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倒數第四行:

「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這一段是說明我們念佛人所成就的一個功德相上,這一科是講到念佛的修因及證果。在因地當中,印祖分成兩科:

第一、「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迴向發願」這個是在佛堂當中早晚的定課,我們剛開始念佛的人,我們這一念散亂心的勢力是很強大的,所以你剛開始要把一切的工作、萬緣都放下,專心的念佛。「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以這一念的佛號, 重複的來熏習我們這一念的妄想, 使令我們在妄想當中,經過你一次一次的念佛,它能夠在我們這一念的煩惱心中,成就一種清淨的力量,就是在污泥當中,生出一朵小蓮花出來,這個是一種靜中修,先成就一種清淨的念力。

第二、「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們一個人不是沒事幹的,總有一些事情要做,這個時候或者是行、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乃至於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你只要有因緣, 你就把你在念佛堂所栽培的那個念力,再把它提起來。你單獨的提你的佛號,這個就是「一切」。你的身體可能有工作,但是你內心當中還是一樣,一句彌陀念誦聽。古人說:「終日走街坊, 心中念佛忙」 。你的身體是在行住坐臥,但是你的內心 「心中念佛忙」 , 這當然都是要有前面的靜中修的基礎, 這是動中修。

要修到什麼程度呢,「念茲在茲」,就是說我們念佛的目的,當然能夠斷煩惱最好,但起碼的標準要達到「念茲在茲」。什麼叫「念茲在茲」呢,其實印祖也解釋了,「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這個造次,就是很急遽、很匆忙的樣子,有緊急的情況發生了,乃至於顛沛,就是很狼狽睏頓的樣子。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一切法因緣生,我們這一念心它是受熏習的,它受你的造作、你的業力來熏習,這句佛號經過你這樣子,重複的在心中一次一次的熏習,它就由生轉熟。其次,那個煩惱的勢力,貪煩惱、瞋煩惱,它被你的佛號一次一次的折損以後,它由熟轉生,這個時候在你內心當中,煩惱雖然是在的,但是你的內心當中,佛號的力量是最大力量。乃至於印光大師說: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煩惱活動的時候,貪煩惱、瞋煩惱活動的時候,你過去在念佛堂,在平常念佛的勢力,你一提起來,佛號在心中一運轉,煩惱就不動,你有這種功德力。在所有的內心等流當中,佛號是最強大的等流性,這個時候要以祖師來說呢,「淨業成就,往生有分」。這個就是一種功德消長,念茲在茲。這個時候你念佛起來都是有味道的,這個佛號有味道,不是我們剛開始覺得念起來好像沒什麼法喜,這個時候念起來,佛號散發出功德力,你能夠感覺得出來,你真的知道這是「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你內心跟佛號的距離很接近,這個就是「念茲在茲」,這是一種功德相狀,這是一種正修的因跟果。我們再看第三、「居士既能發露懺悔,於淨土法門,最易相應」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這個地方是一種助行,前面是一種正行。這個助行怎麼說呢,天台智者大師講「對治助開」。就是說,天台宗修止觀有十個次第:第一個是真正發心,乃至於遵修止觀,這個遵修止觀是一個正行,我們怎麼用功呢,就是由念住心,由慧觀察,修止修觀,修觀修止。但是我們從這一念散亂的顛倒心,要趣向於那種止觀雙運,那個清淨心, 有些人很順利;但是有些人很多障礙。

譬如說,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走到另外一個地方,有些人他很快就走過去了,中間什麼事也沒發生。有些人就發現了毒蛇、發現了老虎、乃至於有石頭把他擋住了,他根本走不過去。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念佛當中,有些人一句佛號他提起來很快就成片,中間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風平浪靜。有些人就不同,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會障礙你,業力障礙你,你的果報體、這個地方痛那個地方痛障礙你,這怎麼回事呢,過去有重大的罪業。所以我們要「對治助開」,把這種障礙的因緣去掉,障礙佛號相續的因緣去掉。所以說要能夠發露懺悔,對於過去所造的罪要能夠發露懺悔。

為什麼呢?印祖講出一個道理:

「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先講出一個懺悔的意義,就是「心淨則佛土淨」。因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那是一種清淨的功德,我們這一念心要有罪業就不容易相應,罪業是不能夠招感清淨功德的,不行的!所以我們要怎麼樣呢,要能夠發露懺悔,什麼叫懺悔呢,「懺」就是止斷未來非;這個「悔」呢,恥心於往犯。

先解釋「悔」,悔就是恥心,羞恥對於過去所造的罪業,一種羞恥。這個「悔」是對望著過去,我們這一念心,去觀察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或者已經學佛以後,我們也曾經有顛倒的時候,造的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罪業一造作以後,前一剎那造作,下一剎那就變成一個種子,被我們的心識給保存下來,保存在我們這一念心的唯識的的心識當中。那怎麼辦呢,已經造的怎麼辦呢,怎麼改變那個罪業的勢力呢?

佛陀講「悔」,就是你思惟你過去的罪業, 然後你深重的訶責自己,當然訶責是訶責那個煩惱,訶責能造業的煩惱,我不應該這樣子做的,我在佛前深重的訶責自己。罪業也是無自性的,它也是因緣生,它加上你這個訶責的因緣以後,它會從所謂的增長業,轉成不增長業。唯識說,它從一種強大的識,能夠得果報的這個業力,轉成不能得果報的,它業力羸弱。這個地方要注意, 要轉成不增長業必須要「斷相續心」 !就是你過去造罪業,那個煩惱的等流,被你一訶責以後,它勢力被你消滅了,也就是說你依止貪煩惱、瞋煩惱,煩惱一訶責,它不活動。這樣子煩惱一停止以後,罪業也跟著轉,這個是「悔」,對望著過去罪業的一種羞恥訶責。

「懺」 是對望著未來,止斷未來非。這個時候你在三寶面前,在你的上師面前發願,從今以後不再造作。過去的種種,譬如過去死;今日的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個時候你發願,以一種強大的願力,來做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就是懺悔,這個是講懺悔的方法跟意義。懺悔以後呢,必須改過遷善,這個地方提到的要能夠「斷相續心」,你相續心沒有斷,是不構成懺悔的!為什麼呢?「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你煩惱的相續心,你沒有把它訶責調伏,它的罪業還是在的,你懺悔不能折損它的業力,不行!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真正的懺悔,是要「斷相續心」,你這樣子一懺悔以後,它的罪業就不構成障礙,雖然有業,但是不能構成業障,因為它的勢力薄弱,這是一個帶業往生的關鍵,它不能障礙你的佛號,沒辦法障礙,這個是講一種助行。

