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淨界法師  2023/04/1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七頁,庚三、總嘆法門殊勝。

這個蕅益大師他開示我們說,我們一個修行者[未開圓解,不應輒論修證],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沒有真實的大開圓解,或者說是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我們對我們內心世界是茫然無知的,那麼這種情況我們沒有資格談到修證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夠有資格做一些慈善事業,因為我們的心中處在顛倒想,一個顛倒妄想的心,是沒有辦法創造一種真實的功德。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祖師常說[念佛是誰?拜佛是誰?]所有的佛號都是你那一念心性去搶劫的,所以[心是業主],你那個明瞭的心是造業的根本,你那個造業的根本是顛倒的,你一切法是顛倒的,所以在整個修行當中,了解我們內心的世界,這一點是非常的重要啦。

本經把我們內心的世界,它把它分成兩部分,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真妄合和,這兩個是同時存在的,真中的妄,妄中有真,這種情況就好像說一杯水很乾淨,但是我們丟進了泥土,再把它攪拌一下,那這個時候清水跟污泥就混在一起,這一杯水當中有清淨的水也有染污的泥沙,這兩個就在一起了很難分開了,我們凡夫的心亦復如是,我們的內心當中有真實的一面,也有顛倒虛妄的一面,所以我們有時候學佛,我們用佛法經典的道理來檢查自己,有時候我們發覺我們就像佛陀一樣的慈悲,有時候像魔鬼一樣的充滿了煩惱,就是這樣子,這個是正確的,現在怎麼辦呢?現在我們要先了解自己,我們要改變自己先了解我們自己。

本經花了很多時間去分別什麼是真什麼是妄,花了很多時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簡單的講,我們去判定真跟妄有兩個方向,第一個從它的相狀:

真實的心——離一切相的,它沒有相狀的,它去了別一切法的時候,它清楚分明但是它心中沒有相狀,它是不取一相,它沒有住在一個固定的相狀。

妄想——就不一樣了,妄想它是一種感受,它先有感受,那麼感受當中有很多的想像,你比方說喜歡喝茶的人,他就把這個茶產生很多美好的想像,喜歡喝咖啡的人,它的心跟咖啡接觸的時候,他把咖啡做很多很多的變化,很多的想像,然後心就住在這個想像當中。

只要是妄想在活動,它肯定是帶有相狀的,而且也一定是住在這個相狀。

所以為什麼我們打妄想的時候,我們感到不安穩,因為相狀是變化的,只要是相狀,它就是生滅變化的,所以你住在一個生滅變化的東西,你就感到弟子心不安不安穩。內心本來是安穩的,其實我們本來是安穩的,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弄得不安穩,我們住在一個我們心中假想的影像當中,然後讓自己不安穩,就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如何判定——我們現在是住在真實的心性?或者是住在顛倒的妄想?

首行,你看看你心中有沒有一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沒有住在一相相狀?那古人,你看那個善知識,看到他起煩惱,他就說你心中一定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一定有一個相狀,你被這個相狀纏縛了,那麼第一個判定,就是從相狀的有無來判斷真妄,第一個從它的對立跟不對立的角度,所以即一切法真實的心是離一切相,但是又普遍的具足一切圓滿諸法,妄想它一旦住在一個相狀,它肯定是對立的,所以一個人他的對立心很重,你說有些人嫉惡如仇,這個人妄想心一定打得很重,當然你嫉惡如仇你肯定住在善法,但是你住在善法,你就跟惡法對立了,而惡法本身也是菩提性所顯現,所以你的生命就變得非常的狹小,為什麼我們講小乘呢?因為胸量狹小,對立嘛。

所以我們住在相狀——

第一個、我們感到不安穩。

第二個、跟一切法產生對立,有我就沒有你,有你就沒有我。

就使令我們生命當中,我們失去了廣大的大海,而只擁有一個小小的水泡,就是我們對這個相狀的執取,產生的兩大過失:第一個把我們的生命弄得非常不安穩痛苦,第二個把我們的生命弄得非常的狹小。

