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九講)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九面,附表九「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佛法對宇宙人生,是開展出十法界的差別果報,這種果報的諸法,主要的是由因跟果這兩個所建立的,這個就是因果的理論。

當然主要可以說一個佛法的正見,八正道的第一個、正見。

在佛陀出世之前,印度可以說是一個文化很發達的國家,有各式各樣的學說,一般來說是九十六種外道。九十六種外道,天台智者大師把它歸納成兩類,他們的學說可以歸納成兩類:

第一個、邪因緣論。

這個邪因緣論,他們也認為宇宙人生是有一個軌則的,不是沒有軌則。他為什麼做人?他為什麼生天?這件事情是有一個軌則。什麼軌則呢?就是大梵天所創造的。他認為宇宙人生有一個常一的主宰者,這個大梵天,他能夠給我們種種的福報,也能夠給我們種種的災難。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應該要多多的對大梵天種種的歸依供養,使令我們能夠消災,乃至於增長福報,這個叫邪因緣論。

當然邪因緣論,天台智者大師講的是相當多的種類。包括有一種外道說這個世間上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世間上是由聲音所創造的,這個宇宙萬法都是生滅變化的,唯獨這個聲音是有真實不變的自體的,我們發動出來種種聲音的曲折,它能夠創造種種的萬法;或者說由時間所創造。各式各樣的執著。總之他們都認為在宇宙萬法當中,有一個常一不變的主宰者,這個叫做邪因緣論。

第二個、無因緣論。

其次,另外一種叫無因緣論。無因緣論學說是說,這個世間上的吉凶禍福是沒有軌則的,自然而有的。一個人死了以後就斷滅了,世間上的生命,沒有相續這回事,沒有的。那怎麼辦呢?及時行樂,把握現在,好好的去享受,就是這種思想。

前面的是落入「常見」,有一個常一的主宰者。這個就是「斷滅見」。佛陀出世以後,就把這兩種思想完全都否定掉,開展出佛的知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佛陀的大智慧眼光,看這個宇宙人生,「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

就是說,這一切法,不管是六凡法界的雜染法,四聖法界的清淨法,這一切法的本性都無自性。簡單的說,就是一切法的本性是畢竟空的,你要說它有自性,那就是講空性也可以,一切法是依空性而創造出來的。怎麼創造呢?一切從緣起,是有一個軌則的,有一個因緣法。這個緣起論,當然在佛法裡面,不管大乘、小乘,各種各式各樣的宗派都是共許的。不過所謂的「因緣」這兩個字的解釋,就有各式各樣不同,站在大乘瑜伽唯識的思想是,一切法的因緣,就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的心識,萬法唯識。

「萬法唯識」我們簡單的消文,就是這宇宙間的一切萬法怎麼會有呢?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識所變現,離開我們現前一念心識,無有少法可得。

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識的流動,你的心識跟染法的相應,你念念就是創造出一種不可樂的果報;你這個心識跟清淨的法相應,你這個心識,就念念的創造出一種快樂的果報,就是這樣子,整個生命就是我們的心識所變現。當然這個心識的本性也是畢竟空,它也是受熏而有的。這樣子就是開展出整個唯識的根本思想-「賴耶緣起」。

這個「賴耶緣起」我們也簡單的說一下,當然這個唯識的經論很多很多,它主要的根本思想就是說,以八識來建立一切萬法,萬法唯識,這個識開展出來八個識。八個識我們分成兩類來看:第一個是屬於比較粗顯的;第二個是微細的。

這個粗顯的就是前六識,前六識在唯識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能熏。就是說前六轉識它能夠驅動我們的身業、口業,去創造善、惡的業力,它能熏。當然主要是第六識,它能夠造出殺盜淫妄的惡業,它也能夠造出六波羅蜜的善業,這個造業者,就是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去造作的,它能夠熏習,這是一類的心識,這個是粗顯的。

其次就是第八識、微細的,它是所熏。前六轉識把業造了以後,這個業誰來保存它呢?誰來把這個業,搜集起來累積起來呢?就是第八識,它是一個所熏。它的功能,它本身不造業,它不造善、也不造惡,它就是無記。它就把你前六轉識所造的業,統統給搜集起來,它做這個工作叫藏識,阿賴耶叫藏,使令我們的業力能夠累積下去,不至於斷滅。從前六轉識的能熏跟第八識的所熏,就創造了整個宇宙人生的一個緣起的真實相。

我們用一個偈頌,把「賴耶緣起」做一個總結,在《成唯識論》講一個偈頌,解釋這個第八識,它說:「無始時來界」,這個界是界限的界,十八界的界,「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趣就是趣向、六趣。「及涅槃證得」。我們簡單的解釋。

我們講整個生命的依止處就是第八識。這個第八識是怎麼回事呢?「無始時來界」,無始劫來,我們所造作的種子叫「界」 ,這個界當種子;「一切法等依」,一切的現行法,善惡的現行、果報諸法,前面是約因,第二個「一切法」是約果,包括等流果、異熟果。這些的因跟果,它有一個依止處,它是以第八識為依止處,叫所依,第八識是他們的所依止處。「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這樣子依止有什麼樣的情況呢?就有兩種情況,「由此有諸趣」,因為有第八識,才能夠建立雜染的果報,有六趣,這個「趣」指的是一種雜染的果報,就是趣向,你造了五逆、十惡的業力,它就有一種力量,推動你到無間地獄去,叫趣。不過這個趣主要是約雜染來說,「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也因為有第八識,才有所謂的涅槃。假設你在因地的時候,熏習清淨的聞慧、思慧、修慧,沒有第八識的保存,這個無漏的善根,也就喪失掉了;沒有無漏的善根,就沒有出世的涅槃,因為沒有清淨的因,就沒有清淨的果。

所以不管是雜染的六趣,不管是清淨的涅槃,都必須以第八識做依止,「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 。這個是唯識宗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就是這宇宙萬法,這一切的色法都是如夢如幻,怎麼會有呢?就是我們現前這一念心識的流動,剎那剎那流動,剎那剎那變現出來。你的心識轉變,這個果報就轉變,唯識宗就是這樣看法。

這個是因果理論,我們再把它做一個簡單的複習。

好,我們再看問答釋疑。這問答釋疑就講得更微細,這個是《成唯識論》的問答。它在講完阿賴耶緣起以後,跟著又做了一個問答。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二)問答釋疑答:

問:阿賴耶識為斷?為常?

