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二面,「轉變由心」者。

我們在印祖《文鈔》當中,講到了淨土的修行方法是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屬於正行;第二個是屬於助行。

一、正行

這個正行就是「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能夠往生阿彌陀佛國,主要的一個因緣,就是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能夠以真實的信心,以及堅定的願力,把阿彌陀佛的名號,在心中分明的顯現出來,假藉信願持名的因緣,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就這樣感應道交,這個就是往生的一個正行。

二、助行

這一科所說的是一個助行。這個助行,就是「深信因果,斷惡修善」。

我們對於這種業果理論的認識以後,我們能夠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這樣子的行為,能夠幫助我們臨命終那個佛號,使令那個佛號,能夠更加的堅固,更加的廣大,所以叫做助行,它有幫助正行的功能。

這個「深信因果,斷惡修善」我們是分成兩個部份:第一科是講業果的理論;這一科是講到業果的修行。業果的修行,印祖他提出了兩個觀念:第一個就是「報通三世」;第二個是「轉變由心」。「報通三世」我們說過,現在是講業果的轉變。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轉變由心」這句話,我們做一個大概解釋。這個轉變指的是一種因果的轉變,因的轉變,乃至於果的轉變。這個因的轉變跟果的轉變,主要是靠誰轉變呢?是靠我們這一念心。

這句話我們可以從《楞嚴經》裡面得到一個印證,佛陀在《楞嚴經》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假設我們起的是一個善心,這個善心生起的時候,它就能夠引生種種的善業,乃至於可以引導我們到這種可樂的果報,人天比較好的境界去得果報;假設我們今天起的是一個恶心,這個恶心的活動,就會引生很多惡的業力,使令我們下輩子到一種三惡道,比較不可樂的果報去受生。所以整個六道輪迴,整個業果的主宰,就是這一念心。

我們看阿含經論裡面講一個事,說:這個外道,外道他也能夠從這個禪定當中,知道這個世間上是有因果的。這個禪定也是不可思議,禪定當中,他不學佛陀的經論,他也知道這個世間上有業力,由這個業力來推動我們去受可樂、不可樂果報。怎麼辦呢?他知道他心中有很多的業力,他就修苦行,怎麼修苦行呢?他就用很多的有刺的植物,荊棘,把身體就睡在這個有刺的荊棘上,希望假藉這種苦行,來消除他無始的罪業。

這個佛弟子,大阿羅漢內心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種清淨的功德,他就知道這件事,阿羅漢就問這個苦行外道說:「你在這個地方躺著幹什麼呢?」他說:「我要靠這個荊棘刺我的身體,消我的罪業。」這個阿羅漢就說:「你看到這個牛在拉車有沒有?」「我看過。」他說:「這個牛在拉車,假設這個牛不走,你應該打牛?還打車呢?」外道說:「這牛車不能走是因為牛有問題,不是車有問題,你把這個車打壞牛還是不走。」這阿羅漢假藉這個譬喻,就開示這個外道說:「我們這個生命體也是這樣,這個色身本身是沒有過錯的,它只是一個果報,這整個根源就在這個牛,這個牛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的變化,生滅變異,創造出很多的業力,就是由這個業力,使令我們去得果報。」 這個意思就是 「轉變由心」。

佛法是很正確的把世間這個緣起的根源,標出來,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是這個生滅的主宰者,這是一個大綱。我們看怎麼轉變呢?我們分成三段。

「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先講這個譬喻說:有一個人,這個人是不善,不是好人,這是一個惡人。他造作很多的惡業,殺盜淫妄,乃至於五逆、謗法,種種的罪業。這個業力當然就是要去得果報的,業力有這個推動的力量,使令他「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業力這個自然的法則,他應該是要去到地獄去受這種長劫的刀山油鍋的痛苦。這個人他是如是的因,應該是要招感如是果的。這個地方就講他有轉變,先看因的轉變,再看果的轉變。先看因。

「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這個人從這個經文來看,他是學佛了,這個人過去是有善根,雖然積集很多的罪業,但是他還是栽培了一些善根。這個善根淺深,印祖是從兩個角度,先看淺——「生大慚愧」。

佛法的一切善根,信進念定慧,主要的應該就是講智慧。這個智慧,最基礎的智慧就是「深信業果」。這個人他雖然內心積集很多的罪業,但是他學習佛法以後,知道這個宇宙人生是有因跟果的法則,他相信這個黑業,會使令我們到三惡道去受苦,白業能夠使令我們生天,乃至於做人,種種的可樂果報。他對於這種善業跟這種惡業,生起了堅定的理解。生起堅定理解以後,他就能夠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就是慚愧。就是說,他對這種賢善的法能夠尊崇、尊重,崇重;乃至於對這種種的惡業輕拒,輕視拒絕。

所以這個慚愧是由「正見」來的。所以我們一個人業果要轉變:

第一個,你要有慚愧心。就是說,你對你的生命有一種想要增上的一種意願,有增上的意願。有些人他造了惡業,你說造了惡業要到三惡道,他無所謂,他對惡業,他也不排斥,你說到三惡道去,他也不怕,這個人就沒辦法轉變的,這業就不能轉變,當然這個人一定是沒有正見的。所以我們第一個,就是要有慚愧心,有這種對於業果的正知見以後,能夠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希望我們生命能夠不斷增上的這種意願。

第二個「發大菩提心」。前面是約著破惡,這個是生善。

這個菩提心,在大乘經論裡面講到兩種的菩提心:第一個是屬於世俗菩提心;第二個是勝義菩提心。

一、世俗菩提心

我們先講這個「世俗菩提心」。這個「世俗菩提心」,它是從一種事相的觀察,或者是約人,或者是約法。如果是約人,他就觀察這一切的眾生,都是過去的母親,這些如母的眾生,在生死輪迴當中,顛倒造業受苦,這個時候,他就不忍眾生苦,發這個菩提心,這第一個;第二個,他思惟佛法是眾生的光明,他不忍聖教衰的緣故,他也發菩提心,這個為了要住持正法、續佛慧命的緣故,他發菩提心,這個都是屬於「世俗菩提心」。

