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淨界法師  2023/04/1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三面,戊二、審詳煩惱根本。

我們不管修學哪一部經典,它的整個內涵,都包括了理觀跟事修兩個部分。那麼事修當然主要是身口意的加行──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但是每一部經的理觀卻是不同的。有的是思惟業果、有的是觀照空性,但是本經卻是直接的正念真如,最為圓滿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

為什麼要正念真如呢?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獵人,這個獵人他在山中抓到一隻小老鷹,他就把它抓回來家裡面撫養。這個獵人為了節省經費開銷,他就把這個老鷹跟一群雞養在一起。這個老鷹牠的身體,當然結構特別強壯,但是它從小就跟雞在一起,它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眼睛看到是雞的相狀,耳朵聽到是雞的聲音,所以久了之後,它就認為它就是一隻雞,比較大的雞而已;整天就跟它們在一起吃飯、睡覺、活動。長大以後,這個獵人就想訓練它飛翔,但是這隻老鷹,它怎麼樣都沒辦法飛起來,因為它認為牠就是一隻雞。我們的自我意識就是這樣──我一定要跟著妄想走,我沒有跟著妄想走,我活不下去的。

經過幾次的努力以後,這隻老鷹飛不起來,這個獵人就很失望,就把這隻老鷹帶到一個懸崖的高處,就把它放生,自由落體了!當這隻老鷹快要接觸到地上的時候,它的潛能發揮,瞬間展開牠的翅膀啊,然後…奮而飛起,開始飛到高空中去,原來它的翅膀並沒有消失掉。身為一隻老鷹,它飛翔的能力,雖然幾年當中都沒有用,但是它的功能,一點都沒有缺少,只是它以前忽略牠的能力如此而已。

我們身為一個生死凡夫亦復如是,我們一天到晚跟著妄想走,我們變成怎麼樣?自甘墮落了!雖然我們習慣於跟著妄想走,但事實上,我們的真如本性,並沒有離開我們,只要我們迴光返照,它隨時存在,隨時跟我們同在。所以說:《楞嚴經》整個思考,就是讓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

先把心站在真如的角度,再來面對一切的斷惡、修善、度眾生。

從本經的角度,你不能站在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不可以這樣!我講實在話,你站在妄想的角度,你不是它的對手,你要真的跟妄想拼的話,無始劫來,不管白天、晚上,你老是打它妄想,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那個潛在的功能、阿賴耶識的種子──習氣如暴流!你不是它的對手的。

我們憑什麼成佛?我們憑什麼保持臨終正念?

憑的就是:不隨妄轉,這四個字。

憑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沒有妄想啊!

你對這個道理要承當下來,你修行就有力量了,你才能夠不斷的突破──我們過去生養成的那種自我意識的思考模式,你就會進步很快。

戊二、審詳煩惱根本(分三:己一、總勸審詳。己二、正示審詳。己三、舉頌勸修。)

佛陀在進入整個《楞嚴經》實修之前,他提出兩個決定義:

第(一)、說明你要怎樣發菩提心?這個地方是講能對治,我們面對所有的煩惱,所依止的就是願力。

第(二)、你要知道你所對治的煩惱,它到底在哪裡活動?它的處所在哪裡?前面發菩提心,是約能對治來說的,這個地方的煩惱,是指所對治。

己一、總勸審詳

正修有功

真正發心: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具足智慧: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盲修無益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詳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在審詳煩惱的根本過程當中,有一個總說:

『第二義』──我們決定要發起菩提心、要上求佛道、要下化眾生,從今以後我們不要再做凡夫;對於菩薩廣大功德六波羅蜜啊,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廣大波羅蜜的功德,生起勇猛精進之心,丈夫自有沖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心中決定開始要放棄這種有為的生滅諸相,包括外在的塵相、內心的感受,還有妄想。這些有為的生滅之相,我們不再安住在這樣的相狀了,開始安住真如了。那接下來該怎麼做呢?你應當要詳細的觀察煩惱的根本。

什麼叫煩惱的根本呢?