當然我們是可以選擇的,那我們會問妄想是什麼地方來呢?當然這是阿賴耶識變現的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我們過去不斷打這個妄想,你前生很喜歡喝茶,看到茶就產生美好的想像,你今生看到茶葉,還是打這個妄想,阿賴耶識它是如實把你過去的想像,把它繼承下來,這是我們今生為什麼打這麼這麼多妄想,因為我們前生太多的生命累積下來太多妄想,習氣如暴流,非常快速的水流。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即便妄想的勢力是累積無量的生命,而又是如此強大,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

達妄本空——妄想不真實,它沒有真實的體性,這是我們修行當中最重要的觀念!

大乘的正見——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你今天不能夠把妄想這個觀念達妄本空這個觀念參透,你的修行你就障礙重重,你這一條路很難走的,非常難走,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無始劫的留下來殘餘的習氣,而你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你等於是用短短幾十年跟你過去無量生命當中抗拒,這就為什麼古人說,一個人只有事修沒有理觀修道多辛苦。

你怎麼是它的對手呢?

你今生用功的時間才花多少時間?你過去打妄想花了多少時間,你想想看。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提起理觀是很重要的。就是觀察它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妄想它只是一個沒頭沒尾的假相嘛,我們的心跟境接觸了因緣和合,它就虛妄顯現很多的相狀出來,妄想顯現相狀到這個地方都還沒有構成過失,這個唯識學叫依他起性,依托眾緣所顯現的假相。但是你心中住在妄想,糟糕了,你的煩惱產生了,你的痛苦產生了,你未來無量無邊生死業力,也產生了。

《楞嚴經》告訴我們:當遇到妄想的時候,不是馬上對治——是脫離妄想。

你看我們前面花了很多時間,在講一個水裡面有污泥,你怎麼讓它沉澱下來,讓這個污泥沉澱下來,我們很多人在修行,花了很多時間一直沒有效果,方法錯誤。我們看到煩惱馬上念佛跟它對治,你跟煩惱對治,煩惱一定給你壓力的反作用力嘛,弄得自己很痛苦,而且你不是它的對手問題啊,它無始劫熏習所成,你今生的佛號才念了幾年,你怎麼是它的對手呢?你每一次的熏習都是一種妄想的力量。

所以本經告訴我們,先求安住再求調伏,安住真如,就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妄想來的時候你要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看到妄想無起處探本求源,所以《楞嚴經》它的思想就是要觀照妄想的源頭——達妄本空。妄想的根源是畢竟空的,妄想要有源頭。那糟糕了,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所以你這個理觀生起的時候,你看到妄想是緣生緣滅的,這時候第一件事情——先脫離妄想。

《楞嚴經》的方法——是先脫離妄想再對治妄想,這個方法非常重要!

一旦脫離妄想你就很好對治它,因為它沒有根的東西,但是你住在妄想,你就跟它糾纏不清,所以我們有些修行的觀念,你要掌握得住,諸法因緣生嘛,你掌握了一個清淨的因緣,當然你產生清淨的功德嘛,你陷入一個染污的因緣,你當然產生染污的果報嘛。

什麼叫諸法因緣生?什麼叫因緣?諸位你可以道一句我聽聽看,你的心一動,就是一個因緣,因為是你心念的造作,你住在妄想,這個就是一個染污的因緣,你脫離妄想,你的生命開始逆生死流迴光返照,這也是一個清淨的因緣,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過去的生命我們作不了主,我們對於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一部分只有認命,但是未來是你在掌握當中的啊,你要住在妄想,你就跟過去,你就被過去牽著走,你過去怎麼樣,你今生還怎麼樣,所以我們首先脫離妄想,不是對治妄想,先脫離妄想——無住。這時候,你再提事修,本經佛陀在講修行方法,也是先講二十五圓通的理觀,再講持咒跟持戒的事修。