二、勝義菩提心

這個「勝義菩提心」是指約理性發動。就是說,他要能夠讀誦大乘的經典,《法華經》跟《華嚴經》。他讀誦了以後,他能夠覺悟到一個真理,他覺悟到什麼真理呢?他能夠覺悟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他能夠覺悟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這種同體的佛性當中,發動了他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這種誓願。就是尊重己靈的緣故,發動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這種願力,這個就是屬於「勝義菩提心」,這是更加殊勝。

總之,就是他們都發起了一種「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這種願力。當然他會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就會修習種種的善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的善法他就會修行。他能夠從佛法的理論的勝解,生起慚愧心,生起菩提心,這樣子,他就能夠改惡,也能夠修善,由慚愧的緣故而改惡,由菩提心的緣故,而修習一切的善法。

修善呢,印祖講一個譬喻,「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或者他是誦經,或者念佛,或者自行,或者化他,以這種功德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把這個資糧做一個迴向,迴向到西方淨土,這是講到他因地的轉變。

再看我們看這個果報的轉變。

「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 長劫受苦之業, 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他這樣子的思想轉變、行為轉變 以後,他就是怎麼樣呢,現生或者是被人輕賤。

這件事情是這樣,本來他能夠發慚愧心、菩提心、斷惡修善,這都是一種善法,這個善法,都應該是成就可樂果報,但是他在現生不是!被人家輕賤,被人家冷嘲熱諷嘲笑,這第一個。或者是得到病苦,他本來是造惡業的時候,是沒有病苦,現在斷惡、修善,生病了,或者是貧窮,或者不如意的事情。這怎麼回事呢?為什麼他開始修善以後,會有這種輕賤、病苦、貧窮、不如意的果報出現呢?這以下就解釋。

「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性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因為這個人在沒有斷惡、修善之前,他累積很多的罪業。累積很多罪業以後,他發慚愧心、菩提心,斷惡修善的時候, 就動搖了他的這個惡業。就是怎麼樣?就是重報輕受,把這個惡業給逼出來,使令他這個地獄的果報,轉成了被人家輕賤,或者是有病苦,或者是貧窮,乃至於一切身心不如意的事情。所以說他這種微小的痛苦,就可以使令他 「永墮地獄,長劫受苦」的業,就是這樣消滅掉,就是重報輕受。不但是這樣子,這只是破惡而已,因為他發了菩提心的緣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他在生善方面,能夠超凡入聖。這個是講到他的惡業的轉變,以及他的善法功德的情形。

就是這個人生命的果報轉變,不管是因、不管是果,都不離開我們這一念心, 這叫 「轉變由心」 。這是從佛法的角度來看,講得比較深,我們也可以從儒家的角度,我們看附表第十。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附表第十,這個倒是可以做我們學佛的基礎, 懺公師父也經常說,儒學是佛學的基礎。我們看這個轉變由心,站在儒家的角度,他們的內涵。

我們就以《了凡四訓》來做一個說明,這當中分成了三大科:第一大科是 「先明罪業之相」 ;第二大科是 「正示轉業之法」 。說明轉變業力的方法。第三科是「結示罪滅之相」 。再說明罪滅所顯現出來的相狀。我們先看這個罪業之相。罪業之相分兩科:第一個是總說;第二個是別明。先看總說。

附表十  —  轉變由心

壹、先明罪業之相

(一)總說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這一段是先說明罪業跟福業的相狀。

「大都」,一般來說。一件吉祥的事情,或者是兇惡的事情,都有一個徵兆,這個事情要出現,有一個徵兆,什麼徵兆呢?「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就是這個徵兆要生起,這個萌就是一個事情的生起,一件事情最初的生起叫做萌。

這個吉凶最初就是你那一念心的發動,或者是善、或者是惡,這個內心是最初的生起。生起以後,假設你不轉變它,它的內心的勢力就慢慢慢慢的增長,就帶動我們的四體,帶動我們的身業、帶動口業去造惡業。

這以下就說明「心」的情況,「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就是說這個人的心,厚道一點的人,這個人多數是大福報的人;假設這個人是刻薄的,這個人一般來說,災禍會比較多,這是一個總說。以這個心的厚道跟刻薄來做一個大判。

「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我們一般的眼睛,都是顛倒的,有障疑的,這個「翳」就是障礙,我們認為說這件事情都不決定,事實上是決定的。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內心的厚道跟刻薄,大略的知道這個人是一個福德之人,或者是一個有災禍之人。這個事情是這樣子,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修行,它的觀念是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懺公師父經常講這句話,他說要站在一個自利的角度,我們是向天地學習。這個天地的運轉,四季的運轉特別的剛健,這個是表示我們在自利方面,應該是要精進,面對自己的煩惱應該是剛健的,君子以自強不息,要求自己應該是要嚴格的。但是面對眾生的時候,要跟大地學習,「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能夠包容一切,生長一切的萬物,就是我們在待人處事,應該要學習大地的包容,這樣子才是有大福德的境界,這是一個總說。

這以下就別明,就是講出了有六個相狀,是一個罪過深重的情況。

(二)別明

「然人之過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勿自誤!」前面是一個總標,這以下就各別解釋。一個罪過深重的人,他也有一些徵兆的,這以下講出了六種徵兆:

一、「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這個人的昏沉昏昧特別嚴重,怎麼知道呢?「心神昏塞」昏昧閉塞,你跟他講什麼事情,或者聽聞佛法以後,轉頭即忘,心中完全沒有念力, 就是這個人,一天就是迷迷糊糊的,內心一片黑暗,這個就是有罪障的一種相狀,這個罪障來遮障他的明瞭性。