接著我們看第四段,這是我們這一科的正宗。就是「思惟苦諦」,怎麼來發起菩提心呢。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這個是講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我們想要一心,這個「欲」者希望,我們希望我們這一念心不貪外事,能夠專心念佛,不貪求世間五欲的境界,專心來憶念這個佛號。這件事情是很困難的,非常的困難,這件事情是深深的違背我們過去的習氣。我們這一念的心,「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本性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這一念心都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離一切相。但是我們無量劫在生死中打滾,我們的身業、口業、意業,這種業力的熏習,就構成各式各樣的煩惱。攏總來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煩惱,都是愛著世間的五欲樂,愛著財色名食睡,這個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境界。我們有時候坐下來,憑良心講,內心當中的等流性,我們要放縱自己的心情,就是這種境界,愛著財色名食睡。但是我們要轉變,要把這種思想轉變,就是「發菩提心」,我們開始要厭棄三界的生死,追求無上菩提,這就是要轉變的。

這個轉變,印祖講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你剛開始在對治那個煩惱的等流性,你一定要有一個鋼骨。所以修行人的個性,藕斷絲連的個性是沒辦法修行的!藕斷絲連是一個好人,你在世間能夠做好人,但是你面對煩惱的時候,你就是跟煩惱,想要斷他,但是又不忍心斷,這樣子你一輩子修沒辦法成就。你看看祖師大德的傳記,看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尊者阿迦曼傳、密勒日巴尊者傳,每一個祖師修行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點,每一個祖師都是有鋼骨的,面對煩惱的時候,就是這種境界,「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煩惱不能斷,要他斷」。我們一定要訓練這一念心要有一個決斷力,就是精進。意思是說——意斷惡修善,勇悍為性。什麼叫精進呢?當然每天拜很多佛也是精進。但是根本來說,你面對煩惱的時候能夠「勇悍為性」,若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這個就是精進。你那個意志力,一點都不能動搖的,一點都沒有任何人情夾雜在內心裡面,這是一個鋼骨,這是一個原則。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怎麼能成就這樣子呢,印祖就講出一個辦法。

「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主要的要能夠成就這個鋼骨,印光大師說「死」字,印光大師的佛堂,他把一個佛像旁邊安一個「死」字。把這個死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這是譬喻把「死」這件事情,經常的放在眼前,提醒自己。

這個死字是怎麼觀呢,下面就詳細說明。

「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

這個就是一種智慧,天台宗五停心「多癡眾生因緣觀」,多癡,什麼叫做癡呢?簡單說就是無明,不能照見諸法的真諦跟俗諦的一種愚昧。要以佛法說,你是一個博士,但是你不了解因緣法,你是一個癡人。乃至於我們一個學佛人,我們要是正念不現前,一天過一天,特別我們要是出家久一點,業障也淡泊了,煩惱也不是很強烈,一天過一天,感覺到好像是風平浪靜,貪煩惱也不活動,瞋煩惱也不活動,但這個是什麼境界呢,癡煩惱的相應。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沒有作因緣觀,就是我們這一念的寂靜心當中是怎麼回事,我們不知道。佛陀在《阿含經》告訴阿難尊者說:阿難你看,你看那個大梵天王,當然大梵天王不是一個,有很多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有時候入定,有時候出定,他是初禪。祂說那個大梵天王他入定的時候,他那一念寂靜的心當中,他感覺什麼事都沒有,風平浪靜。但是以佛的眼睛來看這件事情,他那一念的寂靜心當中,積集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在裡面。所以我們就是要作因緣觀,觀察過去、觀察現在、觀察未來。

佛法講因緣是講三世,就是我們先觀察過去,我們往過去的生命去觀察,怎麼樣觀察呢,「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我們過去有很多的生命,在人間得果報、在天上得果報,有種種的果報。每一期的果報當然都造很多業,這個業是怎麼回事呢?「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大部分都是造惡業,而且業是無量無邊。就是現在我們這一念心,當然我們這一念心有八識,我們這一念心,它不但是不斷的生起作用,也蘊藏我們過去的很多業力。我們這一念心,感覺到現在好像什麼事也沒有,身體健康心情愉快。

但是其實不同!我們要入這個因緣觀,哎呀!不得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我們這一念心聚集了過去生中所含攝的五逆十惡,種種的罪業在裡面。這些罪業有多少呢,講一個譬喻,「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當然業是沒有形相的,但是「假設」,假設這個業就像撫尺一樣,它佔有一定的空間,假設把我們每一個人過去的惡業累積起來,十方的虛空不能容受。這件事情是這樣的,就是我們這一念風平浪靜的心中,它積集了無量無邊的罪業在裡面,我們要知道這件事,很多的罪業我們都還沒得果報,這是對望過去。

再看現在我們現在是怎麼回事呢。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

今生的因緣不錯,過去生當中,我們有五戒、十善的善業,在三寶當中也栽培了善根。所以在整個修道當中,有兩種殊勝因緣:

第一個、今得人身。在六道當中要能夠成就解脫,轉凡成聖,你一定是在「人身」是最好的,因為這個人的果報,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根,念力特別強。三惡道太苦惱了,心力不能集中;諸天的五欲樂太快樂了,他心力也不能集中。只有人的果報,他是苦樂參半,我們這一念心的念力強。

其次「又聞佛法」。你的念力強,又有佛法住世。你出生的時候,最好是在正法時代,佛陀住世,見到佛陀為你說法,最好!或者是像法,但起碼要末法,就是你出世的時候佛陀滅度,阿羅漢聖人也滅度,但起碼還有比丘、比丘尼,穿著出家衣服的僧寶,他能夠弘傳佛陀的教法,使令我們覺悟諸法的真理,這個也是很重要。

《瑜伽師地論》上說,成就聖道的兩種因緣:第一個、善得人身;第二個、生於聖處。這個殊勝的處所,就是要有佛法住世。現在呢,我們看看現在的因緣是不錯,又得到了人身,佛法正法過去了,像法過去了,至少語言文字還流傳下來,整個修行的理論方法,明明白白的都紀錄在經典裡面,這件事情還是有希望,「苦集滅道」,這個「道」路還是很清楚,很清楚一條路的。我們看看現在因緣的確是值得把握!

