回答:此等眾生,不識本心,應該再加一個不識本心,用諸妄想,就是我們沒有好好的迴光返照我們這一念真實的心;我們沒有真實覺悟這一念心是本自清淨,所以你總是覺得:我好像要向外攀緣,我才會快樂,你就會有一種向外攀緣的心,結果就妄想受生,妄想隨業,就受此輪迴。雖然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你永遠不可能得到清淨,因為你方向錯了…向外攀緣,你永遠找不到家的。

這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結果會怎麼樣?

前面是講因,這個是講最後結果,皆由隨順殺盜淫故,皆由前面的文有點省略,就是三惡道的果報,都是因為我們隨順殺盜淫的妄想所產生的。

三善道是怎麼產生的呢?

反此三種──我們產生無殺、無盜、無淫的善念,又創造了人天的果報。所以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殺盜淫的惡念叫鬼倫,沒有殺盜淫的果報叫做天趣。那麼有跟無之間呢,由是互奪不已,生起輪迴的本性。

流轉三界中,是誰在流轉?一念妄想在流轉。

妄想為什麼會創造出六道輪迴來呢?(這一段很重要)

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關鍵在有無相傾這一句話很重要!

我們一般不學佛的人──是一個不知道真如本性、整天向外攀緣的人,為什麼到三惡道去呢?因為他遇到染污的因緣,起了惡念,造了殺盜淫就得果報了。那麼一個人到三惡道的時候,他在苦中,會起慚愧心;慚愧心久了,累積到一個能量,他的慚愧心,又變成一種堅固妄想了;慚愧心表現出來,他就產生無殺盜淫的善念,變成他的一個強大的勢力,就出現人天果報:人天果報久了以後,他那個慚愧的善念,又慢慢放鬆了,累積了一個放逸的堅固妄想;一個人一旦放逸了,就憍慢;憍慢之後,貪瞋癡慢又出來了,又累積一個惡念出來…所以他的生命,就永遠在惡性循環,痛苦的時候起慚愧心;慚愧久了,得到快樂又開始放逸,然後就這樣不斷的輪迴!

印光大師提出一個觀念,跟有無相傾,起輪迴性。這句話相符的──

他說:善中有惡,惡中有善。這一句話是針對凡夫。說:凡夫在造善的時候,已經產生一個惡的因緣在裡面,因為他貪愛果報,所以他造善之後,快樂果報現前的時候,他肯定會放逸的,結果就埋下三惡道的一個因種。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從事相上的覺悟是不算的。你說:我現在很痛苦,我真的不敢造惡了。這個覺悟還不夠!因為事相的覺悟,好了傷口,忘了疤。我們過去在三惡道多痛苦,卻沒有一個人記得了,所以真正的覺悟是從道理上的體會。

我們沒有通達心性的人,怎麼作,都不可能離開輪迴:造善、快樂的時候,開始放逸;放逸久了,產生痛苦;痛苦了,又起慚愧心,慚愧心…又開始造善、放逸。就是這樣──善中帶動惡,惡中帶動善,而產生一種惡性循環,這就是我們三界的果報。

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楞嚴經》…你才知道生命是怎麼一回事,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原來我的本性是清淨的!所以讀《楞嚴經》的人,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很冤枉,無量劫來,白白的受苦,實在是很冤枉!所以你會重新開始創造未來。

我們要強調一個觀念──善心跟覺悟的心是不同的!

慈善的心是隱藏惡念的,因為他貪愛這個果報,所以諸位要把慈善的心跟覺悟的心分清楚。一般的宗教徒、慈善家,他們的確有慈善心,但是慈善的心,就如本經說的,有無相傾,起輪迴性。善心當中夾帶著惡的因種,所以你慈善心的背後,一定要有覺悟的心──正念真如,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才能夠從輪迴中跳出來。

這個地方,在分別什麼是慈善的心、什麼是覺悟的心。我們一定要證得無生以後,才能夠把空中的華慢慢的熄滅…光是修善不可能的,因為善中,你就是夾帶一種攀緣的、有所得、惡念的因種在裡面,你還是在輪迴當中,這一段,就是在告訴我們,如何跳出輪迴的方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隨時隨地防護心念

怎麼樣防護呢?佛告訴我們防護的方法很多,就是在我們...

一心專念預知時至

丁菉馨,浙江嵊縣人,從事教育學生的工作,屢次參加科...

修學佛法的人,解要圓,行要方

何謂圓呢?就是圓融無礙。因為佛法豎窮三界,橫遍十方...

成就十種正法之行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假如...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佛墮妄語矣

海陽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請益...

出家修行應如何選擇道場

出家(梵語pravrajya),音譯作波吠儼耶。即出離家庭生...

聖嚴法師《如何轉好運?》

不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當人們遇到失敗而不知何去...

淨土法門實修之要徑

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行持易而...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推薦】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自序 若論淨土,法門廣大。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

讓罪業消失的方法就是「懺悔」

《占察善惡業報經》云:若遭眾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擾...

越努力就越幸運

一個人經歷的越多,他會思考的越多。越是優秀越是努力...

妙蓮老和尚《妙蓮老和尚佛七中開示二》

第一天 山溪日夜流聲靜 佛號法水滌塵心 一、皇天不負...

為什麼多生多劫還沒有解脫

我們反省一下我們的一念善根之心,它是多生多劫累積的...

請溫柔地對你的家人講話

一個女同事講話極溫柔,我們也因為她的溫柔性格受益不...

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佛陀說,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無常,什麼時候會退出,...

這些深恩重愛會障礙我們成道

蕅益大師開示我們,學道之人要真實具足剛骨。什麼是剛...

隨緣行善積德的方法

第一與人為善: 何謂與人為善,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

佛門裡的大孝

佛教裡說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夠真正地學佛。自己學佛,...

念佛應該要不急不緩

念佛這樁事,總得不緩不急,否則易出毛病。當初釋尊有...

學習做更好的溝通,使人際更圓融

有時我們在溝通時,會不自覺地用一些『否定式』、『命...

廣欽老和尚指導如何內心用功磨好剃頭刀

有一天,在建築工程正忙,工程車、建築工人都來準備做...

諸法無自性,一切皆無永恆

當今社會,人們急速向城市集中,都市街頭行色匆匆,而...

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能圓伏圓斷...

如何生起真實不退的信心

問: 弟子對念佛法門起初特別有信心,但是隨著個人閱歷...

【佛教詞典】曼殊室利

(菩薩)Maju?ri,一作曼殊尸利,舊稱文殊師利,新稱曼...

【佛教詞典】六部轉讀

(儀式)每日轉讀法華經六遍也,為迴向六道之意。...

【視頻】慧律法師《2013新春開示》

慧律法師《2013新春開示》

【視頻】我問師父(合儒法師答疑)

我問師父(合儒法師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