二、「或者無事而常煩惱」。這個煩惱的體性我們說過,煩惱的體性是一種煩躁惱動的,它是一種躁動的。這個功德的相狀是輕安的, 一個人內心貪煩惱、瞋煩惱很重的人,他就是不容易寂靜,他就有事沒事、坐在那個地方,他就是心就是不安,你就是問他為什麼?他講不出個所以然,就是這個人的罪業重。罪業在你的內心當中,累積在心中,所以他沒有事就常起煩惱,這也是一個罪障重的相狀。

三、「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他看到有功德的君子,有道德的君子,本來我們看到君子是崇重賢善,尊重,但是他不是,「赧然」就是面紅耳赤,很難為情的樣子。乃至於「消沮」,這個「消沮」就是恐懼的樣子,就是這個人心中不夠坦蕩,就是畏畏縮縮的,看到有大功德的人,他內心就是難為情,就是害怕,這件事情也是一種罪過的樣子,罪過的相狀。

四、「或聞正論而不樂」。聽到這種正法,這種宇宙間的真理,本來應該我們是要隨順歡喜。但是他不是,他聽了以後,內心不高興、排斥,這個就是內心,也是有罪業。

五、「或施惠而人反怨」。他幫助別人,給人家恩惠,別人應該感激他,結果人家反而埋怨他,這件事情,也是他內心有罪業。

六、「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這個做夢呢,都是做一些顛倒的夢,殺盜淫妄的夢,就是沒有好夢出現;甚至於白天的時候就是語無倫次。或者妄言失志。也可以說,就是夢中隨便講話,內心當中,完全控制不了自己。

這以上的六種都是作孽之相,過去造的罪業,這個罪業已經累積在心中很久了的徵兆,雖然沒有得果報,但是它是有這種徵兆出現,怎麼辦呢?

「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勿自誤!」這種情況,你應該好好把握生命在的時候「捨舊圖新」,好好的盡除罪障、積集資糧,不要再耽誤,不要把這一生空過了,因為這個人的生命是能夠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最好的果報,所以應該要把握。這個是把這個罪業的相狀,先標出來。

這以下就講到「正示轉業之法」。假設我們有前面的六種相狀應該怎麼辦呢?這個講到改變的方法,佛法是講可以改變的。這改變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是「改過」;第二個「積善」;第三個「謙德」。先看第一個。「改過」應該是從兩方面:先從這個內心思想的轉變以及行為的轉變。先看思想轉變。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貳、正示轉業之法

(一)改過

一、圓發三心:一、羞恥心。   二、畏懼心。 三、勇猛心。

一者、「圓發三心」。就是我們在思想上,要發起這三種情況:第一個是「羞恥心」;第二個「畏懼心」;第三個「勇猛心」。這個 「羞恥心」在儒家來說, 就是你心中要有一種希聖希賢的心。假設你這個人自暴自棄,那誰也救不了你。你心中有罪業,有罪業到三惡道去,你也無所謂,那你無所謂,誰也沒辦法。你的內心當中,沒有想要往生到善處,往生到比較高層次的這種法界的意願, 這個誰也沒辦法,佛陀救不了你的。所以你第一個要有 「羞恥心」,要有希聖希賢的心。

第二個「畏懼心」,前面的「羞恥心」是就著你的這種現生的這種業力的觀察;這以下是對望著未來的果報,你對未來的果報要有「畏懼心」。你讀讀《地藏經》,看到地獄的果報,你就會好好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去改變你的生命。所以這個畏懼就是思惟三惡道的苦,你因為害怕的果報的緣故,你也會害怕你的惡業,而你會主動積極的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避免到三惡道去,「畏懼心」。

第三個「勇猛心」。有了「羞恥心」跟「畏懼心」是不夠的,因為你知道這個罪業的可怕,但是你一天拖一天,事情要改,結果因循怠惰,一天過一天都沒有改。在《了凡四訓》他講一個譬喻說,它說:我們這個改過修善,就好像這個芒刺在肉,亟需打處。這個芒就是草字頭再一個亡,死亡的亡,就是你對於罪業的認識,應該把它觀想,就好像一個針刺在你的身體。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針刺在身體,它就會有變化,就是你的身體的肉,會慢慢的腫,乃至於潰爛。你這個事情,針刺在肉體上,你不處理,它一定會愈來愈嚴重,我們這個罪業也是這樣。世間上的事情是:諸行無常,沒有一個法是恆常住不變異的, 你不是消滅它,它就是增長,所以這個罪業在你的心中,你不消滅它,它一定不斷累積,它會累積,就好像這個針刺在身體上,他的痛苦只有增加不會減少,所以「勇猛心」。

這個「圓發三心」,我們有時候想,他為什麼能夠「圓發三心」呢?他為什麼能夠羞恥、能夠畏懼、能夠勇猛呢?這個一定要有正知見,一定要有正見。絕對不是說,他完全沒有正見,就能夠生起,不可能。

我們看儒家的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路,子路這個人,孔子蠻欣賞他的,這個人非常老實厚道,很有正義感。在《論語》上說子路,他本來是一個野人,野蠻的野,不是說他很兇惡,而是說他這個人,一開始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不修邊幅的人,他見到孔子的時候呢,他的頭上是插一根羽毛的,這個手上拿一把劍。他見到孔子,他就問孔子說:「你是幹什麼?」他說:「我是弘揚這個禮」。答禮的禮、禮節的禮,子路問孔子說:「這個禮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一個人天生本性善良就好,為什麼要學禮呢?」子路講一個譬喻說:南山有竹,斬而射之,入於皮革。這個人譬喻也是好,他說:南山有一種竹,這個竹子很特別, 它天生就是很細很長, 我把它斬了以後,用那個箭來射,它就能夠射到皮革。

