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乙二、教起因緣。

我們這一次的課程,我們攏總分成三大科,甲一是前言;甲二是正文;甲三是結勸。在甲一的前言又分成兩科,乙一是作者略史,乙二是教起因緣,這兩科是我們正式進入本文之前,一個應有認識。前面的一科是介紹能說法的人,就是印光大師的一生,他自行化他的功德。這一科是說明所說的法,淨土教法生起的因緣,來啟發我們的信心。這以下有一段印祖的開示。我們把它念一遍,請大家合掌。

乙二、教起因緣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咸皆帶說淨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與徐福賢書  —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我們把這段《文鈔》加以解釋,我們分成三段:

第一段、先攏總的說明淨土法門它所依止的經典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一開始印祖就標出了我們淨土宗所依止的三部經,第一部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的宗旨就是信願持名三種資糧,以堅定的信心跟願力來憶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信願持名。

第二本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真正的修淨土,要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我們厭惡三界的生死,我們希望追求無上的菩提,你要有這種信願,有這種信願以後幹什麼呢?一向專念,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兩部經都是以持名為主,都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為我們的所觀境。

第三部是《觀無量壽佛經》,這部經就是觀想、觀像,總共有十六個觀法,就是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或者是琉璃地,或者是寶樹宮殿樓閣等等依報的莊嚴,或者是直接觀阿彌陀佛的正報,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的身相,就是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的莊嚴,這也是一種方法,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這樣子也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印光大師說「此名淨土三經」,印祖就把這三部經,把它安立一個名稱,叫做淨土三經。

這三經它的內容是什麼呢?「專談淨土緣起事理」,這個「專」就是專門,專門來介紹淨土緣起的事跟緣起的理論。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佛法是在詮釋諸法的真實相,告訴我們這個宇宙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要以佛的知見,來觀察這個世間,它是有兩個部份:一個是屬於事相,就是現相界,或者我們講世俗諦。這個現相界就是一種因緣果報。廣泛來說就是有十法界染淨的因果,有六凡法界雜染的因,而招感六凡法界雜染的果。有四聖法界清淨的戒定慧的因,招感四聖法界的無漏的法身、般若、解脫的功德,這個都是屬於緣起的事相。廣泛來說,就是十法界的染淨因果,這個都是屬於差別相。又以天台宗來說呢,無差成差。

這個地方是講淨土緣起的事。換句話說,它這個地方所談的在十法界當中,是專門談佛的法界,就是談阿彌陀佛,祂過去是怎麼樣依止一種清淨的本願,開始發四十八願以後,積功累德,創造一個極樂世界,這個果地的功德。祂又怎麼安排一個方法,怎麼樣安排一個因地,使令我們凡夫能夠依止這個因地而修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就著淨土緣起的事相,可以說是修因證果。不過修因證果,我們看《阿彌陀經》的結構,或者《無量壽經》的結構,特別是《阿彌陀經》的結構,佛陀在介紹這個因果,祂是先介紹果報功德,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廣泛的介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妙,然後再介紹怎麼能夠往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以說緣起的事相是先介紹淨土的果,再介紹淨土的因,這個叫做緣起的事。

什麼是緣起的理呢?就是前面的法界是無差成差,這個地方是差即無差。就把一切的十法界的染淨因果,匯到一種無差別的境界。這個無差別的境界,各種宗派的說法不同。我根據天台宗的說法說,萬法唯是一心,蕅益大師就是根據天台宗,就在我們建立信心,信事以後,他又講出一個信理,就是說,相信十萬億佛土,不離開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就是說,沒錯!從現象上來說我是一個生死凡夫,阿彌陀佛的國土,是非常清淨莊嚴,而且距離我十萬億國土這麼的遙遠,但是要是從我們這一念清淨心的本體來觀察呢,它不離開我這一念清淨心之外。

淨土宗有一個祖師,十祖截流大師,他講出一句話說:

「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截流大師

就是說,我們要從因果來觀察,我們是一個沒有資糧的人,業障深重,我們過去沒有積功累德,沒有懺悔業障,所以業障深重,我們的果報是非常的不好。彌陀是什麼境界呢,萬德莊嚴,祂過去有清淨的功德力,我們感覺到我們跟彌陀的距離是相當遙遠!我們怎麼能夠敢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件事怎麼敢呢?但是彌陀是我心中的佛,我是彌陀心中的眾生。換句話說,要以理性來觀察,我們這一念的明瞭心性,跟彌陀的明瞭心性是無差別的,是無差別的。換句話說呢,你在佛堂裡面,你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阿彌陀佛當下就知道這件事!祂的大悲心就跟你這一念佛號感應道交,憑什麼呢?憑的就是體性的無差別。

所以我們不但是要了解這個緣起的事相,你了解這個理論,你能夠把你這個凡夫的這一念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距離給縮短,對你自己往生極樂世界,你有很大的信心,相信十萬億佛土不離我現前一念心性,以心性本無外故。截流大師講出這句話出來,這是要我們相信,從我們的清淨心來觀察,我們跟彌陀是無差別相的,所以自然感應道交。這個大家要體會體會,就是從理性的思想。這個就是淨土三經的主要內容,講到事相跟理論。

【其餘諸大乘經,咸皆帶說淨土。】

其它有很多的大乘經典,日本的學者統計,在《大正藏》裡面,講到淨土的經論有兩百四十多本,可見得這個淨土的經論,在大乘是相當重視的,這些都是「咸皆帶說淨土」,就是兼帶的介紹淨土,不是專門,但是也提到極樂世界的存在,有這種事情。這是第一段,印祖先把我們淨土法門的傳承介紹出來,一開始是有佛的傳承,佛陀在《阿彌陀經》裡面談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佛陀很認真而清楚的標出:極樂世界正報的彌陀跟依報的極樂世界,使令我們知道這個法門是有清淨的傳承,有它的真實性。這是第一段,這是一個總標。這以下就詳細的把這個傳承的內容加以解釋,我們再看第二段:

【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在整個淨土教理的傳承當中,最初的傳承就是《華嚴經》,這個《華嚴經》,我們把經題簡單的解釋一下。《華嚴經》的內容是一乘的因果,一佛乘的因果,這一乘的因果在經題有表現出來。這個「華」是表示什麼呢?表示萬善的因華,就是菩薩的六波羅蜜開出來的就是萬善,這個是一佛乘的因。這個「嚴」指的是萬德的佛果,萬德的佛果是約一佛乘的果,換句話說,這個《華嚴經》就是講什麼呢,講以萬善的因華來莊嚴萬德的佛果,就是介紹菩薩的修因跟證果。不過《華嚴經》的結構也是先介紹果德,先介紹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把這個菩薩的功德,次第的、清楚的介紹出來,所以我們講: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有種種的功德。介紹果地功德以後,再介紹成就這個功德的因,就是六波羅蜜乃至於十波羅蜜,就是整部《華嚴經》是介紹一佛乘的因果。這個是解釋經題,再看下面。

【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

這個就是講到天台宗的判教。這個判教,佛在世的時候,經典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不像這個論,多數論是菩薩說,論是糅合經典的義理,就著義理來分科、來說明,但是經不是根據義理來說,它是隨眾生的根機說。所以佛陀滅度以後,他留下的經典就有些差別相,有些經典這樣講,有些經典那樣講。到了天台智者大師就把這些差別的經典加以整理,使令它前後不至於矛盾,他就把所有的經典判作五時八教,就是教法生起的次第,有五個時段:第一個就是華嚴時,第二個是阿含時,第三個是方等時,第四個是般若時,第五個是法華涅槃時。

天台智者大師的意思是說,佛陀成道以後,他度眾生第一個說的教法是華嚴,就是講圓頓法門,為什麼呢?講一個譬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它是先照到高山的頂,然後再慢慢慢慢去照到大地,普遍的去照到大地。佛陀說法亦復如是,佛陀的智慧是大光明的境界,他最初成道,他在定中,是先講一佛乘的圓頓法門,去度化根熟的菩薩,大乘的根機成熟的菩薩,就是所謂的「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這是佛陀所說的第一個圓頓法門。

後來就是很多的阿羅漢在這個華嚴會上,「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佛陀講《華嚴經》,他不是現丈六比丘相,是現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的報身,所以阿羅漢就看不到佛的身相,也聽不到佛的說法,所以在華嚴會上等於是沒辦法栽培善根。佛陀是大太陽的境界,在開始、在普遍的照到大地,就所謂的為實施權,講阿含、方等、般若這種次第的法門。到了法華會上再開示,會漸歸頓,攝末歸本,在這個時候,再使令所有的凡夫、二乘人再發菩提心,這是佛陀講經的一個次第的安排。

所以第一個,最初是講大乘的《華嚴經》,它所加被的根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它這個法門是一乘的妙法,到了末後,最後的《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遍參知識。善財童子普遍的參訪了五十三個善知識,他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以後,就「證齊諸佛」,這時候到了等覺菩薩,「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這個時候普賢菩薩說:你現在要急速成就諸佛的功德海,要修十大願王,然後「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以這個十大願王的功德再迴向求生極樂世界,以期在這一生當中圓滿佛果。所以說這一部的《華嚴經》,就是你發了菩提心以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一生成就佛道的法門。

我們把十大願王的導歸極樂世界的情況用附表解釋一下,看《印光大師文鈔》補充講表附表第一、普賢十大願王。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我們分成兩段來說明,第一段是約因行,第二段是約果德。

一、約因行:

先看因行,我們解釋十大願王,分兩科,先解釋十大願,再解釋這個「王」。

(一)【十大願】

第一、「禮敬諸佛」

我們修十大願王第一個要做的就是禮,就是身業的禮拜,這個敬是意業的恭敬,禮敬誰呢?禮敬三世諸佛,這是第一個。禮敬諸佛可以破除我們多生多劫的我慢的罪業,成就我們的尊貴身。你經常禮拜,你這個身相看起來特別尊貴,我感覺到我們的導師懺公師父,他的身口意三業當中,有明顯的十大願王的功德,尤其是越晚年越明顯,你注意一下,他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他特別還強調禮敬諸佛。我曾經聽到有人講一件事說:台北有一個商人,要以佛法說,就是大富長者的境界,他到蓮因寺去參觀。他對佛法是沒什麼信心,但是去參觀參觀。他參觀到了大殿,參觀到一半的時候,看到一個老者披著袈裟,從走廊這邊走進來,他不由自主就是跟他禮拜。所以這個人,這個尊貴身是修來的,看起來特別尊貴,怎麼會尊貴呢?禮敬諸佛,因地當中禮敬諸佛。

第二、「稱讚如來」

前面是一個身業的禮拜,這個地方是一個口業的讚歎。我們經常用偈頌來讚歎佛陀,能夠破除我們多生兩舌、綺語、妄言、惡口的罪業,成就無礙的辯才,有這種功德。稱讚如來,在我們顯教也是很重視,有阿彌陀佛讚、地藏王菩薩讚。各式各樣的佛菩薩都有他的讚,但是在顯教好像是不多,頂多是四句偈或者是八句偈。在西藏對「稱讚如來」特別重視,它要有什麼重大的法會,在誦經之前那這個讚歎佛菩薩的功德,那個偈頌一唱就是一個多小時、兩個多小時,他每次唱讚嘆佛菩薩功德,他經常都是潸然欲淚,感動的掉眼淚,這個是一種宗教情操,就是稱讚如來,讚歎佛菩薩的功德,這是一種口業的稱嘆。