再看看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未來是什麼因緣呢?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假設我們不把握今生的生命來好好的念佛,求生西方,以後會有什麼境界呢?這以下就說明了。我們前面說過,我們這一念,人類的這一念心,苦集滅道,積集無量無邊的「集」諦,這個「集」就是煩惱跟罪業,「集」就是有招感性,有招感三惡道果報的特性,所以說我們要想,我今生要不解脫,這個事情就有很大的問題了。你看: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這個罪業它在我們心中,只要我們哪一生當中,臨命終的時候,起煩惱來滋潤它,它馬上就得果報了,就到地獄去得果報了。這以下印祖講出有四種地獄,前面兩種地獄是跟火、跟熱有關,後面兩種地獄是跟刀割有關,這個地獄的現狀,在 《地藏經》、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很詳細。我把它們兩個的內容簡單的說明。

第一個、鑊湯地獄

先講第一個、鑊湯地獄。鑊湯地獄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有地獄的獄卒,他拿一個大鍋子,然後裡面放很多油,還用火去燒鍋子,油燒的很滾燙。滾燙以後,我們地獄的罪人,獄卒就拿叉子叉到我們的身體,就把這個身體丟到油鍋裡面去煮,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個肉跟油鍋一接觸,就破裂,最後就剩下一堆白骨,就是死亡。死亡以後,獄卒就把這個白骨挑起來丟到地上,丟到地上以後,春風吹又生,一陣涼風吹過來,這個白骨由於過去的業力,它又長出來肉,這個時候我們又醒過來,醒過來呢,獄卒又拿叉子刺這個身體,又丟到油鍋裡面去,重複的萬死萬生這種境界。宗喀巴大師說,這個地獄的眾生,在這一期生命當中,只有在那一陣涼風吹過來的時候,有少許的快樂,其它都是在一個極大的痛苦當中,這個就是鑊湯地獄。

第二個、 爐炭地獄。

所以眾生業力的無邊,果報也各式各樣。這個果報,前面是油鍋炸;這個果報呢,它是先把這個爐炭燒紅,燒紅以後,他就把這個人抓起來丟到爐炭上,直接跟爐炭接觸。當然也是血肉爆裂,然後就起火燃燒,最後剩一堆白骨。獄卒也是拿叉子把這個白骨拿起來,又丟到地上。那麼也是春風吹又生,這個時候又長出肉,又醒過來,醒過來以後,獄卒又把你抓住,又丟到爐炭上去。這一期生命當中,就是重複的受苦,其它什麼事都沒事幹,就是這樣子,一次一次的生死、死生,就是這種境界!這是屬於火燒地獄有關的。

宗喀巴大師他講完這個火燒地獄,他說:你可以試試看,你拿手去碰那個燒紅的鍋子,你一碰你就覺得很痛,這個自然反應就很痛,但是那只是一剎那的痛,這個地獄呢,經幾多劫,你可以想想這件事情相當嚴重的。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修行特別的精進,就是他有智慧,他知道這件事情不解決,以後問題很大的。這個「生死事大」!就是說這件事情我要不解決,我這一念心無量無邊的罪業一發動起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這是講火燒地獄的境界。

第三個、劍樹地獄

其次、 劍樹。這個劍樹是怎麼回事呢,就是這個地獄的眾生,他過去的業力,他就發現他在山上得果報。得果報呢,這個山上很多樹,這個樹風一吹,樹葉掉下來,這個樹葉就像刀劍一樣,刺到他的身體。身體刺一刀,頭上刺一刀,腳上刺一刀,如是的輾轉,就把他給刺死。刺死以後,也是一樣,春風吹又生。生了以後醒過來,好像什麼事沒有,但是,還是一樣重複的身體輾轉的被刺,乃至於死亡,這個是劍樹地獄的境界。

第四個、刀山地獄

他這個地獄眾生是化生的,他沒有胎,他就是忽然間本無今有。你這一期生命結束,突然間你就在這個刀山裡面產生一個生命體,一個五蘊了。這個刀山的五蘊的果報,那個色心,他一出現的時候,就發現旁邊很多人,跟他一樣都是刀山。刀山當中很多的虎狼獅子在追,追你就恐怖,就跑,就跑到刀山去,你的身體被刀山殺傷,乃至於死亡。死亡,也是一樣春風吹又生。地獄的眾生,他那一期生命,他所發現的生命,就是生活在那個空間,重複的生,重複的死;重複的死,重複的生。這樣子經過多久呢?經過幾多劫,經過幾多劫。

在《宗鏡錄》上講到一件事,永明延壽大師說:有一個四禪的人。在經論上說他入了四禪以後,他這一念心明靜而住。明靜而住,他突然起一個念頭說,我應該看看我過去生命是什麼境界,當然他四禪了,他這一念心一作意,他就看到過去的生命。過去在人得果報,在天得果報,他一直往前看。突然間看到有一生到地獄去了,這個境界就是「鑊湯、爐炭、劍樹、刀山」。他看到他過去在地獄受的苦,嚇的毛細孔出血,這種境界。我們要是驚嚇,我們嚇的毛細孔出冷汗,這很嚴重了。但是《宗鏡錄》上說,這個修禪定的人,在禪定當中看到過去地獄的果報,他嚇的毛細孔出血,這種境界!所以生死這件事情是很嚴重的。因為我們這一念心當中,宗喀巴大師說: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

他說你盡量懈怠,修行是很苦沒錯。但是你想一想,你這一念心很多問題、很多危機,儲存在你的心中,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你敢這樣子安穩住,好不容易得到一個人身,你今生有機會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把這個三界的生死解決的,但是你這樣子空過,你看看!這件事很嚴重的!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不應該安穩住的,這個是我們觀察,我們有可能到地獄去的一種境界。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縱出地獄,復墮餓鬼」。

好不容易把這個地獄的罪業給消滅,消滅以後,第二個重的罪業又得果報了,得什麼果報呢?得一個餓鬼道的果報,餓鬼道是什麼果報呢?

「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這個是他的身相,這個餓鬼道過去慳貪的業力,就是腹部很大,肚子凸出來,喉嚨像針一樣的細,這個是講身形。他內心的感受是怎麼回事呢?