孔子就針對他這個譬喻,也講一句話說,這個箭是很好,但是呢「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說你這個竹子,是的!它天生很好,你這樣子射,就能夠深入皮革,但是假設「括而羽之」,假設你把這個竹子後面加上羽毛,乃至於「鏃而砥礪之」,把這個前面的竹子再把它削尖,你這樣子「其入不益深乎?」不是射得更深嗎?這子路說:「對!,我的本性善良,我如果再學禮,那就更好。」他就同意,就學禮。學禮以後,他的氣質思想就改變。他改變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可以看他的最後的臨終,子路這個人是個有正義感的人,他所效忠的主人,他的主人發動了政變。發動政變失敗,被綁起來,他去救他的主人。因為那個時候,他也五十幾歲,他是赤手空拳要去救他的主人,結果去的時候,就被對方兩個武士給殺傷了。殺傷的時候,武士那個刀刺到子路的身上,他倒在地上。子路就坐起來,他講一句話說:「君子死,冠不免。」一個君子要死的時候,這個帽子不能戴歪。戴正的時候,那個武士就把他給殺死。

我是在看一本書叫《孔門弟子志行考述》,這個居士姓蔡,他就著這個「君子死,冠不免」,他很多的發揮。他說一個人能夠把這個禮學到那麼深入,到臨命終的時候,他都能夠知道「君子死,冠不免」,他說這種一定對儒家的道理有很深的理解,否則不能夠發動出這麼殊勝的行為出來,不可能。因為我們人是愛著生命的,而他對於「禮」的實踐,竟然能夠超越他對生命的執著。所以我看了以後, 「君子死,冠不免」,這是一個什麼境界?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念到這種境界,這不得了。

當然這個就是,或者我們不知道他是凡夫、聖人,起碼他要以佛法唯識的判教,這種人假設不是聖位,起碼是「勝解行地」,就是在凡位有一個「勝解行地」。他對這個真理,經過他長時間的聽聞,跟深入的思惟以後,他生起堅定不移的理解,他有這種勝解力。這種勝解力所發動出的行為,那是無障礙的,他還是凡夫,但是得勝解,所以他能夠發動出這種行為,「君子死,冠不免。」所以這個羞恥心、畏懼心、勇猛心,都要依止「正知見」的道理,這個叫做「圓發三心」這個應該是具足的,圓發就是三心具足。這是一種思想上的轉變。

這以下講到的修行上的行為。

「漸修三行」在修行上是有次第。

二、漸修三行:(一)、隨事禁之。(二)、明理遣之。(三)、從心滅之。

(一)「隨事禁之」。

那我們剛開始在斷惡的時候,當然是有這種佛法的正見,思惟這個罪業的過患,然後就是勉強自己,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以佛法說,就是以戒法來攝持我們的身、口惡業,使令自己不要去造罪業,這種是從事相上來對治。

這個地方《了凡四訓》也建議我們說,你可以做一個「功過格」,功過格。你把自己的身三、口四、意三,做一個記錄,你今天犯到哪一個業,就畫一個黑點,就表示黑業,你今天有幾個黑點,就看出你今天有多少個業力。你這樣子記錄,你能夠很清楚的做個檢討,這個就是「隨事禁之」,這第一個。

(二)「明理遣之」。

前面是一個事修,這個是一個理觀。這個理觀要以佛法說,就是觀察四念處,就是觀察我們這個身心世界是不淨、是苦、無常、無我。這個意思就是說,前面的斷惡是從枝末上來斷惡,其實你身跟口是一個枝末,這個水流裡面的枝末,這個水流、這個惡、這個黑水,是從哪裡流出來呢?你要去探討,我們為什麼會造惡業呢?

天台宗說我們會造惡業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思惑;一個是見惑。一個是屬于思想的顛倒;一個是屬於知見的顛倒,這兩個是發動惡業的根源。這個思想主要就是愛煩惱,我們對五欲的境界有愛著心,所以這個不淨跟苦是對治思惑,你思惟你的身心是不淨、是苦惱的,就對治你的思惑。其次你思惟這個宇宙人生都是無常、無我的,這些所謂的五欲的境界,都是生滅變異、生滅性,對治你的見惑。這個不淨、苦是對治愛煩惱;無常無我是對治見煩惱。就是從根源上來消除罪業,所以這就是「明理遣之」,這個是更徹底。

(三)「從心滅之」。

前面的兩個事跟理都是屬於散亂心,一個人要能夠達到印光大師說的: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這種事要有一點念力,就是你的心中要有一點法寶,否則你不能抗拒你的煩惱,不可以。就是你或者持名,或者是持大悲咒,或者在持名跟大悲咒當中,又加一些空觀的智慧,觀察這個煩惱是生滅的,你能夠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就能夠轉變它,這是更高的,這個多少都有一點念力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當然這樣子就更徹底,降伏現行煩惱。

這是講到「漸修三行」,這個事、理、心,這三個次第。這個是改過,改變我們的身、口、意的種種的罪業。

我們再看第二「積善」。

單單是改過是不夠的,我們應該也使令善法生起來。《了凡四訓》講這個「積善」,它講到有十種的功德。這十種我們把它分成三類:從第一到第七是屬於福德,福德之善;第八跟第九是屬於智慧,這個善是屬於智慧之善;第十就是慈悲,慈悲之善,分成三類來說明。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二)積善

一、 與人為善  二、 愛敬存心  三、 成人之美 四、 勸人為善 五、 救人危急  六、 興建大利  七、 捨財作福  八、 護持正法  九、 敬重尊長  十、 愛惜物命第一個「與人為善」。

積善的第一個次第,這個「與」就是讚同。就是你做善業,你能夠拜佛,你能夠朝山,或者誦經,我是做不到,我做不到,但是我隨喜讚歎,讚同。你做這個善業,我內心讚同你、隨喜你,第一個。

第二個「愛敬存心」。

這個地方《了凡四訓》說這個是很重要的,他說一個君子跟小人,從行跡上來判斷是很難判斷。應該怎麼判斷呢?就是要從「存心」。小人他為了自己的名利,他也能夠做一些善法。這個善人,有時候為了愛一個人,也可能會喝斥,他甚至於打他。所以你從行跡上,是很難判斷它是一個善業、是惡業,所以你應該要從「愛敬存心」來判斷是善、是惡。就是說,你做這個業的時候,對下有慈愛之心,對上有恭敬之心,這個就是善業,「愛敬存心」。所以儒家有時候,的確是我們容易做到。譬如說,你發菩提心,有時候這個胸量比較小的人,是很難承擔要成佛。但是,你做這件事情保持一個愛,保持一個敬,你做得到,所以這的確也是我們容易踏出第一步,我做這件事情,我有慈愛、有恭敬,這件事做得到。