它就問:「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阿賴耶識是我們的一個藏識,就是它搜集我們無量的種子,它也變現我們一期的果報,既然阿賴耶識,這個心識是我們生命的本體,這個本體,一切法的依止處,到底是斷滅呢?它是不是有一個時間,就會自然消失掉了?還是它不斷滅?它是常住不變的?就提出這兩個問題來問。

這以下就回答:「非斷非常,以恆轉故」。雖然唯識學它以阿賴耶來建立這個生命的本體,當做宇宙人生的一個依止處,但是它本身不會斷滅,而它也不是一個常一不變的自體。怎麼說呢?「以恆轉故」,因為它有恆跟轉兩種的功能。這標出它的一個要義,恆跟轉,下面說明,先看恆。

一、恆

「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

第一個是約果報。就是說,這個第八識「無始劫來,一類相續」,這個「一類相續」指的它的本性都是無記,你再造多大的善,他的阿賴耶本身是無記;你造惡,它也是無記。唯識學上說,一個法要能夠接受熏習,它本身一定要無記。如果這個法是善性,它就不能夠容受惡性了;如果今天阿賴耶識是惡性的話,你造善,它就不能把這個善的種子保存,這個善跟惡是互相牴觸的,所以阿賴耶本身它應該中立,才能夠去包容善惡。它是一類相續無記的,而且「常無間斷」。我們的生命是沒有間斷的,我們要看到過去的生命,就像大海一樣沒有邊際;看未來的生命也沒有邊際。這個生命是不斷的相續的。「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是三界、六趣、四生,這些種種的果報的一個依止處,有情眾生果報的依止處。這個地方是講「恆」,就是指我們的生命,它是沒有間斷性的,不是說我們哪一個時候做人,做到哪一天,突然間這個人消失掉了,沒有這回事情。他不是到天上,就到三惡道;不是在三惡道,就是在三善道,一定找得到他的,沒有一種間斷的情況,這第一個叫恆,就著果報來說是「恆」。

第二個就因地來說,「性堅持種,令不失故」。它在你造作因地,善業、惡業的時候,它也是一樣,體性特別堅固,它能夠很堅固的執持你這個善惡的種子,使令不失掉。除非你不造作,你只要一造作,不管別人知不知道,阿賴耶識就幫你保存,而且是盡未來際的保存。如果你不去消滅它,不用修止觀跟懺悔的方法,把這個種子消失掉,它是不會消失掉的。只要這個種子進入到第八識,它盡未來際不會消失掉。

這個地方,倒是應該說一下,這個種子的相續性,在唯識學,它把我們的眾生分成有五種的種性,當然這個種性,不是說有自性,不是說自然而有,或者是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體,就是我們過去的熏習而有的五種種性:

第一個是聲聞種性。就是你小乘的善根特別深厚,決定要證阿羅漢果;第二個是緣覺種性。這個人是決定要證辟支佛;

第三種是如來乘的種性。前面都應該加一個乘,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因為這個乘有運載的意思。如來乘種性,這個人一定要成佛的, 他不會證阿羅漢果,不可能;第四種人是不定種性,他對前面的聲聞、緣覺、如來種,他不決定。他要遇到大乘的法師,他就發菩提心;他遇到小乘的學者,他就發出離心,這個人的善根是不決定,叫做不定種性;第五種是無性種性。無性種性就是說,這個人無始劫來,完全沒有出世的善根,他頂多能夠生天。他就是做一些人間的善法生天,然後偶爾到三惡道去走一走、人間走走,他的活動的空間就是六道,他完全沒有聽聞出世的善法,無性種性,沒有出世的善根。

唯識宗是把這個「性堅持種,令不失故」,就是我們的內心,在這個內心的微細處,我們有五種的情況。

我們大乘淨土法門的《觀經》,我們往生淨土以後,花開見佛悟無生,你看《觀經》的九品,會有一些的差別。有些人見到阿彌陀佛,佛陀為他講大乘法,他就證到無生法忍;有些眾生看到阿彌陀佛,佛陀為他講小乘法,他先證初果,這個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這個問題。當然這個意思,不是佛陀那方面的問題,佛陀的心是平等。《法華經》上說,佛陀的說法就像大雨一樣,普潤一切的眾生。這就是我們這個心識當中,有些人栽培的是一種小乘善根的根性很強,這個時候他招感的佛陀,就是要說小乘法;這個人是成就大乘善根的,佛陀為他說大乘法。天台宗智者大師就是依止《法華經》,開出了藏、通、別、圓四教。四教的眾生呢,藏通別圓四教的眾生,往生到佛國以後,佛陀會次第的為他們講藏通別圓四教的法門,使令他們次第的,或者是圓頓的悟入佛的知見。

你要看《法華經》,特別是看天台智者大師的批註,你會有一個很深的感受,什麼感受呢?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栽培一個大乘的善根,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說我們現在有些法師,他認為現在的時代,這個大乘佛法太過於玄妙, 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實際的走小乘法就好,就退大取小。當然我們可能會在小乘法當中,很快的就有很大的成果。但是以《法華經》的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你走的是一個遠路了,你走錯了,你退失了大乘善根,你走錯了。

舍利弗尊者領了五百比丘修行,這個五百新學比丘,跟著舍利弗大阿羅漢修行。那大阿羅漢當然他要教弟子,他都先入定觀察這個人是小乘善根?是不是有沒有善根。舍利弗就觀察說,這五百個比丘,假設在今生的生命裡面,不要還俗、不要退失道心、不要放棄努力,決定每一個人都能夠證阿羅漢,他觀察的結果是這樣,這些善根都成熟了。但是這個當中有曲折,就是他在教育的過程當中,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出現。出現以後,文殊師利菩薩就為他們說大乘法,大乘的空義。這些人聽到了以後,因為他們的大乘善根不是很堅固,都起邪見、顛倒,就是錯會了消息了。錯會消息以後, 結果墮到三惡道去。墮到三惡道去,舍利弗尊者就很疑惑,就問佛陀說:「這些五百比丘,如果我好好的教育,他們能夠成就阿羅漢的,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一來,這樣子一弄,就到三惡道去了。」佛陀說:「文殊師利菩薩給他們大利益」。怎麼說呢?就是說菩薩的善巧,他不在乎你短暫的到三惡道去,而是你要能夠成就大乘善根,是最快的成佛的路。就是說,因為你必須要讓他栽培大乘善根,這個短暫的痛苦是要接受的。