「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他得不到飲食,所以飢渴虛弱,他也得不到水,所以喉中火然,這個喉嚨就像火一樣,長時間燃燒。

我過去曾經有斷食的經驗,有過一天、三天乃至於七天,最多的是七天,畢竟我們有時候以種種的苦行為助道,來訓練自己的意志力。這個七天的斷食,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也過去了,到第三天的時候,你那個飢餓的境界就不得了!它累積。所以我們有時候飯都吃的飽飽的,好像思惟苦諦,我們對身心的苦,一點感覺都沒有,但是因緣所生法,你這個飲食的因緣一結束以後,你的心就會變化,那個苦的感受就會出現,就是「長劫饑虛,喉中火然」。

我過去讀這個「度日如年」,沒什麼感覺,但是你要能夠斷食幾天以後,你會發覺這一天是很難過的,好像這個時間,一秒鐘要過去都很難,是這種境界。但是我有時候想,我就斷食七天,餓鬼道幾劫的時間沒有吃飯、沒有喝水。尤其是這個水,我們沒有吃飯,能夠維持很久;這個水,你要三十六個小時不喝水,你身體就受不了,我就斷過三十六小時的水。你斷過三十六個小時都不喝水,你的喉嚨馬上腫起來,就像有一顆小球塞住喉嚨一樣,而且是發紅的,就有點這種境界,「喉中火然」,你感覺到好像有什麼東西在燒你的喉嚨,三十六個小時,一天半就這種境界了。所以我們要能夠斷食幾天,你要來放大蒙山,你內心會很認真,你知道這個餓鬼道是個苦惱的境界,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他業力的支持,他不死亡,他五蘊的果報「色受想行識」,有他強大的慳貪業力在支持他不死。但是他那個飢餓是累積的,他今天沒吃飯,明天又沒吃飯;今天沒喝水,明天也沒喝水,這種需求飲食的心是不斷增加的。

所以我過去在福嚴佛學院,有同學要跟我學蒙山,我規定他們:你先斷食一天,我再教你蒙山。因為你斷食一天以後,你學蒙山的心情就不同,你會對這個餓鬼道眾生起大悲心,你會很認真。這當然是我們思惟自己,我們過去有無量的罪業,我今生不了生死,這個罪業會引導我到餓鬼道得果報。餓鬼道是什麼境界呢?「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不要說吃到這個漿水,連這個水的名稱都聽不到,難得暫時之飽,的確是苦惱的境界。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

餓鬼道的罪業,經過幾劫以後消失掉了。消失掉以後,第三個重的罪業,就使令我們在畜生道得果報。畜生道呢,「供人騎乘」,就是被人家騎過來、騎過去的,生命當中一點都沒有自由,主人要到哪裡,你就跟著到哪裡,這還好一點;再差一點呢,「充人庖廚」,這個庖即是廚,就是把它宰割,把它煮來吃了。我們現在在殺畜生,有時候是很殘忍的,那個吃法為了貪圖口欲,有時候是活生生的拿來煎的,不是先把它殺死的,所以這個也是很嚴重,現在畜生的罪比過去的罪重。這是講畜生道,得不到自由,而且有殺身之禍,這個是畜生道。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

好不容易,次第的把三惡道的罪業都消失了。消失以後,好不容易我們在過去的那一生當中,有栽培一個五戒、十善的業力,它起現行了,做人。但是愚癡無知,到三惡道去不但是受苦,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你在三惡道當中,你不能夠遇到三寶。不遇到三寶,在佛法來說,這件事情是很嚴重的,就是愚癡無知,你不會有智慧,這個智慧不會自己生出來的,不是說你受苦就能夠出生智慧,沒有這回事情。

出生智慧有三種因緣: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要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才能夠生起智慧。所以你在三惡道當中,你受大那麼的苦,結果白白受苦了。譬如說我們修行也是很苦,三點半起床,但是就不同,我們這種苦,它在苦當中不斷的懺除罪障,積集資糧,福德資糧、智能資糧,那個功德力不斷增勝。這個吃苦是能夠了苦,這種苦是能夠了苦,這個有代價的。但是在三惡道的苦,白白受大的苦。結果出來以後,智慧不但不增長,長時間離開三寶,所以從畜生道出來的人,看起來就是特別愚癡,你跟他講因果,他不相信,第六意識特別暗鈍。因為他長時間受苦,使令第六意識特別暗鈍。

所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你要他造惡業,他很自然、他很習慣;你要他修一點善法,他感到很勉強。桎梏,桎者手銬,梏者腳鐐,扣住手跟扣住腳的,你要他佈施、持戒,要他來道場裡面拜拜佛,他好像是要他的命一樣,很困難、很困難的。因為他在長時間沒有跟佛法栽培善根,離開佛法太遠了。所以說這種情況再相續下去,「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糟糕,得到人身以後,他又去造業;造業以後,又到三惡道去了。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

這個生命就是這樣子的,得一個人身,人身當中呢,愚癡。這個人身,世間人就是:我要我今生得到最高的享受,什麼事都能幹,他也不看看過去,也不看未來的,及時行樂就好。及時行樂的思想,使令他今生為了自己得到很大快樂,就造很大罪業。得到罪業以後,就到三惡道去了。這就像輪子輪胎一樣,就是這樣子不斷的輪迴。想要出離,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因緣就是這樣。因為你沒有創造一個出離的因緣,沒有這種因緣,當然沒有這種事情出現。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所以印祖告訴我們,「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這個智慧,你這一念心要好好運用它,就是我們當然主要是念佛,念完佛以後,你想一想「多癡眾生因緣觀」,想想過去所造的罪業,都蘊藏在我這一念的第八識的心中。這個罪業它是怎麼樣呢?集者,招感性也,就是一個定時炸彈,在我們這一念心。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我這一念心隨時發動出來,不得了!到地獄去、到餓鬼去、到畜生道去了。你這樣子想一想,你就會下定決心,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你會下定決心,今生要了生死,你會精進,因為這件事情不處理是很嚴重的!這個地方是蕅益大師講的痛念生死的苦,發菩提心。當然這個要重複的思惟,你思惟的越多次,印象越深刻。

我們修行人眼光放遠一點,把生命看遠一點,我們不是今生有生命的,我們過去有生命、現在有生命、未來有生命,你不是你今生沒事就好, 你下輩子怎麼辦呢?這件事情誰能幫我們處理呢?你自己要處理的,所以這件事情我們想一想,這件事情的確是生死事大,你自然就能夠勇猛精進,發起菩提心。這是講思惟苦諦的一個辦法。

我們再看第二段。丁二、痛念無常。前面的是對於三界的生死果報的一種思惟,這個是就著今生生命的一種思惟,就是我們應該精進,我們也確認: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應該要精進。應該什麼時候才精進呢?這件事情就是要靠「無常」來思惟,我們先把印祖的開示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丁二、痛念無常

【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  示某比丘尼  —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這段印祖的文不多,但是義理非常的深遠,我們分兩段。第一段是表現出「無常」的相狀。

「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

這個無常相,它有粗的相狀跟細的相狀,先看粗的相狀。我們看我們這一期生命「光陰迅速」,時間不是停止下來的,它是怎麼情況呢,很迅速的流動,像水一樣,「時序更遷」這個時間,序就是順著前後的次序,不斷的更動,不斷的遷流,就是一天一天的過去,時間過去就永遠不再回來,你過了一天,「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你過去五戒、十善的業力所支持的果報就少一天,你能夠利用的時間就少一天了,而這一天永遠不再回來,你再大的財富都買不回來。「時序更遷」,這一天過去,永遠過去了,這是一種粗的相狀。