這個煩惱在本經當中分成兩段:第一個是發業的煩惱,一個是潤生的煩惱。

(一)發業煩惱:在十二因緣當中就是無明,就是我執跟法執,也就是心中有所得、有所住,這方面的煩惱。這個是比較微細、比較難斷的,它會發動我們身口的造作。

(二)潤生煩惱:就是我們心中愛取的那種煩惱,我們對於果報的愛取。

發業煩惱是造作業力,就像一個種子一樣,但是你只有發業煩惱,沒有潤生煩惱,這個種子不能得果報的。比方說,你只有種子,你看我們田裡很多種子,但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夠得果報,這就是:為什麼臨終的那一念是很重要,因為你臨終對什麼愛取,愛取之水,就會滋潤你過去很多的種子。我們看過很多公案:平生做了很多善業,他在阿賴耶識的田地當中,灑下很多善種子,臨終的時候起惡念,糟糕了!他去刺激他過去生的惡業,使令他先到三惡道得果報。反過來,在經典上也提出:一個婆羅門一生造惡業,臨終的時候起善念,雖然他今生灑下很多惡業的種子,但是他過去生有善業的種子,他臨終起了一個很堅定的善念,結果先滋潤他善業的種子得果報。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面對愛取;潤生煩惱對於淨土宗的行者,是特別的重要。發業煩惱我們斷不了的,但是潤生煩惱這一部分,如果我們努力,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愛取──後文會講到:以不取來對治愛取。

這個無始劫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發業煩惱跟潤生煩惱,這當中是誰去造作?又誰來承受果報呢?從後面的經文來看──佛陀的意思就是:我們是六根去造作,是誰做呢?當然六根嘛。眼耳鼻舌身意,見聞嗅嘗覺知去造作,那麼又是誰去得果報呢?還是六根得果報。我們根據見聞嗅嘗覺知,去攀緣染污的境界,或者清淨的境界,去造善惡業,最後還是你的見聞嗅嘗覺知,來承受你的苦受、樂受。所以說佛陀做一個總結說:

阿難!汝要修學無上菩提,假設你不知道煩惱是怎麼生起的,它有什麼相貌?(它有發業、潤生,兩種相貌。)你也不知道整個根塵當中,它是在哪裡活動?(在六根活動!)那你連煩惱在活動的處所都不知道,你又怎麼能夠調伏煩惱、怎麼成就如來的果位呢?

這裡,其實佛陀已經鎖定了兩個重點:

第一個、當我們安住真如以後,你接下來要做什麼事?

第二個、當我們已經把心帶回家,安住現前一念心性,面對無量無邊的煩惱,怎麼辦呢?

佛陀把煩惱分兩類:第一個、微細的我、法二執──發業,這一部分你先不要碰它。第二個、潤生,這個是粗重的,先對治愛取。愛取煩惱──幾乎所有的宗派,第一個對治就是愛取。不過聖道門跟淨土門對治愛取,態度是有所不同的。理論上都是不取,就是我們上一堂課說的:面對我們的愛取,就用沉澱的方式,讓它整個污泥全部沉澱下來。聖道門──對於愛取,是完全的沉澱,包括對三界染污的果報的愛取,包括對佛菩薩功德的愛取,全部要消滅。淨土宗──我們後面會講到,耳根圓通跟念佛圓通的最大差別,就是它在對治愛取是不一樣的:

耳根圓通──對愛取是全盤的消滅。

念佛圓通──是有所消滅、有所保留;它消滅的是,對三界的愛取,但是它保留對淨土的愛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淨土宗的往生,來自於強大的願力,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而那種願力、那種動力來自哪裡呢?就是對極樂世界功德的好樂。那麼這一部分,我們到了念佛圓通章再詳細的說明。

己二、正示審詳

前面講到煩惱的相貌是愛取,以下說明這煩惱愛取,是在哪裡活動呢?你的下手功夫在哪裡呢?

立 喻

正 明: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

翻 顯: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佛陀說:阿難!你觀世間上『解結』之人,一個善於打開繩結的人啊,他要知道這個結頭在哪裡,你才能夠解開啊!佛陀說:你一個繩子打結,你不能往兩邊拉扯,越拉越緊…你看有些人對治煩惱,越對治煩惱越重啊!他沒有方法。

我講實在話:我真的親眼看到很多人,越用功煩惱越重!為什麼?他煩惱用壓抑的,你會起煩惱,我就用佛號壓你,壓到最後兩敗俱傷,你怎麼是煩惱的對手呢?它是無始劫熏習所成,你才幾年的修學佛法,那你完全靠事修,那你當然沒辦法。

所以說:你要知道煩惱的根源在哪裡,你才能夠把煩惱解開來。這以下舉出相反的比喻,說:不聞虛空被汝隳裂,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虛空被誰破壞故,為什麼呢?因為虛空無形無相,它從來沒有生,當然就沒有所謂滅,就沒有所謂結、解的緣故。

這段文的意思是說:你要把煩惱的結解開;那你要知道這個結頭在哪裡。

合 法

標舉處所: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

出其過患:

【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顯為結處: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我們所有的愛取煩惱在哪裡活動呢?