《法華經》也有一篇,叫做《常不輕菩薩品》,這個常不輕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他是一個比丘。這個比丘他的修行方法他很特別,他度眾生, 就是看到眾生,就跟他跪著就頂禮,頂禮以後就說一句話,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就是用這樣子來弘揚《法華經》,弘揚《法華經》的要義,就是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的大乘的菩薩聽了很歡喜,增長他的大乘善根;有些小乘、小者聽到以後,就不歡喜,說:「你這個比丘是哪裡來的?虛妄為我們授記。」 就對他譭謗,甚至於拿棒子、石頭打他。但是打他,他也是遠遠的跑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結果那些打他的人,都墮到三惡道去,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這些都是在座的大乘菩薩。他就指哪一個菩薩、哪一個菩薩,都是過去我因為用這種相反的,用逆向,用相逆的方式來度他。

智者大師就解釋說,因為菩薩度眾生,他所考慮的角度,是要你能夠急速成佛,成就大乘的善根,這件事情是很重要。所以有時候我們在學習大乘佛法,我們對大乘佛法不要退失信心,沒錯!這個大乘佛法,是一個三大阿僧祇劫的遠路,是的!但是我們看看大乘佛法菩薩的境界,那我們的確做不到。但是我們內心當中,能夠在生命當中,成就大乘的善根,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以《法華經》的思想,是不可思議!就是你往生淨土以後,阿彌陀佛就直接跟你講一佛乘的法了, 「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 那些枝枝節節就不為你講,他直接跟你講佛陀親證的教理,讓你很快的就成就法身,你會有這種這樣子的好處。

當然詳細的,你看看《法華經》,你就會有這種感覺。就是我們在整個成佛的過程當中,你要栽培一個大乘的善根,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個應該要透過聞思的。

所以這個地方講「性堅持種,令不失故」,它能夠把你所熏習的種子,很堅固的保存下去。你熏習小乘種子,它就把小乘種子保存下去;熏習大乘種子,它就把大乘種子保存下去,這個意思,這個叫做恆,恆常的作用。我們再看「轉」。

二、轉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

前面的「恆」是指的相續性,這個「轉」就是會有變化,它也不是常一不變的。就是我們這個第八識,它的變化性是「念念生滅,前後變異」,怎麼個變異法呢?「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就是你所栽培的種子,它前一剎那滅,它所表現出的果報就生起來。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說,你是一個人的果報,你這一期所現的是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你所接觸的是一個人的色聲香味觸法。你這個六根跟六塵接觸以後,產生了明瞭心識,也是人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是人的十八界。這個人的十八界怎麼有呢?為什麼跟鬼的十八界,跟天的十八界會不同呢?就是你的種子,栽培的種子不同。你這一期的生命,是五戒、十善的種子起現行,就像那個電池放電一樣,它這個種子勢力慢慢消失,果報就不斷的變現,等到這個五戒、十善的種子,這一類的種子勢力完全消失了,你這個人的十八界就消失掉,消失掉就是下一界的。或者你今天是個男人,你現在的思想,是男人的思想,你是男人的十八界;你下一輩子就是女人的十八界變現出來,你就認為你是一個女人,你就用女人的思考模式來做事情,女人的十八界;或者做一隻狗,狗的十八界。這些都是由於我們的種子,剎那剎那的變現,所顯現出來的。

「因滅果生,非常一故」,這個「非常一故」要以出粗淺來說,是約著一期生命,用微細來說就是你的剎那。譬如說我現在看到你坐在這個講堂上,我前一剎那看到的你,跟下一剎那看到的你,你的色法、心法都不一樣,你的色法是不斷的成住壞空,你的心法是剎那剎那的生住異滅,前一念跟後一念,你的色法、四大,跟你的這個明瞭性都轉變了,當然這個很微細的,但是它也說出了一個道理,就是「非常一故」,它不是不變的,這個是約果報來說。

我們再看因地。「可為轉識,熏成種故」。它能夠由於前面的七轉識,這個七轉識主要是講第六意識,它能夠去創造一種新的種子。

這個地方是講到,業力的轉變跟這個有關,就是說萬法唯識,這個業力是由心識所主宰,心為業主。

假設我們現在遇到境界,遇到我們歡喜的境界,就是我們過去很熟練的,我們很喜歡去那個地方活動的五欲的境界。我們很習慣的就會把貪煩惱給現出來,染著為性,我們的心就深深的染著五欲的境界。假設這個是世間人,當然就是你一這樣子,就增長了貪煩惱的勢力,你這個念頭不對治就增長了,就是「可為轉識,熏成種故」。你這個念頭現起以後,它的這個貪的勢力又增長一分了,你隨順了一分,就增長一分,這是一種,平常的一個凡夫就是這樣子。針對修行人來說, 我們跟五欲的境界一接觸,貪煩惱現行就是要對治,就是這個業你要對治,你用轉念念佛的方法,把這個煩惱的相續心給截斷,這樣子的話,你這個貪煩惱,下一次再起來的時候,勢力就薄弱一點,種子起現行的時候,你在現行的當下你折損它,它又熏到下一次的種子,勢力就比第一次薄弱,就 「對治所損業」 。

唯識學上說,我們要折損惡業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對治,修四念處觀,或者轉念念佛,這都是對治。

第二個、悔,懺悔的悔,「悔所損業」,你懺悔,這件事情你做了,做了以後,你在佛前把你整個過程,很至誠的發露,然後痛哭流涕的懺悔,訶責自己,這樣子也會把你過去的惡業給折損掉。

這兩種:一個是你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對治;第二個是事後的懺悔,這樣子都能夠折損我們的煩惱跟業力。

這當然是修行人 「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就是生命的本質也是轉變的,你面對你的念頭的時候,你怎麼去處理它!你隨順它,不管是善念、惡念,它增長一分勢力;你去對治它、折損它,它就減少勢力,就是這樣子,所以叫做「轉」。這個生命的本質,是不斷的轉變的。而這個轉變,就是你怎麼去對治你的念頭,你要讓你的念頭的煩惱增長,那是一種;你也可以使令你煩惱的惡念降低,這也是一種,而這兩個就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報,你怎麼去處置你的念頭,就是「可為轉識,熏成種故」,它的種子的勢力,也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從恆跟轉這兩個角度,就知道我們整個生命的本質了。我們看總結。