第三、「廣修供養」

這就是用財物或者是香花燈燭、種種的資具來供養十方的諸佛菩薩。可以使令我們破除過去慳貪的罪業,而得到廣大的財富。我曾經遇到一個修密的法師,他跟我講說:歸依上師、歸依三寶,他在修行的因地就是以禮拜、讚歎、供養為主。換句話說,我們禮拜諸佛、讚歎如來、廣修供養,一方面是破除我們的罪障,增加我們的福報。另一方面有歸依的這種功德在裡面,使令我們跟我們的本尊,譬如說你的本尊是阿彌陀佛、你的本尊是觀世音菩薩,你這樣子做以後,冥冥當中你跟你的本尊緣就深。緣深,他要加被你就容易,所以這個當中有歸依的成分在裡面。這個也是有需要的,這是透過禮拜、讚歎、供養,使令我們跟佛菩薩的距離拉近。

第四、「懺悔業障」

就是懺除我們無始的罪障,五逆十惡乃至於謗法的罪業,約著破惡來說的。

第五、「隨喜功德」

前面的禮拜、讚歎、供養,都是約我們自身來說,這個隨喜功德是說,我們也可能會跟同參道友接觸,一切法因緣生,每一個眾生有各式各樣的善根功德不同。但是我們凡夫的心情,就是嫉妒心、不耐他榮,我們凡夫的心情是這樣的,如果沒有經過調整,我們凡夫的面貌是認為:我們這一念的生命體,這一念心,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能夠主宰一切法的一個我,一個常一的主宰叫我。我們有一個我的執著以後,我們認為一切的榮耀都應該歸於我才對,我們看到別人有什麼功德,我們就嫉妒、障礙別人,「這個有什麼了不起!」這樣子嫉妒以後,糟糕了,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跟法的因緣產生障礙了。他誦《法華經》、他每天拜阿彌陀佛,你內心當中,嘴巴不講,你內心一嫉妒他,使令你這一念心,跟一個清淨的正法產生障礙了,你以後修這個法的時候,你不容易相應。人家修了十天就有感受出現,你修了十天一點感覺都沒有,「我的方法正確,我完全根據祖師的方法,有次第的這樣修下去,為什麼跟法一點都沒有感應?」就是你過去對這個法有問題。

所以我覺得我們修淨土的人要注意一件事情,祖師大德有時候他在開示是一種「對治」,他看到有些根機,他已經廣學經論了,不好好修行,所以他說:這一切的三藏十二部經,讓給別人去看、讓給別人去讀,我一句彌陀就好。祖師講這句話的時候,他這一念心是跟善心相應,他不是跟煩惱相應。那麼你也跟著祖師講這種話,人家勸你去修行、去拜佛、誦經,你也把這句話也講出來,但是你講這句話的心情有煩惱相應,這有問題,你會有問題!我們總是有一天要法門無量誓願學,除非你不成佛,我們成就法身大士以後,從空出假以後,那是一個法門無量誓願學,所有的功德一個一個成就,無量的陀羅尼門、法華三昧、首楞嚴三昧,一切的三昧,次第的成就,你到那個時候,你就有障礙了。

所以我們的心情要怎麼辦呢?我們這一生當中,不可能具足所有功德,不可能!你受持這一部經,你另外一部經就比較弱;你的思想分別力很強,你的禪定就會弱一點。有些人持戒的功德大,有些人禪定的功德大,各式各樣的功德,我們內心,就是自己讚歎自己的功德,我們也讚歎別人的功德。我們對別人的功德也讚歎,這樣子你為自己以後栽培一個好的因緣,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隨喜功德」來對治我們的嫉妒心。

第六、「請轉法輪」

第七、「請佛住世」

第八、「常隨佛學」

前面主要就是一種福德資糧跟懺悔業障,六、七、八就是我們要去栽培智慧的善根。怎麼成就智慧善根呢?

有三個次第:第一個「請轉法輪」。我們內心當中要對法的歡喜心,請轉法輪。法是誰要傳呢?「請佛住世」,必須有佛菩薩、善知識的住世,對能說法的人,生恭敬心。有這個法、有能說的人幹什麼呢?「常隨佛學」,我們就開始有次第的學習佛陀的一切功德,佛的菩提心來自於六波羅蜜,這個是常隨佛學,恆常的學習佛陀的一切功德,當然主要是以般若波羅蜜為主。這個就是成就了自利的功德,包括懺悔業障,積集福德跟智慧兩種資糧,有般若波羅蜜使令我們的心莊嚴,有福德使令我們的身也莊嚴,身莊嚴、心莊嚴、身心莊嚴,福德智慧兩足尊,兩隻腳站的穩穩的。

第九、「恆順眾生」

接下來做什麼事呢?「恆順眾生」。我們具足福德智慧兩種莊嚴以後,我們開始要思惟,這一切眾生都在苦惱顛倒當中,這眾生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有關係,他都是我過去的父母,他們都曾經以最大的愛心來照顧我們,對我有很大的恩德,所以這件事情我應該要承擔起來,這個時候你的大悲心開始活動,再依止你的善巧方便,就是恆順眾生,恆順眾生差別的根機來為他說法,成就利他的功德。

第十、「普皆迴向」

有這個自利的功德跟利他的功德以後呢,我們最後做「普皆迴向」。我們不是說有這種功德幹什麼?「我下輩子要做國王。」不是這樣子,不是這種有漏的果報。我們要把這種殊勝的功德做三種的迴向:

第一個迴向法界眾生,苦惱的眾生,使令他們離開一切的痛苦,而且得到種種的快樂,五欲的樂、三昧樂、涅槃樂,迴向法界眾生這個是跟大悲相應。

第二個迴向無上的佛道,這是約著大智慧來說。前面兩個都是一種現象界,佛法界、眾生法界。

第三個迴向真如理,二空真如理,從法性的角度來說,這一切功德都是不可得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有少法可得,內心當中雖然修習廣大的功德,但是這一念心還是寂靜住,觀察這些功德從法性的角度都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無住,以無住為住。這個就是迴向二空真如理。

