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若能放下,即時解脫

明一法師  2016/06/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若能放下,即時解脫

最近看到蘇軾的一首詞《行香子·述懷》,詞云: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蘇軾起筆寫景,把月下之夜描寫得極其清新,在這樣寂靜的時刻,恰也是作者把酒對月思索人生之時。平日里人們追求那些虛名浮利,為它傷盡腦筋,費盡精神,其實仔細想來在這如夢一般短暫的人生裡,這些都是徒然的。為了說明生命的短促,蘇軾又從古代典籍裡找出了三個比喻:「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蘇軾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也正是由於他受到佛教思想觀念的熏陶,使他能夠在遭受宦海浮沉時,能夠運用佛教的思想觀念來對待自己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從而使自己能夠做到寵辱不驚,以平常心來看待世事。因此在詞的下闕中,蘇軾規勸世人若能放下,即時解脫,便能得到「且陶陶、樂盡天真」的快樂心情,並且過上有「琴、酒、雲」的悠閑生活。

蘇軾的詞多以深邃見長,此首《述懷》極有代表性。他從深夜賞月對景,爾後反省人生要淡泊功名,畢竟時光易逝,光陰催人老,所以得出結論:不如遠離貪慾,退隱還鄉,在悠然自得中享受一種恬淡卻有情趣的人生。

從這首詞中,可以得到這樣的一種人生啟示:若能放下,即時解脫。

可是,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東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恨,就對愛恨放不下;有了貪心,就對貪心放不下……而這種種放不下,使得我們像背著房子行走的蝸牛一樣,活得又辛苦又壓抑。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位黑指婆羅門來到他的面前,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給佛陀。佛陀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黑指婆羅門於是把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在地上。佛陀又說:「放下!」黑指婆羅門再把右手拿的那個花瓶也放在地上。然而,佛陀接著還是說:「放下!」黑指婆羅門只得回答說:「我已經兩手空空了,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您為什麼還要我放下?」 佛陀對他說:「我並沒有讓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這些都放下時,才能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 黑指婆羅門終於悟到了「放下」的真義——「放下」心中的一切貪慾、憤恨和妄想,才能自由自在,才能解脫。

一位心理學家說:現代人學會了追趕時間,卻沒有學會耐心等待;學會了急不可耐,卻沒有學會拭目以待;學會了對物慾的追求,卻沒有學會放下。於是生活中多了為情所困,為錢所迷,為官所累的人;多了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心事重重的人;多了花言巧語,虛偽矯情,言不由衷的人。

正確的放下,是一個人生理與心裡健康成熟的表現。就體育而言:棋局既已走入死局,球賽即已大勢已去,何不換下主力,鳴金收兵,以圖日後東山再起,一味的死打硬拚,只能空耗體力,暴露出自己底氣不足——輸不起!就生活而言:感情既已走入人生的沼澤地,又何必苦苦糾纏那曾經的每一句話,如同風箏的線已斷了,何不讓放風箏的人與風箏一同自由,留下一份記憶,一份感覺,一份曾經的擁有,畢竟彼此的牽強,只能給雙方造成更大的傷害。

1976年英國探險隊成功登上珠峰,下山時卻遇上了狂風大雪,如果紮營休息,惡劣天氣很可能致全軍覆沒,而繼續前行必須放棄隨身的貴重物資和寶貴的資料,還要在食物缺乏、隨時有失去生命的危險情況下前進10天。這時退役軍人萊恩率先丟棄了所有的隨身裝備,並和隊友們相互鼓勵著忍受著寒冷、飢餓和疲勞,不分晝夜地行走,只用了8天的時間就到達了安全地帶。

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生死攸關的有關「放下」的故事,他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和選擇「放下」。而適時的放下,則是一種智慧,會讓你更加清醒地審視自身內在的潛力和外界的因素,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事物,然後才能有縝密的分析和正確的決策。適時的放下,亦是對生命的呵護。當今社會殘酷的競爭帶來的是沉重的壓力和難言的負荷,人的思想行為常常被貪慾所牽制,成為一台名利機器,最近為其所累,而最終付出的是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價。由於長期超負荷運轉,致使這些年輕的生命過早凋零,也許他們在倒下的瞬間才明白:人生一世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金錢也難保性命。

關於放下,著名的慈受禪師有兩首偈語,其一云:人生如春花,能得幾時好,朝吹與暮洗,朱顏變枯槁。花落有後生,人老不復少,萬事只今朝,莫更招煩惱。其二云:人生聚散本無常,休把閑愁腦肚腸,三十年後重相見,拍手呵呵笑一場。