三、總結

「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

從恆常相續的角度,我們知道這個生命本身是不會斷滅的,我們不可能說,一個生命到一個時候結束,這個人就消失掉了。怎麼消失掉呢?四聖法界也找不到他,六凡法界也找不到他,沒有這回事,生命不會斷滅的。就是「恆」,它不會斷滅。但是它也不是固定,就是「轉」。就是你的念頭,有時候我們起善念去造善業;有時候起惡念。就是由這個念頭的變化,創造的業力,就是在人天得果報,三惡道得果報,或者到極樂世界得果報,就是非常。這件事情,就是你自己的念頭主宰的,它會有變化的。

這個生命沒有所謂的定業不能轉,沒有這回事。

講一個譬喻,「猶如暴流,因果法爾」。這個宇宙人生,這個「恆轉」這件事情是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怎麼辦呢?佛菩薩講一個譬喻,說:你看那個水流,前面的水流,它跟後面的水流看起來是很接近,水流跟水流之間沒有距離,我們好像看到這個水流是相續的,就是表示「恆」,這個生命就像水流一樣,前一剎那滅,後一剎那馬上生起來。但是這個水流也是有變化,這個水流有時候往東、有時候往西,它也是不斷的變化,這個水流它有恆、也有轉的兩種的情況。那我們整個宇宙人生的十法界因果的道理亦復如是,就是恆跟轉,猶如暴流一樣,控制這個暴流的就是你的念頭。這個是以唯識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就是這種態度。

[師答]:你如果是研究阿毘達磨,或者我們講小乘,應該講說是聲聞乘好了,不要叫小,有時候你這樣講,他們不太高興。就是聲聞乘的阿毘達磨的思想,他們認為「我」是空的,生命是沒有一個我,他同意。但是宇宙人生這些法,是有真實性的,這個業力是有真實性的,他認為說,有的業你造了以後,這件事情就是不能轉變的,不通懺悔。就是說,小乘的思想是我空法有,他認為這些事情造了以後,這件事情就決定性,你一定要得果報,因為這個法有真實性的,你不能破壞它。小乘的思想,你如果看小乘的經,就是這種態度。所以我們在聲聞戒裡面,有的戒你一破了以後,就你再怎麼懺悔,不能恢復到你原來的位子,不可以,小乘的思想就是這樣。大乘的思想是講我空、法也空,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都是因緣有。一切法都因緣有的時候,它認為說,只要你肯懺悔,世間上的業都會轉。

不過大乘也同意,有些業力是很堅固的,什麼業力呢?就是這個「三時具有」,這唯識學也同意。就是說你造這個業之前,你在「方便時」,充滿了期待,念念充滿了期待;造作的時候非常的歡喜;造作以後,完全沒有懺悔的心,也是很堅固的,對前面所造的業,非常的隨喜。這樣子的心,你造了業以後,就非常難轉,不是說不能轉,因為你這個業力,這個勢力非常強大,除非你那個懺悔的力量,要超過前面的那個造業的力量,否則它能夠去折損前面的業力。但是你要把這個業力, 勢力完全的消滅掉,就是不容易,你懺悔的心,不可能達到那種程度。所以諸位你看過《南山律在家備覽》的〈懺悔篇〉,它說:有的業你造了以後,你很殷重的懺悔,很殷重、很殷重的懺悔,它能夠消除三惡道的果報,但是你現生會得到很大的痛苦,或者頭痛、或者眼睛痛,乃至於眼睛瞎掉。就是它會重報輕受,因為那個勢力太強大。太強大,你去動搖它的時候,它能夠把這個重大的三惡道的勢力給消滅掉,它的勢力已經不能牽引你到三惡道。但是它爆發出來以後,它會讓你現生得到很大的痛苦,因為這個業力,你在造的因地的時候,太強大!

所以以小乘的角度,定業不能轉,是指強大的業力。以大乘的佛法來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沒有一切法是有真實性。這個一切法沒有真實性,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它呢?在 《大般若經》裡面有一個話,這句話我們了解, 就知道什麼叫做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就是說,「若法先有後無,諸佛菩薩則有罪過。」假設這個法是本來有,本來有怎麼會沒有呢?你修空觀把它給破壞掉,這樣子,諸佛菩薩有罪過,他把這個我給破壞掉了。人法執跟我法執, 不管是我、不管是法,不是說這個法本來存在,而我們使令它消失掉,不是!而是這一切的法,本來就是畢竟空的。畢竟空為什麼會有業力?它也是一種因緣熏習的假名假相假用,從本性來說,也是不存在。這個法本身,它也是因緣有。因緣有,當然它就會隨因緣有變化。而不是說有一個法,它是本來有,有了以後,你怎麼把它消失呢?你用空觀把它破壞,不是。這樣子講不知道懂不懂?不是先有後無,而是從頭到尾本來都沒有,當然指的是自性沒有;因緣上,它是有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能夠結集很多的業力。但是這個業力本身染污不了自性清淨心,它會引導你到三惡道,但是它本身也沒有真實性,因為三惡道的業力一結束,它也消失掉了。而不管是成就、消失,這整個過程都也是如夢如幻,沒有一個法是能夠染污自性的。

所以從一種空性的角度來說,世間上的事情都是可以轉變的,都是可以造成。我們淨土的法門,這個思想太重要了,這個空性的正見。《觀經》說這個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他什麼時候才開始懺悔呢?臨終才開始懺悔, 而且中陰身那個地獄的火已經現前,他那個時候起一念的懺悔心,念阿彌陀佛,轉地獄的火成金蓮花。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你不能往生,是因為你的信心不夠,障礙你,不是你的業力障礙你,因為你自己的信心, 你沒有那種大乘的信心。當然這個斷相續心是很重要,雖然一切法空,但是這個強大的勢力,你要注意!所以帶業往生就是說,你過去所造的罪業,你已經是真正的內心當中覺悟了以後,真正的發露懺悔,發露懺悔以後,你這個惡念的相續心也斷掉了,這個時候你的業就轉了。假設你的惡念相續還在,那是沒辦法轉。