這個是普賢菩薩他告訴我們依止這十大願王,你能夠在念念當中,急速的成就諸佛的功德海,有這十個法門,十大願。

(二)、【王】

其次我們解釋什麼叫做「王」。這個「王」有自在義,自在,就是你做這件事情,沒有人能夠障礙你,就是國王於五欲有自在義,國王要得到財、色、名、食、睡,沒有人能夠障礙他,他過去的福報,但是這個地方指的不是這個意思,它指什麼呢?什麼樣的自在呢?我們先看空間上的自在,【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乃至迴向無有窮盡!】

這十大願王在修行的時候,是以什麼心情來修呢?就是說你內心當中要思惟,虛空界盡,這一切的依報的國土,假使是有窮盡的話。乃至於這一切的正報的眾生。它的眾生界盡是約果報,眾生業盡是約業力。眾生的煩惱盡就是煩惱,就是眾生的惑業苦,就是這個煩惱業力果報,這是正報。就是說,即使這無量無邊的虛空,無量無邊的眾生都窮盡了,但是我這一念禮拜,乃至於普皆迴向的十大願王,我還是一樣沒有窮盡,我還是一樣不斷的禮拜、讚歎、供養乃至於迴向。換句話說空間不能障礙我,這是不容易,譬如說你今天來到道場,這個環境的攝受你能夠禮拜,你到了都市的雜染環境,你就沒辦法禮拜了,你心隨境轉,你就得不到自在,你這樣子就是怎麼樣呢,你只是修十大願,不是修十大願王,你的空間一改變,你就修不下去,沒有自在力了。

其次從時間上來說,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前面是約空間的無障礙,這個地方是講時間。我們修十大願王是什麼心情呢?「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也是不容易,今天修明天修,今年修十年修,盡未來際的修,內心當中沒有疲厭,這個也是不簡單的,時間不能障礙你,這是時空無盡,這個叫做「王」。這是在我們因地的一種修行的方法。

這樣子修有什麼好處呢?我們看約果德。在《普賢行願品》它解釋了十大願王的內容以後,它最後就講出修這個法門的功德,我們把它念一遍。

二、約果德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普賢行願品》—

佛陀說「又復是人」,這個修十大願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最後一剎那,他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四大開始敗壞,內心開始散亂,最後一剎那有什麼現象產生呢?這以下就說出了,「一切諸根悉皆散壞」,我們生命體所依止的色身,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開始散壞,我們雖然用很好的飲食來滋潤它,用很好的衣服來照顧它,但是它還是一樣被無常的力量所破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我們所愛的親屬,我們付出很多的心血,但這個時候我們帶不走了,舍離了,就是這個無常敗壞。「一切的威勢悉皆退失」,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得到一個很高的地位,受到人家的尊敬,但是這個威勢呢,到臨終的時候悉皆退失,乃至於輔相、大臣,宮城內外種種的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前面的珍寶是我們看得到的,這個伏藏是藏在地下看不到的,你怕別人拿去,把它藏在地下。這一切的珍寶無復相隨,你花了很多的精神體力去積集這些珍寶,但是這個時候它也是帶不走的。

這個意思是,我們講真正歸依處,這件事情我們的確要想一想,我們凡夫的心情所思惟的事情跟真實相是有一點出入,是有出入的,我們認為珍寶是我們依靠處,我有珍寶就能夠快樂;眷屬是我們的依靠處,有眷屬也能夠快樂;有威勢,我們這個色身的強大健康這都是依止處。但是我們看這段經文,這些事情是靠不住的,這一切無復相隨。臨命終的時候,這個時候誰能幫助我們呢,怎麼辦呢?「唯此願王,不相舍離」,這個時候我們平常在佛堂當中,所積集十大願王的功德,誒!它出現了,它不舍離你,它怎麼不舍離你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就在你這個臨命終的時候,最無助的時候,你內心不知道歸依誰的時候,這個時候它的功德力就像光明一樣出現,引導你這一念心識,「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這種功德,它能夠引導你這一念心,跟彌陀的本願感應道交,所以說這個是真正的依止處。就是說十大願王,它在你臨命終的時候,它是不可破壞的,它不會被無常的業力所破壞。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什麼事情是真實的,什麼事情是虛妄。如果我們把這個時間往後面看一看,我們知道現在該做什麼事情,你會知道這件事情。這個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的整個修因跟證果。好,我們再回到講義。

這當然是《華嚴經》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種大根器修行淨土的方法。有些人說:我的根器不行,不能修十大願王,怎麼辦呢?還是有辦法。我們看第二個經典它的傳承。

【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前面的《華嚴經》當然是一個很高的境界,這是一種大乘的善根成熟菩薩所修的。在淨土當中,它又開出一個特別的方便,就是在《觀經》的九品往生當中,有一個下品下生,這個下品下生是什麼境界呢?「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個人他平常是做什麼事呢,造五逆的罪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乃至於十惡,乃至於具諸不善,就是什麼惡事他都敢幹,這個人大概是不深信因果的,這是一個平常的因地。這個人到最後怎麼辦呢?「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臨命終時,這個罪業太重,花報就現前,這個地獄的火。這個中陰身現前,就是馬上從中陰身要轉成正式的果報,就是我們講前陰中陰後陰,前面的五陰已經是被無常所破壞,下面的地獄的五陰?還沒有生起,這個時候有一個過度時期叫做中陰,這個時候他就看到什麼中陰呢?看到地獄的中陰,就是地獄的猛火現前。這個時候,在這個緊要關頭有點轉機了,我們看什麼轉機呢?「有善知識,教以念佛」。這個時候就在緊急的情況,這個善知識,特別是指對淨土法門有了解的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就「教以念佛」。