「剎那剎那,一念不住」。

這是更微細,我們這個念頭也是剎那剎那的,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剎那生,這是看到一種更微細的生滅,這種生滅的遷流相。從這個粗跟細的觀察,我們做出一個總結。

「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我們觀察我們這一期的生命,一天一天的消失,觀察我們就在這一剎那當中,一念一念的消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因果的法則,它在為我們出廣長舌。這「廣長舌」是表示這個人生生世世不打妄語,表示說這是一種真實不虛的相狀,真實不虛叫廣長舌。什麼事情真實不虛呢?普為爾我一切的顛倒眾生說:眾生,你要知道,人命無常,我們生命不是經常不變的,剎那剎那在改變。榮華不久,沒錯!你現在有福報,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財富、眷屬、聲名都有,但是榮華不久,這件事情不是恆常這樣子的,是可破壞的。那怎麼辦呢?

「急尋歸路,免受沉淪」

你要趕快利用這個短暫的人生,你不要在這個虛幻的可樂果報當中有所住,浪費你的生命,你要利用這個短暫的生命,找一個歸路,找一個你的歸依處,哪一個地方是我們的歸依處?你想一想下輩子要去哪裡?這件事情要解決,不要再去受三惡道的沉淪了。過去已經受了,我們過去在地獄、餓鬼、畜生受了就算了,過去也是愚癡嘛,也搞不清楚東西南北嘛,現在把經典一打開一看,哎呀!這個人生是這樣子,覺悟了以後,我們不要再重受了,就是「急尋歸路,免受沉淪」。

關於這個「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我們作一個補充說明,看附表第二。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附表第二、無常觀是「念死無常」,這是在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提出來的。就是說這個無常相有粗、有細,但是細的相狀念念遷流,我們凡夫的心粗,所觀境太細不容易相應,但是你從「念死無常」容易相應,宗喀巴大師要我們修無常觀,分三個次第:

第一個「思惟今生決定要死」

你告訴你自己:某某人!你要知道一件事實, 今生決定要死, 死亡這件事情是遲早要到來的,任何的富貴、權勢、禪定、神通,都不能夠避免死亡的到來。這是你告訴你第一件事。這以下講出一個偈頌。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

尚舍無常身,何況於凡夫。

—《無常經》—

我們思惟佛陀是萬德莊嚴,是至尊無上,無上的尊貴,乃至於獨覺聲聞,這三乘的聖人,都已經成就了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但是他們在人間所得到的那一期的生命,尚舍無常身,他們都還要顯現死亡的相狀,就是有生就一定有死,除非你無生,聖人都要面對死亡,何況是我凡夫呢?我們凡夫是這樣子的,我們凡夫的心情。

我們凡夫的眼光,就是會為今生做很多的準備,我今天從學校畢業幹什麼呢?去工作;為什麼要工作呢,賺錢;為什麼要賺錢呢,享樂,要得到美妙的妻子,有房子住,所有的五欲, 我都必須要具足。我們人的一生, 就是做了很多準備。但是有一件事情他不準備,什麼事情呢?就是死亡!我們從來不準備,幾乎每一個人知道自己得到絕症以後,都非常驚嚇。

死亡,你為什麼會驚嚇呢?其實你受生的時候,你就應該要知道這件事情要出現的, 我們為什麼會驚嚇呢?因為我們沒有心裡準備!完全不知道會有這件事情出現。但是你不知道,並不表示這件事不會出現,這個因緣法它不講人情的,你不知道是一回事,時間到了,它就是要出現的,所以我們應該要為死亡先做準備,你多一分準備,你那個時候多一分的安全。所以知道人生是這麼一回事,有生必有死,今生決定要死,先告訴你第一個觀念,先把這個「決定要死」這件事情,不可避免的真相,自己先建立出一個觀念出來。

第二個「思惟死無定期」

那麼說要死,是什麼時候死呢?沒有一個決定日期,有人說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老人,不一定老了才死,有些人,生沒有經過老就死了,年輕就死了。這個意思,死亡它是隨時會到來的,我們看這個偈頌。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出矅經》—

我們每天晚上就是這樣念,今天過去了,表示什麼呢?我過去的五戒、十善的業力,所支持的這一期生命減少了,我能夠利用的時間就少一天。講一個譬喻,「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個魚牠在魚缸裡面,牠的水本來已經很少了,今天又被人家拿走了一碗,水又減少,總有一天把這個水拿走,魚就死掉,魚看到今天水又減少一碗,牠內心也是恐怖。

我看律航老法師,律航老法師他是廣化老和尚的剃度恩師,他念佛很有成就。他是中年出家,他是一個將軍出家。他出家以後,來到僧團已經晚年了,可以說中晚年。他晚年出家以後,他自己的傳記上說,他每次作晚課念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每天都痛哭流涕,自己時間不多,真正要趕路了,這太陽快下山了,這件事情能夠掌握的時間不多了,他說每天都痛哭流涕,他就是有這種感覺,「死無定期」,隨時會到來的。

第三「思惟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

我們今生花了很多精神體力做很多事情。我去工作;工作以後幹什麼呢?賺錢;賺錢以後,買一棟房子,招感了很多眷屬,娶了太太,也生了子女,在社會上擁有很高的地位,人家看到你,就尊稱一聲董事長、總經理。有很大的威力,我講一句話算數的。但是呢「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你花多精神體力,在這個地方造作,結果你死亡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眷屬悉皆舍離,一切珍寶不復相隨」,根本對你一點都沒有幫助。只有你在佛法當中,你所栽培的這種懺除罪障、積集資糧的功德,能夠幫助你。所以你應該要知道,你的生命體當中,那一個是你真正的歸依處,哪一個是你的朋友,哪些不是你的朋友,哪些是你能夠真實受用的,要弄清楚!我們看下面的偈頌。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

死後各分散,更何況他親。

—《入行論》—

這個「孑」就是單獨,我們這個生命體,就是依止這個果報身,這個果報的身體,是我們的生命依止處,我們依止他能夠行、住、坐、臥。我們在生的時候呢,由於這個業力,使令我們骨肉連結在一起,四大不分離;但是死亡以後,這個四大就分散了。我們想一件事,我們最可愛的果報就是正報,其實我們對依報是很愛著,但是比不上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用針刺一下,我們覺得很痛苦,我們最愛著的是我們的正報。但是你看臨命終的時候, 我們正報都保不住了, 更何況是其它的眷屬、其它的珍寶。這個意思就是說,要趕快放下一切,專心修行。從前面死亡一定要到來,而且是隨時到來,這個時候我們知道趕快要懺除罪障、積集資糧。而這些所謂的資糧,哪些是真實不可破壞的,哪些是可破壞的,你一定要抉擇清楚。所以這個智慧就是抉擇,要抉擇。