[師答]:是的,是要受果報,但是你要知道一句話:佛為法王,於法自在,就是說,他受果報他自在。而且我看《法華經》,妙境長老他解釋,他說: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佛可以決定要不要受果報?他可以決定。他成佛以後,他過去的心中有很多的業力對不對?很多的業力,他也可以使令他得果報,也可以使令他不得果報。就是「我現在不想得果報」,他可以。他如果覺得這個時候的眾生,因為我去得果報能夠覺悟,他就得果報。得果報,他完全沒有感受,阿羅漢都一切法不受,不要說佛,對不對?他能夠決定這件事情,要不要現在得果報,他可以決定;第二個他得果報的時候自在,差在這個地方,他無我、無我所,他的感受不會被外境的苦樂所影響,他的大乘涅槃,常樂我淨。

就像佛陀受餘報,佛陀過去生是一個婆羅門,有很多的弟子修行。那個時候饑荒,有一尊佛出世,有一個比丘去托缽。這個時候佛陀過去的婆羅門,就說:「你們這些比丘,應該去吃馬麥的,那有資格去吃好的飲食」。他造了這個口業以後,後來成佛,就這個事件,就讓他得果報,就吃馬麥,吃馬麥是怎麼回事你知道嗎?這個馬麥倒入佛的缽裡面,成甘露味,但是眼睛凡夫看是馬麥,但是只要吃到佛的嘴巴裡面,佛那個大乘涅槃的境界,入此人口,成甘露味,是這樣子的。就是你眼睛看到佛陀吃馬麥,但是佛無量無邊的波羅蜜,他那個十八界跟馬麥一接觸的時候,就是甘露,佛是這種境界。佛陀的境界你要看看 《法華經》 跟 《華嚴經》,就知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這種思想能夠理解的。簡單的講,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有自在力,不會被業力所繫縛,他過去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這個業力不能繫縛他,不可以的。並不是說業力會斷滅,他也可以到三惡道去,但是到三惡道去,那個刀山油鍋對他來說他有自在力,這個是佛的境界,我們是沒有自在力,所以我們應該求生阿彌陀佛國是對的。

好,這個道理我們必須了解,就是說,這個宇宙人生有一個是「恆」,一個是「轉」。我講一個偈頌,大家去思惟一下,佛法是要思惟,這個慈航老法師他講一句話,對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他怎麼說呢?慈航法師說:

法性本來空寂,

因果絲毫不爽;

因果絲毫不爽,

法性本來空寂。

這兩句話你把它放在一起看, 就是 「法性本來空寂」 ,而 「因果絲毫不爽」 ,一切法是自性空, 但是因緣界不斷的顯現, 雖然因緣不斷的顯現,但自性還是畢竟空。就是從「法性本來空寂」的角度來說,這一切法是轉的,這個轉的意思,就是這一切法是畢竟空,沒有一個法是不會轉變的,不可能,法性本來空寂就是轉,因果絲毫不爽就是恆。你可以說,「法性本來空寂」而「因果絲毫不爽」,雖然「因果絲毫不爽」而「法性也本來空寂」,你把這兩句話重複的思惟,你就能夠看到諸法的真實相。

好,那我們再看講義,我們看講義第三十九面。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三十九面是說「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這個是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十法界的因果法則,就是一個恆轉如暴流。

我們再看約世間法,就是依儒家的思想,「約世法論,何不獨然。」就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他也是強調因果。

「故孔子之讚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孔子他的思想也不是一種斷滅見,也不是自然有。怎麼知道呢?因為孔子他在讚,這個讚就是讚美,用文辭來讚美,讚美什麼呢?就是讚美《易經》。讚美《易經》的在剛開始就講出一句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以看的出來孔子的思想,也是講一切法有因緣的,有一個軌則的,不是一切法自然有的。怎麼說呢?就是「積善之家」,這個家庭裡面經常行善的人,他以後的果報「必有餘慶」,這個指出以後會得到良善的子孫,以後的家庭,可能就是財富、聲名、富貴、眷屬等等,會有各式各樣的可樂果報。反過來這個家庭「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個家庭經常造惡業,這個家庭以後會怎麼回事呢?「必有餘殃」,這個家庭以後要出敗家子了,有災禍的事情出現。

在 《太上感應篇》 也講一件事情說:在揚州有一個賣米的人,這個賣米的人,本來是一個很貧困的人,白手起家。這個人有點小聰明,他把這個賣米的秤斗做了手腳。做了手腳以後,就是看起來比實際的還重,事實上沒有,但是它看起來比較重,就偷斤兩。經過幾年以後,他努力的經營,也富貴起來,生了兩個兒子,非常可愛。有一天,他在家裡面喝酒,很高興就跟太太說:「我是一個本來什麼都沒有,現在有錢,妳知道怎麼回事嗎?」他太太說:「我不知道。」他說:我就是把這個秤鬥,如是如是的做了手腳,所以現在這麼快有錢。

他太太聽了以後,就很傷心,就準備要跟他離婚,這個先生說:「妳為什麼要離婚呢?我們現在很有錢。」這個太太她可能是多少讀過儒學,她說:「我們這樣子做是傷陰德的,以後這個家庭會出不吉祥的事情,所以我要跟你離婚。」這個先生他也有點善根,他聽太太這樣講,他也有點懺悔,他說:「那我已經做了,應該怎麼辦呢?」她太太說:「你過去偷人家斤兩,你現在也做手腳,把這個斤兩還給人家,就是你秤起來比實際的少,我們補償別人。」他就如法做了,他也起慚愧心,斷相續心,一方面就開始補償。過了幾年,他兩個兒子都死掉。他內心當中就很不平衡,「我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事事順利,我開始修善的時候,兩個多可愛的兒子都死掉,這個世間上真的有軌則,有因果道理嗎?是不是這樣子呢?」信心就動搖了。晚上睡覺,這個天神就告訴他說:「你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上天派兩個兒子,要敗壞你的財富,這兩個兒子是上天派來的;你現在造善業,這兩個兒子上天收回去,你繼續造善業,你以後還會得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都是良善。」他這個做夢以後,就有信心,就繼續不斷的,一方面開始斷惡念的,把這個念頭弄清淨;一方面就是用這個米,來補償別人,當作佈施波羅蜜。果然他也次第生了兩個兒子,而這兩個兒子, 後來都是很有功名。