這個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先脫離妄想,再對治妄想——這個方法叫做首楞嚴王三昧。

當然脫離妄想就是不取——不取心中妄想的相狀。那麼這個不取法門,它的殊勝在哪裡呢?它的功德相,我們看佛陀的說明:

名稱尊貴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力用超勝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功德究竟

【此阿毗達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這個不取心中的妄想,佛陀用兩個譬喻來說明:

第一個、它是[妙蓮華]——佛法常用蓮花來比喻這個菩薩的智慧,蓮花的特色出污泥而不染,就是指:菩薩在三界的雜染因緣當中,他不為染污的因緣所染污,這是第一個。也就是說:我們一個菩薩,我們面對阿賴耶識不斷的釋放很多的感受妄想,但是我們又不會受它所傷害,這個就是妙蓮花啊,不是說沒有妄想,而是有妄想,但是它傷害不到你,這個就是妙蓮花。

第二個、[金剛王寶覺]——這種覺悟的力量呢,就像金剛王一樣的堅固,它能夠破一切煩惱,你用《楞嚴經》的方法,沒有一個煩惱不能破的,不可能!不管你的煩惱多重,其實《楞嚴經》不怕你煩惱重,但是你方法要懂,就是——[脫離妄想、對治妄想]這兩個思想。當然這裡,它強調的是脫離妄想——不取。你從不取當中,所有的煩惱變成沒有根,那你就很好對治了,達妄本空嘛!

這樣子的方法,有什麼好處呢?[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什麼叫如幻三摩提呢?三摩提當然是三昧,就是說當你安住在一念心性的時候,你觀察你無始劫所累積的貪瞋癡的煩惱跟罪業,是如夢如幻。所以說你怎麼辦呢?你就用如夢如幻的佛號,或者說用如夢如幻的咒語,來對治如夢如幻的煩惱,用如夢如幻的法門來對治如夢如幻的煩惱。它的思想叫如幻三摩提,

這個好處呢彈指超無學,你只要一個短暫的時間,就超越二乘的功德,因為二乘他還是有所住嘛,凡夫住在有為,二乘住在無為,偏空真理嘛。一個人有所住他的胸量就狹小了,他就很難生起廣大的波羅蜜,所以說這個菩薩他能夠隨時的從空出假,就是因為他修如幻三摩提,他從假相裡面出來,他隨時又能夠回到假相當中,而擅用這個假相來積功累德,而不為假相所傷害,所以他的這種方式功德,很快能夠超越二乘的無學,這個偏空涅槃。

此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這是一個阿毗達磨就無比殊勝,阿毗達磨就是無比殊勝的法門,而且是十方諸佛在整個趨向大般涅槃當中的一個必經之門,就一路涅槃門,也就是說我們要進入大般涅槃只有一個門,你這個門不走,你就沒有別的門,就是不取,就是我們說的脫離妄想,只要你跟妄想在一起,你就不可以成佛了,你不可能成佛。

你看後文五十陰魔,《楞嚴經》是認為阿羅漢也是活在妄想,因為它住偏空,也是打妄想,也是沒有回到真實的心性,心性是無住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今天不修這個不取的脫離妄想的法門,那麼你就很難成佛,因為它是通往涅槃的唯一的道路,就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脫離妄想,這個是我們要趨向佛道必修的課程,必經之道。好,我們把這個思想看今天附表,作一個總結: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附表六,我們講到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稱性這個性當然指的是真如佛性,或者講現前一念心性,一種離相的真如,這個稱性什麼意思呢?稱性就是隨順的意思,我們隨順於無相的真如,而生起修德,因地上叫做隨順真如,在果地上叫做全修在性,所有的修德是在開顯真如佛性,所以整個《楞嚴經》的思想,它的根本的依止處就是真如,因地叫做隨順真如,果地叫做開顯真如,所以蕅益大師說整個大乘佛法,你明心見性的人修學——