「教以念佛」這個地方,印祖講的比較簡單,但是從經文來看,它是兩個內容:第一個、這個善知識要告訴他要懺悔,告訴他因業果決定,你造的惡業,這個是地獄的果報,你要以懺悔心來斷相續心,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再介紹他成就淨土的因果,怎麼樣念佛、怎麼樣往生極樂世界,或者就先讚歎極樂世界的果德、極樂世界的莊嚴,然後再說明它因地的修行方法。就是第一個先教他懺悔,先破惡然後再生善。這個人也是有善根的,我們看,他聽了以後「彼即受教」,他就接受了,接受了以後「稱念佛名」,這一念心至誠懇切的來憶念彌陀的名號,乃至於「未滿十聲」,這個時候「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這個意思就是說,他以十句佛號的功德,把一個地獄的眾生,轉成一個佛道的眾生,因為他到極樂世界必定成佛故,必定成佛。

極樂世界,我們講它是不退轉的,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到那個地方,你在那一期的生命決定成佛。這個十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力量,把一個十法界裡面最低法界的眾生,把他超生到佛法界,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當然這個理論上,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無自性,這個理論也是真實的,業力沒有自性。這一切法沒有自性,從因緣的角度來說,這當中有個道理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出了三力不可思議,就是說一個地獄的中陰身的眾生,憑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就憑他這一句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他這樣子一聽回去以後,有三種功德力:

第一種、心力不可思議

他在臨終的時候,那一念心是無前念、無後念,非常猛力。心能造業、心能轉業,他能夠念的那一念心不可思議。

第二種、法力不可思議

他所憶持的是一個萬德洪名,名以召德,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總持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換句話說,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功德放在這個佛號、放在這個聲音上,這個萬德洪名,所以他這一念心,跟彌陀名號一接觸的時候,這個功德力就產生出來。譬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是沒有香氣,「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我們這個身體跟香氣一接觸呢,這個香氣就能夠跑到我們身體裡面來,「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萬德洪名亦復如是,這個萬德洪名的功德力,就滲透到我們內心裡面去了,法力不可思議。

第三種、佛力不可思議

佛的那個大悲心,佛陀是沒有滅度的,這件事我們應該要清楚,《法華經》佛陀很認真的說,佛陀是沒有滅度的,佛陀所滅度的,是那個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丈六比丘相,那個應化身。佛陀那個無量功德的清淨法身,那個靈靈覺覺的佛性,晝夜六時恆常的在加被我們。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子,他沒有休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他的功德是存在法界的,但是你必須要念他的佛號,才能夠跟他的大悲心接觸,感應道交。

所以這個地獄的眾生,他念這句佛號以後,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他這一念心就依止彌陀的名號,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感應道交,佛陀就放光照射,那麼這個時候就接引往生。三力不可思議,就憑著這三力,轉地獄的果成金蓮花,所以這個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人,它的意思是說,他完全沒有學佛,他什麼時候才學佛,他臨終才開始學佛,他在短暫的時間,發出那麼大的功德力,這個是一個淨土的他力門的特色,當然對我們也有很大的鼓勵作用。這個是把淨土攝受眾生的最低的也標出來,前面的《華嚴經》是一個法身大士,上至文殊普賢,這個地方是把淨土的最差的標準也標出來,下至五逆十惡。

第三段印祖他又引了一個經典來做前面的總結。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大集經》上說,在這個末法時代,有億億人修行,但是罕一得道,即使有億億人修行,但是很少有一個人成就聖道。這個事情是這樣的,每一尊佛的出世都是有三個階段,正法、像法、末法。當然這個對佛陀的法的本身、佛的法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障礙的,佛的法永遠是清淨莊嚴光明的,但是能夠依止法的這一念心就有差別的。在正法時代眾生那一念心,善根深厚業障輕,所以它跟正法一接觸的時候,很快就成就聖道,你看舍利弗、目犍連尊者出家以後,七天成就阿羅漢果,他的障礙少,善根深厚。佛陀正法過去以後到像法,眾生這一念心就差了,善根淡薄、業障也重,障礙也重,聖道力量就薄弱,就是禪定了。到了末法時代,我們這一念心,善根就是非常薄弱而業障就很重,昏沉掉舉、掉舉昏沉的障礙就很重。即使我們這一念心很想去修止修觀,很想去憶持佛陀的正法,但是我們這一念心跟正法之間有障礙,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跟正法不能接觸,什麼障礙呢?就是掉舉昏沉,所以我們就很難成就聖道。那怎麼辦呢?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個地方這個「唯」要注意,就是唯獨,就是在所有法門當中,唯獨依止念佛法門才能夠度脫生死。這句話,佛陀的意思是這樣子,唯獨。

所以到末法時代,我敢說,到最後最興盛的是淨土念佛法門。我知道一個密宗的道場,他也打佛七,當然我們能夠體驗他的心情,他的教義上依止密教,但是他很清楚「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個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理論講的再高,目的就是要成佛,而成佛的快捷方式,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雖然教理上依止密教,但是他也打佛七,這個是對的,這個是一個很正確的抉擇,契理契機的。

這以上就把印祖有關淨土的傳承,從最高到最低,做一個攏總的介紹,這以下就結勸。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從前面三部經的內容來看,我們知道念佛的這一個法門是上聖:從《華嚴經》的文殊、普賢;或者下凡,最低的就是《觀經》的五逆十惡,都能夠修行成就的法門。「若愚若智通行之法」,有智慧也好,沒有智慧也好,你只要一句彌陀念誦聽,具足信心,具足願力,就能夠跟彌陀本願感應道交。攏總來說就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這個是把淨土法門的特色,用兩句話表達出來。