就在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在這六根門頭當中,不斷的產生愛取,耳朵聽到一個音聲就產生愛取,眼根看到一個色塵,心就開始動,就在這六根當中,開始產生愛取。所以說…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就是說: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是常樂我淨,為什麼這些功德都失掉了呢?因為六根當中有賊,有這個賊在那邊活動,就把珍寶給偷走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無始劫來的眾生世界(這個眾生指的是正報的六根;世界指的是依報的六塵。)那麼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產生了愛取的纏縛,我們就有所住。然後,最後的結果於器世間不能超越──使令我們六根的功能,就不能超越六塵的範圍。比方說,我們眼根就離不開色塵,耳根的活動也離不開聲塵,乃至於意根的活動離不開法塵。我們不像佛菩薩能夠六根互用,因為我們在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產生了愛取的纏縛。

這段文,蕅益大師說──我們六根果然是有『賊』!

蕅益大師把『賊』分成兩種:一個內賊、一個外賊。

說是——六塵這種五欲的塵境,叫做外賊,但是外賊它不能進入到六根、不可以,一定要有內賊,內賊它把門打開,讓外賊進來,色不迷人,人自迷。所以你要不是內賊通外賊的話,你的珍寶不會失掉,關鍵在內賊。我們今天產生過失,永遠不要怪罪外境,你內賊不把門打開,外賊是進不來的。所以:

修行完全是自我反省、自我調伏的問題,外境只是一個歷緣對境的所緣境。

我們可以這樣講:我們心中的愛取有五種──色受想行識(色陰、感受、想像、行陰、識陰)。當然一般人,年輕人當然喜歡色陰,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追求一些高品味的物質享受;年紀大的人,因為六根比較闇鈍,就會注意自己的感受,他住在感受當中;比較有一點知識分子,或者藝術創造者,他對於感受不會太在乎,他會注意自己的想法。你看那藝術創造者,他穿的很隨便、吃也很隨便,但是他心中有想法,他的心愛取──住在想法當中。所以這世間上有三種人,這三種是各有所偏重,有些人偏重在色陰,他的生命就是追求五欲六塵;有些人他的生命當中,他很在乎他的感受,有些人很重視他的想法;但是不管你是住在色陰、受陰、想陰,總而言之,你的愛取都在你的六根活動,沒有一個人離開六根。

佛陀說:使令我們生死流轉的是六根,但是使令我們涅槃安樂的,也是六根。

後文佛陀會說到──其實六根是兩個門,前門跟後門,你打開了前門──向外攀緣,你就把六賊──色聲香味觸法六賊,都帶進來,你就完了!你打開後門──迴光返照,就通往常樂我淨之門。意思就是說,這個六根是一個關鍵的一個指標,你要打開前面,那這個六賊都全部進來,你的功德就全部失掉了;那麼你要能夠打開後門,那麼就通往常樂我淨,那就是涅槃安樂。關鍵是你想要打開哪一個門?一個是前門,一個是後門。

中國禪宗的禪堂,大眾在打禪七的時候,它雖然是不念佛,他念念觀照的是──觀其念即無念,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你看:在禪堂,你在打坐的時候、你在經行的時候,你眼睛一飄啊,維那師過來,啪!打下去!看什麼看?哪一塊磚塊是你的?對啊!哪一個磚塊是你的,那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嘛,就是要你都攝六根嘛!