昂旺朗吉仁波切, 他作一個結要, 把前面的三個觀念合起來,他說:

死仇決定終須到,

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舍,

速修妙法求加持。

—昂旺朗吉仁波切—

我們思惟,我在打坐的時候思惟死仇,死亡這個仇敵, 它總有一天要找到我的, 這件事情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你只要在三界裡面有一個「生」,生就會老死憂悲苦惱,就有死亡, 所以說是 「終須到」 。是什麼時候到呢?「容或今日便降臨」,可能今天就要死,仁波切說容或今日便要死,說可能沒錯!可能不是你今天要死,但是你要思惟你今天就要死,為什麼?因為你思惟今天就要死,對你有很大幫助,你這樣子思惟,對你有很大幫助。所以你就假設我可能今天晚上就要死了,我所剩的時間不多。

死亡是什麼境界呢?「死時世事均當舍」。我現在在這個地方念佛,打很多妄想,這件事沒做,那件事沒做。但是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很重要嗎,「死時世事均當舍」,這件事情都帶不走,萬般帶不去。那怎麼辦呢?「速修妙法求加持」。要趕快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歸依這句佛號,我臨命終就靠這句佛號遠離三界,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佛號是我的歸依處,是真正的歸依處,只有這句佛號,在臨命終的時候,它不會棄舍我。它不會棄舍我,所以你這個時候緊緊的抓住這句佛號,真正的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速修妙法求加持」,趕快找一個歸依處。當然這樣子你一思惟,你的內心的感覺就不同,你念佛的力量也不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個就是一種無常觀,念死無常觀。

丙二、欣求極樂。前面是對娑婆世界的一種思惟,我們透過前面的思惟苦諦、念死無常,我們內心會有一種智慧生起來,知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這個時候我們內心會改變,喔!原來佛陀講這個苦諦「此是苦汝應知」,這件事情是真實的,這個三界就像火宅的一樣,不能再住下去,決定不能住下去,下輩子不能在人間得果報了。怎麼辦呢?我們這一念心,我們的生命體要依托誰呢?三界不是我們依止處,那裡才是我們依止處呢?我們要抉擇一下,找一個未來的房子。「欣求極樂」。阿彌陀佛提供一個地方讓我們去,這個地方是一個安樂處,我們把印祖的開示先念一遍,請合掌。

丙二、欣求極樂

【世間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皆有成壞,皆不久長。身則有生老病死;界則有成住壞空。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滅,果亦不能不生滅也。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譬如虛空,寬廓廣大,包含一切,森羅萬象。世界雖數數成,數數壞,而虛空畢竟無所增減。汝以世間之樂,難極樂之樂,極樂之樂,汝未能見。虛空汝雖未能全見,當天地之間之虛空,汝曾見過改變否?須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彌陀佛之大慈悲願力, 亦得受用此不生不滅之樂。以根身則蓮華化生,無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雖聖人亦有所不知,況以世間生滅之法疑之乎?】—  復馮不疚書  —

好,我們來看這段的開示,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把娑婆世界的果報,跟極樂世界的果報, 做一個比較, 先看娑婆世界的因果。

(一) 娑婆世界的因果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世間所有」,娑婆世界一切的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皆有成壞,皆不久長。」我們的果報有正報跟依報,正報就是我們的這一個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的這個根身,依報就是我們所依止的國土,這叫依報。不管是正報、依報,是怎麼有呢?「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是我們過去的第六意識的心中,過去可能是造了善業,也可能是造了惡業,這第六意識一活動的時候,動即是業,不管是善業、惡業一造作過去,前一剎那滅,下一剎那就變成第八識的種子,被第八識統統保存下來。保存下來了以後,因緣成熟了就出現,或者是同業,或者是別業。這個「同業」就是一種共同的業力,我們在人間得果報,我們同時看到大家住在同一個地球,乃至於有同樣的山河大地,大家同樣住在台灣,或者住在南投縣等等,我們共同所擁有的環境,這個是過去的共業。別業就是各別的業力,在這個共業當中,有各人的差別,你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身體跟我的身體不同,乃至於你擁有你的眷屬也不同,你的房子住起來也不同,這是別業。但是這種都是有成壞的,皆不久住,因為我們過去在造業的時候,依止生滅心,這個業是有生滅性,所以得果報也是有生滅性,不管是善業、不管是惡業都是有生滅性。

「身則有生老病死;界則有成住壞空。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此也。」我們正報的身體有生、有老、有病、有死,這個是十二因緣的,正常。除非你不受生,你一受生就是老病死,這世界有成住壞空,所以說是「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也」。這個地方是從無常的角度,來說明這個苦諦,有壞苦,無常故苦,樂極生悲。古人曾經講一個比喻,這個壞苦不容易了解。我們對苦苦,地獄、餓鬼、畜生,一思惟就有感覺出來,這個苦苦是怎麼回事。

但是壞苦不容易了解,我們現在明明受快樂,怎麼說這個快樂是苦呢?我們不了解。怎麼了解呢?有一個比喻說:有一艘船在大海當中,以快速來行駛,那麼這個船當中,大家很快樂,又是唱歌,又跳舞,又喝酒,又吃肉,在這個船上大家很快樂!但是開船的人睡著了,跟這個無明相應了。睡著以後,他這個船快速的要去撞到石頭,已經是一天一天的去趨近這個石頭,一撞了以後,大家就是掉到河裡面,都死掉了,但是它還沒有撞到,大家也無所謂,就是這樣你也唱歌,我也唱歌,大家很快樂,這個就是壞苦。就是說,這個快樂的本質,蘊藏著痛苦的本質在裡面。

道家講一句話: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也是有他的智慧,他能夠看出福報裡面含藏的罪業,他能夠看出這一點。曾文正公他告訴他的所有兄弟,他的兄弟大部分都是做大官,他說:我們在朝廷做官,榮華富貴,但是要戰戰兢兢,小心一點!我看到歷史,古來的帝王、大臣,得到善終的很少,得到好死的很少,那種富貴的境界,大部分都隱藏了很大的災禍。

所以佛陀也說,這個世間的富貴,「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世間的五欲樂是怎麼回事?譬如一個甜美的食物,你吃起來非常甜美,感到一種快樂的感受,但是夾雜毒藥,你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不覺得,但是這個毒藥累積,一天一天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它一發動起來,就使令你身體很苦惱。就比喻我們今天要去受樂世間的五欲,這個雜染業力所變現的五欲,你在快樂當中,你已經念念的在墮落,在創造一個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所以這個地方講「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也」。