第三「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就是說,別人做事情,我不但隨喜,我能夠幫助別人,盡己之分、成人之美,我多少能夠幫助你一點,我就幫助你一點。這個地方《了凡四訓》提出一個觀念說,假設你今天所站的位置,有一個善法要出現,而你是個關鍵人物,你如果不做,這個善法就不能成就,如果你做這個善法就成就,而你沒有做,這件事情你就有過失。雖然說其它的善業你不做,沒有過失,只是沒有功德,但是這個善法,你是關鍵,你能夠做到的,但是你故意不做,這樣子你是有過失,為什麼?你違背了「成人之美」。所以這個要注意,雖然我們造善業是隨緣盡分,但是假設這個善業,是很分明的一定要你的時候,而你不做,這個就是有過失,所以這個地方也是要注意的。

第四「勸人為善」。

就是用口業讚歎這個善法的功德,勸人家為善。

第五「救人危急」。

前面是口業,這個是用行動。就是佛法講無畏施。這個人有怖畏,我們能夠用言詞,或者是用行動來消除他心中的怖畏,「救人危急」。這個地方「救人危急」要注意一個點:在美國越戰期間,有一個婦人。這個婦人她的兒子參加越戰,死亡。死亡這個消息傳到家裡面她很傷心,白髮人送黑髮人,很傷心。當地的牧師就去看她,這個當地的牧師去看這個婦人的時候呢,他一句話也沒講,他也沒有表示任何的行動,他只是陪著這個婦人在旁邊哭,陪她哭。他離開以後,這個婦人非常的感動,覺得她受到很大的加持。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救人危急」要緊的就是你有感同身受的心,就很重要。他去,他也沒講任何話,也沒有任何表達,就是陪著她哭,但是她就感覺到有一種溫暖,就感同身受。所以我們「救人危急」,你看他有危急,你以一種輕慢心給他錢,這不見得有效的,你倒不如能夠真正感同身受,這個是最重要的。

第六「興建大利」。

這個地方在《了凡四訓》說,就是你這個善法是能夠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的。或者你是一個國家的官,做官的人,你的這種決策,能夠決定老百姓的禍福,就是你造的業,都是大的業力,大的善業、大的惡業。要以佛法說,你幹執事就是這樣,幹執事呢,就是大功德跟大罪過,因為你面對的是整個三寶的境界,面對的是十方的僧眾,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要注意。做官的、做執事的,這造得都是大的業力。

第七「捨財作福」。

這個就是佈施,用財物來佈施一切眾生,修持福報。

以上的七個都是屬於福德之善,這以下講智慧,福德還是不夠應該要智慧。

第八「護持正法」。

我們應該思惟宇宙人生,眾生的苦惱,主要是來自於他心中的無明。他為什麼造惡業呢?因為他沒有智慧,所以這個佛法的真理就特別重要,我們應該要「護持正法」。不過這個「護持正法」,在律上它是分兩類:第一個是屬於外護;第二個是內護。假設你是一個居士,你的「護持正法」就是外護,你蓋一間道場,就是一些佈置道場環境的,把這個環境佈置好,來聽聞佛法,這個都是外護。出家人就是內護,你能夠有聞、思、修三種智慧來弘揚佛法,就是內護。不管是外護、內護,都是「護持正法」,使令正法能夠久住,廣泛的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就是「護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長」。

前面的是對法的尊重,這個是對人,對這個父母師長。《了凡四訓》說這個就是最關乎陰德的事情,要能夠尊重,這個都屬於智慧的資糧。

第十「愛惜物命」

是屬於慈悲。「愛惜物命」在《了凡四訓》提出了有四種動物是不能吃的:

第一個、聞殺不食。就是在殺的時候,你聽到牠這種哀嚎的聲音,這個東西你不應該吃,聞殺不食。

第二個、見殺不食。你親眼看到牠被殺,這個東西你不應該吃。

第三個、專為我殺不食,這個動物牠是專為我殺的,你也不應該吃。

第四個自養者不食,這個動物是你從小到大你把牠養大的,你也不應該吃牠,傷害慈悲心。

《了凡四訓》這講到四種不食,前面的三個是通佛法的三淨肉,是相通的,第四個是儒家專有的。不過它講得有道理,你從小把牠養大,你把牠殺死,這件事情的確是會傷慈悲心的,這個就是慈悲之善。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修善法有這十個項目。

第三個「謙德」。

這個「謙德」是說,你能夠從前面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你的生命就轉變了,你這個人是有資糧的人。有資糧的人,你就要小心,要謙虛一點,使令你這個功德不斷的增長廣大,一個沒有謙卑的人,很可能會折損你前面辛苦所積集的資糧。我們看它的內涵。

(三)謙德

「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見識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好,我們分三段,第一段是總標。「趨吉避凶,斷然由我」。我們的生命會出現一些可樂的吉祥果報,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兇惡的不可樂果報。這件事情是誰決定呢?「斷然由我」,就完全是我們的心作主。你是起善心、起恶心,這是一個主宰者,應該怎麼存心呢?