這裡,沒有明白說到底怎樣都攝六根?不過我們從後面的經文判斷──蕅益大師說,其實六根當中,從放逸的角度來看,六根都很厲害。但是從修行的角度,有三根值得注意:

第一、眼根──特別是密宗,很重視眼根圓通,你看密宗它的唐卡、壇城,所以密宗道場特別莊嚴;他的眼根看這個壇城的時候,它能夠幫他迴光返照,它是表法的。

第二、念佛法門重視──耳根,聽聲音,本經也重視耳根。

第三、但是如果你是天台宗,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是重視──意根,在一念心性當中起觀。

所以六根當中,從迴光返照的角度,這三根特別重要,眼根,耳根,意根這三根。當然你要放逸,那六根都很厲害。

己三、舉頌勸修(分三:庚一、總頌性修二德。庚二、別示修行方法。庚三、總嘆法門殊勝。)

佛陀到這個地方已經把整個修行的道前基礎,包括理論,包括你整個修學的方法,都講得很清楚了。那麼這以下,用偈頌的方式,作一個總結:

庚一、總頌性修二德(分二:辛一、頌性修不二。辛二、頌方便多門)

第一段,佛陀先總頌性德,性德講安住──安住現前一念心性。修德是講──對治,用空假中三觀來對治妄想。依性德而起修德,以修德來幫助性德。

辛一、頌性修不二

世尊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空 觀

法本空寂: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假名安立: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這裡,就真實講到安住跟調伏兩個問題:

安住──

任何的修學方式,都要先求安住,先把腳跟站穩了,才來談所謂調伏的問題。

怎麼安住呢?

這時世尊就重宣此義,首先講真性。這個真性就是真實的心性。為什麼講真實呢?因為它不是假借外境而有,它是本來清淨,不是因為你修行以後才清淨,不是。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無量的德能,這個叫做真性,這就是菩薩的依止處,我們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來修空觀。

是觀察什麼呢?

有為空,緣生故如幻。首先,我們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觀察整個三界的因緣果報,有為諸法,它畢竟是空寂的。為什麼呢?緣生故如幻。因為所謂的三界生死,它是要假借業力的因緣才能夠顯現。比方說,我們今生為什麼會有男人的相貌,跟女人的相貌?因為你過去生有這個業力,這個業力在釋放的時候,你就循業發現,你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法、男人的造作、男人的了別;等到你這一群業力的力量,讓你釋放完以後,你來生變成一個女人,你又轉成一個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法。那我們就要問啊──那你前生的男人的身心世界,跑哪裡去呢?沒有跑哪裡去,它本來就是沒有的。生命本來就沒頭沒尾,跑哪裡去了?它從畢竟空而來,又回到畢竟空嘛!它只是在因緣和合的當下,你感受到有它一時的假名、假相、假用,等到力量消失了,就完全消失,就好像說是如幻。

什麼叫如幻呢?

就像比方說:有一個魔術師,拿著一條手帕,這個手帕變了一個兔子,變完以後、又變成一個蘋果。那我們就問:你剛剛變的那隻兔子,跑哪裡去呢?它只就是一個布嘛!這個布表示真如,真如受熏以後,它顯現一隻兔子;它本來是沒有兔子,最後也沒有兔子,只是過程有它一時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叫做緣生故如幻。這個地方是在觀察有為法,為什麼講空呢?因為它沒有真實的體性。當然,它一時的假名、假相、假用這也不能否定,佛法是不壞假名、不壞假相,只要求你不要去執著。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前面的所觀境是有為的生死之法,這以下觀察是無為的、阿羅漢的涅槃的寂靜之法。無為的涅槃,它是沒有生起也沒有消滅,它是不生不滅的,但是它也是不真實,如虛空之華。所以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遠離有為,遠離無為。因為心性它本身不是有為的相狀,它也不是無為的相狀。所以《心經》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菩薩依止一念心性,入空觀的時候──不生、不滅是一句話哦,不是兩句話;它不是生相、也不是滅相;它不是污垢、也不是清淨,它不是增、也不是減──它離一切相。

在離一切相當中,這個真妄是怎麼安立的呢?

一、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我們說:生滅的因緣、果報是虛妄的,講虛妄的目的,是為了開顯真實的功德,其實所謂的真實的相狀、虛妄的相狀,它都是一念心性顯現出來的。你看四聖諦,苦、集二諦是虛妄的。我們為什麼有生死果報呢?因為有惑、業、苦的因緣,煩惱跟罪業的因緣顯現生死的假象。為什麼有涅槃呢?因為戒、定、慧的因緣顯現涅槃。所以所謂的生死跟涅槃,都是一念心性顯現出來的,但是一念心性它本來不是生死,它本來也不是涅槃。所以:

二、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所以:當我們以空觀,觀照一念心性的本體的時候,是離一切相,它是非真、非非真。非真就是虛妄;非非真就是真實。它不是一個生滅的虛妄相,也不是一個真實的涅槃相,而且它是沒有能見、所見。這裡的空觀所觀照的是──心性的一個本體,就是離一切相。

《莊子》一書裡面講到說:我們一個人的胸量很重要──

一個人的知見影響你的胸量,你的胸量影響你一生的成就!