為什麼呢?「以因既是生滅,果報亦不能不生滅也。」因為我們在造這個世間善法的時候,是有漏善,都夾雜煩惱,所以這個果報顯現出來,它會使令你墮落,這個果報會使令我們墮落,這個生滅就是有雜染性。我們想一件事,我們今天看到珍寶,看到財色名食睡,都是可樂果報,我們看到以後會起貪煩惱,乃至於失掉以後,會起瞋煩惱,就表示這個果報本身有問題。我們待會會介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果報,你一接觸是有清淨的力量,這不同。我們娑婆世界的五欲樂,你一接觸以後,它會使令你自然皆生貪瞋癡的煩惱,為什麼?因為你過去在造這個業力的時候,是有煩惱夾雜在裡面,所以出現的果報就是有問題,「以因既是生滅」,果報也不能不生滅也。我們娑婆世界的境界是這樣子,就是果報本身蘊藏著這個危機。

(二)、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我們再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 這個地方要注意!我們為什麼要選擇極樂世界當歸依處呢?他說明了一個理由,從因地來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祂已經徹證自心本具的佛性。換句話說,佛陀無量劫來的六波羅蜜,當然主要是般若波羅蜜,夾帶前面的五度的眷屬,把過去的無明煩惱完全破壞, 清淨法身完全顯現出來, 佛陀在自受用清淨法身 「常樂我淨」的功德的時候,祂那個大悲心,看到我們三界的眾生苦惱,修行也不得力,怎麼辦呢?就以祂的願力創造出一個極樂世界。創造極樂世界以後,祂又有一個很重要的願,第十八願。所以智者大師把四十八願分成兩類, 前面的四十七願是成就一個清淨國土的正報、依報,這個第十八願是方便接引。祂開出一個往生的條件: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它開出一個往生的條件,臨終憶念我的佛號十念這種標準,這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所以說「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彌陀的大悲心。所以說這個極樂世界是一個果地教,我們往生,不是我們自己去創造這個國土,而是阿彌陀佛創造以後,祂來到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念佛跟彌陀感應道交,祂把我們帶到那個地方去了,而那個國土是已經成就,所以它的快樂是沒有窮盡的時候。這個地方我們待會再說明。

下面講出一個比喻,「譬如虛空,寬廓廣大,包含一切,森羅萬象。」虛空非常的廣大,包容一切,虛空當中的世界是「數數成、數數壞」,但是「虛空」它畢竟「無所增減」。這個虛空就比喻極樂世界,比喻這個世界的快樂,是不可破壞的。

這個是把娑婆世界的快樂跟極樂世界,以無常的觀念來作一個比較。娑婆世界是可破壞的, 極樂世界的快樂是無有窮盡。除非你不往生,你往生極樂世界,保證「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乃至於在一期生命當中,你得到一個正式的果報,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決定足夠讓你成佛!所以這個地方,快樂沒有窮盡,也是很重要的。

譬如說,我們學佛以後會有智慧能夠抉擇結果,這個生命體有三惡道我們不想去;人天很快樂;轉輪聖王也很快樂,七寶千子;這個天的果報也很快樂, 天的果報一生當中, 沒有老沒有病,也很快樂。佛陀為什麼不勸我們生天呢?就是無常,因為佛陀的意思希望我們得到一個快樂,那個快樂不要破壞才好,不要說你快樂以後,結果消失掉,又掉下來,這個不究竟。佛陀的心情大悲心,希望我們得到快樂以後,是永遠快樂。

所以極樂世界它就提供這個環境,快樂沒有窮盡的時候,因為阿彌陀佛祂所提供的那個極樂世界,正報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而我們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足夠足夠了。所以這個地方,也是我們為什麼抉擇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歸依處, 壽命的無量, 就是一個很大的關鍵,我們很辛苦的修行,得到這個果報,保證不會失掉,你一得到,一勞永逸,所以這是一個歸依處。 我們再看第二段。

第二段是破除疑惑

「汝以世間之樂,難極樂之樂,極樂之樂,汝未能見。虛空汝雖未能全見,當天地之間虛空,汝曾見過改變否?」你說極樂世界也是有為,有為法是生滅相,你用這個世間的有為樂,來難極樂世界之樂,但是虛空哪裡會改變呢?這表示極樂世界的快樂,是不會消失的。

第三是結勸。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須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彌陀佛之大慈悲願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滅之樂。」這個地方講我們往生有兩種因緣:

(一)親因緣

就著親因緣來說,就是「一切眾生皆具佛性」。這個觀念蕅益大師也是蠻強調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你要能夠了解「他」,就是阿彌陀佛,跟「自」,自己。阿彌陀佛跟我們是同一個佛性、同一個體性,雖然果報是不同,但是從那一念清淨心明瞭性來說,是無差別的。既然我們跟阿彌陀佛同體,當然我們能夠受用阿彌陀佛的法身功德。這就是我們能夠成就極樂世界功德的親因緣。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我們內心本具,這是親因緣。

(二)、增上緣

什麼是增上緣呢?就是你念佛,跟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感應道交, 佛的大悲心, 在臨命終的時候加持你、 攝受你到極樂世界,這是一個增上緣。佛的大慈悲願力是增上緣,我們的自性功德力是親因緣。這是講到往生的因緣。

往生以後是什麼境界呢?「以根身則蓮華化生,無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根身,它不是胎生,是蓮華化生,意生身,沒有生老病死。這個死是很重要,沒有死亡很重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沒有死亡的,因為你到那個地方去,你那個有漏的生命,在三大阿僧祇劫,決定能夠改變,轉成清淨法身,決定!因為那個地方有彌陀的說法,有色聲香味觸法的說法。

「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它也是壽命無量,這個地方,世界的功德力,古人在解釋《阿彌陀經》,他把《阿彌陀經》 的體, 他說極樂世界就是 「常樂我淨」 , 為什麼呢?極樂世界的壽命是無量無邊,恆「常」相續;極樂世界的境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都是快樂的;極樂世界是「我」,這個我就是自在,你到那個地方去,你希望你的八功德水溫度要什麼溫度,它能夠隨心所現;你吃飯的時候,你是希望什麼樣的飯菜,它也能夠隨你的意識而有變化,它是完全自在的境界,常樂我淨。第三個是特別重要,就是說,極樂世界那種勝妙的五塵,它不但提供你一種快樂的感受,而且它能夠使令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就是說你在那個地方吃一碗飯洗個澡,喔!你的道業增上、罪障消除。