「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 。我們這個存心,乃至於我們的行為,制行這個「制」就是勉強。這的確,我們在淨罪集資,是違背我們過去的思想,違背我們過去的行為。要照我們過去的等流習性,我們的心是應該要起煩惱,要造惡業,這件事情會很自然。但是不是!要勉強自己要起善念、修善法。所以這個「制」就是勉強自己,剛開始要勉強自己,思惟善業的功德,思惟惡業的過失。「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就是我們不要去違背這個因果的法則。

「虛心屈己」。經常保持一個謙卑的心,就是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我這個還不夠,我的惡業還斷的不夠,我的善法還積的不夠,保持一個謙卑的心。屈己,就是事事要遷就他人,待人處事這個 「我」 不要太大, 使令這個 「天地鬼神, 時時憐我」 ,才有「受福之基」。就是保持一個謙卑、屈己之心。為什麼要這樣子呢?這以下講出一個道理。因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一個憍慢的人,他絕對不是一個遠大的法器,就是你這個器太小。太小,你「縱發亦無受用」,就算你一時能夠發達, 但是你也不可能成就長久的功德。你稍微懺除一點的罪障,稍微積集一點資糧,這個「我」就生起來憍慢,看這些人誰都不如我,這樣子你不可能成就大功德。

所以第三個結勸。「稍有見識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一個有胸襟的人,有廣大心量,要成就無上菩提的人,你不應該狹小的,排斥這種廣大的福德,就是要有謙卑的心。這個也是一個很好的下手處,就是我們要無我,無我所,也的確是有點困難,「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一開始達不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起碼你在修善法的時候,把這個「我」壓低一點、謙卑一點,以大眾的利益為著想,這樣子是踏出第一步。修無我觀之前,把這個「我」降低一點,這倒是一個下手處,謙卑一點,「謙受益,滿招損」,這樣子我們是受益的。

好,我們再看第三個「結示罪滅之相」。前面的懺除罪障、積集資糧,我們怎麼知道罪業有改變呢?這以下也講出了這個改變的八種相狀。

附表十  ——  [轉變由心]

參、結示罪滅之相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滅之象也。」—  糅和《了凡四訊》—

這以下就講出八種相狀。先看第一個「或覺心神恬曠」。這個「恬」就是舒適,內心感到很舒適。這個「曠」就是很開闊,本來我以前的胸量感到很狹隘,現在開闊了,本來這件事情我是不能包容他的, 現在我可以包容, 就是這個人的內心舒適、 開闊。這個人有功德的相狀表現出來,雖然沒有得果報,但是可以從內心的狀態判斷出來,這個人是有大功德的。

「或覺智慧頓開」。這以前我聽法師說法、看經典,看不懂,但是現在是看出一個消息,知道了消息,這個也是好現象。「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就是這個「冗踏」就是繁瑣雜亂。我過去是非常不耐煩的,一點點雜亂的事情,我就不能夠容忍。但是現在不是,現在能夠比較安詳了,碰到這種繁瑣雜亂的境界現前,你心中能夠「觸念皆通」,心中還是保持非常平靜,這個就是你心中有功德的相狀,罪業消除了。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看到過去的怨家,過去本來是要生氣的。可是現在不但不生氣,還能夠對他生慈悲心,這個也是功德相狀,就是你的內心有大功德,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或夢吐黑物」 。這作夢的時候, 夢到你吐出很多的髒東西。密宗說,你在夢中夢到洗澡,這也是好事情,用這個乾淨的水,把身體洗乾淨,這也是罪過消滅的一種相狀。

「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蕅益大師的傳記說,他在出家之前,曾經夢到顏淵,跟顏淵討論儒家的思想,這個都是好現象。世間的聖人、賢人能夠夢到。這個意思就是說,佛法講感應道交,就是有一個法界眾生會跟你通消息,你內心的境界,一定要跟他相應。所以你經常夢到一些鬼神,你自己也應該檢討,你的內心跟他的狀態很接近,也是感應道交,所以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從夢裡面,判斷內心的狀態。

「或夢飛步太虛」 。這個就是你的四大,這個粗重性消除了,感到有一種輕安。在佛法上說,我們這個果報愈增上,這個四大是愈輕安的。愈低的法界,那個果報,那個四大是愈沉重。所以你要是作夢夢到你從上面掉下去,從山上掉下去,這就不是好事情,沉重。你要夢到你的身體是「飛步太虛」,這是一種功德的相狀。

「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這個就是碰到三寶,夢到這種三寶,比前面夢到往聖先賢更高深。一個人能夠夢到佛、法、僧三寶,這個人起碼是出離心生起來,要不然就是菩提心,否則你很難夢到三寶的。

這以上的「種種勝事」,都表示你的罪過消滅的相狀,這個是可以判斷,山雨欲來風滿樓,大功德要出現之前,它就有一個消息出現,你可以知道的,這個是講到罪滅相狀。

好!我們再回歸到印祖的原文,第四十二面,最後印祖引用《金剛經》做一個印證。

「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這一段是用《金剛經》來總結前面的一段文。印祖就是為了使令我們生起信心就引證。他說《金剛經》說:「若有人」,有一個人,這個人是受持了《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金剛般若,這智慧像金剛一樣,破除一切的顛倒。這種智慧是一種大功德的境界,一切的波羅蜜,以智慧波羅蜜為第一。這種尊貴的波羅蜜生起,應該受到人家的尊重,但是他不是,「為人輕賤」。這個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凡夫眼光:哎呀!他這個人受了《金剛經》,結果沒有得到可樂果報,結果人家反而嘲笑他、譏諷他。這表示呢,「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他修了這個波羅蜜的善法,結果被人家輕賤,就是他先前有罪業,應該到三惡道去的,但是「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因為他這種金剛般若,這種善法到他的心中, 把他的惡業給逼出來, 使令這個惡業就提前消滅。消滅以後,他所受持的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的這種殊勝的善根,就能夠引導他未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但是罪業消滅,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講「轉變由心」之義,也就是這個意思。

這一段是說明業由心生,但是業也是由心而轉,業由心轉。佛法的理論是說,這一切的罪業,是我們這一念心生起的。但是你也不能夠把這一念心消滅。為什麼呢?這一切的功德,也是你這一念生起,這整個關鍵,就在迷、或者是悟。佛法講不二法門,離開你這一念妄想,沒有真如佛性,離開你的無明妄想,沒有真如佛性。你應該用清淨的正法,來熏習你的妄想,它就能夠慢慢的轉成真如。你要像外道修無想定,把這個妄想給息滅,你也不能生起功德,就一灘死水。所以這個地方, 我們修行要知道消息,這講轉變由心。