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因地安住真如、隨順真如,果地還是在開顯真如的功德啊。

你幹嘛修佈施呢?你是假借佈施的法門來開顯你內心當中本具的佈施的功德,你是假借持戒的相狀,借假修真嘛,假借持戒的相狀來開顯你持戒的功德。所以它法法是銷歸你內心的一念心性。當然我們重點在因地,菩薩重視因地的,因為你有因一定有果。所以整個修學《楞嚴經》叫正念真如,其實這個正念就是隨順的意思,隨順真如,那麼隨順真如當中,有三種的功德力,第一個安住力首先要安住,修行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

一、安住力

[行根本方便]——

【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根本方便這就是說,你沒有這個根本,所有的枝末統統沒有效果,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安住。

什麼叫安住呢?就是要起智慧的觀照,它有兩層觀照:

第一個你觀察這一切的有為諸法是自性無生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它是自性空寂的,遠離凡夫的我相法相的執取,而不住於生死的雜染因緣的相狀當中,這個是不住的,不住生死的有為諸法,這是第一個觀照。

第二個再觀照這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什麼叫業果不失呢?我們造作佈施的確有富貴的果報,我們持戒也顛的有莊嚴的功德,這個持戒有尊貴的功德,那麼忍辱有莊嚴的功德,業果是不失的。這個時候菩薩觀察業果不失生起大悲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那麼廣修福德,那麼善巧方便攝化眾生,而不住於偏空涅槃,這個地方指的是菩薩,因為觀察業果不失的關係,而不住無為的空性。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隨順,所有都是隨順。因為法性本來就是無住的。

你看我們有住的時候,我們感到不安,為什麼不安?因為你跟你本來的面目不相應嘛。你本來不是這樣,你一定要這樣,你抗拒真如的結果,你就不安嘛。這個機器的設計本來不是這樣操作的,你操作錯誤,你就跟它原來的設計系統相抗拒,這個電腦不是這樣操作的,你操作錯誤了,你沒有順從它原來的整個機器的操作,你就是障礙重重,所以在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無住,不住有為,不住無為。

有一個禪師,他去參訪雪峰禪師,他這個意思走了很多天的路,好不容易才爬到雪峰禪師的道場去,雪峰禪師看了以後就鼓勵他幾句說,「你老人家一路辛苦了」。禪師說「仰慕道德不殫辛勞」,我是仰慕你的道德,這一點辛苦不算什麼。那麼這個時候這個禪師就向雪峰禪師請法,說「請和尚開示修學法門」,雪峰禪師講一句話而已,他說「出去」,講完就走了。

這個[出去]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就是菩薩的根本法門,這個雪峰禪師慈悲,他把他最重要的法門顯露出來,就是你不要老是住在你心中的這個妄想嘛。你看有些人他這一天到晚住在財富,打財富的妄想,那麼你就被這個財富抓住了,你一輩子就為財富,所以:

一個人有所住——你就被它所轉,就被它所繫縛!

有些人追求的是名聲,有些人追求眷屬。所以它這個地方的雪峰禪師——出去!

你要從妄想當中出來,你生命才有希望啊!

莊子在他的書裡面講到一個類似的公案,這跟無住有一點類似,他說有一個人,他特別討厭他身上的影子跟腳步,他看到他的影子,看到他的腳步就很生氣,就很痛苦,那怎麼辦呢?他採取的方法就是一直跑,越跑腳步越多,這個影子跟著越緊,結果最後的結果,力竭身亡,身體沒有力量就死掉了。莊子說你不要這樣做嘛,你跑到一個很大的樹下,在樹蔭底下,一個石頭安安靜靜的坐著,舒舒服服的躺著,腳步消失了,影子沒有了嘛。

這個腳步跟影子表示說,我們心中阿賴耶識它不斷把我們過去的感受不斷的妄想丟出來,有好的感受、不好的…,我們內心當中很痛苦,結果我們又追求另外一個感受、另外一個妄想,追到最後…你還是沒有辦法脫離妄想跟感受,就是住在妄想住在感受,就把我們生命弄得非常的狹隘,把我們的生命弄得非常的不安穩。