所以我們要看看《阿彌陀經》你會知道,阿彌陀佛實在是大悲心大慈悲,祂知道我們凡夫,你說我們這一念心「無所住」,誰做的到呢?我們是有所住,這凡夫當然有所住。阿彌陀佛怎麼辦呢,以毒攻毒,好!你喜歡住在色聲香味觸法,我就把這個清淨的功德,安排在色聲香味觸法,你在那個地方,你不一定要攝心,你到那個地方去,「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欣賞一下這個寶樹,聽到這個聲音以後,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到極樂世界喝喝八功德水的甘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這種境界。

所以蕅益大師解釋,《彌陀要解》,說極樂世界是五塵說法,色聲香味觸,五塵說法。我們娑婆世界只有一聲說法,佛陀不能說把這個「道」放在飯上,只有文以載道。極樂世界,你讀過《阿彌陀經要解》你知道,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去聽;有時候我們心裡想要寂靜,一個人。但是我想聽法怎麼辦呢,鳥類來為你說法,「白鶴、孔雀、鸚鵡、舍利」,牠來為你說法,這些鳥類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變化出來,牠們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是種自在境界。所以我們今天在抉擇歸依處,你不要說「天」很好,天會讓你墮落,阿彌陀佛那種快樂的安排,祂能夠使令你轉凡成聖,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祂把所有清淨的功德, 都放在這個色聲香味觸法裡面,你一吃到、一接觸,你道業就增進了,是這種境界。所以我們凡夫的心情,的確是覺得很契機。

我看 《尊者阿迦曼傳》 , 有一次尊者阿迦曼開示涅槃的功德,他說這個涅槃是不生不滅,離開了生死,離開了一切。有一個比丘就打妄想,他說這個涅槃什麼都沒有,也沒有房子、也沒有車子、也沒有人,他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涅槃是很枯躁無味的,尊者阿迦曼就喝斥他,說:你這個人根本就沒資格修行。當然站在小乘的境界是應該喝斥, 但是我想這個比丘可能是過去有大乘的善根,我們看看大乘的涅槃不是!大乘的涅槃是很有人情味的。你到極樂世界它不是空空洞洞,你也得到一個果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具足五種神通,我今天希望到藥師佛那個地方,去聽聽藥師法門;明天我的心情想到彌勒菩薩這個地方,去聞唯識學,你那個神通滿你所願,是這種境界。所以阿彌陀佛,你要想一想真的是感動,阿彌陀佛的慈悲心,祂知道我們凡夫的心情是怎麼回事,祂知道,為實施權。所以說我們抉擇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歸依處,這個地方是真的是需要的。

夏蓮居老居士他知道淨土法門以後,黃念祖就是他的徒弟,他在錄音帶說,夏蓮居老居士遇到淨土法門以後,他笑了一天,很高興,他說:哎呀!有辦法了。夏蓮居老居士本來是修密宗的,這個自力法門斷煩惱是不容易, 夏蓮居老居士他得到淨土法門以後,他就:哎呀!有辦法可以出三界了!他說他笑了整整一天。所以我們這樣子看一看, 這個地方的確是歸依處,而且去也不難,的確不難,帶業往生。後面我們會說到它整個修行的標準。所以印祖說:「雖聖人亦有所不知,況以世間生滅之法疑之乎?」極樂世界,印光大師說:非九界的眾生所能夠明瞭,惟佛與佛方能證知。所以極樂世界的功德,我們看《阿彌陀經》流通分,是六方佛流通,蕅益大師說:等覺菩薩沒有資格流通淨土法門,因為「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等覺菩薩還沒有淨土,他是一種功德果報。

所以這個淨土法門,九界的聖人不能夠知道的,哪是我們凡夫能夠理解的境界呢?我們只有仰信,佛陀這樣子講,我們就相信了,我們就抉擇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歸依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蓮池大師為什麼一生崇尚念佛,又勤勤懇懇勸人看教

看蓮池大師的一個說法。他說予就是蓮池大師自稱,他說...

人間第一美事莫如念佛

《譬喻經》說:從前有夫妻二人,禱天求子,婦即懷娠,...

這句佛號跟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請看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

六字洪名的實相之道,一刻也不要離開

阿彌陀佛徹證法界實相理體,同時又把他無央數劫的積功...

即名顯體方稱妙,托境觀心易入真

阿彌陀佛的名號跟世間的名字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名字...

通過念佛來斷除執著

怎樣來成就明白的心呢?怎樣來真正地能夠通過念阿彌陀...

大安法師:心情浮躁時如何通過念佛求得安寧

問: 我自己的一個問題,我心非常浮躁,怎麼都靜不下...

念佛的人,隨緣不動心最重要

大家來打佛七,難免一時間不適應。因為環境和生活條件...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乘佛法為何是升恩斗怨的解藥

問: 為什麼說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藥? 明賢法師答...

藥師健康長壽七法(圖)

各位,大家好!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藥師法門的長...

外在的火是惹不起的,只能離開

問: 佛陀在火宅喻中並沒有提出消滅火的方法,而是要我...

警惕九個吃菜的誤區

蔬菜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還有多種保健功...

拯救刀兵劫的萬德洪名

一個個人他不信因果、不信有報應,不信這個舉頭三尺有...

舍利弗的牛脾氣

佛陀弟子中,舍利佛是智慧第一的尊者,但他也有頑固的...

熬夜對身體的損害

地球上的規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萬物在白天的時...

略說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身、受、心、法念處。 四正勤:...

聖嚴法師《謠言止於智者》

佛教的五大基本戒律中有一項不妄語戒,意思是指不說任...

六件損財消福的事

求財之人,有六種事不當做:一是種種戲,就是賭博;二...

一念的皈命決定可以得救

我們很多人對自己往生這一事總是產生不了信心,覺得往...

惟賢長老《學習唯識對淨土宗念佛之人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唯識的中心是改造心地 唯識是講什麼的?唯識的中...

皈依時可以請人代替嗎

皈依有翻邪三皈、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和具足...

看似贏了,但卻輸了

一對年輕的夫婦正在所租的小套房裡為著添購新傢具的事...

越努力就越幸運

一個人經歷的越多,他會思考的越多。越是優秀越是努力...

達摩大師四行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佛教詞典】估唱

(雜語)亡比丘之遺物分與現前之比丘,先定其價,謂之...

【佛教詞典】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p1442 瑜伽二十六卷十頁云:雲...

【視頻】淨界法師《發願的重要性和念佛三個階段》

淨界法師《發願的重要性和念佛三個階段》

【視頻】慧天法師《心作心是彌陀現》(三)

慧天法師《心作心是彌陀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