這意思是說,從難易來說,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當然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它所成就的不是人天的果報,也不是二乘涅槃而已,它是要成佛的!這個法門是讓你成佛的法門。它的殊勝在於下手易,這句話是相當重要,特別對我們末法時代,這一念散亂心的人特別重要。這個法門太微細的時候,我們都修不來。

但是你告訴我一句彌陀念誦聽,這件事我做的到,我老老實實的念從心起,然後嘴巴把這個聲音念出來,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件事我做的到!我把這個聲音聽到,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件事我做的到!而且我不但平常做的到,我臨終也做的到!就是很實際的能夠做到。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用力少就是時間上來說,前面是約難易。就是說這個法門,也不一定要你多生多劫,乃至於你到臨命終的時候,十念都往生,時間上也不是很多,但是它的效果非常的大。往生極樂世界,就在極樂世界永永遠遠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在那一期的無量無邊阿僧祇的壽命當中,親近阿彌陀佛,直接到成佛為止,完全沒有退轉的因緣。所以這個時間是很殊勝,那麼為什麼有這種殊勝呢?印光大師就講出他的道理。

【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

因為這個法門他跟其它法門的不同,它是專仗佛力,你不是靠你的本事往生的。這個意思是說,佛陀是把這個功德成就了,這是一個果地教,阿彌陀佛把這個極樂世界已經創造出來了,不必你去成熟眾生、莊嚴佛土,不必了。這個極樂世界成就以後,我怎麼進去呢?你就依止這句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就能夠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這一念心就能夠進入到彌陀的功德大海去。換句話說專仗佛力,你只是歸依而已,我們只是做一個歸依的法而已,我們哪有這個資糧去成就這個正報莊嚴、依報莊嚴,哪一個功德是我們成就的呢?都是現成的,我們只是把現成的功德,我們這一念心去歸依,這樣子。所以「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這個其它法門是沒辦法比的。

最後講出一個譬喻:

【昔人謂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

印祖說,古德講出一個譬喻,其它的聖道門,唯識、天台、中觀,在斷煩惱了生死的過程,就好像螞蟻上高山,一步一步的,從最初的外凡到內凡,乃至於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於回小向大,初定、二定、三定、四定,就是無量無邊的一個長遠的菩提道,這一路是充滿了心酸的菩提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這中間很多讓你退轉的因緣,特別是在分段生死,這個地方是是非最多的,所以我們有一件事要想一想,我們今天會在年輕的時候出家,或者準備出家,或者好樂出家,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呢?就是我們過去在佛法當中栽培善根,但是我們為什麼在這個生死當中,這舞台當中進進出出,現在還在流轉呢?怎麼回事呢?我們相信法力不可思議,佛陀的正法是藥,真的能夠治病,怎麼我們服那麼久,還是在這個地方流轉呢?就是退轉這個地方出了問題。

我們從外凡到內凡,到暖、頂、忍、世第一。到暖、頂的時候還是會退轉,到忍位的時候不退轉,在這個「忍」之前,煩惱會障礙你,你修行的好好的,煩惱一活動我不修行,我要回家去。天魔會障礙你,你有修行,但是你過去有跟眾生結惡緣,剛好這個眾生在鬼神道,而且他有大的福報力,他是一個鬼王,糟糕了!他會來障礙你,天魔會障礙你。煩惱魔、天魔、五蘊魔,你修行得好好的,哎呀!身體出毛病了,不是肝出毛病,心臟出毛病,腰疼,打坐十分鐘腰就痛,這五蘊的身心它障礙你,你過去造的業,這個煩惱障、業障、報障障礙你。死魔會障礙你,你修止修觀,內心一片寂靜,功夫相應的時候,糟糕了!你的壽命到了。這死掉以後,下輩子重來,又重新開始。

所以蕅益大師講,所有成佛的菩提道當中,分段生死最難透脫,你這個分段生死跳過去,後面就順了。位不退以後,這個聖人在修行,不像我們凡夫有種種的掙扎,也不會有退轉,他這個心就是不斷的往前走不會退。所以說「蟻子上於高山」是對的,這螞蟻一直爬一直爬,很辛苦,但是他一不小心就從高山掉到原地上,掉到原地從頭開始,所以這個地方是有問題的。那怎麼辦呢?

「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我們能夠仰仗佛力,就好像坐船又輕鬆,心情又愉快,這個時候又順水,沒有退轉的情況,這是古德的譬喻。印光大師說「可謂最善形容者矣!」,印光大師他同意,這句話是他同意前面的說法,他認為這個是形容的非常恰當,這樣子形容是對的。這個是淨土法門的一個教起因緣,等於是把淨土的整個教法的因緣,做一個全盤的介紹。大家有沒有問題?

好,我們再看甲二、正文。前面是一個前言,我們等於是介紹說法主跟所說的法。

這以下就正式說明淨土法門的修行內容,怎麼能夠保證今生往生極樂世界,要透過什麼方法,這有五個次第。

第一個就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是第一個次第,我們把科題解釋一下,什麼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呢?

就是說我們修淨土人的內心,要真為解脫三界的生死,真是為了解脫三界的生死,而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換句話說,我們念佛人,你的因地發心要正確,你不要念佛而內心想到說,我下輩子要做什麼轉輪聖王、做大富長者,你不要這樣子,你這個因地的發願,跟彌陀沒辦法感應道交的。你應該要思惟生死的苦,厭棄三界的依報、正報,一心的要求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真正是為菩提道求生西方淨土,要改造自己的生命體,不要再使令這個有漏生命再相續了,就是這種心情。

我們分成三科:

甲二、正文

乙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分三:丙一、厭離娑婆二   丙二、欣求極樂  丙三、結示勸修    今初先思惟娑婆的苦,再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第三結示勸修。看第一科「厭離娑婆」。厭離娑婆分兩科:  丁一、思惟苦諦   丁二、痛念無常。