這兩首偈語,其實都旨在規勸世人要學會看到生命短暫如花,聚散無常,且不要把那些煩惱都放在心裡,過得痛苦而不安。一定要看開人生的一切得失,學會快樂的活在當下。

宣化上人亦在開示錄中講:為什麼不能自在無礙?就因為還有爭、貪、所求、自私、自利心,所以不能自在。你想要自在,但辦不到。你不滿現實,不滿現在過去,總覺得人人對己皆不好,但自己對人都很好,你總是自己為自己講道理,自己站在不敗之地,這樣就不能修道。修道就是不為自己講道理,不狡辯、不談是非。所謂「摩訶薩不管他,彌陀佛各顧各」,常常守住自己的身心,不打那麼多妄想,這才是真正修道人。

如果一個人執意於追逐與獲得,執意於擁有,那麼就很難走出患得患失的誤區,必將會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甚至走向極端。其實一個人注定不可能在太多領域有所建樹,要學以致用,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放下了那些自己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部分,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唯有如此才能從中解脫出來,把握住正確的道路和方向。

做人其實不需要很複雜的思想,凡事要隨緣,不要攀緣,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清心寡慾就會輕鬆自在;只要隨遇而安就能自得其樂;只要放下就能解脫。放下是一種選擇,一種智慧,一種明白,亦是一種結局。

放下,也許會有遺憾,會有傷感,但是卻會讓生活的底蘊更加雋永和悠遠,讓我們生活的更淡定和安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做人的三大忠告

一對新婚夫婦生活貧困,一天,丈夫對妻子說:親愛的,...

赤裸裸地來到這世間,亦兩手空空的離開

《四十二章經》中,佛說: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

處世不求無難,謀事不求易成

處世不求無難。 你處在這個世間不要求沒有苦難,沒有厄...

簡單生活讓貪慾減少,更容易得到解脫

以前寫過《學佛的方法》這篇文章,主要是講學佛要皈依...

進退之間

在禪宗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

牛過窗櫺,為何尾巴過不得

禪宗公案中有一則牛過窗櫺的著名典故。五祖法演禪師說...

人生的兩個大包袱

我看到許多人每天都背著兩個大包袱一個是珍寶包袱,一...

咸也好,淡也好

一個青年為著情感離別的苦痛來向我傾訴,氣息哀怨,令...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大藏經】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大藏經】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學問類: 1、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2、茅鹿門云:人生...

七種蔬菜美白有奇效

豌豆 多吃豌豆可以祛斑駐顏,《本草綱目》稱豌豆具有...

冬令六款純素補氣補血湯

氣血不調會導致手腳冰涼、精神不振等症狀。今天向考慮...

用功辦道這件事,心要細,膽要大,氣要剛

你們聽《楞嚴經講義》,你們應該把這個講義銷歸自心,...

名號就是無盡藏,要如何去開採呢

阿彌陀佛名號在前面這個依正二報裡面,談正報就介紹阿...

背娑婆而向極樂

無明所引。棄覺逐塵。違遠真體。故名曰背。返其去路。...

出家在家因緣不同,切莫強求

《維摩詰經方便品》中說: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維摩居...

善良改變了一切

印度北部有個村莊,叫格依瑪村。這裡土地貧瘠,人們生...

要正確的憶念娑婆世界

我們這一塊應該準備什麼東西呢?按照《念佛圓通章》的...

等待也很有意義

當你興致勃勃地進入飯店吃飯,遇到慢吞吞的上菜速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首楞嚴王三昧對治的重點

《楞嚴經》前面的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了大乘佛法...

【推薦】在不堅牢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世尊教誡比丘:在...

微笑就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人的一生,不論是誰都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是不管怎樣,...

學佛後什麼都是順境了嗎

文殊菩薩什麼意思啊?就是妙智慧妙吉祥的意思。就告訴...

迷時妙法成生死,悟後三千性寂然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惟深入火光三昧者,能轉煩惱業報...

【佛教詞典】佛說

(術語)凡佛教之經典有五人之說者,佛說其一也。佛說...

【佛教詞典】了本生死經

全一卷。吳·支謙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本經之同本...

【視頻】淨宗故事:盂蘭盆節

淨宗故事:盂蘭盆節

【視頻】南嶽福嚴寺

南嶽福嚴寺