這是根本——以無住為住,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第一件事情,我們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念而無念,先求無念就是把心帶回家,不要住在你心中的任何的妄想。即便這個妄想是合乎道理的,都不可以住,嚴格來說不住惡也不能住善,我們可以應用善法,但是不能住在善法,因為你住在善法,你的生命就狹隘了,你就很難成佛了。我們能夠善修一切的方便的善法,來開顯自性的功德,但是不能住在善法,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叫根本方便。

二、調伏力

其次,就是它的枝末了——調伏力。前面講到無念,念而無念,或者我們說按天台智者大師的思想,叫從假入空,從一切的假名假相的因緣當中,回歸到清淨的空性,那麼這個調伏力呢?就是無念而念,從空出假又產生一個念頭,當然這個念頭是善念,前面叫做正念,從正念當中呢,又依止我們的假觀的智慧來又產生一個善念,這叫調伏力。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止,第二個是增長:能止方便與善根增長,一個是滅惡,一個是生善。

[能止方便]——

【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我們在止息一切的惡法,因為我們過去生當中,有很多的煩惱習氣,不好的習氣也是有,善的習氣也是有。但是我們面對不好的習氣怎麼辦呢?慚愧悔過。產生一種菩薩戒常說,菩薩要有一種增上慚愧的心,那麼怎麼辦呢?你要思惟業果決定,就是說我們當來的生命當中,是由業力決定的,我們要深信當我們造作了善業,它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當我們造作惡業,它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我們對於未來呢,是種怖畏當來的三途果報——怖畏,菩薩對三途果報,深感怖畏。

我們說不住,不是叫你否定,而是說你要用超然的角度,來觀察因緣。所以說菩薩在觀察因緣的時候——當我們在面對惡法的時候,你要思惟這個惡法肯定會帶我們到三惡道去,菩薩對這個惡法產生怖畏,為什麼怖畏惡法呢?因為怖畏它的結果,菩薩看到因他是隨時看到果報的,那麼因為產生一種怖畏,當來的果報而產生增上慚愧,以慚愧心的緣故來止息,一切身口意的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失故。因為法性本來就沒有過失嘛,所以我斷惡的整個行為也是隨順真如嘛。這是第二個思考。從一種順從真如的角度,從無住的角度來生慚愧心。

[發起善根增長方便]——

【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勤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前面是止惡,這個地方是講修善,修善當中其實分成兩段:一個是因地,一個是果地。先看因地。我們應該要怎麼修善會比較圓滿呢?要廣修供養,什麼叫廣修供養呢?這個地方有身口意三業的供養:第一個身業的禮拜,菩薩每天一定要禮拜諸佛,這個菩薩戒,你受了菩薩戒你就知道,你一天不禮拜佛,你就犯菩薩輕垢罪。第二個讚歎諸佛菩薩的功德。第三個內心的隨喜,這個隨喜是很重要。

菩薩為什麼要有隨喜心呢?

因為我們生命有限,所以我們所修的法門只是無量的善法當中其中一個小塊,所以當我們去隨喜別人善法的時候,對我們來生這是一個很好的佈局。比如說,有些人他參加佛七,他報名了,假也請好了,他打佛七的時候生病了,他要來聽經,他時間到的時候障礙重重,這個就是過去生對這個法沒有結善緣,妒忌嘛譭謗嘛…

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總有一天我們是一定要成佛的,總有一天,也就是說總有一天我們要具足一切的佛法的功德,所有的法門你都要去修的,沒有一個法門你可以不修的,不可能,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為來生做障礙嘛,你遲早要碰到它的,所以一個菩薩他的眼光是比較遠的,看得比較遠,我今生的生命有限,我先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但是對很多很多的法門,一切的功德皆隨喜。先結善緣,先把未來的路鋪好,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隨喜讚歎別人的一切的善法。那麼菩薩通過身口意三業的供養,這個是修福德資糧。