丙一、厭離娑婆二

丁一、思惟苦諦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迴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或不恭敬時,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居士既能發露懺悔,於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好,我們這一段經文分成四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個總標。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

印光大師第一個先讚歎這個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怎麼樣呢?是背塵合覺。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一句彌陀念誦聽,在當下我們這一念心,就念念的離開了這個染污的六塵,這個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因為它有染污我們內心的功能,所以叫做塵,這個塵是染污義。我們背棄了六塵幹什麼呢?合覺就是趣向於我們的覺性,就是講佛性,背塵合覺就是返本歸元,簡單講這個本跟元就是覺性。這是一個所有法門當中第一妙法,前面也說過「以其專仗佛力故」,因為冥冥當中有佛的大悲願力的加持,所以是第一妙法。

【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

那麼在這個法門當中,特別是在家人特別的親切,特別的契機,怎麼說呢?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在家人為了生存要工作的,工作在這個世間,這種塵勞的境界,就像蜘蛛網一樣把你網住了。事務多端,懺公師父說萬丈紅塵,事務多端,我們這一念心被這個萬丈紅塵七干擾、八干擾以後,一天工作完了,到佛堂,雖然想要攝心參禪,雖然想要靜室誦經,但是「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要到佛堂的時候電話響了,事情又來了,這是外在的環境不允許;或者有什麼障礙,或者是有人護持,你有環境,但是力不暇及,你這一念心沒辦法集中,一坐下來(這一段文字音頻中沒有)不是昏沉就是打瞌睡,不是打瞌睡就是昏沉。所以力不暇及,怎麼辦呢?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這當然是對在家人來說。

不過我們看隋唐時代的出家人,跟我們現在的出家人,有點不太一樣。那個時候出家人是一心行道,現在的出家人外緣也是很多的。所以淨土法門,對我們這個末法時代的出家人也是很重要。我剛出家的時候,我們當然都是從世間來到寺院出家的,從世間的塵勞來到清淨的僧團。我剛出家的時候,是1987年四月來到佛學院,那個時候佛學院剛創辦,我那個時候學前教育三個月,我聽課的時候,老師講一個半小時,我聽不到十句,大部分都打妄想,很想聽,但是就是奇怪,一聽下去,就是那個粗重心干擾我;到了半年以後好一點。到二年級的時候,老師每一句話,我完全聽得清清楚楚,我一個半小時幾乎都是明靜而住,沒有昏沉、沒有掉舉;沒有掉舉、沒有昏沉,我這一念心完全跟著老師的法義在走。到第三年的時候,老師講什麼我馬上背起來,當下就背起來了,不必等到考試再去背。就是他一講,我就知道老師在講什麼,而且就把這個名相給背起來,把那個字給背下來,所以我們到三年級的時候,老師講什麼,我們下去馬上能夠背出來。這表示什麼?這個心,的確這個僧團它有慢慢慢慢的寂靜的狀態,那個堪能性會增加。所以我現在能夠體會大家的心情,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

不過你現在的心粗重,就是要努力改造。你有在努力改造,你會進步快,你就是經常提起精神,訓練自己在一個所緣境專一安住、相續安住,這個心要訓練它。多拜懺、多打坐、誦經,以清淨的正法,來洗滌我們這一念心,淨法熏習,它就能夠轉變。這個意思就是說,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者是情勢上沒辦法,或者是我們心力沒辦法,所以只好靠念佛最為方便,因為這個念佛法門,它的所觀境簡單分明。這是一個總標。

這以下就正式說明念佛的方法。這個念佛方法有三段,第一段、靜中修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迴向發願。】

或者是早課,或者是晚課,在佛前隨分隨力,隨你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定課。做什麼定課呢?它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先禮拜。我們到了佛堂,修淨土法門先禮拜,身禮拜,口也讚歎、稱念佛名,意也觀想,就是善導大師說的三業專修:身禮拜、口稱名、意觀想。禮拜一段時間以後,你可以稍為經行一下,讓你氣順暢,身體也是一樣,從粗到細,經行也是一開始,走快一點;慢慢走慢一點,走到最慢的時候再坐下來,這個時候你身體不動,就你這一念的明瞭心來憶持佛號,就是持念佛名。持念佛名完了以後再迴向,「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把這個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有三個次第。

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隨分隨力」,我們做定課,蕅益大師的意思,他說寧可少、不可草。你寧可在有限時間當中,你寧可念少一點,而念的清楚一點,不要為了趕數目念的含糊攏統,不要這樣,養成一個等流習慣不好,寧可念得少一點,念得清楚一點。印光大師他也有這個意思,後面會說明,這是要清楚分明。這是在「靜中修」,就是你的外緣完全放下的情況。

但是我們凡夫,在這個世間也不是完全沒有事,在動中怎麼辦呢?要不要修呢?也應該修,怎麼修呢?

第二段、動中修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

這個淨土法門的特色,行住坐臥,或者是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的時間,一切的空間都能夠念佛。怎麼念呢?

【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

如果這個環境是乾淨的地方,我們內心也是恭敬的狀態,你能夠出聲、也能夠默念都好。出聲是比較能夠攝心,但是出聲久了以後傷氣,所以我看蕅益大師《靈峰宗論》的意思,他說你最好是出聲一枝香,默念一枝香。默念是養神,就嘴巴動的,默念是嘴巴要動叫默念,金剛持,默念一枝香,再出聲一枝香。這個動中修。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出一個觀念,它說初學者修學法門,一開始我們的心比較粗重,不要有太大段的時間。譬如說我念佛,我一開始就要求我自己念一個半小時,不要這樣,因為你的心沒辦法靜那麼久,而你太過勉強,會使令你產生一種疲厭的心。疲厭的心生起的時候,你下次再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會有問題!就是你本來是思惟佛號的功德,你內心有至誠歸依了,但是因為你念得太過分,你內心冥冥當中,對佛號會有一種排斥的心情,好像說你吃一個好的菜,你吃了太多,你下次再看到這個菜的時候,心情就有排斥的心情。所以宗喀巴大師勸我們說,你剛開始修,你寧可次數多一點,時間少一點,少食多餐。我發覺這個方法很好,所以這個會用功的人,他就是不同,他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不同。