他舉一個譬喻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微生物啊,朝生暮死,它的生命只有一天,它白天起來的時候看到人世間,晚上就死掉了,所以它一生的胸量,就是這麼一個胸量,它的所緣境就是這樣。這個人類好一點,活到七、八十歲,他的胸量就是這幾十年的見聞覺知的胸量,七八十歲。他說,有一種靈龜啊,就是五百年為一個春天,所以它就活了好幾千年,它的胸量是幾千年…一個累積的一個胸量。

那我們要問:菩薩的胸量是什麼?

他是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是遠離有為、遠離無為,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他是超越時空的。菩薩那一念心是離一切相,因為他離一切相,所以他的心量才特別的廣大,只要有相狀的東西都不會太大。所以這個空觀,是先安住到心性的本體──先擴大胸量。

接下來,再看假觀,這個假觀就開始觀察因緣果報︰有雜染的因果、有清淨的因果,這個假觀就是對立,空觀是離諸對立的,一旦落假觀就有善惡、染淨的差別。

假 觀

縛脫無二: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迷悟有別: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它先觀中間無實性,這個中間指的是什麼呢?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中間產生六識,那個識,感情、感受產生了,這個中間沒有真實的體性,所以是故若交蘆。什麼叫交蘆呢?就是兩根互相依存的這種交蘆之草。這種交蘆草它有相狀,但中間是虛空的。就是說:根、塵、識,但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沒有實體的。那麼結解同所因──第一個結,是凡夫的煩惱,第二個解是聖人的解脫。凡夫之所以創造了很多的煩惱跟罪業,聖人之所以產生很多的解脫跟功德,他們都是依止六根而起,都是六根,所以聖凡無二路。

聖人的心在哪裡活動呢?在六根活動!不要以為聖人就不是在六根了,聖人還是用見聞嗅嘗覺知,文殊菩薩來到我們人世間,他也是用眼根去看,當然他眼根範圍特別大;他也是用耳朵聽…他也是要利用他的見聞嗅嘗覺知產生解脫的妙用。但是,後文會說到,六根門頭有兩條路:第一個是向外攀緣──通往生死之路;第二個迴光返照──通往涅槃之路,如此而已。有前門跟後門的差別。

所以『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所以我們觀察交蘆草,它中間的體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它離一切相──沒有空的相狀,也沒有有的相狀。

在這無相當中,因為因緣的作用,就有它的差別──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當它是迷惑顛倒的時候、向外攀緣的時候,六根就啟動了無明的力量。發明──當它迴光返照的時候,六根門頭就啟發了心性的常樂我淨的功德。所以當你入假觀的時候,就有凡夫的路、跟聖人的路,入空觀是離一切相的,那麼假觀當然就有因緣果報的差別。

在這禪宗有一個道場,這個方丈和尚年紀大了,想要退位選一個新方丈。禪宗當然他們是以心印心,方丈不能隨便選的,不是你戒臘高,就可以當方丈啊,要有本事啊,要開佛知見啊。因為禪宗的整個修學,是靠方丈和尚領導的,以方丈和尚覺悟的心來領導、來影響大眾覺悟的心。所以要選方丈怎麼辦呢?考試!那問題來了…禪宗它不立文字,它也不講名相的,那怎麼考試呢?方丈和尚把所有的住眾,集合在大殿,中間放一個臉盆。出了一個題目,問:這是一個什麼東西?你不能說它臉盆,道一句!有人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杯子;有人說它是一個很大的碗;很多人就講話了…方丈和尚都不回答!後來有一個高明的大座一出來,一腳把這個臉盆踢翻了!踢翻了以後再把它拿回來放著,向方丈和尚頂禮。這一腳踢下去啊──新的方丈和尚!