所以這個世間上的因果,有時候的確我們肉眼是看不出來,因為這個因果的事情,三世因果,有時候我們看不出來。所以儒家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的。其實你注意現在的人,有些人家裡很貧窮,但是他人窮志不窮,他能夠堅持原則,在窮困當中, 他能夠堅持他應該有的人的本性,這個家庭以後,遲早要出良善的子孫,不知道哪一代而已。這個家庭,他做官貪污,你看好了,遲早出敗家子,遲早,這個事我們很容易看得到的。就是儒家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個也等於是一種因果法則,只是它講的不明顯而已。

我們看印光大師怎麼說。

「夫積善、積不善,因也。」你積所謂的善業、不善業,這個就是因地,「餘慶、餘殃」這個就是果報。換句話說,儒家也認為宇宙人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有一個因果法則。

「又既有餘慶、餘殃,豈無本慶、本殃?」既然我們會招感良善跟不良善的子孫,就著本人來說, 當然本人也是有他的果報。我們看什麼叫本慶、本殃。

「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後世所得之果,當大於餘慶、餘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就是你本人積善、積不善,你來生,或者後世所得到的果報,一定大於「餘慶、餘殃之得諸子孫,百千萬倍。」總結,「凡夫不得而見,何可認之為無乎?」我們凡夫,眼睛所看到的是現前的境界,我們如果造善業,也看不到未來的果報;但是你看不到,你不可以說是沒有,不可以這樣講。

這個是講到業果的理論。就是說,這個宇宙人生,它是有一個軌則的,什麼軌則呢?就是由善業一定招感可樂果報;由惡業就決定招感不可樂果報,這個世間上,就是遵循著這個軌則在運作的,這個就是業果理論。

我們再看下一段、明因果之事。前面的一科是講理論;這一段是講到,我們應該怎麼來修行,大家請合掌。

丙二、明因果之事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  與衛錦洲書  —

好,前面的一科是說明因果的道理,這個地方是講到因果轉變的方法。我們把它分成三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這是一個總標,印祖一開始就引聖言量說明。說這個世間上,有菩薩跟眾生的兩類:這個菩薩就是覺有情、覺悟的人;一個是沒有覺悟的人。一個覺悟的人跟沒有覺悟的人,他們兩個的思想跟行為,會有所不同。什麼不同呢?

「菩薩畏因」,站在菩薩的角度,他會注意他的身口意的造作,就是他的因地。這個身口意的造作,以大乘佛法來說,他會特別注意「意」業,你造作這件事情的動機是良善的、是邪惡,是由良善的因地發動出來、還是邪惡的念頭髮動出來這件事情,菩薩是會注意這件事情,就是注意因地,當然這個是一個覺悟的眾生,他有這樣子的一個情況。

顛倒的眾生是怎麼回事呢?顛倒的眾生,他造因地,他不在乎,他也不管是善念、惡念,反正他就隨順他的習氣去做事。他造因的時候不在乎。他什麼時候在乎呢?他得果報的時候在乎。就這個果報,我怎麼利用這個地理、或者算命、或者是求神、各式各樣的方便,使令我這個果報能夠轉變一點,離苦得樂。就是在這個果報上下功夫,但造因地的時候,他不在乎,所以這兩種人的做法是不同。

這是一個總標。當然這兩種作法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看印祖怎麼說。

一、覺悟菩薩

「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菩薩他對整個業果有正見,他知道因地一定會招感果報,所以他恐怕招感未來的惡果。怎麼辦呢?「預先斷除惡因」,當然惡因主要是意業,這惡念要趕快調伏,因為發動業力的,是你那一念的念頭。所以菩薩他對自己的調伏現行煩惱會很在乎!因為這個煩惱不調伏,隨時一活動就造惡業,這個事情是很嚴重的,這個是造罪業的根源,所以要斷除。

他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慢慢的罪障消除,善法的功德、一切的波羅蜜慢慢的圓滿,佈施圓滿,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慢慢圓滿。當然這整個結果,這個菩薩他能夠注意這個緣起,他的生命是增上,他會從「人」的法界,生到「天」的法界,乃至於生到「二乘」,最後總有一天能夠成佛。就是說他的生命一定是不斷的增上。

二、顛倒眾生

這個眾生就是愚癡,怎麼說呢?

「常作惡因,欲免惡果」。

就是說他不知道這個宇宙人生是有一個軌則的,他認為這個宇宙人生沒有軌則。沒有軌則,他在造惡因的時候,他就經常造作惡因,這煩惱不調伏,隨時就發動煩惱,就造罪業。但是他造了罪業,他的心情呢,「欲免惡果」,他又不希望去得惡果報,那這個是非常矛盾的。

下面講一個譬喻:「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你又喜歡在太陽下,但是你又不想有陰影,這當然是徒勞奔馳,你再怎麼跑陰影都是有、都存在的,就是你造了惡因,這個果報是逃不掉的。這個是印祖把一個覺悟的菩薩,跟一個沒有覺悟的眾生的情況,做一個總說,再看下一段。

「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我們學了佛以後,或者沒有學佛,只要你不了解宇宙人生緣起的正見,都是一個愚癡的人。這個愚癡的人,他也願意做一些善業, 稍作微善他可能造了一個小小的善業,但是他就想要馬上得到大的福報,不是下輩子,我現在就要看到大福報。這種情況一遇逆境,假設他有逆境的出現,他就會說,我做善反而遭到災殃,這個世間上,完全沒有因果的法則。他就退悔初心,既然世間上沒有因果法則,我為什麼要造善呢?我隨順我的習氣不是很好嗎?甚至於反謗佛法,就是佛法講的因果,其實沒有這回事情,反謗佛法。這樣子就是:

第二段、「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你不知道這個因果要考慮過去、現在、未來,你不是馬上造業,馬上得果報,是要考慮到業力的強弱的。「報通三世」,而且這個轉變是要由心。這是一個總標。我們先看什麼叫「報通三世」。