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排班,我們不是一排班就馬上就開始,有些人早到,有些人晚到。但是有時候我們會早到。早到,我們這一念心幹什麼呢?打妄想?這個時候你就是提佛號,你經常訓練自己提佛號,你就是三分鐘、兩分鐘都好,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你念它個一片、兩片都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一念心,短暫的專注是做的到,而你每天這樣子不斷的提佛號,提久了它就不同,這個佛號跟你的因緣就深,它在你心中的力量,就會慢慢增長,就像印刷一樣,你今天印刷,明天印刷,它的顏色就鮮明,你久久不印刷,它就模糊,這個就攝心嘛。所以你要會利用整個佛學院片段的時間修行,三年下來,你不要看這個片段的五分鐘、十分鐘,你三年下去就不得了。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大段的時間,八點半到九點半的拜佛,但是你不要忽略了片段時間,因為這個時間它不容易昏沈,它時間短,它容易專注。所以講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對的!看你會不會利用。或者出聲、或者默念都好,這個是在潔淨處恭敬時。

但是有時候我們到不潔淨的地方,譬如說廁所、浴室。或者是不恭敬的時候,譬如說我們躺在床上準備睡覺,但是還沒有睡著的時候,這怎麼辦呢?「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這個時候不要出聲,嘴巴動就好,不是說此時處不可念,不是這樣的。而是說你睡時出聲念,不但不恭敬而且傷氣,久則成病。你在這個時候躺在床上,不但不恭敬,而且你時間久會傷氣,時間久就成病,你身體有病,就不容易再修行。所以印光大師說「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不管是出聲念、默念都一樣,要緊的就是你是不是攝心專注、虔誠恭敬,就是這個心的問題。這個是「動中修」。我們在動中,你要經常提佛號,自己不必靠地鐘的引導,不必別人起腔,也不必大眾聲給我作拉拉隊,都不必,我單獨的把佛號提起來試試看,單獨的提佛號。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念佛就是念茲在茲,把佛號當做本命元辰,經常把它抓住、執持,不要失掉,乃至於在「造次」,「造次」就是在很匆忙的時候,你自己很匆忙的時候,匆忙的時候佛號能夠現前。「顛沛」就是很狼狽的時候,譬如說你病苦很嚴重的時候,佛號也能夠現前,這個就是念茲在茲。不過你剛開始還是要在「靜中修」,你在靜中修,先成就念佛的力量,然後你在面對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才能夠轉念念佛,以佛號來取代妄想,你沒有靜中修的基礎,你在動中修就不相應。所以印祖他是先講到早晚課,再講到動中修,最後總結:念茲在茲。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蓮池大師為什麼一生崇尚念佛,又勤勤懇懇勸人看教

看蓮池大師的一個說法。他說予就是蓮池大師自稱,他說...

人間第一美事莫如念佛

《譬喻經》說:從前有夫妻二人,禱天求子,婦即懷娠,...

這句佛號跟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請看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

六字洪名的實相之道,一刻也不要離開

阿彌陀佛徹證法界實相理體,同時又把他無央數劫的積功...

即名顯體方稱妙,托境觀心易入真

阿彌陀佛的名號跟世間的名字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名字...

通過念佛來斷除執著

怎樣來成就明白的心呢?怎樣來真正地能夠通過念阿彌陀...

大安法師:心情浮躁時如何通過念佛求得安寧

問: 我自己的一個問題,我心非常浮躁,怎麼都靜不下...

念佛的人,隨緣不動心最重要

大家來打佛七,難免一時間不適應。因為環境和生活條件...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乘佛法為何是升恩斗怨的解藥

問: 為什麼說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藥? 明賢法師答...

藥師健康長壽七法(圖)

各位,大家好!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藥師法門的長...

外在的火是惹不起的,只能離開

問: 佛陀在火宅喻中並沒有提出消滅火的方法,而是要我...

警惕九個吃菜的誤區

蔬菜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還有多種保健功...

拯救刀兵劫的萬德洪名

一個個人他不信因果、不信有報應,不信這個舉頭三尺有...

舍利弗的牛脾氣

佛陀弟子中,舍利佛是智慧第一的尊者,但他也有頑固的...

熬夜對身體的損害

地球上的規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萬物在白天的時...

略說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身、受、心、法念處。 四正勤:...

聖嚴法師《謠言止於智者》

佛教的五大基本戒律中有一項不妄語戒,意思是指不說任...

六件損財消福的事

求財之人,有六種事不當做:一是種種戲,就是賭博;二...

一念的皈命決定可以得救

我們很多人對自己往生這一事總是產生不了信心,覺得往...

惟賢長老《學習唯識對淨土宗念佛之人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唯識的中心是改造心地 唯識是講什麼的?唯識的中...

皈依時可以請人代替嗎

皈依有翻邪三皈、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和具足...

看似贏了,但卻輸了

一對年輕的夫婦正在所租的小套房裡為著添購新傢具的事...

越努力就越幸運

一個人經歷的越多,他會思考的越多。越是優秀越是努力...

達摩大師四行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佛教詞典】估唱

(雜語)亡比丘之遺物分與現前之比丘,先定其價,謂之...

【佛教詞典】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p1442 瑜伽二十六卷十頁云:雲...

【視頻】淨界法師《發願的重要性和念佛三個階段》

淨界法師《發願的重要性和念佛三個階段》

【視頻】慧天法師《心作心是彌陀現》(三)

慧天法師《心作心是彌陀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