這表示什麼呢?當然善知識在測試,藉境顯心嘛,因為你的心在想什麼,沒人知道。我放一個東西,看哪一個人是喜歡攀緣外面的,你說它是什麼、什麼…你就是在向外,你已經有所住了嘛!那麼這個人把臉盆踢掉,它是迴光返照,他是先破相,破相之後,又把它拿回來放著,又不離開這個相狀。第一個空觀…即空、即假、即中。高明啊!當然你不能隨便踢啊,你要開悟才能、你要有真實的功夫,對不對!所以禪宗它往往從你身口意的表現,去看到你內心深處──你到底在想什麼?他們往往是這種方式。所以『迷晦即無明』──向外攀緣,你在整個修學當中,你只要向外攀緣,那什麼話都不要講,那你就是生死凡夫了,就算你造善業,也是一個造善業的生死凡夫,如此而已。

你想要達到臨終的正念,你要強迫自己──往裡面走──安住;不要往外面──攀緣。

我們從事實的經驗、看到別人的經驗,臨命終不是好過,你肯定會是諸根敗壞、眷屬的哭泣、在醫院裡面插滿了管子…你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諸位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你說:我到臨命終再來無住,不可能!因為你這一條路沒有走習慣,你現在就要走習慣。你看:一堆草,你走久了它就形成一條路;你看:我們早上起床,我們閉著眼睛,我們就能夠走到盥洗室去,熟嘛,很熟了嘛!迴光返照這一條路,你要走得熟悉,臨命終你就容易走,是這樣子的!要往裡面走,不要往外面走。

辛二、頌方便多門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這裡開始講到次第跟方便;就是說,同樣是六根那還要揀別,因為六根太廣了。第一個解結,而這個解開繩結要有次第。

什麼叫次第呢?由外而內,它有六個結。我們解釋一下:

這六個結是配對五陰,六根門頭每一個根,都有六個結,就著耳根來說──耳根是動結、靜結,動、靜──色陰;受陰是根結,根是耳根的根;想陰是覺結;行陰是空結;識陰是滅結。動靜根覺空滅,耳根總共這六個結。我們後文講耳根圓通:它是由外而內,也就是說先破色陰的執取→再破受陰的執取→再破想陰→行陰→識陰等等。等到你六結打開之後,所謂的一念心性,那個一也不可得了。它沒有什麼一跟二的對立,它是離一切相的。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在過程當中,要選擇一個自己相應的根門,從根門當中入流──入於真如之流,不是向外攀緣入於生死流。你能夠迴光返照──入於真如法性之流,就能夠成就正覺的佛果。

其實這段文有兩個內涵:第一個是修學的次第,第二個是選擇圓通本根。本經是讚歎耳根──耳根圓通。耳根在我們六根當中,印光大師講到它有兩個特色:

第一、耳根容易攝心。

我們一個人,最容易去打動我們心的是什麼?對啦!音聲,沒有錯。你看我們看到一個東西,我們不一定馬上起念頭,但是一個音聲一來,我們心就開始動。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佛教發展出這麼豐富的梵唄文化。很多人是唱爐香讚啟發善根的,是不是?你看他沒什麼善根,唱唱爐香讚,他就哭泣了,過去的善根,被啟發出來;唱唱寶鼎讚,心就靜下來了,都不要講道理,就是這個音樂就好了,音聲佛事,因為耳根它容易攝心,所以音聲最容易打動我們。而耳根一攝,六根都攝了,所以你看我們念佛也是聽聲音嘛!耳根容易攝心。

第二、耳根最能夠養神。

你用耳根──你白天用、你晚上用,你不會累、你不會疲憊。你用眼根你試試,你一個小時,你眼睛就受不了了,不能持久。不能持久,怎麼修行?沒辦法功夫相續。

所以:耳根──它容易攝心,又特別的堅固耐用、養神。理論上,每一個根都可以把心帶回家,但是從耳根回家,這一條路比較好走,有這層意思。

庚二、別示修行方法

這兩段很重要:第一個、所破的妄;第二個、能破的方法。

開顯妄源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前面講到了──愛取的煩惱,是我們所對治的,它不斷的在六根當中活動,帶引我們向外攀緣,把這個六賊帶進來,使令我們的功德失掉了。那我們現在會問:為什麼我就有愛取煩惱呢?它保存在哪裡呢?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因為我們的內心,有一個很大的倉庫,叫阿陀那識。這個陀那,叫執持——它執持了無量無邊善惡的種子。也就是說:我們過去生,不管我們是作轉輪聖王,或者作螞蟻,我們曾經打過的每一個妄想,都被它保存下來。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要面對無量的過去。