「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我們講因果是要考慮三世。三世的因果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你現生的時候造業,可能是造善業、造惡業。而你現在就得果報,不必來世。這件事情,現在造業,今生就看到果報,這都是一個強大的業力。不過這個地方,現生造業,現在得果報,我們從唯識的角度,它有兩種的差別:第一種就是花報。譬如說阿闍世王他想做國王,但是他父親還在,怎麼辦呢?就把他父親給關起來。關起來以後,就不給他父親吃飯,就把他父親給活活的餓死了,就等於是殺父的意思。這個殺父在佛法的緣起上,是一個逆罪,他就全身長滿了膿瘡,在《涅槃經》說,他長滿了膿瘡,而這個膿瘡的果報是不可樂,任何醫生治不好。因為這個果報不是四大不調,而是背後有業力在支持的,你吃什麼藥都不行,它不是四大引起的,背後有業力在支持。這種情況就是,他殺父的果報,正式的果報是在無間地獄。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個大的山雨來之前,它先有一些的徵兆出現,風滿樓。就是在得果報之前,先出現花報,就是先開花,再有結果,所以這種只是花報而已。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現生的是一種花報,現在造的惡業、善業,馬上就出現可樂跟不可樂,也可能是屬於花報;也可能是屬於正式果報。

譬如說,我們上次講那個南北朝,那個道秀法師,他是一個人的果報,但是他起上品的瞋心,就從人的果報當下變出一條大蟒蛇,沒有經過投胎,當下就變大蟒蛇,沒有經過中陰身。這種情況都是一種強大的業力,把這個人的果報給褫奪過來。

譬如說,我們看《淨土聖賢錄》,你也會發現有這種情況:有些人他念佛很精進,一般來說,這種人都是覺悟到生死的痛苦,人世間受了很多痛苦的境界,痛念生死這種心情來念佛。有些人念了一年往生了,有些人念了二年,有些人念了三年,大部分都念了三年。我們從唯識的角度來說,難道這些人的生命都剛好三年就結束嗎?其實不一定,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不是的意思就是說,本來他這一期人的生命,是被第八識所支持,他的人的業力還在,勢力還有,但是他因為淨土的業力太強了,就是強者先牽,先把這個人的業力給奪過來,他那些人的業力,就沉沒到第八識裡面,等到以後再說,他這個淨土的業力就起現行,就是先得果報。就是說,我們在人的當中,造的強大的善業跟惡業,也可能在今生就得果報,不必等來生,這是一種情況,不過這種情況不多。

第二種,得果報的第二種。「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這種情況是最多的。我們今生造的善業、造的惡業,造了這個因地,什麼時候得果報呢?來生去得到可樂果報、不可樂果報,這個叫生報。你今生念阿彌陀佛,但是你還是一個人,你什麼時候往生淨土呢?你下輩子往生淨土,這種是一般的業力。

第三種、「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你今生造的善業、惡業,你下輩子也沒得果報,今生也沒有得果報,什麼時候得果報呢?第三生,或者第四生,或者乃至於十百千萬生,或者無量無邊劫以後,才是得到果報,這個是後報。就是你造這個業力,可能你只造了一次,沒有相續心,而且你造的時候,不是一個很強大的業力,非常薄弱,而且你只是偶爾做了一次以後,就沒有再做了,這種薄弱的業力就是不決定。什麼時候得果報?不決定,就時間遲早不決定。但是它是絕對不會消失掉,決定不會不得果報,除非你後來懺悔了,或者你往生極樂世界了,那又是不同,你要在這個凡夫的世界,受業力所主宰,那這件事情就永遠存在的。

這個就是「報通三世」。我們得果報,你應該要看到這種要以業力的強弱來決定,因為你今生造的業力,你這個善業業力薄弱,而你過去生曾經做的惡業很強,你應該是惡業先得果報。所以我們的生命,不能只看現生,要把過去生的業力,也拿出來看,這個是講到三世因果的情況。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

[師答]:你講袁了凡,轉變生命對不對?那個應該說是花報。他的生命本來是五十幾歲,五十三,你背得很熟。後來活到八十幾歲、七十多。怎麼說呢?他造了很多善業,其實這種善業的業力,不只是使令他增長壽命而已,不應該只是這樣;他下輩子,除非他臨命終起惡念,他如果很正常,這樣子過去,他應該下輩子不是人,就是天,他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應該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可樂果報。你看他的情況就知道,他是真正內心轉變過來,真正是覺悟了。在覺悟之前,他這個業力,一個人造善的時候,他不但是會為未來創造一個可樂果報,而且會折損他過去的惡業,這是這樣子,一方面也會折損他過去的惡業。這是講世間上。

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要折損過去的惡業,你一定是內心要有所轉變,下一科會說「轉變由心」。在唯識學上說,我們的內心有兩種功能,哪兩種功能呢?第一個是發業;第二個是潤生。

第一個發業。

因為我們這個念頭,它在種子位,當然是不造業,它一活動起現行的時候,它就會造作業力,可能是善業,可能是惡業。對望著未來說,它對未來會有一種可樂不可樂的果報,一種功能會出現,發業。

第二個潤生。

就是你是善念起的多,就很容易去觸發我們過去的善念、善的業力,就不容易去觸動過去的惡業。

譬如說,我們有一個田地,有很多的種子,但是這個種子不是都能得果報的,要怎麼樣呢?要有陽光、水分,才能夠得果報,你單單是種子不能夠得果報,要有一些助緣。如果這個種子你都不去灌溉,它就永遠存在,但是它不能得果報,要潤生。就是你這個念頭有潤生的作用。

所以一個人經常起善念,特別臨命終的時候,就容易觸動過去的善念。你起惡念,你一方面造作一個惡業的力量,對望著未來來說,你創造一個惡業。對望你過去來說,你不容易去滋潤過去的善業,不容易,這樣講懂嗎?就是我們的念頭有發業、有潤生。

我們講苦集滅道那個集諦,集。這個苦、集,是講世間的因果,這個苦集,苦諦是約果報,集諦是約因。

什麼叫集呢?集者,招感性。它有招感果報的功能。

這個集有兩種的內涵:一個是業力;一個是煩惱。

單單是業力,是不能夠得果報,要有煩惱的滋潤,就是這個種子要變成這個有,十二因緣裡面這個有,這個有就會得果報了,這個愛、取、有,就是一定要有煩惱的滋潤。

譬如說,你有一種很特殊的煩惱,這你自己才有而已,而且這個煩惱在你的生命當中經常出現,今天出現、明天出現,一天出現好幾次,這種情況你下輩子就很容易得果報。甚至於你今生當中,你的身體也會有一些病痛,跟這個煩惱有關,會有關係。當然這個病痛,可能你過去就有這個業力,但是你那個煩惱會不斷的滋潤它,你雖然下輩子是三惡道,但是你這個煩惱的活動, 會去刺激過去的惡業,使令你今生就會有某方面的病痛,或者某方面的災難,就是煩惱一方面會潤生,它會滋潤過去的業力;一方面它會去創造未來的業力,當然你要把它消滅,也就不同。所以它是有發業跟潤生兩種情況。