好, 我們再看丙三的結勸,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大家請合掌。

丙三、結勸

念佛雖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損人利己之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之行。若宿業,若現業,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淨盡也。—  復康寄遙書  —

好,我們加以說明,這一段是一個結勸。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念佛,就是我們這一念心來專一的、相續的來憶持這一句的萬德洪名,當然念念之中,能夠消除我們過去的罪業。但是,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你所持的這個佛號是萬德洪名,但是你能持的這一念心要注意,它也是關鍵!你能持的這一念心,有顛倒的情況,也不可能跟佛號相應。

怎麼才能夠跟這個佛號相應呢?這下面講出一個標準。

然鬚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就是你要能夠對這種罪業生大慚愧,對未來的果報生大怖畏。這種對於黑業的慚愧,對於不可樂果報的怖畏,來轉眾生損人利己之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之行。這等於是發菩提心,把保護自我的這種無明、自私自利的心,變成普利眾生的大菩提心。

這個菩提心生起有什麼好處呢?

則你在念佛當中若宿業,若現業,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淨盡也。

所以我們能夠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你在菩提心當中,把佛號現出來,那是念念光明的境界,或者是宿業,或者現業,都能夠消滅淨盡。

所以,雖然我們前面強調這一句佛號是萬德洪名,但是你能念的這一念心要注意,你要跟菩提心相應。這說明消滅業障的一個關鍵,就是你是不是能夠發起菩提心。

這業力,假設得果報以後,就是不容易轉,但是它還沒有得果報,它蘊藏在第八識的深處的時候,是可以轉的。透過你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業力會有所變化。

我講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是出在智者大師的傳記裡面。

它說:智者大師是在隋朝的時候出生。智者大師的父親是一個做官的,因為當時動亂,這個隋朝的皇帝,可能過去的福報比較不是很深厚。就是一般的皇帝,都做沒多久就被推翻,就是戰亂很多。他父親也是在戰亂當中,父、母親都死亡。死亡了以後,智者大師跟他哥哥叫陳針,兩個人是十歲左右,就被他父親的一個好朋友給收留了。他父親的好朋友,把他們養到長大以後,這個智者大師就出家,他哥哥就去從軍,作軍人。

智者大師的出家,是在果願寺,是一個小道場,他拜的師父叫法續法師。智者大師出家的時候,他的師父就叫他去種田,他就去種田。晚上他就在圖書館看書,他這個人記憶力非常好,一下子就把很多的經論都背下來,但是他師父的道場,是一個小道場, 他師父也沒有發現這個人有什麼不同。他的師父有一個同參,叫做慧曠律師,這個人影響智者大師太大,這個慧曠律師他有一次到果願寺去,就發現這個小沙彌與眾不同,他跟他談了以後,發現智者大師這個人記憶力好,智慧也超人,就跟他師父說,這個人是法門龍象,不是你能夠栽培的,你要把他給佈施出來。有些人他就把自己的徒弟給佔住,他師父不是!就是佈施出去。

慧曠律師就帶著智者大師先到他的道場去,他先為他講戒律,還有講一些方等經論,那個時候,他就對大乘佛法有一點基礎。後來慧曠律師覺得他已經不能再教他以後,所以這個善知識也是不可思議,他不能教他,他也不佔有他,送他到大蘇山,去親近慧思禪師。慧思禪師一看到他以後,他說:我們過去同在釋迦牟尼佛聽聞《法華經》,現在又見面。所以智者大師也是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時候就出現了。慧思禪師就為他講《四安樂行品》,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願安樂行,身、口、意、誓願,就叫他修「法華三昧」。他在三七日當中,就證得旋陀羅尼,法華三昧的前方便,就是圓五品,五品觀行位,這個隨喜、讀誦、為人演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這五品旋陀羅尼。

這個時候,他就到瓦官寺去,慧思禪師就請智者大師講《法華玄義》,就是九旬談妙,解釋經題,講《妙華蓮華經》,講這個妙字,講九十天,所以這個人,開智慧的人,那個思路是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不是講智者大師,講他哥哥。他哥哥去當兵。當了兵的時候,因為戰亂也立了很多功勞,他就做到參軍,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官,參軍。那個時候,他哥哥也差不多是中年了。這個軍人的世界,多少帶一點殺業,內心當中,多多少少都累積一點罪業,殺業。他哥哥在中年的時候,突然間覺得身體不舒服。身體不舒服,去看醫生,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他是總覺得自己身體的體力,傳記上說,就像泉水一天一天的乾枯一樣。那個體力一天不如一天, 但是他去檢查,檢查不出來。他有一天就到菜市場,就類似我們講到夜市去,看到一個算命先生叫李鐵嘴。這個李鐵嘴一看到他的時候說:「先生,你的相貌裡面,死相現前,你的生命活不到一個月。」他哥哥陳針說:「那這個事情是不是能夠改呢?」這個算命先生再仔細一看說:「對不起!你這個死相特別的堅固明顯,沒辦法改變,你絕對活不了一個月。」他哥哥聽了以後半信半疑,但是他回去以後,的確覺得生命之泉不斷乾枯,後來他就相信,就把這個參軍的職位給辭掉。辭掉以後呢,他就想到他弟弟,這弟弟在瓦官寺,那個時候智者大師出名了,就去找他弟弟。找弟弟說:「算命說我這個死相現前,這件事情定業不能轉變,我想見你一面。」智者大師就為他說這個懺法,他講方等懺法,並沒有明顯說是什麼懺法。他意思就是說,這件事情都是因緣生的,都可以改變,為他說方等懺法。然後為他說《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就是小止觀。小止觀是為他哥哥說的。他哥哥就在那個地方,一方面修懺;一方面修小止觀,這個小止觀主要就是修空觀。在那個地方修了三個多月,沒有死掉。