第二段勤請諸佛——請佛住世,請善知識住世來轉法輪,這個是修智慧的善根,那麼菩薩因為這樣以一種愛敬三寶之心,他有一種真誠的心,那麼使令大乘的善根輾轉的增長,乃能夠志求無上之道。所以菩薩在整個前進的動力當中,除了隨順真如無住以外,他前進的動力,你還得要不斷的培養福德智慧兩種的善念,來推動你自己進步,這個是因地。

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菩薩不斷的在三寶當中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隨喜功德,那麼這個時候一方面消菩薩的業障,一方面使令善根不退,善根不退團,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法性本來就是沒有愚癡嘛。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看比較高級的經典,比方說《法華經》《華嚴經》這種,只要是你一入圓教的思想,你會發覺一個菩薩,你看圓教思想的所緣境,跟一般方等時那個《地藏經》方等時的所緣境是截然不同的,《地藏經》那種方等時所面對的都是無量的苦惱眾生起大悲,但是你一看《法華經》《華嚴經》,只要入圓教思想的,入一佛乘思想的,它的所觀境肯定是三寶,《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前面九個,除了恆順眾生以外,全部所緣境都是三寶的境界,禮敬禮拜什麼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為什麼我們要禮拜諸佛呢?要稱讚如來呢?要廣修供養呢?

因為你必須跟三寶結緣,你的未來生當中,你才能夠跟三寶的生命有所交集,而得到三寶的救撥,其實佈施的因緣,慈善的因緣很多,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跟三寶有關係呢?你看外道,有些人問我說,哎,外道也修慈善事業,佛教也修慈善事業,有什麼差別呢?外道修的,譬如說基督教一貫道修慈善事業,他這個善業到天上去,受完以後就沒有了,我們今天的善業的所緣境,我們所緣的善業是三寶,所以我們到天上去受完以後來到人世間,我們又遇到佛陀的住世,遇到法的住世,遇到善知識僧寶的住世,我們就有因緣再聽聞佛法,再引申再去增長我們的善根。

凡位的菩薩,你生長在一個沒有三寶的地方,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你不能夠增上嘛,雖然我們內心當中有真如佛性,但是你沒有一種增上緣來刺激嘛,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在整個廣修供養的所觀境,以三寶為主,為什麼呢?因為使令我們大乘的善根不退轉,你能夠遇到三寶的救拔,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想。

那麼前面的安住力是強調一種無念的正念,這個地方是強調一種斷惡修善的善念,從正念而引生善念。第三個堅持力——菩薩在整個自利利他當中,他的整個動力那一份的堅持,就是一種大願平等:

三、堅持力

[大願平等方便]——

【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這個堅持,就是菩薩在整個斷惡修善,前面講斷惡修善,這個地方是偏重在度眾生,菩薩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他應該怎麼去度化怎麼做呢?你要發願

一、盡於未來,時間無盡。因為菩薩不能說,我這幾十年度眾生,以後就不度眾生了,不可以,你可以適當的休息,但是你的願力不能這樣發。你的願力一定是盡未來際,不能有一個中斷的時間,不可以,因為你這樣子的有限量,你就跟法性真如法性不相應了,所以的修學都必須要隨順真如,那麼真如是什麼相狀呢?時間是無盡的,所以你也要發[時間無盡]的願力。

二、空間無盡,你要化度一切眾生,不管這個眾生跟你有緣沒緣,善緣惡緣,你都要去度化他,使令他到達無餘依涅槃,不再招感三界生死的果報。

為什麼要這樣發願呢?因為法性無斷絕故。因為你既然整個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隨順真如嘛,那麼真如是時間無盡空間無盡的嘛,它沒有斷絕的嘛。所以因為法性廣大,所以普遍的攝受一切眾生,內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相的對立的彼此,這樣子菩薩才能究竟大般涅槃願力。

菩薩為什麼發願呢?有三種理由:

第一個、引生修學動力——我們看二乘人,他證得空性以後他就不動了,二乘人是這樣,他從假入空這一塊做完以後,他就很難從空出假,從空出假這一塊不容易啊,很不容易,這個唯一的力量就是靠願力了,你看一個禪師,他到一個很偏僻的山上去閉關,閉關了幾年以後他就走下來,走下來就找他同參道友,同參道友說,哎你閉關這幾年,你到頂了沒有,到了頂了沒有,山頂當然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你悟到真如本性沒有,他說:「我到頂了」,他說:「你到頂了,你看到什麼」?他說裡面什麼人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那麼這個禪師就問這閉關的法師說,那這麼好的環境沒有人干擾你,本來無一物,你要住下來才對啊,這個閉關的禪師說,我也很想住下來啊,但是西方有人不肯啊,禪師講西方不是一個方向它是表法,你一個人怎麼自利叫東方,西方就是大悲願,說我也很想住下來啊,但是我的願力不肯啊。它就會推動一個菩薩從空出假以利他。

我們從有相到無相,是因為苦惱的力量來推動我們,那是一種動力嘛,因為我們要離苦得樂嘛。因為有相的力量有相的因緣是躁動的嘛,是生死是痛苦,所以沒有人逼近我們很自然的想要到空性去,但問題是你從假入空以後,這個空性是寂靜安樂的,這個菩薩怎麼會捨離寂靜安樂,又來到雜染的因緣呢?這是靠菩薩的願,發願。所以我們在受菩薩戒的時候,你所發的願,你今生可能感覺不出有什麼差別,但是等到有一天,你到了極樂世界,你證得空性以後,你馬上從空性出來,為什麼?因為你在娑婆世界的時候,受過菩薩戒,那個願力會產生一種動力,從空出假的動力,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確認我們修學的目標——我們能夠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我們知道我們要先有一個短程目標,長程目標,究竟目標,你能夠集中你所有的修學來完成你的第一個目標。比方說求生淨土,然後再廣學諸法,然後親近諸佛,最後成就佛道。你要有一個確認一個目標。

第三個、突破自我設限——我們過去生所留下來的煩惱習氣,你有願力你就能夠突破,菩薩為什麼面對煩惱的時候無所畏懼?每一次的挫折每一次的重新站起來,那一份的堅持,就來自於菩薩的願力——堅持!

到這個地方,已經把整個《楞嚴經》的理念,等於是作一個總結。《楞嚴經》的思想只有兩句話: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那麼這個正念就是隨順真如的意思,隨順。隨順當中包括了安住力、調伏力跟堅持力三種。這三個都是隨順真如。

我們可以把菩薩的修學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見山是山,見水是山——

我們回憶我們剛學佛的時候,我們緣的是三寶的清淨的境界而修學,但是我們的心是住在一個有相的妄想,做一些慈善事業嘛,護持三寶嘛,結結緣。什麼叫真心?古人說連夢都沒有夢到,不知道什麼叫真心?所以這個時候是叫做善念,有所得的善念。

第二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個地方很重要——開始脫離妄想,脫離外境,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學佛以後很正常,過一段時間變得不正常,不正常就是,他不太喜歡講話,也不太喜歡外出了,他開始在怎麼樣,他開始在從有念而入於無念了,所以從假入空這一段時間,他菩薩會暫時的遠離人群,這個階段是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有時間等待菩薩,因為這是必經過程。

我講實在話——一個人沒有經過從假入空,你說你學佛的時候很快樂,中間也很快樂,後來也很快樂,不正常!不正常…怎麼會這樣子呢?除非你是再來人嘛,你怎麼沒有經過這個大死一番的過程不可能嘛,你都沒有經過脫離妄想的過程,那你跟妄想是在一起嘛。所以大凡是修行當中,有大突破的一定有一個不正常期,他開始不喜歡跟人家連絡了,也不喜歡講話了,但是這個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是三年,或者是五年,或者是十年,因為他開始再面對心中妄想,開始見相離相,開始在跟它脫離。