這個識,有兩個特色:第一個很微細——微細難知;第二個勢力很強大──習氣如暴流,就像是從高山上,流下快速的水流。真非真恐迷,它的體性是真的,但是它的作用又是虛妄的,所以一般人很容易產生錯覺。因此,佛陀在二乘的教法當中,不隨便開演阿陀那識,不隨便開演第八識。

這個地方說明——當我們開始正念真如,開始修空假中的時候,你要對治的、面對的是阿賴耶識。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們是今生才有生命,那就簡單多了,你今生才幾十年,能打多少妄想?問題是我們要面對我們的過去、過去…無量的過去生命所留下的痕跡,我們今生都要概括承當,你可是看到它是那麼的任運的生起,你控制不了的。

有一個小公案它說:有一個生意人,這個生意人後來他死了,就到閻羅王那邊去了。閻羅王就把他一生的功過拿出來看。閻羅王先讚歎他說:欸,你造了很多慈善事業,不錯。但是你有一個缺點,你在生的時候,很喜歡拍馬屁啊,這一點不好!這生意人說:沒辦法啊!閻羅王,因為我生長在人世間,他們都沒有什麼修養,喜歡拍馬屁啊!如果每一個人都像閻羅王你這樣子,這麼有修養,我就不需要拍馬屁了啊!閻羅王說:對對對,你說的有道理!所以閻羅王也是喜歡別人拍馬屁。

這習氣如暴流就是說,當我們的習氣在活動的時候,你自己不知道,問題在這個地方,你是不知不覺…只有當我們正念提起的時候,那這個愛取才消滅。我們要知道──即便我們一天當中,我們觀照的時間很短,但是因為你在觀照的時候,那是真實的功德。雖然說,我們打了很多妄想,為什麼可以消滅它?因為這都是虛妄,你再多都是虛妄。一個房間即便是三千年的黑暗,它敵不過一瞬間的光明,因為光明是真實。臨命終,從淨土宗的角度來看,它不怕你妄想很多,關鍵是你的電燈是不是打開?你的迴光返照的力量是不是打開?佛法不怕黑暗,因為它是虛妄的,阿賴耶識也是一個虛妄相,所以這個地方,要你提起正念。那怎麼提起正念呢?

正示法門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我們的顛倒是怎麼產生的呢?

自心取自心,第一個自心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明瞭心去取自心;第二個自心是第八識,第八識把我們的五陰身心變現出來,然後第六意識就住在五陰身心,然後就產生變化。所以我們的顛倒──首先是唯識所現,它把你前生所遺留下來的習慣,感受跟想法再丟給你,這部分沒有錯;然後我們就住在過去──唯識所住;第三個唯識所變,就糟糕了,就產生變化,事情就變得很複雜,我們的名言分別開始活動了,非幻成幻法,本來不是顛倒的就變顛倒了。

你看:榴蓮,榴蓮它是唯識所現,它是一個色塵。有些人說:喔,這個榴蓮很好吃、味道不錯!有些人說榴蓮很臭啊!如果榴蓮本身會講話的話:那都是你們講的啦!所以禪宗有一句話叫:那樣就是那樣,我那樣就是那樣啊,你們自己去分別的嘛,你強加一些名言分別在我的身上,一切法本來是如嘛,如實顯現、業力的顯現,但是我們就安立了——這個是怎麼樣…那個是怎麼樣…結果呢?就失掉它本來的味道了──非幻成幻法。

我們該怎麼辦呢?『不取』,不要取著這個虛妄之相。不取就是不住──不要住在你的感覺、不再住在你的妄想,那麼無非幻(安住在一種無分別智的狀態。)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這時候連真實的功德都不可得,又哪有虛妄的東西呢?所以它整個修學當中,就是以不取為根本。

我最後講一個公案,作一個結束,這一個公案是講到舍利弗尊者的前世:

舍利弗尊者他前世…曾經有一世是做一個生意人,他賺了錢以後,他不是拿錢去買房子、買車子,不是!他特別喜歡黃金,他看到黃金的色澤,哎呀,不得了,整個心就住在那個色澤,越看越喜歡。所以他就…吃也吃得很簡單,衣服也穿得很簡單,住也很簡單,把所有的錢都拿去買黃金,下班之後,唯一的消遣,就把黃金打開來欣賞一遍。那麼他覺得黃金還不夠莊嚴,就把黃金做成花瓶,賺了錢又買黃金,又做了第二個花瓶,總共做了七個黃金的花瓶。等到他賺了七個黃金的花瓶以後,他的身體也就勞累而死掉了。死了之後,變成一隻很大的毒蛇,大蟒蛇啊,就繞在這七個花瓶的中間。