我講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是在《賢愚經》裡面,講到一個佛在世的時候,在一個森林,這個森林裡面有一隻鳥,這個鳥長得非常的高大。這隻鳥它有一個特色,它的聲音特別美,特別美妙好聽,他對他自己的聲音,也非常的有自信,也非常的歡喜,他能夠唱出那麼美妙的聲音,他自己也覺得非常的好。他住處的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住阿蘭若的比丘在那邊修行,經典上並沒有說,這個阿羅漢是一個凡夫,聖人,它沒有說,就是一個比丘。這個比丘經常誦經,而這個比丘誦出的聲音,比這隻鳥更好聽。這個鳥他對聲音很執著,他看到這個比丘誦經好聽, 他就定期的,這個比丘誦經,他就跑到屋簷上去聽,經常去,今天也來,明天也來,經常就來聽。

有一天,他正在聽比丘誦經的時候,他很專注,就被這個獵人用箭把他射死。射死的時候,他當時所攀緣的是佛法僧,是一個法寶的境界,所以他因為臨命終的時候,所緣念的是一種正法,就生到忉利天去了,這個善業得果報了,生到忉利天。

這個天人他是化生,無而忽有,他父母親突然間就在軀幹裡面生出來,就像我們八歲的小孩那麼大,八歲小孩那麼大,無而忽有。這個小孩他就吃天上的乳,牛奶的乳汁,那個是地乳,他吃了以後,很快的就長了很大,就種種的五欲的快樂。

不過這個天人他剛開始去的時候,一般他都會去做一件事,什麼事呢?他會用他的神通去觀察,他是什麼因緣做天人,當然他天做久了,他就不在乎,他完全看到現在的五欲,完全享受。但是他剛剛生天的時候,他會去注意。喔!我過去是一隻鳥,聽這個比丘說法,被這個獵人射死了,這樣生天了。他就對這個比丘有感激的心,就拿天花去叢林裡面找這個比丘,就在這個比丘誦經的時候,天人就散花。這個比丘就說:散花者誰?他說:我是一個天人,我是過去是一隻鳥,因為你聽你說法,得到生天的果報,現在來感激你、供養你。這個比丘就很高興,就為他說法。說法以後,這個鳥就證得初果解脫法門。他證得初果以後,就回到天上去了。這個故事,佛陀就讚歎這個聞法的功德,這段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生命當中,要能夠不斷的熏習大乘佛法的善根,這件事情,可以說在整個生命是最重要的,雖然佛法是積集福德、智慧資糧,但是智慧資糧它比福德又更重要。因為福報本身它是可樂,但是它不能夠成就解脫分,而我們去栽培這種大乘佛法的善根,它能夠成就解脫分。

你看一隻鳥他都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栽培的善根,下輩子就成熟。所以我們看《金剛經》也說: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佈施恆河沙諸佛,不如你聽聞《金剛經》四句偈。為什麼呢?你都不聽聞佛法,你就是做人天福報,你根本就沒有出世的善根,不能成就解脫分的。你得到了人天,你到了天上去得果報,受完果報的時候,你煩惱一活動,很可能到三惡道去。而我們栽培了出世的善根,特別是大乘的善根,你就有這個解脫分,有得度的因緣。有得度的因緣,佛菩薩就有辦法。這佛菩薩要說法,你一定本身的內心當中,要有得度的因緣,要有善根,否則佛菩薩沒辦法。所以我們從唯識的熏習角度,我們不斷的讀誦大乘經典,不斷的思惟大乘的法義,這點倒是很重要的,跟我們以後成佛的快慢,有很大的關係。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極樂世界的見聞獲益

《華嚴》喻藥王樹,若有見者,眼得清淨,乃至耳鼻六根...

成就臨終往生,要注意哪三大要事

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

如不念佛,每日造作獲罪無量

菩薩謂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兒孫,時常...

大安法師:述而不作話念佛

記者: 我們這些眾生是迷惑顛倒、無明障重、有很多的...

大安法師《執持佛號,秘訣神丹》

南無阿彌陀佛!諸位大德法師,諸位居士同修: 今晚我...

學佛的失獨老人很痛苦,應該如何面對

問: 弟子跟您學佛十年,並皈依,已60歲。最近獨子不幸...

印光大師答緣淨居士問

問: 念佛行人,首宜以嚴持五戒為急務,庶念佛易得心淨...

貪戀娑婆修行的功德不想往生可行嗎

問: 頂禮法師!佛經上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抵得...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國土有哪三種

我們要知道,極樂國土不是業力所感,我們再三強調──...

不要跟著感受走

在我們生命當中最麻煩的就是感受的問題,感受問題。那...

為何偏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原文】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

為什麼有人富貴堅固得來容易,有人卻要辛苦勞作

我們先講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你這個心力。譬如說,我...

出家憂道不憂貧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能...

做不到通身靠倒,這樣的狀態要如何打破

問: 弟子目前狀態是這樣的:說我信吧,卻做不到通身靠...

不要讓車輪沾上血腥味

1.在日常駕駛中小心點,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別去...

慧律法師《三千佛圓滿開示》

(上) 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佛能預知我們的未來嗎

問: 佛能預知我們的未來嗎? 衍慈法師答: 你問的是...

九心住(欲界定)

我們先說明九心住,這個九心住又有一個名稱叫欲界定。...

結善緣的重要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一間寺院,一心一意清苦修行...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各位同修,請跟我一起合掌,跟著我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

作福不如惜福,悔過不如寡過

【原文】: 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

淨土法門的臨終助念

死亡,對一般人來說,是一恐懼而痛苦的事情;而對淨業...

慧律法師-一行三昧論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法宣法師,諸位法師、...

楊絳的百歲感言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

【佛教詞典】蘇怛羅

梵語 sūtra,巴利語 sutta。又作蘇多羅、素呾纜、修多...

【佛教詞典】善順入言

【善順入言】 p1143 瑜伽八十一卷十七頁云:善順入言者...

【視頻】淨界法師《婆羅門讚佛的果報》

淨界法師《婆羅門讚佛的果報》

【視頻】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

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