出來以後,他又去找那個李鐵嘴。這個李鐵嘴看到他就問這個陳居士說:「你是不是修了什麼大的陰德呢?」說:「沒有,我就在修懺、修空觀。」他說:「你那個死相消除掉了。」後來他哥哥又活了十五年。

所以這個世間上的罪業,是可以改變的,你看這個算命先生說,他已經死相現前了,都可以轉變,死亡都能夠轉變了,何況是其它的罪業。不過這個問題就是,你的內心是不是能夠真實的覺悟,問題在這個地方。

就是我們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你從這個顛倒的無明,發動的業力,去創造一個雜染的識。你如果能夠,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你能夠內心當中,有這個智慧的光明,折損一分的無明,就折損一分的有漏的業力,也就折損了一分的雜染的阿賴耶。就是你從十二因緣的觀察,可以知道這個業是可以轉變的,問題是你能不能夠「無明滅」。無明一滅,後面都滅,就是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於生滅,則老滅;老滅,則死滅;死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而這整個關鍵,就是你內心是不是能夠生起光明的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說你知道這件事情,而是你要有勝解,這個勝解是很重要,在我們凡夫位,達到勝解行地很重要。

我們在改變煩惱跟罪業,當然我們應該要承認它有很強大的勢力,不是我們一下子就能夠完全把罪業、煩惱給消滅。但是因為你有正知見的因素,你有要改變它的心,你從現在開始,你的生命就開始變化,你的生命是趣向於可樂、趣向於光明。就是你從現在開始,你的生命體就轉變,不是馬上能夠轉變,但是你的正見跟願力,它引導你慢慢轉變,你要是一個沒有正見的人,那永遠沒希望。

當然這個轉變由心,它也是有理觀跟事修,都必須要配合。就理觀上,我們主要是四念處,還有念佛;但是事修上也要注意,也應該配合拜懺、念佛、持咒,種種的加行,都是有需要的。

就是你的「事」 不要去礙 「理」 ;「理」 也不要礙「事」 ,有理觀、有事修;有事修、有理觀。我們知道一切法畢竟空,但是我們也是老老實實的去拜懺,就是這樣子,也是去拜佛,但是我們知道罪性本空。你知道罪性本空,你在拜佛的時候,這個消滅惡業的力量就很大;你認為這個罪性是有的時候,你同樣拜一個佛,你消滅的罪業就比較慢。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能夠幫助你的事修,這兩個是要互相配合。

它是一個助行,能夠幫助我們的信願持名,能夠很容易的跟彌陀感應道交,所以這個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是一個助行。不過這當然是點點滴滴的功夫。就是我們的目標確定,方法也正確,但是你也不要急躁。就是今天拜佛,明天也拜佛,你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你相信你每一個點點滴滴的佛號,你相信你每一個禮拜,對你的生命都有增上,你相信就好。

有些人就是急,你是不是告訴我一個最快的方法,能夠成佛?沒有這回事情,世界上沒有這回事情,就是點點滴滴嘛,你今天做定課,明天做定課。

所以這個修行,我們了解宇宙間的真理,你不要急,你好好的去積功累德,這個功德是少不了你的,跑不掉的,你就是老老實實的禮拜、修福;修福、禮拜。你整個生命當中,罪業就慢慢的消滅,功德就慢慢的增長,等到有一天,它自然就出現。就是深信因果,不要急躁。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極樂世界的見聞獲益

《華嚴》喻藥王樹,若有見者,眼得清淨,乃至耳鼻六根...

成就臨終往生,要注意哪三大要事

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

如不念佛,每日造作獲罪無量

菩薩謂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兒孫,時常...

大安法師:述而不作話念佛

記者: 我們這些眾生是迷惑顛倒、無明障重、有很多的...

大安法師《執持佛號,秘訣神丹》

南無阿彌陀佛!諸位大德法師,諸位居士同修: 今晚我...

學佛的失獨老人很痛苦,應該如何面對

問: 弟子跟您學佛十年,並皈依,已60歲。最近獨子不幸...

印光大師答緣淨居士問

問: 念佛行人,首宜以嚴持五戒為急務,庶念佛易得心淨...

貪戀娑婆修行的功德不想往生可行嗎

問: 頂禮法師!佛經上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抵得...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國土有哪三種

我們要知道,極樂國土不是業力所感,我們再三強調──...

不要跟著感受走

在我們生命當中最麻煩的就是感受的問題,感受問題。那...

為何偏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原文】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

為什麼有人富貴堅固得來容易,有人卻要辛苦勞作

我們先講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你這個心力。譬如說,我...

出家憂道不憂貧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能...

做不到通身靠倒,這樣的狀態要如何打破

問: 弟子目前狀態是這樣的:說我信吧,卻做不到通身靠...

不要讓車輪沾上血腥味

1.在日常駕駛中小心點,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別去...

慧律法師《三千佛圓滿開示》

(上) 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佛能預知我們的未來嗎

問: 佛能預知我們的未來嗎? 衍慈法師答: 你問的是...

九心住(欲界定)

我們先說明九心住,這個九心住又有一個名稱叫欲界定。...

結善緣的重要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一間寺院,一心一意清苦修行...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各位同修,請跟我一起合掌,跟著我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

作福不如惜福,悔過不如寡過

【原文】: 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

淨土法門的臨終助念

死亡,對一般人來說,是一恐懼而痛苦的事情;而對淨業...

慧律法師-一行三昧論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法宣法師,諸位法師、...

楊絳的百歲感言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

【佛教詞典】蘇怛羅

梵語 sūtra,巴利語 sutta。又作蘇多羅、素呾纜、修多...

【佛教詞典】善順入言

【善順入言】 p1143 瑜伽八十一卷十七頁云:善順入言者...

【視頻】淨界法師《婆羅門讚佛的果報》

淨界法師《婆羅門讚佛的果報》

【視頻】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

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