第三個、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他又重新出來面對因緣所生法,這個時候又培養一個善念,但是這個善念,跟第一個善念可是不一樣了,青山依舊在,夕陽不是昨天的夕陽,他來到人世間,他利用因緣的假相廣修福德,但是他是無住,他不會被因緣法所傷害。

所以這三個階段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安住。先成就正念,你才能夠生起善念,這個善念才能夠跟解脫道相應。我們要先脫離妄想,然後再重新依止自己的妄想,來斷惡修善,當然你說拜佛是誰,當然也是一種妄念嘛。因為你要緣這個有相的因緣,但是當你成就無念的時候,再生起善念,這個善念也是一種順從真如,是這個意思。

修行——你一定要很清楚的認清路頭,方向是很重要的!

諸法因緣生——你掌握一個解脫道的因緣,它一定會有解脫道的結果出來,我們可能剛開始走得不是很快,但是你的路頭一定要走對,我要提醒大家——成佛之道你可以走得慢,但是你不能走錯,你走錯你還要回頭,你要付出很多的代價,所以修行——

寧可千年不悟,絕不一日著魔!

它的方向就是先從假入空,先從有念入無念,然後再從空出假,再從無念當中再生起一個善念,先求正念,再求善念,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次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隨時隨地防護心念

怎麼樣防護呢?佛告訴我們防護的方法很多,就是在我們...

一心專念預知時至

丁菉馨,浙江嵊縣人,從事教育學生的工作,屢次參加科...

修學佛法的人,解要圓,行要方

何謂圓呢?就是圓融無礙。因為佛法豎窮三界,橫遍十方...

成就十種正法之行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假如...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佛墮妄語矣

海陽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請益...

出家修行應如何選擇道場

出家(梵語pravrajya),音譯作波吠儼耶。即出離家庭生...

聖嚴法師《如何轉好運?》

不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當人們遇到失敗而不知何去...

淨土法門實修之要徑

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行持易而...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推薦】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自序 若論淨土,法門廣大。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

讓罪業消失的方法就是「懺悔」

《占察善惡業報經》云:若遭眾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擾...

越努力就越幸運

一個人經歷的越多,他會思考的越多。越是優秀越是努力...

妙蓮老和尚《妙蓮老和尚佛七中開示二》

第一天 山溪日夜流聲靜 佛號法水滌塵心 一、皇天不負...

為什麼多生多劫還沒有解脫

我們反省一下我們的一念善根之心,它是多生多劫累積的...

請溫柔地對你的家人講話

一個女同事講話極溫柔,我們也因為她的溫柔性格受益不...

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佛陀說,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無常,什麼時候會退出,...

這些深恩重愛會障礙我們成道

蕅益大師開示我們,學道之人要真實具足剛骨。什麼是剛...

隨緣行善積德的方法

第一與人為善: 何謂與人為善,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

佛門裡的大孝

佛教裡說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夠真正地學佛。自己學佛,...

念佛應該要不急不緩

念佛這樁事,總得不緩不急,否則易出毛病。當初釋尊有...

學習做更好的溝通,使人際更圓融

有時我們在溝通時,會不自覺地用一些『否定式』、『命...

廣欽老和尚指導如何內心用功磨好剃頭刀

有一天,在建築工程正忙,工程車、建築工人都來準備做...

諸法無自性,一切皆無永恆

當今社會,人們急速向城市集中,都市街頭行色匆匆,而...

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能圓伏圓斷...

如何生起真實不退的信心

問: 弟子對念佛法門起初特別有信心,但是隨著個人閱歷...

【佛教詞典】曼殊室利

(菩薩)Maju?ri,一作曼殊尸利,舊稱文殊師利,新稱曼...

【佛教詞典】六部轉讀

(儀式)每日轉讀法華經六遍也,為迴向六道之意。...

【視頻】慧律法師《2013新春開示》

慧律法師《2013新春開示》

【視頻】我問師父(合儒法師答疑)

我問師父(合儒法師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