因為他心住在這個黃金的相狀…不是說貪著黃金就墮毒蛇,不是!而是他那愛取的力量,去刺激他過去毒蛇的業力,才得果報的。在經典上說,他死了以後又做毒蛇、死了以後又做毒蛇…做了幾萬年的時間。後來突然間,有一天它覺得:欸!我貪著這個黃金幹什麼呢?它就爬出山洞,找一個路人,說:你可不可以把我的黃金供養給僧寶,我要修福。這個路人說好啊!就拿著扁擔,左邊挑毒蛇,右邊挑黃金,挑到寺廟的地方去,到了寺廟以後,就如實、如實…的報告。這個法師就為它說法、為它皈依,毒蛇聽了以後心開意解,沒多久就死掉了,死掉以後生到忉利天去了。那麼這只毒蛇是誰呢?舍利弗尊者的前身;這位路人又是誰呢?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所以你看──心中有所住,使令一個人所有的功德全部喪失,所以我們要先改變我們的思考!你修行,你要先告訴你自己:住在外境對你是不利的,你迴光返照是大功德,常樂我淨。你住在外境給你什麼?給你三個東西──煩惱障、業障、報障,給你無量的生死,如此而已。所以我們從無量的生死當中,我們應該得到教訓了,我們因為過去的向外攀緣、執取,結果把生命弄得一團糟!現在怎麼辦呢?把心帶回家!讓我們常樂我淨的功德,慢慢的顯現出來,是這個意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隨時隨地防護心念

怎麼樣防護呢?佛告訴我們防護的方法很多,就是在我們...

一心專念預知時至

丁菉馨,浙江嵊縣人,從事教育學生的工作,屢次參加科...

修學佛法的人,解要圓,行要方

何謂圓呢?就是圓融無礙。因為佛法豎窮三界,橫遍十方...

成就十種正法之行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假如...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佛墮妄語矣

海陽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請益...

出家修行應如何選擇道場

出家(梵語pravrajya),音譯作波吠儼耶。即出離家庭生...

聖嚴法師《如何轉好運?》

不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當人們遇到失敗而不知何去...

淨土法門實修之要徑

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行持易而...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推薦】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自序 若論淨土,法門廣大。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

讓罪業消失的方法就是「懺悔」

《占察善惡業報經》云:若遭眾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擾...

越努力就越幸運

一個人經歷的越多,他會思考的越多。越是優秀越是努力...

妙蓮老和尚《妙蓮老和尚佛七中開示二》

第一天 山溪日夜流聲靜 佛號法水滌塵心 一、皇天不負...

為什麼多生多劫還沒有解脫

我們反省一下我們的一念善根之心,它是多生多劫累積的...

請溫柔地對你的家人講話

一個女同事講話極溫柔,我們也因為她的溫柔性格受益不...

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佛陀說,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無常,什麼時候會退出,...

這些深恩重愛會障礙我們成道

蕅益大師開示我們,學道之人要真實具足剛骨。什麼是剛...

隨緣行善積德的方法

第一與人為善: 何謂與人為善,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

佛門裡的大孝

佛教裡說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夠真正地學佛。自己學佛,...

念佛應該要不急不緩

念佛這樁事,總得不緩不急,否則易出毛病。當初釋尊有...

學習做更好的溝通,使人際更圓融

有時我們在溝通時,會不自覺地用一些『否定式』、『命...

廣欽老和尚指導如何內心用功磨好剃頭刀

有一天,在建築工程正忙,工程車、建築工人都來準備做...

諸法無自性,一切皆無永恆

當今社會,人們急速向城市集中,都市街頭行色匆匆,而...

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能圓伏圓斷...

如何生起真實不退的信心

問: 弟子對念佛法門起初特別有信心,但是隨著個人閱歷...

【佛教詞典】曼殊室利

(菩薩)Maju?ri,一作曼殊尸利,舊稱文殊師利,新稱曼...

【佛教詞典】六部轉讀

(儀式)每日轉讀法華經六遍也,為迴向六道之意。...

【視頻】慧律法師《2013新春開示》

慧律法師《2013新春開示》

【視頻】我問師父(合儒法師答疑)

我問師父(合儒法師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